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治國的觀點

依法治國的觀點

發布時間: 2020-11-23 19:24:01

依法治國就是依靠司法機關治理國家 觀點對不對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

Ⅱ 辯論「依法治國好還是以德治國好」 觀點:【法治好】 請幫忙寫一段辯詞!好的追加分!

我認為還是法治好,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的民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有了法律,就有了方圓,就可以很好的管理國家,不然一味的仁政,並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服從你的意志,有了法律的保障,就會形成一個體系,所以還是法治好。

Ⅲ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觀點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觀點和聯系的觀點。
從哲學角度分析,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法治與德治是一對矛盾。但這兩者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這又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

Ⅳ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的前提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的前提是依憲執政,論述一下自己的觀點,不要百度直接復制粘

依法治國最簡單的說,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確立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
在一個國家的法律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各項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規定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原則和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憲法是母法,國家所有的其他法律是子法,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都是對憲法精神、原則和制度的具體化。也就是說憲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目前, 國家的法律還不健全、完善,有的領域普通法律還未覆蓋到;有的法律、法規甚至存在與憲法相沖突的規定,需要修改。此外,一些具體法律還具有時效性。而憲法是根本的、長效的法律,是安邦治國的總章程。
總之,憲法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依法治國的前提和關鍵是依憲執政。

Ⅳ 從公民的政治角度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意義,高中!是公民角度!五個觀點

1有利於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
2有利於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基本權利。
3有利於推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
4使司法更加公開化。
5避免了冤案發生

Ⅵ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唯物史觀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辨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1)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2)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1)社會意識有時會先於社會存在,有時又會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二、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2)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反之,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規律: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3、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3)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
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和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則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3、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七、人生價值的實現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客觀條件)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主觀條件)

Ⅶ 於志剛的重要觀點

正在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央全會上專題研究依法治國議題,因此備受矚目。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對歷史教訓的反思。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法制建設:開國大典前夕的《共同綱領》將革命勝利成果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大政方針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1954年憲法則全面規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等等。然而,我國此後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彎路,在一段時間付出了慘重代價。在對歷史教訓的反思和總結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對歷史和現實經驗的總結與凝練。我國改革首先是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沒有有序的市場秩序。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這既是對改革路線的延續,也是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轉變,中國在初步實現了從「無法之治」到「有法之治」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到從「靜態法制」到「動態法治」的轉變中。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再次體現了黨的治國理政理念質的提升,由此,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可以說,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中國」,從「法治國家」到「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對「依法治國」內涵的認識更加深刻。
法治是推進改革最穩定、最有效的保障力量,因此是中國未來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如何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構想,如何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如何形成現代國家治理方式等,恐怕都需要全面統籌和規劃。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能否最終固定下來,要看法治改革的成敗,兩個一百年宏偉藍圖能否實現,也要看法治改革的成敗。法治改革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也關繫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法治國家,將夯實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Ⅷ 有人認為,只要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就能實現依法治國,這一觀點對嗎為什麼

從理論上講【完備的法律體系就能實現依法治國】這沒有錯。一個不具法律普遍常識的社會,是根本不可能實現【依法治國】的。
關鍵是:究竟什麼是【完備的法律體系】這絕不是憑權威嘴說就是【事實】的完備的法律體系。
依據國際慣例:1,法律體系完備:必須要有公開公布的法理體系的選擇,以及詳細說明:為什麼要選擇這套法理?廣而告之全社會。防止因辦案人員感情投入,扭曲審理過程。
2,經過立法機構認真研討制定嚴密的法律條款。廣而告之全社會。減少群眾輿論干擾法律執行。
3,立法機構必須由競選產生。4,司法獨立(不受政治影響)以保持法律(穩定性)尊嚴。
沒有真正完備的法律體系,就難以真正實現依法治國。這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常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