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污染源家底

污染源家底

發布時間: 2021-02-16 10:48:20

A. 土壤污染程度的劃分是怎樣的

近年來,對於污染土壤的修復研究一直是熱點領域,可是污染土壤修復標準的制訂卻遠遠落後於修復方法的研究,也就是說目前很難說清楚土壤修復到什麼程度就可以認為是清潔的了。雖然我國也曾在1995年頒布過《土壤質量環境標准》,但專家認為該標准過分強調統一,並不能滿足我國土壤多樣化特點;另外,該標准也未對污染等級劃分提出量化指標。

翟虎渠說,土壤污染等級劃分是對一種或多種污染物濃度超過土壤危害臨界值,土壤發生質變後受危害程度的性狀描述、等級劃分與指標確定,也就是構建一整套關於土壤中各種污染物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容許含量值范圍,以防止土壤污染、保護生態系統、維護人體健康。對土壤污染的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可以使人們對土壤環境狀況和污染程度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但是,土壤處於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系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而且與水域、大氣和生物之間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土壤受到污染是通過對各種受體的危害而體現的,相比於空氣污染等級劃分、水體污染等級劃分的制訂更加復雜。

農業土壤污染等級劃分將建立在農業土壤污染生態和健康風險評價基礎上,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科學積累較少。有鑒於此,翟虎渠等專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立項,由農業科研牽頭盡快開展我國農業土壤污染等級劃分的研究工作。在完成此項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可進一步開展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的調查與評估,了解和掌握我國主要農業土壤質量狀況的家底,為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奠定基礎。

文章表明,目前對於土壤污染並沒有較好的等級劃分,如需進行分類可參考以下方法:

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長期以來,人們把大地看作處理廢棄物的場所,如城市垃圾、工礦固體廢棄物向土壤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業廢水、大氣沉降物也會進入土壤,土壤污染物按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的污染及危害

城市污水、工業廢水中含有氮、磷、鉀及其他植物的營養成分,不少地區用污水灌溉農田,可使農作物增產。通過污水灌溉,氮、磷及生物能降解的有機物可去除90%以上,一些有毒、有害物質也可以被氧化分解。因此,合理適度的污水灌溉可節約農業用水,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營養元素,是一種經濟的、節省能源的污水處理方法。

但是,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中也含有汞、鉛、鎘、砷、酚、氰化物、三氯乙醛、苯並芘等有害污染物,有些污染物不能降解,會在土壤中積累,造成嚴重後果。土壤污染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土壤鹽鹼化、環境衛生惡化等。因此,利用污水灌溉,特別是用工業廢水灌溉時,必須要做預處理,以除去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

(2)垃圾及工礦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及危害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消費的增加,堆放垃圾和工礦固體廢棄物佔用了大量土地。這些廢棄物不僅佔用土地,損傷地表,而且會污染土壤、水體、大氣。固體廢棄物經日曬雨淋,它們的滲出液中所含有毒物質滲入土壤後,會改變土壤結構,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妨礙植物根系生長或在植物機體內積累。垃圾堆放地往往也是蚊、蠅孳生地和老鼠猖狂活動地區,這與很多傳染病的發生有關。

(3)化肥、農的污染及危害

農田所施用的任何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流失的化肥會隨土壤水分向下滲透,被轉移到植物根系以下或沖入江河湖泊,造成污染。磷礦石中含有鎘、鉛等雜質,也會造成土壤污染。

農也會造成土壤污染。目前農污染主要是有機氯、有機磷和有機氮農。有機氮農在土壤中殘留時間不長,但有些有致癌、致畸作用。有機磷農容易降解。農污染危害人體健康,主要是通過食用含有農的動、植物食品造成的。此外,大氣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殘體也是土壤的重要污染源。

