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環衛設施論文

環衛設施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15 10:25:01

『壹』 環境保護論文5000字的

論文關鍵詞:公民環境權利;環境保護;法律確認

論文摘要: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手段。公民環境權利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理論關注,而且不少國家的法律做出積極回應。倚重行政環境權力而輕視公民環境權利是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制的基本特點,這很不利於我國的環境保護。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應當確立公民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地位,並且具體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應當兩條進路並行: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融合。

公民的環境權利(或稱為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擁有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通常包括環境使用權、知情權、參與權和請求權。它區別於: (1)公民、集體或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權;(2)國家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擁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3)私法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所有權、人身權和相鄰權;(4)傳統人權理論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當今國際社會,公民的環境權利作為一項新興的基本人權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試圖說明,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制存在倚重行政環境權力而輕視公民環境權利的弊端;為實現我國環境的有效保護,我國法律應當具體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法律確認進路應兩路並行: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融合。

1環境保護中公民環境權利問題的提出

立法出於技術考慮,並不必然在法律規則中既對要素(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做出規定又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內容進行宣稱。如我國《民法通則》(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均為簡稱)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該規則就並未對國家、集體和公民享有財產權及其內容進行表述。一般地,這樣簡潔的表述在司法實踐中並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樣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條文中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及其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這些法律規則的背後,存在著一張清晰的權利譜系。然而在權利規定比較模糊的時候,法律規則實現對權利的保護則無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我國從1978年首次在憲法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包括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法、環境保護專項法、環境保護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環境標准、國際環境保護公約以及刑法、民法相關規定在內的龐大灼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並從「國家保護環境」出發,衍生出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一系列行政權力和義務。在我國實行的是各級政府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實施監督管理的環境管理體制。環境保護方式呈現出了以政府管制為主的特徵。在政府管制的模式下,政府對於環境保護享有廣泛的權力,宏觀上包括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制定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計劃,制定環境保護的標准並監督執行,進行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等。微觀領域包括環境行政許可權,環境行政處罰權等等。政府通過行使環境權力,對環境違法主體科以相應義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此外,國家公權力還通過刑事手段介人環境保護,我國97刑法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罪」的規定就是重要的體現。

在政府控制的模式下,相對於國家的環境權力而言,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規定則顯得薄弱並且模糊不清。政府權力介人環保領域,並沒有明確以保護環境權利為目的。如《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業化建設的發展」(第1條)。這里的「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權利」雖然密切相關但是並不相同,前者從實用主義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而後者以價值目標為導向,事實上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也是目的和手段。我國從憲法到具體的行政法規,沒有專門對環境實體權利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對於公民環境實體權利的規定是「隱形規定」。對於程序性權利,除了受到環境侵害的訴權以外,我國《環境保護法》還規定有檢舉控告權,《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一定條件下享有知情權和建議權④,但都並不完善。此外,盡管有一些權利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並在實踐中發揮著保護環境的作用,如所有權、人身權及相鄰權等的正面規定,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權利,因為其主旨並不是保護環境法益。傳統民事權利制度對於環境保護力不從心,盡管現代民法理論中的財產權、人格權及侵權理論都在發展,但它們離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去甚遠。如北京市某建築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因產生大量雜訊、震動和粉塵,嚴重影響了周邊四戶村民的正常生活,四戶村民向北京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但某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後,以「不屬民事審判范圍」為由,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

2公民環境權利對於環境保護的意義

環境權利為人類一直自然地享有,並不隨著法律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也可稱為一項自然權利或基本人權,其正當性是不證自明的。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開發利用環境的財產權與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產生沖突,才引起了現代意義上公民環境權利的關注和討論。即便是在這種沖突中,公民環境權利的正當性也是不容質疑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這種沖突中各種權利的位階關系和如何協調沖突。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彼得·S}溫茨( PeterS. Wenz) 教授在《環境正義論》一書中寫到,「倘若發生沖突,財產權至少在某些時候應該做出讓步」,「人權如此重要,不能為了更小的目標而妥協。例如,人們不應該為了他能夠擁有更廉價的電力而遭受癌症的痛苦」。

就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來說,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目的和手段。政府權力對環境保護的廣泛介人,有著深刻的合理性,環境外部的不經濟性⑤和為避免環境的公地悲劇⑥都需要政府權力的介人才能予以克服。在憲政國家,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固然來源於憲法的授權,但最終來源於民眾的授權。可以說,權力都是直接或間接源於公民權利。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論及國家的起源時認為,人類是為了避免「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的自然狀態才「把大家所有的權力和力量付託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的意見把大家的意見轉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這個個人或集體就是主權者,即霍布斯所說的「利維坦」。繼後的英國政治思想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同樣認為,「開始組織並實際組成政治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而進行結合並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這樣,而且只有這樣,才會或才能創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這些思想後來為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所採納,《獨立宣言》宣稱「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時至今日,各國憲法基本都確立了「主權在民」,這是各國政府及公權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據。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因此,在權利與權力的關繫上,權利是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權力為保護權利而存在。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同樣地來源於公民所具有的環境權利,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權力存在的正當性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環境權利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環境保護應以保護公民環境權利為目的。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近年來,我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性與環境治理長期性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這種非制度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屬於公眾參與的非常態,由於非常態的公眾參與表現為組織的非程序性,動機的多層次性,性質的復雜性,行為的非理性以及後果的消極性,對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發展有諸多的消極影響。公民有了法律上確認的環境權利,就可以依據環境保護的權利實施相關行為,可以要求義務主體為或不為一定的環境行為,在受到侵害時可以獲得法律上的救濟,同時也明確了公眾環境保護行為正當性的邊界。因此,公民環境權利的確立對於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是主體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而且在實際運行中起著對公權力的制約作用。在公共選擇理論看來,政府在提供大多數 (包括清潔環境在內的)共用品和服務方面是低效的,表現為浪費、冗員和低生產率,在行政權力介人市場的時候,可能還存在權力尋租的問題。政府低效的原因在於,政府是有自身利益的社會主體。在公共選擇中,實際上並不存在「根據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過程,而只存在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過程,社會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從公共選擇理論上講,權力需要制約。從政治文明的發展來看,權力的制約問題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權力制約權利階段、以權力制約權力階段和以權利制約權力階段。以權利制約權力,是指公民用自己的法律權利制約政府權力,以防止政府權力的變異和濫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環境保護是利益沖突比較集中的領域,政府可能會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保護,也可能會為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犧牲環境利益,加上政府行為的低效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以權利制約權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域外公民環境權利考察

