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管理
❶ 中國的公共管理與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有哪些不同
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吧
❷ 公共管理碩士的在中國
簡介
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應:積極穩妥的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體系,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和國務院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標志著MPA教育在中國正式啟動. 2001年2月9日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聯合發文,成立了全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月22日召開了成立大會,其常設執行機構———秘書處設在中國人民大學,人事部副部長尹蔚民擔任MPA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紀寶成校長擔任指導委員會的第一副主任委員,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朱立言擔任指導委員會的秘書長。
首批MPA試點院校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03年新批MPA培養單位
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湘潭大學、重慶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蘇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山西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安徽大學、中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內蒙古大學、新疆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合肥工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2014年新批MPA培養單位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MPA培養現狀
自2001年10月首屆MPA招生開始,2001級,2002級MPA共計招收了7000餘人,2003級MPA招生也即將完成,據估計將錄取近4000人.2004年10月,全國47個MPA培養單位將開始新的MPA招考,屆時全國擁有MPA試點培養單位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將達到24個。到目前為止,全國首批MPA試點院校已有多所學校的部分MPA學位論文已經通過答辯,中國自己的MPA即將踏上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講,MPA教育已在中國變為現實。
❸ 在中國如何參與公共管理中機構的構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及其機構的社會影響力和作用面正在迅速擴大,加強公共管理機構與社會公眾間的有效溝通就顯得愈益緊迫。這里所講的溝通是指,公共管理機構作為公共事務管理的主體與公眾之間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所進行思想與信息的交流過程。通過協商對話、雙向溝通可以及時全面地將有關信息傳遞給公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眾的意見、建議、要求和呼聲及時地為公共管理機構所了解,並將其中的真知灼見採納到有關的政策和措施中,使之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協商對話、雙向溝通使公共管理機構的活動增加了透明度,適應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參與意識逐步提高,公民意識日益增強的需要,創造了以誠相見的合作氣氛,從而樹立起公共管理機構的整體形象
❹ 中國公共管理發展特點
公共管理是一種體系,也就是政府要引導企業和個人盡可能利用高效的方式來實現經濟增長,這也是實現公共領域服務和管理常態化的體現。再者,公共管理的定位就是政府能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正因為此,也有少數公共管理者則認為,為追求個人最大利益,免費使用公共資源,導致公共資源被嚴重濫用和耗竭,從而導致個人的理性和集體的非理性,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更為重要。公共管理也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模式,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執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務等等,也是對公共管理者的一種實踐和培養,通過管理能幫助管理者達到有效實施管理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幫助管理者及時解決遇到的管理問題,從而促使管理者加強對管理原理及管理方法的學習,以此來提升管理的效率。公共管理的綜合性很強,同時也且有較強的現實性,在多方面有待於加強公共管理。本文首先從我國公共管理的特點著手,闡述了我國公共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對我國政府管理模式進行了創新分析和討論。
❺ 公共管理在中國興起的體制背景簡答
(一)新公共管理興起的時代背景 新公共管理運動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化對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計算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的、地域的、地方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空前增強。在全球化環境中,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的關聯度不斷趨向復雜化,信息、知識以無與倫比的速度擴展開來,社會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多樣化,且變化的周期日益縮短,決策的隨機性、時效性大大增強,處於政治系統核心和敏感部位的政府公共行政,少不了要受全球化大潮的沖擊和影響。這要求政府必須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准確的辨別力、判斷力,具備隨時捕捉客觀環境發生變化的信息的能力,並據此迅速調整管理戰略,制定相關對策。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按部就班的政府將導致國家失去競爭力,並最終使政府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思潮、文化相互碰撞,也使社會利益和價值目標日益多元化,人們在思想上的共識逐步喪失,統一的、普遍認可的標准不斷模糊,每一種主張、理論、主義、意識形態都可以自成體系,自行其事,自己就5是裁判,而不再仰仗傳統意義上的『真理』和作為『真理』的載體的那種權威。①工業化時期形成的大多數統一意志的民主,已經被日益凸顯的個性化特徵所取代,各種社會利益、價值取向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分化為各種亞文化群各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各自看電視中不同的節目,各自在不同類型的店鋪買東西,各自駕駛不同類型的汽車,我們已經由具有涵蓋廣泛而相當劃一的中產階級組成的大眾社會轉變為甚至在中產階級內部也有很大文化差異的『馬賽克社會』。②這種多元化社會必然要求政府具有整合多元利益的能力,以維持既有秩序和社會穩定。
