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宏環衛
1. 環保相關的問題
環保知識問答
1、什麼是環境?
環境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的總體。
2、我國的環保方針是什麼?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類。
3、綠色學校的主要標志是:
學生切實掌握各種教材中有關環保內容;師生環境意識較強;積極參與面向社會的環境監督和宣傳教育活動;校園整潔優美。
4、每年的世界環境日在哪一天?
聯合國於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歌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從此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有關環境的日期還有:2月21日世界森林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4月7日世界衛生日、世界戒煙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沙漠化和乾旱日
9月14日世界清潔日
9月17日世界保護臭氧層日
5、什麼是可持續發展?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的發展。
6、什麼是生態平衡?
生物系統的能量和循環始終是在不斷進行,雖然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經常給生態系統帶來各種污染,但在一段時期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又能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
7、什麼是食物鏈?
在生態系統中,多種生物之間以食物關系連接起來的鏈鎖關系,叫食物鏈。
例:微生物--浮游動植物--魚--人,就是一條食物鏈。
8、地球缺水嗎?深圳飲用水源有哪些?
全球有80%疾病與缺乏干凈的飲水和起碼的衛生條件有關,未來的水將象油一樣寶貴。深圳70%供水來自東江水庫,蓁還有西麗、鐵崗、石岩水庫等也是深圳重要水源。
9、什麼叫赤潮?引起赤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赤潮的危害是什麼?
赤潮是指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短時間突發性繁殖,造成水中缺氧使魚類死亡的現象。引起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有機物特別是氮磷的含量過高。赤潮發生時,游游生物會出神經性毒素,嚴重時會使魚類大量死亡,並通過食物鏈威脅人類。
10、常見的環境污染有哪些?其來源有哪些?
污水、廢氣、垃圾、雜訊、光污染等,為城市常見污染。
來源:
(1)污水:生活廢水、工業廢水、油污及有毒物質和垃圾。
(2)空氣:工業尾氣、汽車尾氣、家庭廚房油煙、殺蟲劑、新塑料製品、冰箱的氟里昂和各種垃圾、水道的氣體。
(3)雜訊:家庭雜訊、交通雜訊、施工雜訊、社會雜訊(叫賣、鞭炮、商店音響等)
(4)光:可見光、激光、紅外光、紫外光等。
(5)食品:添加劑、人造色素及農葯等。
11、環境保護有立法嗎?
有,1989年12月6日我國頒布了環保法。
12、當代環球十大環境問題?
(1)臭氧層破壞 (2)氣候變暖
(3)酸雨蔓延 (4)生物多樣形減少
(5)大氣污染 (6)森林銳減
(7)土地荒漠化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13、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1)大氣污染日益加重 (2)水域污染問題突出
(3)垃圾圍城現象普遍 (4)雜訊污染普遍超標
(5)水土流失難以遏止 (6)沙漠化不斷擴展
(7)生物多樣形減少 (8)水源短缺
(9)耕地資源減少 (10)森林資源供不應求
14、什麼是溫室效應?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可以吸收地面散失的熱量,但一部分熱能重新傳回大地,對地面起了保溫作用,這種類似暖房溫室的效應叫溫室效應。
15、什麼叫"白色污染"?
泡沫餐具、塑料袋等因其難降解分化,且燃燒時產生毒氣,填埋時會破壞土壤結構。故稱為"白色污染"。
16、什麼叫"酸雨"?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和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遇到水蒸氣會形成含高腐蝕性的酸性沉降物。稱為"酸雨"。
17、什麼叫水的富營養化?
由於植物、特別是藻類大量繁殖而使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的一種現象,叫富營養化。
18、臭氧層有什麼作用?它是什麼因素引起減少的?
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輻射的絕大部分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其害。人類活動導致臭氧層的減少,主要是冷凍劑、噴霧劑、除臭劑等會破壞大氣中臭氧的濃度。
19、什麼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變過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線的現象,叫放射性。其射線可殺死生物體內的有機體,引起癌變、白血病、骨髓病等。
20、什麼是重金屬污染?
