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遷幽州

公共遷幽州

發布時間: 2021-03-13 15:19:59

① 《宋史.趙普傳》 原文 翻譯

原文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太祖嘗與語,奇之。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卧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擐甲露刃,喧擁麾下。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

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達,謂普曰:「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復言。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翻譯

趙普、表字則平,是幽州薊縣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區作戰,宰相范質上奏任命趙普為軍事 判官。太祖(趙匡胤)曾和他交談,認為他是個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漢到了陳橋驛,喝酒後醉卧在軍帳里,將士們要擁戴他做皇帝,趙普和太宗推門進來稟告。太祖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慢慢起身,而將士們穿戴著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擁到軍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禪讓做了皇帝,趙普因為輔佐有功,被任命為 右諫議大夫,並擔當樞密直學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訪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後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裡,趙普以為皇上不會出來了。過了一會兒,聽到敲門聲,趙普趕忙出來,見太祖正立在風雪之中,趙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說:「我已經約了晉王了。」

隨後太宗也到了,在廳堂鋪上雙層墊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趙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太祖趁機和趙普策劃攻打太原。趙普說:「太原阻擋著西、北兩面,太原攻下來後,就要由我們來獨擋了,不如暫且等到平定各國後,那麼太原這樣的彈丸棋子大的地方,還能逃到哪裡去嗎?」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這樣,只是試探一下你罷了。」

當初,太祖地位卑微時,趙普跟他交遊,得了天下之後,趙普屢次談起卑微時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太祖性格豁達,對趙普說:「假如在塵土中就可以辨識天子、宰相,那麼人人都可以去訪求了。」從此趙普不再談論。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但學問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經常用讀書去勸告他。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到第二天處理政事的時候,處理決斷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後,家裡人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格深沉而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謹顧小節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趙普)曾經上奏推薦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沒有採用。趙普過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薦,(太祖)還是沒有採用。

再過一天,趙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趙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下來拾走它們回去了。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有一次,有個官按照律法應該升遷,但是太祖平時討厭他,不同意陞官。普堅持為他辯護,太祖發怒,說:「朕就是不給他陞官,你又能怎麼樣?」普說:「刑罰是為了懲處壞人,獎賞是為了獎勵功臣,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慣例。再說刑罰和獎賞是為了天下,而不是為了陛下,陛下怎麼能以自己的喜歡厭惡來決定?」太祖怒火沖沖,站了起來,普也站了起來。太祖走進宮里(不理普了),普不能入宮,堅持站在宮門外,過了很久,太祖終於同意。

(1)公共遷幽州擴展閱讀

人物背景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早年曾被劉詞辟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

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謚「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② 【急】唐朝的幽州是什麼民族生活的地方

唐高祖初年,靺鞨族歸附唐朝,有千餘戶遷入幽州城;唐太宗打敗突厥,又有一部分突厥人遷入幽州城;唐太宗、高宗時約有1400高麗人遷居幽州城,同時還有部分新羅人遷入幽州地區。唐玄宗時,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照進了不少少數民族的將士,諸如回紇、吐谷渾等少數民族。可以這樣說,唐代的幽州地區是漢、突厥、契丹、奚、靺鞨、室韋、高麗、新羅、回紇、吐谷渾等各族人民生活和勞動的地方。

