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重度污染
1.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內或附近有哪些旅遊勝地
清徐縣境內沒有抄什麼古跡,有個三國演義城,是個急功近利的產品,沒什麼意思,但是附近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喬家大院,距離只有20公里,還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距離50公里,都值得一去,也可到晉祠,在清徐西北10公里,天龍山風景區都是太原附近很著名的游覽名勝。
2. 清徐吧清徐受到那些污染污染前是什麼樣子
跟年媽的批面面一樣
3. 清徐縣怎麼樣
還行,就是污染比較厲害
4. 求世界上污染嚴重的城市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榮獲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繼太原汾河景區之後山西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工程項目,這標志著太原市正在從一個污染城市逐漸變成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
太原市作為能源重化工城市,其空氣污染曾一度位列全國重點污染城市之首。隨著太原市對嚴重污染的不斷治理,2004年,太原市二級以上空氣質量的天數達到200多天,佔全年的60%,創造了歷史上的最佳。
城西水系的雛形是太原舊城護城河,2002年,太原市投資1.8億元,開始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改造後的城西水系貫穿尖草坪區、杏花嶺區、迎澤區,全長12.6公里。2003年8月25日,太原市城西水系一期改造工程竣工。至此,城西水系總面積已達150.3萬平方米,水面面積為45萬平方米,綠地面積97.4萬平方米。其中,草坪23萬平方米,種植喬木2.9萬株,灌木51萬平方米,現已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有關部門觀測,目前,城西水系建設區域比其他區域相對濕度提高
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佔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一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採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一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一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污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污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污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計程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污染水平,4周為中度污染,3周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佔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里,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里,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里。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里。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乾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汾河上游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下游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Ⅳ類標准。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一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游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Ⅴ類標准。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准仍有一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污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污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污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污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污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污渠歷年均屬嚴重污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佔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一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採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一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一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污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污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污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計程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污染水平,4周為中度污染,3周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標准
總懸浮顆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塵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註:降塵單位為:噸/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為日均濃度,其餘為年平均濃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
空氣質量級別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現天數
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級(優)
/
/
/
/
/
/
/
/
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級(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級(輕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級(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級(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見表2-3
表2-3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
功能區
類別
點位名稱
監測項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區是否達標
超標項目
(超標百分比)
監測項目有效日均值達標天數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類區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達標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園
0.402
0.184
0.064
不達標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蘭
0.353
0.199
0.055
不達標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類區
國防工辦
0.431
0.231
0.071
不達標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電廠
0.394
0.177
0.055