比重在5以上的金屬稱重金屬。環境污染指的重金屬主要是指汞、鎘、鉛、鉻及砷等毒性顯著的重金屬,也指有一定毒性的鋅、銅鈷、鎳、錫等。由其所造成的污染叫重金屬污染。
21、二○○四年國內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國內
一.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召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環保工作要加強環境監管;加快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治理;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
二.「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地區按照全國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循環經濟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實踐,大膽創新。「循環經濟」從前兩年大力倡導走向逐步操作的階段,中央將其確定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列入「十一五」規劃編制內容。
三.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手攻關「綠色GDP
2. 國際清潔日,關於環保 清潔的知識和問題
1。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2.「環保風暴」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 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 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 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編輯本段]酸雨簡介: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雨叫酸雨。什麼是酸?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鹼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鹼味較大,它們是鹼。科學家發現酸味大小與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有關;而鹼味與水溶液中羥基離子濃度有關;然後建立了一個指標:氫離子濃度對數的負值,叫pH值。於是,純水(蒸餾水)的pH值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鹼性越大,pH值越高
3. 德世朗怎麼樣,安全環保無限好
德世朗公司追求時尚的便捷,在安全健康環保的前提之下,德世朗產品如魚得水一般誕生了。它的價錢合理,讓人非常的驚喜,外觀和質量都是頂級的。很多人都不大了解它吧!那今天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吧!小編在這極力推薦德世朗這一頂級廚具,讓您用的安心!認真選擇最好廚衛產品,給您的生活帶來無限輕松,當然選擇德世朗。
德世朗鍋具怎麼樣?在人們不斷的追求時尚便捷,安全高效,健康環保的宏願下,德世朗鍋具順勢而生。但是還有很多的朋友們對德世朗鍋具並不是很了解。
德世朗鍋具怎麼樣?德世朗鍋具採用無塗層安全設計,無渣雜質,以追求健康和品質為第一標准,希望能夠運用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面向世界市場的產品,德世朗鍋具現擁有三層鋼炒鍋,五層鋼炒鍋等系列產品線。
德世朗鍋具怎麼樣?德世朗鍋具用一種生活的態度去經營品牌,承諾「健康、童叟無欺的100%材料品質保證」,堅持「完美售後體系,有問必答,有事必解,有壞必陪」的售後服務理念,做到「低價格、高品質、好服務、強售後」的行業高標准。
整合傳導、對流、輻射原理,導熱系數高達175鐵的4倍,傳熱快,受熱均勻,無局部高溫,烹飪加熱時,鍋內溫差不會高於50℃,無須加大火候,並且只保持在食油裂解和揮發的臨界溫度240℃內,因此不會產生令人們擔憂的油煙,從根本上杜絕了油煙的發生,同時也避免了抽油煙機運作過程中產生的輻射超標問題。另外,鍋體內外表採用電腦數控精雕微螺紋不粘工藝,具有「微氣墊熱緩導」作用,使鍋體達到永久物理性不粘,不出現煎焦、糊底現象,不發生致癌物,並且壽命是普通鍋的5-10倍。家庭生活必備工具。採用特殊的含有磁化分子的航天超硬特種陶瓷合金一次精鑄成型技術。
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有沒有對德世朗多一點了解呢,德世朗鍋具的用途非常的廣泛,所謂是用途多樣性了。它的質量與品質都是非常商城的,功能方面也是極其的齊全。設計師在細節方面上處理的非常鐵芯,解決時間和能源,烹飪效果非常香呢。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主要內容——關於德世朗,希望今天小編的介紹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哦!
