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環境的污染
1. 二氧化硫是破壞我國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分析: 空氣中來的二氧化硫主要來自自於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工業上大量含硫物質的燃燒,以此解答. 大量的燃燒石油、煤碳等化石燃料,工業上大量含硫物質的燃燒,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是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礦產資源的亂采濫挖、含硫溫泉的開發、生態環境的破壞與二氧化硫的排放有關但不是主要的來源.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明確二氧化硫的生成途徑是解答的關鍵,注意加強環保意識,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題目難度不大.
2. 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1.大氣污染問題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大氣污染是我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用薄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我國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
6.旱災和水災問題
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3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我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我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加入世貿組織與環境問題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加重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我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我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禁止使用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我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
3.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₂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1%,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污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裡,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
廢物質污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污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市場中約有7萬~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污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污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中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佔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4. 我國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大幅度降低
5. 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簡介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森林資源銳減。我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後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多年來,由於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我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大氣污染嚴重。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葯等,1978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環境是一種特殊資產。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於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我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我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 市場壓力。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並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 為了改變我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採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6. 改革開放後,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有那些
嚴格最主要的問題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的發展必然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再就是整體地球環境的變化.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生態系統的退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人類干擾下的生態進化過程.人類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改造者.由於人類認識能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環境問題.造成我國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講,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既有歷史的積累,也有現代的破壞.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國人口的過度增長、政策的失誤、歷史生態債務過多過重等原因,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雖然近幾十年來,我們也進行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對抑制局域性生態環境惡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整體分析,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問題依然十分嚴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造成了生態環境體系的先天不足、脆弱不堪,北方地區大風與乾旱嚴重,易產生風沙,水土流失強烈;南方地區降水集中,洪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而歷史上不斷的毀林墾荒和屯兵征戰對自然植被的破壞,使生態環境負債累累;現代人口壓力的增加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為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加速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這些原因均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但總的來說,人為因素的作用,特別是不合理地開發建設等經濟活動是造成生態破壞的主要原因。
7. 我國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具體數據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森林資源銳減。我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後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多年來,由於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我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大氣污染嚴重。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葯等,1978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環境是一種特殊資產。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於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我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我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
市場壓力。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並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
為了改變我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採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8. 我國的生態環境有哪些問題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棘手的難題。目前,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並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環境惡化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又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准近10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裡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9%,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酸雨,全國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嚴重的酸雨區,其中心區域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據對15個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有2800千米河段魚類基本絕跡。淮河流域191條支流中,80%的水呈黑綠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沿岸不少工廠被迫停產,一些地區農作物絕收。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兩億噸污水排入幹流,形成70千米長的污染帶,使蘇皖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飲。各地由於水污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及糾紛事件頻頻發生。
雜訊和固體廢物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雜訊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多億噸,每年仍以六七億噸的速度增加,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危險廢物大多未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地區盲目發展污染嚴重的企業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陷於人畜無飲水、草木難生長的境地。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貴州省務川縣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狀;安徽省奎河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癌症發病率高達1024/10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加,由此釀成的械鬥等流血沖突和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的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環境問題上如果不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9. 大氣污染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我國生態環境面臨怎樣的現狀
中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粉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重.1995年,據87個城市監測,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為55~7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39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42微克/立方米.45個城市年日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准,占監測城市數的51.7%.據84個城市監測,降塵年月均值3.70~60.13%噸/平方公里,平均值為17.7噸/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降塵量平均值為10.16噸/平方公里·月;北方平均值為24.73噸/平方公里·月.據88個城市監測,二氧化硫年日均值2~424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80微克/立方米,南北方城市總體污染水平相近.超過年日均值標準的城市為48個,占監測城市數的54.4%.據88個城市監測,氮氧化物年日均值12~129微克1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5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4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較南方城市污染嚴重.氮氧化物已成為廣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中國一些特大城市大氣污染開始轉型.由於大氣受到污染,一些地區開始形成酸雨區.中國的酸雨區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區域酸雨年均pH 值低於4.0,酸雨頻率在80%以上.西南地區以南充、宜賓、重慶和遵義等城市為中心的酸雨區,近年來有所緩減,但僅次於華中地區,其中心地區年均pH值低5.0,酸雨頻率高於80%.華東沿海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南至廈門的沿海地區,該區域酸雨污染強度較華中、西南地區弱,但區域分布范圍較廣,覆蓋蘇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區.華南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於珠江三角洲及廣西的東部地區,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0之間,中心區域酸雨頻率在60~90%范圍.廣西地區的酸雨污染較普遍,除南部濱海地區,大部分地區酸雨頻率在30%以上,酸雨區沿湘桂走廊向東西擴展,東與珠江三角洲相連.
10.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棘手的難題。目前,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並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環境惡化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又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准近10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裡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9%,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酸雨,全國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嚴重的酸雨區,其中心區域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據對15個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有2800千米河段魚類基本絕跡。淮河流域191條支流中,80%的水呈黑綠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沿岸不少工廠被迫停產,一些地區農作物絕收。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兩億噸污水排入幹流,形成70千米長的污染帶,使蘇皖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飲。各地由於水污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及糾紛事件頻頻發生。
雜訊和固體廢物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雜訊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多億噸,每年仍以六七億噸的速度增加,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危險廢物大多未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地區盲目發展污染嚴重的企業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陷於人畜無飲水、草木難生長的境地。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貴州省務川縣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狀;安徽省奎河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癌症發病率高達1024/10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加,由此釀成的械鬥等流血沖突和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的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環境問題上如果不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