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皈依法心

皈依法心

發布時間: 2020-11-23 16:58:09

1. 皈依弟子法名叫心果什麼意思

沒意思 名字而已

2. 歸依法界明爾心,緣起緣滅皆夢幻 什麼意思

歸依即皈依,皈向依賴之意。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後來泛指參加宗教組織 ,依附宗教活動。 法界,佛教道教術語。法界一般指佛教或道教界。 緣,即原因、命運、邊界、聯系。
歸依法界明爾心,緣起緣滅皆夢幻,意為:你入了佛教心就明白了,再沒有什麼私心雜念,一切前因後果都象做夢一樣。

3.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意思是說,我們既然皈依了佛寶,應當生起這樣的願心,願眾生都能夠體悟解脫生死輪回的大道,發修道成佛的心。這個「眾生」當然包括自己,因為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份子。種種的願心,要屬菩提心最為尊貴,而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因為佛為世間最尊貴,沒有什麼還在佛之上的,沒有什麼願心能超過成佛度眾生的願心之上,所以發成佛的心即是無上心。好多人他來皈依佛門,他就是想得到佛菩薩的保佑,希望佛菩薩來保佑他平安、保佑他陞官發財,這些願心大多是凡夫執迷的願心,在輪回中輪轉不易解脫。我們皈依佛陀,所求的是要解脫是要覺悟,陞官發財雖也不錯,但都不是本分的願心,而所作所為自己都要負責任,所以我們自己要去努力、去體悟,還要能去利益更多的人,就得要發願修成佛道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悟透解脫的大道,發起成佛的心。

4. 試分析皈依證,皈依心,修習皈依三者的關系

凈空法師---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總統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里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要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地獄。你不來受皈依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關系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污染,我們的精神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污染。被什麼污染?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污回頭,依清凈,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弟子,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凈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凈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干」。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么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凈,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圓滿了。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所以佛弟子一定要明瞭三皈依的意義,才能得到三皈依後真實的利益。

5. 為什麼不要輕視皈依發心的修法

佛說四不輕

1,不輕王子。不要輕視王子,王子雖小可以殺回人。
2,不輕小龍。龍雖小可以興雲答布雨。
3,不輕小鷹。鷹雖小可以翱翔天際。
4,不輕沙彌。沙彌雖小可以渡人。
皈依發心的人,要比別人更快完成佛道,故不能輕。
又:金翅鳥兇狠無比,可啖一切,唯兩種不可啖。
1,佛的金剛寶座。
2,皈依的人。
彌勒佛出世時,講法3次,就會度化皈依發心的人。更早的解脫。
皈依猶如金剛種子,累劫不壞

6. 為什麼說皈依與發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佛法僧三寶,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凈的意思。因此,皈依佛就是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智慧覺悟;皈依法就是從邪知邪見回頭,依靠正知正見;皈依僧就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靠清凈心。
因此,你不皈依,就是不學佛!還想繼續迷惑顛倒、邪知邪見、搞染污。修行就是修這些啊!你不皈依還修什麼呢?
迷惑顛倒、邪知邪見、染污都是煩惱。因此,修行第一步就是斷煩惱!煩惱的根本就是「我見」。我見中最重的是自私自利,要想放下自私自利,唯有發心度眾生,將自己的心量擴大!否則必不可能!故發心度眾生是破我見煩惱的唯一妙法。

7. 跪求;唱誦《皈依發心》...等...

一、祈請垂念:
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十地菩薩摩訶薩眾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
二、皈依(誦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
三、正式發心(誦三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四、自生喜: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六、發願: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展轉益增長。
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
願菩薩如意,成辦眾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
願眾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
(此儀軌即每日受菩薩戒之儀軌,或名授發菩提心儀軌)
七、隨念三寶經
八、文殊贊
九、文殊菩薩心咒(七遍或二十一遍)
十、文殊菩薩開智發心偈

