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政策執行

公共政策執行

發布時間: 2020-11-23 00:12:43

1. 公共政策的執行有哪些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採用行政命令、指示、規定及規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統、行政層次和行政區劃來實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對象的有限性和時效性的特點。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過各種法律、法令、法規、司法、仲裁工作,特別是通過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來調整政策執行活動中各種關系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穩定性、規范性的特點。 3 、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根據客觀經濟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利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不同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以促進政策順利實施的方法。經濟手段運用價格、工資、利潤、利息、稅收、資金、罰款以及經濟責任、經濟合同等,來組織、調節與影響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活動。經濟手段有三個特性:第一,間接性;第二,有償性;第三,關聯性。 4 、思想引導手段 思想引導手段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方法,它通過運用各種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導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自覺自願地去貫徹執行政策,而不從事與政策相悖的活動。常用的思想引導手段有:製造輿論 ––––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大力宣傳,使政策內容深入人心;說服教育 –––– 對少數不按政策執行或抵觸的對象採取個別談心方法,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以大話唬人;協商對話 –––– 在政策執行中,決策者和執行者應就政策深層次問題征詢群眾意見,與群眾展開對話協商;批評與表揚 –––– 對政策執行得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執行不力、敷衍塞責者和違抗政策者給予批評和懲罰,以達到弘揚正氣、壓抑邪氣的目的。

2. 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評價

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發展概況 政策分析起源於美國。1951年萊斯韋爾與勒恩納合作,在美國出版《政策科學》一書,為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礎。因此萊斯韋爾成為政策分析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一書出版後,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直到60年代末,由於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暴露出系統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才開始受到重視。1969年萊斯韋爾組織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政策科學研究小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國蘭德公司的J.德熱主編了一套政策科學叢書,有人稱之為政策科學三部曲,即《重新審查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1968)、《政策科學探索》(1971)、《關於政策科學的設想》(1971)。7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奎德主編的《政策科學》雜志正式創刊。政策科學的奠基人萊斯韋爾也發表新著《二十年之後》,對政策分析作了深入的探討。1980年美國社會學家S.尼格爾主編的《政策研究手冊》一書正式出版,1983年尼格爾主編的《政策科學網路全書》正式出版,標志著政策分析這一學科已漸趨成熟。80年代以來美國蘭德公司正式培養政策分析博士研究生,社會上開始出現政策分析家。1985年美國設立萊斯韋爾獎,授予對政策分析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現在國際上已公開出版 5種政策分析方面的雜志,即《政策分析》、《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政策研究雜志》。
學科特點 政策分析是由運籌學和系統分析逐步發展起來的。40年代初運籌學在解決雷達最優配置等戰術問題上起了很好的作用,並逐步從軍事領域擴大到經濟、能源、交通、安全等社會問題。但單純依靠運籌學中最優化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並不理想,因為它只考慮本系統的優化,而沒有充分考慮對更大的系統的影響。50年代中期,導彈危機加速了涉及系統之間關系及非定量化問題的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發展。成本效益分析等系統分析方法將運籌學中的最優化技術與經濟分析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50~60年代出現了系統分析的熱潮。系統分析要求對備選方案結果進行預測,要求系統變數和系統模型有清晰的定量的表示,局部決策與總體決策目標一致,技術經濟分析標准一致,邏輯推理過程前後一致。但實際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很難達到上述要求。因為政策制定是各種有利害關系的組織、團體、個人和制定者本身的相互溝通和協調的過程,而不是嚴密推理作出抉擇的結果。系統分析把最優抉擇作為分析過程的終點,政策分析則還要考慮政策制定與政策實施、篩選、評價等關系,涉及人類學和行為科學的一些觀點(如組織、文化、個人價值觀、社會心理等)以及類似於意識形態等問題。系統分析對備選方案的選擇准則是效益或效能指標,而政策方案的評價准則則要復雜得多。政策分析應用了系統分析的某些方法,但政策分析考慮問題的范圍要寬廣得多,定性分析涉及的面也要大得多。政策分析考慮得比較全面,容易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
理論基礎 政策分析的理論基礎涉及控制論、運籌學、系統分析、對策論、決策分析、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理論、權威理論、群體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漸進理論和有限理性論等。其中漸進理論和有限理性論對政策分析起著重要作用。
漸進理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林德布洛姆提出來的。他在《政策分析》等文章中指出政策程序是漸進的,政策在每一階段的變化也是漸進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沖突,保持政治系統的穩定性。有限理性論則來自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H.A.西蒙的觀點。從人的認識能力或信息處理能力有限出發,認為政策的制定和貫徹是不斷利用啟發信息加以逐步改進的過程。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調整目標,只能尋求較滿意的政策。
政策分析重視比較研究,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政策的結果分析,可尋找政策分析規律,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和普遍性,提出新的比較方法和理論。
分析步驟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驟是: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

