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最新公共政策案例

最新公共政策案例

發布時間: 2020-11-26 05:47:52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問題、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資源、政策評價標准、政策效果、政策環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問題.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順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是否對政策問題取得共識.政策問題是從大量社會問題中篩選出來的,如何篩選?誰參與篩選?其結果會大相徑庭.作為有選擇的社會問題,人們對它們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准確,既取決於經驗知識,還取決於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觀念等.
(2)政策目標.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務,是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或者明確地說,確定目標是分析的前提.所謂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目標,政策方案是無法確定的.但目標不明確,也同樣會使政策出現偏差.所以必須要求目標明確,具體落實.政策目標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穩定性,又要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應變能力.
(3)政策方案.為實現某一目標,可採用多種手段或措施,它們統稱為備選方案.擬定可供選擇的各種備選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礎.由於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所以需要擬定出一定數量的可行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分析.決策理論中的「霍布森選擇」,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應該嚴格禁止出現.
(4)政策模型.按照系統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對研究對象和過程某一方面的本質屬性所進行的一種抽象描述.它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化為易於處理的簡單模式,不受現實中非本質因素的約束,易於基本掌握、操作、模擬與優化.
有幾類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們是圖標、物理、符號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討論,都涉及到總體研究.最優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設和約束條件下可以求出最優選擇結果的模型.
(5)政策資源.在政策制定與實際執行中,都會消耗各種資源,尤其在執行中.政府的「作為」,以能否提供多少資源為基礎,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條件.所消耗的資源,一般可以用貨幣表示費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貨幣支出的費用.如生態影響因素、環境污染因素等,無法用貨幣來衡量.
資源消耗分析,有許多因素不能用貨幣衡量.人、財、物、時間、信息都是資源.除此之外,權力、地位、名譽等,也可能是資源.
(6)政策評價標准.整個政策過程,無論是從系統評估、投資評估、推測評估、方案評估,還是執行評價或總評價等,都有待於建立合適的評價標准.政策制定是政治過程,離不開政治上的評價及其標准.往往是綜合性評價,因為不同方面的標准,無法用較為統一的尺度來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達到目的時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體有三個方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從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政策執行的成本;二是政策執行的結果.當政策執行結果所產生的效益,高於政策執行成本時,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間的差越大則說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無效的.
(8)政策環境.公共政策系統不僅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多種要素,而且還包括外在環境.這些制約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結果的外在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國際環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構成的政治文化,在社會變革時期,對政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動實際上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即輸入關於社會各方面要求與需要的信息,經過轉換(領導層的決策),輸出作為所制定的政策內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實施情況的反饋信息.政策信息原則上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信息閉塞而造成政出多門,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問題.
獲得政策信息應是多渠道的,既有來自大眾交流媒介的各種社會渠道,也有來自機關內部渠道.因此,要加強各種信息渠道的溝通.

㈡ 公共政策學案例分析:山西煤礦業的「洋務運動」

煤炭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2002年全國煤炭產量達到13.93億t,增長26%。千萬噸以上煤炭生產企業達到21戶,並創造了一批高產高效礦井。但煤礦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分析煤礦安全生產的現狀、特點和規律,研究存在的問題,探討控制對策,對促進我國煤礦持續健康發展、適應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 煤礦安全生產現狀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通過深化煤礦安全整治和貫徹執行「先抽後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12字方針,各地區、各部門和煤炭企業提高了認識、強化了管理,隨著煤礦經濟形勢恢復性好轉,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礦在產量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實現了安全生產狀況的總體穩定。但煤礦仍然是我國工礦企業中事故發生最頻繁、安全生產形勢最嚴峻的工業部門。與國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二、煤礦安全生產的特點和規律

對2002年煤礦事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其安全生產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和規律。

1.煤礦的主要事故類型為頂板、瓦斯和運輸事故。3類事故占事故總起數的82.94%和死亡總人數的81.58%。頂板事故的發生頻率最高,占事故總起數的54.42%。火災死亡事故的嚴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嚴重,事故起數佔17.10%,死亡人數佔34.41%。

2.隨著煤礦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災害事故所佔比例下降,生產性事故所佔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裝備水平的同時,必須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3.安全生產狀況與煤炭產量成正比,即煤炭產量較高的省市或企業安全生產狀況較好;產量越低,安全狀況越差。較高的裝備和管理水平為安全生產創造了基礎,同時,安全生產狀況的改善又為生產能力的發揮創造了前提和保障。

4.事故發生具有時間規律。在月份方面,3、4、5月是事故的高發月,在月旬方面,2002年下旬特大事故佔62.5%,在工作班次方面,日班發生的重大事故佔46.55%。

5.採掘工作地點事故集中,以掘進工作面的危險性最大。在國有煤礦特大事故中,採掘工作面佔76.92%,在重特大瓦斯事故中,掘進工作面佔42.82%,採煤工作面佔25%;但巷道事故比例也有增大趨勢。

6.不同經濟類型的煤礦安全生產的發展不平衡。國有重點煤礦產量佔全國煤炭總產量的51.07%,事故起數與死亡人數僅分別佔全國煤礦的11.88%和12.92%;國有地方煤礦產量佔全國的18.91%,事故起數與死亡人數分別佔全國的15.17%和14.62%;而鄉鎮煤礦產量僅佔全國的30.02%,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佔到72.95%和72.45%。

7.不同地域的煤礦安全生產的發展不平衡。由於地質條件、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域的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差別較大。神東、兗州、大同等35戶企業百萬噸死亡率已控制在0.5以下,平頂山、開灤等16家企業在0.5~1.0之間,而南桐、雞西、資興、攀枝花等9戶企業在10以上。重大事故多發生在遼寧、黑龍江、江西、河南、湖南和貴州,六省占總起數的54.84%;特大事故多發生在黑龍江、河北、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市。