一、 祈請垂念:
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十地菩薩摩訶薩眾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
出有壞:「出」指超出了三界輪回;「有」指擁有了五種智慧;「壞」指摧毀了四種魔力。金剛持:指成就金剛乘最究竟的果位。摩訶薩:在這里是指大、勇敢的意思。他們都是我們發菩提心的證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了稟告諸佛菩薩及上師:我現在要在你們的座前開始發菩提心,請你們作我的證人。
二、 皈依:
乃至菩提果 皈依諸如來 正法菩薩眾 如是亦皈依
從現在起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之間,我生生世世皈依諸佛、皈依正法、皈依僧寶。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三、正行決心: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這兩句是指願菩提心,意思是說:如同往昔十方諸佛,譬如釋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發世俗菩提心的。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這兩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是如何按照次第來修學菩薩的行為,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僅心中發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
後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三世諸佛如何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們為榜樣而如是發心。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說:為了利益眾生,我也同樣地發願菩提心。譬如,釋迦牟尼佛傳記中描述佛在入門前是如何發心,我也就如何發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的意思是說: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修學菩薩的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從今以後要朝這個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現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後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學習菩薩的行為。譬如六度也是有順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應該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暫時還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時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所以要等能力足夠時,再行忍辱;然後是精進、禪定、智慧,就這樣一步步地去作。
如同諸佛首先發起願菩提心,然後發行菩提心,依循修學次第,安住於菩薩的諸學處上。如是我亦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起願行菩提心,然後於諸菩薩學處,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學。
現在是發菩提心的正行,這段頌詞是發心的願詞。偈詞的內容很清楚,發願如同往昔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佛一般等諸佛,先於導師前,發起願行菩提心,此後遵循願行菩提心學處——利益眾生、求證菩提之廣大菩薩行為,去次第修學。現在我也為利益無邊父母眾生,於上師和諸聖尊前,發殊勝願行菩提心,次第修學菩薩學處。
關於次第修學有不同觀點,依薩迦派一些論師的觀點,將修學菩薩行之行人分為三種根基,上根者依《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菩薩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所說,應守持四條根本菩薩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經》所說,應守一條願菩提心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說:寧瑪派自宗根據《妙臂請問經》,學人應依各自根基去學修如海之菩薩戒,根基利、能力大者應盡力多學,根基鈍者先可少學,後次第去增上。
這種發菩提心,也即受菩薩戒,龍樹、無著菩薩都承許這種觀點。我們發菩提心或說受菩薩戒時,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在金剛上師面前受持,漢地、藏土現在都是如此,祈請具清凈菩薩戒之阿闍黎,按儀軌而傳授菩薩戒,這是最佳方式。因一個人於上師前受戒後,易生慚愧心,不敢輕易違犯菩薩戒學處;第二種:如果沒有上師在場,可以在佛像、經書、佛塔前面,祈求上師三寶證明受菩薩戒;第三種:於自前觀想皈依境,如法按儀軌發願,發起願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學處依次而學等。這些方式,無論是印度還是藏漢兩地的大德,都是承認的。
凡是受菩薩戒,在受戒前,必須祈請十方諸佛、十地菩薩、大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們,意即加持和為我們作證明。如是具足祈請垂念後,進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其後即進入正行,誦發心偈。按無著菩薩的傳承,先誦前一偈三遍,守持願菩提心,再誦三遍第二個偈頌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將菩薩戒分為願心戒與行心戒分別守持;按龍樹菩薩的傳承,兩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時發願菩提心,第二遍時守行菩提心,第三遍為堅固願行菩提心。印度海雲論師以及藏域無垢光尊者等許多寧瑪派大德,都承繼了這種觀點。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論》的講義中也說過:寧瑪派守持菩薩戒方式依照龍樹菩薩的傳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敘述過此念誦要點:在如說念誦時,於自相續中要堅定存想,三次誦畢時自己得到了菩薩戒體。而且這種誦修必須每天認真地進行,使已損壞的得以恢復,無損毀者得以增上。
發心儀軌表面上看來很簡單,但依之我們相續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願行菩提心。而且我們現在持守菩提心儀軌之傳承,上師如意寶說過是華智仁波切一脈相傳而來。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這樣的說法:只要於華智仁波切傳承中得受菩薩戒,學人相續中能自然生起無偽菩提心。華智仁波切的發心傳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傳給托嘎如意寶,然後再傳給上師如意寶,這之間兩位金剛上師都是已得無上持明雙運果的聖者。現在上師如意寶每次灌頂時,都給你們傳授過發心戒,你們也得到了這個清凈且具無上加持力的傳承。相信你們只要對上師如意寶的清凈信心不變,自相續中定能生起真實菩提心,而且會愈來愈增上、廣大。
我們在座諸位以前念過很多次發心儀軌,但念誦時是否如法觀想過,在自相續中是否生起如同往昔諸佛菩薩一樣的猛厲意願呢?不論大家以前如何,今天讓我們面對這本《入行論》,面對金剛上師、千數尊佛像、藏漢文大藏經、佛塔等殊勝對境,共同發一個真誠誓願。我們無始劫來在生死痛苦中輪轉不休,不知忍受過多少無意義的苦楚,現在應該尋求解脫了,而解脫輪回最殊勝法門便是發菩提心。因此,你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寶貴機會,心意專注,按以上所講的要點,如法地念誦觀想。

