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組織的特性

公共組織的特性

發布時間: 2021-03-09 20:33:36

公共關系組織 的特點

1,公共關系是一種現代經營管理活動和職能。2,公共關系是指一個社會組內織與其公眾之間的容關系。
3,公共關系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組織。4,公共關系的客體是公眾。5,公共關系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傳播。6,公共關系的目的是使社會組織與公眾相互了解、相互適應。

Ⅱ 公共管理的特性有哪些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場聲勢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在西方,這場行政改革運動被看作一場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門的新公共管理運動。
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和現實根源
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此,自其產生以來,它逐步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切都為新公共管理運動在20世紀末的興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1、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現的內在理論缺陷。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與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建立在兩個全新的理論基礎之上:一個是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並由古德諾系統化的政治與行政二分理論;另一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論。建構在這兩大理論基礎上的傳統公共行政理論認為,政治與行政是可以分開的,在二分的情況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有效地執行既定政策或達成既定目標。有關政治、政策的問題,屬於政治學范疇,政治不要干擾行政,行政是科學的問題,可以也應該保持價值中立,而以追求經濟和效率為目標。公務員應保持政治中立,他們的任務僅僅是忠實和有效地執行被政治官員制定的政策。據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則。公共員系統依據這些組織原則運作,剔除任何個人感情因素,像驢一樣受賞罰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果。其實,早在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形成後不久,其賴以立足的二大理論基礎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學行為主義和人際關系學派的激烈批判。行政學者羅伯特·達爾和沃爾多都曾指出,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傳統行政模式的不切實際之處就在於,政治與行政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不含任何價值判斷的公共行政只是一個神話而已。行政學者彼得斯也指出:行政管理與政策並非呈現出互不相關的離散現象,而是相互關聯的。無論是通過主觀方式還是通過客觀方式,行政體系的屬性都會影響到政治體系的政策產出。時至今日,大多數的學者對這個問題已經達成共識。盡管實際工作者中的一些人依然固執地堅持兩分法的觀點,但傳統的行政模式必須依賴於一個無法成立且長久被認為是不能實現的理論,至少說明這個模式肯定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於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學者們也認為,由於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組織僵化以及等級制的特點,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會與民主制發生沖突。實際上,韋伯自己也只是把官僚制當作一種理想狀態。在他看來,官僚組織的完善,必然使人們進入鐵的牢籠。哪裡徹底實現了行政的官僚化,哪裡所確立的權力關系的類型實際上是不可摧毀的。要對付發達的官僚機器,一般個人、官僚機構中的官員甚至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實際上都是無能為力的。顯然,這一切並不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另外,官僚制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與韋伯的設想有些出入,特別是官僚制在人事制度中的實踐所產生的僵化、形式主義較之韋伯的設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其精英主義的特徵又遠不能達到韋伯的設想,這直接導致了該體系效率的降低。這些理論都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公共行政賴以立足的理論基礎。
2、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在實踐中正在遭受日益廣泛的抨擊。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就出現了對公共部門的規模和能力進行的抨擊。人們普遍認為,政府規模過於龐大,浪費了過多的緊缺資源。目前,削減政府經費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在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瑞典等國家,其公共服務傳統上是規模較大的,但是現在公共部門的作用已經下降了。其次,關於政府的范圍也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動過多,其中許多活動可以有其他可選擇的備用方法。作為這種觀點的反應,許多先前由政府從事的活動開始轉向私營部門。此外,政府的方法也受到抨擊。人們越來越認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會造成工作的沒有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須由政府從事某種活動,也需要尋求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組織方法。對公共部門的規模、范圍和方法進行抨擊所產生的明顯結果就是削減政府和改革其管理方法。
3、經濟理論的變革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二戰後,西方各國政府普遍採用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對社會生活實行全面干預。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並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同樣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所承擔的管理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另一方面,政府內部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日益擴大,政府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自由主義和市場取向的公共選擇理論異軍突起。正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指出的,公共選擇理論用經濟學的行為假設和方法,研究了當國家干預不能提高經濟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時所產生的政府失靈問題。