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工業燃煤污染

工業燃煤污染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55:27

⑴ 一噸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有多少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三要素

物質、能量與信息。

因此,能源的發展史直接影響人類的發展史。

我們人類生存與發展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要素是三個:¾¾ 物質、能量和信息。

組成我們的世界是物質;人類生存活動決定於對信息的認知和反應;而維持生命,從事發展的活動又地要通過消耗能量來進行。

一切能量來自能源,人類離不開能源。能源是人類生存、生活與發展的主要基礎。能源科學與技術,能源利用的發展在人類社會進步中一直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發展的里程碑 可以這么說,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發展,都伴隨著人類生存與社會進步的巨大飛躍。幾千年來,在人類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經歷了這樣四個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原始社會火的使用,先祖們在火的照耀下迎來了文明社會的曙光;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與利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導致了歐洲的工業革命;19世紀電能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面貌;20世紀以核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類進入原子的微觀世界,開始利用原子內部的能量。

未來對能源的要求

有足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儲量,並且不會造成影響人類生存的環境污染問題。

未來對能源的需求 未來的人類社會依然要依賴於能源,依賴於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須現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結構和儲量,發展必須開發的能源利用技術,才能使人類的生存得於永久維持。

而我們賴於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嗎?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實上,進入21世紀後,人類目前技術可開發的能源資源已將面臨嚴重不足的危機,當今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石燃料資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維持幾十年。因此,必須尋找可持續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紀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為新能源家屬中迄今為止能替代有限礦石燃料的唯一現實的大規模能源。而且,未來如能實現核能的徹底利用,人類的能源將是無窮的。

除了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類對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會安全、健康安全和環境安全等。它們同能源的關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現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因此,未來對能源的要求將不僅是儲量充足,而且還必須是清潔的能源。相對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證明了核能是清潔的能源之一。

u 能源的定義與源頭
究竟什麼是「能源」呢?《科學技術網路全書》是這樣說的:「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可見,能源是呈多種形式的、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簡而言之,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

能源的源頭

來自地球以外天體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球本身蘊藏的能源(如地熱、核能)、地球與其它天體相互作用產生的能源(如潮汐)。

而能源是產生能量的源頭。

人們通常按形態與應用方式對能源進行分類。一般分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水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熱能。其中,前三類統稱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類認識的這些能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人們所需的各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加熱到一定溫度,能和氧氣化合並放出大量熱能,可以直接用來取暖,也可用來產生蒸汽推動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使熱能變成機械能,再變成電能。把電送到工廠、機關和住戶,又可以轉換成機械能、光能或熱能。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能源形形色色。總起來說有三個初始來源。

太陽能

地球

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 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我們稱之為地熱能。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正是本書要介紹的核能。原子核的結構發生變化時能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簡稱核能,俗稱原子能。它則來自於地殼中儲存的鈾、鈈等發生裂變反應時的核裂變能資源,以及海洋中貯藏的氘、氚、鋰等發生聚變反應時的核聚變能資源。這些物質在發生原子核反應時釋放出能量。目前核能最大的用途是發電。此外,還可以用作其它類型的動力源、熱源等。

來自星球引力的能量 指由於地球與月球、太陽等天體相互作用的形成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陽之間有規律的運動,造成相對位置周期性的變化,它們之間的引力隨之變化使海水漲落而形成潮汐能。與上述二類能源相比,潮汐能的數量很小。全世界的潮汐能摺合成煤約為每年30億噸,而實際可用的只是淺海區那一部分,每年約可摺合為6000萬噸煤。

u 能源結構與儲量
地球上有哪些能量資源可供我們使用?它們還能維持多久?我們該怎麼辦?

能源的種類

一次能源:煤炭、石油、核能等自然界天然能量資源;

二次能源:汽油、電力、蒸汽等人工製造的能量資源,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分為天然能源(一次能源)和人工能源(二次能源)兩大類。天然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人工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轉換成其他種類和形式的能量資源,如煤氣、汽油、煤油、柴油、電力、蒸汽、熱水、氫氣、激光等。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 其中,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並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四種。而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煤的時代

能源結構的變遷 歷史上,伴隨著新的化石資源的發現和大規模開采與應用,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經歷了數次變革。18世紀的以煤炭替代柴薪,到19世紀中葉煤炭已經逐漸佔主導地位。20世紀20年代,隨著石油資源的發現與石油工業的發展,世界能源結構發生了第二次轉變,即從煤炭轉向石油與天然氣,到20世紀60年代,石油與天然氣已逐漸稱為主導能源,動搖了煤炭的主宰地位。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開始動搖了石油在能源中的支配地位。以此同時,大部分化學能源的儲量日益減少,並伴隨著許多環境污染問題。

而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例如主要能源形式 地球能源的儲量估計

煤炭:~200年

石油、天然氣:~50年

核能:無窮多

之一的電力消耗逐年增加。根據統計,人口若每30年增加一倍,電力的需求量每八年就要增加一倍。

於是,20世紀末,能源結構開始經歷第三次轉變,即從以石油為中心的能源系統開始向以煤、核能和其它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結構轉變。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核能的比例將不斷增長,並將逐步替代石油和天然氣而成為主要的大規模能源之一。

化學能的儲存量 煤炭、石油、天然氣還有多少年可以讓人類開采利用?據世界能源會議統計,世界已探明可採煤炭儲量共計15980億噸,預計還可開采200年。探明可採石油儲量共計1211億噸,預計還可開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氣儲量共計119萬億立方米,預計還可開采60年。必須指出的是,煤炭、石油等直接燃燒用來生產電能與熱能實在太可惜了,且不說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它們還是很好的化工原料呢!