三、煤礦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因素是復雜的、綜合的,國有煤礦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全方位的。分析表明,國有煤礦安全生產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煤礦從上至下存在較嚴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現為或在煤炭市場恢復性好轉的形勢下急於擺脫困境;或在採掘失調情況下急於恢復正常生產;或為追求更大利潤,片面追求生產而使安全處於從屬地位。可以說每起煤礦重特大事故均與此相關。

2.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權威性不高、監察工作機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監察工作機制,以應對我國幅員遼闊、煤礦數目眾多、安全監察人員有限的現實。安全監察人員的工作效率、技術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滿足煤礦安全監察工作的需要。

3.隨著礦井的延深,煤礦自然災害的危險性在增加,災害治理的難度加大。表現在瓦斯湧出量越來越高、礦山壓力增大,災害治理更加復雜。

4.防災措施缺乏針對性,且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大量存在。在2002年國有煤礦發生的16起重特大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中,防突措施不力的8起,石門揭煤未採取專門措施的3起,地質條件變化未能及時修改實施措施的3起。

5.現場管理不力、「三違」屢禁不止。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違反操作規程或勞動紀律造成的。

6.安全欠帳大,裝備狀況差,防災系統不完善,設備失爆或不防爆現象嚴重。

7.事故應急措施不力,裝備不到位,人員缺乏避災自救訓練。入井人員不隨身攜帶自救器的現象相當普遍。事故應急中,由於工人不能正確選擇逃生路線而造成災害事故擴大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8.職工綜合素質低,自我保護意識差,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據2002年開展的全國煤礦安全狀況調查,大中型煤礦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僅佔5.44%;中小型煤礦中,平均每處煤礦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職工不足3人。由於煤炭行業近年職工的流動性加大,給安全技術培訓造成困難。

四、煤礦安全生產的對策

煤礦安全生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從法律法規、科技進步、行政執法監察、工傷保險、宣傳培訓等方面採取措施,並力求使安全生產「關口前移」,真正實現「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1.強化煤礦各級領導、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應通過安全宣傳教育、安全生產月等措施,正確認識安全生產工作的客觀規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要建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安全責任感。要建立完善行政責任追究制,並逐級向下延伸,依法嚴肅查處事故,建立安全生產激勵機制,通過有效激勵強化安全意識。

2.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安全生產工作體制,建設強有力的安全生產支撐保障體系。應盡快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察,企業全面負責,社會監督支持」的安全生產工作新格局,形成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機制。建設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技術保障、信息網路和安全技術培訓六大體系,為安全生產及其監察提供各種支撐和保障平台,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水平的提高。

3.提高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權威性和監察工作效率,強化政府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職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有關執法部門的積極配合;另一方面,需要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提高行政執法和安全技術水平,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4.繼續深化煤礦安全整治,強化安全基礎工作,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煤礦安全整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點內容,應嚴格煤炭生產准入,完善安全保障設施和防災系統。應繼續深化對重點地域、重點企業的重點監控。

5.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安全狀況的好轉。隨著我國煤炭開采深度的增加和開采強度的加大,煤礦災害治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增加,應大力開展安全科技創新,推廣先進煤礦災害防治技術,積極推動企業間的技術經驗交流,促進煤礦企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6.盡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工傷保險制度,建設強制性的覆蓋全煤炭行業的事故預防、賠償和康復的一體化工傷保險體系。根據企業安全保障程度、事故發生概率、事故嚴重度、安全生產管理水平與業績,實行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制,以從經濟上引導企業主動加大安全投入。此外,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目前分別由勞動保障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部門負責,且缺乏相互協作機制,不利於充分發揮工傷保險在事故預防方面的重要作用,應進行改革。

7.依法規范事故處理程序和傷亡人員賠付標准,加大事故成本。目前,我國煤礦事故處理和傷亡人員賠付很不規范,隨意性強,賠付標准過低,以致使煤礦礦主和經營管理者認識不到安全生產的嚴峻性。因此,應盡快通過立法,規范事故處理程序,提高賠付標准,加大事故成本,使企業因擔心「死不起人」而不得不加大安全投入。

8.實行煤炭從業准入制度,強化職工的安全培訓。煤炭生產是地下作業,昏暗狹窄,人員集中,安全問題突出,對從業人員必須設定一定條件,實行准入制度。煤礦職工的安全技術培訓必須是全員培訓和終身培訓、上崗培訓和經常性培訓相結合,煤礦經營管理者和特殊工種必須持證上崗。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應將人員安全技術培訓情況作為監察工作的重點之一。

㈢ 跪求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對改進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的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也相應逐年大幅增加。但是,由於我國各地實際情況有較大差異,造成了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款流失嚴重,調節力度遠遠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制本身不完善以及個人所得稅征管手段乏力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制度的混亂勢必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個人所得稅以其聚財和調節個人收入的獨特功能而備受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青睞,較好地徵收個人所得稅既能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又能確保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因此,跟上世界個人所得稅改革潮流,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已成為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法律制度

