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納稅教案

依法納稅教案

發布時間: 2020-11-23 02:45:35

⑴ 高中政治課常見的導入方法有哪些

英盛觀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慾,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先聲奪人,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先將導入新課方法總結如下:

1.熱點導入法

熱點之所以「熱」,一是因為它是新發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二是由於它是大是大非、魚龍混雜、令社會關注的必須澄清的一些問題,以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較易引起學生興趣,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特色。

2.漫畫導入法

漫畫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極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針砭時弊,揚美抑丑。運用漫畫這些特點,恰當地把漫畫與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不僅能增強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還會使學生倍感親切,身臨其境。

3.音樂導入法

美好的生活需要音樂,思想政治課也需要音樂。如果,把政治課與音樂結合起來,用音樂導課必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講「一國兩制」時,可先讓學生欣賞一下《東方之珠>》,在由學生的問答中引出正文。

4.圖片導入法

圖片往往具趣味性、啟發性、警示性於一體,有機地拓寬了教材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講「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節時,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下海南省東方市戚火貴的公僕形象和論為階下囚的照片,通過給學生講述他前後的變化對比,讓學生自己得出引出權利的行使需要監督的內容。

5.寓言故事導入法

運用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方面的素材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主觀符合客觀」這一節時就可以講述「畫家畫牛」的典故,通過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將學的內容。

6.多媒體導入法

巴浦洛夫說過:「科學隨著方法學獲得的成就而不斷躍進,方法學每進一步,我們彷彿上了一個台階,於是我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看到從未看到的事物。」多媒體用於教學活動,為常規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用多媒體導課,有利於把學生引入教師設置的情境之中,起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可以現用多媒體放一段環境污染的錄像。就能先聲奪人,把學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開啟學生積極思維的閘門,使學生感到政治課就在生活中。

7.活動導入法

通過組織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品,小短劇等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更適用於初中生,方法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才生共鳴,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學,愛學。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動。在講「價格變動對生產影響」時就可以編演小品,分組進行,讓學生來體會,加深理解。

8.模仿電視節目導入法

許多電視節目喜聞樂見,深受大家歡迎,用同學們熟悉的電視節目導課,能烘托學習氣氛,對相對沉悶的政治課來說至關重要。能把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迅速地引入教學中。如在講「依法納稅」時就可以採用「猜猜看」的活動環節----猜猜260公里的高速公路的造價是多少來導課。在學生報價後,在「高了」、「低了」的評價中,再加上最後一句「價值10億4000萬的杭金衢高速公路不能給你」就是「幸運52」節目的翻版。

9.學生自主導入法

在上節課結束後,將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自己歸納成幾個問題,在上課前,再讓學生自己論述解答,然後有老師糾正其答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膽識,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還有益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自信心。

10.提問導入法

在講新課前,有針對地提問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後自然而然地引出將要學習的內容。因為,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後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提問導入法有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把人為用章節分割的知識再次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系統更科學。

⑵ 《公民的基本權利》教案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

一、概述基本權利是權利憲法化的一種結果,構成了權利的憲法地位。權利是指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種行為。根據權利所表現的內容與內部結構體系,權利分為普通權利和基本權利。普通權利是普通法中規定的權利,是權力主體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享有的具體的權利,反映了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而基本權利是憲法規定的權利,涉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反映了權利主體的憲法地位。

基本權利是由憲法規范所確定的一種綜合性的權利體系,所謂基本權利就是指憲法賦予的、表明權利主體在權利體系中重要地位的權利。體現權利的根本性、基礎性與決定性,在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反映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相互關系,形成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利益分配和權利制約的紐帶,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運行的基礎。基本權利的主體包括公民、外國人和法人。基本權利直接適用於社會生活是當今憲法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具體的基本權利直接約束國家機關,具有直接的效力,抽象的基本權需要通過具體的立法變為現實的具體的基本權利,具有間接的效力。

從基本權利的內容看,我國採取列舉式的方式設定了公民基本權利,具體范圍包括:1、平等權。2、選舉權與被選舉權。3、言論、出版、集會、遊行、結社、示威自由。4、人身自由。5、宗教信仰自由。6、文化教育權利。7社會經濟權利。8、監督權與請求權。9、特定主體權利。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范圍基本上反映了世界權利發展的普遍性要求,體現了公民在憲政體制中獲得最根本的權利地位。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對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特定主體的某一部分基本權利作限制是必要的。但限制基本權利須有以下條件:1、有明確的法律依據。2、該法律具有合憲性。3、有明確的公益目的。4、對特定的權利不得限制。5、不能侵害自由和權利的本質。

二、公民基本權利

(一)平等權

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和原則。確立了國家機關活動的界限和基本出發點,也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方法或手段。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法治國家的憲法原則。內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差別待遇。

(二)政治權利

政治權利是公民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可能性。一方面表現為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組織與管理即政治權利,另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范圍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選舉權是選民依法選舉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被選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沒有利益就沒有選舉,沒有選舉就沒有民主。選舉權是具體的權利,能帶來一定的利益,具體包括選擇權、投票權、表決權、監督權、罷免權。

