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管理職能

公共管理職能

發布時間: 2020-11-26 16:34:41

Ⅰ 我國傳統公共管理職能體系有何特徵

我國傳統的公共管理職能體系是參照前蘇聯的高度中央集權模式建立起來的,這專種模屬式的主要特點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在這種職能模式下,傳統公共管理職能體系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以階級斗爭作為整個公共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 (2)經濟管理職能方面,由於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政府包攬一切經濟管理職能。 (3)社會、文化等管理職能也基本是由政府統包統攬,服務職能相當薄弱。 (4)在公共管理職能的運行方面,傳統公共管理體系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行政強制手段的運用,尤其是一味依靠用行政強制手段來推行各項公共管理職能。 在新的歷史時期其發展趨勢: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人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相應地,公共管理體系的重心及其基本構成必然也要作出相適應的調整與轉變。

Ⅱ 公共管理的職能

職能,又可稱為功能或機能,它的基本含義是指人、事物、機構及方法所發揮的功效和作用。公共管理職能則是指公共組織在履行公共責任,實現公共目標,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功效與作用。

第一,公共管理職能與公共管理目的相聯系。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公共管理目的具體表現為公共管理目標與公共組織動機的統一。公共管理目的從價值形態上表明了公共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公共管理目的引導著公共管理職能,即為了實現公共管理目的而相應設定公共管理職能。

第二,公共管理職能的實施者是整個公共組織系統,包括政府組織與非政府公共組織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第三,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涉及整個社會公共事務,諸如外交、國防、公安、財政、金融、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交通、能源、信息、資源等。它們構成了公共管理的工作范圍。同時,公共管理職能還涉及公共組織為完成上述任務而對自身機構所進行的管理活動。

第四,公共管理職能行使的依據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共管理主體的權力。為完成公共管理任務,實現公共管理目標,國家必然要賦予公共管理主體一定的權力,公共管理正是通過運用這些權力來實現其職能。

第五,公共管職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靜態方面來看,公共管理職能由多要素構成,各要素縱橫交錯,形成了嚴密的結構;從動態方面來看,整個職能體系的運行環環相扣,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因此,對公共管理職能進行分類考察,從整體上予以把握,正確處理好職能系統內部各部分的關系,以及系統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系,有利於促進公共管理職能體系的科學化。

Ⅲ 什麼叫社會公共職能

社會公共職能又可稱為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則是指特定環境下,公共管理部門在社會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管理過程中所承擔的基本職責與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統一體。具體理解:1. 公共管理職能的實施者是整個公共管理系統,包括以政府行政機構為核心的各類公共管理組織。2. 公共管理職能得以實施的依據,是國家或社會通過某種途徑賦予給公共管理組織以某種特定權力或者權威。其中,對於各種類型的政府機構而言,國家往往要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賦予它們一定的公共管理權力,就當代政府而言主要是行政權力。
公共管理職能與通常所說的政府職能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政府職能是公共管理職能體系的一個核心構成部分,隨著社會自治能力的不斷加強和政府職能社會化改革在各國的展開,公共管理職能越來越超出政府職能的范圍。

Ⅳ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職能的基本內涵

公共管理職能是指特定環境下,公共管理部門在社會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管理過程中所承擔的基本職責與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統一體。一)公共管理職能的實施者是整個公共管理系統,包括以政府行政機構為核心的各類公共管理組織。 二)公共管理職能得以實施的依據,是國家或社會通過某種途徑賦予公共管理組織以某種特定權力或者權威,使其職能得以實施。 三)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涉及公共管理系統對一國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進行管理的全部事務,諸如國防、公安與內政、環境保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福利保障等。 四)公共管理職能也是公共管理組織特定功能作用的一種反映。 五)公共管理職能是一個獨立、完整、動態的體系。

Ⅳ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是什麼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是:

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准則。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各級政府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Ⅵ 什麼是程序性職能公共管理學中的、

公共管理屬於管抄理學科領襲域,具有與企業管理等其他管理活動相同的基本特徵、一般規律和普遍職能。按照邏輯關系,一般已經程度化作業
包括1、決策職能——首要職能;2、組織職能——關鍵職能;3、領導職能——重要職能;4、控制職能——保證職能。