③ 盧叔武的文言文翻譯

陽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也。[一]父藻,魏建德太守,贈幽州刺史。孝庄時,斐於西兗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
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梁。梁尚書羊侃,魏之叛人也,與斐有舊,欲請斐至宅,三致書,斐不答。梁人曰:"羊來已久,經貴朝遷革,李、盧亦詣宅相見,卿何致難?"斐曰:"柳下惠則可,吾不可。"梁主乃親謂斐曰:"羊侃極願相見,今二國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復論彼此?"斐終辭焉。使還,除廷尉少卿。
石濟河溢,橋壞,斐修治之。又移津於白馬,中河起石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東郡太守陸士佩以黎陽關河形勝,欲因山即壑以為公家苑囿。遺斐書曰:"當諮大將軍以足下為匠者。"斐答書拒曰:"當今殷憂啟聖,運遭昌歷。故大丞相天啟霸功,再造太極;大將軍光承先構,嗣績丕顯。國步始康,民勞未息。誠宜輕徭薄賦,勤恤民隱,詩不雲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樹,未足盡其意;下輦成宴,詎能窮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財用,剝生民之髓腦。是故孔子對葉公以來遠,酬哀公以臨民,所問雖同,所急異務故也。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隤牆填,亂以收□落網,而言無補於風規,祗足昭其愆戾也。" 尋轉尚書右丞。天保初,除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顯祖親御六軍,北攘突厥,仍詔斐監築長城。作罷,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台左丞。遷散騎常侍,食陳留郡干。未幾,除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拜廷尉卿,遷□大將軍,兼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以本官監瀛州事。抗表致仕,優詔不許。頃之,拜儀同三司,食廣阿縣干。卒於位。贈使持節、都督北豫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中書監、北豫州刺史,謚曰敬簡。子師孝,中書舍人。
盧潛,范陽涿人也。祖尚之,魏濟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潛容貌偉,善言談,少有成人志尚。儀同賀拔勝辟開府行參軍,補侍御史。世宗引為大將軍西合祭酒,轉中外府中兵參軍,機事強濟,為世宗所知,言其終可大用。王思政見獲於潁川,世宗重其才識。潛曾從容白世宗雲:"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世宗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書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尋除左民郎中,坐譏議魏書,與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會清河王岳將救江陵,特赦潛以為岳行台郎。還,遷中書侍郎,尋遷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奏言,潛從清河王南討,清河王令潛說梁將侯瑱,大納賂遺,還不奏聞。顯祖杖潛一百,仍截其須,左遷魏尹丞。尋除司州別駕,出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肅宗作相,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將王琳為陳兵所敗,擁其主蕭庄歸壽陽,朝廷以琳為揚州刺史,□潛與琳為南討經略。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二]與陳寇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三]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後入寇,潛輒破平之,以功加散騎常侍,食彭城郡干。遷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除行台尚書,尋授儀同三司。王琳銳意圖南,潛以為時事未可。屬陳遣移書至壽陽,請與國家和好。潛為奏聞,仍上啟且願息兵。依所請。由是與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潛揚州刺史,領行台尚書。
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大樹風績,甚為陳人所憚。陳主與其邊將書雲:"盧潛猶在壽陽,聞其何當還北,此虜不死,方為國患,卿宜深備之。"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復。年滿之後,逮天統、武平中,征稅煩雜。又高元海執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征責。又□送突厥馬數千疋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括江、淮間馬,並送官□。由是百姓騷擾,切齒嗟怨。潛隨事撫慰,兼行權略,故得寧靖。
武平三年,征為五兵尚書。揚州吏民以潛戒斷酒肉,篤信釋氏,大設僧會,以香華緣道,流涕送之。潛嘆曰:"正恐不久復來耳。"至鄴未幾,陳將吳明徹渡江侵掠,復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四]尋死建業,年五十七,其家購屍歸葬。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無子,以弟士邃子元孝為嗣。
士邃,字子淹,少為崔昂所知,昂雲:"此昆季足為後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讀書耳。"歷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為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齊亡後卒。
潛從祖兄懷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馬道將之子。懷仁涉學有文辭,情性恬靖,常蕭然有閑放之致。歷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之任,卜居陳留界。所著詩賦銘頌二萬余言,又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曾語衍雲:"昔太丘道廣,許劭知而不顧;嵇生性惰,鍾會過而絕言。吾處季、孟之間,去其泰甚。"衍以為然。武平末卒。
