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行政奠基人

依法行政奠基人

發布時間: 2021-03-12 09:08:11

⑴ 公務員依法行政讀本的介紹

《公務員來依法行政讀本》是由中自國人事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主要內容是依法行政就是依照法定的規則進行行政活動。國務院召開了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對行政機關進行自我依法行政教育具有奠基性意義,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對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⑵ 為什麼說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

商鞅既不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
奠基者是管仲,集大成者是韓非,商鞅是實踐法家思想、實現法家政治主張最成功的人。

⑶ 當代中國是一個法制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一位思想家主張依法治國,他是誰

是商鞅
商鞅是法治思想的奠基人.這一思想主要體現在歷史事件「商鞅變法」中.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商鞅的主張:

  1. 反對禮制. 商鞅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

  2.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商鞅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曾說:「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3.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商鞅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4. 嚴法治國 商鞅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並將以前的秦法改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輕罪重罰,強化法律意識,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鼓勵告奸.並制定「什伍連坐」制度.

  5. 重農抑商 商鞅頒布法令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

⑷ 關於世界歷史上推動法治進步的人物有哪些

中國
1商鞅
商鞅的法律思想具體來說,可以歸納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法治國的思想。這是商鞅最根本的法律思想,也是商鞅的其他法律思想生存的基礎。作為前期法家的代表,肩負著反對「禮治」、「德治」和「人治」的使命,商鞅在論證依法治國的合理性上是不遺餘力的。他的理論邏輯大概是這樣的:首先,他認為,人人都有「好

利惡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這是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1]。正因為「人好爵祿而惡刑罰」,所以只能用賞罰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義道德來統治。法家的人性論是是當時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商品等價交換在人民權利義務方面的反映。法家正是利用這種人性論來否定溫情脈脈的宗法關系和儒家的「禮治」、「德治」、「人治」,並為實行法治的必要性提供依據的。[2]與此同時,商鞅強調了反對復古保守的觀點,主張「不法古,不循今」,「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4]。他之所以這樣強調,是為了在理論上說明,即使是伏羲、神農、皇帝,他們都是「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因此,「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悍馬,此不智不慧也。」總之,現今的社會只能用以力量為特徵的法治。[5]由此,商鞅論證了推行法治的必要性。

由於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其依法治國的思想在變法中得到了實踐,其內容筆者認為可用章太炎的一句話來概括「盡九變以籠五官,核其憲度而為治本」[6]。

二、嚴刑峻法的思想。或者說是「重刑主義」,是商鞅的一個重要的法律思想。這一點從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驗證:「不告者腰斬」,「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被刑」「禁奸止過莫過於重刑」商鞅的重刑思想是出名的,那麼為何其要選擇與傳統的明德慎罰思想迥然不同的道路呢?筆者認為,這和商鞅的統治方略有關,而非其思想的落後和殘暴。商鞅為秦國臣民設計的是「自治」的道路,也就是主動擇利避害的道路,而為國家設計的是用賞導,用刑督的「禁使」之法。二者的統一,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使賞足以使民擇而不旁求他利,;使罰足以禁而民不得避其害,從而實現法治所要追求的目的。當然,在厚賞和重罰之間,商鞅雖也重視厚賞,如「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10],但無疑,他更加重視的是重罰。商鞅認為,「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於治,而治莫康於立君。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勝法之務莫急於去奸,去奸之本莫深於嚴刑。姑王者以賞禁,以刑勸,求過不求善,藉刑以去刑。」他把重刑的意義說得很清楚,也就是去「奸」,「以刑去刑」,可見,商鞅的重刑論就是預防論。

三、刑無等級的思想,或者說是法的平等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先秦法家普遍強調法的平等性,而商鞅最為堅決。他聲稱,「聖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一賞則兵無敵,一刑則令行,一教則下聽上。」一刑,則就是「刑無等級的思想。這一點在「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中體現得更加明確:法的實施不因出身、地位的不同而有輕重,法律根本不能屈從權貴。從而否定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

