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共醫療
① 想去日本治病,日本的醫療水平怎麼樣
為什麼日本醫療這么發達,治療費用還這么便宜呢?這和日本全面醫保以及各種其版他制度有關。
日本的全民醫保體系保證了日本10%左右GDP的投入得以獲得很好的醫療效率和結果:日本政府在1957年整合了包括二戰期間戰時保障機制、戰後農民健康保險等多項已有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了強制全部國民加入的「國民健康保險」。日權本只要是納入國民醫保的醫療項目,政府支付70%左右的費用,個人需要支付的很少。
這種醫療費用70%左右和日本政府支出綁定的形式,要求日本政府必須以更長遠的投資回報目光和更全局的觀念來投入和管理日本的醫療設施和體制。例如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政府花重金投入多家重離子放療中心的國家,因為他們相信長遠來看重離子對癌症的治療整體上是省錢的。
同時這使得日本政府禁止日本開設盈利性的私立醫院。日本80%的診所和醫院都是私立的,但是都是私立非營利性的醫院,因此日本各項診療的費用也都比較低,絕大部分都低於在中國的診療費用。
② 日本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哪裡、想去日本看病,求推薦海外醫療機構
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口在東京,人口多的地方就是各種資源集中的地方。
③ 日本的醫療衛生狀況
日本醫療體制的完善程度堪稱世界一流。日本衛生系統幾個主要指標的排名分別為:健康水平第1位,財務負擔的公平性第8-11位,用美元比價換算的國際購買力平價衡量人均衛生支出第13位,整個衛生系統的總體績效第10位。
日本的衛生系統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是日本所採用的衛生體制決定的。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日本的醫療保險有國民健康保險和雇員健康保險之分。前者是普通國民(包括農民、自營業者和退休人員)參加的保險;後者為雇員健康保險,即受雇於5人以上企業的勞動者及其家屬都必須加入的保險,包括四種以特定雇員為對象的健康保險項目:船員保險、國家公務員等共濟組合、地方公務員等共濟組合、私立學校教職工共濟組合。加入了醫療保險的日本國民看病時只需自付30%的醫葯費,到診所看感冒病再拿三天的葯,一般花費大約1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0元),這相對於普通日本人的收入來說並不算高。盡管日本不能像某些歐洲國家那樣向國民提供近乎免費的醫療服務,但日本國民並不需要繳納過高的保險費或消費稅、日本政府也沒有因為醫療支出過多而背上過於沉重的財政負擔。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醫療保險幾乎覆蓋全體國民,加上日本的醫療技術和服務總體水平比較高,在日本一般見不到「看病難」或者「看病貴」的現象。此外,由於日本沒有像美國那樣實行家庭醫生的制度,因此所有患者都有權利自由選擇到大醫院挑自己信任的名醫就診。由於日本媒體的監督功能比較強等原因,日本也幾乎不會發生醫生收取病人紅包的事。日本的普通國民或是為國民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們也並非對本國的醫療制度毫無怨言。日本媒體就曾諷刺日本的醫院「排隊3小時,看病3分鍾」。在日本的大醫院,排隊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只是不會像國內某些知名醫院那樣出現患者通宵排隊等待掛號的現象。日本國民生病之後大都首先到附近的個人診所就診,如果確屬大病需要綜合檢查或住院治療,診所會向患者推薦合適的大醫院。
④ 日本是不是免費醫療
其實,日本從政府層面對國民健康加以管理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時日本厚生勞動省首次推出了國民健康運動計劃,重點是推廣健康體檢,增加保健護士、營養師人數等。10年後,作為第二次打造國民健康對策中重要的一環,厚生勞動省又提出了確保老人健康體檢的機制,規范地區保健中心,培養健康運動指導師等目標。此外,還更加註重培養國民的運行習慣,制定運動指南,推進健身設施的建設等。2000年開始實施的第三次打造國民健康對策,則頒發了「健康日本21計劃」。日本政府還在2002年頒布了《健康增進法》,旨在為推動國民健康提供法律依據。
