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1-22 13:55:57

⑴ 怎樣認識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320508.htm

記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帶領全國人民走過了一段光輝歷程,使我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生了令世界矚目的變化。回顧我們黨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方面的成就,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確立是一個繞不開的大事件。作為長期致力於新中國法學研究和建設的專家,您能否回顧一下我國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歷史進程?
李步雲:好的。我國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以黨的十五大為新的里程碑,經歷了早期的理論准備和法治實踐,以及後期的正式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進一步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這兩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發展階段有五個主要標志:一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它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程上來。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要忠實於法律和制度,忠實於人民利益,忠實於事實真相;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於法律之上的特權。」二是197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它強調,刑法等七部法律通過後,「它們能否嚴格執行,是衡量我國是否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標志。」這是建國後包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法治」這一概念。這一文件還決定「取消各級黨委審批案件的制度」,取消「文革」中「公安六條」中所規定的所謂「惡毒攻擊」罪和「反革命罪」。三是在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所作工作報告提了「以法治國」,大會批准了他的報告。這是在國家重要文獻中第一次提「以法治國」。四是1980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評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該文是應中央領導要求撰寫。它總結了這次歷史性審判的五條法律原則,即「司法獨立、司法民主、實事求是、人道主義和法律平等」。該文指出:「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審判是我國民主和法制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里程碑。它充分體現了以法治國的精神,堅決維護了法律的權威,認真貫徹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各項原則……」這是最早提「以法治國」的黨的重要文獻。五是1982年憲法。它的序言庄嚴宣示:本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單位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具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部憲法還恢復了1975年憲法被取消的司法獨立和法律平等的原則。
依法治國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在這一治國方略和奮斗目標問題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他提出過一系列法治原則,這些原則也正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和准則。例如,他提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建立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是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實施依法治國問題上繼承並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其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黨內民主和國家民主的正式程序,將依法治國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確立下來;二是對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作了全面概括,並將其提高到「治國基本方略」的高度;三是在黨和共和國發展史上第一次採納並使用「法治國家」這一概念,並對其基本內涵和要求作出豐富和發展;四是對人權概念作了充分肯定,並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五是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將民主法治人權從「精神文明」范疇中獨立出來,由以往兩大文明改為三大文明,凸現了憲政的重要戰略地位;六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為實行依法治國奠定了新的思想內涵和理論基礎。

二、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記者:依法治國方略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後才能提出?
李步雲: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60年裡,前30年我們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走過了一段很長的彎路。這里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建國後的頭8年裡,盡管我們處在國外敵對勢力的包圍之中,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國內也經歷了種種制度改革,但憲政建設仍然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其主要標志就是1954年憲法的制定和實施。然而,自1957年初起,由於國際上「波匈事件」的影響和國內成就而引發的「唯意志論」急劇膨脹和「個人崇拜」的抬頭,黨中央就開始執行了一條「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的思想和政治路線。其主要標志是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三面紅旗」、1959年的「反右傾」、1962年的「農村四清」。這條錯誤路線導致民主法制建設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其最終結果就是十年「文革」悲劇。這場「浩劫」使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猛醒:不搞改革開放,不走以「民主、法治、人權」為基本內容的「憲政」之路,民族不能振興,人民不能幸福,也勢必亡黨亡國。同時,這場苦難也造就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和不少黨內外堅持思想解放和改革的有識之士。
記者: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涵義?
李步雲:廣義上,依法治國包括「法治國家」在內;狹義上,兩者又有一定區別。依法治國是一項治國戰略方針,其內涵:一是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理念和指導思想,即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條件,是建立一個良好而有權威的法律制度,而不應寄希望於出現一兩個聖王賢君;二是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根本准則,即治國要依法,而不能依少數領導者個人的看法來治理,不能長官意志決定一切。法治國家是近代以來一種文明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類型,要求具有一系列具體明確的標志與要求。正確理解「依法治國」還要重點把握以下三點:
其一,依法治國貴在良法之治。法治有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分。實質法治即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則是指不論法律好壞,只要依法辦事就是法治。相對近代以來「應然」意義上的法治,古代法治是形式法治。一般說來,古代法治比人治文明進步。近代與現代的良法之治,其主要內容在其法律是否體現法制民主,法律平等,人權保障與權力制約等原則。有人認為「形式法治」比「實質法治」要好,理由是在一定意義上,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因為它完全混同了兩個不同的問題,不符合中外學者對「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通常的理解。「實質法治」並非輕視法律程序的價值,而是相反。
其二,依法治國重在依憲治國。這里的憲法,當然是指社會主義憲法。首先,這是由憲法的性質和地位所決定。憲法無權威,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只有依憲治國,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次,同「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官」的現代法治精神相關聯。領導幹部守法,就會影響一般幹部守法。再次,也同我國憲法缺少應有權威,實施並不理想有關。
其三,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國既治「民」也治「官」,但根本目的、基本價值和主要作用應當是治官。這是因為,雖然「主權在民」,但實際掌握和運用權力治理國家的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他們依法辦事,依法用權。而且,受封建主義法律文化的影響,不少人習慣於把法律看作僅僅是管治老百姓的工具。還有,權力腐敗現象,同缺少這種認識和依法治「權」力度不夠是分不開的。