商鞅緣何會堅持「刑無等級」?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很顯然,這是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的需要,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重新分配權利和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強烈願望,事實上,也正是奴隸主貴族反對最多,「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其二,應該是商鞅樹立法律威信的需要。變法之初,法必不能馬上為民所信,商鞅對這點也非常重視,此後著名的「徙木賞金」也正是為了取信於民。而此時假如法律再不能平等待民,要推行法律幾乎是不可能的,商鞅說的「一刑則令行」也正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我認為商鞅最重要並且是影響最深遠的三點法律思想,當然,他的法律思想遠遠不止這些,還有一反前朝「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思想的法必須「布之於百姓」的思想;法令必須統一、穩定、沒有溯及力的思想:「法莫如一而固」,「刑罰已錯又移之,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定分止爭,即確定名分,防止爭奪,維護等級制度也是商鞅的法律思想,「法定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

2韓非子

一)本體領域------道的無為和奉法治國的「體道」無為的關系

韓非認為,奉法而治是符合道的無為原則,是「體道」的具體表現。韓非是道本體者。認為道是宇宙本體和萬物本原。對此,他說「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他還說,道是一種「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的存在,之所以成為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由於道虛靜無為、能放任自然而無所不為。人們要成功,必須要效法道的虛靜無為。這便是「體道」。「體道」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行動的原則。對於君主來說「體道」的最好方法是無為而治。其具體方法是:擺脫喜惡之心,做到無喜無惡、任其自然。「喜之,則多事;惡之,則多怨。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韓非告誡君主,治理國家應該清靜淡泊,不存喜惡之心。那如何做到呢?就是:奉法而治。

(二)人性領域------人的性情和「緣理」推導出法治的必要性

韓非從人性的角度論證,君主奉法而治是「緣理」的表現。按韓非的思想,世間萬物都是稟道而生的,萬物稟道所獲得的內在規定性(德)反映在外部屬性上就是「理」。「體道」的原則要求人們在對待萬物時應「緣理」而為,因循萬物的本性。君主統治天下必須因循人性的本來面目和事實情況。他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在他看來,人性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在此基礎上,如果奉行法治,就能避免犯罪,杜絕混亂。而且法治迎合了「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的人性趨利的本性。奉法而治是「體道」「緣理」在政治領域的具體表現。

(三)價值領域------法的功能性、效益性伸張了法治的合理性

韓非指出,法家主張法術,並非好法而法,而是為了治理好國家。實行法治,暫時痛苦而可長久的利;實行仁政,苟樂而後患無窮。君主採用法治並非出於殘忍,而是出於長久的考慮。君主奉法而治是應為法治的合理性,依靠法治治理國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歷史領域------時代的變遷與道德的軟弱共同印證了法治的優越性

在「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問題上,針對儒家所說的古代聖賢德治而國富民豐的傳說,韓非反駁說,古今的社會狀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古代資源多、人口少,生活不費力就有充足的資料,人們所以不爭。如今人口越來越多,致使財貨短缺,紛爭激烈。時代發展了,社會環境和物質情況也隨著發生變化,治國之策也要隨之變化。如果再用老辦法應付新問題,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束手無策。應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制定出新方法、新對策。這就是他所說的:「古今異俗,新故異備。」「世異而事異」,「事異則備變「。具有非凡的現實主義的韓非不恪守陳規,而是強調時代和歷史的變遷,要求因時制宜,不斷更換、調節新的統治政策,這就是法家所遵循的」法後王「原則。韓非的」法後王「原則是其社會變化論的必然結果,也是他治國方針的理論依據。道德手段也許適應於古代,卻不適應於當今。對當今來說法治優於德治。

