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生態污染現象

生態污染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3-13 21:20:51

『壹』 環境污染現象

人們一直以為地球上的陸地、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原因: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危害: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貳』 兩種環境污染現象

人們一直以為地球上的陸地、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原因: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危害: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叄』 環境污染現象有哪些


環境污染及其後果
環境污染是指由於對生態系統有害的物質進入環境後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干擾和損害的現象,簡稱污染。具體來說就是,有害物質或有害因子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發生擴散、遷移、轉化,並跟生態體統的諸要素發生作用,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因化石燃料的燃燒,使大氣中的顆粒物和SO2濃度的增高,危及人和其他生物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腐蝕材料,給人類社 會造成損失;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體質量惡化,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使水體失去原有的生態功能和使用價值。、
環境污染除了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外,污染物的積累和遷
移轉化還會引起多種衍生的環境效應,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
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
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
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 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 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
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
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
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
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br>
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br>
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br>
② 環境污染的原因<br>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br>
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br>
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br>
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br>
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br>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br>
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br>
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br>
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br>
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br>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br>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br>
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br>
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br>
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br>
染、輻射污染等。<br>
<br>
③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br>
污染物進入環境後,會發生遷移和轉化,並通過這種遷移和轉化與其他<br>
環境要素和物質發生化學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學的作用。遷移是指污染物<br>
在環境中發生空間位置和范圍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伴隨著污染物在環境中<br>
濃度的變化。污染物遷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物理遷移、化學遷和生物<br>
遷移。化學遷移一般都包含著物理遷移,而生物遷移又都包含著化學遷移和<br>
物理遷移。物理遷移就是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機械運動,如隨水流、氣流的運<br>
動和擴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學遷移是指污染物經過化學過程發生<br>
的遷移,包括溶解、離解、氧化還原、水解、絡合、螯合、化學沉澱、生物<br>
降解等等。生物遷移是指污染物通過有機體的吸收、新陳代謝、生育、死亡<br>
等生理過程實現的遷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屬元素、有機氯等穩定的<br>
有機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難排出生物體外,這些物質就會在生物<br>
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進一步富集,使得生物體中該污染物的含量達到物<br>
理環境的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百萬倍,這種現象叫做富集。<br>
污染物的轉化是指污染物在環境中經過物理、化學或生物的作用改變其<br>
存在形態或轉變為另外的不同物質的過程。污染物的轉化必然伴隨著它的遷
移。污染物的轉化可分為物理轉化、化學轉化和生物化學轉化。物理轉化包<br>
括污染物的相變、滲透、吸附、放射性衰變等。化學轉化則以光化學反應、<br>
氧化還原反應及水解反應和絡合反應最為常見。生物化學轉化就是代謝反

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它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影
響,其遷移的速率、范圍和轉化的快慢、產物以及遷移轉化的主導形式等都會變化

『肆』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是什麼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我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 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我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伍』 環境污染的現象有哪些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陸』 環境污染的現象、原因、危害

  • 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其它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我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我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 原因: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危害: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大氣污染的危害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天氣氣候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


白色污染

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

③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

④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⑤對全球氣候的影響:2010以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柒』 關於環境污染的現象有哪些

水環境污染,分為地表水環境污染(如河內魚類死亡)和地下水環境污染(地下水重金屬含量過多);
聲環境污染,如辦公區雜訊過大;
大氣環境污染,如空氣中PM2.5超標;
生態環境污染,如植被破壞;
等等

『捌』 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現象

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連遠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體內也發現DDT等農葯殘余,珠穆朗瑪峰遍地狼藉?藍天碧水已經成為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砍伐樹木

挖掘河沙

殺傷動物,

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玖』 列舉身邊的幾種環境污染現象

1 水污染 廢舊電池的胡亂丟棄 污染生活用水(因為廢舊電池中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元素,胡亂丟棄會導致這些元素進入水中,污染水)

2 工廠的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的不達標直接排入河流 會污染水源

3 過量使用化肥農葯 殘余的化肥農葯會流入水中會污染水

4 空氣污染 工廠廢氣未經處理直接拍出 污染空氣

5 垃圾露天燃燒處理 有害氣體會污染空氣

6 海洋污染 石油的開采運輸過程中泄漏事件 污染海洋

(9)生態污染現象擴展閱讀: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1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2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3 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

4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環境污染是各種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環境污染還受社會評價的影響而具有社會性。它的特點可歸納為:

1)公害性,環境污染不受地區,種族,經濟條件的影響,一律受害。

2)潛伏性,許多污染不易及時發現,一旦爆發後果嚴重。

3)長久性,許多污染長期連續不斷的影響,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並不易消除。

環境是一個復雜體系,必須考慮各種因素的綜合效應。從傳統毒理學觀點來看,多種污染物同時存在對人或生物體的影響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單獨作用,即當機體中某些器官只是由於混合物中某一組分發生危害,沒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稱為污染物的單獨作用。

②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組分對機體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當這種作用等於各污染物毒害作用的總和時,稱為污染的相加作用。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硫酸氣溶膠之間、氯和氯化氫之間,當它們在低濃度時,其聯合毒害作用即為相加作用,而在高濃度時則不具備相加作用。

③相乘作用,當混合污染物各組分對機體的毒害作用超過個別毒害作用的總和時,稱為相乘作用。如二氧化硫和顆粒物之間、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之間,就存在相乘作用。

④拮抗作用,當兩種或兩種以上污染物對機體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時,稱為拮抗作用。如動物試驗表明,當食物中含有30ppm甲基汞,同時又存在12.5ppm硒時,就可能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拾』 生態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的區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版境的質量降低,對人權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環境污染特指人為污染,但是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由於人為污染造成的,它還包括自然界本身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問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