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
A. 公共關系基本原則
1 、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指組織在開展公共關系活動時,必須建立在組織良好行為和掌握事實的基礎之上,向公眾如實傳遞有關組織的信息,同時向組織決策者如實傳遞有關公眾的信息。
公共關系是建立信譽、塑造形象的藝術,但它又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或宣傳的技術,而是以事實為依據的科學。公共關系不能「製造」,只能「塑造」良好的形象,這種塑造所用的材料就是事實。
2 、平等互惠原則
社會組織在開展公共關系活動中,要注意信守平等互惠原則。平等互惠原則是指公關活動要兼顧組織與公眾的雙方利益,在平等的地位上使雙方互利互惠。
平等互利,就是既講「利己」,又講「利他」。公共關系並不是一味地講「利他」,也要講「利己」(局部利益)但「利己」不是利己主義。公共關系是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讓別人先得益,最後對自己也有利。
3 、整體一致原則
整體一致原則是指社會組織在開展公共關系活動時,要站在「社會」的高度,對由活動可能產生的對社會經濟效益、社會生態效益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等幾方面的影響綜合起來統一考慮,使諸方面均符合公眾的長期利益和根本利益。這種力求使諸因素效益一致的思想和作法我們稱其為整體一致原則。
4、 全員公關原則
全員公關原則是指一個組織公關工作的開展,不僅要依靠專職公關機構和公關人員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賴於組織由各部門和全體員工的配合,要求組織的全體成員都注意樹立公共關系觀念,都要關注並參與公共關系工作,都要為公共關系工作做出貢獻。
(1)公共關系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組織為改善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促進公眾對組織的認識,理解及支持,達到樹立良好組織形象、促進商品銷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動。它本意是社會組織、集體或個人必須與其周圍的各種內部、外部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
它是一種狀態,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都處於某種公共關系狀態之中。它又是一種活動,當一個工商企業或個人有意識地、自覺地採取措施去改善和維持自己的公共關系狀態時,就是在從事公共關系活動。
作為公共關系主體長期發展戰略組合的一部分,公共關系的涵義是指這種管理職能:評估社會公眾的態度,確認與公眾利益相符合的個人或組織的政策與程序,擬定並執行各種行動方案,提高主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改善形象,爭取相關公眾的理解與接受。
含義詳解
公共關系一詞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為「公共的」、「公開的」、「公眾的」,Relations即「關系」之謂,兩詞合起來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關系」,有時候又稱「公眾關系、機構傳訊」,簡稱PR或公關。
自從公共關系誕生以來,人們給其下一個准確定義的努力就沒有停止過。由於每個人的認識角度不同,對公共關系內涵的理解也各異,於是就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公共關系定義。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著名的公共關系學者萊克斯·哈洛(Rex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個公共關系的定義;還有人說,公共關系的定義已有上千條之多。於是有人不無幽默地說有多少公共關系學者,便有多少種公共關系的定義。
公共關系主要從事組織機構信息傳播,關系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咨詢、策劃、實施和服務的管理職能。包括選創組織的成功,降低組織失敗的影響,宣布變更等等。
由於社會上的分工越來越細,公關人員的重要性愈顯增加,許多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公共關系學系,為社會培養不同領域的公關人才。
公關行業的性質使其不可避免地與媒體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中國大陸公關行業的企業要接近顧客群(對公關服務有需求的組織)及媒體,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而成都、武漢等城市也有分布。
全新思維
危機公關凡是思維,致人智慧改變命運,不是智慧事情怎麼可能用常規思維去解決呢?比如:危機公關缺乏直接的理念指導,危機公關的核心是危機戰略,站得高看的遠,假如方向戰略是危機公關的思維
所以,危機公關凡是思維,智慧會改變命運,相比之下,危機公關的思維和手段應對網路時代的公共。利用互聯網的科技表達手段的形象,為現代公共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策劃思路和傳播媒介。
B. 公共關系調查法的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公共關系程序的第一個步驟。組織要設計、塑造、樹立組織的良好形象,必須對組織在公眾中的現有形象有準確的了解,必須能及時、有效、准確地獲取組織外部信息,把握公眾輿論。因此,必須了解和掌握公共關系調查研究和形象評估的理論和方法。 《美國周刊》有一篇文章這樣寫到, 「在一個富足的社會里,人們都已不太斤斤計較價格;產品的相似之處又多於不同之處。因而,公司的形象就變得比產品和價格更為重要」。這段話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它說明了在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社會里,企業組織之間的競爭已經主要不是產品和價格的競爭,而是組織形象的競爭。誰能在公眾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誰就能贏得更多的顧客,贏得更多的投資者,贏得社會各界的合作與支持。 所謂組織形象,就是社會公眾對組織的全部看法和評價。組織形象雖是公眾對組織的評價,但其內容卻來源於客觀事實,它是組織的客觀行為在公眾心目中的反映。因此要贏得公眾的好感,組織首先必須從完善自己的政策和行為著手,再輔之以適度的宣傳。這就是所謂的PR=P(90%靠自己努力)+R(10%讓人知道)。
例如,一家生產性組織要想獲得公眾的青睞,首先就要生產出符合公眾需要的優質產品,要有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再加上有效的公關宣傳,就易於被公眾所接受了。組織形象分為組織的自我期望形象和實際社會形象。自我期望形象是公共關系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實際社會形象則是公共關系工作的出發點或起點。
1.組織的自我期望形象
2. 組織的實際社會形象
3. 調查評估組織形象的基本方法 公眾是公共關系活動的對象,公眾對組織的態度和意見是一切公共關系活動的出發點,掌握公眾信息是開展公共關系活動的基礎。公眾調查要獲取的信息有:
(1)背景資料。即了解公眾的籍貫、住址、文化程度、年齡、性別、家庭狀況、經濟收入等情況,以便使公共關系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2)知曉度資料。了解公眾對社會組織基本職能、產品服務、方針政策知曉的情況。
(3)態度資料。弄清公眾對組織的產品、服務、政策、行為持何種態度,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技術、價格、包裝如何評價,對組織的服務是否滿意,對組織的政策和行為是否支持。
(4)行為資料。一定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動機,一定的動機引起一定的行為。獲取公眾行為資料首先要了解公眾的需求類型和變化趨勢,了解影響需求的因素(如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掌握公眾的消費時尚、消費心理、消費模式的變化周期,進而了解公眾對組織的產品、服務、政策、行為已經或准備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在一次公關活動前後分別進行一次調查,比較先後調查的結果,分析公共關系活動的結果,這種方法稱為比較調查法或對比調查法。
例如:企業的銷售額及利潤的增減受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雖然制約因素很多,不完全是公共關系活動的成效,但在一定時期內藉助於公共關系活動的效果還是明顯的。假如某企業開展大型展銷活動時配合大量的公共關系活動使銷售量急劇上升,這時就可以應用對比調查法,從一定時期的銷售量、利潤率對比說明公共關系活動的效果。 根據塞普爾的理論,人們對社會間各種職業和從事這種職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要,即滿足生活的需要,滿足社會人際關系的需要和滿足勞動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人會具有三類,十五種職業價值尺度:
一是內在職業價值,是指與職業本身性質有關的價值,如利他主義、獨立性、創造性、智力激發、美感、成就和管理;
二是外在職業價值,是指與職業本身性質無關的價值,如工作環境、同事關系、監督關系和變動性;
三是外在報酬,包括安全性、聲譽、經濟報酬和職業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等(註:寧維衛:《職業價值觀研究述評》,《社會心理研究》)。
這些衡量職業條件的價值尺度既以人的主體需要為前提,同時又結合並滲透了職業活動的特點,因此基本上反映了職業需要的各個方面。
塞普爾設計編制的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簡稱WVI)仍在西方流行。中國學者對原量表進行了修訂,本研究就借鑒了寧維衛的調查問卷。基於教師的職業特點,人們又在原來的60個項目中增添了體現教師職業特點的四個職業價值尺度項目,即育人的需要、與青少年接觸的需要、休息日多的需要、付出與報酬平衡的需要,其中第一項屬於內在職業價值,第二項屬於外在職業價值,後兩項屬於外在報酬。為體現語言的時代性,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礎上,對量表中的個別項目做了微小的文字變動。 不同教師職業需要的因素分析
首先運用因素分析法來分別了解優秀教師和一般教師對19種價值尺度的評價情況。按照估計特徵值大於1的原則,分別可以提取出六個影響優秀教師職業需要的因素和六個影響一般教師職業需要的因素。需要說明的是,被提取的因素都有絕對值較大的因子負荷系數(大於0.50)。通過綜合分析影響不同教師職業需要的主要因素,認為:
(1)無論是優秀教師還是一般教師,他們對職業的幾個主要方面都有所考慮,並且這些均可以歸類為「內在職業價值」,如進取心、自主性、社會貢獻、工作性質等;「外在職業價值」,如工作環境、工作地位等;「外在報酬」,如工作穩定性、生活方式、工作優越性等。這基本符合塞普爾的職業價值分類,同時也說明了測量的效度是可靠的。
(2)優秀教師和一般教師在考慮職業各方面的需要時存在一定的差異。概括地講,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比較起來,在考慮職業的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的同時,更加註重職業的內在價值。這表現在優秀教師提取的幾個主因素中,有三項集中概括了職業的內在價值,即進取心、社會貢獻和育人的工作性質;而一般教師關注較多的則是包括生活方式、工作條件、工作穩定性、工作地位等在內的四項關於職業的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
在上述結論的基礎上,人們又進行了教師與各職業價值尺度之間的兩因素的獨立性檢驗。從結果中可以看到,優秀教師和一般教師的態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幾方面的差異則不顯著。
結合前面的已有結論,可以進行如下分析:
(1)優秀教師比一般教師更需要在工作中體現出自我的獨立性。這主要表現在,優秀教師大都比較注重能夠在工作中獨當一面,堅持自己的想法,並支配自己的工作。這個結論與中國學者白益民等進行的教師個性與教學成效的相關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即高成效教師個性的共同特徵中「獨立性」處於中上水平。
(2)一般教師與優秀教師更需要工作具有穩定性。這主要表現在,一般教師比優秀教師更加註重工作的安定程度,他們希望工作穩定、有保障,不願失去工作。由此人們可以推知,許多教學成效一般或較差的教師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不鍾愛於教育工作,但是為了擁有一份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社會中仍具有較大穩定性的工作,他們中有很多人寧願持一種非積極的態度留在教育崗位上。如此,他們是很難取得高成效的教學成績的。
(3)優秀教師比一般教師更需要擁有自我的生活方式。這主要表現在,優秀教師大都比較嚮往下班後能從事自己喜歡和愛好的業余活動,能擁有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這反映了優秀教師們所具有的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雖然他們為取得高成效的教學成績花去了許多課余時間和精力,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高質量生活的嚮往。
(4)一般教師比優秀教師更需要良好的監督關系。這主要表現在,一般教師都非常渴望在工作中能遇上可以依靠的公正領導,他們認為擁有一個關懷、體貼、能常傾聽意見的領導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認為,這與優秀教師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是不無關系的。他們大多認為,要順利地展開教學工作並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效,有好的領導做後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於一線教師的個人努力。沒有教師自身的高素質和兢業愛崗的師德,高成效的教學是無從開始的。
