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世界環境污染

世界環境污染

發布時間: 2020-11-26 05:33:56

① 世界環境污染事件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的國家中排在第88位。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是該做些什麼了:
1、要有惜水意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知道愛惜,有的甚至將水白白浪費。應當知道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際差別很大,年內也變化莫測,再加上污染,使水資源緊缺,自來水更加來之不易。愛惜水是節水的基礎,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2、養成好習慣,據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與浪費水有關的習慣很多,比如: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碎細廢物;為了接一杯熱水,而白白放掉許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蘿卜後削皮,或沖洗之後再擇蔬菜;用水時的間斷(開門接客人,接電話,改變電視機頻道時),未關水龍頭;停水期間,忘記關水龍頭;洗手、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睡覺之前、出門之前,不檢查水龍頭;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
3、使用節水器具,家庭節水除了注意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以外,採用節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為了省錢,很多人寧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換節水器具,其實,交這么多水費長期下來是更不合算的。使用節水器具,既省錢,還能保護環境,豈不是一舉兩得?節水器具種類繁多,有節水型水箱、節水龍頭、節水馬桶等。隨便用上幾個就為節水做出了不少貢獻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並非開玩笑。要經常檢查家中自來水管路。防微杜漸,不要忽視水龍頭和水管節頭的漏水。發現漏水,要及時請人或自己動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時修不了的漏水,乾脆用總開關暫時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龍頭,把水龍頭的水門擰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樣的時間里流失水量也減少一半。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並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減少浪費現象。
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有節約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體的行動,大手大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人認為家大業大,再加上身處長江邊,總認為這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缺少節水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貴」之時,我們再抓節水工作就悔之晚矣.
一顆紐扣電池產生的有害物質,可污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 一生的用水量;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並可造成永久性公害。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的國家中排在第88位。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是該做些什麼
從實際進展來看,國內電池製造業基本按照《規定》要求在逐步削減電池汞含量。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電池年產量為180億只,出口約100億只,國內年消費量約80億只,基本已達到低汞標准(汞含量小於電池重量的0.025%)。其中約有20億只達到無汞標准(汞含量低於電池重量的0.001%)

② 世界環境污染情況

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很多,至於哪些最重要、最緊迫,看法並不一致。根據歷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文件,可以看出,世人心目中最緊迫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銳減、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人口增長速度過快、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快、森林迅速減少、海洋污染嚴重、土地沙漠化嚴重、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嚴重等。根據這些問題的屬性,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如下幾大類。

一是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其中,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三大問題,最為引人關注。

198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即是「警惕全球氣候變暖」。據統計,過去100年間,全球地面氣溫上升了0.3----0.7°C,①而有史以

-------------------------------

① 伯特·博林等編:《溫室效應、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Bea BoHn,Bo R.Dǎǎs,Jill Jager,and Richard A.Warrick ed.,The Greenhouse Effect,Cli. matic Change,and Ecosystems),約翰·威利父子公司1986年版,xxii。

來最暖的5年則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①專家們預測,21世紀地球氣溫可能升高1--5℃。全球氣候變暖,或者說「溫室效應的加強」,無疑會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社會和經濟等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②

臭氧層破壞和保護臭氧層也是近20餘年才形成的環境熱點問題和世界環境保護運動中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1977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之一就是:「關注臭氧層破壞」。據美國宇航局觀測的資料,自1969年以來,全球除赤道以外,所有地區臭氧層中的臭氧含量減少了3%--5%,全球臭氧層都已受到損害。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先發現南極臭氧層已經出現空洞。③1989年11月,美國和蘇聯臭氧層聯合調查研究委員會通過調查指出:1989年9一10月南極上空臭氧含量急劇減少,臭氧空洞范圍擴大。南極中心地區上空臭氧含量比正常含量減少了65%,南極邊緣地區減少了30%---40%。④此外,英國、聯邦德國、挪威以及我國的科學家經過測試,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⑤

----------------------

① 傑里米·勒基特編:《全球變暖:綠色和平報告》(Jeremy Leggett ed.,Global Warming,the Greenpeace Report),牛津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頁。

