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發布時間: 2021-03-09 06:52:05

1. 西方宗教由公共領域向私人領域不斷轉化的原因

最早《聖經》的解釋權屬於教會,一般民眾無法看到《聖經》,懺悔、禱告也需要經過神甫,才能傳遞到父神那裡,教會一些敗類便藉此斂財。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民眾才得以自己閱讀《聖經》、禱告。

2. (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家」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關鍵點,是一座橋。家風

(1)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優良家風的傳承,有利於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促進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進步發展。(6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4分)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中國民族傳統價值觀、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優良家風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4分)
(2)傳承優良家風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利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為培育文明風尚身體力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有利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8分。答出其中四條即可得滿分)
(3)倡議可包括:挖掘傳統家風蘊涵的傳統美德,促進思想道德建設;賦予傳統家風新的時代內容,更好的發揮其凝聚家庭的精神紐帶作用;弘揚積極進取的家庭傳統風尚,擴大其對社風民風的影響,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等。(4分。答出其中的兩條可以得滿分。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題意也可酌情給分。)

3. 從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淺析中西政治文化的不同

中國自古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人首先把自己定義為家庭動物。受儒家學說的深刻影響,中國政治的思維模式向來是整體思維。再加上中國家天下的政治結構和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政治成為一切問題的軸心,皇權處於世界中樞的地位,「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沒有清晰的界限。西方追溯到古希臘就有民主的傳統,亞里士多德對家庭與國家的區分有清楚的認識。他指出,政治家的權力與家長的權力具有不同性質。「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劃分。
而中西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政治文化的不同,究竟源自何處?本文就此做一探討。

一、宗教倫理道德

中國自古的倫理道德制度對其政治文化有著很深的影響。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諸家文化,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相互融合,最後確立了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價值觀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而這種傳統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群己相容的『整體至上』」[1]的倫理價值的核心。中國政治文化則以這種價值理念為背景,在人性善的預設下,主張用發掘先天善心和道德教化的方式進行政治理,追求政德合一,禮儀仁愛,個人、家庭、國家一體化的整體主義價值目標。
儒家思想為中國的倫理道德著上了濃厚的家庭色彩。這種倫理觀點也浸入到了中國的政治生活領域。儒家的治國方略本就是「以德治國」。而「以德治國」是以家庭為出發點,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在「道德」的統一引導下,家庭和國家已經不再涇渭分明。
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和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社會,「個人」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必須從屬於「整體」,其獨立性已經被淹沒。因此,雖然「家」是一個私人領域,但儒家卻把「齊家」當成「治國」之「公」的基礎,國便是放大了的家。這種價值觀點孕育了專制主義的傳統。統治者又將「聖人為王」的旗幟高舉,一國之君便是一家之主,家事、國事沒有了區分。在這種宗法政治條件下,政治與倫理君權獲得了父權的特徵,政治權力全面介入個人生活領域。私人生活也成了公共生活,公共事務也有了私人意義。家事是國事,國事也是家事。在這個意義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沒有了清晰的劃分。
而受「兩希文明」浸潤的西方社會在政治文化發展上又有不同的軌跡。首先以「希伯來文化」為源頭的基督教,在各方各面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政治文化的最大貢獻便在於它的契約精神,從聖經中上帝和人類立約開始,「契約」便植入西方人心中。遵從於這種契約精神,西方文明便有民主的傳統。「基督教影響最深的地方,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最為普遍。」[2]基督教「從道德上、精神上對敏感的個人意識的洞察」,和「從個人尊嚴的意識出發觀察生活」[3]p226對西方人的民主意識的萌發以及完善,起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宗教信仰完全變成了一種個人的自由,由此提高了「個人」的地位,開創了精神自由的局面。「許多歷史學家把西方近代的思想自由、民主政治、經濟發展、民族國家和中產階級的產生都歸功於宗教改革」。[4]伴隨著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打著「啟蒙、理性」的旗號,個人主義更是放大其在經濟上的影響,無疑是為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的土壤,而在政治上將「個人」、「民主」的觀念深深植入人們心中,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其次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源頭——古希臘文明帶給西方世界的是生機勃勃。而古希臘文明又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二人。盡管師徒二人的理念大相徑庭,但他們對家庭和國家的區分都有清楚的認識。柏拉圖認為「家庭是城邦內部、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特殊主義的『私人』團體」。[5]可見家庭對於柏拉圖遠不如其對於孔子來說那麼重要,它只不過是柏拉圖「理想國 」中一小小棋子。亞里士多德相對於他的老師更加重視家庭,然而也不像孔子一樣將家庭置於政體之上。他指出,政治家的權力與家長的權力具有不同性質。「主人統治並不同於政治的統治,正如有些人所說,各種統治彼此並不相同。有一種統治是對天生的自由民,而另一種統治則是對天生的奴隸。家庭的統治是君主式的,而依法統治則是由自由人和地位同等的人組成政府。」[6]P15盡管古希臘注重整體和和諧,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有言:「整體必然優於部分」,[6]P7但這是建立在「平等」和「正義」基礎之上的,而「公民」作為城邦的一部分,是城邦的主人。在希臘文中「公民」一詞本身是由「城邦(polis)」衍化而來,意為 「屬於城邦的人」。而希臘城邦之所以長久不衰,主要原因在於長期保持了一支獨立自主的公民集體隊伍。這就形成了在西方的傳統思維中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涇渭分明的傳統。在希臘,人們把政治理解為城邦的事務,古希臘文的「政治學」(politics)概念,即從「城邦」(polis)一詞衍化而來。「西方語境中的『政治』一詞至今保持這種含義,並非像漢語語境中那樣帶有獨斷論的意識形態規定。因而,『政治』的對立詞是『私人』」。[3]P230而在漢語語境中的「政治」一詞恰恰是權威的居高臨下,對個人利益的侵犯之意。根據這種理解,經濟、科學、宗教、教育、倫理等領域只是在與城邦有關時,才屬於政治,與城邦事務沒有直接關系的部分,都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與古希臘相似,在古羅馬,無論是「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還是「帝國時期」,都有一些民主機構,例如:「人民大會 」,「公民大會」等。這些早期的民主形式表明,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盡管僅限於「公民」,個人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參與政治事務討論,而不是完全是國家的附屬物。不管是基督教中的「契約」精神,還是古希臘的「公民意識」都說明了在西方政治文化中,「個體」從一開始就有單獨存在的意識,並非完全依附於「城邦」和「國家」等整體概念。

