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悲劇
Ⅰ 求解釋「公共地悲劇」
「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Common good)對資源分配有所沖突的社會陷阱(Social trap)。這個字起源於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討論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時,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在期刊《科學》將這個概念加以發表、延伸,稱為〈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而這個理論本身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
公共地悲劇
這樣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進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這樣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源自於每一個個體都企求擴大自身可使用的資源,然而資源耗損的代價卻轉嫁所有可使用資源的人們。(可使用資源的群體數目可能遠大於奪取資源的數目)
哈丁的主要興趣如同前人William Lloyd 和Thomas Malthus 一般皆專注在人口學,尤其是人口成長所造成的問題。他的論述聚焦於有限資源的使用,例如空氣與海洋資源,並指出污染的負面共享性。(他並非處理私人資源的蓄意污染,負面共享性是指公有資源被剝奪或污染所造成的共有損失)
牧民與草地的故事
有一個關於牧民與草地的故事,說的是當草地向牧民完全開放時,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購養成本,是有利潤的。盡管因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頭牛可能使整個草地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但對於單個牧民來說,他增加一頭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這一點,都增加一頭牛,那麼草地將被過度放牧,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需要,導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餓死。這個故事就是公共資源的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當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給所有人帶來了毀滅。」
· 非科技或非資源管理的方法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哈丁轉向尋求非科技或非資源管理的方法。
正面:牧羊人可以從增加的羊只上獲得所有的利益負面:牧場的承載力因為額外增加的羊只有所耗損 然而,牧場理論的關鍵性在於這兩者的代價並非平等:牧羊人獲得所有的利益,但是資源的虧損卻是轉嫁到所有牧羊人的身上。因此,就理性觀點考量,每一位牧羊人勢必會衡量如此的效用,進而增加一頭頭的羊只。但是當所有的牧羊人皆做出如此的結論,並且無限制的放牧時,牧場負載力的耗損將是必然的後果。於是每一個個體依照理性反應所做出的決定將會相同,畢竟獲得的利益將永遠大於利益的耗損。而無限制的放牧所導致的損失便是外部性的一個例子。
· 永無休止的悲劇
由於這樣的個體行為是可預見的,並且將持續發生,因此Hardin稱之為「悲劇」:「持續進行,永無休止的悲劇」。從哈丁的假設出發,可以發現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動並不會促進公共利益。
在哈丁的理論中, 他舉出一些公有資源的實例,如空氣、海洋、河流、魚群、國家公園、廣告甚至是停車收費器。此外,他的主要論述更在於當地球資源成為所有人類的公地時,人口的成長會帶來如何的影響。
· 潛在的管理解決方式
公地悲劇一文還指出針對公地問題舉出潛在的管理解決方式,如:私有化、污染者付費、管制與規范等。從他原始的牧場理論出發,哈丁認為應該將公有地加以分類與規范。他反對以良心作為管理公地的規范,他認為以良心作為規范反而有利於自私的個體侵害他人的權益。
至於如何避免過度消耗公地,哈丁以恩格斯的論述做出結論,他認為「自由是需求的確認」,他表示若將自由狹義的解釋為任意的自由,將使公地悲劇理論更加完整。但Hardin相信,若能在一開始就確認資源之為公地,並對其有所覺醒,了解公有資源是需要受到規范的,那麼「人類將能保有並且培育出更珍貴的自由」。
除了資源使用的主要論述之外,此篇論文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他明確的處理和道德相關的問題,並將其投稿於科學期刊《科學》。而期刊為這篇文章所下的標題為「人口成長所帶來的問題並沒有科學的解決方法,而需要一個基本的道德延展」。公地悲劇直到今日仍存有爭議。有些爭議起源於個體是否永遠如Hardin所言的自私。
· 意見實踐於真實情況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爭議來自於將Hardin的意見實踐於真實情況中。有些專家甚至認為Hardin的作品提倡公地的私有化。進而導致了原本由當地機構管制的公地被圈管或私有化。表面上這樣的措施看似保護了資源,實際上卻忽略了預存的管理通常不公平的盜用資源,並且隔離了原本就存在於資源所在的(通常是貧窮的)人群。
當哈丁的論文聚焦於不受管理的資源而非公有管理的資源時,他的訴求卻是不合時宜的。諷刺的是,對於Hardin想法的誤解通常來自於他的牧場理論。大體而言,Hardin清楚的描述如何控管公有財產以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
但他對於公有資產的定義與管理方式常常被誤解為提倡私有化的論述。而相對於公地悲的論則通常被視為「反公地悲劇」意指:理性的個體浪費資源。
Ⅱ 公共悲劇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利潤最大化和集體利潤最大化不一致導致,可以通過產權明確或是其他的政策性限制而使其達到最優
Ⅲ 「公地悲劇」是什麼意思
