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困境
❶ 公共危機意識薄弱的表現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的活動的調節者。」 企業公共關系意識是人們對於企業公共關系的綜合性認識,對於人們處理企業公共關系相關事務起著重要的指導和調節作用。學者們對企業公共關系意識的重要性都一致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是關於企業公共關系意識的具體內容,學者們的認識卻差異較大,代表性的提法有:企業公共關系意識「包含以下內容:1.整體意識和形象意識。2.社會意識和公眾意識。3.開放意識和互利意識。4.傳播意識和服務意識。5.危機意識和成就意識。」 「企業公共關系人員所應具備的企業公共關系意識主要有形象意識、公眾意識、協調意識、開放意識、互惠意識」企業公共關系意識「大致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塑造形象的意識」,「(二)服務公眾的意識」,「(三)真誠互惠的意識」,「(四)溝通交流的意識」,「(五)創新審美的意識」,「(六)立足長遠的意識」。
❷ 個人困境如何與公共問題相區別
個人困境如何與公共問題相區別
❸ 公共問題的具體定義
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的公共社會問題。
公共問題一般超越了個人特定的環境和范疇,它與人類整個的社會生活、制度或全部歷史有關,因此,公共問題是大眾的問題,是人們的價值、觀念、利益或生存條件受到了威脅而出現的問題。有時它也泛指那些人類社會存在的某種危機的困境。另外,實際存在的公共問題往往牽涉到較為廣泛的社會關系,甚至影響到為數眾多的民眾。(註:趙成根,《行政決策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成人教育自編教材,44.)這種表述隱含著公共問題的某些基本特徵:
第一,公共問題具有影響的廣泛性。這集中地表現在:它超越了「私域」的范疇,並不僅僅影響單個的個人或團體,而將對多數或絕大多數人或團體產生普遍的影響。比如,污染控制、工作場所的安全與健康、弱勢群體(比如少數民族和婦女)的平等機會、產品的質量與安全等之所以被稱為公共問題,乃是因為它們影響了許多個體和團體的生活,並通常促使政府機構制定相應的公共政策(註:Rogene A.Buchholz,William D.Evans,Robert A.Wagley.Management Response to Pubic Issues:Concepts and Cases in Strategy Formulation [M].Printice-Hall,1985,1、8、6、7.)。同時,公共問題可能超越地域的限制,而對一國內部的公共生活產生相似的影響;它也可能超越國界的限制,而對人類的共同生活造成潛在或現實的影響。
第二,公共問題具有影響的不可分性(indivisible)和「社會共享性」(註:陳慶雲,《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中國行政管理,2000,8,31、32。)。這可以理解為:公共問題對所有個體或團體產生的影響都是相同的,沒有一個個體或團體可以置身於這些問題之外,它超越了人為的地理界限。比如,「大樓的景觀,無論被看作是『有益之物』或者是『有害之物』,也為其他人所提供,在通常情況下也無法實現排他。空氣、雜訊和水污染是『有害之物』,除非付出一定的代價,任何人都不能排除或者避免;反之,當污染水平降低時,也不可能排除某個人,不讓其享受這一好處。」(註:邁克爾·麥金尼斯,《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M],毛壽龍、李梅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99-100.)換言之,公共問題既包括公益問題,也包含公害問題;它們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潛在地共同受益或潛在地共同受其威脅。這樣,公共問題的存在就不僅僅是公眾主觀預期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問題了,而是公眾在客觀上潛在地、共同地受其影響;公共問題的解決也不是為了滿足公眾個人的利益需求,而是為了實現同樣具有社會共享性的公共利益(註:張慶東,《公共利益:現代公共管理的本質問題》[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4.)。
基於這些屬性,我們可以認為:公共問題是指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那些公共性社會問題。而公共性則是公共問題與社會問題相區別的最本質、最為內在的特性。
❹ 職業困境如何破
一個人在職場上工作了一定的年限以後,在心理上可能會有一些職業倦怠,在客觀上也會存在著職業的瓶頸期,所以說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的突破自己。
❺ 心理學家:請遠離那些,在公共場合非常不自在的人,為什麼
有的人天生好交際,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都能表現得很全面,來去自如;有的人不善言談,在社交中採取迴避的態度,總是一個人相處。
這種人經常用內向,不善於與人交流為借口。其實這只是表象,但內心的事實是,他們要麼懶得向外界展示自己,要麼就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然而,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缺點和缺陷時,我們永遠不應該陷入負面情緒。要積極鼓勵自己,告訴自己這些問題都不算太嚴重,只要注意就能很快克服。
同時,積極鼓勵自己從事社交,嘗試與身邊的人互動。同時,在互動過程中,要注意那些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的點,做好防範和調整。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迴避型社會障礙並不難糾正,但可以通過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和調整策略來克服。
最簡單的情況是,當一個人在童年不幸經歷了一些「童年陰影」時,這種心理壓力就會開始伴隨個體,甚至在心智成熟,年齡達到二十多歲的時候。
這時候隨著心智的成熟,知識的增長,他可能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童年的一件事造成的,所以會慢慢有針對性的調整改變。所以很多人在大學里可能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同學,入學時性格內向,不善於和同學交流。
眾所周知,無論我們的性格如何,最終都會步入社會,與身邊的人接觸,獨自面對生活。
❻ 中國公共關系發展過程中遇到哪些障礙如何說服這些阻力
1.中國公共關系發展的現實條件
我國公共關系面臨如下障礙與困難,亟待克服和消除:首先,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種種障礙,不利於公共關系的健康發展。其次政治生活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公共關系的順利發展。此外,中國公共關系的發展還面臨著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障礙。這主 要表現在:一是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文化心態;三是傳播媒介比較落後。克服這些障礙,就成為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2.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關系
克服中國公共關系面臨的困難,開拓中國的公共關系事業,必須把握如下基本原則:
首先,必須符合我國的社會性質,確立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最高標准和原則的公共關系的道德規范和理論基礎。
其次,必須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建立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公共關系動作體系。
再次,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公眾的特點,使公共關系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
最後,我們還必須加快我國公共關系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的步伐。盡快建構中國公共關系完整的職業規范、道德准則、工作制度、教育制度乃至考核制度等。
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關系體系是一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艱苦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為此付出百倍的努力。
❼ 中國轉型市場的倫理困境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類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出現了新公共管理這一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的雛形.由此而開始的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運動,使得行政倫理建設具有了理論和實踐的現實意義.中國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國,自覺順應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潮流,在行政倫理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處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轉型時期,行政主體失范行為顯著,行政倫理在實踐中遭遇多重困境.如何重構新時期的行政倫理體系已經成為當前行政學界流行的中心話語之一.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剛剛步入市場經濟軌道,營銷倫理問題在轉型的中國市場也十分嚴峻。從總體上講,中國營銷倫理問題涉及兩個主要的倫理法則:公平法則和誠信法則。不符合公平法則的倫理問題主要包括:營銷領域的歧視問題、盜版問題、和壟斷問題,而不符合誠信法則的倫理問題主要包括:假冒偽劣問題,價格欺詐問題、不正當交易問題。
❽ 公地悲劇:也稱公共地悲劇,指享用者都從自己私利出發,爭取從中獲取更多收益,而付出的代價有大家負擔。
B 因為它沒有體現獲得私利然後付出的代價大家負擔
❾ 簡述公共關系危機事件的含義及特點
含義:所謂危機是指危機企業形象和生存的突發性、災難性事故與事件,其結果是給企業帶來較大損失,嚴重破壞企業形象,甚至是企業陷入困境,難以生存。
特點:1、突發性,也叫不確定性
2、嚴重性
3、經常性
4、不規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