2、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自由1)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公民通過各種語言形式宣傳自己思想和觀點的自由,憲法中主要指政治言論自由,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包括思想表達與傳達自由、言論機關的自由以及了解權和反論權。在政治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具有政治監督作用。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指公民可以通過公開發行的出版物,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務的見解和看法。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具有政治監督和信息傳播功能。

3)結社自由:指公民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規定的程序組織某種社會團體的自由。包括以營利為目的的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

4)集會、遊行、示威自由:集會是指聚集於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活動。遊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進行,表達共同意願的活動。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場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遊行、靜坐等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願的活。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和具體化,是公民表現意願的強烈形式和手段。此三項自由相互聯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是一種與政府進行溝通和表達意願的有效方式,有利於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防止缺少此種渠道後逼上樑山實施暴力。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據內心的信念,自願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內容上包括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這種或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信仰這教派或那教派的自由,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以人身保障為核心的權利體系,是公民參加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內容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剝奪、限制的權利。

2、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指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具體體現為人格權,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禁止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權,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場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過書信、電話、電信及其它通訊手段,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體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屬私生活秘密與表現行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隱匿、毀棄,公民通信、通話的內容他人不得私閱或竊聽。

(五)社會經濟權利

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物質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是一種復合權利,出現了如消費者權利、環境權、社會保障權等新的權利類型。我國憲法規定了以下內容:1、公民財產權:指公民個人通過勞動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的權利。范圍包括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其他合法財產,投資權、經營權、繼承權也在其列。

2、勞動權: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從事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具有雙重性,也是一種義務。包括勞動就業權、取得報酬權。

3、休息權:指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權利。是勞動力延續的條件,也是勞動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權利。一周五日工作8小時,享受公休假、法定休假、年休假、探親假等。

4、社會保障權:指因社會危險處於保護狀態的個人,為了維持人的有尊嚴的生活而向國家要求給付的請求權。是憲政國家必須履行的義務,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作為一種權利體系,包括生育保障權、疾病保障權、殘疾保障權、死亡保障權與退休保障權等具體權利。

(六)文化教育權

是一種綜合的權利體系,在基本權利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教育方面體現為受教育權,文化方面體現為科學研究自由、文藝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自由。

1、受教育權: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面訓練的權利。是自由權和社會權的統一,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按照能力受教育,享受教育機會平等。

2、科學研究自由:公民有自由地對科學領域的問題進行探討的權利,不允許非法干涉;公民有權通過各種形式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國家有義務提供必要條件;國家應獎勵和鼓勵科研人員,保護科研成果。

3、文藝創作自由:公民有權自由地從事文藝創作並發表成果。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存在,國家權力不得非法干涉文藝創作,做出限制時應注意合理界限。

4、其他文化活動自由:指觀賞、欣賞、享用文化作品和從事各種娛樂活動。

(七)監督權與請求權

1、監督權:指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的權利。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體現。具體包括批評、建議權、控告、檢舉權、申訴權等。

2、請求權:公民依照憲法規定,要求國家作一定行為的權利。是基本權利實現的手段性權利,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體的現實的權利。包括國家賠償請求權、國家補償請求權、裁判請求權,廣義上還包括監督權。

(八)特定主體的權利保護

1、婦女權利的保護: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培養婦女幹部。92年通過《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其家庭生活平等權、同工同酬權、受教育權、平等就業權、勞動保護權、生育權作特殊保護。

2、兒童權利的保護:通過《青少年權益保護法》,對兒童的撫養、受教育、社會安全、人格、收養、殘疾兒童成長作特定保護。

3、老年人權利的保護:通過《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對老年人的退休、贍養、生活保障作特定保護。

4、殘疾人權利保護:通過《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對殘疾人的生活保障權、勞動就業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人格權利做出特定保護。

5、華僑、歸僑和僑眷權利保護:對華僑的保護適用國內法和外交保護兩種方式,對歸僑、僑眷的保護通過《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

三、公民的基本義務

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義務人依據法律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要求。基本義務是指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公民的基本義務決定著公民在國家生活中的政治與法律地位。

我國憲法第52條至第56條規定了我估公民的基本義務: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義務。

2、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

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4、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5、依法納稅的義務。