公民環境權利主要是由各類國際會議和文獻倡導的。1970年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在東京發表的《東京宣言》提出,「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的權利和當代傳給後代的遺產應是一種有富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人類有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1973年在維也納歐洲環境部長會議上制定的《歐洲自然資源人權草案》中,環境權被認為是新的人權並將其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補充。1986年作為地區性人權文件的《人類與人民權利非洲憲章》第24條規定,所有人民應該享有能夠適合他們發展的一般的令人滿意的環境權利。1987年2月國際環境法專家組擬訂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原則建議》指出:全人類對能滿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環境擁有基本的權利。1989年《哥斯大黎加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責任宣言》在序言中寫到:認識到國際社會確認人類有在保障尊嚴和福利的環境中生活的基本權利。1991年《關於國際環境法的海牙建議》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國家應該承認對於確保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生存與精神福利的個體與集體的基本環境人權。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宣稱,人類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1995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起草的《環境與發展國際公約草案》第十二條規定:締約方努力逐漸全部實現任何人對環境的權利以及為了其健康、福利和尊嚴的足夠的發展水平。

在全球化的對環境權的呼籲中,部分國家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如1980年《智利共和國憲法》第3章第19條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生活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1980年《秘魯政治憲法》第2章第123條規定:「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生活在一個有利於健康、生態平衡、生命繁衍的環境的權利」。1987年《菲律賓憲法》規定:

「國家保障和促進人民根據自然規律及和諧的要求,享有平衡的健康的環境的權利」。1993年《俄羅斯聯邦憲法》第42條規定:「每個人都有享受良好的環境和獲得關於環境狀況的信息的權利,都有要求因生態破壞導致其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失而要求賠償的權利」。1993年《哈薩克共和國憲法》第12條規定:「共和國公民有享受有益於生活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據統計,全球有四十多個國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國家通過的憲法或法律中都規定了環境權。其中,20世紀70年代以後通過的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都沒有忽視這一權利。

除了憲法的規定外,部分國家還在環境保護的法律或法規中確立了公民環境權。如1979年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國會認為,每個人都應當享受健康的環境,同時每個人也有責任參與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1998年《法國環境法典》規定:「有關的法律和法規明確規定每位公民均有權擁有一個有益於健康的良好環境,並且由他們確保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2002年《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第11條第1款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有保護環境免受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自然的和生產性的緊急狀態引起的不良影響的權利,有獲得可靠的環境狀況信息和得到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

綜觀國外公民環境權利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1)非官方領域對於公民權利的呼籲或宣稱對於公民環境權利在法律上的確立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既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環境問題的嚴峻態勢,也反映出了公眾對於環境保護所蘊含著的巨大熱情和力量。(2)公民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權利,這一過去自然就獲得和享有的利益在受到侵害過後,開始尋求法律的保護,在傳統的人權內容不能涵蓋環境權利內容的情況下,不少國家直接將公民的環境權利明確寫人了憲法當中,豐富了基本權利的內容。公民環境權利也主要是被規范在憲法當中,是作為一項基礎性權利而存在的。(3)環境權的表述上各個界定並不相同,反映出了內涵的豐富性,但其權利主體上並不包括國家,權利內容並不包括主體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國家對於環境保護具有的是權力和職責,與環境權利相去甚遠,而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屬於傳統財產權規定的范圍,環境權利是與環境保護的需要相聯系的。

4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法律確認進路

環境權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一權利在現實地受到威脅和侵害的時候,需要法律的確認和保護。我國面臨的環境保護的形勢是嚴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制度層面公民環境權利的缺失有關,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目的和手段。在相對單一的環境行政管制方式下,公民的環境權利訴求未能充分實現,環境保護組織不發達,司法權力保護環境的成效不明顯 (環境公益訴訟難以得到支持)。因此,我國確立公民環境權利,既是正本清源明確環境保護的真諦,也是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

公民環境權利的確認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達到有效調動社會力量以及司法權力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切實實現公民環境權利的有效保護,我們認為,在憲法確認以公民享有良好環境為內容的公民環境權後,可沿著兩條進路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細化。一是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在以權力保護環境的立法中注人公民環境權利的內容。這些權利主要包括:(1)環境知情權。即公民對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2)環境參與權。即公民擁有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預測和決策過程,組成環保的團體,實施公益性環境保護行為等權利。(3)環境行政請求權。即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侵害後可以向環境行政部門請求保護的權利。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細化的另一進路是與傳統私權相融合,將公民環境權利在私法上進行規定。這一類公民環境權利主要包括: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清潔產品權、環境審美權、環境文化權、戶外休閑權、避免雜訊污染權等。