B.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污染經過

土壤重金屬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起的含量過高,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於原生含量、並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
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
自然來源
1、成土母質的風化過程對土壤重金屬本底含量的影響;
2、風力和水力搬運的自然物理和化學遷移過程。
人為干擾輸入
1、不同工礦企業工業生產對土壤重金屬的額外輸入;
2、農業生產活動影響下的土壤重金屬輸入;
3、交通運輸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影響 。
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Hg)、鎘(Cd)、鉛(Pb)、鉻(Cr)和類金屬砷(As)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Zn)、銅(Cu)、鎳(Ni)等元素。主要來自農葯、廢水、污泥和大氣沉降等,如汞主要來自含汞廢水,鎘、鉛污染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廢氣沉降,砷則被大量用作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鎘、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實中富集系數較高,即使超過食品衛生標准,也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此外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潛在危害極大,應特別注意防止重金屬對土壤污染。一些礦山在開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場和尾礦庫,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富含難解的重金屬進入土壤,加之礦石加工後餘下的金屬廢渣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
工業上真正劃入重金屬的,只有10種金屬元素:銅、鉛、鋅、錫、鎳、鈷、銻、汞、鎘和鉍。而從土壤—植物系統的角度來說,國際學界認為,只有鎘、鈷、硒等元素對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最大。因為食物鏈而造成人體健康受損的,主要是鎘和硒。雖然重金屬數量很多,但各種重金屬的毒性及其地球化學(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行為相差甚遠,對人類的影響程度不同,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也只有關鍵的幾個。
主要特徵
1、形態多變:隨Eh、Ph、配位體不同,常有不同的價態、化合態和結合態。形態不同引起有效性和毒性的不同。
2、很難降解:污染元素在土壤中一般只能發生形態的轉變和遷移,難以降解。
重金屬危害
1、影響植物根和葉的發育
2、破壞人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骨骼系統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特點
1、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環境長期、潛在的污染物;
2、因土壤膠體和顆粒物的吸附作用,長期存在於土壤中,濃度多成垂直遞減分布;
3、與土壤中的配位體(氯離子、硫酸離子、氫氧離子、腐蝕質等)作用,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遷移活性;
4、土壤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被生物富集,產生生物放大作用;
5、重金屬的形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土壤pH、Eh、顆粒物以及有機質含量等條件深刻影響它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
土壤重金屬環境化學行為
遷移過程
1、機械遷移
2、物理—化學遷移(溶解-沉澱;氧化-還原等)
3、生物遷移
轉化過程
1、物理—化學轉化
2、生物轉化
重金屬在土壤中經歷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在復雜多相的土壤體系中,重金屬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如水溶態、交換態、有機物結合態、鐵錳結合態和殘余態存在,這些形態對植物的有效性(即能被植物利用的程度)不同,且隨著土壤條件的變化(如土壤酸化),一些形態會發生相互轉化。
「鎘米」凸顯土壤重金屬污染
中國一些地區土壤遭到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使生長其上的農作物鎘含量超標。除了源自重化工業的重金屬污染源外,農業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殖業污染也逐漸成為造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
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抗爭
中國內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約為5000萬畝。這是2013年年底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在土地調查新聞發布會上,引述中國環保部土壤狀況調查的數據。也是中國官方首次向媒體公布內地中重度耕地污染總量。
沒有渠道可確保中國內地民眾不會從市場上購買到重金屬「毒糧」。
中國內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威脅到糧食這一民生命脈。而另一個長期遭到忽視的狀況是:比起通過市場購買糧食、食物來源更多樣化的城鎮居民,身處在土地污染第一線的農民,所遭受的健康和經濟損害,以及持續為之付出的代價,更加糟糕。這些一線受害者的狀況,正是這個國家重金屬污染威脅的指向標。
污染信息只能從學術文獻中獲得,而且大量的污染調研都沒有提及所在地區的名字,代之以「某市」、「某地區」。
不完整的信息令公眾無法警惕自身所在地區的環境和糧食安全狀況,更令人難解的是,中國環保部門在花費巨額資金進行生態、污染等方面的調查後,拒絕向民眾公開調查結果的具體內容,理由是:屬於國家機密。
荒唐的機密
中國政府部門曾做過多種及多樣的環境和土地調查:國土資源部進行過國土資源調查,國家地質局進行過全國地質調查,國家環保部進行過全國生態調查,還正在進行中國全國土壤調查、中國全國污染源調查。但是這些耗資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調查,都沒有較完整的重金屬污染調查數據。
並不只是土壤污染數據的缺乏。新某社2006年7月18日曾報道,「為全面、系統、准確掌握我國土壤污染的真實『家底』......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18日聯合啟動了經費預算達10億元的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這一從2006年始啟動的調查,至今沒有公開污染數據。
2013年,北京律師董正偉通過在線提交和電子郵件方式,向環保部申請公開「中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和「中國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被環保部以「數據屬於國家機密」為由拒絕。
按照原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規定》要求,此次土壤污染調查結束後,相關部門需要將中國重點區域土壤污染調查分析數據及有關資料全部歸檔,建立重點地區污染土壤資料庫和國家檔案。同時,各省也要建立重點污染土壤省級檔案。但事情並無下文:非但調查沒有公開,國家和省級檔案是否建立也沒有披露。
從中國中央到地方,環保部門一直在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保密管理工作。在陝西省環保廳的網站上,有一則2012年《陝西省環境保護廳關於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對土壤數據保密的要求極為細致。比如,「現存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要使用專門場所存儲和介質妥善保管。對存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電腦應做到專機專用,並做好物理隔離。」此外,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簽訂保密承諾書,而「凡需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的,須經主要領導批准同意,各局系統內各部門使用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時出入要登記,使用完畢要原件歸還,做到交接清楚,流向清晰,用途明確。第三方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各局系統必須確定唯一出口,指定部門,明確責任人,方可提供......一旦發生調查數據失密、泄密事故,將根據情節輕重、損害程度及相關規定,對當事人、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