四、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凈覺心已,復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凈的菩提心後,為了不斷地增長此心,所以又如是來贊美、策勵。
長久的福德智慧資糧積累,才使我們有因緣聽聞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實生起殊勝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輕易發起的,在本論第一品中,也講過從父母直至修持四無量心的梵天,他們連做夢也未曾想到發菩提心;再進一步說,二乘行人,即使已證得無我智慧的阿羅漢,也沒有這種珍貴菩提心。唯有於往昔無數劫中廣集福慧二資的智者,才有機緣生起此心。
在我們凡夫相續中,最初發心的力量相對來說很弱小,而深厚的煩惱習氣,隨時都有可能摧毀它。為此,應當千方百計地保護、培育它,使其不斷成長、強大。而這種保護增長方法,首先便是要贊美它的功德,使自己生起歡喜心,得到鼓勵。當然,贊嘆不能誇大其詞,虛假地口頭奉承。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過:言行標准當依如來教、善知識與清凈心。不合這三種標准之言行,都有過失。我們對菩提心的贊美,也應依此而行。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我獲得了如此福緣:圓滿地得到暇滿人身,現在又因發心受戒而誕生於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為了佛子。
不知今天在座各位是否如頌中所說:對自己今生之幸運而感欣慶。我覺得大家是真正的幸運兒,今生獲得了比盲龜值軛還難得的人身。在有情中具八暇十圓滿者,如同白天星星一般,而我們都得到了這種福緣,而且現在還生起了如同點金劑般的菩提心,自己剎那間得生於如來家族,成了佛子。此名義轉變利益我們在利益品中引《華嚴經》、《入中論》等諸多教證來證明過。在現在五濁繁盛之年代,環顧四周,有幾人知道自強自立,尋求解脫呢?即使學佛人,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步入菩提正道者有多少?現在許多人自稱是佛教徒,也四處求法,可心裡一直在求名利與神通……真正知道守持成熟自相續、利益父母眾生之菩提心者,在佛教徒中恐怕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在座各位都佔有這極難得的一份,多少劫的福德資糧積累才得這不可思議之福緣!
大家現在都是佛子,如同轉輪王之小王子,雖年幼無能力去治理國政,但其種性珍貴無比,將來也一定能掌王權;我們也一樣,都是珍貴的如來種性,將來定能成佛,利益無邊無際眾生。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自今以後,我應當勤為合乎佛族之事業,嚴謹地不讓自己去染污無垢尊貴之如來種性。
上偈對自己發菩提心作了贊揚:自己已生如來家族,成為了佛子,為此善緣成熟而生起大歡喜心。現在我們開始生起自信來鼓勵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貴之地位,以後更應自珍自強,嚴格要求自己,所作所為務必要與佛子身份相適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污清凈無比的尊貴如來種性。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今起吾成利眾子,亦得菩薩佛子名,不畏三有利有情,恆時承擔唯利樂。」現在我們得到菩薩之名後,應舍棄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恆毅地承擔利樂有情的事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紹繼如來家業,不去染污自己無上家族之尊嚴。
佛教歷史上的先賢大德,如鳩摩羅什譯師、玄奘法師、智者大師、永明禪師、鑒真和尚等,他們都是如此去繼承「舍棄自己,利益眾生」之事業。其中永明延壽禪師示現的事跡非常感人:他出家前在吳越王下任職,挪用了國庫中大量資金去放生,以此而使無數生靈從死亡厄難中得到了解救。後來吳越王知道了,准備以貪污國財之罪名處死他,大師於刑場上神態怡然,欣慰地說:「以我一條命,換取了無數眾生的生命與安樂,多有價值。」大師的悲心感動了當時所有人,也使他自己解脫了此難,終得出家悟道,利益了更多的眾生。
我們在座諸位都是佛子,也應發願生生世世將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眾生,盡一切力量去利益他們。自己的力量目前雖然有限,不能去廣利有情,但現在最少也應做到不去害任何眾生。這點我們應該切實注意,特別是蚊蠅、螞蟻、蟲虱含生之類,有些人似乎沒有把它們當生命看待。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薩行時,主動將身體供養這些眾生,我們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應去傷害它們。或許我們每個人經常都遇到這些小眾生的叮咬,這時各人是否可以此來檢驗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如果在實際行動中去殘害有情,不僅是毀壞了自己的戒體,欺騙了諸佛菩薩與輪回眾生,而且背叛了如來家族,染污了無上尊嚴、珍貴的種性。這種罪過,我想沒有人願去造吧!希望有緣聽聞到或閱讀此論者,能在今生不傷害任何眾生,做到了最基本的這點要求,你的學佛與人生會真正有意義。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個窮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貴的寶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這是何等的幸運啊!
此處以比喻來說明菩提心難得,而今得此難得,應生大歡喜與珍惜之心。這個比喻從表面上去看,是說一個盲人從垃圾中獲得了至寶,這幾乎是僅僅只能說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難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運者,得到了至寶,應該生起猛厲的歡喜與珍重之心。再細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隱喻我們陷於輪回之凡夫為無明愚痴所蔽,無有智慧之眼目,「貧窮」喻我們福德資糧淺薄,「垃圾」喻我們為煩惱所污之不凈身心與所處的五濁惡世,「至寶」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這種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此福緣確是不可思議!
對菩提心的珍貴與難生,大家都要從內心有真正的認識,切不可以為這是平常法門,而生輕慢。華智仁波切也說過:「發菩提心是八萬四千法門心要匯集,如同如意寶珠,有此則一切具足,無有此心,則不能證得等覺之位。」以前阿底峽尊者有一百多位上師,每提起諸位師尊時,他總要合掌當胸。但每當提起金洲大師時,尊者合掌頂上,淚盈雙目,弟子們見此便問尊者:「上師每提金洲大師時,與提到其他諸師表現不同,是否金洲大師功德超過其他恩師?」尊者答道:「我諸位師尊成就的功德無有大小,然我相續中唯一菩提心,是仰仗金洲大師之恩而得。以此,大師恩德超勝其他諸師。」從阿底峽尊者之言行中,我們也可明了菩提心功德能超勝其他。如能對此有堅定認識,一定會以最大的精進去保護增上自己的菩提心,不讓煩惱去染污、摧折此心。