② 參見寧大同、王華東編著:《全球環境導論》,第480--488頁。

③ 曹鳳中:《臭氧層空洞的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④ 楊朝飛:《環境保護與環境文化》,第396頁。

⑤ 關於臭氧層破壞的環境後果,參見羅賓·R·瓊斯等編:《臭氧損耗:健康與環境後果》(ROBIN RUSSELL JONES and TOM WIGLEY ed.,Ozone De- pletion: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約翰·威利父子公司1989年版。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大氣污染的又一元兇。酸雨是指PH值低於5.6的降雨。最早,酸雨多發生在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現在幾乎整個歐洲都有酸雨發生,北美洲的酸雨同樣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世界其他地區的酸雨范圍也正在擴大。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瑞典第一次把酸雨作為國際性問題提了出來。1977年秋,聯合國會議承認酸雨是一個全球性的大氣污染問題。198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還專門召開了有33國代表參加的酸雨問題的國際會議。①198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之一就是「防治酸雨破壞」。由此可見目前國際上對酸雨問題的重視。

二是森林減少和生物多樣性銳減。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自1950年以來,全世界森林已損失了一半,主要損失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由於貧窮所迫,不得不大量出口木材以換取外匯,既使自身的環境更加惡化,又給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隨著森林面積的縮小,動植物賴以棲息生存的環境受損,加之濫捕、過渡開發和環境污染等,使生物物種以驚人的速度在滅絕。以哺乳動物為例:17世紀平均5年滅絕一種,到20世紀每2年就要滅絕一種。③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問題愈演愈烈,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也日益普遍化、制度化和國際化,並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話題。

----------------------------------

① 參見瑞典農業部』82環境委員會:《環境酸化的現狀與展望》,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② 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和作用,參見王獻溥、劉玉凱編著:《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③ 賈炅、李建會:《全球環境變化一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頁。

三是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危險廢物的處置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的大問題。某些發達國家將危險廢物運出,向他國或公海或看管不嚴的地方轉移;一些發展中國家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表示願意接受一定的費用以進口危險廢物;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進口危險廢物,於是就形成了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內轉移的局面。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從1986年到1998年,大約有3,000萬噸廢物從發達國家運到發展中國家。①這個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成為又一個環境熱點問題。②

四是土地沙漠化嚴重。1977年8月聯合國在肯亞內羅畢召開的國際沙漠問題會議上,提出一個新概念一一「沙漠化」,用以描述非沙漠地區所出現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生態環境惡化,並朝沙漠景觀演變的現象和過程。這主要是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墾殖、濫伐森林和不適當地利用水資源,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的結果。「沙漠化」的危害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范圍的沙漠化的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1984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就是「沙漠化」。

五是人口迅速增長、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快。在過去的300年裡,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1700年的世界人口不到7億,@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則突破50億大關,1998年底世界人口達到60億,世界人口增加10億的時間僅用了11年,人口增長的這種

-------------------------

① 李焰主編:《環境科學導論》,第295頁。

② 參見李焰主編:《環境科學導論》,第九章「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

③ 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3頁。

速度是史無前例的。①人口迅速增長成為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有位人類學家甚至將它比喻為一顆定時炸彈。②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資源和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人口不斷地增加,就要不斷地開墾荒地,種植莊稼,砍伐森林;隨著人口的劇增,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嚴重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隨著人口的劇增,消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費量也將猛增,這樣就會使能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重大惡性環境污染事故及海上溢油事件屢屢發生,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未能倖免於難。譬如,印度博帕爾農葯泄漏事件(1984年12月),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1986年4月),萊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等,造成的污染范圍和經濟損失巨大,危害十分嚴重。而自1967年3月「托雷峽谷」號油輪在英國東南的錫利群島觸礁致使大量原油泄漏以來,世界已發生了十幾起重大溢油事故,污染了大片海域,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危害了海洋生物的生命。