Ⅶ 公共管理職能的特性

公共管理職能的特性是與公共管理的特殊性聯系在一起的,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性
公共管理產生於對社會共同事務的管理的需要,因而公共管理的主體、目的、性質、特點、社會責任等方面都體現了公共性,與私人管理的私人性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在本書第一章已作了明確的表述。居於此,公共管理職能便具有了明顯的公共性特徵。
(二)服務性
從利益關繫上來說,服務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將工作對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少考慮、甚至不考慮自身的利益;其二,在從事某種事業時,既為自己營了利,也為別人提供了方便。
(三)多樣性
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之所以具有多樣性的特徵,主要是由公共管理所作用的客體決定的。在管理領域方面,公共管理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會公共事務等方面的內容;其運行過程又具有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一系列環節和步驟;此外,管理層次還有高、中、低層次之別等。這些都包含著與之相應的復雜的內容,因而公共管理的職能是多樣的。
(四)交叉性
公共管理職能作為一個系統,其中的各種職能相互聯系而形成了一種交叉關系。首先表現為任務系統職能體系與程序系統職能體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也就是說,公共管理內容方面的各種職能,必須通過管理主體對管理過程的職能的行使才能實現;反之,公共管理過程方面的各種職能,也只有與公共管理的各項任務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它的實際作用。
(五)動態性
公共管理職能不是靜止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從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換上明顯地表現出來。

Ⅷ 公共管理職能的實現形式

(1)回應性障礙之一:利益集團政治與被俘虜的官僚機構
霍哲認為,通常公共代理機構傾向於聽政黨和有組織的利益集團的話,而不是傾向於聆聽公眾特地表達的需求。公民參與存在的一個常見問題就是絕大多數公民仍處於沉默狀態,而且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卻在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在這種情境下,政策後果很可能是為有組織的利益集團而不是為了絕大多數公民而存在。
在霍哲看來,全面質量管理關於建立組織間的協作並且為外部顧客開展培訓的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回應性障礙。我們可以讓各種公民團體、志願者協會以及公民代表參與一個地方社區的重要決策過程。此外,為了增進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還要運用通過使用互聯網的在線參與,從長遠觀點看,至關重要的是要對多數公民進行培訓,為地方社區提供在線參與方面的適當培訓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門的責任。
(2)回應性障礙之二:官僚專長與信息歪曲
在霍哲看來,官僚專長會通過若干基本渠道影響公共政策:不僅官僚能夠收集到的信息和提出的咨詢建議可以塑造政治官員的決策,而且官僚機構具有執行的能力,它們在開展政府的工作時常被賦予裁量權,所有這些因素在一個組織中都可能會導致諸如信息歪曲這樣的消極後果。這種有意的信息歪曲可能會使得公共組織很難適應其環境的變化。
霍哲認為,這種回應性障礙可以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的垂直協作和授權方法加以消除,因為垂直協作使每個雇員都有可能順利地共享重要信息並且可以便於組織內部的「信息流動」。在他看來,一個垂直小組不僅使最高管理層能夠有機會從下級管理層那裡獲得重要信息,而且垂直小組同時還使下級雇員可以有權做出一些將會滿足公民需要的決策。而且授權還可以提前排除信息歪曲的可能性。
(3)回應性障礙之三:專業化結構與狹隘的局部觀念
盡管行政效率會隨著專業化的增強而提高,但極端的職能專業化也會導致機構之間「狹隘的局部觀念」。鑒於職能專業化與職能的分化直接相關,所以公共機構可能很難及時有效地對公民的各種需求做出回應,而且,狹隘的局部觀念反倒會拖延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務。霍哲認為,全面質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協作的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回應性障礙,因為全面質量管理強調的要點之一就是消除部門間的障礙,通過利用水平小組,可以減少機構和部門間的沖突和緊張關系,在一個水平小組中,成員們能夠建立相互的理解並且能夠學會超越單位邊界的合作。
(4)回應性障礙之四:歸因錯誤與管理失敗
歸因是指關於一個人直覺而不是因果直覺的判斷。霍哲認為,在現實中,盡管組織領導者往往傾向於接受一些將組織成功歸因於其自身行動並且將組織失敗歸因於他人行動或外部因素的範式,但是組織中的對立團體卻可能具有相反的歸因原則。就績效管理而言,只要這種陳規信念支配著人的思維,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組織層面,績效改進都很難實現,因為在這種情境下,人們並不試圖找出政策或管理失敗的原因,而且他們也不會承認「那是我們的錯」。這種歸因使得公共機構很難適應一種不斷變化的環境,進而也就減少了對顧客需求的回應性。
霍哲認為,全面質量管理中承認雇員績效的變動並消除數字定額的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回應性障礙。全面質量管理假定任何組織都可能既具有績效表現好的工作人員也具有績效表現差的工作人員。今天成為績效表現好的人並非就意味著明天也是一個績效表現好的人。同樣,誰都不會知道一個在今天績效表現差的人是否明天就會成為一個績效出色的人。因此,採用全面質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員不會責備雇員的低績效表現,相反,他們會努力從管理過程方面尋找原因。而且霍哲提醒人們注意,因為在數字定額和標准成為主要績效指標的地方,勞方與管理方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會處於敵對狀態。在全面質量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以顧客為中心,承認雇員績效的某種變動並消除數字目標和定額將會有助於公共機構以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回應顧客的需求。
總之,全面質量管理的顧客中心論假定了在一種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每個組織都應該是學習型組織,任何組織為了生存都就應該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政府公共組織當然也不例外。通過學習,政府公共組織可以在騷動的環境中有效回應顧客的需求。在他看來,當今的許多公共組織常常因為缺乏學習能力才無法識別和回應顧客的需求,全面質量管理哲學對於幫助一個公共組織有效回應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Ⅸ 公共管理包含哪些功能

