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處制
強製法沒規定司法人員的處分問題吧?
② 依法制國的「十六字方針」是什麼
依法制國的「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2)依法處制擴展閱讀
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那種認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法治有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代表著先進的階級、階層以及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願望,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把法律當做治民的工具。
現代法治與此則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為雖然也要受法律的約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專制政治所決定的。憲法出現在近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憲法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
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
同時,那種認為法治只是一項具體工作而不是一項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方針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四項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遠戰略。
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③ 依法制國的涵義實行依法制國有何意義
1、依法治國的含義和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也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根本指針。
2、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依法治國,既有其必要性,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第一、依法治國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保證。民主同法治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法治將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來,並確保其實施。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各市場主體的行為及市場的運行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標志。從人治到法治,從資本主義法治到社會主義法治,這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社會不斷走向文明的過程。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
第五、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因為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保證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保證有力打擊各種犯罪行為,保證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久治安。
(2)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黨執政方式和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它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這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④ 依法制國
依法制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專國的屬精髓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每年「兩會」期間,大會都會收到許多代表、委員關於制定各種新法律的議案、建議和提案,今年的「兩會」也不例外。制定法律、解決法律不完備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有了法律並不等於萬事大吉,「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的今天,保證現有的法律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是一個更加緊迫和現實的問題。給這個問題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是一個遠比再制定多少部新法律難度更大的系統工程。我們在為立法成就自豪的同時,更應該清醒地看到法律的執行當中還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經驗證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同時從兩個方面著手,既要加強立法工作,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嚴格執法,不斷提高幹部和群眾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素質和自覺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時候都不可偏廢。
⑤ 為什麼要依法處理製造謠言的人
製造謠言,引起社會動亂,人心不穩,搗亂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這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必須受到制裁和打擊。
⑥ 依法制國的意義
淺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
從古到今,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廢。二者范疇不同,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江澤民同志早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和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和重申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性。把屬於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設和屬於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設都放到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高度來論述,並強調兩者的結合,這在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所的深刻理解和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也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首先總述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含義,其次分述了依法冶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一、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二、依法治國對以德治國和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三、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保證。再次論述了積極探索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具體途徑。一、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二、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條則、公約,法
律對這一活動給予一定支持。三、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所以必須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成為遵守法律和講究道德的表率。最後進行總結,不能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對立起來看待,應當形成一種有列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補關系,以方便人民。
關鍵詞: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法治 德治
淺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
安陽電大2001年秋法律本科班 裴斐 學號:011070156
江澤民同志早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重申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一論述,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概括,它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目標,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客觀要求。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把屬於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設和屬於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設都放到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高度來論述,並強調兩者的結合,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思想的新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貢獻。兩個治國方略的提出完全植根於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現實,它對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深刻理解和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的關系,也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含義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載入國家根本大法,成為國家的最高法律規范。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包括:第一,立法機關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並形成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第二,政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管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事務;第三,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司法,堅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才究;第四,全體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使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要是人民不能對以上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真正的法治社會。所以法治還應該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公民們都應遵守這一法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法律不應該被看作奴役,法律是拯救。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不僅僅是一種國家統計方式或安邦治國的策略,更還是一種藉助法律制度的運行,最大程度地正常釋放其內在的精神價值功效,而使之進入人們的心靈和身體,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