2、信息技術革命對政府管理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衛星通訊、計算機和互聯網等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步入一個以信息化為特徵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規定世界上權力與財富性質的游戲規則已經改變。權力不再以諸如某個辦公室或某個組織的權威之類的傳統標准為基礎,財富的含義正在從諸如黃金、貨幣和土地之類有形的東西轉移開去。一個比黃金、貨幣和土地更靈活的無形財富和權力基礎正在形成。這個新基礎以思想、技術和通訊占優勢為標志,一句話,以『信息』為標志。③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也不可避免地對公共行政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長期以來政府對公共信息的壟斷,普通百姓取得信息的速度幾乎和政府領導者一樣迅速,長期以來蒙在政府臉上的面紗被揭開了,民眾對政府的神秘感便隨之消失。政府不再是公眾行為的單向控制者,公眾也不再是政府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公民和社會團體更容易參與公共管理活動,並對公共行政的回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公共行政趨向靈活、高效提供了技術支持。藉助於信息技術,政府辦公趨向於自動化、電子化、網路化,使信息共享更為便捷,為在信息處理和傳遞過程中減少中間環節提供了可能。正如奈斯比特所評價的,電腦將粉碎金字塔:我們過去創造出等級制、金字塔式管理制度,現在由電腦來記錄,我們可以把機構改組成扁平式。④此外,信息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效率,相應地提高了決策速度,為政府快速了解掌握公眾的需求並及時作出回應提供了條件。
❻ 公共管理在中國發展地位和意義是急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是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目錄[隱藏] 1 起源 2 陳氏公祠 3 郡望 4 堂號 5 名人 5.1 古代名人 5.2 近代名人 5.3 現代名人 6 相關條目 7 外部鏈接
[編輯] 起源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劉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陳氏,實為劉氏,(春秋時)因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 白氏改姓,《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於隋初改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之陳氏。白姓原為龜茲王帛氏,因入仕內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視,而改為陳氏,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叫令英,史稱陳令英。 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另外台灣被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後,將原住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有些人改為陳姓。
[編輯] 陳氏公祠 廣州陳家祠,是中國最古老的陳氏祠堂之一,建於清朝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間(1890年-1894年),為陳姓廣東人、海外華人尋宗的祠堂。陳家村遍布中國各地。
[編輯] 郡望 河南潁川郡: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河北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江蘇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江蘇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江蘇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境內洛陽市一帶。
[編輯] 堂號 潁川堂 德星堂 德聚堂 義門堂 繩武堂 金敦堂 雍睦堂
[編輯] 名人 [編輯] 古代名人 陳朝皇帝 陳勝 陳嬌-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後 陳湯 陳平-漢高祖的大臣曾任丞相 陳蕃 陳寔-東漢太丘長 陳亢-孔子弟子之一 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 陳宮-被譽為擁有《王佐之才》的名軍師 陳圭 陳登 陳武-東吳將領 陳琳-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陳壽-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作者 陳慶之-南北朝第一名將 陳陶-唐朝詩人 陳碩真-女皇 陳廷焯 陳政 陳元光-開漳聖王 陳忠 陳邕-忠順王 陳子昂-唐朝詩人 玄奘(陳禕)-中國著名三藏法師 陳鴻-唐朝作家、史家 陳亮-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 陳東-著名大學士 陳居中-南宋畫家 陳師道-宋朝詩人 陳與義-宋朝政治人物 陳希夷-相傳紫微斗數及太極圖皆為他創 陳叔達 陳子龍 陳澧 陳友諒-大漢皇帝 陳洪綬-中國明代畫家 陳永華-明鄭將領 陳圓圓 陳家洛-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主角) [編輯] 近代名人 陳誠-前任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布雷-被稱為蔣介石之文膽 陳獨秀-五四運動 總司令 陳玉成-太平天國 將領 陳毅-中國元帥 陳賡-中國大將 陳儀 陳群 陳景潤 陳三立-清朝詩人 陳衡恪-中國畫家 陳寅恪-中國歷史學家 陳雲 陳樹藩-袁世凱的親信 陝西督軍 陳宦-袁世凱的親信 四川督軍 陳之藩 陳大齊 陳省身 陳寶箴- 維新人物 陳白塵- 戲劇家 陳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屬材料學家 陳炯明 陳其美 - 民國初年政治人物 陳果夫 - 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立夫 - 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聯壽 陳乃光 陳忠實-中國小說家 陳中凡-古典文學家 陳之佛-中國畫家 陳王廷-太極拳創始人 陳忱 陳維嵩 陳恭尹 陳沆 陳衍 陳紹禹(王明) 陳挺 陳廷驊 陳延祚 陳嘉庚- 愛國商人 陳中和- 台灣四大家族之一 陳姓的創始者 陳衡哲- 中國女作家。