二、對社會不同階層的政治劃分也體現了不同的政治理念

在古代中國,全社會都被納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結構里。臣民集團被視為一個整體,內部矛盾完全被消融在這種社會結構里。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沒有突出的階層劃分。由此,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也被混合到了一起。
這當然不是說中國社會沒有階級、等級、階層及各種集團的分化、矛盾和沖突,而是說社會的分化遠未達到西方那樣清晰和鮮明。例如,中國自古只有「臣子」和「天子」組合起來的「禮俗社會」觀念,卻沒有真正的中間集團「市民社會」。「臣民對應的是封建君主制,在身份關繫上完全是集權統治下的依附人格,在這種意義上而言,臣民是完全沒有公共性可言的。」[7]同時,在中國各種地位的人群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柔性的,貧富貴賤之間上下流轉,變動不居,是這種社會的特徵。所以中國具有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這是社會一體化觀念產生的基礎,也是人們對於人和社會的認識、要求和期望。
西方社會中嚴格區分自由人與奴隸、公民與無公民權的居民、貴族與平民等各種身份。每個集團有其獨特的地位、身份、特權和權利,相互有著清晰的界限。
古希臘人對社會集團的劃分有著清楚的概念。他們把居民從經濟上劃分為窮人、富人和中產階級,從社會地位上區分為貴族和平民,從政治法律地位上分為公民、外邦人、自由民和奴隸。
羅馬人有公民、平民、貴族、門客、奴隸等身份的區分,其中公民和奴隸等又細分為不同等級。在羅馬法中,對各種身份的人的區分非常細致,對不同身份的人的權利和地位的規定非常精確。在中世紀,社會分為貴族、教士、市民、農民等幾個集團,其權利和義務各不相同。
從中西社會階層的不同劃分可以看出,在中國,私人的事務也是公共事務,由於各個階層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之間也是被模糊定義,整個社會大家庭的事務沒有清晰的分界。而在西方,不同等級和階層之間有著明晰的劃分,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利益。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被明確地劃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有著明確的界限。