重金屬污染村莊不斷涌現
民眾無法從政府得到環境安全的警示和資訊,可見的只有媒體陸續披露的案例。
較之於福建冷水坑村這樣200多人的小村莊,廣東省韶關市上壩村是一個更聞名於學術界的重金屬污染村。由於自然條件優越,上壩村早年間曾物產富饒,但受附近大寶山礦場重金屬污染,農田土質變差,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糧食減產乃至農田無法耕種;患皮膚病、肝病、癌症的村民也越來越多。這里漸漸從魚米之鄉變成有名的癌症村、貧困村。
江西省樂平市洛口鎮戴村是污染的另一樣本。在鄰近村莊的樂安河上游,江西銅業集團興建有多家礦山,包括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山——德興銅礦。 根據樂平市政府的調查,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樂安河流域每年接納的「三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00多萬噸,廢水中包括鎘、鉛等重金屬在內的污染物種類有20餘種。長期污染已造成數千畝土地歉收或絕收。 類似的重金屬污染案例還在湖南省湘江流域、廣西自治區龍江流域不斷出現。這些案例多見於鄉村,不代表城鎮居民遠離了威脅。重金屬污染土壤與水源後,通過多種食物鏈逼近所有人。
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重金屬污染很難自然降解。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凈化,降低或解除有害性。但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如鉛、鎘等重金屬進入土壤環境,會長期蓄積並破壞土壤的自凈能力,使土壤成為污染物的「儲存庫」。在這類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重金屬能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產出重金屬「毒糧食」、「毒蔬菜」。
以重金屬元素鎘為例,糧食類的鎘污染大戶主要是大米,水稻吸收鎘能力較強,而且積累在籽實中。長年的污水灌溉,會造成灌溉引水渠底及表層土壤中積累大量的重金屬。水稻極易吸收從而鎘含量超標。長期食用鎘超標的稻米,會損害腎功能,使骨質變得脆弱,提高致癌性。中國水稻鎘污染的官方數據較少。2005年,環保部在調查廣東省上壩村癌症高發情況時,證實該村水稻鎘含量超標。2010年底,大陸媒體報道的「廣西陽朔鎘米事件」開始令「鎘米」走進公眾視野。
污染損害健康各地頻現中國的工業性環境鎘污染人群健康危害調查研究主要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有的調查僅當地衛生防疫站人士主導完成。90年代後,中國只在少數污染區進行過居民健康危害的調查。
北京交通大學長期研究鎘污染的副教授柯屾總結了中國國內11個省20多個地區的鎘污染健康損害研究。柯屾指出,這種污染損害以華東某鎘冶煉廠附近地區以及貴州赫章地區最為典型。被匿去名字的華東地區某鎘冶煉廠(前述復旦大學教授金泰廙的研究地點)於1961年建成投產。該廠的工業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工廠前面的河流,年排放量約10萬噸。1985年起,雖然該廠對廢水實行閉路循環,仍造成周邊水系污染。露天堆放的廢渣經雨水沖刷進入河道,也加重了污染。學者發現,該冶煉廠污染區的男女人群血鎘、尿鎘、總鎘均顯著高於對照區。在尿鎘、血鎘超過一定濃度後,骨質疏鬆患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與日本當年「痛痛病」鎘中毒事件人群的調查結果一致。此外,尿鎘水平與腎功能損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部分研究還表明,長期接觸鎘可對人心血管功能產生影響。
中國國內另一個典型的鎘污染區出現在貴州省赫章縣。1984年貴州省環境衛生監測站的調查發現「人群鎘攝入量超出限量值,有4例慢性鎘中毒病例」。1987年—1992年貴州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通過調查,提出「未來一二十年會有大批慢性鎘中毒公害病病人出現」。2006年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和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的聯合調查提出,「赫章環境鎘污染嚴重,居民健康受到損害,已出現公害病跡象」。雖然赫章的污染損害程度尚不及日本當年的鎘污染「痛痛病」事件,但中國國內大量其他的重金屬污染村莊尚未查明具體健康損害情況,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難以得到確切診斷。
鎘污染健康損害評估體系待建立
柯屾認為,鎘是最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大范圍疾病爆發的污染物。為避免鎘污染導致「痛痛病」之類的悲劇發生,中國需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監測預警體系。大米是污染區人體鎘攝入的主要途徑,也是人體鎘暴露的主要來源。但一地生產的大米的鎘含量只能代表當地土壤鎘污染水平,由於大米的流動性大,難以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程度的生物監測指標。通過對7個地區7種動植物樣品采樣,檢測鎘含量並進行數據分析,柯屾得出結論,茶葉、樹皮、魚、豬肝、豬腎等生物樣品都不能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總體來說均值和超標率沒有規律可循,難以判斷哪個物種更適合作為鎘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標志物。」因此柯屾建議,從人體內篩選獲得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比如血鎘、發鎘、尿鎘。
發鎘由於測定技術等問題,已遭中國國內科研和流行病調查棄用,而血鎘主要反映某幾個月接觸鎘的情況,接觸鎘和急性接觸鎘的常用生物檢測指標。更經常採用的指標是尿鎘——尿鎘是慢性鎘接觸人體鎘負荷的指標,尿鎘增加是環境鎘暴露後機體最先出現的指標之一。在大樣本量的人群調查中,尿樣采樣方便且更易被受調查者接受。柯屾也建議將該指標作為地市級環境監測站的日常指標。「當某地區尿鎘均值或者超標率達到一定程度,可啟動應急處置方案,擴大檢測人群、增加其他檢測指標,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監測與應急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技術支撐。」
污染土地處置難題
污染評估體系旨在建立保護公眾健康的屏障,而污染的直接後果——以農田為主的大片被污染土地,仍需修復或其他妥善處置。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一個環保論壇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庄國泰曾透露,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委聯合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行動計劃》。預計該行動計劃將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耕地和飲用水源地的土壤保護、土壤污染源的源頭控制、被污染地塊的風險管控、加強修復試點示範以及監測體系建立等。但如果缺乏配套的實際舉措,該計劃無疑將遭遇現已凸顯的難題:籌集污染土地的修復資金源,如何落實污染企業責任,怎樣解決污染土地農民的生計。
中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土壤污染尤為嚴重,而這一區域的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同樣是100畝地,西南地區可能涉及到十幾家農民,比北方多很多,影響面比較大,如何在治理過程中既實現治理目標又讓農民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是治理難點。」柯屾亦指出,政府部門對環境污染造成人體健康事件的調查處理,已經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在個別地方,由於環保訴求得不到呼應,當地居民逐漸失去了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對污染之怨因而演變成對政府部門不作為之怨,這樣,本來由企業生產引發的污染事故,因沒有及時處理,引發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直接對抗,甚至發生多起流血沖突。」
村民們如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科研人員能否提供污染應對、解決的技術方案,法律與制度體系怎樣為受害者提供保障......伴隨中國內地民眾環境安全意識的提升,這些問題都將被反復考量。