公共選擇理論在70年代正式介入公共管理領域,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學者們採用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來研究政府官僚系統的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一個是政治市場。在這兩個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一個人,都是自利和理性的人。也就是說,政府公職人員與普通市民一樣,都以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至於政府,由於人民對其所有權分散且不可讓渡,故缺乏加以監督的誘因,再加上沒有市場競爭的機制予以有效制約,因而自利的官僚得以不顧社會公益,專注於追求個人的權力、名望和利益,最終造成政府效率不彰。基於這一認識,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失敗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場,要解決公共管理的危機,應減少政府的職能,盡量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場來調控貨品和服務的供應,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他們還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強調的統一規制和監控,極大地抑制了公職機構和文官的創造力,已陷入形式化和僵化;代表國家意志的政府管理和服務,忽視公共保障和服務的多樣性,對市場信號和消費者需求的反應不靈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世界的需要,是工業社會的政府組織模式、十九世紀的行政技術。由此,他們認為市場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為管治社會的主導機制,只有將經濟效率奉為最高標准,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使眾多自利的個體走到一起,增加社會福祉。總之,公共選擇理論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4、知識經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政府面臨更加嚴峻的效能和合法性競爭。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的興起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將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推向更高的新台階。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橫向競爭的時代成為現實。政府績效與政府合法性的單一縱向參考的時代已經結束,不同社會下的公眾像選擇職業與工作單位那樣選擇政府的時代已悄然來臨。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競爭,猶如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樣,已經並將於21世紀伊始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規模上,在不同政府之間迅速展開。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的命運都將由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競爭能力和其處理具有全球性特徵的問題的能力所決定;各國政府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國際互振系統中不遺餘力地尋求到保護和促進本國在全球競爭中利益的方略和戰術,並有效地促進本國福利的實際提高,才能獲得本國人民的認同和支持;政府效能與合法性已不再能從本國歷史的縱向比較中獲得令人信服的認同,歷史原因已不再成為人們認可的社會福利不及他國的托辭。全球性政府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競爭的結果,必然使那些對社會的要求與願望反應遲鈍或不願作出反應的政府面臨權威危機、信任危機和合法性危機。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別是知識經濟的興起,對政府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迎接這一挑戰,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與重塑,無疑將成為各國政府明智的選擇。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理論的發展,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經在理論和實踐的質疑聲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的行政模式已無法反映出現代公共服務所需承擔的廣泛的、管理的以及政策制定的角色,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消極的控制形式,不是致力於為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激勵,而是著力於怎樣避免犯錯誤。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以經濟學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歷史舞台,並引發了公共管理領域一場新的革命。
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意蘊及其前景
對新公共管理運動本身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現在還為時過早,因為,它還處在探索和發展的復雜進程之中。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實踐,已經體現出了與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重大的差異,如更注重管理績效和管理效率,更注重市場的力量,更注重管理的彈性而不是僵化,更注重公共部門運行於其中的相關的政治環境,更注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門的應用等等。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它業已表現出的新特徵及其發展趨勢,都明確地提醒世人:一個全新的管理模式已經在公共管理領域逐步形成。在目前改革的實踐中,盡管出於操作上的需要仍表現出政府繼續承擔運動主體的角色,但從這場改革運動的發展趨勢來看,無疑包含著對近代以來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進行全面檢討的意蘊。
當然,任何的變革過程都會有得益者和受損者。從信奉市場力量和現代企業消費者導向中吸取營養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一些大規模實踐中雖然顯示出了生機和活力,但也積淀著不少理念性的矛盾和沖突。例如,從企業家政府和企業化政府引出的公共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異同比較;在政治家與高級文官簽訂業績合同及其評估過程中,如何避免政治和價值觀的影響;在以三E---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或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為政府績效的評估標准時,如何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對照以公平(Equity)替換經濟的政策評估的三E標准孰優孰劣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將是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未來需要認真面對並切實加以解決的。