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德治國通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殿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倫理道德基礎。道德強調人的自覺自律,具有非強制性的特點。道德對於維護社會經濟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協調社會生活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以德治國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的德治。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基本社會調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會階段基礎和經濟基礎;其次,二者都體現了人民主權的政治思想,都體現了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時代風尚。再次,二者有共同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它們都要創造和保證有利於經濟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的良好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系和諧,人們生活幸福,都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但兩者存在明顯區別:第一,兩者調整范圍不盡相同。法治的重點是人的外在行為,德治的重點是人的內心世界;第二,兩者的具體內容不同。法律既規定人們的義務,也規定人們的權利,並重視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道德則著重強調人們的義務,提出許多要求,但並不強調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第三,兩者的調整機制或方式不同。道德是一種「軟約束」,法律既靠人們自覺守法來實現,也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通過外在的力量,強制人們遵守,是一種「硬約束」。道治「本」,「法治標」,兩者各有優勢,而同時存在不足或缺陷。法律本身來講,由於其與社會利益關系的平衡與利益矛盾的多變相比,具有制定遲緩和修改滯後的性質;其次,法律規范的封閉性使其缺乏廣泛的滲透力;再次,法律更多是補救性的懲治,缺乏防治性的勸導;第四,法律和司法的不完美直接影響法律的效力,以道德本身來看,道德的約束是非常脆弱的;其次,現代經濟社會高度利益性和多元利益的存在,社會主體在具體利益的引誘下,驅動下的行為選擇往往忽視道德。因此兩者的不足更決定了二者確實存在互補性。兩者的有機結合能夠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所以,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使法律和道德在內容上互相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充分體現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與時代潮流、社會主義文化與經濟、政治的同一性。(二)依法治國對以德治國有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第一,在立法上,通過道德法律化保障道德規范的實現。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一是立法將一定的道德規范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即通過禁止性義務性的法律規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規范,如婚姻法中的子女贍養父母、父母撫養子女並不得遺棄等規定,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直接模式。二是立法規定法律主體必須遵守一般的道德規范的原則,使一般的道德規范成為具有某種法律屬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則。如民商法中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三是立法規定準用性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利補充。如我國民事司法實踐中不乏其做法。通過道德法律化,保障了道德規范的實現。第二通過強化執法和司法,促進道德規范的培植。缺乏嚴格的執法和司法的一個盜賊橫行、動盪不安、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社會里,公民的良性道德就難的形式,道德就缺乏有效的屏障和依託。第三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現代社會關系日益復雜,不同階層、不同集團之間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矛盾,市場經濟的弊端給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如製造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利用合同詐騙錢財、貪污受賄等等。社會主義法治通過制裁經濟、民事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刑事犯罪,不僅懲治,教育違法者,還能起到教育和警戒其他社會成員的作用,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第四,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是道的保障。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出了系統規定。如《合同法》、《民不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求遵守公序良俗、商業道德、誠實信用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反映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師法》、《法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規定有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些法律規定,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對於傳播道德,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三)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保證。首先,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標准和推動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現實要求我們知心朋友從思想上道德保證切實遵守法律,同一切違法亂紀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要看到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不能長治久安。其次,社會主義道德制約著社會主義法治的完善。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否相制約,也可以互相轉化,某些道德規范需要適時提升為法律規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規范不能適應新的實際,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因而一些領域和地方,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出現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滋長蔓延。必須要實行法治。所以,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強化和實現法治。只有在衽法治的同時,實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層次。
法律與道德各有其巨大作用,也各有其顯著缺陷。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能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法律與道德在起源和發展上有某些共同點。道德與法律均起源於風俗習慣。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當文明開始以後,希臘人、羅巴人以及希伯來人的最初法律,只不過是把體現於習慣與風俗之中的他們前代經驗的結果變為法律的立法而已。恩格斯也曾經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這說明,某些法律是由道德習慣轉化而來的。第二法律和道德都是用來維護和調整社會關系的。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法律體系中,有許多律令吸收了封建道德規范。我國魏晉隋唐法典中,除律令正文外,還附有「十罪」「十惡」的條目,其中的「數」、「者」、「睦」、「義」等,就屬於道德規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些道德規范同時也有法律效力。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中有「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就有法律方面的內涵。一個人不愛國就會受到道德譴責,嚴重的有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行為,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法律與道德在作用上相互憑借,相互補充。統治階級用法律推行道德,用道德維護法律,這就所謂的「德威並施」,「寬猛相濟」。道德可以用來防範尚未發生的違法行為,而法律則可以用來制裁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以所謂「禮者禁將獎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利於提高人們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的自覺性,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又有助於增強人們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此外,某些法律手段不宜解決的問題,可以用道德手段解決,而有些社會問題道德手段不行需要用法律手段解決。
三、積極探索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具體途徑
第一,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一要通過立法直接把社會主義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會一體遵行的法律力。社會主義道德靠個人的良心和輿論來保障實施,然而,在利益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樣化的條件下,良心和輿論尚不足以防止反道德的行為發生。在道德體系中,有一些道德義務是最低限度的義務,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著社會基本秩序能否存在,必須利用法律手段使之上升為法律義務,以法律制裁為後盾予以強制執行。這樣就會大大增強道德義務的約束力,使之從「軟約束」變為「硬約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我們還可通過立法,對見義勇為等先進行為,給予各種物質和精神獎勵,積極引導人們向先進榜樣學習,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二要通過公正執法、懲治不道德行為,增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例如政務公開、審判公開,既可增強公民監督意識,又可強化公務人員的廉政意識;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嚴重的刑事犯罪的作用,遏制刑事犯罪高度勢頭;依法打擊制假售假,可以促進職業道德,依法懲處虐待老人行為,可以促進家庭美德的培育。三要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奠定道德基礎。
第二,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法律對這一活動給予一定支持。我國憲法總綱中明確規定:「國家通過普及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應依法提供一定經費和指導。
第三,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所以,必須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成為遵守法律和講究道德的表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堅持這一方略,關鍵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黨委要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要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黨員要成為道德楷模。
積極探索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途徑,是共產黨的一項長期任務,我們要立足本國實際,認真總結經驗,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古為今用,為中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總結歷史經驗,最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制度。
