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依法治國的技巧
Ⅰ 簡述依法治國的基本看法怎麼答啊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式載入憲法。1999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並明確提出了「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2004年4月,國務院又頒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目標任務,即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今年,中央政法委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政法各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黨和政府正在堅定不移地逐步推進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進程。
作為一名司法工作人員,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通過學習培訓正確認識和理解有關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十分重要,這是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前提,是正確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性工作。下面筆者就依法治國的有關問題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關於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依法治國具有深刻的內涵。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的闡述,依法治國理念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必須首先維護憲法的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三)嚴格依法辦事。這是法治區別與人治的重要標志,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要貫徹職權法定原則、有權必有責原則、用權受監督原則和違法受追究原則。
對依法治國深刻內涵一定要作全面正確的理解,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實踐中甚為流行的一種不符合依法治國實質內涵的「法制工具論」。所謂「法制工具論」的實質就是指把法制置於人治之下,從根本上否定法制的前提性和普遍約束力,視法制僅僅為管理的工具,當管理手段缺乏時,要求增加管理職權的立法呼聲十分強烈;當管理手段受到法制限制時,則對法制棄之唯恐不及。事實上我國歷史上並不缺乏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國家的先例,著名的如戰國的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等,如果按照「法制工具論」的觀點推論,我國歷史上的這些「變法」都可以稱為「依法治國」了,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因為我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從來都沒有也不可能把自己、把國家機器擺進去而受法律制約。如果「法制工具論」能成立,那麼中國共產黨在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國」的治國基本方略,其先進性也就無從體現了。
依法治國的「國」字,應該是指國家機器和公民二個層面。如果認為只指公民,那就是「法制工具論」。歷史和事實無數次地證明,如果不先治好國家機器和官員,那國家是很難治好的。因此,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
二、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行政
我國現行約35000多件法律法規規章中,約佔80%的屬於行政法范疇。而且行政權具有最為活躍、最為廣泛的特點,自由裁量的空間很大。有人戲稱行政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事實上,行政權也是最容易膨脹、最需要控制,又最難控制的國家權力。現實中存在這樣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一)行政權大量地侵犯國家立法權。如有關行政主體超越職權立法、部門利益「法制化」;行政主體不依法行政等。(二)沒有行政組織法,行政主體職能交叉造成管理混亂。如行政機構職能配置缺乏法律論證,職能設置不科學造成交叉;設置許多沒有法律依據的臨時機構行使行政職權等。(三)行政執法與經濟利益掛鉤。(四)地方政府行為存在大量行政違法。(五)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導致行政程序不規范、不統一。(六)有的領導幹部學法不守法。
在現實社會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做法是,政府機關在依法行政的口號和旗幟下,偏面地強調加強行政權、保障行政權、擴大行政權,在制定的行政依據中大量地塞進反映本部門、本地區利益的內容,有的甚至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還強令下級遵守和執行,又美其名曰「嚴格執法、依法行政」。這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政違法。是「法制工具論」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表現。
行政權的特點和上述現實狀況表明,行政主體能否依法行政成了能否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之所在。
三、對依法行政基本涵義的理解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義是指行政主體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事行政行為,不得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從這個基本涵義出發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條:第一,「法」本身一定要體現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就是說法本身必須是合憲的。第二,行政活動一定要藉助法律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依法進行的行政行為會遭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阻力)。第三,行政活動要受到法律的規制,以體現公開公平和公正,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
對自然人和行政相對人而言「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對國家機關和行政主體及行政人而言,「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這是法治社會普遍適用的原則。但是不是意味著,行政主體的任何行政行為都得遵守「法有明文規定」,否則就是不依法行政呢?其實也並非這樣的簡單。在行政法學界有三種學說比較有名。(一)全部保留說。要求全部行政行為都得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二)權力保留說。要求權力性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權力由法律保留給自己),非權力性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三)侵益保留說。侵益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授益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目前行政法學界對第二種學說大多持贊同態度。筆者也同意權力保留說。例如,行政機關召開機關工作會議,這當然也屬於行政行為,但此行為不涉及該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是一種非權力性的行為。非權力性的行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只有象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規范等涉及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關系的行政行為即行政權力性行為才需嚴格遵循「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規則。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關繫到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大問題。
Ⅱ 有關依法治國的趣味問答
依法治國,是堅復持和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Ⅲ 政治答題技巧
題型一、「體現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體現型的設問中有「體現了什麼」「怎樣體現」「如何體現」等字眼。
【解題技巧】:具體的解題思路是:定點——聯系——梳理——作答
一定點:確定考核的知識點是什麼;
二聯系:聯系所給材料與所學知識;
三梳理作答:將材料所給的信息與考核的知識點一一對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點,作答時要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題型二、「反映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反映型」的設問,一般來說所給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圖表式的,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反映了什麼問題或現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變化.