生於江蘇省武進縣,原名陳雁鳥,字乙睇。筆名莎菲 [編輯] 現代名人 陳水扁 - 前任中華民國總統 陳唐山 - 前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前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 陳師孟 - 前任台灣中央銀行副總裁 陳文茜 - 前任民進黨立法委員,現任政論性節目主持人 陳定南 - 前任中華民國法務部長 陳天橋 - 盛大集團總裁 陳維昭 - 前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陳文統(梁羽生) - 中華民國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陳喆(瓊瑤) - 台灣著名言情小說女作家、影視製作人 陳詩欣 - 台灣跆拳道選手,台灣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2004年雅典奧運) 陳瑀涵 - 2004年台灣中華港都小姐冠軍,2006年亞洲小姐台灣賽區冠軍、總決賽八強 陳美鳳 - 台灣知名、女演員、歌手、主持人、作家 陳昭榮 - 台灣演員 陳信安 - 台灣籃球明星 陳綺貞 - 台灣歌手、詞曲創作者 陳海茵 - 東森新聞台晚間新聞主播 陳喬恩 - 台灣知名、女演員、歌手、主持人、作家 陳嘉樺 - 台灣知名藝人,偶像團體「S.H.E」的成員,即Ella 陳建州 - 台灣知名藝人,即黑人,我愛黑澀會主持人 陳 雷 - 台灣歌手 陳紹誠 - 陳立夫之孫,台灣媒體封為時尚F4 陳金鋒 - 知名職棒選手,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La New熊 陳致遠 - 台灣的棒球選手之一,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陳義信 - 台灣的棒球選手之一,前中華職棒兄弟象隊(1991年—1996年)及台灣大聯盟嘉南勇士隊(1997年—2000年)的王牌投手,背號17號,外號假日飛刀手。 陳一郎 - 已故台灣歌手 陳震雷 - 已故台灣演員 陳柏安 - 物理治療學生,為發現GreaterTrochanterMuscle(大轉子肌)之人,又稱為大轉子肌之父。 陳祁礽 - 台灣出生之一名安分守己的老百姓,現已移居澳大利亞為自己的前途打拚。 陳泳錦 - 國際中華小姐冠軍 陳淑蘭 - 1988年度香港小姐競選亞軍 陳法蓉 - 1989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 陳茵媺 - 2006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 陳倩揚 - 2008年度香港小姐競選亞軍 陳港生(成龍) - 香港藝人 陳祖明(房祖名) - 香港藝人 陳芷菁 - 香港藝人 陳敏之 - 香港藝人 陳丹丹 - 香港藝人 陳法拉 - 香港藝人 陳百祥 - 香港藝人 陳秀珠 - 香港藝人 陳伶俐 - 香港藝人 陳 友 - 香港藝人 陳 豪 - 香港藝人 陳文靜 - 香港藝人 陳良韋 - 香港藝人 陳松伶 - 香港歌手 陳小春 - 香港歌手 陳奕迅 - 香港歌手 陳冠希 - 香港演員 陳慧嫻 - 香港歌手 陳慧琳 - 香港歌手 陳慧珊 - 香港藝人 陳凱怡 - 香港藝人 陳啟泰 -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陳煒 - 前香港亞洲電視藝員,1996年亞洲小姐冠軍 陳嘉穎(珈潁) -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陳秀雯 -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歌手 陳彥行 -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陳忠和 - 中國女排教練 陳日君 - 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 陳婉嫻 - 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鑒林 -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偉業 -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智思 -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曉東 - 香港歌手 陳家欣(泳兒) - 香港歌手 陳妙瑛 - 前香港藝人 陳仕文 - 香港配音演員、演員、藝術工作者 陳志雲 -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營運總經理 陳佩琳 - 香港亞視新聞主播、高級記者、助理監制 陳凱欣 - NOW-TV新聞主播、副采訪主任、專題節目監制 陳愛薇 - CNBC駐香港特派員,美國南加州大學校友 陳貝兒 - 無線收費電視無線娛樂新聞台主播、曾任職有線娛樂新聞台多年 陳佩瑩 - VTC傳媒事務經理,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陳可辛 - 香港電影導演 陳卓智:香港配音演員
陳嘉上 - 香港電影導演 陳雲生:新界西區議員
陳永信 - 資深配音演員 陳琬琛:新界西區議員
陳欣健 - 香港電影工作者,著名主持人 陳勛奇 - 香港資深音樂人,演員,導演及製片人 陳美詩:香港電視藝員、電影演員、歌手、節目主持人、模特兒 陳美齡 - 生於香港,現居日本東京都。為旅日歌手、演員、隨筆家、小說家並擔任大學教授、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等。 陳淑庄 - 香港立法會議員,中西區區議會民選議員,選舉委員會法律界代表,大律師,公民黨黨員,公共專業聯盟委員 陳樹英 - 新界西區議員,前區域市政局議員。
❼ 從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談中國政府和市場的相互聯系
中國公共管理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各國都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問題。作為中國公共管理中的一個基本關系,研究它對把握中國公共管理特點非常重要。
中國經濟體制與行政體制的創新,決定了中國公共管理理論與西方國家的某些不同
我國曾經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全面萎縮,幾乎不存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改革開放中,隨著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逐漸取代政府指令對社會資源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而政府則主要通過各種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直接和間接的宏觀調控。市場經濟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運行方式,也推動政府不斷轉變職能,深化改革。但我國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雖然也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但更主要地體現了中國經濟體制與行政體制的創新,從而決定了中國公共管理理論與西方國家的某些不同。