(5)優秀教師比一般教師更需要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這主要表現在,優秀教師希望在日常工作中能進行豐富的想像,創造一些新東西,並能實現自己獨特的想法。因為新事物的誕生或對新思想的推廣往往不能循規蹈矩,機械地照抄、照搬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是不利於教學的改革以及創新的。現代的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並非因為他們是最好的教書匠,而是因為他們是工作的有心人,能在教學中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在同樣的空間和時間里取得比別人更突出的教學成效。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創造性是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特質,而這也恰恰是一般教師所欠缺的。
(6)優秀教師比一般教師更熱衷於教育工作。這主要表現在,優秀教師樂於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造就和感召他人,他們需要通過培育人才獲得一種成就感。赫茲伯格的雙因素需要理論告訴人們,教師職業所具有的特定工作內容和工作情感才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主要源泉。教書育人,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和造就下一代是教育工作不同於其他職業的主要特點。而樂於從中獲得成就感並非是所有教師都具有的心理。正如調查結果顯示的那樣,不同的教師在對「育人需要」這一尺度進行評價時有很大差異,優秀教師比一般教師更加熱愛教育工作。
不同教師職業需要滿足程度的差異分析
(1)在優秀教師中選擇滿足程度「極高」的佔6.0%,「高」的佔28.8%,兩項累計百分比為34.8%,可以說,有超過3/1的優秀教師認為教師這一職業能很好的滿足自身的職業需要;而一般教師中選擇滿足程度「極高」的僅佔3.9%,「高」的佔19.2%,兩項累計百分比只有23.1%,一般教師中只有少部分教師感覺自身的職業需要能從教師這一職業中得到很好地滿足。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在教師職業對自身職業需要的滿足程度這一問題的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2)從調查數據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無論是優秀教師還是一般教師,他們中都有占絕對多數的人(59.1%的優秀教師和76.9%的一般教師)認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在一般程度上滿足自身的職業需要。
(3)優秀教師中有少部分人認為教師這個職業不能很好地滿足自己的職業需要,這表現在有約佔6.1%的優秀教師選擇滿足程度「低」,而同時調查結果卻顯示一般教師中沒有人在這個問題上持明顯的消極態度。
對一名教師來說,能在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滿足自身的職業需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教學成效。由此人們可以進行如下討論:需要和認知有關。人們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會產生一系列不同情緒和情感的體驗。如果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便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和心理滿足的體驗;如果不能滿足,便會產生失望和不快之感。同時,人的需要是人的積極性的內在源泉,人的積極性就表現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是人的積極性的根本動力。所以,一些教師因為比較注重職業的內在價值,並且認為教師這一職業能比較好地滿足他們的職業需要,他們就會有良好的內心體驗,其職業行為也因此會比較積極。他們大多對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工作穩定性也較大,能堅持不懈地鑽研業務,全力以赴地做好教學工作。對教學給予的專注和特別的努力程度往往使得他們的教學成效高於其他教師。與此同時,較高的教學成效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強化教師有效且積極的職業行為,從中所獲得的內心體驗也會更加愉悅,其具有的職業需要就隨之被進一步滿足,並可能產生新的更高水平的職業需要,對自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亦然。
當然,絕對和機械地解釋職業需要和教師一系列職業行為中的積極與消極表現以及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的相互關系,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是不準確、不完備的。一方面,一些教師雖然自身的職業需要通過教師這一職業得到了基本滿足,但卻不一定取得高成效。隨著教師地位、待遇的不斷改善,人們越來越發現教師職業外在條件的優越性。然而對這些職業的外在需要的滿足是不能從根本上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另一方面,在教師職業需要的現實化過程中,人們應看到教師的職業需要在暫時還沒有被充分滿足的條件下是可以做出一些適應與調節的。因為需要本身要作用於行為,其間還有理性的處理過程,即經過思想動機的過濾和加工,這表現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其中明顯的是意志與情緒的中介作用。教師的情緒反映了一定需要滿足的程度,表現為滿意愉快與失望冷淡的不同狀態,影響教師的從業心境、職業的安定與職業轉遷。但是不滿足不一定就出現低情緒,因為一種情緒的產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可控制的,教師的意志可以對需要滿足障礙引起的消極因素進行約束與克制,在教師的動機矛盾中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因此,配合教師需要的現實化,教師的思想工作是大有可為的。
C. 公共關系調查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公共關系原則
1、求真務實原則,堅持兩點:公關工作的求真務實,即客觀性、全專面性、公正性;公關工屬作計劃制訂的求真務實。
2、公眾利益第一原則,並不是組織完全犧牲自我,而是要始終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
(1)、認真聽取公眾意見。
(2)、提夠優質服務。
(3)、維護消費者權益。
(4)、以公眾需求為導向。
3、互惠互利原則
(1)、生產優質產品,謀求與消費者的共同利益。
(2)、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對公眾和社會負責。
(3)、有效調節組織和公眾的利益平衡。
4、全員PR原則,就是一切公關人員,對公關工作無論對內對外,都要立足於全員動手,緊密合作。
D. 公共關系工作必須遵循的准則
1,公共關系調查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尊重公眾、實事求是、認真負責講究效益
2,抱歉,解答不了
3,風度美包含人的言談、舉止、神情、姿態、氣質、禮儀、口才、形象等內在和外在的素質。
什麼是人際關系溝通?