水能及新能源的潛力 那麼水能呢?我們知道,水力是可以長期開發利用的。但是,在那些大面積缺水、水力資源不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怎麼辦?再說,水能還有個季節性的問題。這些都使水能無法成為世界能源結構中唯一的主力軍。新能源中,太陽能雖然用之不竭,但代價太高,並且就目前的技術發展情況來看,在一代人的時間里不可能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其它新能源也是如此。其它一些能源與水能相似,它們的規模受到環境、季節、地理位置等條件的限制,如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等。

易裂變核素

易發生裂變的原子只有鈾-235(U235)、鈈-239(Pu239)、鈾-233(U233)三種。而天然存在的易裂變元素只有鈾-235,鈈-239可由鈾-238生成,鈾-233可由釷-232(Th232)生成。

易聚變核反應

氘(D2)-氚(D3)反應。氘和氚都是氫原子的同位素。氘天然存在,而氚極少,必須由人工生成(如由鋰製造)。

核能--無窮的能源 核能分為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目前人類能正在用於和平利用的只有裂變能。可控聚變能利用技術正在攻克。

天然鈾的成份

天然鈾中佔99.3%為難裂變的鈾-238,僅有0.714%為易裂變的鈾-235。鈾-238可通過吸收一個中子變成易裂變的鈈-239。

作為發展核裂變能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鈾,世界上已探明的鈾儲量約490萬噸,釷儲量約275萬噸。如果利用得好,可用2400~2800年。

聚變反應主要來源於氘-氚的核反應,氘來可大量自海水,氚可來自鋰。因此聚變燃料主要是氘和鋰,海水中氘的含量為0.03克/升,據估計地球上的海水量約為138億億米3,所以世界上氘的儲量約40億萬噸;地球上的鋰儲量雖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億噸,用它來製造氚,足夠滿足人類對聚變能的需求。這些聚變燃料所釋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現有能源總量放出的能量大千萬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變的氘和氚,能供人類使用上千億年。如果人類實現了氘-氚的可控核聚變,核燃料就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人類就將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這正是當前核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所以。聚變能源不僅豐富,而且安全、清潔。聚變產生的放射性比裂變小的多。

專家們預測,核能在未來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的持久能源。

1.2 變臟的地球與干凈的核電
本節要點:回答的問題以下問題:現有的能源還能維持多久?能源利用可以不污染環境嗎?核能真是可持續能源嗎?

u 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尋找一些既能保證有長期足夠的供應量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正是:能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

能源利用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能源危機

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維持一、二百年(如煤)人類生存的需求。

今天,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面臨著兩個關繫到可持續發展的緊密相連的挑戰:保證令人滿意的長期能源供應和減少人類活動帶給環境的影響。能源利用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關繫到人類未來生存與文明延續的一個重要問題。

能源供應危機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0億,比上個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無論多少人談論「節約」和「利用太陽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氣井」或者「發現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應卻始終跟不上人類對能源的需求。當前世界能源消費以化石資源為主,其中中國等少數國家是以煤炭為主,其它國家大部分則是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專家預測石油、天然氣最多隻能維持不到半個世紀,煤炭也只能維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常規能源結構,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都日趨嚴重。

濃煙滾滾的火電廠

能源對環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特別是利用化石能源的過程也直接影響地球的環境,使大氣和水資源遭受嚴重污染。大氣中主要的五種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如NO與NO2)、二氧化硫(SO2)、各種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CO) 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

目前世界上最嚴重的大氣污染來自化石能源燃燒造成的大氣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加。帶來的主要後果是:酸雨、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和碳氫化合物(如CH4、C2H6、C2H4等)。其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①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② 汽車排放的廢氣;③ 工業生產(如各種化工廠、煉焦廠等)產生的廢氣。而其中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廠是最大的固定污染源。

表1-1 世界CO2排放量統計(1995年)

國名
排放量(百萬噸)
人均(噸/人)
百分比

美國
5228.52
19.88
23.7

中國
3006.77
2.51
13.6

俄羅斯
1547.89
10.44
7.0

日本
1150.94
9.17
5.2

德國
884.41
10.83
4.0

印度
803.00
0.86
3.6

英國
564.84
9.64
2.6

我國的酸雨區

(黃色部分為pH值低於5.6的區域,屬酸雨區;藍灰色區域為pH值低於4.5的區域,屬酸雨重災區)

我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的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排入大氣中的90%的SO2、70%的煙塵、85%的CO2來自於燃煤。據統計,我國CO2的排放量在1995年就已位居世界第二(見表1-1),成為名副其實的「污染大國」。

大氣污染對人體與動植物生存危害很大。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呼吸一萬升空氣,這些大氣污染物將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刺激眼睛,引起結膜炎;刺激皮膚,引起皮炎;嚴重的還將影響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輸氧機能、誘發腫瘤等。大氣污染已對全球造成了下面的危害:

酸雨問題 酸雨已被公認為當前全球性區域環境污染問題之一。酸雨中所含的主要成分硫酸與硝酸,正是來源於空氣中的SO2和氮氧化物與大氣中水蒸汽的反應;生成的酸液隨同雨雪降下形成酸雨。酸雨對環境、生態與生物體的影響十分嚴重。酸雨進入地表、江河,會破壞土壤,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生物體死亡,森林大面積消亡,破壞生態平衡。酸雨對建築物也有腐蝕作用。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化石燃料燃燒所放出大量CO2。由於大氣中的CO2容易吸收長波輻射,所以太陽的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層射入地面,而地面溫度增高所放出的長波熱輻射卻被大氣中逐年增加的CO2氣體吸收,無法散逸出高空,地球就象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毯子」,處於「溫室」之中,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地球氣溫變暖。溫室效應將導致寒帶和地球兩極的冰川將大量融化,而使得海平面上升,淹沒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同時也會使乾旱地區更加乾熱,形成高溫熱浪,出現更多的颶風與龍卷風等自然災害¼¼。地球將越來越不適於人類和生物的生存。

臭氧層破壞 包圍地球的大氣層中有一層「保護膜」,就是臭氧層,它位於距地面25至30公里大氣平流層中,這層「保護膜」極薄,雖然僅含有不到百萬分之一的臭氧,卻對於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臭氧層能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將這些波長很短,且有致命危險的輻射線轉換為熱能,使只有極少量能夠到達地面。

「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變化圖,紅色和藍色區為空洞,左為2001年9月圖,右為2002年9月形勢)

然而現在,這層重要的臭氧層已經受到嚴重破壞。1979-1990年,全球臭氧總量大致下降了3%。南極附近臭氧量減少尤為嚴重,出現了南極「臭氧空洞」。破壞臭氧層的原因除了氟氯烴物質(如含氟氯烴的製冷劑等)排放以外,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放出的氮氧化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見,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真正實現能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深切意識到的重要問題。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村」,保護人類健康,保持生態平衡,除了改進技術,盡可能地採用先進技術,實現化石燃料的潔凈燃燒,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更重要的則是必須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和利用新能源。

u 核能是可持續發展的能源

⑵ 工業上燃煤說產生的廢氣需要經過脫硫處理以減少污染 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SO2+Ca(OH)2==CaSO3+H2O應該就是這個啊
要不然還有2CaSO3+O2+2H2O==2CaSO4.2H2O(石膏)

⑶ 煤燃燒時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是什麼

煤在燃燒過程中主要產生的是空氣污染,它產生的有許多有害氣體,主要有:二內氧化硫,硫化容氫,一氧化氮等。其中二氧化硫是最多的。還有粉塵。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是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大氣中的SO2污染主要由包括煤炭在內的燃料燃燒所致。燃燒前脫硫可由煤炭洗選及轉化中完成。燃燒中脫硫可以用加入脫硫劑辦法除掉部分硫分,常用的脫硫劑為白雲石和石灰石。
更常用的脫硫技術為排煙脫硫,即將排放的含硫煙氣或廢氣通入吸收劑和吸附劑去掉硫氧化物,又可分為干法、半干法及濕法三種。干法採用固態吸附劑、吸收劑,其裝備龐大,費用較高。半干法包括將半固態脫硫劑吹入煙道,也可將排煙氣和空氣同時吹入半固態脫硫劑,以除去煙氣中的SO2.濕法用液態吸收劑,包括鹼性吸收劑法和鹼土金屬類吸收劑法等,前者使用銨、鈉、鉀溶液,後者使用有鈣鎂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溶液。

⑷ 工業廢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工業廢抄氣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襲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空氣的含有污染物氣體的總稱。
如化肥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氨氣、氟氣,電池廠的鉛蒸氣,日光燈製造廠的汞蒸氣,機動車排除的尾氣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等。

⑸ 三大污染工業是指哪些

噪音污染和大氣污染、水污染並列為三大污染。

噪音污染: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也隨著產生,雜訊污染就是環境污染的一種,已經成為對人類的一大危害。雜訊污染與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圍內四個主要環境問題。物理上雜訊是聲源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在環保的角度上,凡是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休息等的一切聲音,都稱之為雜訊。雜訊能對動物的聽覺器官、視覺器官、內臟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病理性變化。雜訊對動物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可使動物失去行為控制能力,出現煩躁不安、失去常態等現象,強雜訊會引起動物死亡。鳥類在雜訊中會出現羽毛脫落,影響產卵率等。

大氣污染:

凡是能使空氣質量變壞的物質都是大氣污染物。大氣污染物目前已知約有100多種。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核爆炸等)兩種,且以後者為主,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所造成的。主要過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氣傳播、人與物受害這三個環節所構成。影響大氣污染范圍和強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質(物理的和化學的),污染源的性質(源強、源高、源內溫度、排氣速率等),氣象條件(風向、風速、溫度層結等),地表性質(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蓋物等)。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徑是改革生產工藝,綜合利用,將污染物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另外,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減少居民稠密區的污染;在高污染區,限制交通流量;選擇合適廠址,設計恰當煙囪高度,減少地面污染 ;在最不利氣象條件下,採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國已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並制訂國家和平共地區的「廢氣排放標准」,以減輕大氣污染,保護人民健康。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氣溶膠狀態污染物,另一種是氣體狀態污染物。氣溶膠狀態污染物主要有粉塵、煙液滴、霧、降塵、飄塵、懸浮物等。氣體狀態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氫結合的碳氫化合物。大氣中不僅含無機污染物,而且含有機污染物。隨著人類不斷開發新的物質,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變化著。就連南極和北極的動物也受到了大氣污染的影響。