首先是關於市場的認知問題。在西方社會,市場規則首先是由「公平交易、平等買賣」體現的個人價值,它積淀下來的是「自由、平等、競爭」觀念,這構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支柱。資本主義市場從人的本性解釋了競爭中的逐利行為,從而奠定了最根本的倫理基礎,進而確立了自私的合法性價值地位。
我們要建立的卻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們所理解的市場是一種工具理性,市場本身不代表積極或消極的意識形態,只有被應用於實現具體目的時才具有道德評價的可能。也就是說,市場的價值源於它所服務的利益和目的。我們把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利用市場機制刺激私有部門的經濟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最終實現的是共同富裕。
其次是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這方面,「小政府即是好政府」的主張一直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作為西方保守主義代表人物的美國總統里根曾經說過:「政府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問題的根源」。他們認為,政府的經濟功能應該被限制在少數幾個有限方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是積極的,政府是消極的,因而政府的作用越小越好。
政府與市場不是對立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
基於不同的市場認知,中國公共管理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採取了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立場。政府與市場不是對立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化策略中,市場依然是自利性的,引入市場機制是希望通過生產發展來服務於公共利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本質是在公共利益的導向下,由政府過濾市場機制中自發的盲目性或者其它消極因素。政府與市場統一於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執政黨的領導。在我們看來,市場機制是要藉助和利用的工具,也是需要監管的對象。市場如果總體上抵制了公共利益的價值目標,盲目自由的市場將對經濟運行和公共事務治理帶來深重的危害。當前的金融危機讓我們意識到「不受約束的市場是多麼的可怕」,而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某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因迷信於「自由市場」而難有建樹也說明偏頗的政府—市場關系對公共管理的影響何其深遠。
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的實現,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而公共管理的制度架構中也為發揮政府主動性留下了充足空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藉助於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同時還有賴政府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宏觀調控。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與市場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明確各自的職責。我們既不會追求小政府大市場,也不會以政府排擠或壓制市場活力。政府的積極並不以排斥市場或社會的積極性為代價。公共事務的治理將有賴於整個社會中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
❽ 在中國公共管理相當於行政管理嗎
作為最簡單的解釋,從字面意義上區別吧。
公共是一種價值取向,針對於「私體」而言的;並且公共所包含的范圍遠比政府范疇大,政府是公共中的第一主體。
行政呢,是指組織內部非業務性質的工作,這個組織可以是公共組織,也可以是私人組織。
管理呢,是一種達成有效性的工具。
綜上可見,公共管理,是對公共領域內的一種管理(包含業務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行政管理,是一種包含「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內所有組織的一種非業務性質工作的管理。
所以說,公共管理既不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也不包含公共管理,只是二者有重疊之處,但又不相同。
❾ 當代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發展
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與展望
一、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主要成就
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發展的。[①]但是在改革現實的需求、領袖權威性的倡導、傳統理論的影響、國際環境的促進以及學科本身的適用性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②],中國行政管理學取得了飛速發展與長足的進步,為學術繁榮、人才培養及機構改革的推進作出了突出貢獻。總的說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初步確立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框架體系,使行政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科際界限越來越清晰,並取得了自己應有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
2.學術研究進一步細化和專門化,形成了若干個部門行政管理學和專業化比較強的研究領域。中國行政管理學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論原則的基礎上,加大了對部門行政管理學,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進了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細化和專門化。