總之,為了證明自己的奉法而治的思想,韓非進行了多方論證,涉及到本體哲學、人性哲學、歷史哲學、道德哲學多個方面。而在論證中,韓非更堅定了他的治國理念,他的法治信心,建立了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3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這個最厲害
該書所倡導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權力分立是對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抨擊,成為此後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特別是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權與制衡理論,對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經過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已經成為資產階級國家構建民主制度和政權體制的組織原則。孟氏所集中討論的不是具體的法律規範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於決定地位,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而專制則是對人性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踐踏。他進而深入探討了自由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並藉此找到恢復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主張憲法統率下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與憲法結合起來,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也是孟氏對政治理論最傑出的貢獻。

我就想起來這三個人,其他的你再找找。

⑸ 好律師獵律網創始人趙憲明參與主編的《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都有哪些人專家委員

「好律師」作為編委會委員單位,好律師創始人:趙憲明先生為編委會委員;參與出版《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一書《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百位法學家編委會》由法學泰斗李步雲任主任,江平: 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專職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為顧問;委員為:
李林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王利明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
趙秉志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原則
卞建林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馬懷德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韓大元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莫紀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吳玉章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主編
黃進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沈四寶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學研究會會長
何勤華 中國外國法制史學會會長、前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顧功耘 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卓則淵 中國法理學、行為法學會副會長、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
趙憲明 好律師網(前身為獵律網,戰略升級為好律師網)創始人

⑹ 中國政策執行的模式是什麼

中國政策執行模式的三個典型特徵:
1、層級加壓+重點主抓型」體制架構
2、自上而下的政策執行過程;
3、「恰當的政策+高層的決心」構成政策執行到底的充分條件。

⑺ 改革先鋒許崇德,堪稱新中國什麼契機人之一

憲法學。

許崇德是新中國憲法學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國憲法制定的重要見證人,參加過1954年憲法起草的輔助工作,全程參與了1982年憲法修改,並參加起草了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基本法。

他於1929年1月生於江蘇省青浦縣(現上海市青浦區),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法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為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許崇德較早提出了「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的觀點。據媒體報道,他曾在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十六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等場合,向高層講授憲法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2003年,他窮盡畢生所學,完成了70萬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對於我國憲法和憲法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7)依法行政奠基人擴展閱讀:

許崇德突出貢獻:

截至2009年,培養了博士研究生52名,碩士10屆。1982年在全國討論憲法草案期間曾於北京、天津、上海、洛陽、鄭州、沈陽、旅順、石家莊、保定、長沙、杭州、合肥、昆明、西安、武漢等地作憲法報告或學術講座。

1990年以來,曾先後應邀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韓國漢城大學、中央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香港樹仁學院、浸會大學、城市大學,澳門大學等校講學。1998年6月,曾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作法制講座,開講第一課憲法。2002年12月26日,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次學習會講解憲法。

⑻ 評價一位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要求在教科書中出現過,且從正反兩面論述。論文600字

作業題??額,月長石臨時寫一篇給你?
咳咳,言歸正傳,既然是近代歷史人物,可以說一說曾國藩(PS:對於曾國藩,月長石買過人物傳記,閱讀後還是比較佩服的)
曾國藩出生於清朝中後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名家曾子七十代孫。出身名門的曾國藩,本身卻積極要求上進,通過讀書考試,先後考取秀才、舉人和進士,雖然考取多次才中,然而他與同時代的洪秀全不同,屢敗屢試也表現出曾國藩堅韌不拔的性格--這也為後來他的湘軍能戰勝太平軍打下了基礎。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名臣之首,與他對清廷乃至近代中國的貢獻密不可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後,歷任地方大員,先後擔任過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這樣的清朝地方最高官員。他積極推動洋務運動,並成為洋務運動地方代表,在他的努力下,中國興辦起第一批近代工業,並派出第一批西方留學生,這些都為後來中國近代化打下了基礎。
在整頓吏治上,曾國藩認清了當時清廷的腐敗墮落,主張改革官吏和軍隊,他的部隊通常從鄉民里選取,部隊的將領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儒生出身,這樣的改革使得他的部隊極具戰鬥力,清廷後來改編新軍也是借鑒了曾國藩對部隊的改革。
在文化方面,曾國藩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他是晚晴「湘鄉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書法大家,遵從理學而不盲從,從中總結精華,在攻佔南京後,保護了許多古建築並加以維修,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還有他的人格修養和治家之道,他推崇勤儉節約,反對腐敗和浪費,在當時那種朝廷腐敗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經驗。