不達標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佔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里,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里,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里。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里。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乾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汾河上游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下游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Ⅳ類標准。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一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游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Ⅴ類標准。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准仍有一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污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污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污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污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污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污渠歷年均屬嚴重污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表
平均綜合污染指數
汾河太原段綜合污染指數
汾河水庫
晉陽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汾河水庫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晉陽湖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1995年
11.44
3.37
18.69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07
重污染
劣Ⅴ類
劣Ⅴ類
1996年
9.24
2.45
15.95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77
重污染
劣Ⅴ類
3.63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997年
9.53
3.19
16.84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32
重污染
Ⅳ類
3.17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998年
8.12
2.11
14.14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58
輕污染
Ⅳ類
0.98
中污染
Ⅳ類
1999年
9.57
1.78
16.86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51
輕污染
Ⅳ類
0.82
中污染
Ⅳ類
2000年
6.84
2.53
10.77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67
輕污染
劣Ⅴ類
1.40
重污染
劣Ⅴ類
2.1.3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現狀
表2-5 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雜訊聲源構成
聲源類型
單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業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區域環境雜訊現狀
太原市區域環境雜訊的監測點位布點范圍是市建成區范圍內,採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網格進行,全市共布點位23個,網格總覆蓋面積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6。
2.1.3.3道路交通雜訊現狀
太原市城市區域道路交通雜訊的監測點位布設在市區41條主要交通干線上,測點選在78個路段的兩路口之間,全市共布設監測點位78個,測量路段總長度為137.6公里,平均路寬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雜訊監測結果見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聲級下的路段分布見表2-8。
2000年全市機動車輛較1995年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全市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穩定達到「九五」計劃的目標值70dB(A)。道路交通雜訊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全市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但是2000年監測值超過70dB(A)的路段長度占總路段長度的26.08%。
2.1.3.4環境雜訊達標區建設情況
太原市環境雜訊達標區從1991年開始建設,到1995年雜訊達標面積為107.97平方公里,從1995年以後雜訊達標區工作主要以鞏固已建成的達標區面積為主,太原市環境雜訊達標區建設情況見表2-9。
2.1.4固體廢物產生和處置現狀
2.1.4.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及處置現狀
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主要來源
太原市工業固體廢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礦、冶煉廢渣、爐渣、粉煤灰等構成,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01.75萬噸,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萬噸年均增長了511.35萬噸,增長了65%。1995年-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及各類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分擔率見表2-10
工業固體廢物主要來源為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熱電廠、太原第二熱電廠,佔全市產生總量的70.7%,按行業分擔率主要來源為採掘業,佔全市產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現狀
「九五」期間,在我市經濟穩定增長,重污染行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工業廢水中的油與化學耗氧量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
「九五」期間太原市大氣、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見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見圖2-1。
2000年度太原市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源見表2-13、2-14、2-15。
5%至10%,每日可產生氧氣77.71噸,吸收降減廢氣161噸。
由於字數太多,給你鏈接
http://www.qxhbj.com.cn/huanjingguihuawenjian/hbguihua/xianzhuang.htm
5. 清徐的環境的作文300個字
家鄉環境的變化赤峰市翁牛特旗廣德公中心小學 唐小雪我曾幻想著有一天,我的家鄉能變得非常美麗:有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綠茵茵的草……聽爸爸媽媽說,他們小時候的家鄉,就是我幻想中的樣子,那時候,山上長年綠樹成蔭,樹下野花盛開,山腳邊的小河清澈見底,有許多小魚自由自在地游著,夏天孩子們在小河裡戲水,小魚偶爾會咬你的腳;冬天,小河一片潔白,這時又成了孩子滑冰的樂園.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沒有一絲污染,人們在這個小村子裡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覺得樹能為自己造福了,就無節制的亂砍濫伐,山上的樹一天天少了,裸露的土地慢慢擴大,再加上人們亂倒垃圾……清澈的小河不告而別,樹木蔥郁的小山也不知道去哪兒了,孩子們歡快的童音再也聽不見了.人們眼前的生活似乎是好了,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當風沙席捲村子時,連續幾年的旱災,導致顆粒不收後,人們終於品嘗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但他們不知悔改,更有可笑的人說,老天真是太反常了.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破壞自然環境的人醒悟吧!我們對自然的每一點傷害,它們終究會以另一種方式降臨到我們的頭上.請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讓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花更艷.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指導教師叢玉華)
6. 太原空氣污染源的數據資料