4. 關於綠色環保的手抄報的資料(100字左右)
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
有關環保的節日
2月 2日 國際濕地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3月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國各地的愛鳥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4日:受侵略戕害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5日:中國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國際日
9月16日:保護臭氧層的國際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10月4日:國際動物日
10月14日:國際減災日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7日:根除貧困國際日
10月24-30日:裁軍周
11月16日:國際寬容日
11月11-18日:國際科學與和平周12月29日:生物多樣化國際日
(自己選)
5. 有關日本,印度,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高度認同的植樹節,竟然出自19世紀時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倡議。1872年,斯特林·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悲天憫人地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建議得到了積極採納,不久州長親自宣布,從此該州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定為植樹節。
19世紀末期,在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自然界天翻地覆,精華所剩無幾。這時,約翰·繆爾出現了。早在1876年,他就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採取森林保護政策。1897年美國國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阻撓森林保護政策,繆爾就通過媒體獲得公眾支持,使議員們改變了主張。繆爾最大的功績在於開創了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在以約翰·繆爾為首的一些人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於1872年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又於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著57座國家公園,327處自然和歷史勝地,1.2萬個歷史遺址和其它建築,還有8500座紀念碑和紀念館……美國的自然精華悉數被羅致入「園」。當然,單憑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張羅這么大的事業的,這個事業是他與另一位代表—西奧多·羅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繆爾開始與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交往。羅斯福認為:「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的,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基於這種理念,羅斯福在政務之餘與繆爾考察了大峽谷、約塞米蒂等國家公園,並據考察結果開始限制一些開發—例如在大峽谷中建設大壩。為了使這種環保思想在官員中蔚然成風,羅斯福曾在議會演講時特別以中國為例(根據一個考察報告)來說明森林破壞造成的惡果:「中國內地(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地區)森林缺乏,鄉村只有墳墓和廟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沒有林木保護,以致洪水經常決堤。山坡都被開墾,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
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決定全球政治經濟命運的超級大國,其工業化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地球面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葯DDT和氟利昂空調都是在美國工業的推動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這種規模的工業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名叫蕾切爾·卡遜的女士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蠕變。1962年,根據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動搖了整個美國化工業。卡遜女士發現由於濫施農葯,通過食物鏈積累整個生態系統都在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因此美國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危機。這種發現盡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業集團的歪曲,但還是漸漸改變了美國化工業巨頭(例如杜邦公司)的發展理念,美國的工業開始有了兩個轉變:一是注重衡量化工產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實施清潔生產;二是逐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自此,美國的環境才算真正擺脫了工業化的負面影響。
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1969年,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習會。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群眾活動的具體構想,並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環保活動。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也是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綠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並促使美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國家環保局,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