三、中西政治情結的差異也折射出不同的政治思想

古代中國在經過戰國時代百年的兼並戰爭,最終實現了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群雄並立局面的終結和「大一統」集權政治的開始。此後中國2000多年的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確保了一個始終完整的大國。在中國統一、完整的背後是自古以來的「一個社會整體」,「一個中心」,「一個聖王的治理」的理念,這是上古的中國人就形成的觀念。這種觀念真實代表了中國人一種對民族整體的認同。在這種秩序下長期生活,中國人深層心理上積淀了「大一統」的政治情結。
「大一統」思想是由儒家提出並且不斷發揮。「大一統」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而戰國後期的荀子,在批評諸子百家的過程中,也提出了「天人為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社會理想。漢代董仲舒對此進一步發揮:《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這種「大一統」的政治情結造就了中國「富有天下」的理念。天下就是一個大的家,小家變大家,這在中國人的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在中國,由於家國一體和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國家的土地和人民被視為君主的產業。而一些宮廷矛盾引發的大的國家危機,改朝換代也是屢見不鮮。
像中國一樣規模的大一統是中世紀西歐人不敢奢求的。在整個西方史上,統一的意識非常之弱。在希臘,人們看到成千的城邦各自為政,獨立並存達幾百年,這期間也有過統一的呼聲,但沒有形成希臘人的共識。像斯巴達那樣以克敵致勝為目標,從而犧牲了公民優雅美善的生活的城邦制度為亞里士多德這樣的思想家所鄙視。城邦之間遠不是和平共處的關系,主要是為了爭奪霸權,而不是兼並土地和人民。羅馬人雖然實現過統一,但他們並未把統一本身作為理想,需要的時候,他們竟主動把龐大的國家切割為兩個或四個部分,各設一個統治者分頭治理。在中世紀,政治上是極其多元化的。帝國、王國、公國、相對獨立的城市、主教領地或修道院等,自成體系。到中世紀末期,四分五裂的國家開始向統一的民族國家過渡,在英、法、西班牙等國實現了統一,結果是確立了歐洲的分裂。
西方國家的鍾情於分裂的思想也造成了在政治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從一開始就有明顯的劃分。在他們的頭腦里沒有永遠的大一統,因為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西方國家遠不像中國這樣單一,各個領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所在,所以也不可能達到大一統。

總結

無論是從倫理道德,對階層的劃分以及政治情結都能體現出中西政治文化方面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政治是以聖人為核心的聖人政治,西方傳統政治是基於社會契約的契約政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是理想和價值的體現,因此形成了「聖人為王」的政治傳統,這個傳統邏輯地預設了聖人的萬能和常人的無能,常人需要聖人的指導,按照聖人的意圖來生活,常人沒有自己的權利,需要「聖人」為民做主,因此它無法形成民主思想。與儒家的聖人政治形成對比的是西方的契約政治,它基於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一種平等與民主的政治傳統。這是中國社會政治的追求方向。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從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中吸取精華,為我們的政治民主建設服務。

4. 什麼是公共領域、私人領域

公共領域意指特定的機構、中介、實踐;然而,它也是一種一般的社會經驗范圍,其中所有實際上或表面上對所有的社會成員相關的事情形成一個整體。私人領域是指私人自主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活動的領域。

「公共領域」(英語publicsphere)一詞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於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的一本名著(Habermas,1962/1989;哈貝馬斯,1999a)中被概念化。

從此它成為歐洲主流政治話語的一部分,歐美各國學者的專題性著作和論文層出不窮,公共領域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受到高度審視。

關於公共領域概念的重要的當代思想家包括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 和塞奇威克(Eve Sedgwick)。

(4)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擴展閱讀:

「公共領域」一詞並非哈氏所創。在他之前,德語世界的眾多學者如熊彼特(Schumpeter,1918)和布魯納(Brunner,1943)都研究過同一主題。

在英語世界,德裔猶太女學者阿倫特(Aerndt,1958)和更早的杜威(Dewey,1923)也分別從公共哲學的角度探討過相關問題。以哈氏、杜威和阿倫特為例,這一概念的指涉不盡相同;在哈氏和杜威那裡,大眾傳媒的功能和問題群顯然居於中心地位,而對於阿倫特則不然(Dahlgren,1995:7)。