⑶ 求《法律基礎知識》的教案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大綱(試行)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牛了解和掌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做到自覺守法、依法辦事,而且還能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二、課程教學總體目標
1.教育學生了解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有關基礎知識,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2.指導學生提高對有關法律問題的理解能力,對是與非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問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增強適應依法治國所必需的法律意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三、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法律基礎知識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懂得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
(一)憲法 。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憲法的特徵,了解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努力做到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人權的涵義;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
2.識記:我國憲法關於治國方略的規定;我國的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
3.理解: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國家保障我國公民的基本人權.
運用
1.舉例說明:列舉實例表明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廣泛性。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憲政原則。
教學內容
1.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
(1)規定國家根本制度與基本國策
(2)規定和保障墓本人權
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
我國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3)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構體系。
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二)行政法
教學日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行政機關的構成及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明確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掌握行政處罰的有關知識,提高遵守行政法規、依法監督行政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行政主體的范圍,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墓本方式;行政許可的涵義;行政處罰的基本程序;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
2.識記:行政處罰的設定權;行政違法的特徵。
3.理解: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
運用
1.舉例說明:通過實例區分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合法.
教學內容
1.行政機關是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機關
(1)行政與行政法
(2)我國的行政機關體系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3)行政法律關系及其要素
行政法律關系;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監督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的要素:主體、客體、內容。
2.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1)通過抽象行政行為規范和調整社會事務
抽象行政行為的插義。
抽象行政行為的形式。
(2)通過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維護行政管理秩序
具體行政行為的特徵。
具體行政行為的種類。
(3)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行政許可的涵義和種類。
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權、處罰程序。
3.制裁行政違法,維護社會秩序
(1)行政地違法及其特徵
行政違法的涵義。
行政違法的特徵。
(2).行政違法的制裁
行政違法制裁的涵義。
行政法律責任。
(三1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內容,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主要民事權利;自覺依法進行民事活動,提高保護自身民事合法權益的能力.
教學要求
認識
1.了解:民法調整的對象;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2.識記: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合同的訂立程序;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
3.理解:我國民法的摹本原則;民事行為能力分類的意義;合同擔保的形式和作用.
運用
1.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違反平等原則的現象;結合生活實際,指出侵犯公民、法人人身權利的行為主要有哪些,怎樣運用民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合同擔保的運用。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區分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
3.實踐體驗:根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模擬合同簽訂;收集有關資料,結合個人學習體會,說明公民合法財產受到侵犯如何尋求民事司法救濟。
教學內容
1.民法的墓本原則
(1)民法的涵義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
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原則。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則。
2.民事主體
(1)自然人
自然人的涵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監護。
(2)法人
法人應具備的條件。
法人的分類。
法定代表人。
3.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
物權及其種類。
債權及其種類;合同的訂立、履行、擔保。
知識產權及其種類。
人身權及其種類。
(2)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
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
4.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種類
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
(2)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和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3)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四)經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的企業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明確企業設立的條件、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合同的內容和勞動爭議的解決方式,依法從事經濟活動。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企業的分類;產品質量的監督方式;稅收的種類;訂立勞動合同的基本程序;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2.識記:企業設立的條件;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的基本內容。
3.理解: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扒法律責任;依法納稅的重要意義;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性;違反勞動法應承擔法律責任。
運用
1.舉例說明:企業與其他法人的主要區別;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和征稅對象;發生勞動爭議的解決途徑主要有哪些。
2.分析判斷:結合有關資料或者個人生活經歷,分析產品質量對人們生產、學習、生活的重要性;在什麼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列舉事例,說明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實行特殊勞動保護的重要意義。
3.實踐體驗:根據個人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模擬一份個人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
教學內容
1.規范市場主體 依法設立企業
(1)企業設立的條件
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
設立企業的必備條件。
設立企業的禁止條件。
(2)企業的法律責任
企業法律責任的主體。
企業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
2.加強質量監督 保證產品質量
(1)產品質量法概說
產品質量法的制定。
產品質量法的基本原則。
(2)產品質量的監督
監督主體。
監督形式。
(3)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4)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范圍。
3.加強稅務管理 自覺依法納稅
(1)稅收與稅法
稅收的種類。、稅收法律關系。
(2)稅收徵收法
流轉稅法。
所得稅法。
(3)稅收徵收管理法
稅務管理。
稅款徵收。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
4.履行勞動合同 強化社會保障
(1)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制定。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2)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勞動者的基本義務。
(3)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的訂立。
勞動合同的內容。
(4)勞動爭議的解決
協商解決;申請調解;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5)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社會保障的內容。
社會保障的立法。
(五)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犯罪的特徵和構成要件,明確罪與非罪的界限;理解刑罰在打擊犯罪中的作用;認識幾種常見犯罪的危害發生性,提高同犯罪作斗爭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分類;累犯、自首和立功的構成條件;常見的幾種犯罪。
2.識記:犯罪的特徵;刑罰的種類;刑事責任年齡。
3.理解:犯罪的構成要件;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刑事責任能力。
運用
1.舉例說明:聯系具體犯罪案例,指出犯罪嫌疑人所觸犯的罪名。
2.實踐體驗:收集案例,體會打擊經濟犯罪的意義。
教學內容
1.犯罪
(1)犯罪的構成要件
犯罪及其特徵。
犯罪的構成要件。
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
(2)犯罪的分類
根據犯罪客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觀方面不同進行分類。
2.刑罰
(1)刑罰的種類
主刑和附加刑。
(2)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
(3)累犯、自首、立功
3.與犯罪行為作斗爭
(1)打擊與職務有關的犯罪
(2)打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犯罪
(六)專業法規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專業法規的主要內容;樹立忠於職守、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提高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
(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由各校根據相關行業特點自行確定。)
(七)訴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訴訟途徑的種類及其各自的管轄范圍,知道非訴訟途徑的特徵及法律服務機構的種類;掌握幾種主要非訴訟途徑的運行過程;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訴訟的種類;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行政沂訟的受案范圍。
2.識記:非訴訟途徑的種類;法律服務的機構。
運用
1.舉例說明: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糾紛,選擇恰當的解決途徑。
2.分析判斷:結合訴訟案例材料,分析判斷應適用的訴訟程序及確定應管轄的具體機關。
3.實踐體驗: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旁聽審判、實地參觀等活動,體驗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教學內容
1.訴訟途徑
(1)訴訟的種類
(2)受案范圍和管轄
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3)審判程序和舉證責任
2.非訴訟途徑,
(1)非訴訟途徑概說
非訴訟途徑的涵義。
非訴訟途徑的特徵。
(2)非訴訟途徑的種類
投訴、調解、裁決、仲裁、復議、申訴。
3.法律幫助
(1)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的涵義。
法律服務的機構: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
(2)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條件、法律援助的機構、法律援助的程序。
四、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
1.教學原則
(1)方向性原則。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與解釋問題,確保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2)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向學生普及法律基礎知識是法制教育的基本任務,應當努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憲法和一些主要的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制觀念教育,讓學生在學法的基礎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做到自覺遵紀守法。
(3)學科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與其他德育課程相比,法律基礎知識足由多門法學分支組成的專業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教學內容上不能過分強調學科的專業性、完整性、系統性,而應強調和體現它作為德育課的綜合性。要從德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教學要求,把學科性和綜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與公民日常活動的聯系非常緊密。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同時,應注意教育和指導學生用法,做到學以致用。
要多選用典型事例和案例進行教學,適度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旁聽審判、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維權、依法問違法犯罪作斗爭等實踐能力。
2.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及思想狀況的差異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採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直觀式、討論式及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特別要注意採用以例說法的方法,有條件的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的評價。評價教學方法要以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鼓勵有所創新並取得實效的教學方法。
3.活動建議
配合教學內容,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有計劃地舉辦各種法制講座,組織學生開展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並通過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及總結等形式考核成績。
4.教學用具
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及教學參考提供的資料開展教學活動,並恰當使用電影、幻燈、照片、錄音、錄像及計算機教學軟體和校園網等進行輔助教學。