自70年代下半葉後,巴西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巴西政府加強環保立法。1982年,巴西頒布了全國環境法和亞馬孫地區生態保護法。1988年在修改後的新憲法中專門增加了《環境》一章,這在巴西歷史上是第一次。憲法規定了一系列保護生態平衡的法規,並確定了國家政權及公民保護環境的權利和義務等。憲法還規定全國共有3129萬公頃、佔全國總面積百分之三點七的地區為生態保護區。1990年巴西政府又頒布了環境保護的十項原則,使法規更加具體化。 其次,巴西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保執行機構,以確保有關政策的具體實施。1981年,巴西建立了由聯邦政府、州和市政府組成的「全國環境體系」,負責協調環境保護工作。1989年又建立了巴西環境協會,重點負責亞馬孫地區的環保工作。此外,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還設有環保局。巴西政府中的環境部負責制定方針政策並領導全國的環保工作。 再次,制定環保計劃,增加環保投資。1986年,巴西政府制定了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計劃,規定新車必須安裝尾氣凈化裝置,並規定汽車所用汽油中必須添加百分之二十二的無水酒精,以減少尾氣污染並可節省汽油。1993年,聖保羅州政府實行清除貫穿該市的蒂也特河污染計劃。1994年,里約熱內盧州獲得7·93億美元貸款,用以清除瓜納巴拉海灣的污染。1995年,巴西政府撥款9·5億美元,用於消除破壞臭氧層的計劃。1991年,巴西政府還宣布了1991年到2000年投資1200億美元保護亞馬孫地區生態和自然資源的龐大計劃。另外,巴西政府在1990年到1995年間共提供環保優惠貸款17·58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又向一些鋼鐵、造紙和紙漿等易造成污染的企業提供了1·41億美元優惠環保貸款。巴西政府還用減免部分稅收等措施鼓勵工廠企業增加環保投資,建設廢氣廢水和垃圾處理工廠等。 最後,巴西重視加強環保教育,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對違法者予以懲罰。自80年代開始,巴西中小學就普遍設有環境保護課。今年5月,首都巴西利亞頒布政令,宣布對在市內亂扔垃圾者處以20到80美元的罰款。 經過多年的努力,巴西在環保方面初步取得成績。首先,城市空氣污染狀況明顯好轉。巴西自70年代開始推行全國酒精計劃,用酒精代替汽油做汽車燃料。目前,全國有500萬輛酒精汽車,佔全國汽車總數的三分之一。酒精車尾氣污染很少。現在,除聖保羅市空氣污染較為嚴重外,其他城市空氣普遍比較清潔。此外,植樹造林成風,亞馬孫地區毀林情況初步得以控制。現在,巴西基本可做到合理採伐森林,邊採伐,邊栽植。據統計,到1988年為止,全國造林面積已達620萬公頃,近年來進一步擴大。現在,全國紙漿、紙張、纖維原料和冶煉鋼鐵所用木材全部來自人工林。巴西人工林的百分之五十二是生長迅速的桉樹,百分之三十為松柏林。 澳大利亞優美的環境,得益於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澳大利亞政府每年在節能減排方面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開發研究新的技術。在維多利亞州采訪時,維多利亞州能源與資源部長皮特·巴徹勒告訴記者,維多利亞州政府堅決致力於增加利用可再生能源來獲得清潔能源,並實行了市場機制,以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維多利亞州再生能源目標計劃到2016年,可再生能源至少佔總能源的10%。加快風能、太陽能的建設,加強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在新批的建設項目中,新建的發電廠往後推,提高現有發電廠的效率。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為了廣泛吸收全社會的創新智慧,澳大利亞新一屆政府不僅設立了一個創新發展部,為了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解決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澳大利亞正在積極准備召開一個千人大會。計劃於今年4月份召開的這個千人大會,將在全澳洲挑選1000人參加,集中在一個主題,就是商討澳大利亞的未來和2020年前的發展路徑、規劃方向、規劃目標、規劃方法。
千人大會由陸克文總理聯手知名大學的校長,組成一個10人籌備小組,由這個小組挑選1000名全澳洲最有創見、最有思想、最聰明的人,集中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人士,反映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願望,形成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藍圖,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對環境違法者任何人都有權起訴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環境保護法律的國家之一。早在1970年,維多利亞州就制定和頒布了「環境保護法」。目前,澳大利亞已經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聯邦層次,環境保護立法已有50多個,有綜合立法,如《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法》、《國家公園和野生物保育法》、《生態控製法》、《瀕危物種保護法》等;也有專項立法,如《海洋石油污染法》、《墨累河水法》、《大堡礁海洋公園法》等;還有20多個行政法規,如「清潔空氣法規」、「輻射控製法規」等。在州層次,各州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都多達百餘個。
澳大利亞環保法律法規的條款很細,可操作性很強。維多利亞州的「環保收費法規」,條款多達百餘條,從收費的種類、標准、單位、計算公式到最大排污答應量、交費流程、費用減免等,都規定得十分具體。僅垃圾填埋就按照廢物種類和數量列出了16個層次的收費標准,每個層次收取若干個「費單位」。「費單位」的個數,由垃圾填埋成本確定。每個「費單位」的具體金額,由當年物價水平確定。這樣的規定,可操作性很強,避免了執法的隨意性,減少了執法過程中的摩擦。
澳大利亞法律對於嚴重違反環境保護法規者處罰很嚴厲,對法人可以判處100萬澳元的罰金,對自然人可判處25萬澳元罰金,對直接犯罪人可判處高達7年的有期徒刑。而且,對於違反環境保護法者,任何人都有權起訴,不管其利益是否受到損害。
澳大利亞環境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預防,不是先污染、後治理,而是盡量做到不造成污染。比如對於采礦者,政府不僅要求他們在開礦前要考慮到采礦對周圍動植物和人居環境的影響,還要求開采者要拿出礦山開采後的治理計劃,即廢礦場地的「恢復」方案。包括廢礦填埋後上面是種農作物還是樹木、花草,采礦主必須在開礦前交納「恢復」廢礦的成本。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亞許多昔日滿目瘡痍的廢礦山又都變成了蔥翠青山或如茵的草場。
6. 14年環境污染的相關數據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7. 急求環保資料,好的給分。
電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也是我們每天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的,但是現在消耗驚人。所以用電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從節約出發。
在我國,發電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按現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將在250年內消耗。到那之後,我們將無任何煤留給我們的後代。
節約用電,就是節約煤,也更是直接為減少大氣污染做貢獻。因為酸雨是因煤炭燃燒形成的,它能強烈的腐蝕建築物,並能使土壤和水質酸化,導致糧食減產,草木魚蝦死亡。據計算,我國僅西南,華南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140億萬元。
節約用電,能夠減緩地球變暖。由於煤碳燃燒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個罩子一樣阻隔地面的熱量向天空外散發,產生了溫室效應,如果地球溫度升高,會引起乾旱或洪水,還會使冰山融化。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較低的國家和島嶼就會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肯定要邁入下一個世紀的,他們很多都為全球日益變暖而脆弱。德國192所學校的13.5萬兒童發誓要讓自己所居住的社區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減少10%。他們換上節能燈,拒絕用空調,放棄用汽車,選用自行車。經過7個月的努力,他們已達到了目標。
轉眼間,我們又進入了美麗的六月,這是植樹造林,綠化國家的大好時機,為了創造良好的綠色家園,保護好生態環境,我建議同學們:
熱愛大自然,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珍惜動物。