懷仁兄子庄之,少有名望。官歷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懷仁從父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書郎。沉靖有才識,風儀蘊籍,容止可觀。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後,此道頓微。昌衡與頓丘李若、彭城劉泰□、河南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修並為後進風流之士。
昌衡從父弟思道,魏處士道亮之子,神情俊發,少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從父兄正達、正思、正山,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五]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後舅,武平中並得優贈。
正山子公順,早以文學見知。武平中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李師上同志友善,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六]為物論推許。
正達從父弟熙裕,父道舒。為長兄道將讓爵,由是熙裕襲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之風,為親表所敬重。
潛從祖兄愻之,魏尚書義僖之子。清靖寡慾,卒於司徒記室參軍。
崔劼,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曠,南渡河,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七]置郡縣,即為東清河郡人。[八]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九]世為三齊大族。祖靈延,宋長廣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魏末,自開府行參軍歷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於梁。天保初,以議禪代,除給事黃門侍郎,加國子祭酒,直內省,典機密。清儉勤慎,甚為顯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績。皇建中,入為秘書監、齊州大中正,轉鴻臚卿,遷□省度支尚書,俄授京省,尋轉五兵尚書,監國史,在台閣之中,見稱簡正。世祖之將禪後主,先以問劼,劼諫以為不可,由是忤意,出為南兗州刺史。代還,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文登縣干。尋除中書令,加開府,待詔文林館,監撰新書。遇病卒,時年六十六。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貞。
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諸公因此頗為子弟干祿,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劼二子拱、撝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之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有損家代。"劼曰:"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卒無所求。聞者莫不嘆服。
拱,天統中任城王湝丞相咨議參軍、管記室。撝,揚州錄事參軍。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自臨水令為琅邪王儼大司馬西合祭酒,遷領軍功曹參軍。武平中卒。
盧叔武,[一○]范陽涿人,青州刺史文偉從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兩兄觀、仲宣並以文章顯於洛下。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咨議,稱疾不受。
肅宗即位,召為太子中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問以世事,叔武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曰:"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一一]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並,此失於不用強富也。輕兵野戰,勝負難必,是胡騎之法,非深謀遠算萬全之術也。宜立重鎮於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築城戍以屬之。彼若閉關不出,則取其黃河以東,長安窮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為我敵,所供糧食,皆出關內。我兵士相代,年別一番,穀食豐饒,運送不絕。彼來求戰,我不應之,彼若退軍,即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來往,實有艱難,與我相持,農作且廢,不過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納之。又願自居平陽,成此謀略。上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平西策一卷。未幾帝崩,事遂寢。
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余。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於斯,哭於斯。"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雲:"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盛之,片脯而已。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致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叔武族孫臣客,父子規,魏尚書郎、林慮郡守。臣客風儀甚美,少有志尚,雅有法度,好道家之言。其姊為任城王妃,天保末,任城王致之於朝廷,由是擢拜太子舍人。遷司徒記室,請歸侍祖母李。李強之令仕,不得已而順命,除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中,兼散騎常侍聘陳,還,卒於路。贈鄭州刺史、鴻臚卿。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也。父固,魏洛陽令,贈太常少卿。休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擅聲,為後來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並召為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破薊城,休之與宗室及鄉人數千家南奔章武,轉至青州。是時葛榮寇亂,河北流民多湊青部。休之知將有變,乃請其族叔伯彥等曰:"客主勢異,競相凌侮,禍難將作。如鄙情所見,宜潛歸京師避之。"諸人多不能從。休之垂涕別去。俄而邢杲作亂,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一二]一時遇害,諸陽死者數十人,唯休之兄弟獲免。