五、令他生喜: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今在一切怙主的面前,我誠懇地邀請一切眾生為賓客,來宴饗成佛和其他一切安樂,願天非天等所有三界有情都能生起歡喜。
在以上數偈中,宣說了生起菩提心後能為自他除苦果苦因,成辦暫時與究竟利益之功德,自己為此應生起無比歡喜;現在我們也要讓眾生知道這點,亦生起這種歡喜心。因此,我們在「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諸佛、十地菩薩、金剛上師等聖眾前,發過心後,要很懇切地邀請一切眾生,來享受這無上喜宴。這些客人到來後,我招待並非平常的東西,而是宴饗究竟大樂佛果,與菩薩、阿羅漢、人天的種種福樂,願所有的人天、非天等一切眾生都為此而生起歡喜。
我們發過菩提心後,此果報最終會成熟,大家對此應該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因地發願:與我有緣的一切眾生,你們不要痛苦,我現在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以後一定會度化你們。世尊證道後,在他教法下成就解脫者不可計數。不說別的,在寧瑪巴的噶托派中,就已經有十萬人成就了虹身。三世諸佛菩薩,所有大乘傳承上師,都是依菩提心之大道,順利地證得了菩提,以此菩提心,也將我們引進了無上殊妙法門。我們將來也能如同諸佛一般,度化無量的有緣眾生,將他們安置於暫時或究竟安樂之中。

六、發願:
菩提心妙寶 未生者當者 已生勿退失 展轉益增長
菩提心是證得佛果的無上至寶,還未生起此心者,願盡快生起,已生起的不要退失,讓菩提心不斷地日益增長。

願不舍覺心 委身菩提行 諸佛恆提攜 斷盡諸魔業
願一切眾生永遠不舍棄菩提心,將全部身心投入到菩薩的事業中,願十方三世諸佛永遠護念加持,斷除眾生所有的魔業和障礙。

願菩薩如意 成辦眾生利 願有情悉得 怙主慈護念
願眾生得樂 諸惡趣永盡 願登地菩薩 彼願皆成就
願菩薩能如意承辦一切眾生的利益;願一切有情都得到諸佛的慈悲護念;願眾生獲得究竟的安樂,永遠斷離一切惡趣之苦,願登地的菩薩皆得成就無上安樂佛果。