經過長達30多年的努力,每5年調查一次的結果表明,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呈增長趨勢。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長野縣下伊郡高森町實施的健康長壽體操運動。該縣為了實現健康地活著,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迎接自然死亡的目標,積極讓老人做一套健康長壽操。同時,還鼓勵老人採用更健康的飲食方式,如減少鹽分攝取,呼籲老人們吃拉麵時把湯留下一半,每天只喝一碗醬湯,只吃一小碟鹹菜等。這樣的健康改善計劃讓長野縣高齡老人的醫療費用連續18年來保持全日本最低的紀錄,腦溢血的死亡率也在12年間減少了一半。長野縣的這套健康長壽操被推廣到了多個地區,靜岡縣聘請了專門的教練在老年活動中心帶著老人們一起做操。
日本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健康管理中心。日本是眾所周知的長壽國家,除齊全的社會養老醫療設施、高質量的空氣、飲水及食物外,更要歸功於政府對民眾健康的積極管理。
日本政府每年要為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支付巨額的醫療費,為促進民眾健康生活,幫中年人和老年人及早發現和預防疾病,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日本幾乎每個城市都設有由政府出資建立的公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和當地公立醫院及大學附屬醫院等相互關聯,為當地民眾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
健康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定期健康檢查。每個中心都配有很多先進的健康檢查儀器,如核磁共振(測定腦和血管)、CT(肺癌的早期發現)、超音波(肝脾腎動脈等檢查)、體成分分析機(骨骼脂肪肌肉的檢查)等,為人們提供比較精密的健康體檢。體檢費用一般不高,主要是自己的健康保險來承擔。《生命時報》記者近日就參加了一個健康管理中心的體驗,基礎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視力、聽力、血壓、血液、肺功能、胸腹透視等,之後,還進行了根據年齡、性別劃分的「針對性檢查」,如40歲~50歲的男性要接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前列腺等的精密檢查。筆者今年30多歲,所以參加了專為這個年齡段女性設計的「針對性檢查」,包括CT和超音波檢查,最後只支付了4100日元(約合人民幣213元)的體檢費用,其他全部由醫療保險承擔。一周後,記者收到了一份A4紙大小、15頁的報告,圖文並茂地詳細介紹了記者當前的健康狀況。雖然我的各項指標都在正常范圍,但報告還把身體非常健康的同齡女性的各項檢查結果也備註上,讓記者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報告最後還指出記者運動不足、睡眠不足等問題,建議早睡早起多運動,並建議可以到何處接受香薰治療,放鬆身心。
除體檢外,中心還設有病房、手術室、理療室、食堂等,還有專門的營養師幫病人搭配營養餐。因為護理人員相對較多,床位也不緊張,離家又近,因此需要短期康復或症狀較輕的兒童一般在健康管理中心接受治療,從而起到幫大醫院分流的作用。此外,健康管理中心還通過各種活動來督促人們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每月舉辦免費健康講座,配合政府推進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活動,每年1~2次免費派發健身券和家庭醫葯箱活動等。
厚朴方舟致力於整合全球頂級醫療資源並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的大型健康綜合管理集團。追求醫療無國界,協助患者獲得全球范圍內的權威醫院和醫學專家的診療,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第二條醫療解決路徑,為中國患者提供全面、權威、頂級的海外治療支持、海外體檢、海外專家遠程會診等海外醫療一站式服務。
⑤ 出國看病日本的醫療醫療制度是什麼樣的
日本的醫療制度是以全民強制性加入的公費醫療保險制度為主,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日本民眾還可以加入簡便的「都民共濟」和「縣民共濟」在遇到意外的事故、災害和疾病時,可以通過共濟金的形式獲得較充分的經濟援助。
⑥ 去日本怎樣參加醫療保險
健康保險抄:在日本醫療費很貴,去醫院看一次感冒也要花5,000日元左右。因此在日本預定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國人都要加入國民健康保險。保險金額因地區而異,外國留學生一般每月需交1,500日元左右。留學生因生病或受傷到醫院或診療所治療時,只需支付醫療費總額的20-30%就可以了。但有些費用需全額負擔,如住院時的「差額床費」、有些不在保險費支付范圍內的特殊治療葯物等。持「留學」簽證的人,在參加了上述國民健康保險後,還可在本校辦理「外國人留學生的醫療補助制度」的有關手續。這樣本人看病時只需負擔全部醫療費的4-6%即可。
可以帶一些簡單的葯品,以備不時之需.
