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公共政策
㈠ 什麼是公共政策終結
公共政策終結是指政策制定者通過對政策進行慎重的評估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終止那些過時的、不必要的或無效的政策的一種行為。
公共政策終結的意義和作用
1、可以提高政策體系的績效
2、有利於節省政策資源
3、可以促進政策體系的優化
4、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總之政策終結是政策更新、政策發展、政策進步的邏輯起點
㈡ 什麼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學的研究對象是公共政策。 決定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為:①對如何行動做出主張;②決定的事項。作為一個動態過程的「做決定」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而作為其結果的「決定」則是在多個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中一種。在政治生活與公共事務中,做決定、決定,常常在同一含義上替代「決策」、「政策」而得到廣泛使用。 決策的含義:簡單地說,決策就是從多個可能實現同一目標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優化出最佳方案。決策是由決策者、決策對象、決策信息、決策方法、決策結果五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個動態過程。 政策的含義:從廣義上說,政策可被界定為: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而採取的行動方案。一般意義上的政策、決策、決定,具有共同的含義;特殊意義上的政策、決策、決定,即當主體被限定為國家、政府、公共權力機關時,指的都是公共政策。 政策具有總括性和指導性,為決策、決定提供一定的原則;決策則他有微觀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的含義:是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內涵:第一,公共政策是決定、決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具有決定、決策的一般特徵。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的基本的活動方式或活動過程,是公共權力機關的權力意志的表現。公共政策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經由政治過程而進行方案的初擬、優化和擇定的結果,主導這一過程的基軸是公共權力機關與公民的關系,是前者能夠不能夠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願望、意向和利益。第四,公共問題、公共目標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方案。它通過規范和引導公私部門、公民個人的社會行為,有效地分配自然的和社會的各種稀有資源。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形式的政策,包括政府為解決某一特定的問題而公然採取的行動。消極形式的公共政策則包括,政府官員就人們要求政府介入某一事務,作出的不採取任何行動、不做任何事情的決定。
㈢ 公共政策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律和黨的政策雖然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但是它們畢竟是兩種社會規范,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和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這是因為有下列五點區別:
第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第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政策是通過思想工作、說服教育、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及黨的紀律保證來實現,黨的某些政策並非對每個公民都具有約束力。
第三,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政策未被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之前,是由決定、決議、綱領、宣言、通知、紀要等形式表現的。
第四,法律規定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和詳盡,它不僅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且還規定了違法所應承擔的責任。政策一般比較原則和概括。
第五,法律比較穩定。政策比較靈活,變化較快。
㈣ 什麼是公共政策體系
公共政策體系是指不同政策單元之間和同一政策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及其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
(1)總政策[1]
這是政策主體在一定歷史階段為實現一定任務而規定指導全局的總原則,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總目標、總任務和總路線。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綜合性、長期性和全局性,是一種戰略政策。
(2)基本政策
這是政策主體用以指導某一領域或方面工作的指導原則、基本方針。它是總政策在某一領域或方面的具體化。它具有區域性和階段性兩個特徵。
(3)具體政策
這是不同層次的政策主體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而制定的具體措施、准則、界限性規定。它是基本政策的具體化和分解,它有具體性、可操作性、時效短、變動快等特點。
橫向結構包括政治政策、經濟政策、文化政策、社會政策和對外政策。
(1)政治政策
它是以爭取政權或維護政權為中心目標,以全面協調社會各階級、階層、黨派、集團、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關系為基本內容的政策。它在政策體系橫向結構中處於首要地位。
(2)經濟政策
這是以調節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為基本內容,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根本目標的政策。它在政策體系橫向結構中處於基礎地位和決定作用。
(3)文化政策
這是以指導人們精神生活為內容,以建設精神文明為根本目標的政策。
(4)社會政策
它是以協調人類群體和社會環境關系為內容,以保證社會有機體良性運行為根本目標的政策。它要解決的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最基本的環境條件,其他政策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要由社會政策來加以解決。
(5)對外政策
它是以協調國與國之間關系為內容,以創造良好的外部國際環境為根本目標的政策。
政策體系橫向結構中的各個構成要素,各有不同的調控對象,功能各異,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的關系,因此在實際運行中應彼此協調、相互配合,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協調有序發展
㈤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則是什麼
(一)系統性原則
在人類社會中,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組成了多層次復雜系統,政策系統就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在政策系統中,各項政策相互聯系,彼此協調,形成了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功能的開放性政策體系
(二)預測性原則
政策系統是動態的。制定政策依據的是所獲取的過去和現在的有關行為和結果的參數和變數,但它又是發生效用於未來。制定政策可以說是對未來行為所作的一種設想,是在事情發生之前的一種預先分析與選擇,因此,制定政策具有明顯的預測性。
(三)協調性原則
政策的協調性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政策所指向的社會利益與價值的協調,一是指政策系統中各層次、各類型的政策的協調。協調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某種平衡。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事物具有不一致的一面,即對立面;也有相互聯系的一面,尤其是互補的一面。
(四)信息化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共政策活動過程就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在政策過程中,對社會問題的感知是其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搜集或察覺信息,這是發現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關鍵環節。
(五)科學性原則
政策科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極強的科學。歷史經驗證明,科學的政策能帶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相反,一項違背了科學原則的錯誤政策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應遵循科學的規律、按照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進行。
(六)民主性原則
首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次,公共政策必須保障民眾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生活領域中,享有同等的權利與公平的利益;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遵循法定的、科學的、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政策過程的各階段都必須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