個人所得稅在稅制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全世界22個發達國家中,17個國家以個人所得稅為主,不以個人所得稅為主的5個國家(法國、奧地利、冰島、葡萄牙、挪威)中,其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最低的也在14%以上,個人所得稅在整個稅收收入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相繼展開了以所得稅為核心的大規模稅法改革。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改革的基本趨勢是比較一致的:在世界范圍內扭轉了所得稅稅率多年來不斷增高的趨勢。我國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於1980年頒布施行,其主要適用對象是外籍人員及港、澳、台同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務院於1986年頒布了適用於我國公民的《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及《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暫行條例》。至此,在對個人所得征稅方面,「一部法律、兩個行政法規」並存的局面形成了。這些法律法規對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調節個人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些法律法規的不足也就越來越明顯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1993年10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對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標志著個人所得稅法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國際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主要變化包括:擴大了個人所得稅法的適用范圍、引入征稅的「居民」概念、調整了應稅項目、稅負比以前有所降低等。《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後至今已經實施了7年,而正是這7年是中國工業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時期,也是社會分層最劇烈的階段,新問題不斷出現。
(二)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稅制模式難以體現公平合理。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發人們對法的尊重,提高公民依法辦事的積極性。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制,各項所得分類徵收,扣除標准各不相同。這種模式盡管便於操作,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不能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難以體現縱向公平的原則;所得按月、按次分項計征,為高收入者通過分解收入來減輕稅負提供可乘之機,容易引發避稅行為,導致稅款流失;費用扣除不盡合理。對工資(薪金)所得採用定額扣除法,以固定數額作為費用扣除標准,未能與物價指數掛鉤。對不同納稅人採用單一的費用扣除標准,沒有充分考慮家庭人口數量、贍養人口多少及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差異,尤其是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後個人負擔相關費用的差異,造成稅負不平衡;分類制與源泉扣繳制度相聯系,納稅人主動申報的不多,不利於公民納稅意識的加強。
2.稅源隱蔽分散,難以監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來源渠道增加,收入結構日趨復雜。收入的多渠道、多形式,加上以現金支付為主,無帳簿、憑證可查,增加了稅務部門對其監控的難度。目前個人收入基本上處於失控狀態,造成大量的應稅收入流失。
3.征管手段落後,影響征管水平。個人所得稅是納稅人最多的一個稅種。征管工作量大,必須有一套嚴密的征管制度來保證。我國目前實行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徵收方法,申報、審核、扣繳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後,難以實現預期效果。
4.處罰難以從重從嚴。西方國家普遍嚴格執法、嚴厲懲處。我國目前的稅收征管法對偷逃稅行為處罰過輕。同時,在稅收征管中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往往以補代罰、以罰代刑,致使稅法威懾力不強,難以起到懲戒作用。
5.我國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首先,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規定採用分類所得稅模式,對稅法列舉的11類應稅所得,分別採用不同的稅率、不同的計稅方法、不同的納稅期限徵收個人所得稅。此課稅模式雖便於征管,但無法遵循量能負擔原則,使得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其次,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過分倚重源泉扣繳方法,忽視個人申報方法的有效利用,導致大量沒有源泉扣稅的應稅所得逃避了義務。再次,現行個人所得稅缺乏個人應稅所得跟蹤制度,導致稅務隱匿的個人應稅所得核查不力,高收入者逃避個人所得稅較為普遍。最後,無法納入前10項的應稅項目全放在「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項目,此項目沒有明確費用扣除額,稅負最重,無操作的可行性。加上中國企業的約束機制不健全,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多本賬、設立小金庫等現象較多,名目繁多的工資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過工資表內收入。在賬面上長期不分配利潤,暗地裡卻通過借款、私費公報等方式轉移為個人收入,形成不合理的高收入。