水污染:

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質和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功能的現象。 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進入水中的污染物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而導致天然水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化,使水質下降,並影響到水的用途以及水生生物生長的現象。包括水污染和水體污染兩層含義。因人為因素或自然過程直接或間接將物質排入水體中,引起水體發生影響水生生物正常繁殖生長的水質變化。 污染物進入水體,使水質惡化,降低水的功能及其使用價值的現象。

參考網址:https://ke..com/item/三大污染/85930?fr=aladdin

⑹ 工業廢氣的主要產生的污染物有哪些

工業廢氣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專空氣的含有污染物氣屬體的總稱。
如化肥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氨氣、氟氣,電池廠的鉛蒸氣,日光燈製造廠的汞蒸氣,機動車排除的尾氣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等。

⑺ 工業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措施一:污染源源頭治理措施
將煙霧、粉塵、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專行業作為屬工業污染源治理的重點,包括:火電、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制葯、塑料加工、表面塗裝、電子產品與設備製造、包裝印刷等。工業污染源的污染防治,應參照燃煤二氧化硫、火電廠氮氧化物和冶金、建材、化工等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的具體內容,加強對各類污染源的監管,確保污染治理設施穩定運行,落實企業環保責任。
措施二:從生產工藝治理措施
採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產工藝,提高各個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降低污染物產生量。對於排放細顆粒物的工業污染源,應按照生產工藝、排放方式和煙(廢)氣組成的特點,選取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工業污染源無組織排放的顆粒物,宜採取雲霧抑塵、濕式收塵等高效柏美迪康抑塵技術.
措施三:排放前凈化治理措施
對於排放前的工業污染源,應採取相應的治理技術。例如,在工業生產中有焊接,激光等工藝,排放廢氣中的含有的煙霧、粉塵、揮發性有機物可以應用工業凈化設備,對其進行凈化,然後再排放。

⑻ 隨著工業的發展,燃煤的大量燃燒等原因,造成我市的大氣污染.我市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類型是______

大氣污染又叫空氣污染,主要類型有工業污染源:工礦企業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排放版污染物形成的污染源權;生活污染源:由於城鄉居民及有些服務行業,燃燒各種燃料時,向空氣排放污染物形成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由交通運輸工具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污染源.危害較大的有: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光化學煙霧和臭氧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微粒物質等.隨著工業的發展,燃煤的大量燃燒等原因,造成我市的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
故答案為:煤煙型

⑼ 工業革命中的污染問題

一、18世紀末--20世紀初環境污染的發生
環境污染由來已久。早在14世紀初,英國就注意到了煤煙污染;17世紀倫敦煤煙污染加重時,有人著文提出過改善大氣品質的方案①。不過直到這時,污染只在少數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凈能力,尚不至於造成重大危害。環境污染發生質的變化並演變成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則始於18世紀末葉興起的工業革命。現代經濟史和社會史學家普遍把工業革命視為人類歷史或「南一北」差距的分水嶺②,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這場革命視為人類環境污染史的分水嶺;又由於「從影響全球和區域的環境問題看,主要責任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③,因此,歷史地考察西方主要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的污染與治理,審視西方人對待自然的認識或態度,明確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的重要性,就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一、18世紀末--20世紀初環境污染的發生①

從18世紀下半葉起,經過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首先是英國,而後是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和日本相繼經歷和實現了工業革命,最終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為基礎的工業生產體系。這是一場技術與經濟的革命,它以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應用為基本動力。而蒸汽機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為燃料,因此,隨著工

業革命的推進,地下蘊藏的煤炭資源便有了空前的價值,煤成為工業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礦到處開辦,煤炭產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時,世界先進國家英、美、德、法、日五國煤炭產量總和已達6.641億噸②。煤的大規模開采並燃用,在提供動力以推動工廠的開辦和蒸汽機的運轉,並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也必然會釋放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質。

與此同時,在一些工業先進國家,礦冶工業的發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釋放許多重金屬,如鉛、鋅、鎘、銅、砷等,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域。而這一時期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構成了環境污染的又一重要來源。另外,水泥工業的粉塵與造紙工業的廢液.也會對大氣和水體造成污染①。

結果,在這些國家,伴隨煤炭、冶金、化學等重工業的建立、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推進,出現了煙霧騰騰的城鎮,發生了煙霧中毒事件,河流等水體也嚴重受害。

英國作為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其煤煙污染最為嚴重;水體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國外,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的工業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茲堡、聖.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煙污染也相當嚴重②。至於後來居上的德意志帝國,其環境污染也不落人後。19、20世紀之交,德國工業中心的上空長期為灰黃色的煙幕所籠罩,時人抱怨說,嚴重的煤煙造成植物枯死,晾曬的衣服變黑,即使白晝也需要人工照明。並且,就在空氣中彌漫著有害煙霧的時候,德國工業區的河流也變成了污水溝。如德累斯頓附近穆格利茲(Muglitz)河,因玻璃製造廠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變成了「紅河」;哈茨(Harz)地區的另一條河流則因鉛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魚類,飲用該河水的陸上動物亦中毒死亡③。到20世紀初,那些對污水特別敏感的魚類在一些河流中幾乎絕跡了。