5.課時計劃及分配建議
┌———┬—————————┬———┐
│序 號│ 課 程 內 容│學 時│
├———┼—————————┼———┤
│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2 │
├———┼—————————┼———┤
│ (一)│憲法 │ 2 │
├———┼—————————┼———┤
│ (二)│行政法 │ 3 │
├———┼—————————┼———┤
│ (三)│民法 │ 6 │
├———┼—————————┼———┤
│ (四)│經濟法5 │ │
├———┼—————————┼———┤
│ (五)│刑法 │ 5 │
├———┼—————————┼———┤
│ (六)│專業法 │ 3 │
├———┼—————————┼———┤
│ (七)│訴訟法 │ 6 │
├———┴—————————┼———┤
│ 復習考試 │ 2 │
├—————————————┼———┤
│ 機動 │ 2 │
├—————————————┼———┤
│ 合 計 │ 36│
└—————————————┴———┘
法律基礎知識一般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36課時,其叫J教學時間32學時,復習考試2學時,機動2學時。
五、教材編寫和選用
1.教材的編寫、審查和選用
法律基礎知識課教材,由教育部統—組織編寫,在部分職業學校試用後由教育部組織審定。
各中等職業學校應選用國家審定通過的教材。未經批准,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組織編寫和推薦教材
2.教材的范圍
教材包括:課本、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資料。
3.課本的規格
課本作為實施教學大綱的基本工具,必須按照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反映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課本作為教與學的基本工具,應該圖文並茂,既有正文也有輔文、事例,應採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敘述方式,提供新穎活潑的版式設計,文中穿插思考題、判斷題,力求有利於教師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便於學生學習理解。
六、學習評價與考核
1.評價目的
學習評價是通過確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行為轉變的情況,以考查教學效果,為調節和控制教學過程提供決策依據。
2.評價原則
學習評價應遵循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識記、理解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評價途徑
評價應採用書畫測評考試與日常觀察相結合的途徑進行。具體方式包括筆試、口試、具體案例分析、法律文書撰寫和實踐活動考查等。
4.評價標准
學習評價標准分為認知水平評價和運用能力評價。
認知水平評價分為「了解」、「識記」和「理解」三個層次,「了解」指知道有關知識和原理;「識記」指對有關的知識和原理能正確認識和表述;「理解」指在識記的基礎上,對有關知識和原理能較全面、深入地把握。
運用能力分為「舉列說明」、「分析判斷」和「實踐體驗」三個層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恰當地舉出事例說明所學的知識和原理,並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