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的具體措施

逐步擴大稅基,調整費用扣除內容和標准。從效率觀點看,稅基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個人獲取各類所得的經濟行為。稅基過窄或存在大量稅收優惠,必然改變個人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格,進而產生個人經濟行為的替代效應。這一方面改變勞動資源配置,扭曲資本流向;另一方面,個人為實現這種轉化需要付出代價,政府為了防止這種轉化同樣需要付出代價,進而增加經濟制度運行的交易費用,降低制度效率。因此,廣泛稅基的建立才是個人所得稅稅基的理想狀態。建議進一步拓寬個人所得稅稅基,將附加福利、股票轉讓所得等列入征稅范圍,增強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防止制度效率的降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費用扣除內容和標准決定著稅基。
解決稅基隱性問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低效,其主要原因是稅基隱性問題。為此,應建立健全各項配套措施,使個人收入顯形化。這些措施包括:改革結算體系,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強制推行非貨幣化個人收入結算制度,對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等實行實名制,並爭取銀行的支持和配合,加強現金管理。經濟條件較成熟的地區,可以在股票、房地產等領域盡量推行票據化,減少現金交易,向經濟往來票據化過渡;建立規范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界定清楚個人財產來源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堵住一部分人偷稅的渠道。這也有利於稅務機關加強對財產稅、遺產繼承稅、贈與稅等稅種的控制,防止一部分人將收入進行分解和分散。
引入稅收指數化條款,建立彈性稅制。為消除通貨膨脹對個人所得稅制的影響,應實行稅收指數化。根據通貨膨脹情況,相應調整費用扣除額和稅率表中的應稅所得額級距,再按適用稅率計稅,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通貨膨脹導致的稅率攀升,抵消通貨膨脹對稅收公平的消極影響。
改革征管方式,提高征管水平。改革征管方式。首先要切實落實代扣代繳制度,加強源泉控制。出台《扣繳義務人申報條例》,明確扣繳義務人的權利和責任,規定激勵和處罰措施,調動扣繳義務人的積極性。稅務機關要加強對代扣代繳單位的宣傳、培訓及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其次,擴大和完善個人自行申報制度。在扣繳義務人和個人自行申報之間建立起交叉稽核制度,實行納稅人和支付所得的單位雙向申報制度,保證稅收收入足額入庫。提高征管水平。首先,加強征管人員的業務能力培養。其次,建立健全現代化征管手段。可以在經濟發達地區建立計算機數據處理中心,並在一定范圍內聯網,建立協稅互稅網路,使得個人收入資料稽核現代化、專門化。再次,推進稅務代理制度的實行,建立獨立於稅務機關之外的合格的代理人隊伍,發揮其辦稅公正性,提高辦稅效率和質量。
普遍推行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建立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征管模式。我們發現,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方面,幾乎都採用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征管模式。我國在進一步推行這項制度時,應結合實際,分步進行。首先,應加強源泉扣繳制度的實施力度。對未按稅法規定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應依法嚴懲,並將其通過公共媒介曝光,以此逐步培養公眾依法納稅的良好意識。其次,有步驟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自行申報制度。
將個人所得稅定為中央稅或共享稅,由國稅局負責徵收。從理論上講,在劃分中央稅和地方稅時,應遵循效率原則、適應原則和公平原則。所謂效率原則就是在判斷一個稅種應劃歸中央還是地方或共享,應以徵收效率的高低為依據。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對象是個人所得,但個人所得的所在地會隨著納稅人的流動而難以固定。所謂適應原則是指稅基廣的稅種應定為中央稅,稅基窄的稅種定為地方稅。從目前看,盡管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比例不高,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稅法的完善,征管力度的加強,個人所得稅收入必將大幅度提高。因此,為了適應經濟發展趨勢,建議將個人所得稅劃為中央稅。所謂公平原則是指稅收征管權的劃分應以是否有利於稅收負擔的公平分配為准。個人所得稅是一種可以調節社會分配的稅種,它是為使全國居民公平地負擔稅收而設置的。若由地方政府徵收,就難以達到公平的目的。因為它可能導致同一收入的兩個人因居住地不同而稅負不同。
提高免徵額。1994年我國修訂《個人所得稅法》時,把免徵額確定在800元,確實能起到調節過高收入的作用。但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收入為9300元,月均780元左右,是1994年3倍多,現行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已涉及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而從徵收數額看,來自中低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在全部稅額中所佔比例較低,對國家的財政收入意義不大,卻加重了工薪階層的稅收,從長遠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引進「負所得稅」。收入調節功能不完全是由個人所得稅來實現的,當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低於免徵點時而是由支出來實現的。因此,西方實行高福利制度就是採用轉向支出的辦法調節收入,此時稅收是為支出聚財。在個人所得稅法中,我國可以引進「負所得稅」的概念,對低收入者進行所得稅的返還,通過稅收政策來貫徹社會保障的政策,通過稅收政策較強的時效性彌補財政政策對低收入者進行社會保障補助的不足,與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起來,老百姓的納稅心理會更平衡。
加強執法力度。對偷逃稅行為從嚴處罰,建立一支具有權威的、擁有相應技術手段的稅務監察稽核隊伍,並通過立法,賦予稅務機關在處理違章違法行為方面的某些權利。對一些情節嚴重、數額巨大的偷逃稅行為,除了經濟上重罰之外,還應給以刑事制裁。

㈣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這一事件從決策目標來看屬於哪一種決策

諾曼底登陸戰為什麼選在1944年6月6日,這話說來話長,我以前看過科內里亞斯--來安所寫的「最長的一日」也看過根據他的書拍的電影,雖然時隔數年,但是印象深刻,大意如下: 原來聯軍司令部選定適合登陸攻擊日期的范圍是六月五,六,七日三天,原因