然而,人無完人,曾國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貢獻巨大,然而,他的一些做法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和評價。
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時,曾國藩手段殘忍,尤其是攻佔南京後,對太平軍大肆屠戮,獲得了「曾剃頭」的惡名;他雖然主張洋務運動,但思想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忠君思想,這也使得洋務運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無法改變清朝當時的狀況;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表現出的妥協和退讓,雖然符合當時清廷的主張,但卻損害了中華民族的感情,成為其人生的污點;最重要的是,他在部隊的改革,雖然解決了當時清廷軍隊因為腐敗等原因導致戰鬥力低下,但也帶來了「兵從屬將」的問題--這也是後來袁世凱能掌控新軍,以及北洋軍閥政權產生的基礎,使得近代中國進入了一個北洋軍閥時代。

無論怎麼說,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對於他的歷史功績,應當予以肯定,從他的身上,我們應當找到精華:笨鳥先飛,因為讀書笨,多次考試才命中,但這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很值得年輕人學習;能夠接受新事務,也能夠從傳統中找尋精華,這種特點也應當被稱贊。

⑼ 法家的創始人是誰

  1. 法家的先驅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但是具體哪一人無法確定。

  2.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⑽ 行政思想的19世紀末之前

簡介: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最博學的思想家,西方學說史上的重要人物,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人和創始人。他出生於希臘北部的斯塔伊拉城。祖輩從醫,其父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與王室關系密切。亞里士多德曾在雅典阿卡德米學園求學,追隨者柏拉圖長達20年,直至其去世。亞里士多德本著「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信念,基本上擺脫了柏拉圖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公元前342年,應聘擔任馬其頓國王的兒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即位後,亞里士多德在雅典郊外設立呂克昂學園,從事講學和著書立說。主要反映其行政思想的著作是《政治學》和《雅典政制》。
對西方政治學的貢獻:(1)開創了西方古典政治學體系,使政治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把倫理學和政治學區分開來。(2)提供了研究政治學的基本方法--歸納法,即從實際出發,在收集與研究大量實際材料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各種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從而歸納出政治理論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3)創立了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行政思想:(1)亞里士多德從古希臘城邦的政治實踐中,發現城邦的政治運作分為三個部分,即議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審判部分,從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理論的高度將行政管理問題獨立出來,這一開創性的研究不僅成為後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分權理論的起點與歷史淵源,而且為後世的西方學者專門研究國家行政管理問題提供了依據與借鑒。(2)初步研究了國家政治制度對國家行政體制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充分重視城邦政體問題,對不同政體中行政組織的不同設置、行政職能的差異、同一行政機構的不同地位與作用、行政人員選任的不同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比較研究。(3)對國家起源及其目的探討,對行政機構設置、行政人員的選拔與監督、行政人員的任期及其基本要求等問題的研究,從事實上構成了現代行政學研究的基本內容。(4)亞里士多德行政思想的精華在於提出了法治和依法行政的主張。 簡介:馬基雅弗利(Wachiavelli,1469-1527),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人文主義政治思想家,近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出身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破落貴族家庭,其父是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貧窮律師,但他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義教育和訓練。這時的歐洲大陸統一民族國家興起,資本主義游樂較大發展,由於新航路的開辟,地中海沿岸開始沒落,義大利落後並四分五裂,內憂外患災難深重。1494-1498年馬基雅弗利參加了佛羅倫薩人民起義,在隨後成立的共和國中,他負責外交和軍事工作14年,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外交經驗。隨後共和國政府與原貴族政權幾經更迭,馬基雅弗利被排除出政治領域,鬱郁而死。其主要思想集中在《君主論》和《羅馬史論》中。