記者:據說,從1979年學術界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到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這20年間有過很多的爭論,比如,有一種觀點就認為,法治是純西方的東西,提依法治國有片面性,講健全「法制」就可以了。那麼,能否詳細地介紹一下在此其間主要有過哪些爭論?
李步雲:概括來說,主要有三大派別:即「法治論」、「結合論」和「取消論」。「法治論」主張,要法治不要人治,倡導依法治國;「結合論」認為,法治與人治各有長短,兩者應當結合;「取消論」認為,法治是純西方的東西,提依法治國有片面性,我們講健全「法制」就可以了。由於倡導依法治國,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時代的精神,符合事物的規律,而逐步為執政黨和政府所採納。了解這三大派所爭論的核心觀點,對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結合論」的根本錯誤是,將「法治」等同於「法的作用」,將「人治」等同於「人的作用」。正如有的學者所作的形象比喻:「只有將武器和戰士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戰鬥力。」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問題,從而不符合中外歷史上人們賦予法治與人治的本來含義,混淆了法治與人治作為兩種完全對立的治國理念和治國原則的界限。
「取消論」的錯誤之一是,混淆了「依法治國」同「法律萬能」論的原則和區別。任何理論與方針政策,都有其特定的涵義、內容和適用范圍。依法治國最基本的含義是,國家要有一整套良好的法律,任何組織與個人都要嚴格依法律辦事;這並不否認和妨礙我們國家還可以有「雙百」方針、「科教興國」、「以德育人」、「構建和諧社會」等等治國的方針或發展戰略。錯誤之二是,誤解了制度和人的關系。只強調了「法律是人制定的,也要人去遵守」這一點,沒有看到,「制度好,可以防止壞人干壞事;制度不好,領導人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甚至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依法治國並不否認領導人的作用和他們應有的權威,而只是強調領導人的權力應由法律明確規定,權力應按法定程序行使。錯誤之三是,將依法治國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依法治國有利於實現和鞏固黨的領導,原因在於:在一定意義上,法律是黨的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將黨的政策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可以使黨的政策更為妥當和有利於更好地實現;是黨在領導立法、執法和司法;在現代,以黨代政和以政策代替法律有損於黨的形象和威信。但是,實行依法治國,要求黨的傳統的執政理念和方式作出一些重要改變。錯誤之四是,不理解「法制」與「法治」存在三個方面的基本區別:「法制」即「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等而言;法治則是相對人治而言。法律制度是一套法律規則以及憲法與法律怎樣制定和實施的一套制度;法治則是與人治完全相對立的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原則和方法。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實行「法治」。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也有法律制度,但希特勒獨裁,其法律具有法西斯的性質,黨衛軍橫行,因而它只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實行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民黨統治中國22年,也是這種情況。

