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公共雕塑
㈠ 外國有哪些名雕像
自由女神像(作者:巴托爾迪)
思想者(作者:羅丹)
維納斯
自殺的高盧人
擲鐵餅者(作者:米隆)
㈡ 簡述國外雕塑
一樓的是什麼啊?
1)西方雕塑的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經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
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真實的美。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中世紀盛期的文化藝術,經歷了羅馬式時期和哥特式時期。教堂建築成為當時主要藝術載體,許多優秀雕刻家從事教堂建築的裝飾雕塑和內部陳列的圓雕工作。羅馬式教堂以其堅厚、敦實的形體顯示教會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靈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觀者的精神感情。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紀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等。(
3)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繼承並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刻藝術的傳統,使雕刻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最先出現的雕刻大師是季培爾蒂,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扇青銅大門上的裝飾浮雕是他的代表作。(見圖15)
而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的出現,則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發展到了最高峰。他們以寫實的手法,用准確的人體解剖學,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對後期的雕刻家有極大的影響。
你自己看吧,剪吧剪吧.這個還比較系統,也比較簡單。幾百字概括,不好弄.什麼也說不出來.
http://www.shiy.net/Article/llyj/20070504/10269_4.html
㈢ 在國外旅遊時,經常看到裸體雕塑,為什麼我們國家卻沒有
相信大家在平常去國外旅遊,或者在一些電視裡面都有看到過,在國外的話,經常會看到一些裸體雕塑,在外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我們中國的話,可能就幾乎沒有這種雕塑,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異,那麼為什麼我們國家沒有呢?接下來就來具體說說其中的原因。
總之,對於在國外能看到一些裸體雕塑,而在中國沒有,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文化差異的原因,所以大家平常看到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於驚奇,這和思想觀念有一定的關系。
㈣ 國外的著名雕塑藝術有哪些
埃及獅身人面像
古希臘雕塑-《赫爾克里斯》《米羅的維納斯》
古羅馬雕塑-《卡拉卡拉》《阿格里巴》
大衛雕塑
伏爾泰坐像
《沉思》《巴爾扎克》
《馬賽曲》《漁童》
㈤ 國外著名城市雕塑有哪些
開羅——埃菲爾鐵塔雕塑
倫敦——達爾文雕塑
馬德里——哥倫布回雕塑
東京——電話答雕塑
平壤——噴泉雕塑
斯德哥爾摩——諾貝爾雕塑
布魯塞爾——撒尿於連雕塑
哥本哈根——美人魚雕塑
維也納——貝多芬·莫扎特雕塑
華盛頓——和平紀念碑雕塑
紐約——自由女神鵰塑
㈥ 國外、國內有關雕塑的網站
雕塑在線,中國雕塑網
㈦ 請問從那個網站能找到大量國外雕塑圖片資料
這個是抄四川美院的藝術數據網,不只是雕塑,西方藝術圖片相對整理的很全
http://www.art-here.net/html/index.html
這個是一個博客,叫劉懿工作室,他整理了一些國外雕塑大師作品
http://liu5200036.blog.163.com/blog/#m=0&t=1&c=fks_
㈧ 比較世界各國雕塑的特點500字
朋友你悠著點,看著來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中西方由於各自的文化、思維模式、社會組織結構,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藝術表現出極大的差異。
首先,由地理環境和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同所決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題材與形式上的不同 。
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對文化的產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西方文化不斷斷裂,與各自的地理環境條件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西臨太平洋,地理環境封閉,這就為中華文化自身的融匯,為避免外來文化的沖擊確保了客觀條件。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從資源分布上也為牧業、農業、農牧業做出了明確的地理劃分,為黃河、長江中下游成為古代文明的搖籃奠定了客觀的條件,同時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中華文化的延續提供了重要依託。從文化的形成來看,西方文化主要來源於古希臘、古羅馬。從整個歐洲講,多處溫帶,地理差異相對較小,但阿爾卑斯山的重巒疊嶂,西班牙的群山連綿,冰島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別中培育了歐洲人不同的民族個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觀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可以這樣說,地理環境的封閉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國兩千多年封建連綿不斷;歐洲人的開放及形成了歐洲人的遷徙和商貿,也促發了政治的民主和國家的分化。