中國歷來具有尚德傳統。孔子曾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後的歷代王朝「唯儒獨遵」作為治國根本任務,因而「德治」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治國理念中有著特別重要地位。然而這種德治由於具服務於剝削階級統治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法致,過分誇大了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忽視了「法治」。今天,我們強調「以德治國」應當對中國古代的「德治」進行辯證分析,有選擇的繼承。我們強調「依德治國」其意在於恢復道德在治理國家和調整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地位,與「依法治國」結合起來,共同促進發展。歷史一再證明,忘德,則社會道德論表,世風日下,積習成弊;法治軟弱,則社會違法犯罪猖獗,人人自危,正不壓邪。社會走向優雅、長治久安之時也正是兩者完美結合之時。因此治國實踐中,我們應力誡「泛德」和「泛法」兩個極端,避免任何片面性的認識。
總之,不能將兩者對立起來看待,應當形成一種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補關系,以方便人民。
參 考 文 獻 資 料
⑦ 如何在工作中做到依法辦事處機關單位
執政黨必須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如何做到依法辦事,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首先要解決當官為什麼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有可能考慮依法辦事的問題。其次考慮在位做什麼的問題,解決當官做公僕,在位為民謀福祉的問題。最後,才是解決如何為公僕,怎樣為民謀福祉,防止好心辦壞事,好心不知如何做好事的問題。
第二,要學一點法律知識。很難想像一個對法律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能自覺做到依法辦事,學法是用法的前提。首先,要學習憲法?熏增強憲政意識。其次,要學習和掌握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做到依法辦事。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做,以及如何做,努力避免行政中不作為和亂作為,避免政府行為的缺位。使我們所辦之事內容要合法,程序不違法。
第三,要有一些現代法治理念。首先,要加強對法律至上理念的把握和實踐。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問一問法律是否有規定,如有規定則嚴格依法辦事;法律規定了自由裁量權則要考慮所辦之事,所作決定是否符合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其次,要加強限制權力理念的把握和實踐,正確理解依法治國的本質依法治官,防止無限擴張權力,越權行政,違反程序行政,杜絕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導致公權力侵犯公民私權利;第三,加強對善待權利理念的把握和實踐。既不能以大多數人利益為借口侵犯少數人法定權益,也不能以長遠利益為借口未經權利人同意而侵犯公民眼前利益,更不能為了自己的所謂政績而任意侵犯公民權利;第四,加強對程序正義理念的把握和實踐。領導幹部在辦事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依據法律的內容辦事,還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防止工作中馬虎急燥,認為對事情處理總的是依法而為,而勿視法定程序,導致侵犯相對人權利,最終致使行政行為無效或違法。
第四,有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首先,要正確看待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認識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奮斗過程。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需要較長的時間,導致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一些法治消極面,對此,我們一方面要正視不能迴避,也不必迴避;另一方面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斷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努力推進中國法治進程。
第五,有一個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習慣是由於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一個領導幹部要養成依法辦事習慣,必須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持之以恆,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欲、慎獨、慎處。一個領導幹部如果認真做到了以上「五慎」並努力堅持下去,一以貫之,就一定會養成一個良好依法辦事的習慣。
⑧ 如何依法建制,依制治所,確保司法所規范長遠發展
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把這項任務落實落地需要選擇合適的路徑有序推進。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鍵在黨。中國人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關於黨的領導地位,必須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實現中國夢只能南柯一夢。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繼續堅持推進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這一奮斗目標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黨始終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要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在這一根本性的原則問題上,必須立場堅定,旗幟明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確立了黨的領導地位。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要把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規范,實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第二,改進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是關鍵。要堅持憲法確定的黨的領導地位,把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作為依法治國最根本的原則,按照憲法法律規定,不斷加強和改進黨領導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即各級黨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議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問題,黨委要從推進全局整體工作的要求出發,統籌協調好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和社會組織的關系,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集中統一。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前所未有,我們必須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不能停滯和倒退。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沒有法治就沒有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依法治國。歷史方位的變化和國家治理的轉型,重要的是以法治建設為重點,改革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依法治國的新格局,這其中就包括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各項制度和工作機制,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絕不是直接干預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而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機制來保證。作為政治體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黨對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健全,有利於黨對依法治國工作的領導。反之,則制約和影響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質量和水平。所以我們必須在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上下大功夫,實現黨對法治工作領導的具體化、制度化,為憲法和法律的有效運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健全黨領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工作制度。一是要健全黨領導立法的工作制度。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指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必須報黨中央討論決定,憲法修改由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向黨中央報告。二是要健全黨領導執法的工作制度。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三是要健全黨領導司法的工作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四是要健全黨領導守法的工作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同時,必須緊緊抓住黨員領導幹部這個關鍵群體,引導各級領導幹部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各級領導幹部必須以法律為准繩,善於運用法治方式保護和實現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第二,完善黨內法規制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既包括健全國家憲法法律,同時也包括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如果黨內法規制度不成體系,依法執政就沒有法來進行,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就不完整。因為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依法執政的重要事項。目前黨內法規制度已經形成了四個層級。但是它的內容還沒有形成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那樣完整,所以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應按照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標准不斷加以完善和建設,並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第三,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和各方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責任落實機制。各級黨委要認真履行本地區本部門法治工作的領導責任,把法治工作擺上重要議程,加強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法治建設的工作機制和程序。要結合各自實際,找准工作著力點,抓緊制定具體貫徹意見和實施方案,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確定工作目標,抓好落地落實。把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各個方面。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不僅自身要帶頭遵守憲法法律,帶頭依法事,而且要抓好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法治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提高。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堅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在推進法治建設中的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