答:際溝通是指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也就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各種觀念、思想和感情的過程。這種交流主要通過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表示。
公關人際溝通的原則是什麼?
答: 溝通是化解危機最重要的工具,貫穿在危機管理的每一環節。無論事前的危機預防,事中的危機管理還是事後的恢復管理,都離不開溝通。放棄溝通,危機管理就無從進行;溝通不善,組織就會在危機的泥潭裡越陷越深。因此,溝通管理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危機溝通應遵循以下原則。
1、未雨綢繆。
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只有未雨綢繆才能有條不紊、自信沉著地應對無處不在、隨時出現的危機。很多家企業就是因為沒有準備、沒有危機管理預案從而使企業在危機來臨手無足措、驚慌萬分,只有一整套危機預防系統及危機管理方案才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2、及時溝通。
危機發生後,組織應第一時間與媒體和公眾進行溝通。時間是最寶貴的,企業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利益相關著進行溝通。危機發生後,公眾急需要組織發出聲音、了解事情的真相,及時溝通能夠展示組織良好的負責任的形象同時也能夠很好的避免謠言的產生,多個案例表明謠言產生的原因是組織沒有及時發出聲音。
3、主動溝通。
危機發生後,組織應該主動點披露信息、主動道歉、主動賠償,越主動越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公眾的接受。越被動發出的信息越不能讓人信服,越值得懷疑。
4、適度溝通。
主動溝通的同時應該避免「溝通過度」。不要包攬不屬於自己的問題;不要口無遮攔引火上身,也不要隨便污衊同行,也不要自爆猛料,這樣做只會使危機升級,向你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5、有效溝通。
溝通要想有效果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使用有效語言,要使用你溝通對象能夠理解的、聽得懂語言,不要使用專業術語和行業用語;二是要麼不說,說到的必須做到,很多家企業在危機開始時承諾過度,而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或者說做到的成本太高從而沒有實現,企業又陷入信任危機。
6、一個聲音。
一個組織只能發出一個聲音,危機發生後,無論是最高層領導還是最底層員工都要發出同樣的聲音,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聲音也要一致,否則公眾就會認為你不可信。因此危機發生後,要指定特定的新聞發言人與媒體、公眾進行溝通,也要對所有的員工進行適當的培訓,告知事實的真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員工協助你渡過難關。
7、運用第三方。
危機發生後,自己說自己往往是不可信的,要依靠獨立的第三方也就是權威人士和意見領袖為你說話。你說一百句話的效果不如他們說一兩句話的效果,因為他們有影響力和可信度,危機發生後,公眾更相信他們。
8、合作不對抗。
遵循友善溝通的原則,不要與任何利益相關者對抗特別是媒體。危機出現後,要與媒體合作要與媒體進行很好的溝通。對抗只會使危機升級,使危機的影響面更大。
9、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公眾利益至上,尊重人的的「價值」。善於傾聽、換位思考、尊重感受、態度先行,在適當時期表達你的愛心和同情心就能獲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
為什麼說心裡素質對演講來說是極其需要,極為重要的因素?
答:心理素質不好,就會引起演講時的緊張情緒,導致演講中語不成句、思緒混亂等狀況。優秀演講者除了要有口才、學識、品德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外,在每一次演講前都要進行認真的准備,深入了解聽眾、廣泛收集材料、寫好演講稿、反復演練等。其中演講稿的撰寫是關鍵,寫好演講稿可以幫助演講者加深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和熟悉,理清思路,增強語言表現力,恰當掌握演講時間,使演講者心中有數,有助於打消緊張情緒。
演講需要哪些心裡素質要求?