㈤ 公共政策概論作業1

形成性考核(一)
指導:題目要求同學們聯系某一具體方案進行討論,討論決策方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同學們可聯系下列具體方案:
1《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安置辦法》
2《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簡稱國六條)方法是先上網查閱上述公共政策方案的內容,並認真閱讀。然後結合教材第98頁「決策方案的具體內容」,寫出討論提綱。聯系實際的例子很多,從你知道的例子中寫2到4個就行。討論後形成的提綱,因時間關系沒能進行討論,就不作要求。
只要同學們寫的有理有據,條理清楚,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註:P98
決策方案的具體內容:
第一, 方案執行的必要說明。即指出要將 所設計的方案付諸實施,首先應注意哦哪些問題才能保證方案執行效果與預期效果的一致。
第二, 解決決策問題的基本措施。這是方案的核心內容,要盡量做到明確、具體,並給決策方案的執行者一定的機動性。要明確指明方案的執行者應該做什麼、如何做與實現決策目標有何必要聯系。由此可以增強執行人員對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第三, 明確方案對應的階段。公共決策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其解決也呈現出長期性與階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須明確決策階段,以使得角色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劃分和決策。
第四, 第四,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即明確決策方案的使用對象,運用期限以及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等。
第五, 方案所需的各種條件的要求。如實施該方案所需相應機構的調整或重新設置,人員的配備狀況,以及資金等其他資源量的要求等。
範文參考(個人提綱在小組提綱中提煉)
《政府審計案例》討論提綱
一、本選題簡介
(一)選題依據:
1、審計理論界的專家大多數注重從理論層面理解和詮釋審計,對於審計實踐接觸不多,即使審計科研人員通過審計實地調研,由於被調研對象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未必肯如實披露審計中發現的真實問題,這就造成審計調研的結果與審計發現之間存在偏差,由此形成的審計理論也就存在偏差;
2、從事一線審計的人員,具有豐富的審計實戰經驗,嚴重的經濟問題在他們嚴謹的審計程序和准確的專業判斷下被發現,但很多一線審計人員缺乏審計理論知識,無法將揭露問題實質的案例上升到理論,並用於指導審計實踐;
3、審計專業的在校學生,在全面掌握審計、財務會計和其他法律法規理論知識的同時,迫切需要了解審計實戰技術,有趣的審計案例不僅會開拓他們的視野,而且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學習激情,並幫助他們真正領會法律精神,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4、各大財經類高校教師苦於缺少審計案例的專業教科書,他們使用的僅有國外注冊會計師審計專家編著翻譯過來的版本,書的內容與國內國家審計現狀難免會有出入。目前國內出版的審計案例系列書籍實際還停留在將審計報告內容簡單地轉摘,而未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尚未將實務與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討論,對於高校的教學針對性不強。
基於上述4點理由,確定了《政府審計案例》的選題。
(二)目標定位:
該課題以正式出版物的方式,設計二種版本,分別面對基層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高校審計專業教師和在校學生。二種版本案例選取相同,體例有所變化。它對於從事審計業務的審計人來說很有啟發性,對於審計理論研究人員也具有參考性,而對於高校審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又不失為一部提前實習的好讀本。同時,本書還將製作成PPT課件,致力於高校審計專業教師講課之用。
(三)風格定位:
本課題一改學術類文章生硬、枯燥、難懂的通病,全書或採用生動有趣的文學語言,或採用嚴謹客觀的新聞性語言,間插一般理論與實務性文章所特有的表述方法。作者力求全書有較強的知識性、啟迪性和趣味性。在課題表現形式上是全新的,在課題內容上也與其他案例書有別。
(四)主要研究內容
1、本書的基本體例:本書從案例背景介紹、審計發現過程、案例分析、審計發現採用的重要審計技術與方法、案例思考題等方面進行闡述。作者的意圖是,背景介紹主要介紹本案大的宏觀背景,如政治、經濟、法律等或國家的最新政策規定、會議精神等;本案的審計依據、審計環境,以及審前調查的有關內容,這是編制審計實施方案的前提,也是審計發現過程的鋪墊;本案的審計目標與范圍、意義;本案的案情提要等。審計發現過程是本案的關鍵內容,也是審計一線人員和高校學生渴望了解的部分,其他所有結構應服從於該部分。案例分析主要結合審計發現過程和審計結果進行的分析評論,該部分有一個不變的內容是本案適用的法律法規;通過此案例分析發現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差距,以及今後工作中應改進之處。接下來講述的是本案發現所採用的重要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但該部分不局限於本案,而是結合其他審計類型綜合講述這一實用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最後是延伸性案例思考題,目的是把與本案有關的內容保留一部分,留給審計一線和高校學生自由想像和發揮的空間,真正達到案例啟迪的目的。
2、按照國家審計署2008-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關於審計類型的劃分,本書案例分布在:財政審計12個案例、金融審計5個案例、企業審計4個案例、經濟責任審計4個案例、資源環境審計4個案例、涉外審計3個案例,共32個案例。其中,計算機審計案例8個、績效審計案例8個、專項審計調查4個;中央級審計案例7個、省級審計案例9個、市縣級審計案例16個。
案例講述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審計將會穿插內容。
二、討論內容
《政府審計案例》討論提綱提供了財政——稅收征管審計、經濟責任——科級黨政領導幹部離任審計、資源環境——退耕還林審計共3個案例(詳見附件2)供各位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案例選取。
政府審計類型主要有本書選取的六種,但不同的審計類型具體佔多少比重?同一審計類型又應該選取什麼內容的案例?只是根據作者日常審計實踐經驗總結或作者已有審計成果匯集而成的,正因如此,在案例選取方面作者難免失之偏頗,甚至有遺珠之憾,
2、體例選擇。
本書表述的體例或稱結構編排主要為:背景介紹、發現過程、案例分析、重要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案例思考。各位審計專家對此編排不知有何想法?
3、案例標題。
討論提綱的附件1《目錄》直接點出案例的標題,如「稅收征管審計」、「國有企業法人離任審計」,是否可以考慮使用隱喻性的標題,如「任務財政」、「貪污私分」,或二者的結合,如「任務財政——稅收征管審計」、「貪污私分——國有企業法人離任審計」。是否還有其他更適合的案例標題?
4、表述語言。
本書表述語言主要有三種:文學性、新聞性、理論性,究竟採用何種單一語言,或幾種語言結合使用等,需要各位的指點。原則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力求知識性、啟迪性和趣味性,不落俗套而又實用。
5、如有其他更好的意見或想法,請不吝賜教,在此先表示衷心感謝!
形成性考核(二)
時間:學習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後。
題型:與期末考試一致。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10分)
1.交易理論 :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這中間,政策執行者與政策對象之間通過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種力量的互動過程中,達成某種妥協、退讓或默契。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但在實際中卻是行不通的。
2.德爾菲法:德爾菲方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是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德爾菲法,又名專家意見法,是依據系統的程序,採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即團隊成員之間不得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系,只能與調查人員發生關系,以反覆的填寫問卷,以集結問卷填寫人的共識及搜集各方意見,可用來構造團隊溝通流程,應對復雜任務難題的管理技術。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對於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說應當強調「(A)」。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辦B.積極介入C.不聞不問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韋爾
3.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 D)。
A.響應B.深入
C.反映D.內化
4.政策效果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C)判斷。
A.利益B.事實
C.價值D.可行性
5.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維B.立體思維C.靈感思維D.直覺思維
6.政策評估是對政策( )所做的分析。
A.問題B.結論C.方案D.目標
7.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C)。
A.反映B.深入C.內化D.響應
8.史密斯認為,政策執行中有(A)個基本要素是必須認真考慮的。
A.四B.三C.二D.五
9.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關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維方法則是指人們依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和手段。
A.自覺性、客觀性與直接性
B.自覺性、概括性與間接性
C.自覺性、概括性與直接性
D.概括性、間接性與主觀性
10、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是:D
A.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B.即人類的行動是無法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C.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D.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三.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從政策執行者對執行政策的態度分析,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有如下幾種類型(A、B、C、D、E)。
A.抵觸型B.折扣型C.滯後型D.僵化型E.結構型
2.( )的評價標準是在各類人員協商、平衡利益關系的過程中產生的。
A.有效B.適度C.客觀D.全面
3.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公共政策評價可以分為(A、B、C)。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B.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C.事前評價、執行評價和事後評價D.整體評價和局部評價
4.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徵表現為層次性、多維性、聯系性、系統性和(A、D)。
A、整體性、B、普遍性
C、靈活性D、動態性
5.頭腦風暴法的優點是(A、B、C、D)。
A.它能夠發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能互補效應;
B.它使專家交流信息、相互啟發,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C.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擁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D.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斷發展變化,與政策相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每一項政策都有其失效過程。要保證政策執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據可靠性理論分析,在政策方案的執行過程中,"失效"表現於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損失效三個階段。這種政策失效率的變化,類似於浴盆狀。人們把這種曲線也稱為"浴盆模型"。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出台、實行及調整。