⑦ 日本的醫療條件好嗎
現在,隨著國人健康意識的覺醒以及經濟能力的提升,國內稀缺的醫療資源的確難以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國情如此,大家將目光投向海外,出國醫療已是一種趨勢,而出國醫療中,赴日醫療體檢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隨著日本體檢走入大眾視野,赴日醫療體檢似乎已不是一件「奢侈」的事,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選擇赴日體檢呢?赴日體檢又有哪些你所不知道得優勢呢?
一、醫療服務差距
赴日醫療體檢興起的原因不僅僅是是中日之間技術的差距,還與日本體檢醫院細致、嚴謹的服務以及醫護人員專業、負責的態度有很大關系,即也是中日醫療服務之間的差距。日本的服務業全球聞名,日本的高端醫療體檢服務也同樣如此。
日本的整個醫療體制,總體而言,是在實施公共醫療的同時,也充分照顧私人醫療。作為醫療技術全球領先、醫療體系成熟的發達國家,而日本體檢不論從嚴謹的服務還是負責任的態度都要領優於國內。
赴日醫療體檢你所不知道的優勢,並非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日本技術與設備,還是日本嚴謹完善的醫療體系與日本人長在骨子裡的那種極致的負責態度。
⑧ 日本醫療到底哪些是強項
為什麼那麼多人去日本製作醫療檢查?日本醫療到底強在哪裡?
日本醫療體檢已經成為國際比較熱門的體檢,很多國家的人會在假期選擇赴日體檢,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國內的人,國內選擇日本醫療體檢也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海外醫療旅遊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居民健康醫療保健意識的成熟和出境旅遊習慣,海外醫療體檢已經悄然火熱起來。
日本高級體檢 用戶在體檢大樓拍照
②一絲不苟的精細服務
您也許並不清楚日本醫院的設備到底會比國內先進多少,但檢查執行中醫護人員的認真、細致,對每一個環節把控得精細、嚴謹,解讀報告醫生的專業都讓自己感覺到放心,值得信賴。
③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
相比於歐美的國家,日本同為亞洲國家,距離較近,同時日本的醫療簽證不局限於赴日治療、赴日體檢,溫泉理療等都屬於醫療簽證范圍。醫療簽證是赴日簽證中最方便、最快捷、所需材料最少,出簽率最高的簽證。
⑨ 日本人平均能活到84歲,日本的醫療體制究竟好在哪裡
多睦健康告訴您,日本的醫療水平一直都處於世界前列。2013年日本的實際臨床醫療水平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醫療水平評比中排名第一,癌症治療及再生醫療技術也位於世界領先低位;2015年日本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醫療水平評比中排名第一。
日本作家山崎豐子有一部醫療題材的作品《白色巨塔》,這部作品曾被中日韓三國改編成電視劇,可謂經典。作品中的白色巨塔,象徵的是主人公心中理想的醫療體制。
而在現實中,日本的醫療體制也可謂是一座白色巨塔,醫療水平、效率、公平性等各項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本文就帶你了解日本的醫療體制究竟好在哪裡?