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兩條進路並不意味著公民環境權的性質具有公私兩重屬性。公民的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即便是在保護公共環境利益的情況下,也並不意味著公民的環境權利具有公權力的性質。在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框架內,公權力不能放棄,也不能通過協議而變更,而私權則可由作為權利主體的個人自行處分。公民環境權是法律確認並授予公民對自身的環境利益進行判斷和做出處分的權利,因此本質上屬於私權。同時由於環境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公民的環境權又區別於傳統個體意義上的私權,具有公益性,因此公民環境權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私權—公益性的私權。正是公民環境權的這一特有屬性,使得傳統的私法救濟和單純依賴公權力的介人都不能實現有效的保護。法律既需要承認其公益性,也需要承認其私權性質,這正是我們主張法律通過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相融合這兩條進路來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根據所在。

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兩條進路對於環境保護分別具有內在的推動機理。第一,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的進路,能夠通過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行政權力的互動實現環境保護。首先,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環境行政請求權制約了政府環境權力的行使,能夠有效地防治個別政府官員在行使環境權力過程中的尋租和暗箱操作,使得政府在環境保護過程中不能背離公民的環境利益。其次,這些權利還能引起權力對權力的制約,公民的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環境行政請求權在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尋求救濟,從而通過司法權實現對環境行政權力的制約。再次,要實現對環境更為有效的保護,權力對權利的制約是必須的。公民環境權利是法律授予公民對自身的環境利益進行判斷並做出處分的權利,但由於環境公共物品的屬性,公民個人可能會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濫用權利,從而犧牲公共的環境利益。此時,政府環境權力就能夠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干預或制約。如此,公民環境權利與政府環境權力的雙向制約與互動,推動著環境保護在法制軌道上良性推進,從而實現對於環境的有力保護。第二,公民環境權利與傳統私權相融合的進路,能夠通過充分發揮公民的主動性實現環境保護。雖然傳統私法的財產權、人身權以及相鄰權的規定對於環境保護的作用仍不能忽視(特別是在對這些權利的侵害發生現實的損害時,對這些權利的救濟能簡潔地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但是,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環境審美權等公民環境權利的明確賦予,是直接針對公民的環境利益而做出的。相對於傳統私權而言,這不但大大豐富了公民私權的內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標准,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私法對於環境保護的不足。公民在私法上有了明確的環境權利,就能更加關注自身的環境利益和對於環境利益的自覺維護。公民環境權利作為一種私權的發達,進而能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繁榮,使社會力量能有序地參與到環境保護過程之中,從而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此外,對於那些破壞環境利益的行為,公民或環保組織能有效地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就先,更為充分地調動司法力量進行遏制,這不但能實現對公民環境權利的維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實現對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