譬如,在19世紀,人們曾在萊茵河下游大量捕撈鱘魚,用鱘魚卵製造魚子醬,而到該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數量的減少,明顯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鱘魚。鮭魚的捕撈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於1955年完全終止了。」①1892年,漢堡還因水污染而致霍亂流行,使七千五百餘人喪生②。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因開采銅礦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農田、森林,並釀成田園荒蕪、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的足尾事件③。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環境污染尚處於初發階段,污染源相對較少,污染范圍不廣,污染事件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國家的事情。

二、20世紀20年代--40年代環境污染的發展

隨著工業化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國家煤的產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據估算,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和家庭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硫每年高達幾千萬噸,其中2/3是由燃煤產生的④,因而煤煙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程度和范圍較之前一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此釀成多起嚴重的燃煤大氣污染公害事件。如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和美國的多諾拉事件。

1930年12月4--5日,在比利時的重工業區馬斯河(Meuse River)谷,由於氣候反常,工廠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凝聚在靠近地表的濃霧中,經久不散而釀成大禍,致使大批家禽死亡,幾千人中毒,60人喪命。當時,西方世界正陷於30年代經濟大崩潰的恐慌之中,人們也就無暇顧及比利時的災難①。

1948年10月27日晨,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山區工業小鎮多諾拉(Donora)的上空,煙霧凝聚,猶如一條骯臟的被單。其實,多諾拉的居民對大氣污染並不陌生,因為這里的鋼鐵廠、硫酸廠和煉鋅廠等大廠一個挨著一個,日夜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但是,像這一次的情景他們卻從未見過。因逆溫層的封鎖,污染物久久無法擴散,整個城鎮被煙霧所籠罩。直到第6天,一場降雨才將煙霧驅散。這次事件造成20人死亡,6000人患病,患病者差不多佔全鎮居民(14000人)的43%。該事件還影響了當年哈里。杜魯門和托馬斯·杜威之間的總統競選激戰②。

到這時,內燃機經過不斷的改進,發展成為比較完善的動力機械,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替代了蒸汽機。因而,在30年代前後,以內燃機為動力機的汽車、拖拉機和機車等在世界先進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1929年,美國汽車的年產量為500萬輛,英、法、德等國的年產量也都接近20萬--30萬輛。由於內燃機的燃料已由煤氣過渡到石油製成品一一汽油和柴油,石油便在人類所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開采和加工石油不僅刺激了石油煉制工業的發展,而且導致石油化工的興起。然而,石油的應用卻給環境帶來了新的污染。

這一階段,「建立在汽車輪子上的」美國後來居上,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其原油產量在世界上遙遙領先,1930年時就多達12311萬噸;汽車擁有量在1938年時達到2944.3萬輛①。汽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鉛塵、煙塵等顆粒物和二氧化硫、醛類、3,4一苯並芘等有毒氣體;一定數量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在靜風、逆溫等特定條件下,經強烈的陽光照射會產生二次污染物一一光化學氧化劑,形成具有很強氧化能力的淺藍色光化學煙霧②,對人、畜、植物和某些人造材料都有危害;遇有二氧化硫時,還將生成硫酸霧,腐蝕物體,危害更大。這是一種新型的大氣污染現象,因最早發生在洛杉磯,又稱洛杉磯型煙霧。1943年,洛杉磯首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造成人眼痛、頭疼、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家畜犯病,植物枯萎壞死,橡膠製品老化龜裂以及建築物被腐蝕損壞等。這一事件第一次顯示了汽車內燃機所排放氣體造成的污染與危害的嚴重性。

此外,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西方國家不僅合成了橡膠、塑料和纖維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還生產了多種多樣的有機化學製品,如合成洗滌劑、合成油脂、有機農葯、食品與飼料添加劑等。就在有機化學工業為人類帶來琳琅滿目和方便耐用的產品時,它對環境的破壞也漸漸地發生,久而久之便構成對環境的有機毒害和污染。

顯然,到這一階段,在舊有污染范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的情況下,隨著汽車工業和石油與有機化工的發展,污染源增加,新的更為復雜的污染形式出現,因而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人們稱之為「公害發展期」①。這體現出西方國家環境污染危機愈加明顯和深重。

三、20世紀50年代一-70年代環境污染的大爆發

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西方大國竟相發展經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高速持續增長。在這種增長的背後,卻隱藏著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巨大危機。因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一方面帶來了資源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和消耗②,另一方面使得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廢棄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氣之中,最終造成環境污染的大爆發,使世界環境污染危機進一步加重。