C. 誰有污染源普查數據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於2008年2月開始,在以後的兩個月內,普查人員將集中人力、物力入戶調查。「要想治污減排,首先要摸清家底。」為今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環保規劃的制定提供依據。此次污染源普查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
·污染源普查重點指向工業源 ·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實施安排
·污染源普查的基本問題解讀 ·普查將為科學發展摸清家底
·結果將作為十二五計劃參考 ·普查目的及意義 網友評論

詳細請點擊參考>>>
http://info.water.hc360.com/zt/wuranpucha/index.shtml

D. 全國污染源試點和整體推進成效明顯嗎

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摸清家底是基礎,也是關鍵。全國污染源普查是重大國情調查專,是貫徹落實黨的屬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對於全面完成普查任務,今年尤為關鍵。根據進度安排,今年3月至6月要完成清查建庫和試點工作,7月進行檢查驗收,8月至11月完成全面組織入戶調查。

同時,18個試點縣市先行制定普查試點方案,先期開展入戶普查工作,為全國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探索了經驗。浙江溫州樂清市市長方暉介紹,全市25個鄉鎮、街道已全面鋪開清查,其中12個已完成。探索實施「八部六色法」,統計、環保、經信等八部門聯合審查,把清查企業細分為正常、刪除、增補等六種狀態,用六種顏色標注。來源:中國環境報

E. 每年排入環境的化學物質污染知多少

目前已為人所知的化學品已達700多萬種,全世界年產量已超過4億噸,其中不乏一些劇毒化學品。這些化學品一旦管理不善,發生泄漏、溢漏事故,不僅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人身傷害,而且會給社會和環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由化學品泄漏等問題引起的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河南鞏義二電廠柴油泄漏污染黃河事件等。環境突發性污染事件仍處高發階段,其中很大一部分污染源來自於化學品污染。加強化學品監管已經刻不容緩。
要加強化學品監管,首先要以保護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加強化學品基礎研究。關於化學品在現實環境中對人體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研究是加強化學品監管、提高企業環境風險防範的基礎和保證。目前,我國企業環境風險防範和化學品監管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環保部門對企業環境風險和化學品狀況底數不清,監督管理仍處於事後被動處置階段。我國已生產和上市銷售的現有4.5萬種化學物質中,只有100多種受到監測,而危險化學品約有3700種、劇毒化學品有300多種。面對如此龐大的化學品種類,官方掌握的數據無異於「杯水車薪」,對這些化學品的基礎研究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只有摸清化學品「特性」,「對症下葯」,才能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其次,要在充分了解化學品「特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化學品追蹤和管理體系。化學品問題復雜,尤其是劇毒有害化學品,必須建立嚴格的監管措施,從生產、銷售到銷毀全程監測追蹤。
比利時的「毒雞」事件,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1999年,比利時發生肉雞異常生長現象,在專門為製造動物飼料的有關廠家提供原料的比利時福格拉公司送檢的廢油樣中發現超量二惡英。此次二惡英污染波及全比利時1400多家養雞場,隨後又擴大到豬肉、牛肉和奶製品。德國、法國、荷蘭也受到牽連。此後,歐盟各國加強了相關化學品的管理和監控。2003年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關於化學品登記、評估和批准法案建議書(REACH)》,建立了嚴格的化學品追蹤、監測體系,確保化學品安全,減少環境風險。此外,還要強化化學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化學品管理制度順利執行,建立健全化學品污染事件處理系統,一旦出現問題,馬上尋根溯源,啟動應急機制,將損失減少到最低。化學品污染問題一旦發生,其危害往往十分嚴重,且解決起來曠日持久。面對當前我國在化學品物質污染問題上存在的種類多少說不清、危害多大說不清、如何監管說不清等問題,各級有關部門必須充分重視,盡快摸清家底,說清底數,加強監管,為人民健康和環境安全樹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F. 黃河水污染的現狀

黃河流域水污調查:「母親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記者在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黃河流域污染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嚴峻形勢,黃河污染程度已遠甚於淮河。污染的黃河使西北和華北約1.6億城鄉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而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湧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形勢。

據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達39.5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13.8億噸;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佔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3.3%。

地處黃河上游寧夏灌區的農用水源幾乎全部來自黃河。近年來,由於寧夏及上游地區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相繼開工建設、投入生產,大量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引黃支渠,導致在一些個別時段內部分灌溉面積近似於污水灌溉。

工業污染物污染水體,被污染水體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農作物因污水灌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澆地,致使200畝玉米及楊樹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據水利部黃委會專家測算,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已達33億元。

