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污染地質學

污染地質學

發布時間: 2021-02-26 23:25:33

A. 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學

環境,是指與中心事物有關的客觀事物的總和。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與人類有關的客觀事物的總和。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部分,是指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表層。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空間,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就是地質環境(圖18-1)。

圖18-1 人與環境關系圖

(楊志峰等,2004)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特別是地質災害與環境污染,已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脅。人類與地質環境關系問題成為21世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20世紀60~70年代,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嚴重關注,環境地質學應運而生。它是從地質學中分支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應用地質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地質環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變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類與地質環境組成的復雜系統。

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清。兩者的區別在於,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是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既岩石圈表層或其中某一區域,而環境地質沒有空間概念。

環境地質學的任務是在分析地質環境組成要素的特徵和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研究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人地關系),揭示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和演化趨勢,全面評價地質環境質量,提出地質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對策與方法,為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①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原生地質環境),如火山噴發、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因地殼表面化學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②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次生地質環境),如城市化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大型工程和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以及各類污染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等。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

由於環境地質問題的復雜多樣,加上各個自然學科都主動積極地向環境地質靠攏、滲透,因此環境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所涉及的學科繁多,導致其下面的分支學科不斷增加,劃分方法也較多。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環境地質學大體包括以下分支學科及研究內容:

城市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城市地區的區域地質、水文與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綜合調查研究;評價地質環境的適宜程度,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與社會經濟環境效益,進行市政布局和環境地質區劃;開展城市地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成因、影響和預測預防的研究;做好城市地區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合理開采和保護的研究;城市地區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關系及其保護與改善的研究等。

災害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規律,從技術上提高預報的准確性,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和對社會經濟的破壞。

礦山環境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人類與礦產資源之間的供需矛盾及其解決的途徑與對策;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技術與方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預測及其防治等。

廢物處置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方法,選擇廢棄物處置場址,合理處置城市垃圾、工業廢物和放射性廢物等。

醫學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和地方病的形成機理及其防治辦法;微量元素的污染途徑及其生物學效應;較差地質環境的改善途徑與方法。

旅遊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各種旅遊地質的形成機制和分布規律,對旅遊區與旅遊景點進行評價與規劃,進而開發、利用並保護地質旅遊資源。

農業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大農業生長的地質背景,農業土壤地質以及促進農業發展的農用礦物岩石的應用。

B. 未來的氣候地質學或古氣候學研究會發現今天的大氣污染嗎

有可能會發現,因為任何氣候變化都會影響地球環境的,環境變化會影響此時回地球的水文、生物等等答。
目前的地質學研究就已經包括古氣候、古地理、古環境、古地貌、古生態研究,如果當時的地球環境發生變化,那麼沉積物的礦物組合、結構和構造、地球化學特徵、古生物學、磁學特徵等等就會有變化。
大氣污染是由於大氣中進入了某些物質,大氣不能消納,產生了對大氣環境的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地球環境,只要對環境有影響,那麼在冰川、湖泊、海洋以及一部分風成沉積物中就會形成這些污染的標志性沉積物。
但是,要知道地質歷史記錄是有限的,目前所能鑒識的地質歷史記錄不超過地質歷史時期總的形成物質的40%,甚至有學者說連30%都沒有,某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地層能不能保存,這不確定。也不排除目前形成的地層會在後來經歷的漫長地質時期被剝蝕掉,完全無法判別原生環境,無法獲知這些地質記錄的形成環境。

C. 環境水文地質學的誕生

環境問題的研究,已是當前世界各國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環境水文地質學的誕生和發展是和環境地質學的誕生和發展緊密相關的。可以說,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現環境地質學起,就開始有了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雛形,嚴格地說,它是環境地質學的一個分支。

環境地質學的含義和研究范疇,不同學者有其不同的見解。最早使用「環境地質學」這個名詞的是1962年Tames E.Hackett,他認為「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和使地質學達到協調和完善狀況的一個新方向」。Peter T.Flawn則認為「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城市、鄉村和原始地區人類土地利用的全過程,它包括自然資源的尋找和開發、廢物的處理、塊體運動和構造運動的效應、地球物質組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效應。它涉及到陸地、海洋和大氣圈,甚至由於地球人口和工業的集中,產生巨大的熱柱和煙柱的效應,都可以應用環境地質這個名詞」。Willian J.Wayne和Flawn等在1968年和1970年相繼提出:「城市地質學一詞與環境地質學實際上是同義詞」,「城市地區是公認的環境地質學最重要的焦點」等。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持相反的意見,如Gordon B.Oakeshott(1970)認為「環境地質是一種荒謬的名詞」,「所有地質學都是環境的……」。