3.行政管理學的學術團體與教學科研機構急劇增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學、科研體系。在學術團體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1987年成立了全國行政管理教學研究會,1993年還成立了全國行政管理青年研究會,1995年以後全國各省市相繼建立了行政管理學會;在研究機構方面,國務院有關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編制部門、各省市社會科學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創辦了大量的研究機構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學教學方面,全國除國家行政學院外,還成立了30餘個地方行政學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學系或專業;在教學層次上,有博士、碩士、大學本科和大專等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並且我國自90年代末期還開展了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教育。
4.培養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學專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他們大多數目前已成為各級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堅;同時向社會,特別是向青年學生和黨政機關傳播了行政學方面的知識,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觀規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5.緊密圍繞行政改革現實的熱點開展研究,為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行政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必須結合改革實際才會有生命力。20多年來,伴隨著改革的進程,行政管理學界結合實際,對機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與公務員制度、政企分開、後勤體制改革等專題進行了各種形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觀點與思路,對政府領導層的決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國外一些行政管理學學術團體和專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國際學術活動有很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二、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面臨的困境
我們在充分肯定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成就的同時,還必須對中國行政管理學存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認真地審視中國行政管理學,我們就會發現,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與嚴峻地挑戰。關於行政管理學發展面臨挑戰與危機,學術界似乎已達成共識,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③] 我們認為,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主要面臨如下困境:
1.中國行政學就整個而言,還處在引進、消化和吸收階段,在思維邏輯和理論體繫上還沒有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學的窠臼。現代行政管理學產生於西方。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經歷一個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借鑒、提高,進而創立具有中國特點的行政學,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帶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行政學仍停留在引進、介紹的階段,就不能適應中國行政發展和行政改革的需要。特別是,我們對西方行政學的引進和介紹,缺乏系統性和深刻的分析,往往是東一郎頭,西一棒子,這就更不能滿足中國行政學從引進、借鑒到發展、創新的要求。
2.行政管理學的一些著作和教科書,相互模仿和抄襲的比較多,在理論體繫上和邏輯結構上鮮有突破和創新。正如已故著名行政學者徐理明所言,目前的行政管理學教材與著作普遍存在「低水平徘徊,重復性創作」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中國行政學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學者治學態度極不嚴謹。因此,它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行政學自身的形象和聲譽,而且也阻礙了中國行政學的發展和創新。
3.比較研究顯得極其薄弱。沒有比較,就沒有借鑒,也就不可能有較快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國外行政學、國外行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雖有過一些介紹,但從歷史的角度,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卻顯得不夠。這就大大降低了中國行政學的科學水平。國外行政學家羅伯特·達爾曾指出:「公共行政研究一天缺乏比較性,欲使它成為科學的企圖就一天無法實現。」[④]可見,比較研究對行政學發展的重要意義。比較研究不僅能夠使我們開闊視野,而且能夠使我們認清各國行政管理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探索出行政管理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此外,通過比較研究,還能夠使我們提出克服行政管理某些弊端的更有價值的觀點和方法。
4.行政學研究價值取向偏離。十幾年來,我國行政學研究基本上是以效率主義為導向的。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之下,存在著將公共行政簡化為一套行政程序、管理技術和工藝的傾向。而將公共行政的功能僅僅定位於政策的執行,使行政學變成了一種純技術性的學問。這種只重視探討工具的合理性,而不研究目的的合理性的傾向,有可能導致行政學理論和行政管理實際偏離公共性的正確方向。
5.行政哲學研究薄弱,使行政學研究缺乏更深層的理論指導和更堅實的理論支點。行政哲學不是一般意義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而是行政領域中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是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在行政領域中的具體表現形式的研究,即是從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的角度,對行政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括。研究行政哲學有助於行政管理學的健康發展,有助於提高行政實踐的自覺性。而我國行政哲學還處於初創階段,研究水平比較低。[⑤]
