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環境污染現狀
Ⅰ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Ⅱ 中國的環境污染是什麼現狀
1.1、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1.2、 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1.3、 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1.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1.5、 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1.6、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Ⅲ 中國目前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然而在這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背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面臨著更嚴重的挑戰。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環境污染主要有三大方面:
1.大氣污染
我國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三類物質。
這些污染物的來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工業生產,石油礦產的開采,燃煤發電發熱,汽車尾氣的排放,垃圾的無措施焚燒等等。
2.水體污染
相必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地球被水環繞著,看起來水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我們人類真正能用上的水資源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海洋水並不能直接為我們作用,我們需要的是淡水資源。那為什麼我們不用海洋水處理成淡水資源呢,原因是依據目前的技術和,只能實現小規模的海洋水轉換淡水工程,而且投入的資金也是很龐大的,投入與效益不成正比。所以我們還得依賴這僅有的一小部分淡水。
而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之一,人口基數又大,讓本來就不夠用的水資源又變得更加珍貴。
目前我國水資源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工業污染,一些無良企業為節約治理成本將未經過治理的工業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
.農業污染,農業生產中使用大量的農葯,如有機磷農葯,有機氯農葯等。特別是在農村中,農民將使用過的農葯器具直接扔進河道,水溝中,導致水體受到污染。還有一種是農作物上的農葯殘留在降水的作用下,滲入地下水體中。
生活用水污染,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在使用這些水資源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生活污水,也稱中水,比如洗滌用水,醫療廢水等。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如亂砍亂伐,不加控制的開采導致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農葯的成分大多都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旦進入到土壤中,很難自然降解,只會越積累越多,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重金屬污染,主要是由於開采礦石和生產企業排放含重金屬廢水原因導致。
我們的環境其實很脆弱,我們的生產活動直接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擁有一定的環保意識
Ⅳ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狀況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當進入環境的廢物濃度或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總量超過環境自凈的能力,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使可用資源作為廢物排入環境而造成危害。環境污染不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能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引起生物體遺傳物質的變化。長期接觸環境中的致癌因素還可引起惡性腫瘤,稱為環境(性)癌。環境污染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污染、化學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輻射污染等;按污染產生的原因可分為生產污染和生活污染,前者又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又可分為全球性污染、區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森林銳減直接導致了全球六大生態危機。
一、綠洲淪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壞導致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把地表徑流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減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滲透力更強,一般為每小時250毫米,超過了一般降水的強度。一場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於森林的嚴重破壞,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嚴重侵蝕,每年約有600多億噸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億噸。全球地力衰退和養分缺乏的耕地面積已達29.9億公頃,占陸地總面積的23%。
三、乾旱缺水嚴重
森林被譽為「綠色的海洋」、「看不見的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立方米,l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即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庫容的水庫。由於森林銳減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嚴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陸面積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20多億人飲用水緊缺。預計今後30年內,全球約有2/3的人口處於缺水狀況。
四、洪澇災害頻發
水災與旱災是一對「孿生子」。破壞森林,必然導致無雨則旱,有雨則澇。大量事實說明,森林有很強的截留降水、調節徑流和減輕澇災的功能。森林憑借它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的調節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庫淤積。這兩個作用削弱後,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濫。
五、物種紛紛滅絕
科學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積減少10%,能繼續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種就將減少一半。地球上有500萬至5000萬種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聯合國預測,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萬至5萬個物種。目前,地球上的物種已消失了25%,還有20%—30%存在滅絕的危險。
六、溫室效應加劇
近代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過去110多年裡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紀中期將達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每公頃森林平均每生產10噸干物質,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
從這六大生態危機可以看出,破壞森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們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許多地區的風速將增加60%至8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生產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目前,森林銳減導致的一系列生態危機,已經構成了對人類的嚴重威脅。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據估計,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約為230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噸/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Ⅳ 中國目前的環境狀況
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一樣,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但生態惡化問題經歷數千年的累積,已經積重難返。五十年代後,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於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環境污染向農村急劇蔓延,同時,生態破壞的范圍也在擴大。時至如今,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難題。
從全國總的情況來看,我國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生態惡化積重難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一、大氣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以宜賓、貴陽、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區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河南、陝西部分地區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較為嚴重。
2.污染來源
能源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自1980年以來,中國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兩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費已達13.9億噸,預計到2000年將增至14.5億噸。以煤炭、生物能、石油產品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氣中顆粒物的主要來源。大氣中細顆粒物(直徑小於10微米)和超細顆粒物(直徑小於2.5微米)對人體健康最為有害,它們主要來自工業鍋爐和家庭煤爐所排放的煙塵。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來自這些排放源。工業鍋爐燃煤占我國
Ⅵ 目前的環境污染情況數據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Ⅶ 關於當今環境現狀的研究報告
棒棒噠!!!!!!!!!(省略一千億個感嘆號……)
Ⅷ 環境污染現狀
1. 什麼是環境問題
概括地講,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於人類生存 和發展的 各種現象。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