庄帝立,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尋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室參軍,加輕車將軍。李神□監起居注,啟休之與河東裴伯茂、范陽盧元明、河間邢子明等俱入撰次。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啟除冠軍長史。普泰中,兼通直散騎侍郎,加鎮遠將軍,尋為太保長孫稚府屬。尋□與魏收、李同軌等修國史。太昌初,除尚書祠部郎中,尋進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為荊州刺史,啟補驃騎長史。勝為行台,又請為右丞。勝經略樊、沔,又請為南道軍司。俄而魏武帝入關,勝令休之奉表詣長安參謁。時高祖亦啟除休之太常少卿。尋屬勝南奔,仍隨至建業。休之聞高祖推奉靜帝,乃白勝啟梁武求還,以天平二年達鄴,仍奉高祖命赴晉陽。其年冬,授世宗開府主簿。明年春,世宗為大行台,復引為行台郎中。
四年,高祖幸汾陽之天池,於池邊得一石,上有隱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獨於帳中問之,此文字何義。對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當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既於天池得此石,可謂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高祖又問三川何義。休之曰:"河、洛、伊為三川,亦雲涇、渭、洛為三川。河、洛、伊,洛陽也;涇、渭、洛,今雍州也。大王若受天命,終應統有關右。"高祖曰:"世人無事常道我欲反,今聞此,更致紛紜,慎莫妄言也。"
元象初,錄荊州軍功,封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除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興和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使於梁。武定二年,除中書侍郎。時有人士戲嘲休之雲:"有觸藩之羝羊,乘連錢之驄馬,從晉陽而向鄴,懷屬書而盈把。"尚書左丞盧斐以其文書請謁,啟高祖禁止,會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除太子中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進號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節奉璽書詣□州,敦喻顯祖為相國、齊王。是時,顯祖將受魏禪,發晉陽,至平陽郡,[一三]為人心未一,且還□州,恐漏泄,仍斷行人。休之性疏放,使還,遂說其事,鄴中悉知。於後高德政以聞,顯祖忿之而未發。齊受禪,除散騎常侍,修起居注。頃之,坐詔書脫誤,左遷驍騎將軍,積前事也。尋以禪讓之際,參定禮儀,別封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後除都水使者,歷司徒掾、中書侍郎,尋除中山太守。顯祖崩,征休之至晉陽,經紀喪禮。干明元年,兼侍中,巡省京邑。仍拜大鴻臚卿,領中書侍郎。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大中正。肅宗留心政道,每訪休之治術。休之答以明賞罰,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為政治之先。帝深納之。大寧中,除都官尚書,轉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為西兗州刺史。天統初,征為光祿卿,監國史。休之在中山及治西兗,俱有惠政,為吏民所懷。去官之後,百姓樹碑頌德。尋除吏部尚書,食陽武縣干,除儀同三司,又加開府。休之多識故事,諳悉氏族,凡所選用,莫不才地俱允。加金紫光祿大夫。武平元年,除中書監,尋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二年,加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三年,加特進。五年,正中書監,余並如故。尋以年老致仕,抗表辭位,帝優答不許。六年,除正尚書右僕射。未幾,又領中書監。
休之本懷平坦,為士友所稱。晚節:說祖珽撰御覽,書成,加特進,及珽被黜,便布言於朝廷,雲先有嫌隙。及鄧長顒、顏之推奏立文林館,之推本意不欲令耆舊貴人居之,休之便相附會,與少年朝請、參軍之徒同入待詔。又魏收監史之日,立高祖本紀,取平四胡之歲為齊元。收在齊州,恐史官改奪其意,上表論之。武平中,收還朝,□集朝賢議其事。休之立議從天保為限斷。魏收存日,猶兩議未決。收死後,便諷動內外,發詔從其議。後領中書監,便謂人雲:"我已三為中書監,用此何為?"隆化還鄴,舉朝多有遷授,封休之燕郡王。又謂其所親雲:"我非奴,何意忽有此授。"凡此諸事,深為時論所鄙。
休之好學不倦,博綜經史,文章雖不華靡,亦為典正。邢、魏殂後,以先達見推。位望雖高,虛懷接物,為搢紳所愛重。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征,令隨駕後赴長安。盧思道有所撰錄,止雲休之與孝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誣罔焉。尋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年七十四。所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誌並行於世。
子辟強,武平末尚書水部郎中。辟強性疏脫,無文藝,休之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鑒識,清凈寡慾,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知賞。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合祭酒。年十八,領本州島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太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詔復前官,加冠軍、輔國將軍,除吏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乂女為妻,[一四]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免中丞。尋遷秘書監。