隨念三寶經
法尊法師譯

隨念佛經
佛、薄伽梵者,謂: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庄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盤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凈,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妙智圓滿;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盤,住真實際。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隨念法經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凈、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隨念僧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凈功德,凈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八、《文殊贊》簡介
贊頌是心理贊嘆,如果我們不了解功德,心中沒有贊嘆的感覺,所以我們念贊頌也沒有功用。雖然很喜歡贊頌,但不了解意義,所以無法欣賞別人的功德。文殊贊是印度人寫的,但不知是誰寫的,有二說,一說是一個人寫的,一說是很多班智達一人一句合寫的。
「誰之智慧 離二障雲 猶如凈日極明朗」:文殊菩薩是諸佛之父,將煩惱障及所知障完全剖開如天上有雲不見日,晴空萬里太陽就很明顯,故要見明亮之日要去除雲及灰塵,此說文殊菩薩之智離此二障,如遠離烏雲之太陽非常清楚。
「所有諸義 如實觀故 胸間執持般若函」:此為盡所有,從一切基智至遍智、成佛之道如實觀見,通常如所有指空性智慧,盡所有是了解空性以外法的智慧,此盡所有是指一切,包括如所有與盡所有,為了讓我們了解盡所有,左手持經、經為般若經,般若經說一切法,此一切法為八事七十義,圓滿成佛之道,此即智慧部分。
「諸有於此 生死牢獄 無明暗覆苦所逼 眾生海中 悲同一子」:六親離開,被監禁在獄中無有窗戶,只有黑暗無明,有無明即有貪嗔痴,有貪嗔痴即有苦苦、壞苦、行苦等被苦所逼,文殊菩薩對眾生之苦有不忍大悲心,程度如有獨生子之母。皈依的對象是空正見,很多書內容可能說色法、心法等用意都在讓我們接近空性,三寶有保護之意,文殊菩薩一般可以當我們的保護者,真正的保護者是空正見,如一直對治貪嗔而不對治無明永遠無法解決,智慧可以讓我們現在、究竟保護讓我們岀輪回,更好可以讓我們成佛,文殊菩薩可以給我們保護,但他為甚麼要給我們?因為他具有大悲心,才會不顧一切,從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空正見,布施、持戒也好,一直朝這方面走就對了,如果沒有就不行,但有狹隘的心胸就達不到,要有利他心,若無利他心,菩薩無量無邊的空正見就產生不出,有利他心,行為態度改變,產生智慧的機會就來了,雖然產生悲心是在利益他人,但最終得利的是自己,從文殊菩薩角度來看,要有悲心,不然去求他就無用,以上空正見與悲心為意功徳,這邊是說八事七十義的內容都達到。
「具足六十韻音語 如大雷震 煩惱睡起 業之鐵索為解脫 無明暗除 苦之苗芽 盡皆為斷揮寶劍」:因為有悲心,所以才說六十音語,文殊菩薩為了讓眾生了解取捨之道才說,此取捨之道音語如雷聲很大聲,可以讓冬眠者蘇醒,文殊菩薩的聲音是透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迴向而能成,能有很大利益而成就,說的是八萬四千法門可以使有情眾生從無明煩惱睡夢中蘇醒,也就可以斬除苦的苗芽,為了讓我們了解情況,所以拿了一支智慧之劍—諸佛智慧的象徵,智能為斬斷無明的工具,此為與功德方面。(六十妙音事實上是六十四音,但為了寫頌文而調整,也可以說六十四是六十音的開合,可以歸納為六十音)
「從本清凈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圓 佛子最勝體 百一十二 相好庄嚴 除我心暗 敬禮妙吉祥」:從身功德中說,本來清凈指空性中本然清凈,但諸佛是從凡夫成佛,沒有本然清凈,所以此意指清凈很久了,因為我們將文殊、觀世音當作菩薩不是佛,但此指文殊菩薩成佛很久了,功德已超越十地,已圓滿,故為佛,百一十二相就是指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即佛之意。文殊菩薩三大寺有爭議,按密續說是佛,顯教有說是菩薩,也有說是佛,哲蚌說是菩薩,色拉說是佛。
九、文殊菩薩心咒
嗡阿惹巴匝納德(七遍或二十一遍)
十、文殊菩薩開智發心偈

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盡除我心愚痴諸黑暗,
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願賜智慧辯才咸顯現

8. 心亮法師的三皈依唱誦

你皈依的是什麼?是皈依師嗎?要是學凈空法師的話,老法師講的經,開示的視屏都看了嗎?
要知道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表覺、法表正、僧表凈。實質皈依的是覺、正、凈。
要明白這個道理還執著於誰是皈依師?就不會說皈依誰了?
你要皈依凈空法師,老法師還是那個話,不解如來真實意,老法師可以作為你的善知識,你也可以稱其為老和尚(和尚-親教師之意),就是不能說我皈依老法師了。
祝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9. 怎麼心皈依