三、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原則和要求

記者: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那麼,怎樣才算實現了這一目標?也就是說,法治國家的標準是什麼?
李步雲: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原則和要求,既要堅持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經驗積累,又要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又要具有中國特色;既要堅持一些基本原則和要求,又要尋求其實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發展過程的階段性。我們主張可歸結為如下10項。
第一,法制完備。要求建立一個門類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體例科學的法律體系,做到上下(上位法與下位法)左右(此部門法與彼部門法)前後(前法與後法)里外(國內法與國外法)彼此之間統一、協調、不相互矛盾和彼此脫節。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法律體系」科學合理,是「良法」的一個形式要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還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學界有人認為,我們過去立法過快過多,是搞立法「浪漫主義」,並把法律執行不好歸咎於它。後者有很多原因,同我們的立法沒有多大關系。現今某些西方國家進行的法制改革內容之一,是將過於龐雜繁瑣的法律體系改得相對簡單明了一些,便於人民掌握。我國不存在這種情況,問題倒是相反,有些法律過於原則,不便操作;有些法律缺少「法律後果」的設計,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
第二,主權在民。要求法律應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實現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前者包括民主權利的切實保障,國家政治權力的民主配置,民主程序的公正嚴明,民主方法的科學合理。後者包括立法、司法、執法、護法等法制都要做到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人民」二字應當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中國特色」。進一步提高法制民主化水平,今後一個時期應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在法制的各個環節加大公開性和工作透明度。這是在法治領域公民參與和監督的前提。在立法領域,應發展與完善公民旁聽人大會議制度、立法聽證制度、法律草案全民討論制度等。在司法領域,要徹底實行法定的公開審判、辯護、迴避以及陪審員、律師等制度,克服行政式管理模式。
第三,人權保障。國家工作人員要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必須切實謀求和保障公民的各種利益。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里,人民的各種利益,必須也必然通過法律作出具體和明確的規定,並運用法律的權威予以保護。這就表現為公民在憲法和法律上的種種權利。全部法律有兩個基石范疇。私法主要調整公民彼此之間的「權利」關系,公法則主要規范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內部的「權力」關系,以及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關系。但是,國家「權力」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為保障公民的「權利」服務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法學就是權利之學」;「保障人權」即爭取、促進和保護人民的各種利益,乃是全部法律的根本目的。
第四,權力制約。依據現代民主原則,建立起分權、權力相互制約的國家權力結構體系,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權力不受制約必然腐敗這一鐵的規律,已經在全黨全國取得共識。黨的十七大報告為此強調:「要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要正確樹立國家的權力觀,搞清楚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兩者的區別及其相互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從黨的十五大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完善國家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越來越重視,甚至對領導幹部的質詢、問責、經濟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具體制度都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理論上概括制約國家權力的基本方法和渠道是四個:即以國家法律規范和制約國家權力;以一種國家權力(即檢察,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制約國家權力;以社會權利(民主黨派,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等)制約國家權力;以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制約的基本形式就是「監督」。
第五,法律平等。平等是社會正義的主要內容,是人類理想的永恆主題,是社會文明的基本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法律平等是指適用法律平等,這同立法平等是相區別的。立法上人民內部是平等的,對少數敵對分子或勢力是不平等的。法律適用的基本內涵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只能適用現行憲法和法律的同一標准,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思想和特權人物存在,也不允許對任何組織或個人有法律之外的歧視。1982年憲法改變了前幾部憲法的提法,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替代了「法律上一律平等」,就是考慮到司法上和立法上的這一區別。法律平等不僅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法律統一、權威和尊嚴的基本條件。當前在貫徹法律平等原則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要通過嚴懲和教育等措施堅決反對少數司法與行政執法部門仍然存在的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等腐敗現象,這是訴訟或糾紛中雙方難以在權利上得到平等保護的主要原因。同時,要繼續加大訴訟中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