答:1.求真的心理素質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一篇演講的真正的感動力並不在於演講當前所針對的那個目的(個別具體事例),而在個別事例可以納入的法律、規則、原則之類普遍規范。這些規范作為國家的規行法,或是作為倫理的、法律的或宗教的箴規、情操、教義等等,原已採取普遍的形式而獨立存在。」黑格爾所說的「真正的感動」,並不是演講當前針對的那個目的(個別具體事例),而是可以納人、導致、引出「普遍規范」的一種「普遍的形式而獨立存在」,這就是普遍規律的東西,亦就是真理。
追求真理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演講者演講中所追求的目的,而也只有追求真理、弘揚真理的演講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演講,才會是名垂青史的演講。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如此,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講》如此,聞一多的《最後一次演講》也是如此。這一切都是演講者追求真理的結果,如果沒有他們對真理追求的內在思想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那麼要想產生這些名垂青史的演講傳世之作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在演講前必須要做好為追求真理而演講的心理准備。不要去面對聽眾無病呻吟,也不要為了某種目的去嘩眾取寵,否則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家。
2.創作上的心理素質
在演講創作中需要哪些心理素質呢?大體說來有兩大方面,一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一是聯想與想像。
在演講創作中邏輯思維佔主導地位,演講創作者要通過自己的創作說明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昭示給人們的也不是形象而是一個抽象的道理,因此,演講辭在文體上更像是論說文或議論文。所以形象思維在演講創作中只是暫時的、階段性,佔主導地位的是邏輯思維。但是形象思維在演講創作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在演講創作中也起著邏輯思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事例的陳述、形象的描繪等等,離開了形象思維同樣完不成任務。
那麼,聯想和想像在演講創作中又起著什麼作用呢?
黑格爾說過:「想像是創造性的」,想像可以為我們的思想插上一雙展翅高飛的翅膀,沒有了想像,我們的思想就飛不高、飛不遠,我們的心靈就不會豐富,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多彩;而聯想又幫我們在錯綜復雜的事件之間找到聯系,讓我們在千頭萬緒中找出頭緒,在千變萬化中找到根本。另外,想像和聯想也讓我們的演講創作得到升華,讓我們的演講主題更深刻,讓我們的思維材料更豐富,讓我的演講構思更靈活。
3.表達的心理素質
有了演講的動機,進行了良好的演講創作,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演講的表達,也就是把演講推入到最後的實施階段。這一時期對演講者心理素質的考驗更為嚴峻。
「演講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到了演講的表達階段顯現得更為突出。這時演講者一般要做好下面幾種心理准備。
a.鼓起勇氣克服怯場
怯場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許多著名的演講家在初登講台時也是心口發慌,兩腿發抖。古羅馬的雄辯家西塞羅曾在一次講演後說:「演講一開始,我就感到自己面色蒼白,四肢和整個心靈都在頗抖。」後來他成為著名的演講家,我們也一定會從不能到能,而且我們要知道演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鼓起勇氣,勇敢登台,相信你已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勝利已離你不遠了。
b.情緒飽滿登台演講
演講者一定要想方設法在登台演講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以飽滿的情緒登台演講。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充滿了感情的演說者,常常使聽眾和他一起感動,哪怕他所說的什麼內容都沒有。」而且,飽滿的情緒也能吸引聽眾、感染聽眾、打動聽眾,因此我們在登台以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給聽眾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讓聽眾對你的演講充滿信心。
c.學會與聽眾溝通
演講是一種雙向交流,因此,演講者在登上講台之後,就要學會與聽眾交流,隨時注意聽眾的反饋信息,並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只有如此,你的演講才會是適時的、得體的,也才會是成功的。
演講者千萬不要自恃自己高於聽眾,不論你知識多麼豐富,閱歷如何廣博,准備怎樣周詳,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聽眾中並不乏真知灼見,在演講中,演講者與聽眾往往也是可以「講、聽相長」的。
演講心理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在演講前,有針對性、目的性地作一些准備工作也是必要的。我們每一個有志於演講的朋友不妨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多下點功夫,相信這些功夫是不會白下的。
公關員的應變技能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培養?
答:公關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和事先難以預料到的問題,需要公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從容地應對,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1、所謂應變能力就是:當環境、條件、對手等發生變化時,能夠及時採取措施迅速加以應對的能力;
2、應變能力需要必要的知識、出色智慧、敏捷的頭腦和豐富的經驗;
3、要想能夠隨機應變,首先要養成事先策劃、周密計劃的習慣,做任何事情都須盡量如此;
4、鍛煉自己應變能力的方法:
(1) 不怕跌到、勇於實踐;
(2) 善於總結、舉一反三;
(3) 不斷積累、活學活用;
(4) 即以不變、應付萬變;
什麼是組織形象?
答:組織形象(Organizational image),即社會公眾對組織綜合評價後所形成的總體印象。 組織形象包括的內容很多,如組織精神、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准則、經營作風、管理水平、人才實力、經濟效益、福利待遇等,組織形象是這些要素的綜合反映。
為什麼說組織形象是一個組織向社會介紹自己的名片
答;禮儀是企業形象、文化、員工修養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對於一個社會組織來講,組織形象就是社會民眾心目中對一個組織機構的整體印象和評價。
何為公關職能?
答:公共關系的職能是公共關系在組織中所應發揮的作用和應承擔的職責。對公關職能的概括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表述。我們認為公關的職能從廣義上講,就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運用各種手段,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贏得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組織的生存與發展,使組織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
具體的公關職能有哪些?