六祖慧能大師傳授 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

各位聽完四宏誓願了,我再為你們各位授無相的三歸依戒。歸依覺兩足尊。覺就是佛,佛就是覺。何謂兩足尊呢?即是福慧具足圓滿了。

歸依正,離欲尊。正也就是法,法也就是正;正法,法正。要歸依真正佛法,不要歸依邪法、天魔外道的法。離欲尊,人人都有一種欲,而這欲真是害死人。人為何不成佛?就因有這欲,有欲就有貪心、嗔心、痴心。而學佛法就要離欲、斷欲去愛,沒有貪欲,所以這叫離欲尊。

歸依凈,眾中尊。凈者僧也,僧者凈也。歸依僧,因僧人是清凈福田僧,而清凈就是不染污。真正的修道人要持銀錢戒,身上沒有錢那就是凈,有錢就邋遢不幹凈,故真正修道要和錢離開。但話又說回來,所謂無財不養道,若沒有錢而想修行也不能生存,所以又要有錢。故不要著住到錢,不要一天到晚盡想攀緣,說某人銀行里有幾百萬,我向他化一筆來造廟、蓋學校、請一部大藏經。這雖都是功德,可是卻忘了這是攀緣,錢是不凈物。

講到這兒,想起我在東北,曾有一段時期和錢分家,手不摸錢。為何那時我持銀錢戒呢?因那時我出家的廟上有四、五十個和尚,當我出家時方丈和尚不在廟里化緣去了,而其他人也不認識我。在廟上出家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們不同,你們現在是打打字,念念經或者是其他的工作,而我出家的廟是在鄉下的一個大廟,就是掃廟的院子也要一個鍾頭。我在廟上收拾廁所,這是我第一個工作。那種廁所不像你們現代化的廁所,而是毛坑,故要將糞挑到別處,否則是會很香的,而修道人不願意聞香。因為我是初發心,對香塵還沒有斷,所以天天收拾這個工作也不太討厭。除此之外還做掃地和其他種種的事。有時天下雪,我在早上兩點鍾就起床,將路打掃干凈好讓大眾上殿做早課。這樣過了一時期,方丈和尚回來,一見到我就說:「喔!你來了。」我說:「我來了。」後來方丈和尚和大家開會,要選廟上首座和尚,這是次於方丈和尚的位置,當方丈退位,首座就做方丈和尚。廟里有很多和尚,他誰也不選,而要選我,問大家的意見如何?大家都反對說:「他剛出家怎可做首座和尚?」方丈和尚說:「那我們到韋陀菩薩前抽簽,將幾個人的名字放在簽筒里搖。」搖了三次,很奇怪我的名字都跳出來,於是大家也不反對了,因這是韋陀菩薩所安排,所以我就留在廟上做首座。後來方丈和尚又想叫我當家,我一想這個太麻煩了,我就想說我手不拿錢,看這如何能當家。我到什麼地方都不拿錢,以此條件我當這個家就可以。就這樣而持銀錢戒了。當我出去搭火車要買票時,我就在那兒等著,看有熟人來就幫我買票,若沒熟人來我就等著。但是很奇怪,每逢我到火車站等火車,一定有人來問我到什麼地方去,然後買票給我。這是講一個「凈」。你要不拿錢,這是真正凈,若有一分錢也沒有凈。所以歸依凈,就是歸依僧。怎麼說凈就是僧呢?僧就是清凈,僧人是眾人中最尊貴、最高尚的人,所以說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從今天開始,稱「覺」作師父,不再歸依天魔外道,不再做旁門外道的徒眾了。常證明自己有自性三寶。今勸各位善知識,歸依自性佛寶、歸依自性法寶、歸依自性僧寶。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凈。你歸依覺,就不要生邪迷的心,要少欲知足。人不是不吃肉就是少欲,不是多看點經就是少欲,少欲就是要離去淫慾心。在楞嚴經上這樣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慾不除而想出三界,那是無有是處。要知足就是沒有貪心,窮死也不貪,餓死也不貪,無論如何困難都不生貪心。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名,這就是兩足尊——福慧具足。自己心歸依正法,念念不要有邪心、邪見。因為沒有邪見的緣故,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貢高我慢,貪、愛和執著了。你能這樣,這就叫離欲尊,離開一切的欲。