第六,法律至上。古往今來思想家和政治家講的「法律至上」、「法律至尊」,其涵義都是指「法律應具有極大權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是指「法律的統一、尊嚴和權威」(黨的十七大報告)。它不是提倡法律萬能,前者是指法的遵守,後者是指法的作用,兩者不是一回事。法律至上和人民意志和利益至上完全一致,而且前者是後者的體現和保障。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體現在憲法和法律中,並賦予憲法和法律以最大的權威和尊嚴,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至上才能得到保障。維護法律權威今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堅決反對某些地方或部門制定和推行一些「土政策」、「土法律」。學術界研究並主張發揮「民間法」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必須以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為前提。不少人在思考如何防止「黨政一把手」權大於法,這是必須從制度設計上認真研究的。
第七,依法行政。西方學者認為,法治就是指政府依法行政。這種看法雖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政府依法行政確實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標志。其理由是,我國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需要行政機關執行,因而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現今世界與中國經濟、科技、政治、文化的發展變化速度非常快,它不像立法機關立法可以從容討論,它必須迅速決策與行動,比較容易不按法律辦事。它是實行首長負責制,不是實行委員會制。司法機關處於中立的位置,而行政機關同行政相對人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關系,也容易違法辦案與處理糾紛。這些都決定了依法行政對於法治國家建設的意義。
第八,司法獨立。在現代,司法獨立作為一項憲政原則,同時具有三重屬性。作為一項法治原則,其作用在於排除來自外界的任何干擾,保證審理案件做到客觀、公正、廉潔、高效。作為一項民主原則,它是建立在分權與制約的理論基礎上,是現代民主政體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為一項人權原則,其含義是,一個人當被指控為犯罪嫌疑人時,他有得到一個獨立而公正的審判機關審判的權利。司法獨立原則在1954年憲法中的表述是「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1982年憲法的表述有所改變。有人據此提出「司法獨立」概念不科學,這是不正確的。我國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根據地的法律中多次使用這一概念,而且葉劍英同志擔任1982年憲法修改委員會主席時,在代表中央作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講話也使用了「司法獨立」一詞。況且,聯合國1985年已生效的《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我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國有義務遵守這一國際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對此必須加強研究,認真貫徹。
第九,程序正當。法律程序是法的生命存在形式。在一種法律制度里,不可能只有實體法而無程序法,古往今來無一例外。法律程序具有工具性和倫理性的雙重價值。好比工廠需要有科學的生產流程才能生產出好的物質產品;司法機關也需要有科學的法律程序,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決和裁定。尤其是公正的法律程序,能體現立法,執法,司法,護法等國家權力的科學配置與程序約束,也體現了公民的各種權利在程序中的應有保障。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原因,中國一直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十分重視程序,也是西方社會法治國家的一大特點。在我國,將程序正當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一大標志是十分必要的。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程序問題十分重視,如強調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等。證明全黨的程序意識在大大加強。我們應堅持並實踐《立法法》的明確規定,嚴重違反立法程序的法律、法規、規章作出的決定應宣布為無效。嚴重違背訴訟程序的判決和裁定,應駁回重審或決定其不具法律效力。應通過三大訴訟法的修改,在訴訟程序的民主、公開、公正、嚴明上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第十,黨要守法。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通常是實行政黨政治。把政黨制度規定在法律中雖然相對較少,但政黨尤其是執政黨要嚴格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憲法文化,否則選民不會投票給那些經常違反憲法和法律的政黨。在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歷史和現實經驗證明,我們在民主法制建設上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沒有黨的正確領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在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後,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必須也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其中一個重要決定是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黨的組織應當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與原則,如「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等。黨的十七又正式確立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再次明確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今後的任務主要是堅定地堅持這些理念和切實落實各種執政方式和具體制度的改革措施。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治國基本方略」。在我國,它就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德育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構建和諧社會」等戰略,都不能稱其為「治國基本方略」,原因是「治國基本方略」必須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和要求:一是全局性。憲法是治國安邦總章程,法律則是具體章程;各個方面的方針政策都必須納入法治軌道。二是根本性。除各種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法律還要對國家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基本制度作出明確具體規定。三是規范性。憲法和法律具有明確、具體、可操作的特點,這是政策、道德等所不具有的。四是長期性。任何發展戰略與方針政策都有一定的時間性,唯有法律同人類社會共始終。「治國基本方略」主要通過「法治國家」來體現與實施,即通過制定出一整套完備而良好的法律並運用一系列原則與制度以保證其實施。這正是「法治國家」這一概念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⑵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麼,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准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幹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政法機關的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整個行使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