天統中,詔與趙郡王叡等議定五禮。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時人榮之。為政清靖,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爰逮□寡孤幼,皆得其歡心。武平初,御史普出過詣諸州,梁、鄭、兗、豫疆境連接,州之四面,悉有舉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見知如此。及解代還京,民庶道俗,追別滿道,或將酒脯,涕泣留連,競欲遠送。既盛暑,恐其勞弊,往往為之駐馬,隨舉一酌,示領其意,辭謝令還。還京後,州民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為立碑,斂縑布數百疋,托中書侍郎李德林為文以紀功德。府省為奏,□報許之。尋除都官尚書,仍領本州島中正,轉兼吏部尚書、儀同三司,尚書尋即真。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歷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監。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私,[一五]門生藜藿,聿修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彥深任用,銘戢甚深,雖人才無愧,蓋亦由其接引。為吏部尚書以後,自以物望得之。初馮子琮以僕射攝選,婚嫁相尋,聿修常非笑之,語人雲:"馮公營婚,日不暇給。"及自居選曹,亦不能免,時論以為地勢然也。在官廉謹,當時少匹。魏、齊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遺,聿修在尚書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饋。尚書邢卲與聿修舊款,每於省中語戲,常呼聿修為清郎。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經歷兗州,時邢卲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紬為信。聿修退紬不受,與邢書雲:"今日仰過,[一六]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邢亦忻然領解,報書雲:"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屬政塞道喪,若違忤要勢,即恐禍不旋踵,雖以清白自守,猶不免請謁之累。
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開皇初,加上儀同,遷東京都官尚書。東京廢,入朝,又除都官尚書。二年,出為熊州刺史。尋卒,年七十二。
子知禮,武平末儀同開府參軍事。隋開皇中,侍御史,歷尚書民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於太子中舍人。
史臣曰:崔彥玄奕世載德,不忝其先;盧詹事任俠好謀,志尚宏遠;陽僕射位高望重,郁為時宗;袁尚書清明在躬,以器能見任;與陽斐、盧潛並朝之良也。有齊季世,權歸佞幸,賴諸君維持名教,不然則拔本塞源,裂冠毀冕,安可道哉。
贊曰:惟茲數公,心安寵辱,不夷不惠,坐鎮流俗。
校勘記
[一]北平漁陽人也南本及魏書卷七二、北史卷四七陽尼傳都稱"北平無終人",本卷陽休之和陽斐是同族,休之傳也稱北平無終人。按兩漢漁陽縣屬漁陽郡。晉時郡縣俱廢。北魏幽州漁陽郡有漁陽縣,且無終亦屬漁陽郡。見魏書卷一○六地形志上。自漢以來,漁陽縣無屬北平郡的紀載。這里稱"北平漁陽人"當誤。
[二]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諸本"義故"倒作"故義"。按南、北朝史籍習見"部曲義故"一語,今據冊府卷六九二八二五二頁乙正。
[三]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諸本"秦譙"作"泰譙",冊府卷三八二四五四二頁作"秦雍"。按陳之秦州見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六合縣條及梁、陳書,今據冊府改。冊府"雍"乃"譙"之訛。
[四]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北史卷三○盧潛傳此事□於武平四年五七三後。按本書卷八後主紀補,陳取壽陽在四年十月,陳書卷五宣帝紀在太建五年十月,即武平四年。這里"五"字誤。
[五]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諸本"約"作"幼",殿本依北史卷三○作"約"。按魏書卷四七盧玄傳也作"道約",今從殿本。
[六]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冊府卷七七七九二三一頁"康"作"唐"。按晉陽古唐國,疑作"唐"是。
[七]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居青州之時水。"按"時水"見水經注卷二六淄水注。疑"東時"為"時水"之倒訛。
[八]即為東清河郡人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即為東清河鄃人",疑"郡"乃"鄃"之訛。
[九]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北史卷四四無上"南"字。按上"南"字於文義不洽,必誤,北史則脫去此字。又魏、齊都沒有南平原郡。貝丘縣在魏屬東清河郡,北齊以東清河、東平原並入廣川郡,合為東平原郡,貝丘始屬東平原。具見隋書卷三○地理志中齊郡長山縣條、淄川縣條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淄州及長山縣條。據此,北魏到高齊只有東平原郡,齊代改易郡縣,貝丘也屬於東平原郡,別無"南平原"之名。這里"南"字當是"東"之訛。
[一○]盧叔武錢氏考異卷三一雲:"北史卷三○作『叔彪』。唐人諱『虎』,史家多改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蓋名『叔虎』也。"按魏書卷四七盧溥傳,溥五世孫有叔虔,父兄名與此傳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訛,也可能唐人避諱追改唐人避諱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證其人本名"叔虎"。
[一一]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諸本"智謀"二字不重,今據冊府卷八四九一○○八八頁補。
[一二]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諸本"土民"作"士民",北史卷四七陽休之傳作"土人"。按魏書卷一四元天穆傳□邢杲起事雲:"所在流人,先為土人凌忽。"土人亦屢見魏書、北史,這里"土"訛作"士",今據北史改。
[一三]發晉陽至平陽郡按平陽在晉陽西南,由晉陽赴鄴不會經過平陽。本書卷三○高德政傳雲"帝便發晉陽,至平都城"雲雲。平都城,他處又倒作"平城都"。這里"平陽郡"當是"平城都"之訛。詳卷三○校記。
[一四]娉太原王乂女為妻諸本"乂"作"義"。北史卷四七、冊府宋本卷五二二作"乂"明本"乂"訛"文"。按北史卷三五王劭傳末見王乂,當即其人。"義"字訛,今據改。
[一五]彥深後被沙汰停私諸本"私"作"秩",北史卷四七袁聿修傳、冊府卷四五八五四三六頁、御覽卷四○八一八八四頁引後齊書並作"私"。按南齊書卷三四虞玩之傳載建元二年四八○詔雲:"停私而雲隸役。""停私"即在家閑住,"停"是休停,"私"與官相對。這里本同北史作"私",後人臆改作"秩",今據北史改。
[一六]今日仰過諸本"仰過"作"仰遇",北史卷四七作"傾過",冊府卷六五四七八三七頁作"仰過"。按文義當作"仰過",今據冊府改。