2.簡述追蹤決策的特點。
答:追蹤決策的特點有①回溯分析,即對原有決策的產生機制與產生環境進行客觀分析,找出失誤的環節和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決策;②非零起點,即決策不是以零為起點,而是對過去已有決策的改善;③雙重優化,即既要優於原方案,又要是多種改善方案中最優的;④心理效應,即要充分考慮決策對象內部和外部各種關系。

3.公共政策評價作為公共政策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與一般的評價活動有什麼區別?
答: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選擇的管理行為。②由於公共政策對利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過程,那麼公共政策的實踐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並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因勢而動。③公共政策是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對其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到社會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學有效地分配和落實。
五.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分析我國公共政策評價目前存在的問題。

答:第一,以研究取代吸務;第二,以好惡取代科學;第三,以評價為沽名釣譽的手段;第四,以形式取代實質;第五,人為製造信息障礙;第六,人才、經費的缺乏。

2.舉例說明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在現實公共決策中的作用。
答:"巴拉姆的驢子"說明,一旦決策者知道自己即將獲得某樣東西時,它的吸引力就會減退;而放棄某樣東西的煩惱就會隨之增加。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其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如某政府在鬧市區新近拆遷了一片規模不小的土地,這是黃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來做什麼用,卻成了政府的心頭之患。因為哪個領導都知道,一旦決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變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區,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著,它到底做什麼用。決策成了難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閑了很長一段時間。
基本方案有:
(1)蓋一個大型商廈,充分利用鬧市區的優勢,為稅收服務,為市財政服務;但周圍商廈已經林立,新建這樣一個大型商廈,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增加市財政收入是個問題;
(2)建一個大型的市民免費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但對於財政卻沒有貢獻;
(3)蓋政府大樓,改善辦公條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現在政府的辦公條件並不很差,再大興土木,可能會造成社會的議論;
(4)蓋一個大型停車場,緩解市中心的交通壓力。但這么好的地段,建設一個停車場,未免浪費;很多人提出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即可。
經過這些考慮,興建市民公園成為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
形成性考核(三)
題目要求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或工作報告,沒有標准答案,只要大家寫的有題目有內容、有頭有尾、有條理夠字數,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可供參考的:
1??關於公務車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2???廣州市交通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3 城市醫療衛生改革問題的思考
4???廣州市教育消費問題的調查
5???網吧管理的現狀與思考::
例如:公務車改革的探索對大慶車改的調查研究
我國現行機關,單位公務用車制度基本上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管理框架,而實際的管理嚴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與浪費很久以來一直遭人們詬病.與當前節約型財政,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時代要求相對比.更顯得極不相符.但是公車改革的難度極大.是公共部門改革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1998年9月.國家體改委曾試定《中央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後未能在中央層級取得實際進展.近些年來,地方上卻已有一些自發進行的公務用車的改革嘗試.鑒於這一改革的難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經驗,得失,都值得重視和借鑒.本文在對大慶市公務車改革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地方的情況和國際的經驗,對我國公務用車改革試提出一些初步認識.
一,現行公務車存在的問題
(一)公私難分.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產生巨額財政負擔在現行的公務用車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車私用問題.容易發生競相購車,相互攀比.購超標車,每年形成數額巨大的人頭費,燃油費,養路費,維修費等支出費用.省市縣主要領導基本一人一車.使用率只是市場運營車輛的十分之一;有專家測算.社會轎車每萬公里運輸成本為8215.4元.而黨政機關等單位則高達數萬元.每輛計程車的工作效率為公車的5倍.可運輸成本僅為公車的13.5%.
(二)公車不公,損害黨政幹部形象.滋生腐敗公車不"公"日益嚴重,"公車公用佔1/3.領導私用佔1/3,司機私用佔1/3",即公務用車大約僅三分之一用於真的公務.有的領導幹部上班時間由司機駕車.下班後和節假日自己開車,甚至有一部分乾脆全由自己駕車.讓在編司機"休息".公車不公成為難以遏制的"頑症".公車維修中也有深不見底的"黑洞",加之超標配車.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不正之風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樓"是人們對官員公車的諷喻.
(三)不利於城市交通與民族汽車產業的發展公車的過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大慶車改:措施,成效及問題大慶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城市.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城市評比中.排名第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列全國第一.在這樣一個富裕並且擁有優良傳統的城市裡.領導層下決心率先推行的車改有一些先天的優勢,於1998年2月16日啟動.
(一)公務車改革的措施.大慶車改以公務用車的市場化,社會化和貨幣化為方向,逐步建立起機關後勤保障工作新體系和新機制.改革的具體措施和要點包括:
1."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原處級以下領導幹部的公務用車仍執行原制定的經費包干辦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後提拔的處級副處級領導幹部不再配備工作用車,改發交通費.同時提倡和鼓勵"老人"交車,買車,改領交通費.
2.測算確定交通費發放標准.標準定低了,影響工作,大家不認可,改革無法啟動.標準定高了,會有人認為乘改革之機搞福利,引起不滿.
(二)綜合測算確立了一套標准.在2002年又經過一些調整.具體如下:費用標准(調整前):費用標准(調整後):職務等級元/月元/月正處級15001500副處級12001200科級120240副科級120180一般幹部1001003.司機的安置.車改直接觸動的是汽車使用者(乘車人和司機)的利益,對司機的安置是車改能否順利進行的又一關鍵.