違法受追究。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權威與尊嚴的重要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執法者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起對執法犯法者的嚴厲追究機制。只有執法者的違法行為都毫無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懲罰,才能給整個社會樹立依法辦事的良好示範。

⑶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為什麼說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科學內涵?暈死

你只是為了考試吧,那就去翻書本,那答案肯定有的。

想要真的理解「依法」二字,等你以後有了工作慢慢從實際生活里了解吧。

⑷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結合新的形勢作出重大決策,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⑸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1、根據'法治'原則,立法機關的職能就在於創設和維護得以使每個人保持'人類尊嚴'的各種條件。
2、法治原則不僅要對制止行政權的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藉以保證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
3、司法獨立和律師業自由是實施法治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⑹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思想的科學內涵是什麼

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這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是黨對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種統一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在歷
史中形成的,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黨執政的實質就是領導、組織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這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礎。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要求有一個堅強的政治核心,制定體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憲法、法律。因此,黨的意志同人民意志、國家意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實現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才能保證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削弱黨的領導、脫離黨的領導、放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就會從根本上失去保證,依法治國就會迷失方向。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和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必須著眼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權利屬於人民,健全民主和法制,讓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全國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廣大的民主,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們黨執政的實質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質是完全一致的。同時,人民當家作主也是依法治國的實質和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只有以民主為基礎,才具有至上的權威;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為依託,才具有可靠的保障。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有利於從法律上、制度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落實,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有利於切實保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權益,保證人民對政府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支持。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依法治國要貫徹兩個原則: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二是必須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民主權利。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和法律,並且運用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保障自己當家作主的各項民主權利。依法治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從制度上、法律上維護人民主人翁地位的過程,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過程

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⑻ 簡述依法治國科學內涵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深刻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應注意把握: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也就是黨領導人民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

依法治國就是要保證對所有這些事業、事務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進行。依法治國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憲法和法律。我國憲法和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統一。

(8)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系列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頒布實施,確立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法治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民法總則》頒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⑼ 簡述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1、根據'法治'原則,立法機關的職能就在於創設和維護得以使每個人保持'人類尊嚴'的各種條件。

2、法治原則不僅要對制止行政權的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藉以保證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

3、司法獨立和律師業自由是實施法治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按照國際通行的法治標准,法的道義原則高於具體法律,乃為現代法治的母體。只有遵循"法之道義"制定的法律,才稱得上"法治",否則就是"有治而無法",即具體的立法和執法違背了人類道義。
所謂的人類道義,就是在現代文明的觀念和實踐之中得到普世公認的正義准則:"維護人的尊嚴和保障人權原則"、"公正公開原則"、"平等對待原則"。

也就是說,"人權至上"道義原則必須在立法和執法之中得到落實,只有基於"維護人的尊嚴"和"保障人權"的普世道義制定的法律,才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只有依靠這樣的法治原則維系的社會秩序,才可以稱得上現代的文明社會。否則就是"惡法"和野蠻社會,就不具有法律的普遍性和權威性,公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抵制惡法和改造野蠻社會,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合法性之所在。