古希臘的神祗與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為「神系」,加之有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與城邦間的聯盟和城邦內奴隸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體、人像為主題,從古希臘創立並奠定了以人為主題的雕塑形式後,一直到現代雕塑興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終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單人的也有組合的,動作姿態豐富多彩,這與古希臘「人,乃萬物之尺度」的觀念有著文化上的必然聯系。相比之下,中國的雕塑顯示了題材廣泛的特點,不僅有人物,動物,虛構的動物(龍、鳳、麒麟等),人與動物的合形(女媧、伏羲的人首蛇身),還有山水樹林,雲朵霧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以及大量動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藝術中,各種題材並無明顯主次之分,也無主輔之別。只是到了後期,特別是宗教雕塑興起後,人像才得以充分發展。由此可見,以人為中心的現象顯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義文化內涵,以景緻、動物、植物等為題材則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圖騰文化和自然主義精神。中國的神與人互相融合,神會下凡,人能升天,帝王英雄就是其代表,因而自商周以來,宗法制就成為社會組織的重要紐帶。這種封建宗法制和禮樂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閉性特徵,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為儀衛;另一方面,在西方源於古希臘、羅馬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制度,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於廣場和街道,從而顯示出雕塑藝術功能的公共性特徵。這種封閉性與公共性不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題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是為死人服務的藝術,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為活人欣賞的藝術,顯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由於觀念意識、思維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現方式上的差異。
對比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追求合二為一,把宇宙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是綜合的一元論;而西方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則以分析為手段,把世界視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為二,是解析的二元論。在中西思維模式發展過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視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它結合古希臘的科學主義和理想主義,為雕塑藝術的典範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文化則形成了強調直觀意向的思維方式,它通過直覺來直接體驗、感悟並把握對象。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邏輯、概念而更長於悟性,這種所謂的「豁然貫通」、「點石成金」,也形成了與西方注重分析、偏於抽象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質。
這種文化特質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形成了中國雕塑注重意向渾融,注重通過意向之後的表現,從而也形成了中國藝術注重營造意向的觀念。這種偏於象徵、表現、、寫意、追求美和善統一的思維模式與西方注重再現、模仿、寫實、追求美和真統一的思維模式也造成了中西傳統雕塑中最大的差異。「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體現的是中國的「德」,是倫理性,而「真」體現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學性與知識性。基於倫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國的雕塑藝術很少出現裸體的人體雕塑,基於寫真和科學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藝術自古希臘以來就以人體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體的比例、結構、神態、轉折,而中國古代雕塑強調神、氣,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從這一點出發,促成了西方雕塑寫實,而中國的雕塑寫意的不同特徵。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自彩陶紋飾,青銅紋樣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達,它們包含文化的內涵與造型上的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動物形象時,並不刻意地去追求嚴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確與酷肖,而是重視情感感受與體驗,這種著眼點,不在對象與實體,而在功能、關系、和韻律的審美意識,更關注人物和動物的神采和意蘊,並加以有意的突出、誇張或變形,使形象更為鮮明。西方藝術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幾何形的類型化之中,在哲學和科學雙重精神支持下,從對物象模仿,而達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狀態,並為傳統的人體雕塑和現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徑,以此來歸納形體的變化和運動。而中國以把「形」的概念轉向對「神」的揭示,提倡「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重神輕形,重視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的塑造。因此,中國古代雕塑注重表現對象內在氣質的特徵,而西方傳統雕塑注重對外在形體的精細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與模擬造型兩種不同的方式。
此外,中國古代雕塑長期將繪畫、雕塑並重,「塑繪不分」,「塑容繪質」、「三分塑七分畫」,是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大特點,從戰國的彩繪木俑、秦代兵馬俑以及大量古代彩繪不難發現。而西方雕塑在古羅馬之後則形成了與繪畫分離的形式。因此,表現方式上,西方雕塑在「模仿說」理論指導下,形成了寫實性,再現性的方式,中國古代在「意向觀念」,對神與形的辯證理解,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追求,形成了表現性的方式。
