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壤污染
1. 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污染帶來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威脅18億畝內耕地紅線,導致糧食和容農產品重金屬等含量超標,影響食物安全。
二、危害人體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
三、影響社會穩定。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遷工礦企業的職工安置,農民經濟受損和人民群眾健康受損的補償問題等,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1)農田土壤污染擴展閱讀
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
一、轉變理念,建立生態文明考核體系。要把土壤污染防治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要加快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將其納入幹部績效考核,進一步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
二、全民動員,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土壤孕育萬物,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形成全民動員、地方負責、部門支持的土壤污染防治總格局。防治土壤污染,保護人民健康,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2. 土壤污染
研究區主要經濟活動石油開采,對土體的影響表現為石油污染,石油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是隨著污染量的變化而具有很大不同。單就石油而言,不論其對植物和土壤的物理影響還是生理影響都是極為有害的,但是土壤對污染物有一定容量和自凈能力,植物對污染物也有一定的耐受力;當石油含量較輕時,土壤和植被受影響不明顯,生態環境變化不大;當石油污染上升到一定程度後,植被生長將受到影響,退化、枯萎以致死亡,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土壤的污染對食物鏈生態已產生較明顯的影響,調查表明,石油開采產生的重金屬污染物對環境生態系統中的天然植物、生活飲用水、糧食、蔬菜副食以及人體等都有不良影響。
5.3.3.1 土體污染源
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組成。
(1)鑽井污染源
1)廢鑽井液。鑽井過程中和完井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環境的廢鑽井液,雖都盡力回收,但仍有大量進入土壤環境,這些廢鑽井液中某些無機鹽、重金屬組分、油類和有機聚合物對土壤環境有較大影響;如有機聚合物使廢鑽井液的化學需氧量增加,Cr等一些重金屬離子為致癌物質。
2)鑽井岩屑。經過鑽頭破碎、隨鑽井返至地面的地層岩石碎屑,經振動篩與鑽井液分離後而進入泥漿池(沉沙池)。岩屑受泥漿浸泡、油浸而具有廢鑽井液的污染特徵,而且岩屑隨岩性不同對土壤環境也有不同影響。如含有較多的瀝青質和油母質等高分子有機物質的油頁岩、油泥岩,一旦進入土壤環境很難降解。
3)落地原油、柴油、機油等。鑽井過程中廢鑽井液、廢岩屑中含油,以及機房、成品油儲油裝置、動力系統等跑冒滴漏,油中含高分子石油烴及環芳烴組合,能在土壤中集聚並在植物根繫上生成一種黏膜阻礙根系呼吸和營養成分吸收,並引起根系腐爛。
(2)採油污染源
開采出來的油氣水混合液匯集到計量站,經油氣分離系統形成成品原油,在此過程中產生土壤污染。
1)落地原油。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成分為石蠟族芳烴、環烷烴和芳烴等;野外調查發現,原油外泄或散落到地面以後,在自然條件下殘留在地表的原油經過風吹日曬,往往呈現出片狀的黑色油污,不易清理;而且原油是高分子化合物,落地後遷移能力弱,很難下滲。
2)含油污泥(油砂)。原油采出液帶到地面的固體顆粒,包括除砂器分離、壓力容器底部及大罐、隔油池等清底污泥,以及污水處理系統分離污泥。其產生主要與地質條件、水質類型、工藝條件、處理工藝和處理葯劑種類有關;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
3)作業廢棄泥漿。油井在試油、大修、酸化壓裂等施工過程中,使用或完工後廢棄於現場的泥漿池、儲油池中的廢液,含有的原油、油層處理廢液等產生土壤污染。
(3)採油廢水污染源
石油開采過程中,采出原油含水;經過一系列工業流程使油水分離後,水輸送至注水站,用於回注地下驅油和平衡地層壓力,但仍有一小部分外排,經河流水系進入萊州灣或渤海灣;取這種污水灌溉會影響農田質量,或對灘塗、潮間帶土壤產生污染。
5.3.3.2 土壤污染及演化
由於區內地表污染源的分布,加之採油作業中產生的落地原油,使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主要污染物為鎘、油和揮發酚,但當前總體污染程度較輕。重金屬鎘按一級標准(0.20mg/kg)達標率為24%,二級標准(0.30mg/kg)達標率為68%,三級標准(1.0mg/kg)達標率為100%。石油檢出率為100%,新刁口北1.5km處檢出含量最大為14mg/kg,在該點周圍可見落地原油;墾利縣郝家屋子村北檢出含量最小為0.4mg/kg,在該點周圍未見油田機井。
對比近十年來土體污染數據,可發現全區污染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其中石油與六價鉻的變化最為明顯;油類平均含量由38.17mg/kg降至3.04mg/kg,下降了92%;六價鉻平均含量由51.79mg/kg下降至7.85mg/kg,僅為原有含量的15%;銅與砷含量有小幅降低,降幅分別為4.25mg/kg、0.86mg/kg;鉛含量變幅不大,平均含量為14.97mg/kg;污染物中僅汞含量有所上升,由0.038mg/kg上升至0.07mg/kg。
5.3.3.3 土壤凈化作用
在黃河三角洲選取3個試驗點進行土壤自凈試驗,了解土壤對污染物質的吸附凈化及自凈能力。試驗點分別位於東營西城萬泉村北、耿井水庫西北廣利河東岸50m處、勝利鎮稻鄉村溢洪河大橋北100m處;試驗點的油類和揮發酚污染物含量為:萬泉村北,每100g土中油類含量1.24mg、揮發酚0.002mg;耿井水庫,每100g土中油類含量0.90mg、揮發酚0.002mg;溢洪河北,每100g土油類含量0.70mg,揮發酚小於0.01mg。通過試驗資料得出如下規律:
1)當包氣帶岩性為粉質黏土時,土壤對油類有著較強的吸附凈化和自凈能力;當包氣帶岩性為粉土時,土壤對油類亦有較強的吸附凈化能力,但對油類的自凈能力較粉質黏土弱,受降水入滲的淋濾作用後易遷移到地下水中。
2)重金屬鉛鎘不易在包氣帶中吸附凈化,而易進入地下水中,然後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層中被吸附和沉澱析出;從而使地下水中的鉛鎘轉移至含水層或弱含水層中。
3)包氣帶土壤對揮發酚的吸附凈化能力較弱;地下水中的揮發酚在沒有長期污染源的情況下易被自然凈化。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
1、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品質降低。
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3、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4、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葯、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到植物再到人體,或通過土壤到水再到人體,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3)農田土壤污染擴展閱讀