⑷ 求高一政治課教材分析,不管哪一課的都可以~~

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gaozhong/zheng/jcfx/34Z309070301.html

這個可以不,網路一下第一個= =

高一政治第五課教材分析
一、地位分析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創造出來的全部財富,有相當一部分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集中分配,這就涉及財政和稅收等問題。因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市場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稅收則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本課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積累和消費的關系、財政、稅收等基本知識。這是從社會產品分配的角度對社會經濟過程進行的分析,因而是全書的重點之一。

首先,從社會產品分配的理論來看,它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分配是再生產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產決定分配,沒有生產就沒有分配,分配的性質、原則和形式由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狀況決定。同時,分配對生產也有反作用,能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因此對分配中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和比例,以及財政、稅收的性質和作用的分析,是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次,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踐來看,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運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組織財政收入,合理安排財政支出;使社會成員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做到自覺納稅,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具體措施。所以,本課涉及的內容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結構分析

本課介紹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過程,包括財政、稅收和納稅人的基本知識,由兩節組成。

第一節「國民收人的分配與財政」。本節分為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收入和支出;財政的作用三框。

第一框介紹了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識。在這里,重點分析了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的原則。這些原則是實現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促進經濟和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二框集中分析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兩個方面(財政收入和支出)。

第三框分析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節分析了財政及其作用之後,轉入第二節,分析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以及同稅收相聯系的納稅人。

第二節「稅收和納稅人」。本節分為稅收及其特徵;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三框。

第一框首先闡明了稅收的基本含義。然後,重點分析稅收的基本特徵,以及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等違反稅法的行為。

第二框分析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我國稅收的作用。

第三框是在前兩框的基礎上,介紹幾個主要稅種及其納稅人,強調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納稅人的意識。

三、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1)財政、預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的基本含義。

(2)我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圍。

(3)稅收的基本含義。

(4)稅收的基本特徵。

(5)納稅人的基本含義。

(6)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1)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原則。

(2)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意義。

(3)我國稅收的性質。

(4)稅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5)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是違法行為,應負法律責任。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根據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說明公民應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自覺納稅;依法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地、全面地認識問題的能力,針對事實說明問題的能力,以及調查研究的能力。

1、從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國民收入按最終用途,分為用於積累和用於消費兩部分,而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積累和消費具有相互促進的一面,即統一的一面。因為積累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而生產的發展是提高消費的基礎,同時,消費是生產的出發點和歸宿,消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並且會對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促進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積累的擴大。但是,這僅僅是事物的一個方面。積累和消費之間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為積累代表社會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消費代表個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在一定時期內,國民收入總量是既定的,積累和消費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即用於積累的多了,用於消費的必然相應減少;反之亦然。由於二者之間存在對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通過上述內容的分析,應注重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2、在處理積累與消費二者的關繫上,強調在生產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應當有所增長。片面的高積累、低消費,或者只顧眼前,不看長遠,少積累,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消費,都將既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也不利於消費水平的提高,因而都是有害的。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分析;應當使學生懂得,必須全面地看問題,絕不能抓住一點而不顧其他,否則就會顧此失彼,導致工作失誤。

3、在預算及其執行過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狀態。收大於支,節余過多,或支大於收,出現赤字,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預算的實際執行過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狀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不是靜止的;預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實現了收人之後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預測來編制的。所以,出現一定的收大於支或支大於收,只要不出現很大規模的節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財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體平衡,不可能收支絕對相等。通過上述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4、在課文的練習中,要求按確定的主題寫調查報告,通過這一活動,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應當使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和以依法自覺納稅為榮的意識。

1、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要求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具有實物和價值兩種存在形式。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雖然直接表現為價值的分配,但積累基金形成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消費基金形成對消費資料的需求,所以,必須考慮價值與實物內在的一致性。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考慮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供應狀況,憑主觀願望分配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就可能造成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緊缺或積壓,不利於生產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法寶。通過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應當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

2、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徵,偷稅、欠稅、騙稅、抗稅都是違法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照章納稅是守法的表現,人人都應當做守法公民;公民納稅是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做貢獻;納稅是愛國的具體表現,是非常光榮的,在我國,目前由於稅收征管制度技術手段尚不健全,偷稅等違法事件時有發生,有些人甚至由此而成為「大款」。但是,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相比,上述行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並非是什麼可恥的行為。因此,通過本課的學習,應當使學生懂得,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自覺納稅是愛國行為,偷稅等行為是違法的、可恥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懂得,納稅人既要有自覺納稅的意識,也要有監督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關心國家對稅收的使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四、重難點分析及處理

教學重點

1、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原則

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是國民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比例關系之一。正確處理這一關系才能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以及結構的優化,才能既保證生產的擴大,又保證人民生活的改善,從而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極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所謂高消費。這種觀念和行為是有害的。懂得了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原則,有助於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為了突出重點,教師應多佔用一點時間,從積累與消費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到處理這一關系的原則,都要認真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