③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

全球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

1、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在這個狹窄的河谷里有煉油廠、金屬廠、玻璃廠等許多工廠。12月1日到5日的幾天里,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牲畜死亡。這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

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污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8年

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城有許多大型煉鐵廠、煉鋅廠和硫酸廠。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霧彌漫,受反氣旋和逆溫控制,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擴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嚨痛、頭痛胸悶、嘔吐、腹瀉。17人死亡。

4、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煙霧事件,禍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塵和二氧化硫。 煙霧逼迫所有飛機停飛,汽車白天開燈行駛,行人走路都困難,煙霧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俁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汞,這些廢水排入海灣後經過某些生物的轉化,形成甲基汞。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 當時,最先發病的是愛吃魚的貓。中毒後的貓發瘋痙攣,紛紛跳海自殺。沒有幾年,水俁地區連貓的蹤影都不見了。1956年,出現了與貓的症狀相似的病人。因為開始病因不清,所以用當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鎘是人體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縣的一些鉛鋅礦在采礦和冶煉中排放廢水,廢水在河流中積累了重金屬「鎘」。人長期飲用這樣的河水,食用澆灌含鎘河水生產的稻穀,就會得「骨痛病」。病人骨骼嚴重畸形、劇痛,身長縮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幾十萬只雞吃了有毒飼料後死亡。人們沒深究毒的來源,繼而在北九州一帶有13000多人受害。這些雞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而遭難的。病人開始眼皮發腫,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接著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這次事件曾使整個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4年

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葯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致使地下儲罐內劇毒的甲基異氰酸脂因壓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噸毒氣形成一股濃密的煙霧,以每小時5000米的速度襲擊了博帕爾市區。死亡近兩萬人,受害20多萬人,5萬人失明,孕婦流產或產下死嬰,受害面積40平方公里,數千頭牲畜被毒死。

9、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基輔市郊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於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誤,4號反應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西歐各國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測到了核電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31人死亡,237人受到嚴重放射性傷害。而且在20年內,還將有3萬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輔市和基輔州的中小學生全被疏散到海濱,核電站周圍的莊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萬噸糧食,距電站7公里內的樹木全部死亡,此後半個世紀內,10公里內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內不能生產牛奶…… 這次核污染飄塵給鄰國也帶來嚴重災難。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爾市桑多茲化工廠倉庫失火,近30噸劇毒的硫化物、磷化物與含有水銀的化工產品隨滅火劑和水流入萊茵河。順流而下150公里內,60多萬條魚被毒死,500公里以內河岸兩側的井水不能飲用,靠近河邊的自來水廠關閉,啤酒廠停產。有毒物沉積在河底,將使萊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④ 世界環境的污染情況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還有我們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對環境污染很嚴重,埋在土壤中很難分解,會導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燒會導致大氣污染,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⑤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狀況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當進入環境的廢物濃度或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總量超過環境自凈的能力,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使可用資源作為廢物排入環境而造成危害。環境污染不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能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引起生物體遺傳物質的變化。長期接觸環境中的致癌因素還可引起惡性腫瘤,稱為環境(性)癌。環境污染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污染、化學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輻射污染等;按污染產生的原因可分為生產污染和生活污染,前者又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又可分為全球性污染、區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森林銳減直接導致了全球六大生態危機。
一、綠洲淪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壞導致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把地表徑流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減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滲透力更強,一般為每小時250毫米,超過了一般降水的強度。一場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於森林的嚴重破壞,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嚴重侵蝕,每年約有600多億噸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億噸。全球地力衰退和養分缺乏的耕地面積已達29.9億公頃,占陸地總面積的23%。
三、乾旱缺水嚴重
森林被譽為「綠色的海洋」、「看不見的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立方米,l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即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庫容的水庫。由於森林銳減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嚴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陸面積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20多億人飲用水緊缺。預計今後30年內,全球約有2/3的人口處於缺水狀況。
四、洪澇災害頻發
水災與旱災是一對「孿生子」。破壞森林,必然導致無雨則旱,有雨則澇。大量事實說明,森林有很強的截留降水、調節徑流和減輕澇災的功能。森林憑借它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的調節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庫淤積。這兩個作用削弱後,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濫。
五、物種紛紛滅絕
科學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積減少10%,能繼續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種就將減少一半。地球上有500萬至5000萬種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聯合國預測,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萬至5萬個物種。目前,地球上的物種已消失了25%,還有20%—30%存在滅絕的危險。
六、溫室效應加劇
近代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過去110多年裡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紀中期將達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每公頃森林平均每生產10噸干物質,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
從這六大生態危機可以看出,破壞森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們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許多地區的風速將增加60%至8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生產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目前,森林銳減導致的一系列生態危機,已經構成了對人類的嚴重威脅。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據估計,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約為230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噸/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⑥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環境保護小資料(鏈接中的資料更全)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⑦ 世界上的最嚴重的十大環境污染事例有哪些