不論各位學者的看法如何,環境水文地質學作為環境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發生與發展是和世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程度的迅速增長、特別是為供水目的過量抽取地下水而導致的地面沉降、含水層枯竭、水質惡化等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密切相關。而且,目前環境水文地質學涉及的研究范圍已遠遠超過了岩石圈和水圈而延伸到大氣圈和生物圈,並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生態和經濟等密切聯系。

近二三十年來,該學科在我國發展迅速。原地質礦產部曾先後於1979年10月和1983年3月分別在西安和杭州召開了北方與南方地區有關環境水文地質的經驗交流會,著重討論了我國各地地下水的污染現狀、成因、形成機理與環境質量評價等問題。又如,1979年在北京召開的「地下水人工補給」學術討論會;1980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地面沉降」學術研討會;1982年11月在重慶召開的水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等。總之,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有關環境水文地質專題研究的各種學術會議很多。在科學研究方面,自我國「八·五」科技攻關以來,每次攻關規劃都有環境水文地質科學研究的項目。近幾年,我國進行西部大開發,更是明確的以生態環境研究為重點。所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國環境水文地質學在20世紀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在我國環境水文地質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陳夢熊院士有很大的貢獻。他於1984年發表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與環境水文地質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選輯20,地質出版社)一文中,在我國首次提出了環境水文地質這一新學科,繼而,他又在1985,1990,1995和1996年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論述了關於環境水文地質學這一新學科的基本概念、學科分支、研究內容與方法等。這些思想觀念和理論基礎,已被不少院校的教科書和有關論著所引用,影響深遠。

目前,環境水文地質學根據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我國已形成了不同的環境水文地質學分支。如資源環境水文地質學、污染水文地質學、病理環境水文地質學、工程水文地質學、生態環境水文地質學(陳夢熊,1985年)等,這在1987年7月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的歷屆地質大會的有關環境地質分會的內容上都有反映。

總之,環境水文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地質科學,是研究天然和人為作用下,由於環境水動力作用和水文地球化學作用變化所造成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如,土壤鹽鹼化、森林退化、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水源枯竭等有關環境地質副作用的發生、發展的物理、化學過程及其計算機模擬和預測;從水文地球化學和水文地質動力學原理出發,環境水文地質學還研究水和岩石相互作用的機理以及人類和自然交替作用過程中水文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研究向地球索取更多優質水的方法和措施等。這些研究既包括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一系列水動力學和水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也包括與海水入侵、污水處理等有關的一套工程技術,如污水的化學、物理化學、微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等的處置方法和措施的研究。

環境水文地質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造環境,以達到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使其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生產的目的。其研究的范疇應包括各種水資源,如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再生水、資源化水等的形成發展、演化的機制和治理對策,以及與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的研究。顯然,在當前全世界面臨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形勢下,環境水文地質工作及其學科發展的前景必定越來越寬闊。

D. 環境地質學主要研究哪些科學問題

環境地質學屬地球科學,是應用地質學和地理學原理,合理利用地質資源,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地質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之間的科學。
環境地質學具有廣泛的研究領域,它包括這樣一些研究內容:

①區域地質環境研究,為區域規劃、經濟發展、國土整治及資源開發等提供科學依據。
②地質災害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為預報地質災害提供依據,為減免災害提出防範措施。

③地球化學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問題。研究不同地區地球化學背景,各種元素豐度及其分布特點;研究空氣、水體、土壤和礦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質富集、遷移規律;研究地質環境與人畜健康關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職業病,最大限度地減輕由於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對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一些城市飲用水水質惡化問題也是當前亟需研究的問題。

④古氣候的變化規律,主要利用地質環境中沉積物反映氣候變化的標志,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氣候變化的情況、原因和規律,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可能產生的危害和提出防範措施。

⑤工程建設中可能引起的環境惡化問題。大量的工程活動,如城市建設、水利工程、道路建設、礦山、海港工程、電站建設等常常引起人為地質作用,在興利的同時往往造成地質環境的破壞,引起環境惡化。對人為地質作用及其地質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評價和預測,為區域經濟建設規劃和大型工程設計提出科學論證。

⑥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時又往往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甚至導致人為的地質災害。地下水過量開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常常導致海水入侵和土地鹽鹼化;礦山開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礦產,特別是放射性礦產的勘探和開采往往引起環境污染。環境地質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詳細研究導致環境惡化原因,提出防止減輕地質環境惡化的措施。