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佔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一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採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一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一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污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污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污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計程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污染水平,4周為中度污染,3周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佔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里,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里,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里。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里。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乾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汾河上游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下游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Ⅳ類標准。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一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游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Ⅴ類標准。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准仍有一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污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污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污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污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污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污渠歷年均屬嚴重污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佔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一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採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一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一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污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污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污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計程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污染水平,4周為中度污染,3周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毫克/立方米(標准狀態)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標准
總懸浮顆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塵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註:降塵單位為:噸/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為日均濃度,其餘為年平均濃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污染物出現頻率
空氣質量級別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現天數
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級(優)
/
/
/
/
/
/
/
/
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級(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級(輕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級(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級(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見表2-3
表2-3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
功能區
類別
點位名稱
監測項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區是否達標
超標項目
(超標百分比)
監測項目有效日均值達標天數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類區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達標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園
0.402
0.184
0.064
不達標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蘭
0.353
0.199
0.055
不達標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類區
國防工辦
0.431
0.231
0.071
不達標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電廠
0.394
0.177
0.055
不達標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佔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里,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里,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里。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里。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乾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汾河上游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一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下游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Ⅳ類標准。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一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游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Ⅴ類標准。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准仍有一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污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污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污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污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污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污渠歷年均屬嚴重污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體平均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表
平均綜合污染指數
汾河太原段綜合污染指數
汾河水庫
晉陽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汾河水庫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晉陽湖
污染程度
水質類別
1995年
11.44
3.37
18.69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07
重污染
劣Ⅴ類
劣Ⅴ類
1996年
9.24
2.45
15.95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77
重污染
劣Ⅴ類
3.63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997年
9.53
3.19
16.84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32
重污染
Ⅳ類
3.17
嚴重污染
劣Ⅴ類
1998年
8.12
2.11
14.14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58
輕污染
Ⅳ類
0.98
中污染
Ⅳ類
1999年
9.57
1.78
16.86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51
輕污染
Ⅳ類
0.82
中污染
Ⅳ類
2000年
6.84
2.53
10.77
嚴重污染
劣Ⅴ類
0.67
輕污染
劣Ⅴ類
1.40
重污染
劣Ⅴ類
2.1.3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現狀