開展植樹護綠活動。
積極宣傳環保,把環保意識帶給千家萬戶
回答者: zyl777 - 魔法學徒 一級 4-5 21:26
如今,通過各種媒體,每個人都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存在。許多人都聽說過熱帶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貧困、難民潮、食物危機等問題。但對許多人而言,這些事都發生在遙遠的地方,不會發生在本地的環境中。
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有許多就發生在當地,甚至在校園里。學校的學生和教師都是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作為社區的成員和現在的或未來的公民,教師和學生同時又是社區發展的負責人,有責任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如果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作一條跑道的話,那麼在這條跑道之外是沒有觀眾的,所有的人都是運動員。環境和發展問題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個人的事,。
8. 環保,我們應該做什麼
垃圾減量,特別是少製造一次性垃圾,應該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環保小舉措。
要說起「一次性」,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我們常常對這些東西帶來的污染心生愧疚,但又無法完全拒絕掉這些便利。又有人說,誰不想環保?現在處處是一次性用品,用這些也是迫不得已。
我發現相比前兩年,越來越多人對製造垃圾產生了「罪惡感」,並且自發地在尋找那些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方法。
△ @小栗子愛宅愛旅遊:宜家PRUTA系列,一組有大大小小很多個盒子的那種。大盒子可以用來買包子燒麥燒餅,不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袋。
除了拒絕「一次性」,我們還能做出哪些改變?
#1. 減緩紙巾的消耗速度
總免不了要用紙巾,但我會用干凈的收納袋裝一些卷紙,帶在身上代替小包裝的面巾紙,同時購買卷紙也會選擇無紙芯、無獨立包裝的。
#2. 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嗎?我想塑料不該背環境的鍋,更多時候是人類使用它的方式出了問題。塑料很難降解,正是因為它堅固耐用的特性。僅僅賦予它短暫的使用壽命,對塑料來說是大材小用,對地球來說也是負擔。
#3. 精簡消費:如無必要,勿增實物
如今很多產品功能真的過於細分了,以清潔用品為例。可能你囤了 N 瓶不同功效的清潔劑,都不常用,大部分都是用一兩次就放到過期。倒不如用買清潔劑的錢定期請一次保潔,還省得自己動手了……
#4. 負責任地「斷舍離」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愛的閑置物品,也盡可能為它們找到更好的歸宿吧。直接扔掉當然省事,但也意味著終結了它的使用壽命。
♻️ 服飾、床品、玩具:閑魚、飛螞蟻捐贈♻️ 書籍:多抓魚、漁書回收♻️ 電器:京東拍拍、蘇寧以舊換新♻️ 電子產品:愛回收、淘寶回收
#5. 減少浪費,物盡其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物盡其用。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
包括以上這些環境友好產品,也請慎重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是否真的能夠為環保犧牲掉這一點便利。
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也存在環境的成本,使用的次數越多,越能攤薄這個成本,才真正意義上有可持續的價值。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買回家用了一次就閑置,真的沒有任何必要。
在大環境下,我們的確都很渺小,但也是這一個個渺小的個體,在一次次選擇中,促成了最後的結果。不必被動地等待更完善的回收機制、更先進的可降解材料,等待他人或者大環境先做出改變,然後我們再被動地接受。
每一點積極的行動都有力量。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無論我們改變與否,至少不必說:敗局已定,我別無選擇。
9. 求環保知識!~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
(1)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2)臭氧層破壞在地球大氣層近地面約20~30公里的平流層里存在著一個臭氧層,其中臭氧含量占這一高度氣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含量雖然極微,卻具有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它能擋住太陽紫外輻射對地球生物的傷害,保護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調等設備製冷劑的氟氯烴類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烴類等化合物,它們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強的原子與臭氧層的臭氧(O3)作用,使其變成氧分子(O2),這種作用連鎖般地發生,臭氧迅速耗減,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就是臭氧層破壞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裡形成的,可是在一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於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區,出現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建築材料、金屬結構和文物被腐蝕等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於北歐及中歐,當時北歐的酸雨是歐洲中部工業酸性廢氣遷移所至,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工業化國家採取各種措施防治城市和工業的大氣污染,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煙囪的高度,這一措施雖然有效地改變了排放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但大氣污染物遠距離遷移的問題卻更加嚴重,污染物越過國界進入鄰國,甚至飄浮很遠的距離,形成了更廣泛的跨國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礦物燃料的量有增無減,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區進一步擴大。全球受酸雨危害嚴重的有歐洲、北美及東亞地區。我國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發生在西南地區,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