首先,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層出不窮,按其發生緣由,可分為幾類:(1)因工業生產將大量化學物質排入水體而造成的水體污染事件,最典型的是1953—1965年日本水俁病事件。1953年,水俁灣附近漁村流行一種原因不明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稱為「水俁病」。1965年,日本新瀉縣阿賀野川流域也發生水俁病。日本政府於1968年9月確認,水俁病是人們長期食用受富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毒害的水產品造成的①。(2)因煤和石油燃燒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氣污染事件,如1952年12月5--8日的倫敦煙霧事件,即著名的「煙霧殺手」②,導致4000多人死亡。1952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也造成近400名老人死亡。此外,1961年日本東海岸的四日市也發生了嚴重的氣污染事件③。(3)因工業廢水、廢渣排人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如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事件。1972年,名古屋高等法院做出判決,確認痛痛病的病源是神岡礦山的含鎘廢水。原來,這里的鋅、鉛冶煉工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鎘附集於稻米上。人食用含鎘稻米以及飲用含鎘水後,逐漸引起鎘中毒,患上「痛痛病」④。(4)因有毒化學物質和致病生物等進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如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事件。日本北九州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廠用有毒的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因管理不善,毒物滲入米糠油中。這年3月,成千上萬只雞因吃了米糠油中的黑油而突然死亡。不久,人也因食用米糠油而受害。至7--8月份,患病者超過5000人,共有16人死亡。一時間,恐慌混亂籠罩著日本西部。

其次,在沿岸海域發生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被破壞,成為海洋環境面臨的最重大問題。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海域,尤其是波羅的海、地中海北部、美國東北部沿岸海域和日本的瀨戶內海等受污染最為嚴重。

海洋污染源復雜,有通過遠洋運輸和海底石油開采等途徑進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及其廢棄物;有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城市和工礦企業排放的、直接流人或通過河流間接進入海洋的污染物;有通過氣流運行到海洋上空隨雨水降人海洋的大氣污染物;還有因人類活動產生而進人海洋的放射性物質①。海洋污染引起淺海或半封閉海域中氮、磷等營養物聚集,促使浮游生物過量繁殖,以至發生赤潮。如日本瀨戶內海,赤潮頻繁,在1955年以前的幾十年間發生過5次,1965年一年中就發生44次,1970年發生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發生326次。赤潮的頻繁發生,是海洋污染加重、海洋環境質量退化的一個突出標志。

再次,兩種新污染源一一放射性污染和有機氯化物污染的出現,不僅加重了已有的環境污染危機的程度,而且使環境污染危機向著更加復雜而多樣化的方向轉化。

放射性污染因利用原子能和發展核電廠而產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爆炸之後的倖存者中出現了所謂的「原子病」,主要表現為白血球異常增多的血癌。戰後,和平利用核能的發電廠則廣泛發展。1956年,英國克得霍爾反應堆(Calder Hall reactor)開始發電;翌年,美國賓州船運港(Shipping-port)核電廠開始運轉,由此揭開西方國家核能發電的序幕。1960--70年代,核電工程迅速成長。核能在為人類提供巨大的動力和能量時,也產生了核廢料以及由這種放射性物質帶來的環境污染。更為嚴重的是,核電廠在運轉中發生事故所造成的放射物質泄漏和放射性污染,會對人類造成嚴重而持久的威脅,美國的「三英里島(Three-Mile Island)事件」就是典型例證。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州哈里斯堡東南16公里處三英里島核電廠2號反應堆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導致電廠周圍80公里范圍內生態環境受到污染。這是人類發展核電以來第一次引起世人矚目的核電廠事故,對社會生活、輿論和世界核能利用的發展都曾帶來重大影響①。

有機氯化物污染主要指因大量生產和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農葯以及雖非農葯但卻用途廣泛的多氯聯苯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滴滴涕和六六六在40年代被發明出來之後即投人生產,到50年代被大量施用。它通過各種渠道在環境中廣泛傳播和沉積下來,對植物、動物和人類造成毒害。在60年代,多氯聯苯也得到廣泛應用。它一般多用作變壓器、電容器、蓄電池的絕緣油和熱載體以及油漆和墨水等的添加劑。因其用途廣泛,需求量極大,損耗量也大。多氯聯苯不易被細菌吸收,從而在環境中大量積存起來。它一旦在人體中累積,即可引起皮膚和肝臟障礙;進入孕婦體內則會使胎兒畸變甚至造成死胎。上述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就是因多氯聯苯泄漏致使食物污染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總之,到這時,環境污染已成為西方國家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公害事故頻繁發生,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大幅度上升,被稱為「公害泛濫期」①。此外,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況且又增添了放射性和有機氯化物兩類新污染源。這一切足以表明,在20世紀60--70年代,當西方國家經濟和物質文化空前繁榮之時,對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壞卻不斷加深,人們實則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

四、西方國家對環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西方國家在環境污染發生初期,採取過一些限制性措施,頒布了一些環境保護法規。如英國1863年頒布的《鹼業法》、1876年的頒布的《河流防污法》;日本大阪府1877年頒布的《工廠管理條例》等。此後美國、法國等國也陸續頒布了防治大氣、水、放射性物質、食品、農葯等污染的法規②。但是,由於人們尚未搞清污染以及公害的原因和機理,
僅採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或頒布某些保護性法規未能阻止環境污染蔓延的勢頭。到20世紀50--70年代初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時,西方國家相繼成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以圖解決這一問題。因當時的環境問題還只是被看作工業污染問題,所以工作的重點主要是治理污染源、減少排污量;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是給工廠企業補助資金,幫助它們建立凈化設施,並通過徵收排污費或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解決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問題。此外,又頒布和制定了一些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標准,以加強法治。但這類被人們歸結為「尾部治理」的措施①,從根本上說是被動的,因而收效不甚顯著。這時,西方國家頻繁發生的污染公害事件,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污染了人群的居住環境,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許多死亡、殘疾、患病的慘劇,終於使公眾從公害的痛苦中普遍覺醒。