最長壽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高達84歲,多年蟬聯全球第一。日本人不僅擁有全球最高的平均壽命,同時還擁有最低的新生兒死亡率,這些都與日本先進的醫療水平是分不開的。目前日本人的主要死因是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另外,自殺也是日本人的一大死因。
高質量生活
日本人長壽不僅因為有病能治好,還因為平時的生活管理做得極為到位。日本從1978年開始推行國民健康運動,鼓勵老年人做長壽操、清淡飲食、定期體檢。高質量的空氣和科學合理膳食也降低了患病的風險。
全民醫保
日本從1961年開始實施國民全員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早已經覆蓋全體國民。得益於這一制度,日本人就醫時的負擔非常小,很多疾病能早發現、早治療,省去了病情加重後更加高額的治療費用。
公費醫療
日本國民醫療費總額中公費負擔的比例高達80%,這一點從世界范圍來看,僅有丹麥、瑞典等北歐福利國家以及英國等國能達到這個水準。
公私混合
歐洲國家多數採用公共醫療體制,效率比較低;而美國則是完全私有化,醫療水平雖高,窮人卻享受不起。日本居於兩者之間,醫療服務由民間提供,醫療費用由政府負擔,既保證了效率,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自由開診所
日本實行自由開業醫制,鼓勵擁有執照的醫師自由開業。得益於這一制度,日本各地擁有大量小型診所,平時居民可以就近看病,必要的時候再轉診到大醫院,不會像中國人看病一樣往大城市三甲醫院扎堆。而且日本小診所的醫生權威性絲毫不輸大醫院,很多還是從大醫院出來的老醫生。
醫療服務
醫療也是服務業。醫療體驗的好壞不僅取決於醫療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醫護人員的態度。這一點日本做的更讓人滿意。日本的服務業一向以態度恭敬著稱,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也不例外。日本的醫護人員對病人一律使用敬語,醫生向病人耐心細致地講解病情和病因也被認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全面陪護
日本1.26億人口,但人均所擁有的病床數量卻高居世界第一。不同於中國,病人入住普通病房不需要繳納住院費。護士負責護理的同時還會陪同、照看病人,一日三餐都有護士專門送到病人床前,住院沒有家人陪護也一點沒問題。
醫葯分離
日本實行醫葯分離制度,除了需要當場注射的針劑外,醫院不賣葯,醫院里也不會有葯房。醫生只管開處方,病人可以拿著處方去外面的葯房購買葯品。這種制度有效地減少了醫生過度治療的情況。還有一點值得稱贊,幾乎日本每一處醫院的旁邊,就有至少一家葯房,病人不用長途跋涉打計程車或擠地鐵去買葯。
葯品質優
日本的葯房分兩類,一類是出售處方葯的葯房,一類是類似便利店的葯房,出售非處方葯以及牙膏、眼葯水等日常保健用品。不同制葯公司的葯品在市場上公開競爭,保證了葯品質量和葯價的相對平穩。因此,才會出現赴日旅遊的中國人跑去日本葯妝店搶購眼葯水、止痛感冒消炎葯、牙膏漱口水等等「奇怪」現象。
保健品多
日本人很重視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也就有了很多和健康相關的各種小發明。例如最早起源於日本,能有效減少肛腸類疾病的電動沖洗馬桶蓋,以及緩解女性痛經的暖寶寶等等。將醫療保健貼心深入日常生活也是日本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誠信醫療
圖中的這一幕情景在日本是看不到的。在日本,看病不需要先交押金,不需要走迷宮似的來回排隊多次繳費。在完成所有檢查和治療後,醫院會向病人出具一張完整的收費單,上麵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病人家屬東奔西跑繳費的現象,在日本是幾乎看不到的。
細心細致
日本人一向以細致著稱。很多接受過日本的醫療服務都會對其細致認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量血壓不只量一隻手臂,而是會量四肢的四對高低壓;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還有不同的體檢項目等等。
備受尊重
醫生在日本是相當受尊重的職業,和議員、律師一樣被尊稱為「老師」。然而要成為醫生也並不容易。日本的大學醫學部學制為6年,學生畢業後還必須在醫院實習兩年。實習期間年收入不足300萬日元,低於日本人平均收入水準。
高薪職業
