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陳政依法治市

陳政依法治市

發布時間: 2021-02-13 18:35:58

⑴ 上海陳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陳士元
成立日期:1994-11-14
注冊資本:4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專上海市
統一社會信用代屬碼:91310113133497049J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建築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英文名:Shanghai Chenzhen Civicism Engineering Co.,Ltd.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上海市寶山十村17號B層10-18室
經營范圍:市政工程、建築裝潢、園林綠化服務;金屬材料、建材、裝潢材料零售批發代購代銷;航道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施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河湖整治工程專業承包;堤防工程專業承包。【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⑵ 000請問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的蕭氏是從什麼地方遷入的呢

一、蕭氏出自子姓,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
黃帝嫡傳商成湯王建國傳17世、34王到帝辛(紂)。紂原是一個相當聰敏,並且勇力過人的君王。他早年曾親自帶兵,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但後期的紂和桀一樣,只知個人享樂,不知百姓死活。聽信佞臣費仲、尤渾的讒言,納冀州侯蘇護之女妲己為妃之後,朝歡暮樂,荒淫酒色。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在摘星樓下挖了左右兩個大池。左池以糟丘為山,山上插滿樹枝,樹枝上掛滿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滿醇酒,名曰「酒海」。他與脫光了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裡面追逐嬉戲,渴了喝酒,餓了吃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更有甚者,他聽信妲已的讒言,造炮烙(將人縛在燒紅的銅柱上活活烤死),設蠆盆(將人投入遍布毒蛇的坑內喂蛇),殘害忠良和百姓。
紂王之同母兄微子啟對於紂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數次向紂王進諫,但紂王執意不聽,微子啟估計紂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離開紂王,但自己無法決斷,便去詢問太師(箕子)和少師(比干),微子說:「殷朝已經沒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們的祖先在上世貢獻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紂王當今竟一味沉溺於酒宴之中,惟婦人之言是從,擾亂敗壞湯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熱中於草野盜竊、犯上作亂,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違法亂紀,使得人人有罪。 朝廷既亂,百姓便各起於四方,互為仇敵,天下失去了協和的局面。現在,殷朝喪失國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他繼續說:「太師,少師,我將何去何從呢?我們的殷朝還能保住嗎?你們若無意告誡我,我將陷於不義,怎麼辦呢?」太師說道:「王子啊。天帝降臨災禍滅亡殷朝,殷紂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採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今天,您即使自己死了,國家還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遠走他鄉。」於是,微子決定離開殷朝。與太師、少師隱於微地。後其叔箕子因數諫佯狂被囚,比干因直諫被剖腹視心,致使天下大亂。武王伐紂,紂退鹿台,和衣自焚。周武王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後。武王死,武庚乘機謀反,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微子封於殷地,以代殷後,爵為宋公,以後為宋國,都於商丘。
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庄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歸國後的長萬非但沒有受到禮遇,反而常常被戲弄。有一次,宋閔公居然對長萬說:「最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過是魯國的一個俘虜。」