④ 北京在哪個朝代被稱為「幽州」﹖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12年,則為778年,其中金朝119年,元朝97年、明朝1421年遷都北京至1644共223年、清朝276年、當今63年),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14-16]。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後明朝在大部分時間內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明朝從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於加強北方邊防,保衛北方安全,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⑤ 唐朝時幽州是現今的哪裡

唐朝時的幽州是現今的宣武區。

唐幽州城唐代幽州的治所,是當時北方的軍事重鎮和商貿中心,城域大部分在今宣武區域內,幽州之名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大約在戰國時期。

據《呂氏春秋·有史覽》載北方有幽州屬燕國之地。漢武帝時,除京城附近7郡外,其他地區劃分為13州, 北京地區屬幽州。

幽州的范圍大致包括今北京、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東漢時,幽州治所在薊城,又稱幽州城,為薊城稱幽州城之始。隋煬帝大業初年,廢州置郡,改幽州為涿郡。

唐武德元年占據涿郡的羅藝奉表歸唐,此戰略要地為唐所得後,復改涿郡為幽州,更薊城為幽州城,並為幽州治所。

唐時幽州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每當國勢強大時,必以幽州城為經略基地,用以開拓疆土,國勢衰微之時,則成為軍事防守的要地,國勢穩定之時,成為北方的一個貿易中心,促進漢族與北部游牧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

(5)公共遷幽州擴展閱讀:

幽州鎮位於唐帝國疆域的最北端,治所在今北京市,其轄區因與鄰鎮爭奪,常有變化,但其核心轄地為幽、涿、薊、瀛、莫、檀、媯、平、營九州之地。

相當於今北京、天津二市及山西省東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它東鄰大海,北接大漠,西靠太行,南為平原,縱橫二千餘里,是唐朝實力最強大的藩鎮之一。

因在平州盧龍縣設有盧龍軍,節度使由幽州節度使兼任,兩鎮實為一體,所以幽州節度使也稱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或稱為盧龍節度使。幽州鎮兵將驕悍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與當地社會風氣及其政治軍事體制有密切關系。

幽州鎮地處邊陲,位於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界處。長期以來即為胡漢雜居的地區,受游牧民族文化影響,歷來民風彪悍好鬥,《漢書·地理志》記載幽州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

同時,幽州是安史之亂的策源地,在平亂之後又長期保持獨立地位,當地人在安史之亂後多年仍崇拜安史,將二人奉為二聖加以祭祀,對唐朝廷反而沒有什麼感情,君臣觀念十分淡薄。

因此《舊唐書·李全忠傳》言:彼幽州者,列九圍之一,地方千里而遙,其民剛強,厥田沃壤。遠則慕田光、荊卿之義,近則染祿山、思明之風。二百餘年,自相崇樹,雖朝廷有時命帥,而土人多務逐君。習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幽州風氣如此,所以就算把這些驕兵悍將都殺了,再換一批人來,最後也會變得一樣驕悍。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幽州兵將驕悍蠻橫,藐視上官,稍不如意,就發動叛亂,讓歷任節度使都十分頭疼。

為此,歷任節度使都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財力來安撫、討好這些驕兵悍將。幽州節度使在手下的驕兵悍將面前都要做出沒有什麼特權的樣子。

⑥ 以前的幽州是現在的哪裡啊

在如今的北京南,幽州城東城垣在今北京宣武區爛熳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台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北城垣在白雲觀西至頭發胡同一線;南城垣在今宣武區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東西一線 。

《舊唐書·地理志二》幽州薊縣條下稱:"自晉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薊為治所。"實際上,自東漢即如此,東漢初年朱浮為幽州刺史治薊城,東漢末年劉虞為幽州牧亦治薊城。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分割幽州東部的漁陽、玉田、三河等三縣另置薊州(治今天津薊縣),後世薊的名稱逐漸用來專稱今天津薊縣地區,原來的幽州薊城大多稱幽州城,一般不再專稱薊。

拓展資料

唐幽州城的北城垣可能曾有改動。咸亨元年(675年)時北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台至老牆根,成一西北至東南的斜線,故在二龍路教育部院內發現的仵氏墓誌稱在幽州城東北五里。

至遲在貞元六年(790年),幽州城北城垣已改為白雲觀西土城台至頭發胡同一線。

⑦ 三國時的幽州是現在的哪裡

幽州范圍大致: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

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7)公共遷幽州擴展閱讀

西漢時期: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時期: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魏晉時期:尤其晉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國二十三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

⑧ 三國志魏書一初,紹與公共起兵翻譯

一、譯文

當初袁紹與曹公一起舉兵之時,袁紹曾問曹公:「如果功業不成,那麼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公反問:「您認為怎麼辦好呢?」袁紹回答:「我南面據守黃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的險要,再加以戎、狄的兵力,然後南進爭奪天下,這樣或許可以成大事了吧?」