雖然實習醫生工資微薄,然而一旦轉正,就會邁入高薪行列。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約為400-500萬日元,而普通醫生的平均年收入高達1500-2000萬日元(約合80-100萬人民幣)。
⑩ 為什麼說日本醫療體系是個好榜樣
日本多樣化、有底線的醫療服務體系
日本基層醫療由個體診所提供服務,醫院醫療服務主要由私立非營利性醫院承擔。但日本對社會辦醫的要求是有底線的,禁止社會資本舉辦私立的營利性醫院。
基層診所主要以專科診所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公立醫院提供初級醫療服務,日本醫葯分業,大多數醫院門診徹底被剝離。
初級醫療系統中,有1/3的醫生是被診所僱傭的,其餘都是醫生自己當老闆。診所通常是由醫生個人開業,或由醫生集團舉辦。
在日本,醫生集團由幾個醫生組成,共同擁有一家醫院或者一個診所。
診所既可以提供全科服務,也可以可以提供專科服務。日本初級醫療服務的組織形式通常是1名醫生+幾名護士,2011年日本診所全職人員的配置平均為7.2個人,包括1.2個醫生,1.8個護士,2.1個前台。
從醫院構成上看,2013年日本15%的醫院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舉辦,其餘的醫院均為私立非營利性醫院。
從床位來看,20%的床位屬於公立醫院,80%的床位屬於私立非營利性醫院。
特別注意的是,私立非營利性醫院被認為是公共醫療的一部分,接受政府的各種津貼補助,也在公共醫保資金的支付范圍之內。
日本不允許私立營利性醫院開業,但允許企業醫院存在,為企業員工提供醫療服務。我們可以這么簡單理解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就是醫院的結余可以用來分紅,「非營利性」就是醫院的結余被認為是公共資金,資金不能私自處理,只能全部用來發展醫院,更多要求體現在日本醫療法中,我國台灣地區也借鑒了日本的做法。
清晰界定了公共醫保和私人醫保的邊界
日本建立了強制型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也就是公共醫療計劃,每一位居民或者雇員都必須加入公共保險計劃,合法移民也要求加入社會保險計劃,但黑戶移民以及遊客不包含在內。一個居民如果退出強制醫療保險,重新加入時要額外交納2年的保費,這相當於罰。大約3400個保險機構負責提供公共醫療保險。
除了兒童和老人,公共醫療保險的自付比例為30%。3歲以下兒童自付比例是0%,70~74歲老年人自付比例是20%,75歲以上老人的自付比例是10%。
公共醫療保險沒有起付線,自付以及部分處方葯的費用可從收入減免稅中得到補助。另外,個人自費的情況並不清楚,從日本整個醫療支出看,個人自費佔到了14%左右。僱主承擔了保費籌資一半的費用,保費負擔占公司收入的3%~10%不等。
私人醫保和公共醫保的邊界非常清楚,前者在日本保險計劃中處於補充地位。第一種是對強制公共醫保的補充險(Supplementary Insurance),這是居民自願參與的,主要以包乾的形式支付醫療費用,彌補公共保險的保障不足,比如每日住院費用。第二種是補充險(Complementary Insurance),覆蓋了公共醫保未涵蓋的項目,在日本屬於補充地位。最後,私人保險開發的替代公共醫保的綜合醫保(Substitutive Insurance),在日本是不允許的。
通過長期護理險成功逆襲老齡化
日本在老齡化危機前快速調整了布局,發展了長期護理險。
2000年日本推行了長期護理保險,這是一種強制性的保險,覆蓋了65歲以上老人以及40~64歲的失能老人。
護理服務包含很多內容,有居家護理(Home Care)、臨時看護、上門服務和各種護理需要的輔助設施,這些設施也在公共保險的支付范圍內。居家護理的服務提供者大多數為私立機構,其中62.6%的機構為私立營利性,36.4%為私立非營利性,0.4%為政府舉辦。
長期護理險不允許覆蓋私立營利性機構提供的服務。
護理保險的籌資,一半來源於保費,一半來源於稅收。40歲以上的人都需要交納保費,65歲以上的老人交納保費的情況是根據收入來決定的。在日本,僱主和雇員共同負擔長期護理保費,一半對一半。此外,居民長期護理險的自付比例為10%,日本根據收入情況會給自付總額設定一個上限。
整體上看,日本強制公共醫療保險和護理保險共同涵蓋了住院費用、急診費用、精神疾病治療費用、合法范圍內的處方葯品、居家護理、理療和大部分牙科服務,也覆蓋了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不同身份的人,他們的保險是由不同的機構運營的。比如,雇員的公務員的醫保由獨立的保險機構運營,一些專業人士的醫保也是如此運營,比如私人開業的醫生。
對中國而言,日本給中國最大的啟示是:在醫療領域發展「市場」不是一概而論,而是明確鼓勵非營利性醫院和醫生主導診所,禁止營利性醫院,確定了公共醫保支付的邊界。除此之外,中國處在人口結構變化和醫療需求變化的十字路口,快速布局調整可能會讓醫療體系彎道超車。