⑽ 怎樣認識我們提出的依法治國方略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建設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黨中央把依法治國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國策提出並加以落實,尤其在政法機關正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作為一名直接從事法律監督工作的檢察工作者,應當准確把握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認識其重大意義,並在建設有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偉大實踐中,結合執法辦案工作,自覺按照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做嚴格執法,公正執法的模範,為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和統一實施,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從******同志的講話精神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依法治國的內涵簡明地說,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它包括以下內容:l、依法治國的終極主體是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2、依法治國的客體是國家機關和國家事務。3、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治理國家。4、我們的黨是把人民的意志集中起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然後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的「法」字,在當代中國就是指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的,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現行憲法和法律。

二、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依法治國是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黨的領導,是保證國家能夠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各項制度和方針、政策能夠符合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條件。實行依法治國,能夠更好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民主是有人類社會以來最高類型的民主,這種優越的民主要真正成為現實,這要靠法制來保障,正如鄧小平同志講的,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當今中國,十三億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去執掌政權,而只能通過民主選舉的政權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為了保證這種權力的行使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根本的辦法就是通過制定和實施體現人民意志的利益、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並保證這種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來確保人民政權為人民服務,為公眾利益服務,為最廣大人民謀福利。在這種情況下,政權機構制定良好的法律並嚴格依法辦事,就是按人民的利益的意志辦事,就是從根本上體現了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否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可以按照個人的認識、願望、意見和主張任意處理各種問題的,自己的權力是無限的,是可以不按民主的程序辦事的,就有可能濫用權力,使「公僕」脫變為「主人」。同時,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公民的各種權利,權力的民主配置、民主程序和民主方法等等,如果沒有完備和良好的具有極大權威的法律予以全面確認和切實保障,是根本靠不住的。十年「文革」的教訓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當時,人民代表大會有十年之久沒有召開,憲法這一根本****成為擺設,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終於成為「文革」浩劫之所以能夠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正是鑒於這一教訓,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公民的民主權利。在法制健全的條件下,公民的權利如果遭到侵犯,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濟。

其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計劃經濟的經濟主體隸屬於政府,計劃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容易造成經濟主體應有的物質利益被忽視,經濟自身的價值規律、競爭規律等不被尊重,維系這種經濟關系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行政手段。因此,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依法治國。市場經濟是一種以交換為基礎的經濟形式,一切經濟活動和行為者都要遵循價值規律,各種生產要素都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實現各主體之間的平等、自由的交易和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產權的明晰化、運行機制的競爭化、市場行為的規范化、宏觀調控的科學化是它的主要特徵。這種具有自主、平等、誠信、競爭等屬性的經濟形態,除了依賴經濟規律來運作,同時又主要依賴法律手段來維系,它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可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其三、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中外歷史上,從字源上看,「法」字一出現就具有正義、公正等含義。中國古代,「法」字象徵一種寸以判明是非曲直和正義與否的獨角獸。西方古代,法則被喻為一手拿寶劍、一手拿天平的正義女神。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能夠調整人們的行為,規范人們的行為。法制文明屬於制度文明的范疇,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法制完備的社會。依法治國反映了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應該是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統一。離開了法制建設的現代化,就是不完整的、片面的、沒有可靠保證的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必將難以達到現代化所要求的相應的水平,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一部由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演變的法律制度和思想史,是整個人類文明由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在現今條件下,家長制、一言堂、搞特權、權大於法、政府權力不受法律約束,公民權利得不到保障,當然是不文明的表現。

其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法律集中了多數人的智慧,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法律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不會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隨意改變,也不會因政府的更迭而改變。因此,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個道理已無數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在我黨和國家的歷史上,對於這個問題的曾有過一個過程。半個多世紀前,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十年「文革」悲劇的發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總結了國際國內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為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黨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國家,它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基本國策和根本保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