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 題。由自 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如火山噴發、地 震、洪澇、乾旱、 滑坡等等引起的環境問題。由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 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 反過來又危機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 染和資源浪費等方面。目前人們所說的環境問題一 般是指次生環境問題,以 下本文中提到環境問題也採用這種用法。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生態系統的生產 能力顯著減 少和結構顯著改變,從而引起的環境問題,如過度放牧引起草原 退化,濫采濫捕使珍惜 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生產力下降,植被破壞引起水土 流失等等。環境污染則指人類活動 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進入物理環境後,對生 態系統產生的一系列擾亂和侵害, 特別是當由此引起的環境質量的惡化反過 來又影響人類自己的生活質量時。 環境污染不僅包括物質造成的直接污染, 如工業"三廢"和生活"三廢",也包 括由物質的物理性質和運動性質引起 的污染,如熱污染、雜訊污染、電磁污 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環境污染還會衍 生出許多環境效應,例如二氧化硫造成 的大氣污染,除了使大氣環境質量下 降,還會造成酸雨。
應當注意的是,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往往難以截然分開,它們 之間常常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因果關系和相互作用。
2. 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
環境問題是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 高,人口數量也迅速增長。人口的增長又反過來要求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 如此循環作用,直至現代,環境問題發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環境問題的歷 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
此階段從人類出現開始直到產業革命,跟後兩個階段相比,是一個漫長 的時期。在該階段,人類經歷了從以採集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種和養 殖為生的定居生活的轉變。隨著種植、養殖和漁業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第 一次勞動大分工。人類從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轉變到自覺利用土地、生 物、陸地水體和海洋等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活資料有了較以前穩定得多的來 源,人類的種群開始迅速擴大。人類社會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擴大物質生產規 模,便開始出現燒荒、墾荒、興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動,引起嚴重的水土流 失、土壤鹽漬化或沼澤化等問題。但此時的人類還意識不到這樣做的長遠後 果,一些地區因而發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退化。較突出的例子 是,古代經濟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由於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後來變成了 不毛之地;中國的黃河流域,曾經森林廣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發源地, 而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開墾,雖然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發展,可是由 於森林驟減,水源得不到涵養,造成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 橫,土地日益貧瘠,給後代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總的說來,這一階段 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局部的,沒有達到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程度。
(2) 近代城市環境問題
此階段從工業革命開始到八十年代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洞為止。工業革 命(從農業占優勢的經濟向工業占優勢的經濟的迅速過渡稱為工業革命)是 世界史的一個新時期的起點,此後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出現新的特點並日益復 雜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的一系列發明和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類 社會的生產力,人類開始插上技術的翅膀,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開采和消耗 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新技術使英國、歐洲和美國等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 間里先後進入工業化社會,並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發達國 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高度城市化。這一階段的環境 問題跟工業和城市同步發展。先是由於人口和工業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劇 增,發達國家的城市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後來這些國家的城市周圍又出現日 益嚴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業三廢、汽車尾氣更是加劇了這些污染公害 的程度。在後來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普遍花大力氣對這些城 市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並把污染嚴重的工業搬到發展中國家,較好地解決了 國內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發達國家環境狀況的改善,發展中國家卻開始步 發達國家的後塵,重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環境問題有過之而無不 及,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
(3) 當代環境問題階段
從198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南極上空出現的"臭 氧洞"開始,人類環境問題發展到當代環境問題階段。這一階段環境問題的 特徵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徵兆,目前這些徵兆 集中在酸雨、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三大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上。與此同 時,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一些國家的貧困化愈演愈烈, 水資源短缺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發生,其他資源(包括能源)也相繼出現將要 耗竭的信號。這一切表明,生物圈這一生命支持系統對人類社會的支撐已接 近它的極限。這還表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遠性。
Ⅸ 現在地球上的污染狀況
人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窮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海洋。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鋁等廢物,它們成了城市衛生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毛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Ⅹ 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是怎樣的
伴隨著中國粗放式製造業擴張達到極限,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金這一中等發達水平的時候,中國同時也進入了環境壓力高峰。
如果說四萬億之前的環境污染還只是個別局部現象,而今就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了。2012年入冬以來的全國性霧霾天氣,再清楚不過地揭露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和生態的極端脆弱性。
當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藍色的天空都成為民眾的奢望之時,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之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1、污染范圍廣
地域廣:從環境污染的地域來看,已經從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迅速蔓延至全國。最近三四年,中西部地區加大了開發力度,低端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凸顯出來。昔日清澈見底的一條條小溪變成臭水溝,已不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個別現象。
空間廣:從環境污染的空間分布看,從天空到海洋,從陸地到河流,從地表到地下,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土壤,都廣泛地被嚴重污染。
2、污染程度高
水源:我國人均水資源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本就匱乏。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然而據新華網報道,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地下水只有3%。近兩年,我國水源惡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去年春節期間廣西一家企業將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導致龍江河鎘污染;今年1月,山西長治苯胺泄漏事故引發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
在水資源總量2/3的地表水中,污染問題同樣嚴重。據2006年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V-V類和劣V類水質佔比達到32%和28%;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評價成果,84個湖泊中常年呈現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有48個,佔比達到52.4%;根據2000年評價的633個水庫中,62%為中營養水庫,38%為富營養水庫,貧營養水庫還不及1%。
土壤: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佔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由此,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空氣: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遭到破壞三個方面。中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
據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准。
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嚴重
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災難在歷史上並非罕見,然而,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堪比史上最嚴重。比如,臭名昭著的倫敦大霧與今日的北京霧霾當屬同一級別。
據記載,1952年12月倫敦,在濃霧彌漫的四天時間里,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醫生的回憶錄表明,當時醫院人滿為患根本無法收治。有研究稱,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達到85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