首先,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部分都應當有所增長。這一段包括兩部分內容。

一是積累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積累與消費之間的統一性或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二者可以相互促進。例如,國家和集體投資,興修水利,建設糧食、蔬菜生產基地,可以增加糧、副食品的供應,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再如,1997-1998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結構;再加上居民收入增勢趨緩,導致消費增長緩慢,許多商品銷售不暢,嚴重製約了生產的擴大和積累的增加。可見,積累和消費具有統一性的一面。除了統一性的一面,由於積累代表社會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消費代表個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間又存在對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例如,長江三峽工程,對下游沿江居民的好處是明顯的,而對上游居民的直接影響是利益受損;工程的建設周期很長,在這期間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由於積累和消費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是不同的,並且國民收入是個既定的量,那麼二者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正因為積累與消費之間存在對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是如何實現積累和消費都有所增長。在這里;前提是國民收人有所增加,這時,積累和消費二者不可偏廢。進一步講,積累和消費的增長各應達到什麼程度?教材中提出了積累的最低限和最高限,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消費的最高限和最低限。在不同時期,由於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各不相同,積累和消費之間很難確定一個有科學依據的固定比例。所以,合理的比例應當是在這個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間,也就是說,積累和消費的比例,不能突破這兩個界限。

其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教材中先說明,在價值形式的國民收入中,積累部分稱積累基金,消費部分稱消費基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國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過價值形式進行的,但是,這種分配並不能憑主觀願望而任意確定,必須受國民收入的實物形式的制約。具體而言,積累基金必須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數量相一致、消費基金必須同社會的消費資料總量相一致。實物形式的國民收入表現為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和全部消費資料兩部分,前者用於積累,後者用於消費,所以,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這兩部分實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會帶來什麼問題,教材中都已列舉清楚,容易理解。教學中可進一步指出,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違背這一基本原則的現象曾多次出現。

最後,國民收人的分配還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一點是從局部與全局之間,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分析如何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強調國家、企業都要有積累,但又必須充分考慮到勞動者的個人利益,使人民群眾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在這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於,揭示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必須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

此外,應結合教材中設置的「想一想」、「議一議」,組織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從而加深理解。

2、財政的作用

財政作為國家參與的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國的社會財富總量中,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所佔比重過低;在財政收入中,中央財政集中的收入所佔比重過低。中央財政同中央應承擔的任務不相稱,會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財政赤字過大,教科文衛經費不足,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幾千萬人尚未脫貧,等等。因此,必須改變上述兩個比例過低的狀況,努力增加財政收入。使人民群眾加深對財政的作用的理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為了突出重點,在明確了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概念之後,應對財政幾個方面的作用逐條深人分析,通過財政的作用說明增加財政收入的意義。

第一,調節資源配置。教材主要強調,財政是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列舉了國家財政投資建設南昆鐵路,對促進大西南地區的資源開發、改變成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教材中插圖就是南昆鐵路的一段。為這條鐵路的建設國家投資一百八十多億元,這是國家財政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的具體體現。

第二,促進經濟的發展。教材主要分析了兩點。一是財政的經濟建設支出,直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一點比較簡單明了。二是通過財政促進經濟總量和結構的調整,以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例如,通過財政支出,促進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實現物價穩定;通過財政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減少失業;通過失業救濟金的發放,刺激需求,促進經濟走出不景氣狀態。教材中的插圖說明,由於國家財政的投資,公路質量大大提高,運力緊張的狀況得到了緩解,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這里主要應當講清,上述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轉,要依靠財政的支持。但在目前,學生感觸較深刻的是我國教育落後,有不少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社的大發展,有賴於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這里的插圖說明,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山區的中學有了現代化的語言教學設備,這對於提高教育質量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四,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狀況,一方面取決於財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決於財富分配的狀況。所以,這里講了兩點:一是財政支持經濟建設,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二是財政通過調節社會分配,以利於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大量社會財富被少數人享用,大多數人處於貧困狀態,難以說明人民生活水平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利益的驅動有利於促進效率的提高,但由於客觀經濟條件存在差異,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收人差距拉大是必然趨勢。這一趨勢如果任其擴大,將不利於社會的穩定,最終也將影響效率的提高。而財政在實現社會公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個人所得稅,限制了過高收入;通過社會保障支出,保證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財政為實現共同富裕發揮著積極作用。

第五,鞏固國家政權。國家是進行政治統治和管理社會事務的機關,所以,保證國家行政管理機構的存在和職能的正常行使,是財政的基本職能。財政是國家行政及公安、司法、國防的物質保證。這里的插圖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軍隊的裝備水平提高了。國防現代化要由財政來支持。

此外,可結合插圖講授,並讓學生列舉實例。還可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使學生加深理解。