馬基雅弗利被後世稱為近代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人,對西方政治學完成從古代到近代的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1)使政治學脫離神權政治而獨立,演變為世俗政治學。(2)豐富和發展了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宗教神學、經院哲學和倫理道德的束縛,開創了從理性和現實出發獨立研究政治問題的新風尚。(3)豐富和發展了以權力、國家、政治制度為主體的政治學理論。
行政思想:馬基雅弗利沒有專門研究國家行政管理,但他的基本政治學理論則被廣泛地應用於國家行政管理之中:(1)國家理論。他將基督教神學宣揚的「神造國家論」改造成「人造國家論」,他的功利主義國家觀,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則是近代國家學說的精神淵源,他將國家職能概括為政治實利、國家安全和社會福利三個方面。(2)權力理論、政體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切組織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權力,國家的管理既要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使權力得到合理配置,在實際管理中又要善於運用權力,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3)領導者理論,提出領導者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提出了領導者素質的基本要求和領導者權威的樹立問題。(4)他的反腐敗思想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敗的產生根源、巨大危害、具體表現以及反對措施等問題的系統理論總結。 簡介: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古典自由主義的鼻祖。出生於一個清教徒家庭,一生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封建王朝復辟的暴風驟雨,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652年進入牛津大學,1655-1665年,在牛津大學任教,1667年因與當時最負盛名的政治活動家阿西萊勛爵的特殊關系而涉足政治、經濟、宗教和國家事務。曾經旅居法國,流亡荷蘭。光榮革命後曾擔任上訴法院法官、貿易和殖民事務大臣。主要理論集中在《論宗教寬容》、《政府論》和《人類理智論》。他將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英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理論和原則加以總結和運用,根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需要,做出明確系統的論述和發揮。
洛克對自由主義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學說奠定了自由主義理論的兩大基石:個人自然權利理論和政府必須基於被統治者同意的理論。
政治學貢獻:
(1)第一次從理論上論證了資產階級「天賦人權」的基本原則。
(2)系統提出了分權理論,為三權分立奠定了基礎。
(3)首次提出了系統的自由理論,指出了自由的相對性。
(4)提出了政教分離和宗教寬容的主張。
行政思想:
(1)關於政府權力的來源、性質和目的。洛克認為,君權神授說是荒誕的,父權理論也是沒有根據的,政府權力「起源於契約和協議,以及構成社會的人們的互相同意」。洛克指出:政府接受的權力是有限的;政府權力要受到契約內容的限制;政府權力要人們同意的限制。他主張的政府是有限政府。
(2)權力分立理論。洛克認為國家有三種權力:立法權、執行權、對外權,他強調,立法權高於執行權和對外權,立法權不需要經常存在立法權與執行權必須分開。洛克認為,雖然行政權從屬於立法權,但行政應擁有一些特權和自由裁量權,同時自由裁量權也應受到限制。
(3)洛克強調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其基本主張是:政府必須以正式公布和長期有效的法律來進行治理;制定的法律應該被執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關於政府的解體。洛克認為政府並不是生而亘古的,它有可能解體,解體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社會解體導致政府解體,二是政府內潰,導致政府解體。 簡介:盧梭(1712~1778)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高祖原是法國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於16世紀中期來到瑞士。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他生而喪母,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10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裡,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 13歲至15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兩年後他終於棄職離鄉,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德?瓦朗夫人那兒,盧梭度過了近10年的浪漫而穩定的生活。