自心歸依清凈,則面對一切所有的塵勞——社會上所有的境界,不被流欲所轉,不被社會潮流所腐化。你應教化社會、教化眾生,而不要被眾生教化了。好像以前有人在此學佛法,我看她和男朋友在電話談一個多鍾頭,她說她想度他信佛。我問:「他信什麼的?」她說:「他信天主教。」當時我說:「你不要反被他度而信天主教,那就已經不錯了,你還想度他信佛?你小心一點。」果然沒有多久,她也跑了,不知她是度人了或被人度了。能自性不染著,這就叫眾中尊——眾生中最最尊貴者。因眾生都是染著,若想出乎其類,找乎其萃,與眾不同,就要離欲。能沒有慾念,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學佛法。若毛病不去,只會說幾句法,那一點用處都沒有。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如果照此去修行,就是自歸依的道理。但一般凡夫不明白歸依的道理,從早到晚受三歸戒。假設你要說歸依佛,佛在那個地方?若你沒看見佛,你憑著什麼去皈依呢?若你說我見佛了,那你就是打妄語。各位善知識,你們要自己深入觀察,不要錯用心意。華嚴經上說得很明白,要你歸依自己的佛,不是叫你歸依他佛。自性佛本來就有的,可是因沒有善知識指點你,所以不知道。現在你既已歸依,就要歸依自己的佛,不要歸依其他的佛。自己的佛你不歸依,那你要依靠到什麼地方去?你依靠外邊,這都是向外馳求。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謂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現在你自己應該明白,要自己歸依自性三寶——歸依覺、歸依正、歸依凈。歸依覺,就不應該做糊塗事。歸依正,就不應該做邪事。歸依凈,就不應做骯臟的事。內要調伏心性、要覺悟,外敬他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但要對朋友、親戚存恭敬心,就是對不認識的人亦要和藹相待。不可板起臉來,尤其對最不好的人,你應該對他最好,這才是真正學佛人的本色。你說:我對你不好,那我怎沒見到你對我好呢?答:你根本沒有對我不好,那我怎麼對你不好呢!你看這妙不妙。

歸依自性三寶後,大家都要有一種誠心。我再為你們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你們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真真實實見三身佛。你們各人應該覺悟自己的性。現在大家都跟著我說:「於自色身歸依本有的清凈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的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色身就像房子,不是叫你歸依色身,而要歸依你的自性。向來我所說的三身佛,是在你的性里邊,不過它暫時住在你的色身罷了!世間所有人都有這三身佛,不過不認識,忘了。因為他自心迷昧,故不見本有的自性,而向外找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和千百億化身佛,而不知本有自身中的三身佛。現在你們聽我講後、,就知道在你們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能見本性的三身佛。要知這三身佛,是從自性中生出的,而不是從外得來的。

什麼叫清凈法身佛呢?即是說一切的世人,他的自性本來是清凈的,所有的萬法,都是從自己本性生出。怎麼說呢?當你想一切惡事的時候,就有一種惡事行為現出。若你心裡思量一切善事,就有善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一切善惡諸法是由你自性中生出來,這就像天常是清朗,日月常是明照。但因為虛空中有浮雲,將太陽光覆蓋,所以就上邊明朗,下邊黑暗。若忽然遇到一股風將雲吹散,使得上下都明徹,那所有萬事萬物都會朗然俱現。人性常浮游,就像天上雲彩似的。

善知識。智如曰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你若有智就像有太陽,有慧就像月亮一樣。雖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但若執著外邊的境界,則被妄念的浮雲覆蓋自性,變得愚痴而得不到大智慧。假設你遇到明眼善知識,聽聞真正的法,而把自己的無明煩惱及迷妄除去,則內外明徹猶如琉璃筒一樣,在自性中萬法朗然。你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也就像天空無雲,所以說:「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心若平時什麼災難也沒有,意若定時什麼事都吉祥了。又清凈的心現前,就像睛天無雲,所以說:「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又說:「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你妄想心止了,貪念也絕了,這才是真正富貴的人。有貪心的人就是窮人,即使他有些錢,但並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貪心來。私慾就是自私和慾念,若能沒有私慾,就是真正的福田,你能這樣就是清凈法身佛了。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你們各位,自心歸依自性,自己能迴光返照,這是歸依真佛。什麼叫自歸依呢?就是不要自性里存不正當的心。什麼叫不善心?就是惡心、嫉妒心。切記不要嫉妒他人,為什麼你愚痴呢?就因你生生世世嫉妒人家聰明,所以自己就愚痴了。嫉妒人有才能,所以自己就什麼能力也沒有,就不如人。諂曲心:不要有諂媚彎曲的心。吾我心:即什麼都有個我,吾我都是一種貢高的心。誑妄心:不要有誑妄自大的心。輕人心、慢他心:即輕視他人的心,和驕慢的心。邪見心:即無論見到什麼境界,不往正當的地方想,而想到邪的不正當的地方,貢高心:即總覺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這些心都要除掉。及所有一切不善的行為都要舍卻。要常知自己有過錯,不說他人是非善惡,能如此就是自歸依。其次常要存謙下的心,對任何人都要恭敬,這是見性通達無礙,也就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白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什麼叫圓滿報身佛呢?譬喻說:只要有一盞燈,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只要你有智慧,就可滅除一萬年的愚痴。你不要存一個過去心,過去心不可得,不要回憶過去的事,也不要追將來。將來要怎麼辦?將來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沒有其他。所以說念念圓明,你要有一種正念,要有圓明燦爛的念、光明磊落的念,不要有邪知邪見、自私自利、嫉妒障礙,就怕旁人比我好。