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類型上的差異。
雕塑藝術作為上層建築,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強調其社會功能。歸納起來主要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等三個方面。雕塑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過審美作用於客觀的;審美作用同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開的,三個作用統一於審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雕塑的功能脫離不了社會性、政治性、文化性。中西雕塑源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在社會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差異。中國的古代雕塑與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禮樂喪葬、宗教文化等社會功能都緊密地聯系著,它從文化形態上就已經限制了中國古代雕塑的基本發展形式。如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商周時代的青銅石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宋時期的陵墓雕刻、墓用雕塑和宗教雕塑等多種文化融合的雕塑藝術,明清時期的裝飾性和工藝性雕塑。這一點,在希臘、羅馬等西方雕塑也同樣存在。其中包括希臘、羅馬隊整個社會思想意識的揭示,包括中世紀雕塑對宗教文化的表現,文藝復興以來雕塑對人文主義的宣揚,也包括現代雕塑對理性的叛逆,對非理性的體現。
從中西雕塑的類型來看,在二三千年間,中西雕塑都分別在自己的歷程中展現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題性、紀念性和裝飾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題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但中西雕塑在類型上的不同則體現在兩點:首先,希臘的雕塑自古希臘以來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徵,而中國的雕塑則是封閉的。二、西方的雕塑與建築經歷了從一體到分離的發展過程;而中國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藝性雕塑外,幾乎與建築從未分離,這既是西方雕塑能獨立發展的原因,也是中國雕塑對建築長期依附的原因。所以說,中國古代的文化造就了中國古代的雕塑類型,形成了以陵墓雕刻、墓俑雕塑和宗教雕塑以及建築裝飾性雕塑、工藝性雕塑的五種形式;而西方的文化也影響著西方的雕塑類型,形成了公共性、紀念性、宗教性以及建築裝飾性和工藝性雕塑五種類型。倘若在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廟為主,前者多為石刻,後者多為泥塑彩繪,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體現在教堂建築的室內外陳設上。在紀念性雕塑方面,中國以帝陵為主,而西方則更多的表現為具體的人物和事件,並以與建築相統一的形式設置於廣場。此外,中國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無論是敦煌、麥積山,還是諸多的寺廟都留下了無數優秀的彩塑藝術,它們有的獨立,有的組合,有的則與壁畫、環境協調統一,成為整體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來為中國造型藝術留下了豐碩的文化財富。
此外,源於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現出差異性。在西方,古希臘雕塑傢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這一方面與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視為是一項光榮而偉大的事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雕塑家在進行雕塑時對古希臘哲學、美學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雕塑家都是一些高層文化的思想者,不僅是藝術家,而且是精神探索的學者,他們寫出了眾多輝煌的雕塑理論,這些理論又服務於雕塑實踐,極大的促進了西方雕塑藝術的發展。反觀中國,在古代,中國的雕塑藝術家雖然創造了商周無與倫比的青銅藝術、秦漢浩繁的雕塑作品、敦煌舉世聞名的彩塑藝術,可以說,從規模、材質、工藝到造型、表現、塑造都取得了世所共見的豐碩的成果,但從來沒有留下相關的雕塑理論或有關雕塑者的名字。中國古代雕塑家都從屬於「百工」之列,屬於工匠,在技藝的傳承上,中國的「師傅帶徒弟」、「面授心傳」等方式也嚴重地阻礙了雕塑理論的發展,所謂「正宗」和「程式化」也極大的限制了中國雕塑藝術的進步。這都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雕塑家在社會上的卑微地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這一點上的巨大差異。
結論: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同其他藝術形式和文化的關系一樣,雕塑的發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雕塑是人類的精神產品,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內涵決定著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豐富著文化的內涵。雕塑是人類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著人類不同時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蘊含著人類對生命的極大熱情;文化對雕塑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國唐至宋代之後雕塑的衰弱,也促成了西方雕塑隨著文化變革而不斷的演進。正如莊子所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文化的特質,而中西雕塑的異同則在於雕塑的基本特徵,中西雕塑的比較既具有著文化和歷史的價值,也具有著時代和現實的意義。
㈨ 求翻譯成英文「當代公共雕塑藝術之我見」,多些!
My Opinions on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Sculpture
My Comments on the Modern Public Sculpture
㈩ 【國外的雕塑,如圖】求名字
那得問作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