『貳』 關於環保的論文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卓吉華
重慶農村環境問題同全國一樣令人堪憂,傳統
粗放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
最大約束。特別是農葯、化肥、農膜的不合理使
用,禽獸和水產養殖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
水以及鄉鎮企業污染,不僅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
環境和身體健康,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
展。所有這些問題,都務必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
解決。
一、重慶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較為嚴重。據調查,
全市畜禽養殖規模換算成生豬當量約3570萬頭,其
中,豬年出欄近2000萬頭,家禽年出欄2.38億只。
年產畜禽糞尿總量近7500萬噸,進入水體的COD
(化學需氧量)、NH3~N(氨氮)和TP(總磷)分別為
22.4萬噸、2.48萬噸和1.35萬噸,其中畜禽糞尿產
生的COD(化學需氧量)污染負荷與全市工業和生
活廢水的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相當。2005年
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所有34個監測項目中,只有糞
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3項超標,其中糞大腸菌
群超標率為90.9%,石油類和總磷僅在個別斷面出
現超標。目前,畜禽養殖污染在梁灘河、花溪河等
已大大超過流域內城鎮生活廢水的污染負荷,成為
這些流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網箱、網攔養
魚造成水質下降,並在局部地區超過水環境容量,
導致水庫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成為農村環境質
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
(二)農葯、化肥污染比較突出。大量農葯、
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廢舊農膜
等農業廢物污染,造成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加重。
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63.3萬噸,化肥的增加率遠
高於糧食的增產率;農葯施用量2837噸(其中殺蟲
類和殺菌劑佔94.2%),農用薄膜使用量2.53萬噸。
其中,氮肥施用量為220公斤/公頃,高於全國平均
水平,每年約2700噸廢舊農膜殘留於耕地中。此
外,土壤受重金屬污染的影響范圍也已由過去的城
郊區域擴展到農村地區。
(三)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農村
飲用水安全人口1082.11萬人,僅占農村飲水總人
口的44.65%。水質超標和水質污染導致飲水不安
全人口高達599.11萬人、337萬人,其中32.08萬人
飲用高氟水,27.1萬人飲用苦鹹水,飲用鐵錳及硬
度超標人口168.39萬人,飲用硫酸鹽超標人口32.12
萬人。水源保證率不達標人口220,63萬人,用水
量不達標人口249.83萬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
271.63萬人,無供水設施人口806.56萬人。飲用水
不安全,使群眾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甲型肝炎
發病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些村成為肝病、結
石、皮膚病的高發地區。
(四)農村環境衛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
突出。居住環境沒有實行人畜分離,沒有統一的垃
圾堆放點和處理場所,也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垃
圾、污水處理設施跟不上農村居民的集聚發展,環
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
展。現有小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項目單位投資
和運行費用高,無法維持正常運行,特別是三峽庫
區區縣多為國家級貧困縣,建設污水處理廠,「建
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
(五)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較為普遍。鄉鎮企業
集中程度低,技術落後,大多數缺乏環保處理設
施,規模效益差,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
染。根據對三峽庫區和渝西地區18個小城鎮調查,
其企業類型主要是煤礦、水泥、機磚、鑄造、皮
革、農副產品加工等資源利用型,環境污染和生態
破壞十分嚴重。
(六)生態系統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嚴重。森
林資源總量不足,資源分布不均,林種和林齡結構
不合理,退耕還林政策中經濟林比例較低,林地生
態系統脆弱,穩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積3.56萬
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43.3%,年土壤侵蝕總量為
1.34億噸,進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0億噸。水土流
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僅渝東南地區石
漠化面積3125平方公里,占渝東南地區幅員面積的
8.02%,加重了旱災的發生率。
(七)生物多樣性受到較大威脅。農村人口增
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對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
壞;使用農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種的棲息
地發生劇烈改變,使生態脆弱區域的物種受到威脅,
不少資源逐漸處於瀕危狀態甚至消失絕跡。而環境
的改變,又為外來入侵種的生存和擴展提供了空間。
(八)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工程建設加劇農村
生態破壞。一方面,地表失穩、地表水資源失衡、
水質污染,水土流失與泥石流,以及土地資源的理
化結構和生產力造成的嚴重破壞等。另一方面,公
路建設環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區域植被破壞、
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二、重慶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由於基礎條件差,
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水平低,粗放型經濟發展
模式加大了農村環境壓力;全市農業人口多,人均
收入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
的48%,自我發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墾殖率31%,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9%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環
境條件加大了重慶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
二是農村環境保護缺乏充足資金投入和政策支
持。長期以來,農村環境保護社會整體投入不足,
大多數鄉鎮沒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生活污
水直接排入河溝,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別是
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資渠道,政策
上缺乏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加上農村環境保護是
公益性強、回報率低的領域,對社會資金缺乏吸引
力,而庫區多為國家級貧困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
用於農村環境保護設施建設。
三是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難度大。農村環境問
題種類繁多、產生量大、分布面廣,治理困難。農
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空白,許多農村地
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和死角。如養殖污染、面源
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處於空白,現行法律法
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境問題的解
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現有的管理體制很難對農村
環境實施有效管理,絕大多數鄉鎮沒有環保管理機
構和隊伍。
四是對農村環境問題重視和社會關注度不夠。
由於沒有適當的法律、相應政策和機制幫助農民減
輕農村環境污染,現有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制
度很難延伸到農村、農業和農村居民。農業產業發
展只注重數量的擴張,不考慮環境容量,忽視產業
結構不合理以及過量增長也必然帶來環境問題。加
上農村環保宣傳教育不夠,廣大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群眾的環保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都不強,
對污染的防範能力明顯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重慶農村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廣大農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也對庫區水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果這些問題
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將影響到庫區移民的穩定和
三峽工程的安全運行,影響新農村建設和在西部地
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一)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開
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要重
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農村生態安全和環保教
育,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社會發展規劃及
年度計劃,牢固樹立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
村生產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
的思想。要把環境與健康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幫
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
其危害,喚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
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強城鄉發展統籌,加大對三峽庫區產
業發展指導。幫助破解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以環境
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在加快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解
決庫區產業空虛化的同時,積極引導庫區農民發展
生態經濟,切實保障庫區水環境安全。鼓勵庫區發
展傳統中草葯材、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項目,幫助
發展庫區環湖自行車賽、登山等一批體育與休閑產
業,推動庫區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業
項目。調整現有產業發展政策,如退耕還林中適當
增加經濟林比例。
(三)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建立農村環
保新機制。國家已實施的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農村沼氣建設、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設施等項目為
重慶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建
議進一步加大項目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小
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重點開展一批農村環保工
程建設,搞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保護飲用水源,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農村思
路,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環保投入機制、引
導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環境保護。建議將三峽
庫區列為全國面源污染防治試點地區,以及國家
「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的重點地區,重點
解決三峽庫區農村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以及小城鎮
生活污染問題。
(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監管能力,建立健全
農村環境管理體系。構建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
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生態監測網路,加強對土
壤、水環境、農產品安全等監控,開展減輕面源污
染的科學研究和完善有關技術支撐。整合部門資
源,建立由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建
設、市政、衛生等部門分工合作的協調機制。基於
重慶在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中的戰略地位和庫區農
村環保基礎條件較差實際情況,建議加強庫區農村
環保能力建設,健全農村環境管理體系。
(五)加強對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導。
小城鎮生活污染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
重要內容,也是保護三峽庫區水環境的必然要求。
建議根據小城鎮污染的實際情況,全面加強對農村
環保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研究污染防治對策;並
盡快制定出台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標准,推薦一
批符合小城鎮實際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技
術,確保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是:建得
起、運行費用低、便於管理、處理效果好的先進而
又實用環境保護工程。
(六)加快農村環保法規和政策建設,建立長
江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制定畜禽和水產養殖污
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標
准和管理規章,加快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
例》的立法進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
新的環保政策與相關要求,包括制定有機肥生產、
使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鑒
於三峽庫區對於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
下游防洪與生態安全、南北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具
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面臨移民安置和維護
社會穩定的巨大壓力和困難,建議國家按照「誰利
用誰補償、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建立長江流域生
態環境補償機制,設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補償基金。

『叄』 環保論文1500字

就這些拉~~望可以幫到你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核心思想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基本內容是強調人類的發展權利、環境權利與保護環境義務的統一,當代人及後代人發展機會相平等。具體實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戰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頭控制」轉移,推行清潔生產;第二,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堅持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護並重的原則,改變以往重污染防治輕自然保護的做法;第三,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人類同環境的關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優先或環境優先的做法。

其實我們在為環境問題也在努力著。例如:愛鳥日,無煙日3.12植樹節 6.5世界環境日 2月2日 世界濕地日 3月9日中國保護母親河日 (始於2002年)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 4月7日 世界衛生日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5日 中國土地日 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 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 10月26日 環衛工人節 10月14日 國際減災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11月16日控制戰爭影響環境日 12月5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自願人員國際日 12月5日,國際志願人員日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998年 國際海洋年