此概念是由20世紀50年代德國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在20世紀60年代通過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進行了充分闡釋,並產生了廣泛影響。

他的公共領域的定義是:「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經屬於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

5. 為什麼說一個良好的社會必須一個合理劃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界線的社會

著名傳播學者哈貝馬斯有個著名的論斷叫《公共空間》理論,強調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所以又有了私人區域之說。請參考一下資料:

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沉浸在私人生活中,即使他縮回在自己的小桶里,他對公共活動的拒絕和對公共生活的冷漠也說明他以犬儒主義的態度對待公共生活,並且對公共生活構成影響,同時,他的這種態度也影響著私人生活的心態和形態。
阿倫特認為,每個人的存在都展現在兩種生活領域中,一個是私人生活領域,另一個是公共生活領域。私人生活領域是處理個人生活的需要和由慾望所驅動的領域,是表現對個人自我(包括個人的財產)的關懷和照看的領域,在現代意義上,具有個人的不受外部人為干預的隱私性特點,家庭的生活以及個人獨有的僅僅關涉到自己的生活事務都屬於私人領域。公共生活領域是追求公共福祉、維護公共利益而表現的公共行動的領域。① 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公共生活的管理僅僅是實現公共生活的健康、有序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公共權力的實踐,在此之外,每個生活在公共領域中的人的公共行動必然涉及到公共福祉的追求,必然牽涉著公共利益,必然涉及行動的正義與否。在公共生活領域中,一切事務、一切實踐、一切行動都具有了公共性,個人的生活行動因而有了公共的制約。
公共生活領域存在著每個人共同期望的共同福祉,存在著分享的公共價值(比如正義價值),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存在著最為重要的以公共正義的原則奠基的制度建設。這些共同性構成了公共生活領域(公共領域)的健康秩序以及公民個人對公共社群的歸屬感和參與態度。對公共生活的關注和對公共福祉的追求是進入公共生活領域的必要的價值承諾。
公共生活或者共同生活反映了人的生活的特質。如果說每個自然的人在公共生活里超越了自然性而實現了人之為人的特性,獲得了人之為人的品質,那麼,公共生活的實踐所發展的公共性和公民性是人性的核心。 脫離了公共生活,或者沒有形成公共性和公民性,人性什麼都不是,人性恰恰是在公共生活中形成並展示的,也只有在公共生活里才能夠被定義。這擺脫了自然的、抽象的、普遍的人性設定,而把人性看作是在現實的生活結構中被建構的性質。公共性和公民性是在公共生活中建構和被建構起來的。亞里士多德把人定義為政治的動物的理由就是人——每個自由人都生活在共同體中,與他人一起生活,與他人一起行動,這種生活的共契性和人的實踐智慧使人把理性的眼光投向對更良善的生活的追求和治理,並且這種共在性形成了公共性,這是人的政治性的含義。
二、公共生活領域是公民個人品質表現的重要領域
公民對公共生活的關注是通過公民行動而表現,這就是思、言、行。在公共領域中的思想、言說和行動表現了公民個人的公共精神。實際上,公共生活空間是每個人自我展示的空間,而自我展示的方式是通過公共的思、言說和積極的行動。 這種自我展示是為著公共生活的公民個人的理性實踐。這種自我展示恰恰是公共生活領域的特點,是公共生活所要求和所給予的。正是公共領域,才使這種個人的自我展示有了可能,正是自我展示才使公民真正地進入了公共生活的領域,才真正地過著公共生活。也正是這種自我展示,才使公民具有了一種奮發向上的、追求卓越的精神特性。
公共生活領域直接得益於這種公共地表現自我的公共精神,得益於人們公共地言說和積極的行動。在公共領域中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的雙重性就是指這種展示在公共領域中的建立在理性的思之上的言說和行動,這是個人的實踐構成公共領域的重要方式。同時,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公共領域中的言說和行動也生成了個人自身的精神氣質和內容。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個體通過言說和行動展現了自我,獲得了自我證實,具有了自我認同。在一定意義上說,人的生活的公共性形成了人成為人的實踐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活永遠具有一種對公共性的追求,在我們成為人的終身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拋棄公共精神,沒有公共精神,我們就沒有個人的精神;我們無法拋棄公共領域,沒有公共領域,我們就沒有展示自我和證實自我的可能性,也即沒有成為人的可能性
公共生活領域中的自我展示並不是自發意義上的在場,而是有著精神追求的實現,這意味著在公共生活(公共展示)中個人在追求著優秀和卓越。公共的言說和行動意味著與他人一起在理性的言說和積極的行動,這就促發著對個人品質的自我教化和教化。共同生活的公共形式鼓勵人們追求德性上的卓越和優秀。公共領域正是人們追求卓越的地方,是人們形成公共精神的地方,是人們獲得發展的地方,也是表現公民風范的地方。因此,公共生活是人們獲得精神卓越化發展的條件。公共生活領域的健康存在不僅是一個社會的健康的條件,而且是生活在這個生活中的人們積極奮發、追求優秀品質的條件。這些優秀的品質展示和確證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公共生活健康的保障。公共生活的教化性在這一雙向的過程中顯示了力量。
公共生活領域影響著每個人。個人的生活志向、抱負和希望都是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形成的,個人的才能,不管是現實化的,還是潛在的,都是在公共生活中獲得發展的具體可能性。公共生活的結構為每個人開辟了他們生活所需要的可能性,它所包納的歷史、現實的一切因素都在塑造著個人的人格史。(請參考。