擴展閱讀:
為什麼說美國醫療體系是個「壞榜樣」?
文|王建秀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號「奇點網」
ID: geekheal_com
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朋友會跳起來問:無論是醫療服務供應方的多樣性,還是健康保險公司的實力,還是各種技術創新、互聯網醫療創新,美國無一不是走在世界前列,在美國醫療領域自由市場,組織效率如此之高,你為什麼說他是個「壞榜樣」呢?難道不值得中國學習嗎?
別著急,這里並不是要否定美國的醫療體系,而是對於中國來說,要借鑒某一體系的經驗,首先要看鞋子穿在腳上合適不合適。我們可以仔細想想,一個人均 GDP 54,629 美金的發達國家和一個人均GDP 7,590 美金的發展中國家究竟在哪些層面有可比性?一個醫療支出佔GDP17.5%的國家,和一個剛剛建立全民醫保體系、醫療支出佔GDP 5.5%的國家,在哪個維度上可以去比較?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醫療體系的整體結構。
根據 Health Affaires 的數據,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30,313億美金,占整個GDP的17.5%,當年美國GDP總量為173,481億美金,其中自掏腰包的支出為3,298億美金,占支出的10.8%;美國總人口3.18億,人均醫療支出 9,523美金,人均GDP54,502美金。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比上年增長了5.3%,超過2013年2.9%的增幅。
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為主力軍,同時醫療預防體系薄弱
從醫療服務供應體系來說,美國的基層醫療全部由私人開業的家庭醫生來完成,這些家庭醫生的初級醫療保健服務,往往包含在某一個醫療保險的網路內,擔當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從醫院的床位資源看,美國只有15%的床位屬於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約70%的床位屬於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約15%的床位屬於私人營利性醫院。根據美國The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2016年的數據,美國一般醫院(除監獄醫院、大學醫務室等)數量為4,926 家,其中政府舉辦的醫院為1003家,佔20.3%;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為2,870家,佔58.2%;私立營利性醫院為1,053家,佔21.3%。
從資源上看,美國社會辦醫數量佔80%,但私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居主導地位。美國對醫院的所有制保持開放態度,不像日本那樣,禁止私立營利性醫院。在自由和寬松的環境下,美國醫療服務提供方包括:醫院,自由執業的各類醫生集團,個體診所,合夥診所。
在美國,醫療服務領域的理念還是以治療為主,比如人們做一個置換關節的手術會很容易,但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美國做得並不好。
醫療資源越來越聚集,私立保險公司消耗了過多社會資源
從整個保險體系來看,美國政府承擔了65歲以上老年人、貧困人口和殘疾人的醫療保險,它們分別是Medicare 和Medicaid,私立保險機構覆蓋了至少56%的人群。2012年前,美國並不要求人們強制購買保險,2012年奧巴馬ACA法案出台後,要求大部人強制購買保險,要求僱主必須為員工購買保險。當然,現在奧巴馬醫改還在2016年的大選中風雨飄搖,其命運並不確定。
美國的保險網路有各種模式,最典型的是管理式醫療機構HMOs,比如凱撒集團,在這個保險體系內設定了嚴格的分級診療體系,保險人必須選擇一位家庭醫生,轉診後才能報銷,在HMOs體系外,保險公司不負擔任何開支。
在保險公司、醫療服務、患者、醫葯企業多方博弈的生態下,最大的贏家是保險公司。根據美國的statistic網站,2014年美國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instry 的收入達到8779億美元(圖1)。其次是醫葯市場,2014年美國醫葯市場為3740億美元(圖2),佔全世界醫葯市場的40%。最後是醫療器械市場,2014年美國醫療器械市場為1360億美元(圖3)。
?