以上都是人類為艾回自然作出的努力。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我們努力了結果還是不好。古語雲: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這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天的污染要一年或者十年才可能解決都有可能。還有一些黑工廠,無論上面又怎樣的保護傘,身後有多強的靠山都必須嚴懲。

環境搖正義伸張,環境靠大家愛護,環境是我們大家的,愛他也許正如歌去裡面唱的那才是愛我們自己。

『肆』 關於環境衛生論文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創造了人類,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和活動空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在千萬年以前,追溯到生物的進化,從單細胞動物開始,到直立行走的人類。最初的人類,因為對萬物的不確定,內心裡謹慎而遲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他們祭神、占卜,做各種事情來探視自然的心意。漸漸地,人類走向文明,也擁有了更多盲目的勇氣,開始探索自然、了解自然,自以為熟知自然,掌握自然,於是越來越不把自然放在眼裡,征服的慾望一天比一天強烈。為了自身,越來越不理會地球的死活。而當遭遇了自然的報復,發現環境的惡化,才開始亡羊補牢,卻也是本末倒置地,以為自己掌握著自然的命運。
其實人類才是被掌握的那一方,縱使掌握了再多的知識與技術,面對一切自然的懲罰,旱災,洪水,龍卷風,地震……來自自然的懲罰一撥接一撥的到來,也只好暗自嘆氣,無法與之對抗。所以善待自然,並不是掌握了多少財富和文明之後對自然的一種施捨,而是善待我們自己,使我們可以再多一天的活在這個奇妙的世界上。
現在全球提倡低碳生活,就是善待自然的表現,從個人開車的減少到空調溫度的固定;從節約水資源到不浪費每一張紙,都感受到人類環保理念的加強。記得一句廣告詞說的非常好:「人要善待自然,否則我們看到的最後一點水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的眼淚。」

『伍』 環保小論文

保護生態環境,創設綠色校園
塘市小學 徐柏青
環保事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少年兒童環保意識關系人類未來的前途,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使環保教育有新的起色,在環境教育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決定自加壓力,創建綠色校園。2003年1月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並制定綠色學校創建計劃,同時任命環保監督員負責實施創建計劃。認真組織師生開展了有關環境教育的學習和活動,並認真進行收集、整理、保存資料,力求達到"徐州市綠色學校評估標准"。
培養少年兒童認識自然,珍惜資源,善待地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行為,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的宗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校園是我們的綠色行為。
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本著「處處有教育」的思想,利用春季大好時機,調整花木布局,搞好學校綠化、美化工作,創設文化氛圍,使學生從中了解花木具有消除和抵抗污染的特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製作宣傳標語,規范師生綠色行為。嚴格執行檢查監督制度,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創設美麗清新的校園環境,形成環境教育氛圍。

二、認真搞好環保培訓工作。
為了使廣大教師掌握環保知識,提高業務工作能力,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學校領導組織教師開展有關環境教育學習和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環境教育能力。學校訂閱了4份有關環境的報刊,為師生提供了學習資料。有利於教師搞好環境教育工作。
三、認真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通過學校宣傳欄、班級板報、廣播語、國旗下講話、班隊會、家長會等,面向全體師生、學生家長及社會進行宣傳教育,使綠色教育在家庭、社區紮根、開花、結果。
四、認真做好課內教育。
1、各學科認真進行滲透教育,把環保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能夠著力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結合實際生活,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2、認真上好環境教育課。學校每周二晨會課安排環保教育課程。教師能夠做到三有:有教材、有計劃、有備課,有考核。上好每一節環境教育課,使學生初步掌握環保知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3、充分利用環保日,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全體師生進行環保教育。要求每班每學期最少進行兩次環境教育專題或滲透教育。
4、認真開展環保教育教學研究。每學期各年級教思品、自然、社會、環境教育、勞動的教師,認真開展"三個一"活動,寫一篇教案,上一堂環境教育研討課,總結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教育水平。
五、認真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1、各班都以班為單位成立環保小組,都有相應的活動內容及輔導教師,能夠定期搞好環保活動。
2、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勞動。積極開展「築起一片綠色天地」活動。定期綠化除草,翻地鬆土,防澇抗旱,修剪花木等護綠活動。在凈化校園方面,師生開展"身邊無廢物"活動,及時清除衛生死角,做到身邊三無:無紙屑、無果皮、無包裝物。
3、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環保宣傳、調查、監督活動。
(1)、組織學生對附近街道、村莊張貼宣傳標語,宣傳綠色行為。
(2)、組織學生對家鄉的河進行水質調查,尋找污染源,並寫出調查報告。
4、認真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重大環保節日開展各種活動對師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師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
(1)、3月12日,植樹節。每年都要組織師生進行植樹綠化勞動,調整花木布局。並開展「我與小樹同成長,為家鄉添新綠」和「節約零花錢,我為環保作貢獻」等活動。
(2)、4月22日,地球日。少先隊開展了"熱愛我們的地球媽媽"的主題隊會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只有一個地球」教育活動,使廣大師生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
(3)、6月5日,環境日。少先隊開展了保護環境的專題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使師生進一步明確環保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4)、9月11日-21日開展了「保護環境,熱愛地球」的系列活動,使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濃厚。
5、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開展回收廢電池,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活動。
6、收集信息,整理資料。
組織師生查閱報刊,收集信息資料,了解環保信息,掌握環保知識,並製作小報,向社會宣傳。
環境保護是一項長遠而意義深刻的大事,是學校環境教育永恆的主題。我們將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恆搞好環境教育工作,我們以「教育每個孩子,影響每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為目的,為實現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陸』 誰能提供關於環衛發展的論文謝謝了,在線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於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成為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讓高山常青,讓碧水長流,讓天空湛藍,讓人民生活在綠色的家園。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對於新形勢下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可採取以下五項具體措施:

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節約能源資源的目標要求,實行嚴格的責任制。

二是要加快調整結構,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

三是要發揮科學技術作用,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持重點行業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改造。

四是要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的財稅、價格,投資政策,推動節約能源資源工作。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管理。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努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使節約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一次升華,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只有山川秀美的現代化,沒有窮山惡水的現代化。歷史將證明,今後的中國,將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日益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人與自然長久和諧

『柒』 綠色環保論文1500

淺談水體污染

全世界都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對水的需求量正逐漸地增加,而與此同時,水資源的浪費,水土的流失,水體的污染,也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其中,尤以水體污染最為嚴重。
水體除了水本身外,還包括水生生物和底泥等。天然水體本身所具有的凈化污染物的能力,稱為水體的自凈作用。按凈化的機制,水體自凈可分為物理凈化、化學凈化和生物凈化。水體的自凈作用過程進行得相當緩慢,自凈能力也是有限的。當污染物進入水體後,其含量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引起水質惡化,破壞了水體的原有用途時稱為水體污染。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後,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出的污染物數量大大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而使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受到日益嚴重的污染;另一方面,隨著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各種人工合成的化學新物質日益增多,許多新物質具有突變、致畸、致癌作用,一旦污染水體,將長時間滯留在水中,水體的自凈作用無法分解這些人工合成的化學新物質。
水體中的主要污染物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懸浮物質、膠體物質和溶解物質三類。
懸浮物質主要是泥砂和粘土,大部分來源於土壤和城鎮街道徑流,少量來自洗滌廢水。
膠體物質主要是各種有機物,水體中有機物的生物部分,總大腸菌群是檢驗致病微生物是否存在和水體污染狀況的指標之一;水中溶解氧濃度是衡量水中有機物的非生物部分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溶解氧濃度DO越低,有機物污染越嚴重,當DO≤4時,魚類生存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死亡。有機物污染的另兩種更常用的指標是化學需(耗)氧量COD和生化需(耗)氧量BOD。COD表示利用化學氧化劑氧化水樣中的有機物所需(耗)的氧量,單位是mg/L。BOD表示利用微生物氧化水樣中全部的有機物過程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單位是mg/L。這兩種指標越高,表示水體污染程度越深。
溶解物質主要是一些完全溶於水的鹽類(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等)和溶解氣體(二氧化碳、硫化氫等)。
我國水體污染量大而廣的主要污染是耗氧的有機物,危害最大的是重金屬和生物難降解的有機物。
前不久,曾取樣杭州西溪河水做了實驗,測得水樣中COD(Mn)=28.07,超過正常標准將近一倍(詳見文後所附實驗報告)。環境污染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水體污染已成為了問題的重中之重。西溪河能有今天的狀況,絕不是人們在短時間內所為,而必然是因為沿岸居民對其長達數十年的不間斷的污染所致。高達28.07的耗氧指數,令人心悸,幾十年前清澈見底的小河,如今卻連魚也無法生存,這是何等的可怕,又是何等的可悲!幾年前,沿河的工廠每年向河中排放的工業廢水數以億計,垃圾處理場每年向河中傾倒的生活垃圾又何止萬噸?再加上周圍居民無限制地向其中排放生活廢水,使清水終於成了污水、臭水、死水。如今,杭州市政府雖然為改良西溪河的水質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關停了沿河的所有工廠和垃圾處理場,但是隨著居民小區的增多,使生活廢水的排放量較從前又大大地增加了,以致於水質無法從根本上得以改善。這一切,使得所有的「始作佣者」飽受煎熬。尤其是夏季,河水散發出陣陣惡臭,引得沿河地區蚊蠅滿天。每當河道的水閘關閉時,成片的垃圾堆積於河面,此情此景與「全國十佳衛生城市」的美名是何等的「相配」啊!
然而,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人類卻一定要見到這一幕慘劇發生,甚至一定要這一幕慘劇有所發展,方肯痛下決心來治理。這是何必呢?這不僅對水體、對環境、對自然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也極大地浪費了財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2年,當時的水利部長楊振懷曾發布過全國各類水土流失情況的報告,上載:截至1992年6月,全國各類水土流失面積為49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1.15%。如此驚人的數字,已告訴人們,中國是當今全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可見水資源在中國的可貴。
盡管如此,卻仍有許許多多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杭州的西溪河早已是「臭名遠揚」,另外,杭城的運河、古新河也早與西溪河「齊名」
在泰國首都曼谷,號稱泰國母親河的楣楠河,如今河水似墨般黑,泛出的臭氣,也絕不亞於西溪河,拿根棒子隨手一攪,沼氣便不斷湧出。楣楠河落到如此地步,是因為沿岸賓館向其中排放大量生活污水以及貨船排放的廢油所致。98年亞運會前夕,更有甚者將成車的建築垃圾傾倒入河。這一切的一切,終於使得泰國的「母親河」面目全非。
大量事實再一次地向人類證明:水體污染是人類自己所為,而這一切後果,都必須由人類自己來承擔。
嚴重的水體污染已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何保護環境,如何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了。
在中國,太湖流域內所有的排污單位均在1998年12月31日前實現了達標排放。這也足以說明我國政府對水體保護的重視程度了。
現在,一切的行為,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要想徹底解決這一世界性的難題,決非三五年便可完成的,必須在治理已污染水體的同時,保護未被污染的水體,並從根本上提高人類的素質,增強人類的環保意識,為造福子孫萬代而做出貢獻。
大自然需要人類,人類更需要大自然。環境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遭災的還是人類自己。為了自己,為了一切生物,更為了地球,人類必須解決環境問題。從小事做起,還空氣以清新!還天空以碧藍!還河流以清澈!還山巒以綠色!還地球以健康!
附1:檢驗水質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水中化學耗氧量(COD)測定
實驗目的:1、鞏固滴定操作成果
2、了解水體及水體污染的初步知識
3、通過對水中化學耗氧量的測定,了解不同水體受污染的程度,從而激發和增強環保意識
實驗原理: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測算水中的化學耗氧量(COD)。當DO≤4時,魚類即無法生存。
實驗儀器: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移液管、洗耳球、10ml量筒、100ml量筒、燒杯、錐形瓶、膠頭滴管、酸式滴定管、鹼式滴定管、100ml酸式容量瓶、100ml 鹼式容量瓶、玻璃棒
實驗葯品:高錳酸鉀溶液、稀硫酸、草酸鈉溶液、蒸餾水、河水水樣
水樣來源:杭州西溪河
實驗操作:1、分別用濃度為0.1N的KMnO4溶液與Na2C2O4溶液配製為0.01N的溶液,置於100ml的容量瓶中;
2、將配製好的溶液倒入滴定管中,並調零(KMnO4溶液置於酸式滴定管中,Na2C2O4溶液置於鹼式滴定管中);
3、取充分搖勻的廢水樣100ml置於250ml錐形瓶中,並向瓶中加入5 ml以1∶3配製的H2SO4溶液,使其均勻混合;
4、自滴定管中加入體積為V0的KMnO4溶液,搖勻,並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熱(沸水浴液面要高於瓶內溶液液面)在此過程中,溶液必須保持淡紅色,否則應向瓶中再加入KMnO4溶液;
5、 30分鍾後,取出錐形瓶,並趁熱向其中滴加10ml0.01N的Na2C2O4 標准溶液,搖勻後,立即用0.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紅色並半分鍾不褪色,記錄滴定所耗0.01N的KMnO4溶液的體積,記作V1;
6、再向溶液中滴加10ml0.01N的Na2C2O4標准溶液,並用0.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紅色,記錄滴定所耗KMnO4溶液的體積,記作V2,以此測定KMnO4溶液的校正系數K=10.00/ V2