公地悲劇的意思是:人們過度使用公共資源,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
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每個人都有權使用,但沒有權利阻止他人使用它。每個人都傾向於過度使用,導致資源匱乏。
過度捕撈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以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它被稱為悲劇的原因是因為每一方都知道資源會因過度使用而耗盡,但每個人都覺得無力阻止局勢繼續惡化。
(3)公共悲劇擴展閱讀:
公地悲劇與英國的「圈地運動」有關。在15和16世紀的英國,草原,森林,沼澤等屬於公共土地。雖然耕地有其主人,但在莊稼收獲後,圍欄被拆除並作為公共牧場開放。
隨著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羊業發展迅速,因此大量的羊進入公共牧場。不久,土地開始墮落,出現了「公地悲劇」。一些貴族通過暴力手段非法獲得土地,並開始使用圍欄圍繞公共土地。為了他們自己,這是我們在歷史書中學到的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導致農民和牧民失去土地以維持生計。歷史稱它是一個血腥的「羊吃人」事件。但是書中沒有提到:「圈地運動」的陣痛過後,英國人驚奇的發現,草場變好了,英國人作為整體的收益提高了。
由於土地產權的確立,土地從公共變為私人領土,所有者更有效地管理土地。為了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將盡力保持牧場的質量。土地合並後的生產單位已經發展成為一條大規模的生產線,勞動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正是從「圈地運動」,英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不落下的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地悲劇
Ⅳ 什麼是公地悲劇
公共資源悲劇最初由哈定提出。哈定(Garrit Hadin)1968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專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學的張維屬迎教授將之譯成《公共地悲劇》,但哈定那裡的the commons不僅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空間等等.
武漢大學的朱志方教授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譯成《大鍋飯悲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切合哈定所表達的意思。將the commons譯成「公共資源」似乎更確切些。哈定描述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我們可稱為哈定悲劇。
(4)公共悲劇擴展閱讀:
對公共資源悲劇的防止有兩種辦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無論這種權力機構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私人對公共地的擁有即處置便是在使用權力;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系在一起。
在實際中也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當悲劇未發生時,如果建立起來一套價值觀或者一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可以通過牧牛成本控制數量或採取其他辦法控制數量。
Ⅳ 請問哪位高手什麼是「公共牧場悲劇」
一、公地的悲劇的含義 1968年,美國學者哈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的悲劇》的文章。英國曾經有這樣一種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中劃出一片尚未耕種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一件造福於民的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養盡可能多的牛羊。隨著牛羊數量無節制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終全部餓死。 公地悲劇在英國是和「圈地運動」聯系在一起的。15,16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於公共用地,耕地雖然有主人,但是莊稼收割完以後,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作為公共牧場。由於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養羊業飛速發展,於是大量羊群進入公共草場。不久,土地開始退化,「公地悲劇」出現了。於是一些貴族通過暴力手段非法獲得土地,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這就是我們歷史書中學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大批的農民和牧民失去了維持生計的土地,歷史書中稱之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書中沒有提到:「圈地運動」的陣痛過後,英國人驚奇的發現,草場變好了,英國人作為整體的收益提高了。由於土地產權的確立,土地由公地變為私人領地的同時,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為了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盡力保持草場的質量。同時,土地兼並後以戶為單位的生產單元演化為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勞動效率大為提高。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逐漸發展為日不落帝國。 