E. 環境地質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環境地質學的醞釀與出現,有其特定的社會原因及學科發展的時代要求。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在這期間,世界上除局部軍事沖突外,沒有發生全球性的戰爭。長期的和平氛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各種資源過量消耗,環境破壞日趨嚴重,其已給社會的安定,以及後代應享有的資源、環境的基本權利造成了威脅。

據統計,全球人口從人類出現到1830年達到10億用了近百萬年的時間,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百年的時間;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每增長10億所用的時間由30年減少到15年;目前增長速度還在加快,總人口已突破67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有資料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採掘、運移的岩石和土壤總量達1360億噸(有人認為達到1710億噸),其已超過岩石圈表層通過大洋中脊而新生成的年物質總量(約300億噸),更大大超過每年由地表水流搬運到海洋的岩土總量(約165億噸);現在人類建築面積已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8%,到21世紀中期很有可能達到15%;人類活動的垂向深度也在不斷加大,目前高層建築物的基礎深度可達30m,地下工程可超過100m,礦山工程可深至2000~3000m,人工開挖的最高邊坡已超過600m。除此之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也是驚人的,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水資源的年使用量已達到3×1012m3,較300年前增長了35倍。

如此空前大規模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地下空間資源和水資源,不可避免地帶來資源短缺、水鹽失調、岩土體變形失穩、生態退化等諸多問題。事實表明,人類活動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及其引發的危害,已達到與自然變化相當的量級;在局部地區,甚至幾倍於自然的變化。在許多水資源大規模開發的地區,水文循環節律和循環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水資源時空分布狀況的巨變,導致河水斷流,湖泊萎縮、乾涸,濕地消失。缺乏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的工程活動正激發或加劇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大量廢水、廢渣、廢氣的隨意排放,則是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生態惡化的主要「元兇」。

可以說,人類目前生活在一個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災害頻發的地球上。我們的地球顯得比任何時候更狹小、更骯臟和危機四伏。大自然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人類在加速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其放任的各種活動也正破壞著人類自身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環境。

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已成為當代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是各國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要求扼制這些危機,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更是廣大民眾的強烈呼聲。在此形勢之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各國際組織圍繞「人與環境」這一主題,召開了各種會議,成立了眾多機構,國與國之間也聯手達成了種種協議,制訂行動計劃,為改善當今的環境狀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懈努力。

在聯合國的倡導下,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世界性的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宣言指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一項迫切的任務……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之後,第27屆聯合國大會接受並通過了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這次大會引起了全世界對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各國政府相繼作出了反應:①成立了官方的專門行政機構;②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手段和嚴格的立法措施;③控制環境污染和各種災害的技術研究得到迅速發展;④一些發達國家還興起了環保產業。

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使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嚴重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在一些國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未擺脫經濟落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窘境,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環境問題仍日趨嚴重。鑒於此,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定於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同時提出「國際減災十年計劃(IDN-DR)」,我國也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積極響應這一行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這次大會有183個國家派代表參加,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到會並發表講話,會議取得了巨大成功。大會除重申了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外,還通過了《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及若干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我國政府從當代國際關系的高度闡述了中國環境保護的立場,並率先簽署了兩個公約,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全球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改善我國環境狀況的決心。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稱贊。以此為契機,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開始全面啟動。這次大會還對20年來世界環境保護的經驗進行了總結,認識到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威脅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性,喚起了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人們已經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社會實踐是科學發展的源泉。任何學科都是隨社會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要求而產生和發展的。在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積極活動的同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也都投入到這一關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事業中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環境科學應運而生。雖然到目前為止這門科學還比較年輕,仍處於發展階段,但研究范圍之廣泛、出版物之多、資料之豐富、學術會議之頻繁,都為科學史上所罕見。

由於人類環境涉及的領域廣泛,影響要素眾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服務功能多樣,所以,有人認為目前沒有哪一個專門學科能夠對環境領域提供一個較完整的論述。環境科學作為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具有多學科性。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問題。然而,採用近代科學那種條分縷析、分門別類的「分割式」方法研究人類環境問題,盡管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以這種割裂的、片面性的認識來利用和改造統一的、整體性的「人類環境系統」,是產生環境問題的認識論上的根源。正是基於這一點,系統科學為環境科學走向整體化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末出現的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標志,並在以後幾十年中逐漸完善的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系統科學方法論、系統工程三大組成部分)以其普適性和科學思維的先進性,橫貫於所有的科學領域,並將現代科學推向了新的高峰。對此,俄羅斯學者H.И.茹可夫予以了高度評價,他認為系統科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圖景和當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受系統科學的影響,目前,環境科學已逐漸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宏大體系。它要求各相關學科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上得到統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無論是分支學科之間的概念移植、理論滲透、類比推理,還是專業間協作攻關與交叉,都已顯露出環境科學向立體化、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發展態勢。若追根溯源,可以這樣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環境惡化的大背景,為環境科學的出現提供了契機,而系統科學的發展與成熟則用嶄新的科學方法論武裝了環境科學,使之步入了現代科學的行列,並帶動和影響著各分支學科未來的發展。