Ⅲ 公共管理的特性是

公共管理的特性是(1)公共管理承認政府部門治理的正當性; (2)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對社會治理的主要責任; (3)公共管理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的互動以及在處理社會及經濟問題中的責任共負; (4)公共管理強調多元價值 (5)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績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視法律、制度,更關注管理戰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為目標 (8)公共管理將公共行政視為一種職業,而公共管理者視為職業的實踐者

Ⅳ 公共組織的含義、特點和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1、公共組織的含義

公共組織是社會組織中一種極為重要的組織形態,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公共組織通常是指在一個國家的
特定地域社會中,以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擁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權力、承擔相應公共責任的所有組織實體。但是,對於公共組織的含義,不同的專家學者
依據各自的研究視角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國內學者對公共組織的理解大致可分為五種:

葉常林和金太軍在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給管理學概論》中認為,公共組織是指為了實現公共目標,以向社會提供物品和公共服務為手段,按照法定程度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實體。

孫多勇在200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學》中認為,公共組織是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以合法化的公共權力為動力、整合公共資源、解決公共問題、接受公共監督、為滿足公眾需求而設計的一種組織形式。

張東建和陸江兵在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組織理論》中認為,公共組織是指在一個國家的特定地域社會中,以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取向,擁有法定的或者授予的公共權力,承擔相應的公共責任的所有組織實體。

帥學明在2004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公共管理學》中認為,公共組織是指人們為了實現社會公共目標,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來的組織。

蘇忠林在2007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組織理論》中認為,公共組織就是以維護和促進公共利益為目的,以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為手段,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建立並承擔相應的公共責任的組織實體。

從以上學者對公共組織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公共組織的含義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公共組織以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為基本職責。公共利益的構成在價值上具有多元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及公正民主等方面。

第二,公共組織在組織生產和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不以營利為目的。公共組織的公共性質決定公共組織的活動實質上是對社會承擔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公共組織排斥一切營利傾向和目的,以實現社會公正和正義為價值取向。

第三,公共組織通過行使公共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公共組織在行使公共權力的時候要強調規范性和程序性,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公共組織在行使公共權力的時候要接受社會大眾和傳媒的監督,必須承擔政治責任、工作責任、法律責任、道義責任在內的所有公共責任。

第四,公共組織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公共組織地域性導致了公共組織的層次性,並導致了公共利益由於地區性而存在的層次性。

2.公共組織的特點

公共組織的特點是相對於私人部門而言的,公共組織在社會生活中承擔的功能、價值取向、運行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私人部門的鮮明的特點。

(1)社會性和公眾參與性。公共組織的社會性表現在公共組織直接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以承擔社
會職能、服務社會為根本宗旨。公共組織在解決社會公共事務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協調和監督,保證社會事務正確、有效和順利解決,社會公共事務解決的效果
評價以社會公眾滿意度為衡量標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是公共組織區別於企業組織的又一個特徵,民眾的參與,體現了廣大民眾的意志,並
且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組織建設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2)服務性和非營利性。公共組織是指以生產公共產品和提供公益服務為目標的非營利機構,包括政
府、學校、醫院等部門大多以服務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公共組織以實現社會公眾利益、服務於社會公眾的生活作為根本宗旨。公共組織始終按照社會公眾的旨意來
行事,並且將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根本職責,體現出服務社會、造福大眾的價值追求,服務性是公共組織的基本屬性。而且,公共組織造福大眾的
價值追求是不以營利為前提的,屬於為公共利益提供服務。公共組織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過程中始終代表公共利益,並將維護和實現好的社會公眾的利益作為唯一
的目標價值,非營利性是一切公共組織的共性。

(3)公共性和公開性。公共組織產生於社會公共需要,其「為公眾所共用」的性質決定了其基本功能是
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解決社會的公共問題,組織的宗旨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但其公共利益具有較大的模糊性,很難描述清楚。同時,公共組織形成的原
因和目的決定了它具有從社會中產生又居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它有必要也有義務將定理活動透明化、公開化。

(4)穩定性和獨占性。與其他社會組織如企業組織相比,公共組織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它的結構較
少發生變化,管理模式也較少發生根本性變革。不僅如此,公共組織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己任,這些公共物品的顯著特徵是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並且由
於相當部分的公共產品耗資巨大、收獲效益的周期較長。

3.公共組織的作用

1)、提供經濟運行的基礎
2)、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
3)、協調和解決團體沖突
4)、維護正當競爭
5)、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
6)、為個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7)、保持經濟穩定