表2-5 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雜訊聲源構成
聲源類型
單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業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區域環境雜訊現狀
太原市區域環境雜訊的監測點位布點范圍是市建成區范圍內,採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網格進行,全市共布點位23個,網格總覆蓋面積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6。
2.1.3.3道路交通雜訊現狀
太原市城市區域道路交通雜訊的監測點位布設在市區41條主要交通干線上,測點選在78個路段的兩路口之間,全市共布設監測點位78個,測量路段總長度為137.6公里,平均路寬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雜訊監測結果見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聲級下的路段分布見表2-8。
2000年全市機動車輛較1995年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全市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穩定達到「九五」計劃的目標值70dB(A)。道路交通雜訊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全市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但是2000年監測值超過70dB(A)的路段長度占總路段長度的26.08%。
2.1.3.4環境雜訊達標區建設情況
太原市環境雜訊達標區從1991年開始建設,到1995年雜訊達標面積為107.97平方公里,從1995年以後雜訊達標區工作主要以鞏固已建成的達標區面積為主,太原市環境雜訊達標區建設情況見表2-9。
2.1.4固體廢物產生和處置現狀
2.1.4.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及處置現狀
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主要來源
太原市工業固體廢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礦、冶煉廢渣、爐渣、粉煤灰等構成,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01.75萬噸,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萬噸年均增長了511.35萬噸,增長了65%。1995年-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及各類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分擔率見表2-10
工業固體廢物主要來源為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熱電廠、太原第二熱電廠,佔全市產生總量的70.7%,按行業分擔率主要來源為採掘業,佔全市產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現狀
「九五」期間,在我市經濟穩定增長,重污染行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工業廢水中的油與化學耗氧量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
「九五」期間太原市大氣、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見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見圖2-1。
2000年度太原市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源見表2-13、2-14、2-15。
由於字數限制,給你連接:
http://www.qxhbj.com.cn/huanjingguihuawenjian/hbguihua/xianzhuang.htm
7. 清徐十一五的具體規劃是什麼
太原市清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序言
「十一五」期間,是我縣基本進入小康社會、打造中西部強縣、實現撤縣建市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打造循環經濟基地,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縣「十一五」規劃將以「實力清徐、生態清徐、和諧清徐」為指引,成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統籌發展試點的規劃,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和政府的行動綱領。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五」的回顧
「十五」時期,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圓滿完成了「十五」計劃所確定的目標,全縣經濟步入了改革開發以來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時期。
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五」以來,我縣國民經濟始終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速度,GDP從2000年的25.51億元增長為2004年的52億元,年均增長率16%左右;第一產業總量不斷增長,增加值從2000年的6.4億元增長為2004年的7.68億元,年均增長率在4.7%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10.25億元增長為2004年的29.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30.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8.86億元增長為2004年的14.7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3.5%。2004年,我縣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從2001年的751位提升到了434位,全國排名在3年內提升了317位。在全國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中排名為147位(統計樣本為1388個縣),在全省排名為第5名,已經成為太原市經濟總量最高,發展態勢最好的直屬縣。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主導產業得到有效提升。「十五」以來,農業的GDP比重從200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4.8%,下降幅度為1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呈現出快速上升的勢頭,從2000年的40.2%上升為2004年的57.1%,上升幅度為16.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GDP比重表現出在波動調整中有所下降的勢頭,從2000年的34.7%上升到2002年的36.3%,2004年下降為28.1%。整體來看,我縣的三次產業結構從2000年的25.1:40.2:34.7轉變為2004年的14.8:57.6:28.1,產業發展重心向第二產業集中,第二產業已經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支柱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第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良好,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快速,農業增長方式得到改善,農業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糧食、農作物良種化程度超過了95%,種植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蔬菜產業穩步發展。全縣引進和推廣蔬菜新品種100餘個,有23個獲國家級無公害認證。畜牧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養殖戶、小區養殖、畜禽「托養所」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全縣年出欄生豬25萬頭、肉牛3萬頭、存欄奶牛6000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葡果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改劣換優,以「一河兩路」為重點的優質葡果發展迅速,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到了5萬畝;生態旅遊快速發展,「三晉生態第一溝」白石溝的葡峰山莊,已形成集休閑、觀光、採摘為一體,特色鮮明的省城知名旅遊景點。「十五」期間,我縣圍繞農業產業化建設,發展壯大了青徐庄園、森泰牧業等一批從事農畜產品加工的民營企業。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120個。其中,龍頭企業14個,中介組織5個,專業市場2個,其它形式組織20個。山西水塔陳醋集團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最大的食醋生產企業,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第四,產業集約程度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十五」以來.我縣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33.1億元發展到2004年的85.3億元,年均增長2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從2000年的19.3億元發展到2004年的51.2億元,年均增長27.8%。「十五」期間我縣主導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保持在55%-65%之間。煤焦、鑄造產業是我縣經濟支柱,也是我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群,經過「十五」期間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群體,美錦、梗陽、東盛、迎憲、亞鑫、港源六大機焦企業已全部正式投產並發揮效益,全縣焦炭設計生產能力達到700萬噸以上。企業規模化發展使焦化行業「只焦不化」的現象有所改變,煤氣凈化工程和焦油深加工項目、化產回收項目陸續啟動,煤焦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資源利用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煤焦產業鏈不斷向下游延伸。同翔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鎂業集團。全縣金屬鎂實際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新型工業不斷涌現,紡織、新材料、建材等產業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格局在全省處於前列。