㈥ 什麼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組織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指導准則,它決定著管理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正確的政策及有效的執行,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效果;政策失誤或執行不力,將導致一定的惡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共政策問題是國家立法活動、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和政黨活動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並加強了對它的研究。
公共政策是社會公共部門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規范和指導有關機構、團體或個人的行動,在廣泛的參與下所制定的行為准則。該定義明確指出了公共政策的主體——公共部門及其他參與者;公共政策的目的——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規范行動;公共政策的對象——有關機構、團體或個人;公共政策的表現形式——行為准則。
㈦ 什麼是公共政策客體
公共政策客體是指 公共政策 所發生作用的對象, 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所要對其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社會 成員,即事和人兩個方面。 公共政策客體包括兩個方面:物的方面與人的方面。 制定與執行政策就是要改變政策客體系統的現有狀態, 或是將政策客體的現有狀態向人們期望的符合社會發展目標的理想狀 態轉變。政策客體系統的這一變化,從外因的角度看, 是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結果。如果從內因的角度來看, 政策客體的變化, 是政策主體的作用改變了政策客體系統內部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的關 系的結果。因此, 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目的在於調整和解決政策客體內部人的方 面和物的方面的關系。
求採納
㈧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1)政策問題.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順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是否對政策問題取得共識.政策問題是從大量社會問題中篩選出來的,如何篩選?誰參與篩選?其結果會大相徑庭.作為有選擇的社會問題,人們對它們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准確,既取決於經驗知識,還取決於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觀念等.
(2)政策目標.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務,是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或者明確地說,確定目標是分析的前提.所謂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目標,政策方案是無法確定的.但目標不明確,也同樣會使政策出現偏差.所以必須要求目標明確,具體落實.政策目標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穩定性,又要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應變能力.
(3)政策方案.為實現某一目標,可採用多種手段或措施,它們統稱為備選方案.擬定可供選擇的各種備選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礎.由於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所以需要擬定出一定數量的可行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分析.決策理論中的「霍布森選擇」,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應該嚴格禁止出現.
(4)政策模型.按照系統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對研究對象和過程某一方面的本質屬性所進行的一種抽象描述.它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化為易於處理的簡單模式,不受現實中非本質因素的約束,易於基本掌握、操作、模擬與優化.
有幾類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們是圖標、物理、符號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討論,都涉及到總體研究.最優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設和約束條件下可以求出最優選擇結果的模型.
(5)政策資源.在政策制定與實際執行中,都會消耗各種資源,尤其在執行中.政府的「作為」,以能否提供多少資源為基礎,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條件.所消耗的資源,一般可以用貨幣表示費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貨幣支出的費用.如生態影響因素、環境污染因素等,無法用貨幣來衡量.
資源消耗分析,有許多因素不能用貨幣衡量.人、財、物、時間、信息都是資源.除此之外,權力、地位、名譽等,也可能是資源.
(6)政策評價標准.整個政策過程,無論是從系統評估、投資評估、推測評估、方案評估,還是執行評價或總評價等,都有待於建立合適的評價標准.政策制定是政治過程,離不開政治上的評價及其標准.往往是綜合性評價,因為不同方面的標准,無法用較為統一的尺度來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達到目的時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體有三個方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從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政策執行的成本;二是政策執行的結果.當政策執行結果所產生的效益,高於政策執行成本時,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間的差越大則說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無效的.
(8)政策環境.公共政策系統不僅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多種要素,而且還包括外在環境.這些制約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結果的外在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國際環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構成的政治文化,在社會變革時期,對政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動實際上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即輸入關於社會各方面要求與需要的信息,經過轉換(領導層的決策),輸出作為所制定的政策內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實施情況的反饋信息.政策信息原則上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信息閉塞而造成政出多門,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問題.
㈨ 什麼是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是人們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或某一政策目標而採用的具體手段和方式。它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徑,是公共政策目標與結果之間的橋梁。
政策工具分為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這三類基本的政策工具:
市場化工具包括民營化、用者付費、管制與放鬆管制、合同外包、分權與權力下放、內部市場、產權交易等類型;
工商管理技術包括戰略管理、績效管理、顧客導向、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標桿管理、企業流程再造等類型;
(9)什麼是公共政策擴展閱讀:
公共功能的特徵:
1、價值相關性: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㈩ 什麼是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公共權力機關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並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行為准則。
2、公共政策的系統構成:政策系統是一個由政策主體系統、政策支持系統、政策反饋系統三個子系統構成的政策巨系統,涉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相關政策機構及其運行機制。
政策主體系統是由各種政策行為者,特別是各類政策主體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這一系統又包括三個子系統,即政策制定系統、政策執行系統、間接主體系統。
政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簡稱「DSS」)。這一系統又是由信息傳播系統(信息溝通系統)、政策咨詢系統、政策監控系統、政策評估系統四個子系統構成的。
政策反饋系統是將政策主體與政策對象、政策系統與政策環境連接起來的一個特殊系統。
政策系統的上述三大子系統構成的政策巨系統在內部關繫上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