3、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佔到財政收入的95%以上。(1995年為96.7%)。但是,許多人對稅收的性質、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有些人甚至一無所知,違反稅法的行為經常出現。而更多的人對違法行為往往抱無所謂的態度,起碼沒有同盜竊國家財產的行為等同看待。所以,深刻認識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有助於增強學生依法納稅、自覺納稅的意識。

(1)在分析了稅收的基本特徵之後,從兩個方面加以歸納:一是稅收的來源,稅收的增長,稅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3二是稅收為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最後歸結為:社會主義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教材中的「議一議」,要求列舉稅收用之於民的體現,目的是加深對稅收性質的理解。如:稅收用於公安、司法,保證國家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環境;稅收用於發展科、教、文、衛事業,為提高人民的素質和生活水平服務:稅收用於社會救濟、社會保險,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等等。使學生真正明確稅收強制性的含義,理解我國稅收的性質。

(2)運用實例分析稅收三個方面的作用。

其一,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也可以講是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在這里,一是強調這個作用是稅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稅收一出現就具有的作用。二是明確稅收占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即95%以上,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三是說明運用稅收形式可以使財政收入得到切實的保證。就這一點具體說來.,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收入,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單位和個人都必須嚴格執行稅法,從而可以使財政收入得到保證。以國有企業為例,它既要向國家納稅,又要向國家上繳利潤:。國家要求企業納稅,是以國家政權機構的身份出現的,具有強制性,不容打折扣、討價還價;而國家要求企業上繳利潤,是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企業作為經營者,有義務將利潤的一部分交給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利潤以怎樣的比例分配,情況會多種多樣,雙方的討價還價是不可避免的。可見,為了保證財政收入,上繳利潤不如納稅那樣穩定可靠。這也是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的問題。

其二,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形式,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也是財政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所以,稅收的這一作用在上一節財政的作用中已涉及到了,似乎有些重復。但是,財政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不僅限於通過稅收,而要廣泛得多。這里集中闡述稅收的調節作用,即使有些重復也是必要的。教材中主要講了這種調節作用是如何實現的,要求學生掌握這些就可以了。

其三,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稅收的這一作用也是財政的作用,但由於在那裡講會更難一些,就放在這里來講了。教材中首先是從廣義上分析稅收的監督作用。因為經濟的運行狀況可以在稅收上得到反映,據此,國家可以及時採取對策。例如,從各地個人所得稅繳納的狀況,可以大致了解地區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又如,不同生產部門的企業上繳所得稅的情況,反映了各部門企業的經營狀況。從狹義上,國家各級稅務部門通過征管工作,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例如,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消息,河北某縣的一家私營企業,在工商局有關人士的勸說下,為爭虛名,將企業的固定資產額、利潤額進行改寫、虛報。不久,稅務部門到企業中來,根據企業帳目要求企業補繳稅款。企業主這才感覺到上當了,虛報浮誇的活動暴露出來了。教材的輔助文列舉了稅收征管法的規定,表明稅收的監督作用是其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這里的插圖說明,稅務幹部是代表國家向企業征稅,他們有權檢查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帳簿、憑證等,企圖通過做假帳、用假發票等手段偷稅是不能得逞的。

(3)如有條件,可請當地稅務幹部做專題講座。

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這是本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材是從納稅人的角度來介紹有關財政、稅收的基本知識的;講財政稅收等宏觀經濟問題是為落實到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上來的。因此,這部分內容是全課的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結合點。

為了突出重點,首先,要聯系稅收的性質和作用來強調公民應自覺依法納稅。

其次,要講清「納稅人意識」的含義。一方面,履行義務自覺納稅,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所決定的。稅收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因此,公民應當自覺納稅。同時,權力和義務是聯系在一起的。在社會生活中,公民有享受國家提供的服務的權利,因而必須承擔義務。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的公民,就應當自覺依法納稅。另一方面,要行使公民的權利。要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使用,監督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

教材中的「議一議」提出:中學生與納稅無關。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從納稅人的角度講,有些中學生已經成為納稅人。如車船使用稅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擁有並使用車船的單位和個人,為車船使用稅的納稅義務人。顯然;中學生作為自行車的使用人,已經成為納稅人。而且,中學生是家庭的一員,如果家庭其他成員從事了應稅活動和取得了應稅收入,中學生有責任督促其自覺納稅。從消費者的角度講,中學生享受著國家財政提供的社會服務,國家稅收的多少,同中學生息息相關。所以,中學生應當成為國家稅收制度的自覺維護者。

再次,可運用教材中的「議一議」及「閱讀與思考」,引導學生議論,加深認識,教師作必要的歸納小結。

教學難點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含義

財政收入和支出都可以從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來理解。財政收入從動態看,是國家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看,是國家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財政支出,從動態看,是對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從靜態看,是預算支出的財政資金。

為了突破難點,無論講財政收人還是財政支出,統一從靜態的角度來理解。講解財政收入,要強調它是國家財政集中起來的資金。講解財政支出則需強調,財政支出是國家通過預算而支出的財政資金。