公共管理的職能主要包裹:

(一)服務職能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職能具有「服務性」的特徵,這種服務與私人管理的「服務」有著本質的區別。公共管理的服務職能,是公共管理活動的根本,從公共組織的活動內容中明顯地表現出來。

(二)經濟職能

對公共經濟事務的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經濟職能便成了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能。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①提供社會公共產品。②保護共有資源和環境。③建立和保持市場競爭制度。④調節經濟運行過程。⑤收入再分配。

(三)政策與法律職能

政策與法律從本質上來說具有相同的性質,它們都是以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力為基礎,取決並服務於政治權力的要求,實現維護、鞏固階級統治的目的。現代公共管理要實現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的管理,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指導作用,離不開法律的規范作用。因而,無論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都具有政策與法律職能,雖然在發揮具體作用上有一定差異。

(四)社會保障職能

社會保障,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一般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形成社會消費基金,對由於各種原因而出現生存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其基本生活的一種制度。我們站在國家管理與社會管理的角度,廣義地來看,即將社會保障理解為包括物質幫助在內的,為滿足人的需要,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保護、保證作用的措施、制度、事業。

Ⅹ 公共管理職能的歷史演變

一、傳統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
(一)東方傳統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
在東方的傳統農業社會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成了簡單的社會結構,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是家庭以及由眾多小家庭組成的村莊。在這樣的社會里,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是通過從中央到地方的龐大而嚴密的官僚組織和強大的軍隊、警察,形成了「集權」、「王權」式的管理。在統治集團的關繫上是官僚組織、軍隊和警察向帝王個人負責,地方向中央負責的體制。在國家與社會、政府與臣民的關繫上則表現為:第一,村莊成了一個不受政府系統直接控制的社會和臣民的基層自治組織,政府不直接干預村莊的生產和生活;反過來,村莊的分散性和封閉性也使得它不可能成為制約國家和政府行為的主體。第二,政府通過控制奴隸主、大地主集團來控制全體臣民。政府對社會的管理表現為對奴隸主、地主、自耕農和工商業者的管理,而不與奴隸、佃農等發生直接的聯系。這種管理方式反映在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上就形成了對社會中間層次(奴隸主和地主)的管理。第三,簡單的社會結構造成了公共管理職能比較單一,主要是徵收賦稅、勞役和兵役等。
(二)西方傳統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
(1)古希臘時期。此時期公共管理職能體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政府職能與社會職能相互交錯,造成了社會事務國家化和國家事務社會化;第二,由於社會與國家相互滲透,結果縮小了政府專門職能的范圍;第三,政府職能中的階級統治職能更多地被社會服務職能所取代;第四,政府的鬆散的社會化服務特點使得國家沒有建構控制社會的龐大的政府組織系統。
(2)古羅馬時期。該時期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並出於軍事擴張和國內社會穩定的需要,公共管理職能中以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最為突出。
(3)領主制時期。封建領主制下的西方一些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體現出如下特點:第一,政府階級統治職能以中央分權、地方集權的雙重形式來體現;第二,政府的大部分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地方化,中央政府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很有限;第三,政府管理過程中是民主與專制相結合。
(4)地主制時期。此時期的公共管理職能呈現出如下特點:第一,政府的階級統治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同時得到了強化;第二,政府的社會平衡職能是以體制化的形式出現的,即通過等級會議,來平衡社會各方面的矛盾;第三,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完全是排他性的,只為統治階級服務。
二、現代西方國家公共管理職能的演進
(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這一時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體現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①對國家和社會發揮「守夜人」的作用。亞當·斯密認為,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即國家)只有三個應盡的義務:第一,保護社會,使其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其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②奉行「管事最少,政府最好」的主張。對經濟和社會的管理依靠「無形的手」(市場)來調節引導社會經濟及其他各方面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干預較少。
(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二戰結束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把國家干預經濟作為一種調節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是50年代以後,西方許多國家都推行了國有化、經濟計劃化,政府幹預經濟的各種措施此伏彼起,資本主義經濟在政府的有力作用下出現了20年的繁榮,被譽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主要體現出兩個特點:①強化了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專政鎮壓職能大大加強,民主職能則有所削弱。②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緊密結合,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均擴大和加強。
(三)新自由主義興盛時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經濟繁榮之後,進入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遭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沖擊之後,新的更加復雜的經濟問題又出現。所有西方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出現了經濟停滯,高失業和高通貨膨脹相互交織且同時並存的現象,進入了所謂的「停滯膨脹」時期。這種「滯脹」現象意味著「政府失敗」,從而使人們對政府幹預調節的功效產生疑慮,動搖了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在西方雄踞20多年的理論寶座,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實現經濟自由化的觀念重新抬頭。在這種背景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應運而生。