【解題技巧】:不管是哪一種設問的情況,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學的知識加以表明。做這類題關鍵是對材料所給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採用定點法。同上
題型三、「為什麼(原因)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一般設問以「為什麼說」,「為什麼要」等形式呈現
【解題技巧】:具體有三種方案:
第一種:從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開。必然性亦可理解為緊迫性,也就是應客觀規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狀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現實意義。
第二種:從為什麼要、為什麼能的角度展開。一定要緊扣題意且聯系教材知識來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時還要分析能夠這么做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第三種:從政治、經濟或文化、歷史或現實,內因與外因等角度展開,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濟後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題型四、「怎麼辦(對策)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來講都是給出了確定的主體,如黨、國家、政府、公民、企業、消費者和個人等。並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內容。
【解題技巧】:解答此類題目時,可採用定點法,同題型一。
凡是經濟學中見到如何經營類題時,應想到:
(1)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
(2)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技術;
(3)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4)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5)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6)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7)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運用政治學知識回答如何做,一般會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角度來回答,但具體的又可以從黨、國家機關、公民角度回答:
從國家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履行國家職能和堅持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方面回答
從黨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黨的領導方式和黨的建設角度回答;
從公民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及其關系的處理角度回答。
從哲學角度回答怎樣做的問題,一般要側重於方法論,原理不用過多表述,但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來談,要體現哲學的思想與方法的要求。
題型五:「意義或影響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有「積極影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政治意義」等
【解題技巧】:一般意義類主觀題回答的角度和術語可以歸納如下:
一、經濟意義
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1、(有利於)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
3、(有利於)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4、(有利於)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5、(有利於)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
6、(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描述對外經濟意義
1、(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境。
2、(有利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義
對國家的政治意義
國內有關活動
1、(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真正做到「三個代表」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有利於)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建設法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
3、(有利於)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
對外交往活動
1、對我國的意義:(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
2、對地區,世界的意義:(有利於)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對黨的政治意義
(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義
(有利於)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發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以德治國。
題型六「認識(評價)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通常是材料先給出一個重大的社會現象,然後要求用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常見設問有「如何認識」,「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象的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象」等等
【解題技巧】:此類題可按照「判斷表態」——「闡述道理」——「明確做法」的解題思路來作答,也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解題思路來作答
「是什麼」——即題目說(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題目觀點是對還是錯
「為什麼」——即說(做)這件事的依據、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這件事的危害性
依據——是說(做)這件事的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理論依據;
重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必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說(做)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觀條件,使做這件事成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會導致怎樣的消極後果。
「怎麼辦」——即黨、國家、公民、企業、消費者、個人等准備怎樣做這件事,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
回答時先原理,後結合材料要全面,辯證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態度要鮮明。
題型七「啟示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為背景,要求談談該事例、事件的經濟學、哲學、或政治學的啟示,其形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麼啟發」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
【解題技巧】: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一般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材料說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們應該怎麼辦。一般情況下,偏重於回答「怎麼辦」,答題時格式應為「原理+材料說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應該怎麼辦」。
答案一般寫明原理或知識點,做到觀點材料的結合即可,不必詳細展開去分析。
題型八「依據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主要是分析黨和政府解決某問題的措施的經濟學、哲學、或政治學依據。一般來說其設問主要有:第一,確定某知識范圍,要求分析或說明材料對應的某方面的理論依據;第二,未確定某范圍,要求從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論依據。
【解題技巧】:答案構成:(1)未限定某觀點,則應從不同角度分析,選擇主要的幾個觀點,每一個觀點都按照「原理、方法論+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簡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則依據這一觀點包含的辯證思維層次進行分析。按照「觀點+題中的做法或言論是如何抓住或符合(違背)這一觀點的+意義」模式作答。
題型九「圖表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圖表式論述題的圖表一般由「表題、圖表(圖表的形式常見的有表格式、坐標式、餅狀式、柱狀式、曲線式)、注釋」三部分組成。設問通常是由2~3個小問組成。常見的設問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別(或共同)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
2、表一、表二有何內在聯系;
3、請你談談對表格所反映現象的認識,或問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
【解題技巧】:審題要先審設問,後審材料(圖表),這樣可以增強材料的目的性。
審設問要注意:
1、宏觀把握設問之間的關系。設問之間的關系:一種是並列關系,各小題圍繞中心相對獨立;一種是遞進關系,層層深入,其基本順序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2、微觀具體分析設問要求。第一問:一般問的是圖表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這時要特別注意看清題目問的是圖表「分別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還是「共同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象(即將圖表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實現有定量到定性的轉換),還應指出這一現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和隱藏的信息及本質性問題。
第二問:一般問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聯系,這些聯系主要包括四種情況:
(1)原因和結果的關系(2)一分為二的關系(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4)前後相繼的關系 。其中又以(1)(2)較為常見。
第三問:一般要求結合圖表、文字談認識。一般做認識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是:「是什麼」「為什麼」「有何意義和後果」「怎麼辦」。在答題時要注意將材料和教材原理結合起來,避免材料和原理「兩張皮」
審圖表要注意:
1、讀圖表的標題。圖表的標題反映了圖表的主題或中心。
2、讀表格內的項目和數據等內容,這是答案的主要來源。關鍵是能從對比中發現問題,發現變化,發現差距,縱向對比用來說明變化(如有個較大的增長或減少),橫向比較來說明兩者的差距。
3、讀表注(備注)。表注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對答題有較大的影響。解釋性的備注是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補充性的備注則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之一。
Ⅳ 簡答題 什麼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Ⅳ 請詳細敘述依法治國的四個要點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四點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力保障)。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Ⅵ 如何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抄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
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
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
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
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
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
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
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
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
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
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
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
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Ⅶ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
答案抄C
本題考查依法治國襲的理解。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
Ⅷ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