此外,分析財政收入和支出時,不要刻意分析含義,而要注重分析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范圍。

五、熱點分析

1、2000年財政支出重點

[分析點撥]該熱點問題,反映了財政的重大作用。①運用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調節資源配置的觀點,說明在保證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支持生態環境建設和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中財政的作用。②運用財政可以有效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的觀點分析說明在保證教育、科學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長中財政的作用。③運用財政有利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觀點說明足額安排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經費,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財政的作用。④運用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的觀點分析說明保證軍隊、武警、政法機關所必需的經費所體現的財政的作用。

2、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分析點撥]該熱點反映的主要內容:①運用國債的有關知識說明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措施和途徑。②運用財政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說明,積極財政政策有利於擴大內需求的增長,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

3、恢復對居民儲蓄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分析點撥]①該問題體現了稅收杠桿對居民儲蓄的調節作用乃至對社會經濟的調節作用。運用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的理論分析說明,恢復徵收利息稅對進一步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和投資所起到的重大作用。②該熱點問題體現了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的重要作用;運用個人所得稅作用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個人所得稅在抑制少數人收入畸高而形成的收入懸殊現象中的作用。

⑸ 求《經濟政治與社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第二版)教學計劃,課件及教案,請發到[email protected]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課程性質與任務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面向農業中專各專業學生的一門的必修德育課程。本 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觀點教育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與社 會建設常識教育。其任務是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經濟、政治制度,了解所處的文化 和社會環境, 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積極投身我國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建設。 二、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 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教學時數 總學時為 90 學時,其中理論學時 54 學時,實踐學時 36 學時。 四、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內容, 綜合運用案例教學、 探究式教學、 情景教學、 小組合作教學、 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五、考核方式 採用撰寫作業測評、課堂討論、能力測試、試卷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方 法。 六、教材資料 本課程主教材系沈越、張可君主編《經濟政治與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集團 2009 年版) 。 七、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透視經濟現象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透過常見的經濟現象,掌握有關的經濟知識,樹立正
確的消費觀、勞動觀,增強創新、誠信、效率、公平等意識,樹立依法納稅的觀 念,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教學要求 認知 : 有關商品交換、消費、生產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識,理解價值規
1
律的作用、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國的分配製度。 情感態度觀念: 情感態度觀念 : 正確看待金錢,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崇尚 誠信,樹立依法納稅的觀念。 運用 : 正確辨析常見的經濟現象,理性消費,以實際行動提高自身素質, 嘗試設計家庭理財方案。 教學內容 教學內 容 1.商品的交換與消費 1. 商品的交換與消費 (1)透視商品交換的現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屬性,理解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 作用。 (2)透視商品價格的變化,懂得影響價格的因素,認識價格變動的影響,理 解價值規律的作用。 (3)透視選購商品的現象,評析常見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2.企業的生產與經營 2. 企業的生產與經營 (1)透視企業的不同類型,了解企業的含義和分類,理解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的主要途徑。

⑹ 某保險公司今年七月份的營業額為5600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七月份應繳納營業稅款多少元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稅收時的專有名詞,會計算納稅額.
2、通過學習,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納稅觀,懂得納稅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稅收時的專有名詞,會計算納稅額.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稅收時的專有名詞,會計算納稅額.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有關納稅的知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納稅的問題.
板書:納稅
二、新授教學
(一)建立納稅概念,了解納稅有關的知識.
1.教師提問:你知道哪些有關納稅知識?(學生說自己的感性認識)
2.教師歸納後板書.
板書:應納稅額、稅率
3.小組討論
(1)什麼人需要納稅?
(2)為什麼要納稅?
(3)你認為你身邊的那些事物是國家用稅收款做的.
4.教師總結
(1)納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事業.
5.你們現在對納稅有什麼認識?
小結:看來,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應該依法納稅,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二)教學例6
例6.一家大型飯店七月份的營業額是300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七月份應繳納營業額稅款多少萬元?
1.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試做.
3.學生匯報.
求這家飯店七月份應繳納營業額稅款多少萬元,就是求3000萬元的5%是多少.
教師板書:3000×5%=150(萬元)
答:這家飯店七月份應繳納營業額稅款150萬元.
三、鞏固練習
1.一家運輸公司10月份的營業額是260000元,如果按營業額的3%繳納營業稅,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一個城市中的飯店除了要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以外,還要按營業稅的7%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如果一個飯店平均每個月的營業額是14萬元,那麼每年應交這兩種稅共多少元?
3.一個卷煙廠上月香煙的銷售額為1500萬元.如果按銷售額45%繳納消費稅,上月應繳納消費稅款多少萬元?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五、課後作業
1.某保險公司今年7月份的營業額為560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7月份應繳納營業稅款多少萬元?
2.小紅的爸爸上月的應納稅所得額是420元,如果按5%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在什麼地方能找到小學六年級的《法制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的教案

到智樂園教育網上去,自己找不到問客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