答:第一,信息引導。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首要職能。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本質即有效達成政府與公眾的信息交流。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首要職能就是獲得信息,經過收集、加工、傳遞、存貯,為政府管理提供各種所需信息,促使政府與其管理對象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領導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信息引導。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關系,有助於政府系統的信息引導。一方面,它能促進各種信息輸入,克服官僚主義等弊病,為公眾提供一個下情上達的機會,使政府機關了解社會公眾的要求和慾望;另一方面,良好的政府公共關系,也有利於政府系統的信息輸出,給政府機關提供一個上情下達、直接向群眾宣傳解釋某些重大方針、政策的渠道,使社會公眾了解政府系統決策程序、意圖和面臨的困難,避免這樣或那樣的誤解,以便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溝通協調。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基本職能。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是指政府作為公共關系的主體與公眾之間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所進行的思想與信息的交流過程。政府與公眾的雙向溝通,既可以讓公眾明了政府的方針、政策和舉措,把政府意志轉化為公眾意志;還可以根據民意科學決策、制定政策,從而為政府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政府與公眾的協調是指政府在溝通基礎上,通過協商、調整等方式來調適、理順政府與其內外公眾之間的關系,保持組織管理系統的整體平衡,以利於發揮整體優勢,確保計劃的落實、目標的實現。在新舊體制的轉軌時期,條塊分割、急功近利、政出多門等現象十分嚴重,由於各部門的管轄范圍不同,職權不同,認識上的差異,局部利益的沖突,溝通上的障礙,體制上的缺陷等等,政府與其內外部公眾之間難免產生一些矛盾和糾葛。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有效及時地開展多種公共關系活動。充分發揮其溝通協調的職能作用,化解矛盾,減少對抗,消除內耗,加深理解,形成一個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溝通協調、民主管理的良好關系狀態。
第三,形象塑造。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核心職能。政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組織。因此,政府形象也不同於一般的組織形象。這是指公眾對於政府綜合認識所形成的整體印象的評價。它是政府機構的靜態實體(如政府設施、組織機構、政令政策及法規文件檔案等)和政府人員的動態言行等因素綜合使用於政府內外公眾主觀意識的產物。政府形象對於政府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形象是政府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充分發揮其效能的重要條件。一個具有良好形象與信譽的政府,它的內政外交政策不僅容易獲得國內人民的信任與擁護,也容易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因此,良好的形象和信譽被視為政府的無形財產,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基礎。從根本上講,良好的政府形象來源於政府的具體實踐,亦即政府在管理過程中的具體作為和表現。公共關系被人們稱作「塑造形象的藝術」。政府形象的塑造與維護又必須藉助於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如果沒有公關理論的指導及相應的科學手段的運用,所謂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層,很難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維護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核心職能。
第四,宣傳教育。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天然職能。政府公共關系的一項重要的手段就是傳播,即把政府的各種政策、措施和意圖廣泛向社會宣傳教育,使社會各個方面對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獲得更大的支持。宣傳教育職能的內容:一方面是把政府內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有步驟地向社會輸出,以獲得社會各方面理解與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導。即經常教育政府工作人員樹立「全員公關」意識,使自己的一切行為自覺地維護政府的形象和聲譽。同時又要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傳播媒介,將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意圖傳達給社會公眾,給予正確的解釋和充分的說明,並告訴公眾政府正在作什麼,准備作什麼,人民可以得到什麼和如何支持政府的工作,使公眾理解政府的決策和措施,贊同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保證政府政策、措施的順利實施。
第五,咨詢建議。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重要職能。政府決策是實現政府管理目標的關鍵。決策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工作的成效。從公共關系的角度而言,充分發揮咨詢建議的參謀作用,是保證決策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政府公共關系的咨詢建議職能一方面有助於促進政府決策的廣泛民主化。社會公眾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是他們的基本權利和作為國家及社會主人地位的體現。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將決策意圖、打算和面臨的困難告知公眾,做到「政務公開」,以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把來自公眾的各種信息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加工,向決策者提供咨詢建議資料,從而保證最終形成的決策中能廣泛吸收公眾的合理化意見,吸取群眾智慧,使決策建立在盡可能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政府公共關系咨詢建議職能另一方面有助於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由於通過公共關系活動所搜集到的數據、資料和情況一般都是來自於社會各方面的真實信息,所以公關人員可依靠這些信息資料,廣泛征詢公眾及有關專家集團的意見,同時監測環境的變化,預測社會變化趨勢,以供政府決策,使決策更具有科學性。
論述題:
你認為內外關系對組織有什麼意義?並從學校、班級的建設發展來談怎樣才能做好「內求團結,外求發展」工作?
