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發布時間: 2020-11-20 23:58:33

Ⅰ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包含了什麼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五個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呢?筆者認為有以下途徑:
一是全面深入地認識和領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這一治國方略。要力求避免片面性,不能生硬地把兩者割裂開來,應始終堅持兩者的有機結合。要注意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既要看到它們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又要看到其區別和聯系。
二是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道德各自的體系建設。我們在依法治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需要補的課也很多,首先還要繼續加強立法工作,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同時,要加快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繼續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樹立典型,制定道德規范,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
三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字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四是,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內容,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基本道德規范,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通過宣傳教育,把廣大公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其中,各級領導幹部尤其要嚴格要求自己,以榜樣的力量教育和影響廣大公民。
五是,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通過文藝作品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推動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全體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質,加強個人修養,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把法治教育納入群眾性文化活動,以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底蘊,不斷增強全民法治意識,讓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公序良俗在群眾心裡不斷深入,形成自覺,不超越道德規范。

Ⅱ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

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2、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3、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

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2)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擴展閱讀

一、立法要立良法。

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二、執法要揚正氣。

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

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三、司法要辨善惡。

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Ⅲ 結合當前中國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3)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擴展閱讀: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

2、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要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

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Ⅳ 為什麼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再次是因為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權利是現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將法定權利兌現成為現實權利取決於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與權利意識相對應的義務意識也與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相關聯。
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
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Ⅳ 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5)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擴展閱讀

要發揮領導幹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領導幹部既應該做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也應該做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範者。要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推動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制度化。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幹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領導幹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Ⅵ 為什麼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您好!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並把其作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決定》作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論斷,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創新,也是對法治和德治關系的深刻把握。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獨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應該相互結合,統一發揮作用。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要樹立信仰,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德治的實現需要法治的規范、制約,需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
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看,堅持法治與德治「兩手抓」,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此脫離不了關系。分開來看,一方面,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法治。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黨的十五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依法治國,強調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另一方面,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的必然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等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阻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提高以德治國的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通過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才能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抓好法治「這一手」,堅持依法治國,就要按照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
道路問題最具根本性。堅持依法治國,關鍵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不是別的什麼道路。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現在,有些人議論這個法治道路、那個法治道路,有的甚至想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些錯誤想法、認識。在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這一重大問題上,向全社會釋放出明確的信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
堅持依法治國,還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要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於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具體政策中,融於社會的各項管理中,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堅持以德治國,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關鍵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
堅持以德治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在經濟活動中,國家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利益,鼓勵人們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獲取正當經濟利益;同時引導人們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道德模範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旗幟,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解決好各級領導幹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社會主義法治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在全體人民中進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民主法治觀念,使人們懂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謝謝閱讀!

Ⅶ 怎樣理解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

法律和道德作用同樣重要。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7)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擴展閱讀:

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認識和領會「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思想,避免認識上的任何片面性。「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緊密結合,應當成為我們治國的一個基本方略。

第二,在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實踐中,應當自覺地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聯系起來。立法要注意法律的道義基礎,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納入法律的規范中。

第三,在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同時,還要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已經成為現實生活向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Ⅷ 如何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
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

Ⅸ 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建設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
治國方略問題是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問題,它帶有全局性、長遠性與根本性。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法律具有高於一切的決定性作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德治國是基礎
以德治國就是要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道德是立法的基礎。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必須是反映人民意願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法,是合乎理性、正義、公平觀念的法。要制定這樣的法律,從參加人員、制定過程到法的內容,都必須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充分考慮道德因素和道德標准。
道德是執法的基礎。公正執法是法治最重要的內容。社會關系是復雜多變的,而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僵硬性,且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現實中,執法者還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和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因此,能否公正、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恰當地運用好這些權力,公正執法,就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取決於執法主體的道德能力,如果執法者的素質低,濫用權力,就會出現執法不公的情況。
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外在的法律規范必須轉化為大多數人的內心自覺。當大多數人對某一法律不屑一顧時,該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在正常社會里,道德水準的高低與守法自覺性的強弱成正比。守法的自律心態是法律他律性目標實現的基礎。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必然選擇
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緊密結合,統一發揮作用。
總之,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Ⅹ 如何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既彼此區別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這一重要原則,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與德治關系怎麼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今天,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已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微評
◆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離開德治談法治,猶如缺少精神支柱的人,光有骨架,沒有內涵。
◆ 法律和道德,一個是硬約束、一個是軟約束,一個是外在的他律、一個是內心的自律,但二者又具有內在一致性。
◆ 依法治國是外化於行,以德治國是內化於心。
◆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問與答
問:「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問:「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說明依法辦事是國家強盛的保證,如果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國家就很難治理好。
聲音
使法律和道德耦合成為強有力的「組合拳」
李忠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規范必須有道德基礎,建立在一定的價值標准之上;而道德規范,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提升為法律制度,以強化其規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許多社會領域,既需要有硬約束,也需要有軟約束。硬約束用外部的強制力量規范行為,而軟約束則側重於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法律和道德共同協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怎樣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張家港還是首批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享譽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涵養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說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頭活水。法律依賴道德而被認同和遵行,一個人的道德覺悟提升了,必然會自覺尊法守法;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了,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我國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守法」;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一項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可見,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各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以及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都應把尊法守法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針對我國人情積習厚重、規則意識淡薄的情況,注重培育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幾千年悠久厚重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們涵養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精華,並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踐行,法治也重在踐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樹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為主題的志願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鄉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在人們心裡落地生根,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三 怎樣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蘇揚州計程車司機程斌發現路邊有人因車禍受傷昏迷,立即將其火速送往醫院。一路上,他連闖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人們在交口稱贊他的義舉的同時,也在關注他會不會因為闖紅燈被處罰。交警部門表示,按照現行道路安全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救助危難病人造成的超速、闖紅燈等行為可免於處罰,這讓人們鬆了一口氣。不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助人為樂善舉的保障與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體現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因此,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揚正氣。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司法要辨善惡。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鏈接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道德關懷
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這次修訂,突出了道德關懷、精神贍養的作用,如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些條文,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弘揚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文明之風,受到了廣大老年人和萬千家庭的高度關注和由衷支持。
四 怎樣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2014年1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推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壓了「老賴」們的生存空間,讓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也有力弘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覺悟,源於人們良心的感召。而對於缺少道德自覺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軟弱無力。當前,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行為屢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於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遠遠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明規矩,劃定行為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絕不能做。要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之人心中有所忌憚,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針對目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懲劣行,形成警示效應。孔子說:「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說,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道德敗壞風氣的人,就要用法律來懲處。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該勸導的勸導、該處罰的處罰。對食品葯品等領域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嚴重無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辦大案要案,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舉,弘揚美德義行。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也有時出現好人吃虧、流血又流淚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屢屢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樹立鮮明道德導向,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權益的法律。我國大多數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還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來為好人提供法律保護。要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圍繞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整個民族的追夢之路必將更加亮堂通暢。
問與答
問:什麼是徵信系統?
答:徵信系統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建立信用檔案和基礎資料庫,依法採集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個人的信用信息,並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報告的系統。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即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截至2014年6月底,徵信系統共收錄法人1940多萬戶,上半年日均查詢27萬次;收錄自然人8.5億,上半年日均查詢106萬次。2014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台貸款業務,實現與央行徵信系統的接入。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