第五,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全縣城鄉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億元,居住環境和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逐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市政工程方面,縣城道路硬化率達到96%,市政道路網路總長達47.71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1.01萬噸,縣城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縣城煤氣用戶3900戶,液化氣用戶3100戶,儲氣櫃容量達20000立方米以上;縣城集中供熱能力達到100萬平方米,縣城20%的居民納入集中供熱范圍,實際供熱總面積達到78.8萬平方米。交通事業方面,共投入資金3.05億元,改造翻修公路480.8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了156個村170公里的建設,全縣貨運量達到898萬噸,貨運周轉量達到60088萬噸公里,開辟縣鄉村客運專線29條,完成客運量863萬人次。環境整治方面:拆除並重新鋪裝高標准便道2.89萬平方米,更換青石路緣石5830米,安裝路燈燈飾821套;完成了環東湖砌築石壩、污水截流、東湖引水工程及周邊綠化工程,縣城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000噸。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城鎮綠化覆蓋率18.3%,城鎮綠地率15.6%,人均佔有綠地7.62平方米。村鎮建設方面:徐溝鎮完成了金川路和北大街商貿一條街改造、金河中學建設工程、東南坊住宅小區建設工程等。東於鎮完成了鎮區主大街邊道的拓寬改造工程、中小學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建成了千畝節水示範園、沿高速路林帶等生態示範工程;孟封鎮完成了柳小路建設工程、食品工業園區規劃等;王答鄉建成了農民醫院等。截止目前,徐溝、孟封、東於三鎮已進入國家級小城鎮行列。
第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五」期間,社會事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消費市場穩中趨旺,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億元以上。科技事業方面,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得到有力推廣。科技興縣戰略得到有效貫徹,「十一五」期間全縣投入引導資金1373萬元,先後實施國家、省、市、縣各類科技項目180多項;建成了4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2個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5個星火科技專家大院,8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採取科技下鄉、中介科技服務的實地技術指導等方式和途徑,舉辦各類培訓班786期;受訓人員6.8萬人次,科技普及率逐年上升。教育事業方面,全縣高等和中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素質教育得到了全面實施,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升學率基本達到100%,初中學生鞏固率、普及率達到98%以上;縣城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比例達到80%,基本完成「十五」期間所制定的各項任務。文化事業方面,先進文化建設成效明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縣逐步形成了新聞、廣播、休閑娛樂業和文物事業為先導的文化產業基本結構;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以及鄉鎮文化中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建設。文化衛生事業方面,衛生改革和建設力度得到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傳染性疾病防控水平有效提高。
「十五」時期,清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重新審視清徐,認真進行反思,就會發現清徐縣還存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產業增長模式粗放、產業結構單一、主導產業依賴性強、農業現代化投入不足、社會事業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和不足使清徐縣的整體優勢不能得以更好地發揮。
(二)面臨的基本形勢
「十一五」時期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基本形勢,集中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全球各類工業能源呈現供應緊張格局,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越來越突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業生產的資源消耗性與資源局限性的矛盾日趨突出,全球工業的發展已經到資源承載約束的戰略轉折點。我國資源保障程度和人均資源佔有率低,而長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經營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約束的矛盾,「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
第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新形態。世界經濟在趨於融合的同時,不斷地以一些地區為核心進行聚合,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領域新的競爭形態。經濟圈成為國內外經濟競爭和合作的主要載體。明確定位,強化角色,納入經濟圈的發展體系,是縣域經濟「十一五」期間的重要發展課題。
第三,地區專業化程度增強,區域產業優勢分工凸現。從國際來看,國際貿易的優勢產業分工格局日趨清晰。國內的經濟發展同樣伴隨地區經濟專業化的過程,突出表現為發展基於優勢和資源的產業集群。不同的經濟和社會要素組成,尤其是資源稟賦和能力基礎,決定不同地域發展產業需要有所側重。
第四,社會事業成為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支撐重要性日趨增強。社會事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平台,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著各類資源,構成了經濟發展的支撐平台。經濟的增長,無一不是社會在人力、文化、科技方面綜合支撐的結果。社會事業對於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激勵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成為決定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第五,我省面臨巨大環境壓力,新型能源基地建設迫在眉睫。我省多年來所形成的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以數量擴張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運行質量相對低下,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十一五」期間,我省將以新型能源基地經濟發展為核心,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機制和制度,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改善發展質量,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能源基地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共進和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