6. 個人生活領域包括哪幾方面

著名傳播學者哈貝馬斯有個著名的論斷叫《公共空間》理論,強調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所以又有了私人區域之說。
請參考一下資料: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沉浸在私人生活中,即使他縮回在自己的小桶里,他對公共活動的拒絕和對公共生活的冷漠也說明他以犬儒主義的態度對待公共生活,並且對公共生活構成影響,同時,他的這種態度也影響著私人生活的心態和形態。
阿倫特認為,每個人的存在都展現在兩種生活領域中,一個是私人生活領域,另一個是公共生活領域。
私人生活領域是處理個人生活的需要和由慾望所驅動的領域,是表現對個人自我(包括個人的財產)的關懷和照看的領域,在現代意義上,具有個人的不受外部人為干預的隱私性特點,家庭的生活以及個人獨有的僅僅關涉到自己的生活事務都屬於私人領域。
公共生活領域是追求公共福祉、維護公共利益而表現的公共行動的領域。① 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公共生活的管理僅僅是實現公共生活的健康、有序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公共權力的實踐,在此之外,每個生活在公共領域中的人的公共行動必然涉及到公共福祉的追求,必然牽涉著公共利益,必然涉及行動的正義與否。在公共生活領域中,一切事務、一切實踐、一切行動都具有了公共性,個人的生活行動因而有了公共的制約。公共生活領域存在著每個人共同期望的共同福祉,存在著分享的公共價值(比如正義價值),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存在著最為重要的以公共正義的原則奠基的制度建設。這些共同性構成了公共生活領域(公共領域)的健康秩序以及公民個人對公共社群的歸屬感和參與態度。對公共生活的關注和對公共福祉的追求是進入公共生活領域的必要的價值承諾。公共生活或者共同生活反映了人的生活的特質。如果說每個自然的人在公共生活里超越了自然性而實現了人之為人的特性,獲得了人之為人的品質,那麼,公共生活的實踐所發展的公共性和公民性是人性的核心。 脫離了公共生活,或者沒有形成公共性和公民性,人性什麼都不是,人性恰恰是在公共生活中形成並展示的,也只有在公共生活里才能夠被定義。這擺脫了自然的、抽象的、普遍的人性設定,而把人性看作是在現實的生活結構中被建構的性質。公共性和公民性是在公共生活中建構和被建構起來的。亞里士多德把人定義為政治的動物的理由就是人——每個自由人都生活在共同體中,與他人一起生活,與他人一起行動,這種生活的共契性和人的實踐智慧使人把理性的眼光投向對更良善的生活的追求和治理,並且這種共在性形成了公共性,這是人的政治性的含義。二、公共生活領域是公民個人品質表現的重要領域公民對公共生活的關注是通過公民行動而表現,這就是思、言、行。在公共領域中的思想、言說和行動表現了公民個人的公共精神。實際上,公共生活空間是每個人自我展示的空間,而自我展示的方式是通過公共的思、言說和積極的行動。 這種自我展示是為著公共生活的公民個人的理性實踐。這種自我展示恰恰是公共生活領域的特點,是公共生活所要求和所給予的。正是公共領域,才使這種個人的自我展示有了可能,正是自我展示才使公民真正地進入了公共生活的領域,才真正地過著公共生活。也正是這種自我展示,才使公民具有了一種奮發向上的、追求卓越的精神特性。公共生活領域直接得益於這種公共地表現自我的公共精神,得益於人們公共地言說和積極的行動。在公共領域中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的雙重性就是指這種展示在公共領域中的建立在理性的思之上的言說和行動,這是個人的實踐構成公共領域的重要方式。同時,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公共領域中的言說和行動也生成了個人自身的精神氣質和內容。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個體通過言說和行動展現了自我,獲得了自我證實,具有了自我認同。