20世紀50年代末,當美國環境問題開始突出時,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Rachel Carson)花費了4年時間,閱遍美國官方和民間關於使用殺蟲劑造成危害情況的報告,在此基礎上,寫成《寂靜的春天》一書②,將濫用滴滴涕等長效有機殺蟲劑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揭示於美國公眾面前。本書在1962年的出版,引起美國朝野的震動,並推動全世界公眾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深切關注③。到1968年,來自10個國家的30位專家
在羅馬成立「羅馬俱樂部」,研究人類的環境問題。1970年3月9一12日,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發表《東京宣言》,提出「環境權」要求。同年4月22日,由美國一些環境保護工作者和社會名流發起的一場聲勢空前的「地球日」運動,更是令人矚目。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保運動①。

在學者們和廣大公眾的強烈要求下,在各國輿論的壓力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試圖通過國際合作為從事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幫助,消除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會議發布的<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是關繫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宣言》第一次呼籲全人類要對自身的生存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因為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同時,它還要求人們與自然進行有效合作,把保護環境同和平與發展統一起來,作為人類的共同目標去實現②。這次會議無疑是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加深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擴大了環境問題的范圍,沖破了以環境論環境的狹隘觀點,把環境與人口、資源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力圖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具體到環境污染的治理,則開始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從單項治理發展到綜合防治。
會後,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對環境的認真治理,工作重點是制定經濟增長、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長期政策。70--80年代,這些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上不斷增加投資,如美國、日本的環境保護投資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①。它們十分重視環境規劃與管理,制定各種嚴格的法律條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預防污染,努力凈化、綠化和美化環境。此外,還大力開展環境科學研究,積極開發低污染和無污染的工藝技術。「在環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從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摸清了主要污染物質的污染規律。例如,倫敦毒霧是低空煤氣污染,有毒物質是CO、 C02、SO:;洛杉磯是高空光化學污染,有毒物質是NO、N02、0,;同時,還摸清了光化學污染主要發生在北緯42度上下的范圍之內,並具有靜風環境條件下的城市。」②

這樣,到80年代,西方國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問題。其中,英國的情況具有代表性。1981年,英國城市上空煙塵的年平均濃度只有20年前的1/8,1980年,全英河流總長的90.8%已無重大污染,:1982年8月人們在離倫敦24公里的一個堰附近,捕捉到20尾絕跡100多年的大馬哈魚,「大馬哈魚的洄遊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的反污染工作的一個里程碑。」③
1992年6月。全世界183個國家的首腦、各界人士和環境工作者聚集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就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共商對策,探求協調今後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法,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①。里約峰會正式否定了工業革命以來的那種「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標志著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世界環境保護工作又邁上了新的征途一一隊治理污染擴展到更為廣闊的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范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主張成為人們的共識,「環境與發展」則成為世界環保工作的主題。

五、西方人對自然的認識

西方工業化階段的環境問題,以環境被嚴重污染為其顯著特徵。從表面現象看,這是由於工業高度發展和城市人口密集造成的,但實質上,根源在於工業文明對待自然的態度以及由此支配的發展模式。考察西方國家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歷史,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或態度不同,他們的行為給自然所帶來的後果迥異。

就英、美等西方社會而言,自18世紀以來一直貫穿著兩種對立的自然觀:一是阿卡狄亞主義(Areadianism),一是帝國主義(Imperialism)。前者又稱「田園主義」,是一種與自然親密相處的簡朴的鄉村生活理想;後者是一種認為人在地球上的適當角色就是盡量擴大控制自然的權力的觀點①,
兩者的根本分歧在於如何看待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這兩種自然觀的指導下,西方出現了兩種對待自然的態度或不同的環境價值標准:一種把自然看作是需要尊重和熱愛的夥伴,另一種則把自然看作是供人類索取和利用的資源。隨著工業文明的誕生、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帝國式論點」及其指導下的征服和主宰自然的認識和態度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這種意識本質上是自私的、功利主義的。因此,人們所關心的更多的是他們能「利用自然作些什麼」,而不是「自然是怎麼樣的」②。在他們看來,地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境容量無限,由此支配的行動,必然會失卻自然與環境的維度。在實際生產領域,人們勢必毫無節制地開發資源,無所顧忌地排放廢棄物,這即是所謂的「掠奪型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模式,它追求的是「滿足高物質消費的發展需求」③,在發展經濟時缺乏必要與妥善的環境規劃與養護。因為人們相信,「隨著工業化急劇發展而迅速增加的工業和農業廢棄物能夠通過這種方法清除,即把廢水與廢氣盡可能地散播於更廣闊的空間,從而把有害物質盡可能地在大自然稀釋。」④由於對自然的盲目征服,西方國家在生產力成百倍地增加、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迅猛推進的同時,卻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學者們紛紛深刻地反思他們賴以生存和時時享受的工業文明以及工業文明對待自然的態度。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回顧工業革命的歷程及其後果時,有一段令人觸目驚心的描述①。湯因比和池田大作發表的意見則更加明確和尖銳。他們認為,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根本災難是「人災」,是由於「人類反叛自然界」而產生的,因此,十分緊迫的任務是:要求科學家以及現代所有的人,「無論如何要從自己生命的內部改變對自然的態度」;必須克服「人類中心」的虛假觀念,重提自然所具有的尊嚴性問題;必須改變威逼自然的態度,重心恢復人類以前對自然的「崇敬」和「體貼」②。在這種氛圍下,西方國家和社會普遍從自己所造成的惡果中醒悟,懂得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們開始冷靜地反思過去,轉變並拋棄無視自然的傳統觀念,確立重視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並協調發展的現代觀念。在行動上,西方國家積極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少國家把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建設統一起來,在增加經濟投入的同時,普遍增加了環境投入。不僅如此,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轉變,開始自覺地把消費與環境聯系、統一起來。據聯合國對15個發達國家的調查,多數國家願意以放慢經濟發展速度、降低消費水平來保證環境質量的提高③。人們消費觀念的這些變化,無疑會對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此外,環境道德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規范,約束和調節著人們的環境行為;對環境美的追求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破壞環境美被視為一種不道德的社會行為。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說明西方社會對人與自然之關系問題的處理,已從法律和行政的層次擴展到道德層次,進入更為自覺的階段。
西方國家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歷史表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否定自然(即無視自然)到肯定自然(即重視自然)的過程,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由不科學到科學的轉變。在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今天,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依然重蹈發達國家覆轍的情況下,從道德的高度看待人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呼籲全人類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激發人們保護環境的道德責任感,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⑽ 工業企業污染源有哪些,怎麼預防