形成性考核(四)
題目要求對某個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沒有標准答案,同學們可以找一個公共政策案例並對它進行分析。只要分析有理有據、條理清楚、字數達到,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案例:c
我國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統稱為職工醫療保險。它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保險的重要項目之一。
醫療保險具有社會保險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等基本特徵。因此,醫療保險通常由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建立基金制度,費用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醫療保險費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以解決勞動者因患病或受傷害帶來的醫療風險。
醫療保險就是當人們生病或受到傷害後,由國家或社會給予的一種物質幫助,即提供醫療服務或經濟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與養老保險的社會經濟意義相同,具體做法相似。
我國的醫療保險實施四十多年來在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保障了范圍覆蓋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的基本醫療、增進健康水平的需要,使我國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別是在解決職工患大病時的高額醫療費問題,通過「互助互濟」,既有效分擔了風險,又充分體現出社會公平原則的指導思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國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原有的保險制度已難以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國務院於1998年12月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部署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內全國基本建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案例分析與評價:
首先,眾所周知,醫療保險是政府以強制方式,從多數社會成員手中獲得一定社會資源,建立一筆基金以支付部分社會成員遭遇疾病時所需的費用。那麼政府緣何要干預醫療保險呢?這是政府通過邊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結果。政府對醫療保險的干預是因為:
(1) 醫療服務市場的非完全競爭性。
(2)對於基本醫療服務包以外的醫療衛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統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擔經濟責任.
(3) 對於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問題,關鍵在於打破「醫葯合謀」,全面推進醫葯分開。

㈥ 高分求解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不勝感激。。

完全獨立根據材料回答,請各朋友不要復制我的啊,哈哈,保護知識產權。
一,材料一反應了問題:
1,自然環境問題是不能人為改變的,氣象災害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根源在人類對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中沒有做到按規律辦事。
2,決策者應該制定詳細而又符合自然規律的經濟發展政策,保護好環境。
二,材料二反應了問題:
1,北京實行了相關政策,為人才流動及社會保障做出了相關策略,但仍在戶籍改革上未實施根本上的保證,2,深圳的戶籍制度雖然做到了部分平等,但仍有很多人未能義務後應享有的權利。3,美國做到了戶籍平等,鼓勵人才流動。
第二個問題:中美實施不同的戶籍制度,現行的中國戶籍制度已經不適合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社會環境,應該繼續深化戶籍改革。決策者應該制定符合實際的戶籍制度,以做到公民平等,福利平等,制度平等。
三,材料三反應了問題:
1,材料一反應了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將會導致社會不穩,人口減少等。根源在於養老思想及無後為大的思想,以及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不良後果。
2,材料二反應了人口減少,及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數量下降。根源仍為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控制了人口,卻提高了老齡化。
3,材料三反應了新生代無法全部擔負起老齡化的照顧重任,養老福利未能全麥面實施,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風險逐漸增強。根源在於獨生子女政策。
決策者應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獨生子女政策,以及完善養老福利,未雨綢繆,做到老有所養

㈦ 運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對某個實際案例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提交內容字數在1000字

運用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加州杏仁營銷與農業合作社案例

美國的大杏仁全部產自加州,加州大杏仁佔全球大杏仁產量的80%以上,遠遠超過第二大生產國西班牙和第三大生產國澳大利亞。2008/2009生產年度,美國加州中部谷地總共出產73.26萬噸大杏仁,實際種植面積達68萬英畝。加州有大約6000個種植大杏仁的家庭農場和100家大杏仁處理商,這100家處理商當年總共銷售了63萬噸大杏仁,平均價格1.40美元/磅,平均每家大杏仁農場年收入接近32萬美元。

在2008年美國前10大特種作物(非糧食作物)出口額榜單上,加州大杏仁以18.97億美元高舉榜首,比第二位葡萄酒(9.63億美元)和第三位蘋果(7.37億美元)出口額總和還要高出12%。加州大杏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2008/2009年度,中國進口了4.54萬噸加州大杏仁,已經成為列西班牙和德國之後的加州大杏仁全球第三大市場。

在美國國內加州大杏仁在大杏仁消費市場的佔有率達到100%。在美國國內的堅果類消費細分市場上,主要有大杏仁、核桃、榛子、胡桃、開心果和其他堅果(主要包括巴西栗、澳洲堅果、松籽、板栗、腰果等),加州大杏仁以58.5%的市場佔有率(2008/2009年度)傲視同儕。

美國是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的現代化農業國家,以220萬農場主,養活了3億多人口,並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也是一個農業高補貼的國家,每年的農業補貼高達190億美元(正好低於WTO規定的美國農業允許補貼上限),但美國的農業補貼90%大都給了20種農作物中的5大主要作物:小麥、大豆、玉米、大麥、棉花。

對屬於特種作物(非糧食作物)的加州杏仁,美國政府並沒有給予直接補貼。而且加州大杏仁屬於勞動密集型作物,按照傳統的農業比較優勢理論,這應該是發展中國家(如巴西、中國、印度等)擁有優勢的產品(因為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低很多),似乎美國不應該在大杏仁這種產品上也有如此超強的全球市場領導地位。