「十一五」時期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實力清徐、生態清徐、和諧清徐」的藍圖,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為方向,大力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三產活縣」戰略,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深化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構建經濟對社會事業的反哺體系,加強社會事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實現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營造「創業在清徐、生活在清徐、發展在清徐」的良好氛圍,進入中西部百強縣,並具備撤縣建市的條件,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實力清徐,代表著清徐通過打造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努力成為中西部強縣,支撐大太原經濟圈持續發展的理念。實力清徐要求我縣成為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試驗田,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集聚產業資源,加強產業鏈耦合程度,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降低對於高能耗產業的依賴,培育優勢產業並增強植根性的目標。實力清徐要求我縣加強政府服務效能,塑造創業氛圍,大力發展社會支撐平台,加強「創業在清徐」的環境建設,實現清徐縣跨越式發展。
生態清徐,代表著我縣通過建設循環經濟,改造生態環境,構建綠色生態的居住環境,打造太原市生態屏障的發展理念。生態清徐要求我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穩定目前的工業基礎上加速產業升級過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樹立生態意識,從環境中要效益,提升清徐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清徐要求我縣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改善人居環境作為目標,重點解決生態保護、綠化建設和水環境建設,帶動清徐縣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強「生活在清徐」的環境建設,為集聚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和諧清徐,代表著我縣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加強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社會事業內部的協調發展的理念。和諧清徐要求我縣成為山西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沿陣地,要求我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經濟反哺社會的管理機制,努力營造「發展在清徐」的環境,在政府服務機制的發展下打造社會事業支撐平台,服務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通過打造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動力,基本實現小康社會,具備撤縣建市的各項條件,並進入中西部強縣行列。
(二)具體目標
在經濟總量方面,國民生產總值持續提升;在經濟結構方面,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明顯提升,第三產業實現穩中有升;在環境治理方面,循環經濟得到廣泛應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單位產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明顯降低,生態環境得到基本改善。到2010年,我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6億元,年均增長15.7%;工業總產值250億元,年均增長1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4億元,年均增長19%;鄉鎮企業總產值300億元,年均增長18.8%;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億元,年均增長10%;外貿出口供貨總值達到40億元,年均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年均增長9%。
在社會發展方面,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科技事業得到明顯增強,研究與發展經費持續增加;教育事業得到全面發展,人均教育經費不斷增加;文化事業充分提高,文體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衛生事業得到有序推進,衛生人力資源進一步充實,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縣初步建立起完備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的經濟發展支撐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奠定基礎。到2010年,城鎮化水平提高到48%,人均生活用電達到342.2千瓦時,全縣總用電規模達到110790萬千瓦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達到約300元;城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享受城市低保戶數達到應保盡保;每萬人擁有醫生數達到13人;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達到237人;高考升學率提高到66.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以內。
四、主要任務
(一)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是縣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可持續發展、具備競爭優勢的多元化產業支撐體系,打造實力清徐,是清徐縣「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
1、主動承接太原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產業轉移,積極發展能源和化工產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發達地區經濟技術協作,在輸出能源、原材料的同時,有選擇地承接產業轉移,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緊抓太原市將完成中心區重污染企業搬遷的機遇,加快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主動提升產業承接能力,實現太原和環渤海經濟圈優先轉移的能源和化工產業的承接、轉產、升級、改造。
能源產業方面,繼續發展以煤炭為主的基礎能源產業,優化煤炭生產技術結構,建設大型礦井,聯合改造一批小型礦井,繼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高煤炭生產集中度,同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優化煤炭的生產布局,嚴格實行總量控制,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加強礦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促進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煤炭生產能力新增400萬噸。進一步做好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重點發展以電廠、煤氣開發利用為核心的新型能源產業,加快煤矸石、利用余熱發電項目建設步伐;大力推動森泰牧業等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設計、工藝和自動控制技術水平,處理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問題,使沼氣得到資源化利用。
化工方面,要抓住全球石油資源緊張、價格上漲給煤化工帶來的機遇,同時化工業作為對能源資源依賴性較強和污染較大的行業,有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加快發展煤化工為主的化工業。重點發展「甲醇-烯烴」產業鏈,「煤焦化-焦油深加工」產業鏈,「煤氣-甲醇-合成氨-尿素聯產甲醇、二甲醚」產業鏈。積極採用化工高新技術,大力發展深加工和精細化工,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乙炔化工、化肥、焦油回收加工等特色煤化工產業。特別是要注重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等項目的研發和建設。同時要加強環保、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實現化工持續發展,全面提高化工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主動發展大太原和環渤海經濟圈配套產業,積極發展鎂加工和精密鑄造產業。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合理調控焦炭、金屬鎂等初級能源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鼓勵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其它深加工產品出口。重點發揮我縣金屬鎂加工優勢,通過延伸產業鏈,形成大太原和環渤海高新產業的緊密配套圈;發揮清徐資源優勢、鑄造產業基礎優勢和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精密鑄造產業。