人自性里雖有善性、惡性,善惡的性是不一樣的。生出善就有善性,生出惡就有惡性。但本來沒有善、沒有惡的性是無二的。這個無二的性就叫做實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就如證道歌上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本來實性中,是沒有善也沒有惡,它是純圓獨妙的,圓陀陀、光灼灼。這個就是圓滿報身佛。你自性里若生出一念惡心,即毒害心,則能滅萬劫的善因。但若自性起一念善,則能滅恆河沙惡。所以說:一念善是成佛之因,一念惡是墮地獄之種。你要成佛或墮地獄,就看你自己生的是什麼心。念念要識自本心,見之本性,不失你自己本來的真念、真性,這就是圓滿報身佛了。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目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圓滿報身,圓滿即是無欠無余,無得無失,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男無女,無善無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意也。什麼叫千百億化身呢?怎會一個身而有千百億化身呢?說佛有千百億化身,但這與你和我有什麼關系呢?答:沒有什麼關系。所謂千百億萬化身就是千百億萬的思想、思量。佛的千百億化身,可化身成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可化身為天上的人、人間的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他既無處不現身,所以說有千百億萬化身。這是一種講法。還有另一種講法,即是我有千百億化身,你也有千百億化身。我收了千百億個徒弟,個個徒弟都學師父的修行,如師父日中一食,徒弟也學日中一食,這是我的化身。師父不攀緣,徒弟也不攀緣,所以我也有些化身。總而言之,誰跟你學佛法,將來就是你的化身。現在你是我的化身,將來你也有你的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億化身。總之你有一個好榜樣,別人照著學,這就是你好的化身,若你有一個壞榜樣,像鬼一般,別人若跟你學鬼樣,這就是壞的化身。

若什麼也不想,「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本來佛性就現。但你是否能不生呢?你是否能沒有妄想呢?你若能沒有妄想,這就是佛了。但若未達到這境界,就要修行。若不修行則人還是人,狗還是狗。「六根忽動被雲遮」:一動六根、六塵、六識,就是被雲遮起來了。

你有思量就有化身,化成什麼?一想惡事,例如用何方法可得名,得利益,或者打劫、放火、殺人這都是惡,這就是地獄。若你思量善事要幫助人,這就是造天堂。

你有毒害的心,這就是龍,就是蛇。你若發慈悲的心,這就是菩薩。你有智慧聰明,就向上爬,若你愚痴到極點就往下降,這叫「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自性變化甚多,都是千百億化身。迷人他自己不知道省醒覺悟,故念念都是惡,如神秀大師在當時想盡方法來破壞六祖大師,時時都派人去殺他,這就是常行惡道。你若能迴光返照,生一念善,智慧就生出來了,這就是自性化身佛。

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只要念念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是圓滿報身佛。從報身再有所思量,就有變化身,這就是化身佛了。你應該覺悟自己應該修行,以身作則,而非盡講口頭禪。所謂「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尺。」你們聽我講經不要看我講得好不好,就看我天天有沒有騙你們。自己自性功德能真正明白,這就是真歸依。自己歸依自己,並不是歸依這個身體,否則就是頭上安頭了。這個皮肉是有形有色的色身,而這色身僅是自性的舍宅非主人翁,故不要將這身體認為就是我了。這身體不是你,而是我的。你住在這房子里,這房子雖然是你的,但不能說這房子就是你。所以歸依並不是歸依自己的色身,而是歸依自性。若識得自性佛,就是具足三身佛了。

10. 皈依法名會心是什麼意思

皈依我佛,會的當然是道心。心與佛道相印是謂會心。南無阿彌陀佛!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