一、北美死湖事件

1、美國和加拿大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1970年開始,這些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酸雨區,酸雨甚至比的上檸檬汁,許多湖泊的生物都死樂,森林樹木枯萎。

二、卡迪茲號油輪事件

1、1978年3月16日,美國2超級油輪「卡迪茲號」,載著伊朗原油向鹿特丹駛去,在航行到法國布列塔尼的海岸觸礁然後沉沒,22.4萬噸的原油漏出,污染了超過350公里長的海岸線。

2、光是牡蠣就死掉上千多噸,而海鳥也死亡接近2萬多噸。這次的事件損失1億多美元,污染和治理費用高達5億多美元,而被污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三、墨西哥灣井噴事件

1、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平台鑽機打入水下3000多米深的海底油層時,突然發生嚴重井噴原油泄漏,污染了這一帶的海洋環境。

四、庫巴唐「死亡谷」事件

1、巴西聖保羅的庫巴唐市的企業主只顧賺錢,隨意排放廢工業氣體工業廢水,谷地濃煙彌漫、臭水不斷,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過敏症,使2萬多貧民窟居民嚴重受害。

九、雅典「緊急狀態事件」

1、1989年11月2日上午9時,希臘雅典中心大氣質量監測站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318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准59%,發出了紅色危險訊號。11時濃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過500毫克/立方米緊急危險線。

2、中央政府當即宣布雅典進入「緊急狀態」,禁止所有私人汽車在市中心行駛,限制出租汽車和摩托車行駛,並令熄滅所有燃料鍋爐,主要工廠削減燃料消耗量50%,學校一律停課。

十、日本「四大公害事件」,水俁病

1、1956年發生在熊本縣水俁市,原因是氮肥公司將含有甲基汞的廢水排入海中,造成居民由於捕食海中魚類造成水銀中毒。

2、第二水俁病:昭和電工公司將含汞廢水排入海中所致。

3、四日市哮喘:工業排放硫氧化物到大氣中導致的大氣污染。

4、痛痛病:礦山企業排放大量鎘到河裡造成的水質污染。

⑧ 世界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 環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⑨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都有什麼呢

□ 汞 污染環境,在人體內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
□ 鉛 在人體內積累能損壞腦功能並導致痴呆症。

□ 輻射 放射性物質是最危險的污染物質,可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傷並引起惡性腫痛。

□ 石油 污染海洋,會破壞大海中的浮游生物、植物和魚類資源。

□ 氧化氯 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氧化氮,會導致人的肺部器官發生癌變,對循環和中樞神經系統也有危害。

□ 磷酸鹽 能造成湖泊、河流的污染。

□ 一氧化碳 人類在大量地消耗石化原料時造成了大氣一氧化碳的大量積累,破壞了大氣溫層的平衡。

□ 二氧化硫 目前由於人類每年排放二氧化硫達兩億多噸,給大氣造成嚴重污染,引起並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 二氧化碳 全球每年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達五十億噸,其中的十億噸被森林吸收,十五億噸被海洋吸收,餘下二十五億噸留在大氣層中產生『溫室效應』,嚴重污染環境。

□ PTT農葯 過量使用會導致鳥類和魚類死亡,還會導致人類癌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