鎂加工產業方面,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配套,打造清徐成為太原市信息產業的緊密配套圈;我縣鎂加工業努力拓展延伸「焦爐煤氣-硅鐵-原鎂-鎂合金-鎂深度加工-還原渣制水泥-余熱發電」產業鏈和「煤矸石-電-硅鐵-鎂」產業鏈,重點向鎂合金板、棒、帶等產品和手機外殼、方向盤等鎂合金鑄件兩個方向發展。同時緊抓國家材料綠色化戰略發展機遇,按照「加大研發創新,提高產品檔次,注重綜合利用,擴大市場應用」的思路,大力提升待業技術水平,推進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精密鑄造產業方面,大力發展汽車鑄件、精密小鑄件、特種鑄件(含不銹鋼鑄件)和輕金屬合金鑄件等高檔鑄件;控制中低檔產品的發展,鼓勵其提高質量,實現企業經濟規模和清潔化生產;加強鑄件企業與外部機械加工企業的聯合、重組,加快提高鑄件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支持傳統鑄造企業實現轉產、改造升級,逐步實現與國內外主機企業直接配套。打造成為大太原和環渤海的汽配產業配套基地;逐步完善產品的售後服務體系,建立市場信息中心,增設銷售網點。
3、主動接受太原市市場輻射,積極發展食品加工和建材產業。立足自身農業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重點培育食品加工業的發展,鞏固目前副食品供應基地縣的地位;積極適應大太原經濟圈城建市場加快發展的趨勢,引導和加快建材產業的發展,打造大太原經濟圈的建材製造中心和流通中心。
食品加工業方面,適應太原市消費結構已達小康型消費階段的發展機遇,重點發展食醋、葡萄和乳品業。合理利用和開發農業資源,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在發揮傳統品牌優勢的同時,注重新產品的開發,提高食品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乳品產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從配種、飼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恆達牧業奶牛產業化項目,建立健全從配種、飼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技術上的、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流通領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帶動全縣乳業的快速發展。加速農業結構及其產品品質的優化調整,大力促進水塔老陳醋、森泰肉牛產業化項目的建設。
建材產業方面,適應太原市日益擴大的城建市場發展需要,重點發展城建產業和家居產業,帶動我縣循環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暖氣片產業發展所積累的銷售網路,大力發展建材產業;充分消化和利用煤化工循環經濟體系和金屬鎂加工循環經濟體系的輸出產品,並根據市場需求逐步發展建材產業;大力發展家居和建材的批發市場,培育配套物流產業,增強建材和家居產業發展活力。
4、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努力提高產業層次。立足產業特色和優勢,繼續加強與友好縣(市)的經濟技術合作。扶持精細化工、生物制葯、磁材生產、納米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擴大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加強對我縣經濟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構建多元化的產業支撐體系。
生物制葯產業方面,按照「依託品牌、整合資源、引進技術、做強園區」的要求,在清泉湖開發區設立「生物谷」,逐步形成生物產業聚集區。配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特性的重大項目的實施,加速商業化、產業化進程。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建立促進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的機制和政策環境。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生物產業發展主體的作用,加快生物技術的發展並盡快實現產業化。鼓勵生物技術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充分運用金融信貸、引進外資、政府財政支持、資本市場風險投資,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解決生物產業發展資金問題。向省和國家爭取生物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重大生物項目建設。
新材料產業方面,按照「加強研發創新,提高產品檔次,注重綜合利用,擴大市場應用」的要求,重點推進納米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精細化工產業。加強領導,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新材料產業化領導小組,加強對新材料產業化項目的統一管理和指導。結合機構改革,建立寓管理於服務之中、適應新材料產業發展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改進對產業化項目的管理,進一步簡化新材料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的認定、審批手續,著力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大力培育新材料產業風險投資機制,以提供股權資本的形式,重點扶持產品市場前景好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降低創業壁壘。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扶持資金,幫助推薦優勢企業通過上市等途徑實行直接融資。建立政府新材料產業發展資金,重點面向「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專」企業,以貸款、貼息、投資入股等形式,增加政府投入,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和外資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的投資。
(二)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以下內容請到http://www.ssfcn.com/kcnews_detail.asp?id=38523查看
8. 岩溶水水質惡化的原因分析
影響岩溶水水質的因素也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在鄂爾多斯大盆地西緣由於乾旱氣候條件較低的淋濾作用,以及古、新近紀地層中大量蒸發岩參與進入岩溶水的循環,使得這一帶多數岩溶水的TDS達到2000mg/L以上;大面積黃土覆蓋的呂梁山以西地區,岩溶大泉的易溶K++Na+含量是東部地區的10倍以上;在銅川—保德—石家莊—德州—線以南、河津—新鄉以北有石膏沉積分布的中奧陶統含水層(尤其是呂梁山西側中段的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統、臨汾的龍子祠泉域岩溶水系統等中奧陶世古膏鹽湖沉積區)岩溶水的普遍偏高;岩溶水循環深度大(例如,晉祠泉、山東巨野-嘉祥系統、扶風-禮泉域岩溶水系統、中條山岩溶水系統)、埋藏深的滯流區水質也較差(表5-7),這些都是氣候、水動力條件、地球化學背景等自然因素導致的岩溶水原生污染。本節重點討論由於人類活動驅動岩溶水水質惡化的次生污染。
由於人類活動導致污染組分參與進地下水循環並引起岩溶水化學含量變化的次生污染,包括污染物的直接進入岩溶含水層的污染源型污染和由於岩溶水動力條件及補排關系改變而導致更多「壞水」進入岩溶水的「水文地質條件改變」型污染兩種情況。
一、污染源型污染
工業三廢、農業施肥、生活垃圾污染岩溶水的形式有通過碳酸鹽岩裸露或覆蓋區進入含水層的區域性面狀污染、通過河流滲漏段進入的線狀污染以及通過局部地段污染岩溶水的點狀污染。
1.面狀污染
面狀污染在北方主要有雨水污染和農業施肥污染。北方岩溶區是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火力發電、煤化工以及焦化等燃煤工業及大量堆放的煤矸石自燃排放的各種廢氣被雨水溶解,隨著雨水入滲進入岩溶含水層形成了岩溶水的污染。表6-7是1997年對柳林泉域內一些城市雨水的同期水質分析資料,其中中陽縣作為焦化、冶煉最集中的南川河河谷地帶,各種廢棄不易擴散,雨水中、Ca2+含量分別達到了39.52mg/L和24.55mg/L,超出其他縣城雨水中離子含量一倍以上。同樣在娘子關泉域內的陽泉、平定和盂縣煤炭工業活動區2003年雨水樣高於周邊其他地點數倍,而與1986年的雨樣分析結果比較,pH值均變小(表6-8)。
表6-7 呂梁地區的降水水質簡分析對比表 單位:mg/L
表6-8 陽泉市與其周邊地區的降水量簡分析對比表 單位:mg/L
農業施肥對岩溶水的污染在北方一些地區非常突出,以為代表的污染特別在岩溶地下水埋藏較淺的覆蓋型地區最為嚴重(圖5-27)。如山東的35個代表性岩溶水樣品中,大於100mg/L的6個、40~100mg/L的16個、20~40mg/L的11個、低於20mg/L的僅2個。由於山東多數岩溶水系統內大面積分布岩溶水位淺埋的覆蓋區,岩溶水與鬆散層間孔隙水存在各種形式的聯系,一些地區可形成岩溶水對化肥的直接溶濾。從岩溶水系統結構模式方面,「向斜-盆地型」系統更容易形成的污染,19個「向斜-盆地型」系統樣品的含量為39.31mg/L,而其他類型的76個樣品的含量為25.72mg/L。
2.線狀污染
河流是北方岩溶水重要補給源,也是接納、傳輸各種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礦坑水、工業污水、煤矸石淋濾污水等)的重要載體。
2007年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2.86億t,其中城鎮居民生活廢污水排放量9.88億t,第二產業廢污水排放量30.24億t,第三產業廢污水排放量2.74億t,分別占總量的23.0%、70.6%和6.4%。採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以河段為單元進行地表水評價,結果表明:黃河流域年均符合Ⅰ類、Ⅱ類水質標準的河長2174.0km,占總評價河長的16.1%;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3708.5km,占總評價河長的27.5%;符合Ⅳ類水質標準的河長2127.1km,占評價總河長的15.8%;符合Ⅴ類水質標準的河長925.5km,占評價總河長的6.8%;劣Ⅴ類水質標準的河長4557.6km,占評價總河長的33.8%。地表污水對岩溶水補給形成線狀污染。