曹公回答:「我運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用先王的思想駕馭他們,就會百戰百勝。」九月,曹公頒布命令:「黃河以北遭受袁氏父子之害的百姓,不交今年的租稅。」又加重了處罰豪強兼並土地的法令,百姓都很高興。獻帝下令讓曹公兼任冀州牧,曹公便辭去了兗州牧之職。

曹公包圍鄴城的時候,袁譚攻佔了甘陵縣、安平國、勃海國、河間國幾地。袁尚戰敗後,逃回中山國。袁譚又進攻中山國,袁尚只得逃往固安縣,他的部隊被袁譚吞並。曹公寫信給袁譚,譴責他違背和約,並與他斷絕兒女婚姻關系,讓她的女兒回娘家去,然後進軍討伐。

袁譚很害怕,從平原縣撤出,跑到南皮縣。十二月,曹公進入平原縣,收回被袁譚攻佔的郡縣。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公對袁譚發起進攻,打敗了袁軍,把袁譚斬首,並殺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冀州被平定了。曹公又頒布命令:「凡是與袁氏一同做過壞事的人,允許他們改過自新。」又命令百姓們不得再報私仇,禁止鋪張浪費辦喪事,違法的人一概依法懲處。

這個月內,袁熙的大將焦觸、張南等反叛,攻打袁熙、袁尚,他們二人逃往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地區。焦觸等人獻出縣城投降,被封為列侯。當初討伐袁譚時,一些百姓逃避破冰行船的差役,曹公下令官吏們不準接受他們投降。

不久,逃亡的人有到軍中自首的,曹公對他們說:「接受你們自首,就違背了軍令;殺死你們,又處死了認罪之人。你們最好回去躲藏起來吧,不要讓官吏們捉著。」百姓們流著淚走了,後來終於都被捕獲。

這年四月,黑山賊寇張燕率領十多萬人馬投降,被封為列侯。故安趙犢、霍奴等人殺死了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的烏丸族在獷平攻打鮮於輔。

八月,曹公帶兵出征,把趙犢等人斬首,又渡過潞河救援獷平。烏丸人逃到塞外。

九月,曹公又頒布命令:「結黨營私,互相勾結,是古代聖賢們所不齒的事情。聽說冀州一帶,父子各立宗派,或相互誹謗,或胡亂吹捧。從前直不疑連哥哥都沒有,卻有很多人誹謗他與嫂子通姦;第五伯魚娶了三位夫人,三個夫人都無父,卻有人誣蔑他毆打自己岳丈;

王鳳專權,把持朝政,谷永卻將他與賢相申伯相提並論;王商忠正不阿,張匡卻詆毀他搞歪門邪道:這些都是顛倒黑白,欺騙上天蒙蔽君王的事情。我將整治社會風俗,上面列舉的四項陋習不革除,是我終生的恥辱。」

十月,曹公回到了鄴城。

二、原文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傅子曰:太祖又雲:「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

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並之法,百姓喜悅。魏書載公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

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天子以公領冀州牧,公讓還兗州。

公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尚敗,還中山。譚攻之,尚奔故安,遂並其眾。公遺譚書,責以負約,與之絕婚,女還,然後進軍。譚懼,拔平原,走保南皮。十二月,公入平原,略定諸縣。

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魏書曰:公攻譚,旦及日中不決;公乃自執桴鼓,士卒咸奮,應時破陷。下令曰:「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是月,袁熙大將焦觸、張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烏丸。觸等舉其縣降,封為列侯。初討譚時,民亡椎冰,臣松之以為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憚役而亡。令不得降。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

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於輔於獷平。續漢書郡國志曰:獷平,縣名,屬漁陽郡。秋八月,公征之,斬犢等,乃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九月,令曰:「阿黨比周,先聖所疾也。聞冀州俗,父子異部,更相毀譽。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第五伯魚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王鳳擅權,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議,張匡謂之左道: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齊風俗,四者不除,吾以為羞。」冬十月,公還鄴。

三、出處

《三國志》

(8)公共遷幽州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二、作品賞析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也倍加贊賞,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竟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

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

三、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西晉史學家。

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蜀國天文學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⑨ 唐朝的幽州在哪裡