污水處理廠多數曬太陽

目前,黃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5座,日處理能力217萬噸,而實際日處理能力只有86.8萬噸,流域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13%,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

記者調查發現,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滯後,一是黃河流域內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建設污水處理廠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污水處理廠市場化機制推行慢。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費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寬,一些地區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管網不配套現象,實際處理能力遠達不到設計要求,出水水質不達標使一些污水處理廠事實上成了排污場。

陝西省渭南市是地處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從這里匯入黃河。渭南市投資1.2億元修建的城東污水處理廠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於缺少運行費,只試運行了一個月就一直停運。市區每天形成的近5萬噸污水雖然收集到了污水處理廠,卻仍然未經治理排入河流,污水處理工程成了"曬太陽"工程。

陝西省環保局副局長李孝廉介紹說,陝西渭河沿岸寶雞、西安等5個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但都存在閑置或"吃不飽"的問題。

臭水入村、毒水澆地、臟水進肚,黃河水成「三害」

時下,正是黃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將結束的季節,可甘肅省白銀市四龍鎮民樂村的村民卻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邊心急如焚。民樂及周邊金山等幾個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黃河水灌溉,但讓村民欲哭無淚的是,這兩年澆水燒苗的事幾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們已經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兩次的苗已全部被燒死。望著田裡泛著濃稠白沫的水,民樂村村民王太良說,水稻一直是他們的口糧和經濟來源,可這幾年水稻種不成,村裡有農戶挖池塘養魚,結果去年秋季引了黃河水魚就全死了,損失了10多萬元。"魚養不好,眼看著水稻也沒活氣,我們可怎麼活?"王太良說。

黃河自蘭州進入白銀,匯聚了白銀市區大量冶煉、焦化、化工等企業和生活污水後,先後流經白銀市的四龍鎮、北灣鄉、靖遠縣,涉及沿途十幾個村莊。當地村民不僅依靠黃河水澆灌,而且直接飲用經過簡單沉澱的黃河水。"用過河水鍋里經常有白色硬塊,飲過水後常拉肚子,而且頭痛。水的鹹味重,而且每周總有個別天,家裡儲水窖里還能看到漂著油花。村裡人更喜歡喝雨水。"靖遠縣大蘆鄉庄口村村民段興平說。

記者從靖遠縣大蘆鄉衛生院門診部了解到,在大蘆鄉飲用黃河水的幾個村莊里,胃腸道疾病和頭痛十分常見,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飲水有關,但還沒聽說誰檢測過水質。我們一般是查不清的頭痛按感冒治,腹瀉就反復用抗生素,直到不瀉為止。"鄉醫馬克俊說。

在黃河沿岸,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已經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山西臨猗縣牛杜村村民因水環境被污染,年齡在40至60歲的村民中,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張控訴狀中說,由於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學生王永勝告訴記者,在他們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和他一樣,經常肚子痛、頭痛。

一方面是農民備受黃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過量施用化肥、農葯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黃河水環境污染最難治理的硬骨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說,在未來幾年裡,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業導致的面源污染,對水質污染的"貢獻率"將日益凸顯。

一條黃河,多種「扯皮數據」;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幹流控制緊,支流排污易……記者5月份在黃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訪時了解到的這些現象猶如一個個"怪圈",牽制著流域內治污成效。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專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領導呼籲,建立黃河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真正還母親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陝西省武功縣東方紙業集團是當地最大的造紙企業,也是當地最大的工業污染源。2005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將「東方紙業集團公司污染渭河案」列為首批掛牌督辦的環境違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記者來到武功縣,發現其境內渭河黑水流淌依舊,而在武功境內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氣熏天,長達數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訴記者,東方紙業集團被勒令停產治理後,武功縣境內的造紙廠污染減輕了許多,但是上游寶雞市的造紙企業繼續偷排污水。

武功縣環保局局長徐耀華告訴記者,對於上游寶雞市來水污染問題,他們曾多次通過上級主管部門與寶雞市有關部門協調,但收效甚微。徐耀華說:「境內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發牢騷,上頭施壓,環保部門夾在中間實在憋屈。誰願意背著惡名挨罵?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個小小的武功縣環保局局長總不能跑到人家寶雞市去搞什麼協調吧?」蘭州副市長馬琦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於蘭州境內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黃河的問題,政府花了很大力氣來協調,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效果比較明顯。但對於上游湟水河來水長期處於IV類水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政府覺得非常棘手。

同樣污染監測數據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水利和環保兩大部門提供的黃河污染監測數據完全不同。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數字顯示,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為39.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40%,生活污水約占總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發的《關於黃河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2.7億噸/年,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69%,生活污水約占總量31%」。比較可以看出,兩部門關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別」。由此,兩部門制定的黃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黃河只有一條,數字卻有多種,到底該以哪個為基準?記者所采訪的各路專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觀點是,國家對黃河流域內的水污染應由統一部門監測、管理並發布相關數據,受權的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

流域問題需綜合治理

當前,黃河流域內污染正呈現逐步加重態勢,跨行政區域的水污染問題突出。如何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重大資源可持續的利用統籌起來考慮?基層環保人士建議,國家對於水環境應加強規劃和立法工作,考慮全流域的管理,綜合治水,統一監管,統籌協調解決,由區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決目前出現的包括部門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內的問題。