3. 論如何提高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

文章摘要:美國政策學者艾利森曾指出:「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方案確定的功能只佔10%,而其餘的90%取決於有效的執行。」。然而,公共政策執行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常常會遇到種種不確定性,以至於使公共政策執行的結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克服以上的不利影響因素,遵照上面的一些好的對策,從而提高提高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
關鍵詞:提高 公共政策 有效性
公共政策執行是政策執行者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而採取的實際行動。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既依賴於公共權威系統制定出正確的公共政策,更有賴於政策執行者的有效執行,有賴於政策執行者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了解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及其提高公共政策執行有效性的對策。下面我們就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深刻的論述。
一、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 。
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政策問題的因素,也有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還有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影響和制約著公共政策的執行。其中,政策執行者是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關鍵因素。台灣學者朱志宏認為,公共政策能否確實執行,取決於若干先決條件:一是溝通,二是資源,三是政策執行者的態度,四是官僚機構[1]。美國學者托馬斯·史密斯也認為,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有四個因素至關重要,即理想化的政策、政策環境、目標群體和執行機構。「具體地說,政策的形式、類型、淵源、范圍及受支持度、社會對政策的印象;執行機關的結構和人員,主管領導的方式和技巧、執行的能力和信心;目標群體的組織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領導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經驗、文化、社會經濟與政策環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執行過程中影響其成敗所需考慮和認定的因素。」[2]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問題
,必須綜合分析多種因素對公共政策執行的共同作用。
二、提高公共政策執行有效性的對策分析。
針對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所存在的種種風險因素,為了提高公共政策執行有效性,也就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增強政策執行中的風險意識,降低政策執行風險,提高政策執行效率(即有效性)。
1、提升政策合法化程度。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法律規章和制度程序。只有使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規范化,才能使公共政策在嚴密的制度安排下得以產生,從而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規范性。
其次,政策制定過程必須公開化。政策制定的規范化內在地要求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公開化。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避免「黑箱」操作。公共選擇決策模式認為,在國家或政府中作決策的人和其他人沒什麼不一樣,既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壞,都一樣會犯錯誤。正如市場會「失靈」一樣,政府也會「失敗」。所以,必須限制政府政策制定者的特權,建立約束和監督機制,實現政策制定的公開化。
第三,政策制定必須符合民主化原則。決策的民主化是現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它追求社會公正,強調公民參與。林德布洛姆強調,政策制定必須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內按照民主政治的運行原則進行。他指出,不論在專制政權下,還是在民主政權下,普通公民的利益和願望都對公共政策有相當的影響。在專制政體下,統治者為維護其專制統治,不得不考慮公民利益;在民主政體下,公民通過選舉選擇最高的決策者,選舉是間接地將一個原則加給未來的決策者,即「決策中要考慮公民的願望」。
決策的民主化,使民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決策,從而有利於避免濫用權力的獨裁,降低公共政策的決策風險,維護人們自身的根本利益,也有助於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整個社會的民主化程度。
政策合法化程度的提升,為公共政策的正確性和明確性奠定了基礎,也使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有了根本前提,使政策執行者獲得了執行的依據,降低了公共政策執行的風險。
2、加強對公共政策執行的監督。政策合法化為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奠定了基礎,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並不能自動得到有效執行。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仍然可能會出現政策歪曲、政策截留甚至政策抗拒等現象,正如美國著名行政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所指出的,「在每一個群體中,都有不顧道德規范、一有可能便採取機會主義行為的人;也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其潛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於極守信用的人也會違反規范。因此,有了行為規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機會主義行為。」[8]因此,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對政策執行情況及時地跟蹤評估,強化監督控制。對由於政策執行失敗而造成損失的執行者,要追究其責任,提高政策執行者的責任意識和效率意識。馬丁·雷恩(Martin Rein)和弗朗西·拉賓諾維茨(Francine Rabinovitz)在《執行的理論觀》中指出,政策執行過程包括三個不同的階段:綱領發展階段、資源分配階段和監督階段。監督階段就是對政策執行過程與成果加以評估,確認執行者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監督包括監督、審計與評估三種形式[9]。
3、強化政治社會化功能。從公共政策的全過程來看,人是公共政策活動的主體。首先,公共政策問題是由人來認定的,依賴於人的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其次,公共政策方案也都是由人所制定出來的,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學性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決於人的理性精神和決策能力。最後,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在制定出來以後,最終都要靠政策執行者去執行和實施。
總之,在公共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人是關鍵的因素之一。作為政策執行者的人,是具備一定的政策執行能力、知識、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的,而這些方面的獲得則要依賴於政治社會化過程的培養和長期作用。因此必須強化政治社會化功能,為有效的政策執行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強化政治社會化過程的教化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政策執行者的政策執行水平和對政策執行風險的預期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政策宣傳,增加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機會和政策認同感,使更多的人能夠理解政策目標,並且為政策目標的實現而努力,進而為政策的有效執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
綜上所述,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是指政策一旦被採納後,將公共政策所規定的內容很好地轉變為現實的過程。其本質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進行的變革,是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公共行為模式的過程。公共政策執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政策學者艾利森曾指出:「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方案確定的功能只佔10%,而其餘的90%取決於有效的執行。」。然而,公共政策執行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常常會遇到種種不確定性,以至於使公共政策執行的結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克服以上的不利影響因素,遵照上面的一些好的對策,從而提高提高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參考文獻:
[1]丁煌.政策執行.中國行政管理,1991,(11):38.
[2]宋林飛.中國社會風險預警系統的設計與運行.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1):69.
[3]James E.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Orlando,Florida: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4.84.
[4]金太軍.政策制定體制中的信息系統.中國行政管理,2001,(4):54.
[5]朱志宏.公共政策.三民書局,1991.274.
[6]桑玉成,劉百鳴.公共政策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46.
[7]Thomas B.Smith.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1973,4(2):203-205.
[8][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61.[9]胡寧生.現代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83.