(四)「第三條道路」時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如上所述,在新自由主義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發展經濟而積極地進行了職能的轉變。但是,這種轉變並沒有徹底擺脫「滯脹」的困境。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新自由主義在西方開始受到冷落,許多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干預。進入20世紀90年代,一場新的經濟衰退襲來,西方各國政府在衰退面前束手無策,新自由主義的葯方已失去效用,使他們認識到非進行新的改革和調整不可。當今西方國家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體現出如下特點:①政府政治職能中的暴力職能相對減弱,而保持社會穩定的調節職能趨於加強。如政府通過與各種利益集團、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妥協來達到平衡,吸收民眾參與管理等。②政府承擔了更多的經濟職能,並以此作為公共管理職能的重點。這一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綜合自由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的特點,走向了政府與市場結合的「混合型」經濟。政府奉行「盡可能一市場,必要時一國家」的原則,在充分發揮「無形的手」調節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也強調利用「有形的手」(政府)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3)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逐步擴大。對於諸如就業、住宅、交通、人口控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以及一些投資大、見效慢、私人組織無力或不願承擔的社會公共事務等,政府均加以研究解決。
三、我國公共管理職能的轉變和發展
(一)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原因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它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經濟基礎進行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決定了公共管理職能必然要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2)國家統治集團政治路線的變化。這是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直接原因。公共管理職能代表著國家管理活動的基本方向,在階級社會中,國家的階級本質決定著公共管理職能的性質,同時又通過公共管理職能的履行表現出來。因此,國家統治集團的政治路線直接決定公共管理職能的性質和內容。例如,我國在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國家統治集團的政治路線是以階級斗爭為中心,於是,在公共管理職能方面就強化了階級統治職能;在此以後,國家統治集團的政治路線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樣,就強化了服務與社會管理職能。由此可知,公共管理職能無論怎樣發展變化,包括職能作用方向的調整、職能體系內部各要素作用力度的強弱,都必須與社會政治路線統一起來。
(3)社會各種客觀情勢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是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有:①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思想。②社會公共事務數量上的增多與內容上的日趨復雜。③社會科學文化水平的高低與公民自主意識的強弱。④公共管理主體的認識水平和管理經驗。⑤社會突發事件的出現。
(二)我國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歷史軌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當時,由於國家經濟處於恢復階段,尚未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加之當時國際國內的階級斗爭還比較尖銳,因此,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是以政治統治為主。隨著政權的鞏固,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特別是隨著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結束,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體系急劇膨脹,以1958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的普遍建立為標志,最終形成了高度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以及以此相適應的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基本上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把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歷史任務。這場廣泛、深刻的革命首當其沖地涉及到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轉變,包括如何使政府與社會適當分權,使社會充滿活力;如何改變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使國營企業變成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如何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等。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政府概括能力,指出各級政府都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這是我們官僚主義的一個總病根。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為我國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81年前後,我國廣大農村陸續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2年後,又以法律形式正式廢除了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體制,重塑農村鄉鎮政府,實行了行政權與生產經營權的分離,這是我國政府特別是鄉、縣政府公共職能轉變的一個重大突破。接著,改革從農村轉向了城市,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此後,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積極進行了企業改革試點;以打破條塊分割為目的,擴大中心城市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對原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和調整。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了轉變職能,加強宏觀管理和減少直接控制的原則,把改革引向了深入。1992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使我國開始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經濟基礎的這一系列變革,必然要求包括政府管理體制在內的整個上層建築與之相配套、相適應,從而促使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進行調整與轉變。
(三)我國公共管理職能轉變的內容
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進行了一系列的轉變,主要內容包括:職能重點的轉變、職能方式的轉變及職能關系的轉變。
1.職能重心的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左」的思想路線長期占據著黨和國家的統治地位,在長達近30年中,在公共管理職能方面,一直是重政治統治職能,輕社會管理職能;重階級斗爭,輕經濟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的工作重點進行了轉移,由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過去的重政治統治職能,轉變為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職能。從而實現了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重心的根本轉變。
2.實現職能方式的轉變
為適應公共管理職能重心的轉變,我國政府在實現職能的方式上也進行了轉變。主要體現為: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向運用經濟手段為主。(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3)由重視計劃、排斥市場轉向把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起來。
3.職能關系的轉變
職能關系問題涉及到由誰來行使何種職能以及管理主體之間職責許可權的劃分問題。
(1)理順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
(2)理順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的關系。
(3)理順政企關系。
(4)理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