Ⅳ 公共組織的特徵是什麼

具有以下特徵:
(1)組織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為關系的集合;
(2)組織回有某種特定的目標答;
(3)組織有一定的結構和活動方式;
(4)組織有其內在的價值觀;
(5)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機發展。

Ⅵ 公共組織的本質或實質是什麼

NO1 人本管理在本質上是以促進人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它用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但在極力推崇利潤最大化的今天,「人本」被理解成了盡可能地激發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照此說法,它不過是企業實現其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而企業中的人僅僅作為一種資本而存在。這和人本管理的實質是背離的,以人為本應該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想或觀念。
NO2 組織,就是人們依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組建起來的社會群體。組織具有以下特徵:(1)組織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為關系的集合;(2)組織有某種特定的目標;(3)組織有一定的結構和活動方式;(4)組織有其內在的價值觀;(5)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機發展。
NO3 任何有組織的活動,都是對人的管理活動,既然是對人的管理活動,也就必然涉及到對人的認識。在如何看待人性的問題上,西方管理科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設,後來這些不同的人性假設便構成了西方管理心理學的基石。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沙(E·H·Shchein)因把流行於西方的幾種人性理論概括為"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復雜人"的假設。這四種假設表明了西方管理界對於人性看法的發展歷程。
NO4 我國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為什麼不是之前就有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既然都是社會主義直接搬來用,這樣不是更省時間和精力。歷史是有借鑒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直接搬來用並不一定會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國企業的人本原則也是一樣,也不能全部照搬別人的模式。我國企業的人本管理原則應從中國的傳統人本精神出發然後結合西方先進的人本管理經驗,進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本管理原則
面對著瞬息萬變的未來,現代企業如何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提高研究與開發的效果、加快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信息流通以及加強市場營銷等諸多方面中,決策者必須在思想上清楚一點:人是第一位的。
「以人為本」的管理,已成為現代人類管理文明的基本標志。從相對靜態的角度看,現代人本管理是一種典型的系統管理。它是人、財、物、時間、信息等各要素,按其嚴格的結構組合而成的管理系統。而人這個要素則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現代人本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人是組織中最寶貴的資源和最重要的要素。組織活動的進行、組織目標的實現等,無一不是由人所決定的。從動態的角度看,現代人本管理則是人類管理實踐活動中,逐漸發現人、重視人、昭示人的存在價值的運動發展過程,即現代人本管理,是一個凸現人的價值、突出人的作用的管理實踐活動。現代管理學認為,精神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誠然,任何人都有其生理要求、生存需求和物質慾望,但這不是人的根本屬性。因為,動物也有其特定的生理要求和生存慾望。如果將生理要求或生存慾望作為人的根本屬性,就會將人和動物混為一談。這樣,就無法談論人的特殊性問題,就無法闡發人何以為「宇宙之靈長」這一人本主義結論。從直觀到理論、從科學到人文、從歷史到現實,無數事實都從不同角度證實了人的精神性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亦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之所在,更是管理實踐活動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動力之一。觀察及研究表明,管理效率高低、成效大小,與人的道德品質、精神境界、思想狀態、主觀動機等,均呈現出直接的正比關系。人的道德品質好,精神境界高,思想狀態佳,精神需求得到了恰當的滿足,則其管理效率就高,成效就大。反之,其管理效率就低,其成效就令人失望,甚至還可能產生消極作用,阻礙管理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在現代管理活動中,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確立管理活動中絕大多數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乃是現代人本管理的題內之意,亦是其重要的實踐目標。
希望這些對你的論文有用 加油啊

Ⅶ 高效的公共組織具備哪些特點

領導者與其下屬之間有統一的直線關系,指揮和命令從領導系統的最高層到最底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貫徹執行,從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層次,呈現出一種從上到下的「金字塔」形的階梯等級.