在如今的北京南,幽州城東城垣在今北京宣武區爛熳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台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北城垣在白雲觀西至頭發胡同一線;南城垣在今宣武區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東西一線 。
西牆 :1959年在海淀紫竹院南出土一合唐文德元年(888)「唐盧公夫人趙氏墓誌」,稱其「葬於府城西北十里」(府城即幽州城),說明墓地距幽州城10里。1974年在宣武區甘石橋北,北京鋼廠出土一合唐大中九年(855)「涿州范陽縣主簿蘭陵肖公夫人侯氏」墓誌,稱其「殯於幽州幽都縣西三里仵原」,從墓地(今北京鋼廠)向東1.5公里,就是幽州西城牆所在。
南牆 :1965年右安門外出土唐元和六年(811)唐王郅墓誌,記載:「起墳於薊縣姚村南一里之原」。1981年在豐台區大葆台博物館南500米處出土唐永泰二年(766)「唐陽氏墓誌」稱其「宅兆於薊城西南二十里」,1985年在豐台槐房鄉發現唐會昌元年(846)「唐王邕墓」墓誌載:「卜葬於薊縣南十三里」。由上述墓誌記載推測今天陶然亭西邊白紙坊東西街一帶,即為唐代幽州南城牆所在。
東牆 :50年代在永定門外安樂林出土唐建中二年(781)「棣州司馬姚子昂墓誌」記載:「葬於幽州城東南六里」。在東單御河橋發現唐代任紫宸夫婦合葬墓,稱其「宅兆於幽州城東北原七里余」,因唐代幽州治所設在薊城,志中所記幽州城即是薊城。根據墓誌出土地點,任氏墓應位於唐幽州城東北7里左右的地方。上述兩墓位置一南一北,幾乎在一條直線上。而幽州城東牆應該在此線以西6—7里的一條南北直線上
北牆 : 早在19世紀20年代在今西城區二龍路出土唐咸亨元年(670)「唐仵欽墓誌」載「咸亨元年,遷柩於城東北五里之平原」,50年代又在西城愛民街出土唐開成三年(838)唐盧龍節度使卻押衙周元長墓誌,稱其「葬於薊城東北七里龍道之古原」。根據這些資料記載的距離與方位,唐幽州城的北牆應該在今頭發胡同一線,向西延伸到白雲觀以北一帶

⑩ 歷史 幽州在哪裡

在如今的北京南,幽州城東城垣在今北京宣武區爛熳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台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北城垣在白雲觀西至頭發胡同一線;南城垣在今宣武區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東西一線 。
西牆 :1959年在海淀紫竹院南出土一合唐文德元年(888)「唐盧公夫人趙氏墓誌」,稱其「葬於府城西北十里」(府城即幽州城),說明墓地距幽州城10里。1974年在宣武區甘石橋北,北京鋼廠出土一合唐大中九年(855)「涿州范陽縣主簿蘭陵肖公夫人侯氏」墓誌,稱其「殯於幽州幽都縣西三里仵原」,從墓地(今北京鋼廠)向東1.5公里,就是幽州西城牆所在。
南牆 :1965年右安門外出土唐元和六年(811)唐王郅墓誌,記載:「起墳於薊縣姚村南一里之原」。1981年在豐台區大葆台博物館南500米處出土唐永泰二年(766)「唐陽氏墓誌」稱其「宅兆於薊城西南二十里」,1985年在豐台槐房鄉發現唐會昌元年(846)「唐王邕墓」墓誌載:「卜葬於薊縣南十三里」。由上述墓誌記載推測今天陶然亭西邊白紙坊東西街一帶,即為唐代幽州南城牆所在。
東牆 :50年代在永定門外安樂林出土唐建中二年(781)「棣州司馬姚子昂墓誌」記載:「葬於幽州城東南六里」。在東單御河橋發現唐代任紫宸夫婦合葬墓,稱其「宅兆於幽州城東北原七里余」,因唐代幽州治所設在薊城,志中所記幽州城即是薊城。根據墓誌出土地點,任氏墓應位於唐幽州城東北7里左右的地方。上述兩墓位置一南一北,幾乎在一條直線上。而幽州城東牆應該在此線以西6—7里的一條南北直線上
北牆 : 早在19世紀20年代在今西城區二龍路出土唐咸亨元年(670)「唐仵欽墓誌」載「咸亨元年,遷柩於城東北五里之平原」,50年代又在西城愛民街出土唐開成三年(838)唐盧龍節度使卻押衙周元長墓誌,稱其「葬於薊城東北七里龍道之古原」。根據這些資料記載的距離與方位,唐幽州城的北牆應該在今頭發胡同一線,向西延伸到白雲觀以北一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