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南宮長萬隨宋閔公外出遊玩。長萬受命表演一種自己拿手的游戲,博得了不少人的誇獎。這下激起了宋閔公的妒忌之火,他要與長萬比賽他自己擅長的游戲,輸者受罰喝酒。結果長萬連連告輸,醉到八九分的樣子,心裡還是不服氣,要與閔公一決高低。誰知閔公嘲笑道:「常敗之家,還敢與寡人賭輸贏!」長萬心裡自然不高興,表面上仍然裝出笑臉。正在這時,有人來報周莊王駕崩和周整(xi)王即位的消息。閔公說:「周王更立新王,自當派人前往祝賀。」長萬向閔公奏道:「臣願前往。」閔公卻笑著說:「宋國沒有人了,要一個俘虜奉使前往?」周圍的人皆哈哈大笑。 長萬惱羞成怒,加之微帶醉意,一時性起,顧不得君臣之分,大罵道:「無道昏君,你可知道俘虜也能殺人嗎?」 閔公怒道:「大膽囚徒,竟敢無禮!」 說著閔公就要去奪長萬的武器,兩人扭打在一起,閔公就這樣死在了長萬的手下。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游』為君。把戴、武、宣、穆、庄之族悉數趕出宋國都城。
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公子御說』跑到亳(今安徽亳州),南宮長萬的兒子南宮牛及其親朋猛獲率領大軍圍攻亳。
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名大心,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討伐南宮牛,將他殺死,並活捉『公子游』殺死在宋都,然後,立『公子御說』為君,稱為桓公。南宮長萬逃奔陳國,猛獲逃奔衛國,但最後還是被索回處死。在這場戰爭中,大心平亂有功,宋桓公即位後,報周天子,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蕭,古代的小國,春秋時合並為宋國的縣,大心時改為宋國的小國,即今江蘇蕭縣(現屬安徽),至公元前597年,楚國滅蕭。蕭自公元前678年大心得國至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滅亡,共約81年,後又成宋邑,蕭被楚滅亡後,雖有一些復國之舉,但終末成功。大心的後世子孫為紀念亡國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尊叔大心為蕭氏得姓始祖。
蕭氏同其它姓氏一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源遠流長、人口眾多的一支族姓。中國的姓氏網路全書《百家姓》中明確指出:「蕭蘭陵」,說中國蕭姓發源於今天的江蘇常州(蘭陵)一帶。
蕭姓最初的起源,於春秋年代,得姓始祖是蕭大心,因國得姓。古代蕭國,大概位置在現在豫東、皖北交界的蕭縣一帶,後期屬吳國,戰國時期屬楚國。
三國時期,蕭姓已成為東吳地區集地主、官傣、商人於一身的特權階層,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當時,琅琊王司馬睿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江南五州軍事。使南方比較穩定,北方的許多土族、地主、宗族、部曲、賓客等在動亂中紛紛南逃,史稱「永嘉南渡」。蕭姓就是在此間從江北來到長江以南地區的。
公元420年,中國南方進入歷史上所稱的南朝時期。劉宋末年,皇族之間連年混戰,大權集中在中領軍將軍蕭道成手中。升明2年(479年),蕭道成廢宋順帝劉佳,自立為齊高帝,史稱「南齊」或「蕭齊」。永元2年(500年)雍州刺史蕭衍率兵進入健康,次年自立為梁武帝,史稱「蕭梁」。「蕭齊」、「蕭梁」時期,作士族、官僚的的蕭氏庄園經濟相當發展,蕭衍的弟弟蕭宏,有三十餘間庫房,存錢三億余萬,還有六七十間房庫「貯布、絹、絲、綿、漆、蜜、蠟、硃砂、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
唐代之後大舉南遷,蕭氏的大舉南遷,始於唐高宗年間(650年—683年)總章2年(669年),泉州、潮州一帶發生「蠻獠嘯亂」。唐朝廷詔令歸武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前來平定「嘯亂」。詔令中規定:「開堡建屯,共期墾治。請寇患於炎方,奠皇思於絕域。」
唐垂2年(686年),粵閩交界的漳州建州立縣。北方民眾的南遷,給粵閩一帶地區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經濟、文化均有較快的發展。「安史之亂」使北方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不少州縣成了廢墟,大量北方士族紛紛入閩、入潮。正是在此期間,蕭氏後人入閩定居,至宋乾道二年狀元蕭國梁,因官漳州府,遂成為漳州蕭氏開基始祖。
據《崇正同人》譜所載,蕭氏入潮是在南宋年間。
南宋慶元元年(1195),開基漳州的狀元蕭國梁的孫子蕭洵,任潮陽縣令。蕭洵在任期間,愛民勤政,深得潮陽民眾的好感。蕭洵御任以後,喜愛潮陽山水秀麗,民富物阜,遂落籍卜居於縣城城南塗庫。《蕭氏族譜》中載:潮陽之有蕭氏,自府君始也,蕭洵為潮陽蕭氏始祖。
潮陽蕭氏歷代人才輩出,是當地之名門望族。蕭氏在封建社會中,中舉、成進士者代不乏人。僅列入《潮州世家列表》者即有24人之眾,其中入點翰林者2人,得中進士者4人,解元1人,余皆舉人、貢生、皆在朝為官。其中,佼佼「有名者,當數潮汕人家喻戶曉的蕭氏十二世孫蕭與成的兒子蕭端蒙。可謂一門二進士、雙翰林。
其中蕭端蒙在《潮州府志》、《潮陽縣志》皆有傳。他曾任山東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務治安,負責清理、整頓駐京軍隊的任務,糾正官場的邪惡習氣。明嘉靖24年(1547年),貴州發生民族騷亂,他奉旨在貴州巡按,採取「置督臣,增試額」的辦法,選拔當地賢良參政,妥善處理民族矛盾。嘉靖32年(1555年),又發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他奉詔入京,負責挑選訓練延安,綏德精兵,保衛京城。以後,又奉旨巡按依法查處了驕奢淫逸的江西藩王部屬,深得民心,嘉靖33年(1556年),奉詔還京,病逝於途中。江西父老深為哀痛,立祠紀念。至今,潮陽西岩寺石岩上尚有「蕭端蒙讀書處」。他題寫的「海潮古剎」,東岩「卓錫」迄今仍然完好保存。
萬曆26年(1610年),蕭氏第十四世孫蕭定得中進士,授福建清化縣令。他以母親年老為由不赴任,移居澄海,是今天澄海蕭氏的開基祖。明代以後,蕭氏後代又分別遷至揭陽、潮州、普寧、饒平等縣。至此,蕭氏遂於粵東地區發展繁衍,枝柯遍布,玉樹揚風,萬葉同根了。