Ⅷ 公共組織及其特點

組織,就是人們依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組建起來的社會群體。現代社會的組織類型十分繁雜,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不同的分類。如根據組織的目標不同,可以把組織分為公益組織、工商組織、服務組織和互益組織。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個人或私人利益,其行為不會直接地或顯而易見地影響其他組織或個人,如經濟組織;但有一些組織的目的是服務於社會公眾,其行為對其他組織或個人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類組織即為公共組織。公共組織就是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擁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權力的所有組織實體。

公共組織是與私營組織相對的概念,是現代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組織形態。公共組織和私營組織在本質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公共組織的特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共組織是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為基本職責

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私人事務而言的,是指涉及全體社會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問題、公共項目和公共財產與資源。公共利益就是一定范圍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利益的共同部分。因此,公共利益不是單個社會成員或者單個組織的特定利益,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的構成在價值上具有多元綜合性,具體體現為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正、民主等。這些價值是保證社會成員進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基礎。能不能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及公正、民主的政治經濟環境,是公共組織存在和發展的依據,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合法性基礎。

2.公共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

公共組織在從事組織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其主要的目的與動機,是在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所實施的措施都是在顧及全局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來為全體民眾服務,並以最好的服務來爭取民眾的擁護與支持,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為了彌補提供公共事務過程中的經費不足,或者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務的物品和服務方面實際存在的差異,公共組織有時也會採用收費的辦法,這種收費絕不以營利為目的。公共組織的活動經費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公共財政開支;二是有償服務收入(按產品和勞務費的成本收取的費用):三是通過社會的贊助、資助、捐助、彩票等籌措的資金。

3.公共組織通過行使公共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

公共權力是用於處理公共事務的權力,是公共組織實施自身職能的前提條件。公共權力是由社會的共同需要而產生的,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現,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基本目的在於維持和調整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秩序。公共組織要麼擁有法定的公共權力,要麼擁有由公共權威部門授予的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與非公共組織中存在的 「私權」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其基本內涵來說,在主體上,公共權力屬於公眾而非某個個人;從客體上看,公共權力指向的是公共事務;從功能上看,公共權力為公共利益服務。公共權力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普遍性、排他性,公共權力的這些特性使公共權力有著比 「私權」更廣泛的約束力、強制力和管轄范圍。當然,公共權力的使用更強調依法行使,防止權力的濫用,因此,公共組織必須受到全社會的監督。

4.公共組織的活動必須依法進行並受到高度監督

公共組織盡管代表著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但它的產生和運行方式不能超越於國家法律之上。公共組織的產生必須依據社會公共生活的實際需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原則和程序依法審批和設置。在運行方式上,公共組織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管理行為,自覺地貫徹和執行有關公共事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范圍內自覺履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責。

公共組織正是因為行使公共權力,它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接受來自輿論或公眾的批評和監督,其所作所為必須是公開的、透明的。目前許多國家設立的 「陽光法案」、公務人員的財產申報制度、重大公共工程的公開招標,其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和對公共組織活動的嚴密監督,使公共組織不損害全體民眾的利益,積極地為全體民眾謀求福利,真正做到以民意為依歸。每一位公民都有權合法享有這種服務和提出意見、建議,並進行監督。同時,公共組織也要接受來自於立法和司法部門以及各利益團體的監督。

5.公共組織的政治性傾向以及行為的強制性和權威性

公共組織是依據公共權力來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組織雖然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但同時也是公共權力的執行者,這就決定了公共組織行為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特點,這種強制性和權威性在維護既定的政治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組織作為行使公共權力的主體必然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意向,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皆具有政治的意義。因此,公共組織實現目標的過程,如果忽略了政治因素,則不容易理解其運作內涵。公共組織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全國性的或地方性的政治利益團體以及各種相互制衡的權力關系。公共組織的活動由於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凡是在其職權范圍以內的事務,皆有管轄權,任何一個被管理者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和服從,若有違法亂紀的行為發生,公共組織便可依法予以處分

6.公共組織的目標不易計量及責任的多元化

公共組織的目標是謀求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是模糊而不易計量的,它表現為公眾對公共產品的多層次、多樣化、整體性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不像私人利益那樣明確直接,公共組織也不能像私營組織那樣以利潤作為衡量組織和員工的績效,它只是作為表明公共組織負有公共責任以及必須為大多數人服務的一種象徵,並且由於公共組織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公共組織不僅目標模糊、分歧、不易量化,民眾的期望亦很多,要求其必須承擔包括政治責任、工作責任、法律責任、道義責任在內的所有公共責任。