6.理論脫離實際傾向比較嚴重,理論滯後於現實,行政管理理論的解釋能力不足,使行政管理學產生了合法性危機。迄今為止,許多行政學者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熱衷於演繹推理,熱衷於寫不痛不癢的文章,而不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甚至有許多人對中國政府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及其所存在的問題了解甚少。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既使行政學研究顯得蒼白無力,把行政學變成脫離行政管理實際的抽象的空洞的外殼,同時又使行政學的發展失去了理論的源頭。須知,一門學科的生命力根植於該門學科對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和指導能力。可以設想,對現實改革毫無解釋與指導能力的理論是多麼蒼白無力。
7.中國行政管理學只重視對政府自身管理的研究,而忽視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研究,從而使行政學的科學性大打折扣。事實上,現代行政管理的管理對象包括三個方面,即政府自身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而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學主要研究政府自身事務的管理,對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事務發展規律的研究較少涉足,這是極端不利於行政管理學發展的。
8.行政學研究方法單一和落後。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科學的方法是完成任務的橋梁和紐帶。同樣,科學研究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科學對方法論問題一直重視不夠,行政學研究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例如,我們重視質的分析,忽視量的研究;重視規范分析方法,忽視實證研究方法;習慣於靜態描述,忽視動態分析;重視非生態的方法,忽視生態分析的方法;重視生理分析的方法,忽視心態分析的方法。[⑥]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目前在我國公共行政學教學,特別是高級學位教育中,幾乎很少看到涉及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課程,在已發表的著作和論文中,有關方法論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加匱乏。
三、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擺脫困境的對策
提出問題的目的就在於探求解決問題的對策。我們認為,當前中國行政管理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鄧小平行政管理理論為指導,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為此,一方面,我們必須借鑒發達國家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經驗與成果,不能盲目排外;另一方面,必須從國情出發,進行創造性地吸收與轉化,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這需要行政管理學界的辛勤耕耘與艱苦努力。
2.加強行政哲學的研究,為行政管理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理論支撐。在當前,應注重對行政本質、行政主體、行政客體、行政決策、行政控制、行政方法、行政動力、行政規律、行政價值等問題的研究。
3. 理論研究要貼向現實。只有貼向現實,理論的構築才有根基,才有生命力。因此,行政管理學研究者要打破枷鎖,解放自己,走出學府,走進政府,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學奠定堅實的實證基礎。為此,必須打通學府與政府的溝通渠道,採取各種有效途徑,為了解政府管理實際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4.要改變研究方法,提倡實證研究、比較研究和系統分析、統計分析和歷史分析等方法,使行政管理學真正走出象牙之塔,成為一門既具有豐富的實際內容,又有科學的理性分析,既給人以啟迪,又引人思考,與中國行政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對中國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的學問。
5.採取「內聯外引」的策略,促進中國行政管理學持續發展。[⑦]科學學科的不斷增多,是科學知識體系進化的基本表徵。行政管理學是一個同外界聲息相同的開放系統,其進化是沒有止境的。因此,必須採取「內聯外引」的策略,進一步促進中國行政管理學的持續發展。所謂「內聯」是指加強輿論引導與組織合作,不斷積累力量,最大限度地壯大行政管理學研究的隊伍;所謂「外引」是指在行政管理學的研究中更廣泛地引入和移植其他科學門類、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為邊緣學科的萌生創設必要的條件。
6.加強行政管理學的比較研究,增加我們的知識存量。如上所述,中國行政管理學比較研究仍處於薄弱環節,應當加大對比較研究的研究力度。
四、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趨勢展望
雖然當代中國行政管理學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與挑戰,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又為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認為,只要我們採取積極對策,擺脫當前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困境,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繁榮與輝煌一定指日可待。具體說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必將體現出以下趨勢:
1.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行政管理學作為一個學科是在西方誕生的,目前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是舶來品,在經過20多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後,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要求十分迫切。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體現在以下方面:探討並最終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根據實踐需要確立並調整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基本范圍與重點領域;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行政管理學課程體系與教育體系;探討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原則、技術、方法在我國的適用范圍與條件。一句話,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就是要使行政管理學研究紮根於中國的土壤,解決中國的問題,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服務,體現中國的特色。