在一定意義上說,人的生活的公共性形成了人成為人的實踐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活永遠具有一種對公共性的追求,在我們成為人的終身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拋棄公共精神,沒有公共精神,我們就沒有個人的精神;我們無法拋棄公共領域,沒有公共領域,我們就沒有展示自我和證實自我的可能性,也即沒有成為人的可能性公共生活領域中的自我展示並不是自發意義上的在場,而是有著精神追求的實現,這意味著在公共生活(公共展示)中個人在追求著優秀和卓越。公共的言說和行動意味著與他人一起在理性的言說和積極的行動,這就促發著對個人品質的自我教化和教化。共同生活的公共形式鼓勵人們追求德性上的卓越和優秀。公共領域正是人們追求卓越的地方,是人們形成公共精神的地方,是人們獲得發展的地方,也是表現公民風范的地方。因此,公共生活是人們獲得精神卓越化發展的條件。公共生活領域的健康存在不僅是一個社會的健康的條件,而且是生活在這個生活中的人們積極奮發、追求優秀品質的條件。這些優秀的品質展示和確證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公共生活健康的保障。公共生活的教化性在這一雙向的過程中顯示了力量。公共生活領域影響著每個人。個人的生活志向、抱負和希望都是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形成的,個人的才能,不管是現實化的,還是潛在的,都是在公共生活中獲得發展的具體可能性。公共生活的結構為每個人開辟了他們生活所需要的可能性,它所包納的歷史、現實的一切因素都在塑造著個人的人格史。
其實,個人生活領域無確定的包括哪些方面,作為一個社會人,肯定都會和一些公共生活領域相牽連!

7. 公共領域的道德缺失與私人領域的道德缺失區別是什麼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是人類的,民族的。全面可影響人類發展和生存的道德底線。
人上則是局部的,現實的和影響面小的

8. 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目的和意義

自古迄今,人類生活即分公域、私域兩途。古典中國以皇權國家為公域,以家庭社會為私域;近代西方以政治國家為公域,以市民社會為私域。

公、私域之間劃界,造成人類行為規范——法律之分類,有利於在政府權力和私人權利之間劃出界限,遏制政府權力的無限膨脹。眾所周知,權力的本性總是要不斷擴張的,只要沒有立法的規制,總是要想法設法地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甚至公民的私人領地。前幾年夫妻家中看黃碟被警察處罰,足以看出不受約束的權力,對公民生活可能會造成的干涉和限制。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安定祥和的秩序,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秩序的取得建立在公民權利受限的基礎之上,則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需要在立法層面予以必要的細化,在公域和私域之間劃上一條明確的界限,使得公權力的行使者不越界執法,私權利的享有者不影響社會。

9. 如何理解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一個哲學與社會學概念,與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相對,是指介於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公民們假定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此外,出版品、產品、以及發明方法在未受到專利或著作權保護的情況下,亦屬於公共領域。
私人領域包括公共經濟關系和私人的私密關系,以及在這兩個新出現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之間的協商。它包括了一個由個體組成的群體,他們會通過建設性的批評來辯論、討論和爭論這一市民社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