『捌』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我是學環境工程的,我經常在環保資料網里找資料,你也可以試一試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環衛事業三十年論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也是我市環保事業迅速發展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裡,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突出環境問題,面對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環境要求,面對生態市建設新任務,面對環境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環保機構尚不健全、自身建設出現問題等一系列情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我市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和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分析形勢,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突出重點,明確目標,扎實推進,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取得了顯著成就,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環保地位從無到有並逐步提升,近年來得到高度重視。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勝利召開,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標志環境保護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1973年8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標志著中國環保事業進入起步階段。但我市環保工作尚未啟動,直至實施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上半年,瑞安縣人民政府決定在瑞安縣計劃委員會內設環境保護組,雖然僅僅是只有一名專職幹部的工作組,但是它的意義非常大,可以說實現了我市環保地位從無到有的跨越。此後,1990年成立瑞安市環境保護局(歸口城鄉建設委員會的二級局),1994年升格為一級局並成為政府組成部門。機構的演變充分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工作愈加重要,環保主管部門也在不斷變化和加強中。特別是在「十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把環境保護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部署,瑞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順勢提出建設生態市的目標,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有關部門、單位的一把手任領導小組成員。由此,形成了上下重視、統一協調的生態市建設指揮系統。市人大常委會多次專題聽取市政府有關生態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還組織了多次環保執法大檢查;市政協就生態環保工作開展了多層次的調研。「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印發了與生態、環保有關的文件33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的有關生態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建議、提案40件,受理群眾的環境投訴、信訪7158件。環境保護已經成為與政治、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焦點問題,全社會關注環保、參與環保、支持環保的熱情空前高漲,環境保護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十一五」開始,污染減排工作成為政府的一項「硬任務」,從而使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被推上「風口浪尖」,也被各級領導幹部所高度重視。

第二,環境保護資金投入逐年增加,並在近年實現大幅度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環境投入僅僅是企業進行污染治理,而且很多時候是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者重大糾紛後才著手實施。1978年至1991年期間,共計投入環境綜合整治資金824.99萬元,其中環境基礎工程建設536.5萬元,各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288.49萬元。在此後的幾年,投入逐年有所增加,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十五」期間達到了一個高潮,全市圍繞生態市建設,相繼開展溫瑞塘河整治、環城河治理,陸續上馬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垃圾收集處置等重點項目,開展區域環境污染整治和企業治污設施的更新建設,實施了「千百」工程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這些環境保護的工程、項目,在資金投入上呈遞進式增長,在投入方式上逐步呈現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的特點,建成和完善了一批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了我市的生態與環境面貌。「十一五」期間,這些工程項目共計投入資金22.14億元,其中生態建設方面投入0.53億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和環境綜合治理投入8億元、企業治污設施和發展循環經濟投入12.54億元、治污設施運行與環境管理等費用投入1.07億元,資金投入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還採取BOT建設模式。