J.B. Wiesner和H.F. York在一篇關於核子戰爭前景的發人深省文章結尾時說:「武器競賽的雙方都是…面對持續增強的軍事力量和持續減弱的國家安全。深思之下,我們的專業意見認為這困局沒有技術性的解決辦法。如果大國只是在科學和科技這方面找尋解決辦法,結果只會令情況惡化。」 希望各位不要集中注意文章的主題(核武世界的國家安全),而是要留意作者的結論,即是問題沒有技術性的解決辦法。專業和半通俗科學期刊的評論,差不多都隱喻評論的問題是有技術性的解決辦法。技術性解決辦法可以定義為只要改變自然科學的技術,無需或只是稍為改變人的道德價值或概念。我們現在一般都歡迎有技術性解決辦法(以前並非如此)。因為以前的預言往往失准,要有莫大勇氣才會斷言沒有預期的技術性解決辦法。Wiesner和York表現出勇氣,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堅持問題不能在自然科學找到解決辦法。他們小心翼翼為聲明加上以下的批註:「深思之下,我們的專業意見…。」本文所關注的。不是他們是否正確,而是一個重要的觀點:有一組關乎人的問題可以稱為「沒有技術性解決辦法的問題」,或是更明確地說:認定和討論這些問題是其中之一。要表明這類問題不是空號很容易。還記得劃井游戲。想一想:「我如何贏劃井游戲?」假設(依照賽局理論的慣例)我的對手是個中能手,大家都知道我不可能贏。換句話說,問題沒有「技術性解決辦法」。要贏,我只能把「贏」的意義根本改掉。我可以打對方的頭,可以弄虛作假。每一種我要「贏」的方法,都是某種意義上放棄了我們認知了解的游戲。(我當然可以公開放棄—不玩。大多數成年人都這樣。)「沒有技術性解決辦法的問題」有其它的命題。我的論題:大家慣常認知的「人口問題」是這樣的命題。要說明一下大家是怎樣慣常認知的。持平的說,大多數人為人口問題苦惱,要找出方法避免人口過多的邪惡,但不放棄他們正在享受的特權。他們以為海洋養殖或發明小麥新品種會解決問題—從技術方面。我嘗試證明他們不能找到解決辦法。人口問題正如要贏劃井游戲,不能技術性解決。我們要最大化什麼?如馬爾薩斯 所言,人口自然地以「幾何級數」增加,或是我們現在的說法是函數增加。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這即是說世界物品的人均份額必然減少。我們的世界是否有限?一個中肯的抗辯說法:世界是無限的,或是我們不知道世界不是無限。但是,從實際問題角度來看以後幾代人和可見的科技,很清楚如果我們不是實時假設陸上人類可用的世界是有限的,我們會大大增加人類的痛苦。「太空」不是逃生門。 有限的世界只能養活有限的人口;因此到了最後,人口增長必然是零。(零增長的永恆大幅度上下波動是無關宏旨的變動,不在此討論。)當條件符合,人類的情況會是怎樣?明確地說,邊泌 的目標:「最大數目的最大好處」能否實現?不可能—理由有二,單是一個已足夠。第一個理由是理論性。數學上,兩個函數是不可能同時最大化。 補充: Neumann和Morgenstern已經清楚說明 ,其中的絕對原理是起碼可以追溯至D'Alembert (1717-1783) 的偏微分方程式。第二個理由是直接源於生物事實。任何生物要生存,必須有一個能源來源(例如食物)。能源用於兩個目的:維生和工作。人要維持生命,每天需要1600 千卡路里(維生卡路里)。維生以外所做的一切可以定義為工作,由攝取的「工作卡路里」支持。工作卡路里不是只用於我們日常談到的工作;所有享樂形式都需要:游泳、賽車、音樂,吟詩。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人口最大化,我們要做什麼是很明顯。我們要每個人的工作卡路里最接近零。沒有可口美食,沒有度假,沒有運動,沒有音樂,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我以為無需爭議或實證,大家都同意人口最大化不會物品最大化。邊泌的目標是不可能的。我在達成以上的結論時,作出一貫的假定,問題就是取得能源。有了核能,有些人會質疑這假定。但是,即使有無窮能源,人口增長依然帶來不可逃避的問題。正如J. H. Fremlin機智表達,取得能源的問題,被能源消散取而代之 。分析的算術符號正負倒轉;但邊泌的目標是不能達到。因此,最合適的人口是少於最大。定義最合適的困難大;依我所知,沒有人曾鄭重處理這問題。要達致一個可接受和穩定的解決辦法,需要多過一代人的辛勤分析—和更大說服力。我們期望每個人有最大好處;但什麼是「好處」?某人的好處是荒原,另一人是大眾的滑雪小屋。某人的好處是河口盛產水鴨,供獵人射擊;另一人是工廠用地。我們一般說比較各人的心頭好是不可能的,因為物品是不配比較。不配比較就是不能比較。理論上這可能是對的;但實際生活中不配比較是可以衡量的。只需要一套判斷的標准和比重的制度。大自然的標准就是生存。何等物種較好:小而可掩藏,或是大而有勁力?物競天擇會比較不配比較的。 補充: 一,環境有承載極限。超過承載極限會崩潰。人類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自然或戰勝自然,但並非絕對的輕易的可戰勝自然。 二、風調雨順並非常態。在風調雨順時人類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若在風調雨順時不為困難時期做准備,未來的困難會加倍。 三、造成環境破壞的根本原因在於環境是公共地,在人人自利的大前提下,難以/無法避免公共地的悲劇。現在,海洋是公共地,天空是公共地,第三世界國家沒有環保意識對於第一世界國家而言也是公共地。日本保全自己的森林,間接造成世界熱帶雨林的消失就是明證。
Ⅵ 公共地悲劇的公共地悲劇(又稱公共資源悲劇)
這樣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進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回。這樣的情答況之所以會發生源自於每一個個體都企求擴大自身可使用的資源,然而資源耗損的代價卻轉嫁所有可使用資源的人們。(可使用資源的群體數目可能遠大於奪取資源的數目)
哈丁的主要興趣如同前人William Lloyd 和Thomas Malthus 一般皆專注在人口學,尤其是人口成長所造成的問題。他的論述聚焦於有限資源的使用,例如空氣與海洋資源,並指出污染的負面共享性。(他並非處理私人資源的蓄意污染,負面共享性是指公有資源被剝奪或污染所造成的共有損失)
Ⅶ 什麼是公地悲劇
公地作為一來項資源或財產有自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公共物品因產權難以界定而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侵佔是必然的結果。
看這里 ,很詳細。
http://ke..com/view/548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