針對黃河治污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利益糾葛,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和水環境專家開出了建立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的"葯方":盡快制定《黃河法》,確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機制,依法規范和管理好黃河,修改

G. 高一人教版地理期中知識點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區位條件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特點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分布地區形成原因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某些原始部落地區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工業特點區位選擇原則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產地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技術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有利條件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重工業基地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製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 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①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濕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 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 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 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龐大的人口壓力:
⑤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於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 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 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 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 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

H. 黃河的保護現狀

黃河流域水污調查:「母親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記者在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黃河流域污染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嚴峻形勢,黃河污染程度已遠甚於淮河。污染的黃河使西北和華北約1.6億城鄉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而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湧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形勢。

據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達39.5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13.8億噸;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佔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3.3%。

地處黃河上游寧夏灌區的農用水源幾乎全部來自黃河。近年來,由於寧夏及上游地區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相繼開工建設、投入生產,大量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引黃支渠,導致在一些個別時段內部分灌溉面積近似於污水灌溉。

工業污染物污染水體,被污染水體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農作物因污水灌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澆地,致使200畝玉米及楊樹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據水利部黃委會專家測算,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已達33億元。

污水處理廠多數曬太陽

目前,黃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5座,日處理能力217萬噸,而實際日處理能力只有86.8萬噸,流域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13%,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

記者調查發現,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滯後,一是黃河流域內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建設污水處理廠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污水處理廠市場化機制推行慢。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費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寬,一些地區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管網不配套現象,實際處理能力遠達不到設計要求,出水水質不達標使一些污水處理廠事實上成了排污場。

陝西省渭南市是地處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從這里匯入黃河。渭南市投資1.2億元修建的城東污水處理廠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於缺少運行費,只試運行了一個月就一直停運。市區每天形成的近5萬噸污水雖然收集到了污水處理廠,卻仍然未經治理排入河流,污水處理工程成了"曬太陽"工程。

陝西省環保局副局長李孝廉介紹說,陝西渭河沿岸寶雞、西安等5個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但都存在閑置或"吃不飽"的問題。

臭水入村、毒水澆地、臟水進肚,黃河水成「三害」

時下,正是黃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將結束的季節,可甘肅省白銀市四龍鎮民樂村的村民卻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邊心急如焚。民樂及周邊金山等幾個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黃河水灌溉,但讓村民欲哭無淚的是,這兩年澆水燒苗的事幾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們已經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兩次的苗已全部被燒死。望著田裡泛著濃稠白沫的水,民樂村村民王太良說,水稻一直是他們的口糧和經濟來源,可這幾年水稻種不成,村裡有農戶挖池塘養魚,結果去年秋季引了黃河水魚就全死了,損失了10多萬元。"魚養不好,眼看著水稻也沒活氣,我們可怎麼活?"王太良說。

黃河自蘭州進入白銀,匯聚了白銀市區大量冶煉、焦化、化工等企業和生活污水後,先後流經白銀市的四龍鎮、北灣鄉、靖遠縣,涉及沿途十幾個村莊。當地村民不僅依靠黃河水澆灌,而且直接飲用經過簡單沉澱的黃河水。"用過河水鍋里經常有白色硬塊,飲過水後常拉肚子,而且頭痛。水的鹹味重,而且每周總有個別天,家裡儲水窖里還能看到漂著油花。村裡人更喜歡喝雨水。"靖遠縣大蘆鄉庄口村村民段興平說。

記者從靖遠縣大蘆鄉衛生院門診部了解到,在大蘆鄉飲用黃河水的幾個村莊里,胃腸道疾病和頭痛十分常見,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飲水有關,但還沒聽說誰檢測過水質。我們一般是查不清的頭痛按感冒治,腹瀉就反復用抗生素,直到不瀉為止。"鄉醫馬克俊說。

在黃河沿岸,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已經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山西臨猗縣牛杜村村民因水環境被污染,年齡在40至60歲的村民中,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張控訴狀中說,由於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學生王永勝告訴記者,在他們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和他一樣,經常肚子痛、頭痛。

一方面是農民備受黃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過量施用化肥、農葯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黃河水環境污染最難治理的硬骨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說,在未來幾年裡,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業導致的面源污染,對水質污染的"貢獻率"將日益凸顯。

一條黃河,多種「扯皮數據」;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幹流控制緊,支流排污易……記者5月份在黃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訪時了解到的這些現象猶如一個個"怪圈",牽制著流域內治污成效。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專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領導呼籲,建立黃河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真正還母親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陝西省武功縣東方紙業集團是當地最大的造紙企業,也是當地最大的工業污染源。2005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將「東方紙業集團公司污染渭河案」列為首批掛牌督辦的環境違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記者來到武功縣,發現其境內渭河黑水流淌依舊,而在武功境內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氣熏天,長達數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訴記者,東方紙業集團被勒令停產治理後,武功縣境內的造紙廠污染減輕了許多,但是上游寶雞市的造紙企業繼續偷排污水。

武功縣環保局局長徐耀華告訴記者,對於上游寶雞市來水污染問題,他們曾多次通過上級主管部門與寶雞市有關部門協調,但收效甚微。徐耀華說:「境內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發牢騷,上頭施壓,環保部門夾在中間實在憋屈。誰願意背著惡名挨罵?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個小小的武功縣環保局局長總不能跑到人家寶雞市去搞什麼協調吧?」蘭州副市長馬琦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於蘭州境內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黃河的問題,政府花了很大力氣來協調,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效果比較明顯。但對於上游湟水河來水長期處於IV類水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政府覺得非常棘手。