答: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
與學校和班級共同創造團結和諧的組織條件和內部氣氛,使整個員工互相協作,共同奮斗;
通過公關工作,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促進組織和其他班級的協調,促進組織和其他班級的密切聯系和廣泛合作,為組織各項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回答完畢!耗時60分鍾,真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也算沒白忙活。
E. 公共關系有哪些基本要素
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公共關系傳播者
公共關系傳播者是組織信息的採集、發布者,是代表組織行使傳播職能的人。在我國政治組織中,該角色一般由黨和國家的新聞發布機構、新聞發布人以及各級黨和政府的新聞、宣傳部門擔任(在其他一些國家還包括政府中的公共關系人員);在各種福利組織和贏利性組織中,該角色由組織內部的宣傳部門、公共關系部門或宣傳人員、公共關系人員擔任。
公共關系傳播者是公共關系的主體,因為它是構成傳播過程的主導因素。在協調公眾關系、改善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在樹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譽的過程中,在溝通內外聯系、謀求支持與合作的過程中,公共關系傳播者都居於主導地位,起著控制者與組織者的作用。它的任務,是將外部的信息傳達給組織內部公眾, 將有關組織的信息發布出去,傳遞到目標公眾那裡。
公共關系傳播內容
公共關系傳播內容是指傳播者發出的有關組織的所有信息。它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告知性內容
即向公眾介紹有關組織的情況,它的目標、宗旨、方針、經營思想、產品和服務質量等等。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告知性內容往往以動 態消息或專題報道的形式出現。前者是關於組織新近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實的描述,通常包括五個「w」,比如關於商店開業、展覽會閉幕、新產品問世、超額 完成產值等情況的報道。後者是對事件全景或某一側面進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個「w」,而且包括對基本事實具體情節的勾勒。例如介紹新產品的設計過程、製作工藝、用途、專家鑒定情況等。
·勸導性的內容
即號召公眾響應一項決議,呼籲公眾參與一項社會公益活動,或者勸說人們購買某一種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宣傳的 過程中,政黨、政府及其他非贏利性組織發布的勸導性的內容,往往以社論、評論、倡議書的形式出現,而贏利性組織發布的此類內容,則多以商業廣告的形式出現。
公共關系傳播渠道
所謂傳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載體,也稱媒介或工具。人們通常把用於傳播的工具統稱為傳播媒介,而把公共關系活動中使用的傳播媒介稱之為公共關 系媒介。可供公關人員利用的傳播媒介有兩種:一種是大眾傳播媒介,一種是人際傳播手段。具體來說,公共關系傳播媒介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常見的有語言 媒介,像演講與報告、會議與會談、談判與對話、電話等;有文字媒介,像報紙與雜志、書籍與紀念刊、海報與傳單、組織名片與函件等;有電子媒介、像廣播、電視、錄音、錄相、幻燈和電影等;有圖象標識,像攝影與圖片、商標與徽記、門面與包裝、代表色等;此外還有非語言傳播媒介,如表情、體態、目光等。
我們也可以把公共關系媒介分為基本媒介和綜合媒介兩種。所謂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廣播、電視、印刷品、攝影作品、電影等;綜合媒介則包括與新聞界的聯絡、特別節目、展覽、會議等。顯然,所謂綜合媒介是各種基本媒介的集大成。
目標公眾
目標公眾(即組織外部公眾)是指那些與組織有著某種利益關系的特定公眾。它們是大眾傳播受傳者中的一部分,是組織意欲影響的重點對象。這類公眾的特點是:
第一,目標公眾是有一定范圍的,是具體的,可知的,也是相對穩定的。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特定公眾。
第二,公眾是復雜的。盡管某些個人由於某種共同性構成了某一組織的公眾,但他們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
第三,公眾趨向集合。當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變得突出時,原來鬆散的公眾集合體就會趨於集中,顯示出它特有的集體力量。
第四,公眾是變化的。當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結束了,這一類公眾就不復為該組織的公眾。
組織要想有效地開展公關工作,辨認自己面對的公眾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說來,辨認公眾可分幾個步驟,層層深入。比如,首先把組織面對的公眾無一遺 漏地羅列出來,然後按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根據組織內外有別的原則,可以把公眾分為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根據公眾對組織的影響程度,可以把它們分為潛在公眾、知曉公眾和行動公眾;根據公眾對組織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們分為主要公眾和次要公眾;當組織開展一項具體活動時,還可以對公眾作出更進一步的分類,以便確定具體活動針對的目標公眾。
公共關系傳播效果
公共關系傳播效果,是指目標公眾對信息傳播的反應,也是公共關系人員對傳播對象的影響程度。
人們對傳播效果的研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先是提出「傳播萬能論」,繼而提出「有限效果論」,(以「兩級傳播」為主要內容),後來又由"兩級傳播模式"發展為"多極傳播模式"。傳播效果理論的演變告訴我們,大眾傳播媒介固然能夠改變受眾原有的觀念,但其效果不是無限的。在實際工作中,公共關系人員不能把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唯一的手段;而應當將它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受眾的被動地位是相對的,他們對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記憶都是有選擇的。公共關系人員可以通過各種調查手段(如觀察、訪問、文獻分析、抽樣調查等)了解公眾對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此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還要重視專家、學者、社會名流等"意見領袖"的中轉作用,設法通過他們影響公眾。
F. 公共關系間接調查的方法主要有
1、一般性公共關系調查的內容主要有(組織的基本情況)、(公眾的版態度與意見)等。
2、.權公共關系咨詢公司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單項咨詢)工作、短期專項工作和(長期綜合)工作。
3、公共關系信息傳播的基本類型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4、在公共關系調查內容的確定上,特殊性公共關系調查,主要調查的內容為:(具體問題)調查、(活動效果)調查和傳播效果調查。
5、公共關系部門的類型有:直接隸屬型、(部門並列型)、職能分散型和(部門隸屬型)。公共關系部的優勢表現為同位性、(知深性)、經濟性和(實用性
)。
6、公共關系咨詢公司的日常工作內容有:(調查研究,確定目標);策劃與實施;(反饋與評估)和專業培訓。
7、選擇公關人員的基本原則有:(因人施任,任人唯賢)的原則,廣選博擇的原則,正視能力的原則,(取人之長,忍人之短)的原則。
8、(內部公眾)是公共關系工作的起點,(外部公眾)是公共關系工作的重點。
9、公眾心理具有(客觀)性,並呈現出帶有(規律)性的行為傾向。
G. 公共關系活動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公共關系活動中必須始終堅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尊重事實原則。
真實是公共關系的生命。尊重事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決定公共關系活動成敗的因素很多,但首要的和量基本的因素在於公共關系工作人員能否准確地把握事實。事實是公共關系產生的根源,沒有事實,就沒有公共關系;事實是公共關系工作得以開展的動力,沒有公共關系人員對事實的准確把握和符合實際的客觀分析,公共關系工作就難以開展。
2、公眾利益原則。
公眾的理解與合作,意味著市場的拓寬,組織在制定計劃和確定目標時,必須將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一要求組織在一切活動中尊重公眾利益,二要求求組織承擔社會責任,三要求組織滿足公眾需求。
3、社會效益原則。
社會效益,既包括了社會組織的自身利益,也包括了社會公眾的利益,它是二者根本利益的總和,是立足於整個社會而言的。
4、科學指導原則。
現代組織的公共關系活動,必須藉助於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公共關系的一般方法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首先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在量的層次上考察組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考察公眾的構成及其變化,從而獲得各種具體的材料和數據。其次還要十分重視人文主義方法,注重定性研究方法,因為公共關系活動是與人打交道的,人具有主體性。科學主義對描述公共關系的表象有重要作用,但公共關系的深層結構必須由人文主義來解釋。公共關系的具體方法是雙向溝通的方法,一方面組織向外傳遞信息,使公眾認識和了解組織,另一方面組織從外部反饋信息,通過了解輿論和民意來調整和改善組織行為。