(4)淡水資源危機地球表面雖然2/3被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於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這樣一個缺水的世界裡,水卻被大量濫用、浪費和污染。加之,區域分布不均勻,致使世界上缺水現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機日趨嚴重。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預測再過20~30年,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將達46~52個,缺水人口將達28~33億人。我國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全國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城市、工業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離不開水,人們貼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然而,隨著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產迅速發展,水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珍貴。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盡和濕地的消失,不僅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威脅,而且許多生物也正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濕地干化和生態環境惡化而滅絕。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5)資源、能源短缺當前,世界上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在大多數國家甚至全球范圍內出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人類無計劃、不合理地大規模開采所至。本世紀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總數約100億噸標准煤,預測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將翻一番。從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發展的情況來看,要滿足這種需求量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陽能、快中子反應堆電站、核聚變電站等)開發利用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應將日趨緊張。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儲量也在日益減少,這些資源終究會被消耗殆盡。
(6)森林銳減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球上曾經有76億公頃的森林,到本世紀時下降為55億公頃,到1976年已經減少到28億公頃。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對耕地、牧場、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導致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和開墾,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絕大多數是對全球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熱帶雨林。 對熱帶雨林的破壞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尤以巴西的亞馬遜情況最為嚴重。亞馬遜森林居世界熱帶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比原來減少了11%,相當於7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鍾就有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亞太地區、非洲的熱帶雨林也在遭到破壞。
(7)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種加速滅絕物種就是指生物種類。現今地球上生存著500~1000萬種生物。一般來說物種滅絕速度與物種生成的速度應是平衡的。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這種平衡,使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估計,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動植物即50~100萬種動植物將消失。而且,滅絕速度越來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發出警告:本世紀鳥類每年滅絕一種,在熱帶雨林,每天至少滅絕一個物種。物種滅絕將對整個地球的食物供給帶來威脅,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難以預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災全球每年產生垃圾近100億噸,而且處理垃圾的能力遠遠趕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已處於垃圾危機之中。美國素有垃圾大國之稱,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過去幾十年內,美國已經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後,剩餘的這種土地也將全部用完。我國的垃圾排放量也相當可觀,在許多城市周圍,排滿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外,還污染環境。危險垃圾,特別是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問題(包括運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產生的危害更為深遠,而成了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十分棘手的環境問題。
(10)有毒化學品污染市場上約有7~8萬種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約500餘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由於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全球的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連南極的企鵝也未能倖免。自五十年代以來,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將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10. 急需有關廢氣焚燒的資料,設備相關信息。現在國家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了,有沒有RTO或其他相關設備的信息
蓄熱式熱力焚化爐英文名為「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故簡稱為「RTO」。其原理是可燃燒的有機物廢氣在攝氏~1000度發生熱氧化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有機物含有鹵素等其它元素,則氧化產物還有鹵化氫等。廢氣首先通過蓄熱體加熱到接近熱氧化溫度,而後進入燃燒室進行熱氧化,氧化後的氣體溫度升高,有機物基本上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凈化後的氣體,經過另一蓄熱體,溫度下降,達到排放標准後可以排放。不同蓄熱體通過切換閥或者旋轉裝置,隨時間進行轉換,分別進行吸熱和放熱。國內主要做RTO的有:艾瑟爾塗裝、ACRspraytech 、等著名公司,其原理是把有機廢氣加熱到760攝氏度以上,使廢氣中的VOC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產生的高溫氣體流經特製的陶瓷蓄熱體,使陶瓷體升溫而「蓄熱」,此「蓄熱」用於預熱後續進入的有機廢氣。從而節省廢氣升溫的燃料消耗。陶瓷蓄熱體應分成兩個(含兩個)以上的區或室,每個蓄熱室依次經歷蓄熱-放熱-清掃等程序,周而復始,連續工作。蓄熱室「放熱」後應立即引入部分已處理合格的潔凈排氣對該蓄熱室進行清掃(以保證VOC去除率在95%以上),只有待清掃完成後才能進入「蓄熱」程序網路上有你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