同樣污染監測數據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水利和環保兩大部門提供的黃河污染監測數據完全不同。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數字顯示,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為39.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40%,生活污水約占總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發的《關於黃河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2.7億噸/年,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69%,生活污水約占總量31%」。比較可以看出,兩部門關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別」。由此,兩部門制定的黃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黃河只有一條,數字卻有多種,到底該以哪個為基準?記者所采訪的各路專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觀點是,國家對黃河流域內的水污染應由統一部門監測、管理並發布相關數據,受權的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

流域問題需綜合治理

當前,黃河流域內污染正呈現逐步加重態勢,跨行政區域的水污染問題突出。如何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重大資源可持續的利用統籌起來考慮?基層環保人士建議,國家對於水環境應加強規劃和立法工作,考慮全流域的管理,綜合治水,統一監管,統籌協調解決,由區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決目前出現的包括部門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內的問題。

針對黃河治污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利益糾葛,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和水環境專家開出了建立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的"葯方":盡快制定《黃河法》,確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機制,依法規范和管理好黃河,修改現有《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中不完善的部分;確立統一的污染監測、管理和信息發布體系,避免多部門聯合導致的利益扯皮、監管不到位;建立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和省、市、縣界斷面水質、水量雙控制制度,強化黃河水環境保護的統一監管,建立總量控制指標、水環境質量指標考核制度,特別要加大跨界斷面水質監測和考核力度,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加大政府和企業的壓力,有效制裁違法排污,同時強化環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對工業污染的防治力度;在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證上游的污染治理,有序有效地進行污染治理,確保治一段好一段,避免撒胡椒面方式造成的花錢不奏效或「花大錢收微效」的局面

近幾十年來,黃河河床淤積嚴重,行洪能力急劇降低,「懸河」形勢加劇,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孫口、艾山、濼口、利津5個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時水位分別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來,黃河來水量較小,主河槽淤積進一步加劇,1987~1997年黃河下遊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即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發生滾河、斜河和順堤行洪,威脅堤防安全。

1、黃河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卻承擔著向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其中農業用水是大頭,約佔92%,工業生活用水約佔8%。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而1996、1997、1998年連續三年的斷流時間均超過100天,1998年則長達144天。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枯水年份還要增多。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為了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黃河下游斷流形勢,國家計委、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和《黃河幹流水量分配方案》,並於1999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水調局,從1999年3月17日開始,對黃河供水實行統一管理和有計劃的調配,自此以後,黃河下游未出現斷流現象。

2、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表現

自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下游斷流現象雖然未再出現,但由於黃河屬資源性缺水地區,加之流域統一管理十分薄弱,黃河斷流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具體表現主要是:

2.1、在管理體制上,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尚未明確,缺乏廣泛的水行政管理權

根據流域機構「三定」方案,流域機構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而不是一級行政單位,它只能根據水利部的授權在本流域內行使水行政管理權。既然是授權,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權」,它因授權而具有的管理職能就肯定不會跟法律確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行政管理職能一樣,它的職能范圍要比後者窄很多,因而就不可能對本流域的水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較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每年用水高峰的4~6月份,為了爭搶黃河水,即使是黃河系統管理的引黃涵閘,也不時受到地方行政干預而難以按計劃調度運行,使原本並不復雜的引水變得復雜而無奈,給黃河水資源管理工作平添了許多被動和難度。

2.2、在用水機制上,不鼓勵節水的機制,使得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現有的用水機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節水無獎、浪費不罰、用多用少一個樣。這樣的用水機制讓人感覺到用水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同時黃河水資源費尚未徵收、水價又偏低,加上節水「投入成本較大」,使用水單位感覺到節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還要「賠本」,在現實中,搞節水與多用水的費用比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多用水比搞節水措施費用要低很多,在市場經濟下,誰願意去多化那份錢。所以,人們都明白黃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已嚴重影響了沿黃兩岸人民群眾的生活、工農業的生產及發展,可是在節水上,誰也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農業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類引黃灌區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築物老化、失修,渠道襯砌狀況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業用水中單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可以說黃河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與我國現行的用水機制有很大關系。

2.3、在水資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簡單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現有三:第一,黃河部門對黃河水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管理手段,難以控制和協調用水戶的取水,以至在取水過程中存在著用水戶的計量設施施測誤差很大,有些用水戶在取用黃河水時甚至根本沒有安裝計量設施,用水戶們瞞報、虛報或不報實際取水量的現象時常發生;第二,基層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在引水過程中不去實測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測或者乾脆坐在辦公室里「估計」,另外還有一部分基層管理人員對計量設施的計量方法、技術原理和操作規程等知識掌握的很少;第三、黃河部門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標引水以及用水戶的節水措施等。這樣的管理方式難以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也難以使用水戶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真正信任和服從黃河水資源管理部門,從而使黃河部門的職責和權威無法真正到位。