要解釋加州大杏仁的成功,就必須要回顧加州杏仁商會(Almond Board of California,ABC)和藍鑽種植者合作社的成長歷史。加州杏仁商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美國農業合作社聯社,也是一大批類似的美國農業合作社聯社,新奇士橙合作社、優鮮沛蔓越莓合作社等,中的傑出代表。解剖加州杏仁商會的案例,對發展中國自己的農業合作社聯社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加州杏仁商會的管理和運營:

商會的經費來自於各成員處理商按每年杏仁銷售額比例繳納的會費,會費徵收比例為處理商年銷售額的2%(其中0.8%為商會運營費用和研究費用,1.2%為市場營銷費用和消費者教育費用)。

2009/2010年度加州杏仁商會徵收的會費加上美國農業部海外市場推進計劃(MAP)配套款,合計為36.69百萬美元。商會章程中明確規定了成員處理商必須如期按銷售額繳納會費,如果不交或延期繳納,就會面臨罰款。

會費繳納和徵收體制非常關鍵,這是保障商會正常運轉和持續不斷地開展市場營銷、穩定和擴大加州杏仁在北美和全球市場的消費和市場佔有率的最關鍵之處。隨著加州杏仁市場的不斷擴大,每年的會費也在不斷增加,有了穩定的經費徵收機制和經費來源,商會就可以制定長期的市場營銷和產業發展戰略,分步驟地有序推進。

為此2009年商會專門開設了一年制的「杏仁產業領導力培訓」課程,由商會董事長、董事、CEO、市場營銷總監、美國農業部官員、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和專家親自授課或擔當導師,學員畢業後會加入商會的各個專門委員會或參加董事會。經過嚴格選拔,目前有14名青年才俊正在接受培訓。

在加州杏仁商會2009年度報告中赫然寫著:「我們產品的核心是特色,我們通過創新來驅動價值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創新型研究、創新型產品應用、創新型消費者教育。

確實如此,作為堅果大家族成百上千個成員之一,加州大杏仁能夠脫穎而出,主要是依靠堪稱完美的產品定位和「三個創新」。其實加州種植的大杏仁樹品種也多達30多種,每種美國大杏仁的核殼硬度、核仁形狀,色澤與表面特徵都各不相同,在味道和口感上也存在微妙差異。

加州杏仁一般分為四大類:極品(Nonpareil)、卡米爾(Carmel)、米遜類(Mission Type)以及加利福尼亞類(California Type)。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極品,產量是第二位卡米爾的3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這么多種大杏仁,如果各自為戰,每個杏仁種植區域、每個合作社、甚至每家農場都宣傳自己的「特色產品」,仿效日本搞「一村一品」模式,那將是多麼混亂的局面。

㈧ 陳慶雲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題

這個你得問專業的人士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這個

㈨ 公共政策案例哪裡有得找

給你一個案例,你參考一下吧
漢斯的奇謀妙計
有一年,規模宏大的世界博覽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會上陳列著世界各大廠家的產品。美國赫赫有名的57 罐頭食品公司漢斯先生,將自己公司的罐頭食品也送去參加展覽。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博覽會的會務人員派給他一個會場中最偏僻的閣樓。盡管前來博覽會參觀的人摩肩接踵,但卻幾乎沒有人光顧漢斯先生的閣樓。整整一個星期過去了,漢斯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
在博覽會開幕的第二個星期,會場中參觀的人常常從地上拾到一些小小的銅牌,銅牌上刻著一行字:「拾得這塊銅牌,就可以拿它到閣樓上的漢斯食品公司換取紀念品。」數千塊銅牌陸續在會場上發現。不久,漢斯先生那座無人問津的小閣樓,便被擠得水泄不通。這下,會場主持人怕閣樓會倒塌,不得不請木匠設計加固。從那天起,漢斯公司的閣樓,成了博覽會的「名勝」,參觀者絡繹不絕。直到地上的銅牌絕跡,亦盛況依然。
這一實例告訴了我們什麼呢?眾所周知,誰都想藉助博覽會,一是展示自己企業的產品,二是展示自己企業的形象,最後達到促銷盈利的目的。而漢斯先生,恰恰在這樣的大好時機,得到「一個會場中最偏僻的閣樓」,導致公共關系學中所講的「傳播障礙」,阻礙了漢斯公司及產品與公眾的交流。當然,如果這種「地利」上的被動繼續下去,漢斯公司也就失去了參加這次博覽會的意義。為此,漢斯運用謀略技巧,巧妙使用「銅牌」這一傳播媒介,誘導公眾注意力,變被動為主動,最後達到「漢斯公司的閣樓,成了博覽會的『名勝』,參觀者絡繹不絕」的特殊效果。從現代公共關系學來看,正如國際公共關系協會曾給公共關系所下的定義:公共關系是一種管理功能。它具有連續性。通過公共關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組織、機構試圖贏得同他們有關的人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藉助對輿論的估價,以盡可能地協調它們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計劃的、廣泛的信息傳播,贏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實現它們的共同利益。
意外情況的出現,給漢斯公司帶來極為不利的狀況: 「幾乎沒有人光顧」;迫使漢斯打破常規、改變做法。在一周後,「依靠有計劃的、廣泛的信息傳播」,不僅獲得了廣大公眾,而且還贏得「會場主持人怕閣樓會倒塌,不得不請木匠設計加固」的「更有效的合作」。
在通常狀況下,我們該怎麼辦?是去找主持人,協商調整參展位置?或是大鬧一通,甚至負氣撤出博覽會?或許,漢斯的做法及謀略技巧,在處理公共關系中的運用,能給予我們某些啟示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