H. 公共關系禮儀的四大基本原則及其作用誰知道!
公共關系學是一門以公共關系的客觀現實和活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的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與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沒有公關意識的企業不是一個好企業,不掌握一定公關知識和技巧的人不是一個好的企業經營者。開設公共關系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熟悉公共關系的主要技巧,成為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綜合性應用人才。以下,我們對公共關系學的主要特點、內容及學習方法做一點介紹。
一、公共關系學的基本特點
第一,公共關系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交叉學科。其特徵為外延大、內含少。所謂「外延大」是指:公共關系學廣泛藉助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語言學、政治學、法律學、歷史學、民俗學、禮儀學和哲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所以專業基礎理論范圍廣泛。例如:公共關系的主體是組織,對組織的結構和性質的分析需要社會學的知識。公共關系的客體是公眾,調查公眾心理時就要用心理學的常識。公共關系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傳播活動,為了提高傳播質量,必須研究傳播學的理論。公共關系的本質是一種管理職能,因此公關操作需要運用許多管理學方面的知識。公共關系寫作需要較高的語言和邏輯能力;公關活動必須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公關交際過程中要熟悉各個國家、民族、地區人民的風俗禮儀習慣等等。相比較而言,公共關系自身的專業理論則並不很多,主要包括公共關系定義、歷史、職責與功能、組織與人員、工作程序等幾個部分,內容不多,而且也不很復雜。基於這樣一些特點,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與自己在其他相關學科學到的知識進行比較,思考它們與公共關系學的關系。同時博覽群書,盡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以便適應公共關系學涉獵廣泛的特點,在各門學科的綜合中獲取新知。
第二,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其應用技術部分則顯得豐富發達,而且還在繼續發展,因此我們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教學。我們的教科書上已經包括了一些案例,在電視錄像課上,教師又補充一部分案例。但是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要想把公共關系變成自己的知識,還需要隨時隨地注意我們身邊的新案例。已經寫到教科書上的案例,至少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即使是經典案例,反復被各個組織使用,也會變成過時的東西。公共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強調創新性,照搬照抄前人使用過的經驗,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必須以不斷創新的經驗來豐富公共關系。新的經驗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我們電大的同學都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員,在我們的身邊就會有許多組織與公眾進行溝通的生動經驗。譬如我們的企業如何在市場上進行公關宣傳?我們的組織如何在內部員工中進行增強凝聚力的教育?要善於將我們學到的理論知識來論證這些經驗,使它們變成公共關系的新方法。即使一些活動由於種種方面的原因效果不佳,或者由於我們單位的領導不重視,造成組織與公眾關系不良,我們也可以從反面總結經驗,看看是在什麼地方違反了公關原則,我們應當吸收什麼教訓?其二,注意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上出現的一些新鮮案例。每個組織進行公關活動,都會在媒體上廣泛傳播,他們的構思、設計、實施都有一些巧妙之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列寧說:「生活之樹常青,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中的豐富經驗將會推動理論不斷發展。
第三,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新興的,而且還在不斷發展的學科。公共關系從產生之日算起,到今天不過百年的時間,從課程的內容中同學們就可以感受到,連公共關系定義這樣的基本點,理論界還存在著爭議,所以我們都是採用討論式教學,意在啟發同學們思維,而不是給同學們灌注某種現成的知識。對於一門新興的學科來說,其概念存在某些爭議,不夠嚴謹,不同的教科書可能對同一個概念有不同的稱謂,甚至對某些事實的陳述都有部分的出入,這對於一門新興學科來說在所難免。但是,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又使我們不可能等待它完全成熟以後再學習。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時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不必在一些枝節問題上耗費過度的精力。
I. 公關調查的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真實性原則。應深入調查,符合事實。
2、系統性原則。應做系統設計和全面調查。
3、溝通原則。因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充分溝通。
4、風險防控原則。要識別和評估風險,有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