2.4、在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繫上,黃河系統內仍存在著「多龍管水」,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專家們早就呼籲,應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這一理論當然是針對水資源的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認為它也應該包括水資源的「歸口」管理,而在我們黃河系統內,「管」水的口還真不少,比如黃河取水許可、水量調度、水質管理權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就拿山東局各局屬單位來說吧,水政(水資源)科、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都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管理,水政(水資源)科一般負責年度取水計劃、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情況統計、水費徵收,每月要填報逐日取水量用報表,年終對全年取水進行匯總、總結;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一般負責水量調度、水量分配、涵閘維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閘(虹吸)逐日放水量月報表,年底還有涵閘資料整編。雖然各口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難免有所重復,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於減員增效,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造成推諉,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管理效能的發揮。

2.5、在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滯後,配套法規不健全

由於黃河實行流域管理,黃河水利委員會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在制訂有關法規、政策時,既無政府可靠,又無人大可依,所以在有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對滯後並且難度很大,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的法律依據問題,新水法規定:「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新水法已頒布實施近二年了,也未見關於黃河水資源費徵收的有關規定。

I. 我國南方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我國南北方大氣污染比較

科學家發現,至少有100種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氫烴等。大氣污染物嚴重危害人的氣管、肺等呼吸系統。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污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污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7、認識沙塵暴
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發生在沙漠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沙漠地區的大量流沙,是沙塵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風是沙塵暴的憑借力量。
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隨著荒漠化的不斷加快,沙塵暴的范圍也逐漸擴大了,沙塵暴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連續八次遭到沙塵暴的襲擊。據科學家計算,在一塊草原上,颳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約需要2000多年的時間;如把草原開墾成農田,則只需49年;若是裸地,則只需18年。從沙塵暴的起因與發展來看,人為破壞環境,破壞地表植被是沙塵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護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減少沙塵暴危害。
我國的沙塵暴災害可以說是俞演愈烈。據專家統計,從1952年到1993年,我國西北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次數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發生了一次劇烈的黑風暴事件。之後,每年四五月份,甘肅河西走廊至少要發生一次,而在2000年,連續就是8次。據權威專家分析,在10—20年內,面對人口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現狀,如果不採取得力措施,我國沙塵暴的頻率、強度和危害程度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
8、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
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掠過西部廣闊的土地,將千頃農田的沃土捲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刮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颳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乾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歷史上,北美大陸到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隨著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大片森林、草原被毀。美國人幾乎砍光了從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區的無際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護,種下了禍根。
9、水俁病與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鎮發生了一場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現了大批病貓,這些貓瘋了一般,步態蹣跚,身體彎曲,紛紛跳海自殺。不久又出現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開始時口齒不清,表情呆滯,後來發展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後狂叫而死。多年之後,科學家們才找到這種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來在水俁鎮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用汞做催化劑,然後把大量的含汞廢水排進了水俁灣。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魚、貝等體內富集,人吃了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俁病。甲基汞會聚集在人腦中,損害腦神經系統,因此貓與人都瘋了。
痛痛病也發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縣,當地居民同飲一條叫作神通川河的水,並用河水灌溉兩岸的莊稼。後來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煉鋅廠。煉鋅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鎘,整條河都被煉鋅廠的含鎘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魚蝦中富集大量的鎘,然後又通過食物鏈,使這些鎘進入人體富集下來,使當地的人們得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又稱痛痛病)。鎘進入人體,使人體骨胳中的鈣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質疏鬆、骨胳萎縮、關節疼痛。曾有一個患者,打了一個噴嚏,竟使全身多處發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後全身骨折達73處,身長為此縮短了30厘米,病態十分凄慘。痛痛病在當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雜訊污染
雜訊指人們不需要的聲音,不論什麼聲音,只要令人生厭,對人們的生活形成干擾,就都被稱為雜訊。工廠里機器的轟鳴,道路上汽車的喇叭聲,人群的喧鬧等,都是令人頭痛的雜訊。有時節奏強烈的搖滾音、迪斯科等也會成為雜訊,影響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強烈的雜訊會引起聽覺器官的損傷,如果是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廠房工作的人員,其聽力往往不及一般人。雜訊還會嚴重干擾人的中樞神經,使人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惡心、頭痛。雜訊對於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響,它會使人失眠,沒有食慾,產生煩惱等不愉快的情緒。科學家還發現,長期受雜訊刺激還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使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斷提高。
1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12、中國的家底與可持續發展
為了向高層決策提供參考,中國科學院做出《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首次展示出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國土環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面積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氣候影響,55%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35%經常遭受土壤侵蝕的沙漠化,33%是乾旱或荒漠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的人類活動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從隋朝至今,中國人口從約4600萬增加到11億,每年平均災害次數也從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國農業牧礦等12大類行業的發展成本均高於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辦成的事,中國至少要花1.25美元。
《報告》結論是:中國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大基本目標,才能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門檻。即:2030年實現人口規模零增長,2040年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零增長,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的零增長。

J. 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污染帶來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威脅18億畝內耕地紅線,導致糧食和容農產品重金屬等含量超標,影響食物安全。

二、危害人體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

三、影響社會穩定。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遷工礦企業的職工安置,農民經濟受損和人民群眾健康受損的補償問題等,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10)污染源家底擴展閱讀

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

一、轉變理念,建立生態文明考核體系。要把土壤污染防治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要加快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將其納入幹部績效考核,進一步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

二、全民動員,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土壤孕育萬物,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形成全民動員、地方負責、部門支持的土壤污染防治總格局。防治土壤污染,保護人民健康,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