2.行政管理學的系統化。20世紀80年代研究的重點是行政管理學基本原理的總體構建,90年代以來,行政管理學基礎理論研究開始擴展到重要的分支學科與分支領域,如組織理論與組織行為學、公務員制度、行政決策學、領導科學等。21世紀行政管理學理論將深入到其他分支學科,如行政發展與行政現代化理論、行政生態理論、行政改革理論等。隨著研究熱點的多元化和向分支領域中的滲透,行政管理學的學科建設與研究范圍必將趨於系統化。
3.行政管理學的綜合化。政府行政管理是一個龐雜的體系,行政管理學發展將會更多地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進一步緊密結合開展綜合研究。行政管理學的綜合化趨勢,一方面是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相互借鑒滲透,另一方面研究的領域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需要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
4.行政管理學的應用性。這主要體現在:一是行政管理學將突破定義學、分類學、定性學、原則學的基本模式,加強行政管理操作層次與操作技術的研究。二是行政管理學將從實踐中發掘新的研究課題,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三是行政管理學研究將加強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5.行政管理學的國際化。加強與國際行政管理學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走向國際學術論壇,介紹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現狀與主要成果,讓世界了解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與經驗;同時,中國行政學界應加強對國際行政管理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及時把握國際行政管理學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行政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
❿ 中國公共管理學院的排名
2008中國大學管理學前100名
管理學包括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圖書檔案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8個本科專業。
管理學雖然是近幾年增設的學科,但競爭激烈、發展速度很快。授予的管理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9.18%,管理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64%。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2257名是管理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5.65%。
目前,管理學已經超過農學,成為中國第4大學科。2007年,開設管理學專業的大學共572所。
名次
等級
校名
1
A++
西安交通大學
2
A++
清華大學
3
A++
浙江大學
4
A++
上海交通大學
5
A++
武漢大學
6
A++
中國人民大學
7
A++
北京大學
8
A+
復旦大學
9
A+
中山大學
10
A+
南京大學
11
A+
天津大學
12
A+
南開大學
13
A+
華中科技大學
14
A+
四川大學
15
A
廈門大學
16
A
上海財經大學
17
A
南京農業大學
18
A
北京師范大學
19
A
東南大學
20
A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1
A
吉林大學
22
A
重慶大學
23
A
同濟大學
24
A
東北財經大學
25
A
中國農業大學
26
A
西南交通大學
27
A
大連理工大學
28
A
中南大學
29
A
哈爾濱工業大學
30
A
湖南大學
31
A
東北大學
32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3
A
華南理工大學
34
A
暨南大學
35
A
浙江工商大學
36
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37
A
山東大學
38
A
江西財經大學
39
B+
西南財經大學
40
B+
北京理工大學
41
B+
西北工業大學
42
B+
中國礦業大學
43
B+
武漢理工大學
44
B+
電子科技大學
45
B+
華東師范大學
46
B+
西南大學
47
B+
南京理工大學
48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49
B+
華中農業大學
50
B+
上海大學
51
B+
中央財經大學
52
B+
浙江師范大學
53
B+
南京師范大學
54
B+
北京交通大學
55
B+
華中師范大學
56
B+
天津財經大學
57
B+
浙江財經學院
58
B+
河海大學
59
B+
華南農業大學
60
B+
蘇州大學
61
B+
湖南科技大學
62
B+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63
B+
南京財經大學
64
B+
華南師范大學
65
B+
湖南師范大學
66
B+
浙江工業大學
67
B+
寧波大學
68
B+
上海理工大學
69
B+
汕頭大學
70
B+
山西大學
71
B+
合肥工業大學
72
B+
鄭州大學
73
B+
揚州大學
74
B+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75
B+
廣東工業大學
76
B+
廣州大學
77
B+
山東農業大學
78
B+
福州大學
79
B
南京審計學院
80
B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81
B
西北大學
82
B
北京工業大學
83
B
安徽財經大學
84
B
江蘇大學
85
B
哈爾濱工程大學
86
B
南通大學
87
B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88
B
陝西師范大學
89
B
遼寧大學
90
B
廣東商學院
91
B
湘潭大學
92
B
西安理工大學
93
B
華僑大學
94
B
中國海洋大學
95
B
深圳大學
96
B
黑龍江大學
97
B
北京郵電大學
98
B
東華大學
99
B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00
B
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