1749年,盧梭的應徵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獲獎。這雖使他一舉成名,卻也逐漸顯示出他同其他啟蒙主義者在思想立場上的分歧和差異。其後,他漸漸地與網路派決裂了。在法國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過的幾年是他文藝創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的階段,他的四大名篇《新愛洛綺絲》、《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中的三篇問世於此時。因《愛彌兒》同時激怒了當局和網路派,盧梭避難逃至瑞士等地,最後回到法國仍不得安寧。他晚年時在巴黎離群索居,《懺悔錄》一書於此時完稿。1778年,盧梭死在一個侯爵的庄園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
行政思想:
(1)國家理論。其核心是:權力的合法性來源於人民,政府不再是一個人或一些人的專制統治,而是一個自我管理的政府。國家的最高權力即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而主權是不可轉讓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被代表的,主權是絕對的和至高無上的。
(2)關於政府概念,盧梭認為,主權是一種精神力量,政府則是一種行動力量,政府的權力是由主權者派生出來的,它是主權者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一個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構。盧梭把政府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他認為民主制適用於小國,貴族制適用於中等國家,君主制適用於大國。同時,盧梭也認識到民主條件達成的困難。
(3)關於法律與政府。他認為,法律是政治體的惟一動力,政治體只是由於法律而行動。政府是人民通過法律的形式所設立的行政機構,人民通過法律創設政府,同時也可以用法律限制、改造或取消某種不當的政府形式。
(4)關於人民與政府。由於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政府只是人民的雇員,政府官員要服從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福利,而不是相反。盧梭提出人民對政府的監督問題。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著名的自由主義法學家。自幼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受教於英國和法國,密爾主要著作有《邏輯方法》(1843)、《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婦女屈從》(1869)、《論自由》(1859)、《代議制政府》(1861)等。其中《代議制政府》是西方第一部論述代議制的專著,是密爾政治思想特別是國家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
約翰.密爾的代議制理論主要包括代議制政府的形式、職能、民主制、選舉權、議會以及地方代表機關和民族等問題。
密爾區分優劣政府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進步」。最有利於進步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權或作為最後手段的最高支配權力屬於整個集體的那種政府;每個公民不僅對該最終的主權的行使有發言權,而且,至少是有時,被要求實際上參加政府,親自擔任某種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職務。」顯然,這就是代議制政府。在這種理想的代議制政府下,「全體人民共同享有自由」、「被統治者的福利是政府唯一的目的」,人民在道德和智力上是進步的,有著最好的法律,最純潔和最有效率的司法,最開明的行政管理,最公平和最不繁重的財政制度。
實行這樣的代議制有三項條件:人民必須願意接受它;他們必須願意並能為保存它所必要的事情;他們必須願意並能夠履行它賦予他們的義務和職能。同時,密爾的代議制是分權的代議制。議會的職能是監督和控制政府;政府執掌行政權;議會執掌立法權,代表立法中的意志因素,同時決定立法委員會成員,起草法案,代表立法中的智慧因素。
行政思想:密爾按照自己的理論標准,認為英國雖然是採取代議制政府的形式,但有很多弊病,即議會中的普遍無能和無知,有受到和社會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的危險。因此,密爾提出要按照他的標准改革英國的議會,其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國會應採取單一制,不應設兩院,議員應當一律選舉產生,不應任命;
第二,國會只行使立法權,行政權應當由政府行使;
第三,擴大選舉范圍,不分男女,全體公民都應有選舉權;
第四,實行復票制度,受過大學教育的一人可以有兩票選舉權;
第五,實行少數代議制,全國人數應按法定「商數」而有比例代表;
第六,實行直接選舉制度;
第七,議員任期要短;
第八,議員應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議員應盡自己的義務;
第九,婦女不僅應有選舉權,還有參政權,這無論對婦女本人、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密爾的代議制民主思想對19世紀下半葉乃至20世紀的英國和世界立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被西方學者公認為議會民主的權威,其中許多內容已被多國立法所吸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