第三,環境總體質量多年保持平穩,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改革開放後我市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伴隨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接踵而至,並在近幾年出現集中反映出來,在此期間主要有兩方面問題嚴重影響環境。一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但污染整治沒有緊緊跟上,在較長時期內對環境造成污染。1978年,我市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至1980年的年均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率超過13%;1981年至1990年,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4%,工業經濟比重進一步增加,至1990年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3.9%;1991年後鄉鎮企業、家庭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工業經濟比重不斷增加,1993年占工農業總產值首次達到92%,1991年至1993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57.25%,1994年至1996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38.05%。在這段時期內,環境保護事業剛剛起步,污染整治工作還處於形式單一、力度薄弱的階段,致使之後的整治工作面臨巨大壓力。二是城鎮化快速發展,但是環境保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緊緊跟上,生活源對環境影響延續至今。城鎮人口1978年為5.81萬人,城市化水平6%;1998年底,全市城鎮人口達到46萬,城市化水平達39%;到了2005年,城鎮人口更是快速增加,年末城鎮人口為69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1%。但是一直到2005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剛剛建成;市區排污管網十分不完善,至2006年10月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後,每日進入處理的污水量才2萬多噸,不到設計處理能力的1/3;城鎮化程度高的塘下、莘塍鎮排污管網非常不完善,僅有的一些排污管網也多時雨污混亂,東新路排污主幹管2005年建成後沒有任何干管、支管與其相連。排污管網建設滯後導致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內河,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是目前環城河、溫瑞塘河、瑞平塘河水質「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面對這樣的實際困難,我市堅持以加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為匯流排,堅決打擊取締小電鍍、小熔煉、小製革、小造紙、小褪色等「十五小」場點和廢塑料洗滌加工業等污染環境非法場點,整頓治理污染行業,加快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嚴格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項目否決淘汰制度等,使我市的生態環境沒有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惡化,全市整體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在穩定狀態。飛雲江在上世紀八十年度有水質例行監測以來,水質基本保持穩定,1986年至1990年,南嶴斷面屬二類標准,平陽坑、飛雲渡口、東山站屬三級標准,期間及以後曾經出現個別斷面的化學需氧量污染指標增加的情況,但並沒有出現惡化現象;至2007年南嶴斷面達到Ⅱ類地表水標准,陽坑、飛雲渡口、東山站均為Ⅲ類地表水標准,符合水功能區要求。溫瑞塘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出現污染現象,1980年監測的10個斷面有機物、油脂含量超標,還監出了有機氯殘留(即六六六超標);1988年12月,10個監測斷面中,超Ⅲ類標準的已經達到36%;九十年代溫瑞塘河水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進一步惡化,很多河段出現了黑臭;「十五」期間,溫瑞塘河各監測斷面水質在Ⅳ類~劣於Ⅴ類之間,但年際變化基本持平,水質惡化現象基本得到遏制。瑞平塘河類似於溫瑞塘河,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水體出現有機物污染現象,1990年監測數據顯示,碼道、杜山頭、孫橋等五個斷面還出現了PH、酚、氰、砷、鎘超標;「十五」期間,仍然處於Ⅳ類、Ⅴ類和劣於Ⅴ類這樣的水平;2007年杜山頭、江南水廠2個監測斷面的水質由2006年劣於Ⅴ類提升為IV類,達到水功能區要求,首要污染因子——氨氮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別達14.2%和63.9%。空氣環境質量一直比較平穩,三十年來總體符合功能區要求;市區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和九十年度初期,因為燃煤大量使用,城關地區還存在較多蠣灰窯,以及個別企業鍋爐燃煤,造成空氣質量處於較差水皮,後經多次整治後逐步得到恢復;「十五」期間屬於二級和二級以上的天數佔到98.2%,塘下羅鳳的小熔煉行業完成整治後,該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2007年市區空氣環境質量總體屬於Ⅱ級,優於Ⅱ級天數達到341天,API(空氣污染指數)小於100的天數比例達到93.7 %,相比2006年的303天和78.9%有較大變化,空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第四,扎實推進生態建設,生態市創建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03年啟動生態市建設以來,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於2007年建成省級基本達標生態縣(市)。從詳細指標看更能體現生態市創建成效。截止2007年底,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16個、溫州市級生態鄉鎮21個,溫州市級生態村103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覆蓋率達52%;建成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進入試運行階段;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進一步完善,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得到妥善處理;完成省、市、縣環保重點監管區年度計劃整治任務;主要農、水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從2004年底的44.7%提高到目前的46.9%,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61.5%,「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到90%,化學需氧量(COD)排放強度從2004年底的6.62降到目前的5.0,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2.67%,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2004年底的20%提高到目前的43.86%,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從2004年底的93%提高到目前的100%,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16平方米,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從2004年底的85%提高到目前的92%,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累計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分別達到33家和27家,華峰集團通過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技術審核;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學校5所、省級綠色社區2個、溫州市級綠色學校13所、溫州市級綠色社區4個、瑞安市級綠色學校11所、瑞安市級綠色社區3個。

第五,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環保隊伍有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從環保工作機構演變來看,1978年開始,我們歷經環境保護組、瑞安縣環境保護辦公室、瑞安縣(市)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瑞安市環境保護局的變革,直到1994年1月成為政府組成部門,歷時16年時間。「十五」期間環保自身建設迅速加快,成立了瑞安市環境監理大隊(後變更為瑞安市環境監察大隊),核定編制44名,並下設4個環境監理中隊;之後又通過幾次行政機構改革,完善了科室、基層所(分局)的職能,設立塘下環保分局和6個基層環境管理所,增加了人員編制32名,大大提高了環境監察能力。2004年成立的生態建設管理中心列入了環保局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強了對鄉鎮環保工作的監督、指導力度。至2007年底,我市的環保系統工作人員總數達到121人,其中局機關行政編制人員20人,環境監察大隊編制人員79人,環境監測站編制人員19人,生態建設管理中心編制人員3名;具有大專文化程度以上110人,本科以上65人,中級職稱以上33人,高級職稱的5人,中共黨員74人,民主黨派9人。在壯大隊伍的同時,加強了隊伍管理,不斷強化黨建工作,基層黨組織進一步健全,成立了黨總支,增加了2個黨支部,發展新黨員16名;還強化工會、共青團工作,成立了婦委會,完善了計劃生育工作機制。2004年,機關黨支部被授予溫州市級先進基層黨支部。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內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建立了分權制衡機制,不斷深化政務公開,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示範點的創建工作,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