4. 舉例說明政策執行手段的有效執行

在工作中,原則性應該是核心,是靈魂;而靈活性是方法,是手段,是形式。我們應當先講原則性,再講靈活性,要在靈活性中貫徹原則性,體現原則性。應當是大原則,小靈活,內原則,外靈活;在原則性與靈活性相沖突時,要毫不動搖地選擇原則性。

講原則,才能做到內心有方圓,處事不凌亂;講靈活,才能游刃有餘,得心應手。把靈活性與原則性結合起來,做到既講原則,又在貫徹原則的前提下講究靈活性,這才是工作中的最佳境界。

(4)公共政策執行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執行機制不健全:

政策傳播機制——政策宣傳不到位,公眾不了解、不認同甚至不信任政策及其執行者,更難配合政策的執行。而執行者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便利,則可以對上下隱瞞信息,使得信息容易失真。

政策執行監督機制——政策執行需要跟蹤評估與監督,以診斷和把握政策偏差的信息進行糾正或補救。而首先是具體的政策執行責任人員往往不明確,也缺乏明確的監督政策執行的責任機關,媒體和社會公眾因為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存在行政干預的情況。

所以對執行者的監督無力,執行者存在有採取機會主義的激勵。而且,政策執行過程沒有程序上的嚴格監督,政策執行效果沒有明確的考核以及由此產生的獎罰機制。此外,政策執行主體單一,缺少公共(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大眾)參與,專業分工細密。

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一是會讓機關人員有能夠化公共資源為個人資本的可能性。各執行主體之間往往也沒有溝通,職能交叉重疊錯位,從而導致出現利則爭之、責則推之的現象。

5. 公共政策的執行有哪些手段

公共政策的執行手段一般有三種形式:

  1. 宣傳:宣傳是執行的先行手段。

  2. 服務引導:在具體執行中以「服務」的態度加以引導。

  3. 依法執行:以法律為原則,不折不扣執行政策。

6. 簡述影響公共政策執行效果的因素

①政策問題的性質;②政策的質量;③執行機關的效能;④政策對象的情況;⑤政策執行的外部環境,等等。這里著重分析一下前面兩個因素對政策有效執行的影響。

公共政策執行的成功與否,與政策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本身密不可分,這是由社會問題本身的基本特性決定的。政策問題的性質影響有效執行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問題本身所涉及的范圍。從現實情況來看,有的政策問題性質比較單一,所涉及的范圍較小,那麼針對此類問題所制定的政策,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反之難度就會增加;②問題本身的復雜程度。一般而論,政策問題的復雜程度取決於問題的成因、問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與其他社會問題的關聯性這三個方面。由於政策問題本身的紛繁復雜,即使拿出了較好的政策方案,在執行之中仍然會遇到相當大的阻力和困難。③隨著問題的產生需要調節的行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會問題涉及的人口會有相當大的差別。隨著人員的增多,相互之間的溝通、協調的難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調節的行為量顯然也會增大,這就增加了政策執行的難度,必將消耗更多的政策資源。