工業污染不僅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工業污染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污染和雜訊污染。
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工業布局合理: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2、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以消除煤煙。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燃煤向燃氣的轉化,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資源等。
5、綠化造林:茂密的叢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飄塵。
二、水污染防治措施:
1、堅持有法必依,尤其要做到「三同時」和限期治理。對於水污染控制,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堅持污染防治設施與生產企業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同時」。只要真正堅持了「三同時」,許多污染物就會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做到了預防為主。二是對原有污染進行治理,對於污染嚴重的,要依法進行限期治理,對限期治理不達標或拒不進行治理的企業,要依法責令其停產或關閉。
2、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個方面。清潔生產是國內外二十多年環境保護工作經驗的總結,它著眼於全過程的控制,具有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推行清潔生產,是深化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堅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結合。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污染源,如家庭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基本相同,有些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又有很大區別,如造紙廢水和電鍍廢水就大不一樣。對家庭這樣的污染源就應該採取集中治理的方法解決污染問題;而對於那些有特殊污染物的污染源,則必須採取分散治理的方法。
4、提高廢水處理技術水平。工業廢水處理正向設備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處理方法,包括用以進行沉澱和曝氣的大型混凝系統也在不斷地更新。近年來廣泛發展起來的氣浮、高梯度電磁過濾、臭氧氧化、離子交換等技術,都為工業廢水處理提供了新的方法。5、在生產和生活中大力提倡節約用水。首先是廠礦企業要不斷提高節水意識,積極採用先進的節水工藝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其次是廣大居民和社會各界都要增強節水觀念,千方百計節約水資源。
三、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土壤污染物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或吸收而凈化土壤。研究分離和培育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這是提高土壤凈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某些鼠類和蚯蚓對一些農葯也有降解作用。羊齒類鐵角蕨屬的一種植物,有較強的吸收土壤中重金屬的能力,對土壤中鎘的吸收率可達10%,連種多年,可降低土壤含鎘量。應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降解各種污染物的處理技術尚需進一步探索。
2、施加抑制劑,輕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劑,可改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促進某些有毒物質的移動,淋洗或轉化為難溶物質而減少作物吸收。常用的控制劑有石灰、鹼性磷酸鹽等。
3、控制氧化還原條件,水稻田的氧化還原狀況,可控制水稻田中重金屬的遷移轉化。水稻田在還原條件下產生S2-與Cd2+,形成難溶解的CdS沉澱。銅、鋅、鉛等重金屬元素均能與土壤中的H2S,產生硫化物沉澱。因此,加強稻田的水灌管理,可有效地減少重金屬的危害。
4、增施有機肥,改良砂性土壤,有機膠體和粘土礦物對土壤中重金屬和農葯有一定的吸附力。因此,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砂性土壤,能促進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作用,是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凈能力的有效措施。
5、改變耕作制,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殘留量大。改水田後DDT降解加快,僅1年左右土壤中殘留的DDT已基本消失。所以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葯污染的有效措施。
6、換土、深翻、刮土,被重金屬與難分解的農葯嚴重污染的土壤在面積不大的情況下,可採用換土法,這是目前徹底清除土壤污染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對換出的污染土壤必須妥善處理,防止次生污染。此外也可進行深翻,將污染的土壤翻到下層,掩埋深度應根據不同作物根系發育特點,以不致污染作物為原則。
四、工業污染防治解決方案如下:
1、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減少環境污染。
2、嚴格限制和禁止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工業;對於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行業和區域進行限期治理。
3、扶持企業提高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和綜合利用能力。
4、在污染密集型的基礎工業建設中,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盡量在生產過程中防治污染。
5、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適用技術,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經濟有效地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大力推廣和使用各種無廢少廢、節水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集約化工業生產。
6、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通過內涵擴大再生產,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7、根據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正確布局工業生產力,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控制轉化,走社會化控制污染的道路。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