二、少數民族蕭姓來源
契丹族的先世鮮卑人「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並無固定姓氏。其最早得姓是唐代所賜的漢姓。唐高祖武德年間,以契丹酋長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但一般平民仍無固定姓氏。遼代契丹只有耶律、蕭兩姓。關於蕭姓的來歷,《遼史·後妃傳》序說:「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太祖建國以後,開始以其妻蕭敵魯任北府宰相,終遼之世,後族幾乎全部壟斷北府宰相預選權,後族即宰相之族。遼代的蕭氏包括早就與耶律宗室通婚的拔里、乙室兩族,太祖岳家述律氏和世宗皇後母家的國舅別部,還包括被征服的奚人五王族,「世與遼人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滿族 《清朝通志·氏族略》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說,清滿洲八旗姓伊喇氏後改為蕭氏。蕭姓仍是現在滿族重要姓氏之一,如河北省青龍縣蕭營子村就是一個以滿族人為主的自然村,因蕭姓族人較早居住而得名。該村的滿族,是清代正白旗漢軍包衣 (奴隸)的後裔,他們的先世是清內務府的「鷹戶」,於順治和康熙年間,由灤州等地遷來此地。這些漢軍包衣的祖先,在明朝時,由於奉旨開邊、經商等原因,陸續到了關外,在今遼寧省的鐵嶺附近定居下來。滿族統治者將他們編入漢軍正白旗包衣。在八旗中,包衣不直接參加戰斗,只是隨軍做一些戰斗輔助性工作,如運送糧草、馱背雜物、擊鼓鳴鑼等。清軍入關時,他們隨軍入關,駐扎在北京、灤州(今河北灤縣)一帶。順治時,被調往口外開墾,在今蕭營子村的 4大姓、13戶中,蕭姓佔了3戶。
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姓氏;但隨著與漢族關系的發生與發展,佤族很早就採用漢姓了。由於各地區的佤族與漢族發生關系的早晚和密切程度不同,受漢族影響的大小也有差別,永德、鎮康等地的佤族因長期與當地的主要居民漢族交錯雜居,受漢族影響較大,早就採用漢姓了。阿佤山邊緣和鎮康、永德地區的司彭牙特氏、斯內氏,漢姓均為蕭,蕭姓成為這一地區普遍採用或較多採用的漢姓之一。1980年前後《蒼源縣班洪寨社會調查》對佤族所作的調查顯示,蕭姓是該寨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寨 76戶居民中,蕭姓有20戶。1958年《蒼源縣岩帥區賀南鄉社會經濟初步調查報告》顯示,蕭姓為賀南鄉5大家族之一,該鄉的賀南寨有274戶佤族居民,姓蕭的有 13戶;賀南大寨146戶,由李、田、趙、蕭、陳五個家族組成。
普米族 嚴汝嫻在《普米族》說,普米族改用漢姓後,一般都是一個氏族借用同一個姓,即借用當地通用的姓,如巴落瓦支氏,即改為漢姓蕭、馬、楊等。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據《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知,雲南巍山彝族的83771人中,有149個姓氏,其中有蕭姓,但人數不是很多。
傣族 傣族民間原來大都是沒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於土司貴族,但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傣族中也出現了漢姓,蕭姓就是其中之一。江應梁《傣族史》說:「在德宏沿邊接近漢地的各村寨,因為人民漢化程度很深,所以也可見到有姓有名的傣族人家,常見的姓氏有曩、馮、蕭……等。」
在阿昌族、壯族、土家族、回族、白族中也均有蕭姓。