政策本身的質量優劣是影響政策有效執行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質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執行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政策質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來衡量:

(1) 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備了執行所需要的客觀條件,經過政策執行者的主觀努力,可以實現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效力,圓滿地實現政策目標。因此,政策目標的明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政策執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一般來說,一項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這個理論基礎為政策規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邏輯前提。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分別在不同的層面構成了我國許多公共政策的邏輯前提。邏輯前提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政策在一定條件下的合理性。另外,政策的合理性意味著決策者是理性的;政策制定是經過一番周密思考的,而非情緒性的、武斷的。

(3) 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合法化是指公共政策經法定權力機構按照正規的程序予以認可。公共政策一旦合法化,便意味著它取得了政治系統的承認,獲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權威性,從而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能以法律為後盾,減少干擾,排除阻力,確保有效實施。

7. 公共政策概論 政策執行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1 、政策宣傳
政策宣傳是政策執行過程的始環節和一項重要的功能活動。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必須首先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

政策宣傳就是統一人們思想認識的一個有效手段。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說的制定計劃,它是政策實施初期的另一項功能活動,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必經之路途。
3 、物質准備
物質准備主要是指必需的財力(經費)和必要的物力(設備)兩方面的准備。

執行者應根據政策執行活動中的各項開支編制預算。

4 、組織准備
組織准備工作是政策具體貫徹落實的保障機制。組織功能的發揮情況,直接決定著政策目標的實現方式。


(7)公共政策執行擴展閱讀:

本教材共分三篇——政策理論、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執行。

第一篇主要介紹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的概念和類型、公共政策的特徵與作用、政策分析的步驟與方法等;

第二篇重點闡述社會問題的特徵和類型、問題確認的步驟與方法、政策議程建立的條件的基本內容等;

第三篇主要講述政策執行的條件與局限、政策執行的方針與策略、政策評估的內容和作用、政策評估的步驟與方法,政策終結的對象與形式、政策終結的措施及其局限等。

教材在每一章節中結合講述內容附有一些專欄說明,這對於豐富教材內容、加深概念理解、啟發讀者思考、培養「疑問」意識具有很好的作用。

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事例對政策相關概念和理論加以說明,以期能夠更形象、更生動地傳達政策知識,提高教材的可讀性。

8. 簡述公共政策執行在政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方案一旦經合法化過程並公布之後,便進入政策執行階段。政策執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後,將政策所規定的內容變為現實的過程,是為實現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行為模式的動態過程。 政策執行是政策過程的中介環節,是將政策目標(理想)轉化為政策現實的唯一途徑,是檢驗政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政策執行的有效與否事關政策的成敗。因此,政策執行是整個政策過程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政策執行在政策活動及其生命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9. 為什麼公共政策執行是政策過程的關鍵

一、公共來政策是基於公共選擇自基礎上的政策。公共選擇是和私人選擇相對應的選擇,它基於財產不能靠私人競爭在自願的雙邊契約中來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內部化的決策。由於公共選擇不涉及雙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導致塔便車、敗德、公地災難和代理人機會主義。因此,公共選擇需要有強制。
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執行者、實施對象、既得利益集團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三、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1、自然環境是指與政策執行系統發生密切聯系並與之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外部自然條件。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地理環境、生物環境和宇宙環境。自然環境與一定的政策執行系統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影響著政策執行的過程及其結果,
2、社會環境通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道德和風俗習慣等表現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

10. 簡述公共政策執行的特點有哪些

公共政策執行來具有如下特點自:
(1)目標的導向性
(2)內容的務實性
(3)行為的能動性
(4)影響的深遠性
(5)手段的強制性

公共政策執行作用,有以下幾點:
(1)公共政策執行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公共政策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政策執行才得以實現。
(2)公共政策執行是檢驗政策質量的唯一環節。公共政策正確與否、質量優劣、時效有無都必須經過政策執行才能得到檢驗。
(3)公共政策執行是制定後繼政策的基本依據。政策執行過程中反饋過來的實踐經驗與政策信息,是公共政策執行再決策和制定後繼政策的基本依據和重要參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