根據山西省地表水的水質評價結果[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全省受評河流符合Ⅰ、Ⅱ、Ⅲ類水質類型的河長為1829.7km,僅占總評價河長的32.8%,其中Ⅰ類水河長108.4km,僅占總評價河長的1.9%;超Ⅲ類水污染河長佔67.2%,其中超Ⅴ類水河長為2554.6km,占總評價河長的45.8%。在選定的183處評價斷面中,有121處水質超過Ⅲ類水標准,占評價斷面的66%,其中80處為超Ⅴ類水,說明全省半數以上河流河段受到污染或嚴重污染。
地表水作為岩溶地下水重要的線狀補給源,污染後的地表水成為岩溶地下水的污染源。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單位2004年完成的「娘子關泉域第二次岩溶水地下水資源評價」研究報告,娘子關泉域岩溶水的河流多年平均滲漏量為1.73m3/s。表6-9是陽泉市環境保護局網上公布的《陽泉市2011年環境質量公報》中,有關娘子關泉岩溶水系統內主要河流斷面地表水水質採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對其進行評價的結果,除了桃河礦區以上的曉庄斷面和有娘子關岩溶泉水混入的綿河娘子關斷面能夠達到Ⅲ類外,多數為Ⅴ類或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項目有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耗氧量、氟化物等,此外與地下水值相關的污染物還有懸浮物、總硬度、硫酸鹽等。
表6-9 2011年地表水各監測斷面水質狀況表
續表
這些河水污染物不僅來自於煤礦排水,碎屑岩區的各城市生活污水(主要供水水源為娘子關泉水)以及其他工業污水都是重要來源。地表污水進入下游碳酸鹽岩裸露區形成大量滲漏導致岩溶地下水的污染。圖6-24是採用綜合指數法對陽泉市2004年岩溶水污染程度(共30個樣品,選用指標為:Cl-、、、HB、TDS、TFe、Pb2+、CN-、F-等9項)評價結果表明,重度污染(Pi=10~20)和嚴重污染(Pi>20)的面積達到576km2和173km2,其分布范圍集中在盂縣-陽泉-平定-娘子關泉水的三角地帶,這一帶是桃河、溫河、南川河集中滲漏地帶。根據硫同位素分析結果,滲漏河段(溫河、南川河、桃河)沿線岩溶鑽孔地下水的δ34S值普遍與地表水相一致(表6-10)。例如,溫河水的δ34S為-4.1‰,沿岸東村和上董寨岩溶地下水的δ34S均為-2.4‰;桃河水的δ34S為8.8‰,桃河河谷附近白羊墅、龍庄和程家岩溶地下水的δ34S值依次為8.5‰、9.4‰和10.8‰,這顯示了河水與附近岩溶地下水聯系密切。
圖6-24 陽泉市岩溶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區圖
表6-10 娘子關泉域岩溶水、桃河、溫河水硫同位素分析結果表
與此同時,河水中泥沙及粉煤灰沉積在滲漏河段,並吸附大量污染質,也成為岩溶水線狀污染源。根據我們對娘子關泉域內桃河、溫河、南川河、松溪河的河川淤積層與當地土壤層重金屬含量分析對比,淤積層中微量元素含量是土壤中含量的數倍到數十倍(表6-11),這些物質與河水一起滲入岩溶含水層成為一種污染源。娘子關泉水的水化學成分中銅、鉛都有所增加,無疑與河川沉積物污染有關。
表6-11 娘子關泉域河川淤泥與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對比表 單位:10-6
3.點狀污染
碳酸鹽岩裸露區(或滲漏段上游)地表水庫污染、工業企業固體垃圾、生活垃圾都對岩溶地下水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於岩溶水系統高度開放,造成嚴重污染的點污染事件也比較嚴重。例如,在娘子關泉域的平定張庄、鎖簧一帶,由於灰岩裸露區工業企業的廢渣、廢液就地入滲補給岩溶地下水,對岩溶地下水同樣造成了局部污染,鎖簧硫酸廠岩溶井水的總硬度和TDS分別為1180mg/L和1320mg/L,氨氮、亞硝酸根離子分別達到了63.4mg/L、0.31mg/L,分別是地下水飲用水水質Ⅴ類標準的127倍和3.1倍。河南焦作九里山泉域內平廣廠、工學院和崗庄水源地的深井,1989年監測的Cl-的含量均小於20mg/L。至2001年工學院井已經超過250mg/L,2002年礦務局水文隊井高達2135mg/L,到2003年又上升至2840mg/L,導致該井報廢。其直接原因是鑫安鹼渣尾礦庫直接建在碳酸鹽岩基岩上,庫區底部和邊壩均未做防滲處理,2001年後採用干法排灰,干法堆放後經天然降水的淋濾,污染物同樣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潘國營,2000;楊濤,2008)。徐州市七里河岩溶供水水源地,總供水量35萬m3/d,2000年10月的監測資料表明,該市南郊水源地的岩溶水已受到了四氯化碳的污染。到2001年5月,水源地中53口水井中發現了四氯化碳,污染面積達17.5km2,井水中四氯化碳濃度最高達3909.2μg/L。經調查分析,污染源來自一農葯廠廢水入滲(韓寶平等,2004)。
與地表水一樣,不少建在碳酸鹽岩區的水庫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成為岩溶地下水點狀污染源。三姑泉域內的任庄水庫建在馬家溝組頂部,為漏庫,日均滲漏量達到5926.8m3。1987年對其檢測評價為超Ⅴ類水,主要有總鐵、錳、COD、氨氮、碘超標,同年在其西側的巴公電廠岩溶地下水超標項中有HB、鐵、錳、碘。娘子關泉域大石門水庫坐落於南川河灰岩裸露地段,對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補給量約為400萬m3,2003年對水庫水與水庫壩下岩溶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析對比(圖6-25),12項主要水化學組分含量(K+、Na+、Ca2+、Mg2+、TDS、HB、、、Cl-、F-、、)的相關系數高達0.994。在20世紀80年代的淮北高越一帶,由於化肥廠污水排放導致該區岩溶水成為重度污染區,污染指數高達100。雖然點狀污染主要發生在局部地區,但隨著時間推移,污染暈將不斷擴大,引起更大范圍的地下水污染。
圖6-25 大石門水庫水與附近岩溶地下水常規離子相關圖
點狀污染危害比較大的是泉源區的污染,它缺少含水層對污染物的凈化降解過程,因此是直接的混合污染。朔州神頭泉、陽泉娘子關泉、長治辛安泉、靈丘水神堂泉、濟南趵突泉、棗庄十里泉、安陽珍珠泉的氨氮、細菌污染,無疑是與當地居民生活活動有關。
二、岩溶水文地質條件改變引起的污染
泉水斷流與區域水位下降將改變一些地區的岩溶水文地質條件。
在東部覆蓋型岩溶區,天然條件下岩溶地下水向上頂托補給鬆散層孔隙地下水,由於區域水位下降使得上覆鬆散層孔隙地下水向下反越流補給岩溶水。在唐山開平向斜北翼,煤礦開采疏干使得岩溶地下水位降到地面以下253.42m(2000年末水位),在礦井突水後判斷水源是否來自下伏奧陶系岩溶含水層的水化學標志之一是看其中硝酸鹽含量大小,其原因是農業施肥及生活污染的上覆鬆散層孔隙地下水補給岩溶水後,使得岩溶水中硝酸鹽含量增高。山東(如淄博辛店-南仇-大武水源地,棗庄丁庄水源地)很多地區岩溶水以及向斜盆地型岩溶水系統模式中硝酸根含量偏高的原因與此關系非常大。淮北市區開采前岩溶水水位一般高於孔隙水位1~2m,岩溶水頂托補給孔隙水,大量開采岩溶水後,岩溶水位降低,孔隙水進而越流補給岩溶水。開采致使地下水位急劇下降,開采中心水位已下降40m以上,地下水開采漏斗也迅速擴展,引發了一些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質日益惡化,水中硬度和TDS呈逐年升高趨勢(王式成,2001)。
黑龍洞泉的季節性乾涸後,出現了釜陽河污水倒灌,使得岩溶水的含量由40mg/L增加到98mg/L,並出現鉻、鎘等中金屬的污染問題。
一些地區發生岩溶塌陷後,塌坑成為污水進入岩溶含水層的通道(照片6-2)。
照片6-2 山東棗庄岩溶塌陷坑成為岩溶水污染通道
三、水動力條件改變對岩溶水的污染
在岩溶含水層內部,由於水動力條件以及地球化學背景等因素,一些地區水質在近距離內相差較大,地下水開采形成的降落漏斗可加大不同水質水體混合並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山西柳林泉群,由分布在三川河南、北兩岸的80多個泉點組成。雖然三川河寬不足300m,但大量水化學分析資料表明,南、北兩岸的泉點水化學特徵存在極大的差異性(表6-12),總體表現為「北咸南淡」的特徵,且泉口向西約5km沙曲一帶岩溶水TDS達11095mg/L。目前泉水流量已由20世紀80年代前的3.95m3/s下降到目前的1.07m3/s(2008年平均值),且自來水及柳林電廠在泉口附近(南岸一側)打井開采岩溶水,隨著水位下降、降落漏斗的擴展,必然會襲奪北岸「壞水」進入開采水源地從而改變岩溶水水質。
表6-12 三川河南、北岸柳林泉水水化學特徵對比表 單位:mg/L
娘子關泉域內陽泉市區水源地,到2004年已形成開采型漏斗(圖5-8),隨著漏斗擴大至下游碳酸鹽岩滲漏段後,受污染河水入滲補給岩溶地下水將進入降落漏斗從而引起水源地的污染(圖6-26)。
在岩溶地下水埋藏滯流區打井開采引起「好水」、「壞水」混合的事例也值得深思。在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統內的陝西府谷橫溝為勘探煤田在黃河谷地內施工3眼井,其中最早一眼1979年完工,日出水量達到5329.5m3/d,30多年來一直自流不息,水的TDS卻由成井時的12150mg/L逐漸降低,2001年為8988.2mg/L,2004年為8809.85mg/L,到本工作調查時為6830.375mg/L(2008年11月)。無獨有偶,晉祠泉系統內,1977~1978年清徐縣建成平泉和梁泉兩處自流井群(照片5-3右),共14眼深井,最大自流量達1.03m3/s(到2006年全部斷流),自流井群是造成晉祠泉斷流的直接原因。1976年開采前該處的岩溶水TDS為1600mg/L,水溫25℃;開采後到1981年TDS為1270mg/L,1986年降至1077mg/L,水溫也隨之分別降到23.8℃和21℃,2006年這些自流井全部斷流,新鮮水無法抵達,於是水的TDS又開始升高,到2008年達到1317mg/L,水溫也升至23.5℃。而黑龍洞泉系統煤礦排水造成東部岩溶水淡化也是典型實例(圖5-22)。這種水質變好的實質是大量「好水」被襲奪,是改變水動力條件後造成岩溶水變相污染的現象。
圖6-26 陽泉市水源地開采型漏鬥引起岩溶地下水污染示意圖
9. 清徐縣正在抽查的事有什麼
一般抽查的就是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或者是打黑除惡
10. 交城至清徐縣,環境污染特別嚴重,為啥沒人管
沒人管是因為沒人投訴,你要是投訴了,上面領導就知道了,接著肯定會有人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