⑶ 陳政博士苦蕎膠囊是真的嗎

別人說的都不能確定什麼?只能服用試試!糖尿病在世界就是難題,西醫到現在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任何人給你打百分之百保證!自己選擇

⑷ 開漳聖君」歸德將軍陳政對漳州的貢獻是什麼

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南光州固始人。以良家子從軍,青年時隨其父陳犢攻克臨汾等群,唐太宗任其為左郎將。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扎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
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年僅十四歲的陳元光同行。至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陳敏、陳縛不幸相繼病逝。陳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長於漢興(今福建浦城),領眾軍校入閩會合。陳政採納軍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少數民族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於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便建宅於雲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經渡雲霄江,指著江水對父老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改雲霄江名?quot;漳江"此即後來,以漳命州名的來由。
公元677年(唐儀鳳二年)四月,陳政病故於軍中,享年六十二歲。公元1150年(南宋紹興二十年,追封陳政祚昌開佑侯。
陳政墓在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城西3公里處的將軍山麓。

⑸ 雲霄將軍山陳政父子的故事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 州)潮 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此時,福 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扎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明嘉靖福建《龍溪縣志 地理》卷之三·祠祀一記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創漳州,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一日平也」。現存最早的光州固始縣志——明嘉靖《固始縣志》,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志》卻又隻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明嘉靖《龍溪縣志》大量引用宋代資料,可靠性很高.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 光家族曾定居於豐州莆田縣南部,今莆田市仙游縣,當時仙游縣還沒設立,攻打漳 州時,陳政父子並非從北方長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屬莆田縣一帶招募士兵南下作戰,後來開創漳州。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縣)中,有陳政與陳元 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在舊南安縣地置豐州[1] ,治所在今豐州鎮,並析南安縣置莆田縣,豐州下領南安、莆田兩縣。不久豐州撤銷,南安、莆田兩縣再隸屬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的南 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再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陳元 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 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 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 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 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 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 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 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
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年僅十四歲的陳元 光同行,率府兵從光州固 始東行南下。至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陳敏、陳縛不幸相繼病逝。陳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長於漢興(今福建浦城),領眾軍校入閩會合。陳政採納軍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少數民族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於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便建宅於雲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經渡雲霄江,指著江水對父老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改雲霄江名為漳江,此即後來,以「漳」命州名的來由。
公元677年(唐儀鳳二年)四月,陳政病故於軍中,享年六十二歲。公元1150年(南宋紹興二十年,追封陳政祚昌開佑侯。

⑹ 姓氏來源—李

參考資料: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24303.html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型大小
http://www.book214.com/SheHuiWenHua/ccgudaideshengjingmingzihao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HundredName/DL/DL-20040212171302

⑺ 陳政飛的含義

陳姓氏用字。
政表示治理、廉政、德政;飛表示飛漲、飛舟、飛越,意義優美。
意蘊該名字可以趣解為:「政通人和 • 飛龍乘雲」。成語政簡刑清 飛檐走脊擴展了名字的意境。

⑻ 陳政利治療牛皮癬方法好不好

建議去正規的醫院檢查治療,不要亂使用治療方法

⑼ 李姓是怎麼來的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