環境地質學是伴隨環境科學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它也經歷了與環境科學相似的發展過程。盡管環境地質學在30多年的探索中,繼承了傳統地質學的無數成果和理論精華,但作為現代科學的一部分,必然也必須汲取相鄰學科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科學方法論上。它不應僅僅被視為地質學內部分化、重組和拼合的產物,而應站在全新的視角上,把握環境地質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和學科發展的時代要求,在這些方面,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發展和人-地關系的深入研究或許已為該學科的形成與完善指出了方向。

F. 地質學里哪些方面與環境科學有密切關系

我本科學的環復境工程,制現在研究生考的是水文地質,要說地質學與環境有哪些聯系,這個問題太廣了,確實不好回答。比如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就涉及到了地學與環境兩方面的知識,地質災害防治也是如此,可以說地學與環境的結合是將來很有潛力的一個研究方向

G. 如何自學學好環境地質學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地學、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理論基礎,能在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污染防治等領域從事設計、實施、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要求: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在牢固掌握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地質學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無機化學及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工程制圖、水力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污染控制技術、水文地質學以及環境地質學等課程,培養環境污染調查與監測、工程設計、室內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等基本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的科學研究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和環境監測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技能和工作方法;
2.掌握地質學基礎、地下水科學理論、環境地質與工程等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
3.具備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等實際工作能力;
3.具備從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監測的實際工作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水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一定管理知識和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以及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資料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並加以正確表達的能力。
主幹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核心課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水力學、環境微生物學、工程制圖、普通地質學、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文地質學基礎、工程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基礎、地下水污染與防治、環境地質學。
主要專業實驗:水力學實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環境監測實驗、水文地質學基礎實驗、地下水污染與防治實驗。

H.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I. 全國哪些大學環境工程方向的大氣污染控製做的比較好些


環境工程比較好的學校: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

首先說明一下:學習的課程和學校確定的培養方向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學校之間的差異也會比較大!
以下內容摘自浙江大學網站:
環境科學專業

是文、理、工交叉與綜合的朝陽專業,依託於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培養具有良好環境意識與素質,掌握一定環境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具備初步調查、評價、分析環境問題、環境規劃管理決策、優化設計環境污染控制方案等能力的國家需求的復合型環保人才。
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環境化學》於2004年列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污染控制化學、環境污染化學等研究方向在國內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污染控制新材料新技術原理、土壤有機污染的化學與生物修復等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秀畢業生可免試攻讀研究生或碩博聯讀研究生。畢業生可到環保研究機構、認證、咨詢機構、大中型企事業、政府部門等單位工作。隨著國際社會和我國政府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各類有關環境的規范法規日趨嚴格,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地域范圍也正在不斷拓展。

主要課程: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物理學、環境毒理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環境污染修復、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雜訊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

環境工程專業

本專業依託於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環境類專業之一,以國內一流的學科和師資力量,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具有一定環境污染控制,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等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大多數畢業生可選擇繼續深造,也可前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工作。

在《2004年中國大學評價》中,本專業排名全國第二。在廢水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大氣污染控制、環境污染控制化學、環境生態工程、清潔生產等研究領域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前茅。

主要課程:過程工程原理、環境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監測、土建工程概論、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設備設計。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

是以學科交叉為鮮明特色的理學類專業,培養既具備較扎實的資源與環境學科理論基礎、又具有環境資源分析與測試、環境資源調查與評價、環境資源管理與綜合利用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依託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是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國內本領域的10多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跨世紀人才,超過2/3是我們的畢業生,辦學質量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本專業的學生就業口徑寬,適應性強,可到資源、環境、生態、土地、信息管理等眾多領域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生產等工作。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主要課程:普通地質學、自然資源學概論、環境學概論、土壤學、土地資源學、環境生態學、環境資源信息系統、環境分析技術、土壤肥料分析技術、農產品質量檢測。

環境工程的大多數畢業生可選擇繼續深造,也可前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工作。
環境科學的畢業生就業口徑寬,適應性強,可到資源、環境、生態、土地、信息管理等眾多領域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生產等工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