圖1
?
圖2
?
圖3
隨著保險公司話語權越來越強,美國的醫療服務機構呈現這樣一個趨勢:個體診所面對保險談判精疲力盡,很多個體診所要麼改去加拿大執業,要麼乾脆關掉診所被醫院僱用。單體醫院趨於聯合,增加與保險公司談判的籌碼。醫生集團也由小規模,逐漸多學科聯合,原因之一是:增加和保險公司談判的力度。
保險公司的行政和管理成本,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醫療支出中有21%花在了行政管理成本上,其中85%來源於私人保險公司(來源1)。
最大的問題是:醫療投入和健康產出不成正比
健康結果和財務可持續性,幾乎是美國醫療體系最受詬病的靶點(圖4、圖5)。美國用了佔GDP 17.5%的費用,最後獲得的人均壽命與人均醫療支出僅為美國零頭的古巴相差不遠。從健康產出看,美國的人均壽命低於OECD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水平。
?
圖4
?圖5(最高的一項為美國)
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比上年增長了5.3%,超過2013年2.9%的增幅,平均每個人的醫療開支為9,523美金。在過去的35年裡,美國在總商品和服務上的消費以年平均7.2%的速度在增長,而醫療保健的消費增長率卻高達9.8%。
美國醫療保健的費用增長長期高於整體經濟的增長,為此美國聯邦政府、企業僱主和家庭都承擔了巨大的財務壓力。美國《Ameiricas』 Bitter Pill 》這一書的反思:醫療費用也是美國家庭最大的單體消費和支出項目,這些支出包括個人自費,也包括支付的保費。根據 Health Affaires 的數據,2014年在美國3萬億美金的醫療支出中,財務分擔分別如下:households (家庭)佔28%,federal government(聯邦政府)佔28%,private businesses(私人企業)佔20%,local govements(地方政府)佔17%。
我們小結一下美國醫療體系的特點:
第一,美國在醫療創新方面的各項投入比任何國家都高,在新技術和新葯品的使用上,美國也走在全球前列。
第二,美國以商業保險為主流的分散支付方在控制醫療費用上漲方面合力不足。僱主的醫療負擔越來越重,另外為了增加和保險公司談判的籌碼,醫院趨向於集中、聯合,導致供給方集中,個體診所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第三,美國基礎醫療體系薄弱,特別是預防為主的醫療體系,導致很多慢性病和老年疾病沒有得到積極干預,從而推高了整體費用。
第四,美國商業保險的運行機制抬高了整個行業的行政成本,極大地消耗了社會資源。
第五,美國在疾病治療上投入了大量費用,而在慢性病、老年疾病等健康干預上卻非常被動,包括肥胖在內的生活方式疾病長期困擾著美國。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醫療支出高得出奇。美國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市場競爭機制,值得中國學習。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一個國家的健康醫療體系必須在醫療質量、醫療提供效率、健康結果和財務上保持平衡,觀察美國醫療體系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反思:比如更理解基礎醫療對於中國未來的重要性;警惕醫保籌資擴容後帶來的財務可續性壓力;加強慢病管理和健康干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