Ⅸ 公共組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具有以下特徵:
(1)組織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為關系的集合;
(2)組織有某種特定的目標;
(3)組織有一定的結構和活動方式;
(4)組織有其內在的價值觀;
(5)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機發展。

Ⅹ 公共組織的特徵是什麼

(一) 公共組織是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為基本職責。
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私人事務而言的,是指涉及全體社會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問題、公共項目和公共財產與資源。公共利益就是一定范圍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利益的共同部分。因此,公共利益不是單個社會成員或者單個組織的特定利益,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的構成在價值上具有多元綜合性,具體體現為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正、民主等。這些價值是保證社會成員進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基礎。能不能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及公正、民主的政治經濟環境,是公共組織存在和發展的依據,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合法性基礎。
(二)公共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
公共組織在從事組織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其主要的目的與動機,是在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一切的措施都是在顧及全局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來為全體民眾服務,並以最好的服務來爭取民眾的擁護與支持,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為了彌補提供公共事務過程中的經費不足,或者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務的物品和服務方面實際存在的差異,公共組織有時也會採用收費的辦法。但是,這種收費絕不以營利為目的。公共組織的活動經費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公共財政開支;二是有償服務收入(按產品和勞務費的成本收取的費用);三是通過社會的贊助、資助、捐助、彩票等籌措的資金。
(三)公共組織通過行使公共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
公共權力是用於處理公共事務的權力,是公共組織實施自身職能的前提條件。公共權力是由社會的共同需要而產生的,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現,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基本目的在於維持、調整或發展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秩序。公共組織要麼擁有法定的公共權力,要麼擁有由公共權威部門授予的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與非公共組織中存在的「私權」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其基本內涵來說,在主體上,公共權力屬於公眾而非某個個人;從客體上看,公共權力指向的是公共事務;從功能上看,公共權力為公共利益服務。公共權力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普遍性、排他性,公共權力的這些特性使公共權力有著比「私權」更廣泛的約束力、強制力和管轄范圍。當然,公共權力的使用更強調依法行使,防止權力的濫用,因此,公共組織必須受到全社會的監督。
(四)公共組織的活動必須依法進行並受到高度監督
公共組織盡管代表著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但它的產生和運行方式不能超越於國家法律之上。公共組織的產生必須依據社會公共生活的實際需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原則和程序依法審批和設置。在運行方式上,公共組織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管理行為,自覺地貫徹和執行有關公共事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范圍內自覺履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責。
公共組織正是因為行使公共權力,它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接受來自輿論或公眾的批評和監督,其所作所為必須是公開的、透明的。目前許多國家設立的「陽光法案」、公務人員的財產申報制度、重大公共工程的公開招標,其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和對公共組織活動的嚴密監督,使公共組織不損害全體民眾的利益,積極地為全體民眾謀求福利,真正做到以民意為依歸。社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有權合法享有這種服務和提出意見、建議,並進行監督。同時,公共組織也要接受來自於立法和司法部門以及各利益團體的監督。
(五)公共組織的政治性傾向以及行為的強制性和權威性
公共組織是依據公共權力來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組織雖然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但同時也是公共權力的執行者,這就決定了公共組織行為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特點,這種強制性和權威性在維護既定的政治關系和社會秩序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組織作為行使公共權力的主體必然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意向,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皆具有政治的意義。因此,公共組織實現目標的過程,如果忽略了政治因素,則不容易理解其運作內涵。公共組織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全國性的或地方性的政治利益團體以及各種相互制衡的權力關系。公共組織的活動由於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凡是在其職權范圍以內的事務,皆有管轄權,任何一個被管理者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和服從,若有違法亂紀的行為發生,公共組織便可依法予以處分。
(六)公共組織的目標不易計量及責任的多元化
公共組織的目標就是謀求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是模糊而不易計量的,它表現為公眾對公共產品的多層次、多樣化、整體性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不像私人利益那樣明確直接,公共組織也不能像私營組織那樣以利潤作為衡量組織和員工的績效。它只是作為表明公共組織負有公共責任以及必須為大多數人服務的一種象徵,並且由於公共組織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公共組織不僅目標模糊、分歧、不易量化,民眾的期望亦很多,要求其必須承擔包括政治責任、工作責任、法律責任、道義責任在內的所有公共責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