2018年6月8日,以「新時代 可持續修復」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可持續環境修復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修復領域的專家圍繞環境修復領域交流經驗,共同促進行業發展。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臧文超介紹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土壤環境管理的新任務、以及土壤環境管理工作的新動態。
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村面源的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行動。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4. 22,農田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農膜技術在實現大幅度穩產高產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爛的廢舊、殘留農膜。這些農膜會破壞耕作層的土壤結構,使土壤空隙減少,降低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使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活力受到限制,不利於水分和營養物質在土壤中的傳輸,影響農作物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阻礙了農作物種子發芽、出苗和根系生長,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
殘膜在自然環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質,不僅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長、降低土壤肥力,還直接破壞土壤的理化結構更嚴重的是,殘膜長期留存土壤中將直接造成耕地減產甚至絕收。相關農牧部門試驗數據顯示,短期來看,播在有殘膜的土地上的種子爛種率、爛芽率等均較無殘膜土地高5%左右,這些殘膜分解時產生的毒性會致作物生長緩慢或黃化死亡,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長期來看,殘膜在自然環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質,不僅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長、降低土壤肥力,還直接破壞土壤的理化結構。
5. 土壤污染的特點及危害有哪些
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並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引起土壤環境惡化的現象,稱為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一)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土壤污染與大氣和水體污染不同,大氣和水體污染是通過飲食和呼吸直接進入人體,對人體的危害比較明顯;而土壤污染往往是通過農作物和食品間接產生危害,不易發現。
(二)土壤污染的判定比較復雜。對土壤污染的判定,既要考慮土壤中污染物的測定值,又要考慮土壤的本底值,比較土壤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有無異常。同時,還要考慮農作物中污染物的含量,看它與土壤污染的關系,要注意觀察農作物生長發育是否受到抑制,有無生態變異。
(三)土壤污染危害大,後果嚴重。1.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富集而危害動物和人類健康;2.土壤污染還可以通過地下水滲漏,造成地下水污染,或通過地表徑流污染水體;3.土壤污染地區若遭風蝕,又將污染的土粒吹揚到遠處,擴大污染面。
污染物進入土壤以後,一方面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這些性質不同的污染物在土體中經過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一系列過程,促使污染物逐漸分解和消失,這就是土壤的凈化作用。通過揮發、擴散等物理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濃度;土壤污染經過中和、氧化、還原等化學作用,使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無害物質;通過沉澱、膠體吸附等作用,成為難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態而存在於土壤中,暫時退出生物小循環,脫離食物鏈;通過生物或生物化學降解,污染物變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的物質,甚至還能為植物提供養分。但是,土壤的凈化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土壤的移動性小,擴散、稀釋等物理作用遠比大氣和水體環境低。因此,土壤污染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根據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不同,可將土壤污染分為5種類型:1.水體污染型。利用工業廢水或城市污水進行灌溉時,污染物隨水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我國污水灌溉區普遍發現此類污染,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陽等城市郊區污水灌溉均已出現重金屬污染。2.大氣污染型。大氣污染物通過干、濕沉降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如酸雨嚴重地區出現的土壤酸化。3.農業污染型。主要是由於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葯所造成。4.生物污染型。對農田施用垃圾、污泥、糞便和生活污水時,如不進行適當的消毒滅菌處理,土壤容易形成生物污染,成為某些病原菌的疫源地。5.固體廢棄物污染型。主要是指城市生活垃圾、采礦廢渣、工業廢渣、污泥等物質進入農田,使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在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中,都含有多種污染物,其濃度一般較高,一旦侵入農田,即可在短期內對土壤和作物產生危害,農葯、化肥、農膜以及污水灌溉等是農業本身造成的土壤污染,雖然其中一部分是工業產品和工業廢水造成的,但主要還是由於農業活動引起的,因此把它們歸為農業污染源。人類的消費活動向外界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水和垃圾,其中對土壤污染較為嚴重的有生活污水、污泥、垃圾和糞便。生活垃圾的成分十分復雜,如果不進行科學分選和處理,可導致嚴重的土壤污染。
污染物進入土壤後,即與土壤的固、液、氣三相物質成分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反應過程,在土體內進行遷移轉化。這個過程的方向和程度,取決於進入土壤的污染物質種類、性質、數量和速度,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性質。土壤是自然環境中微生物最活躍的場所,所以生物降解在污染物遷移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土壤中的「三相」物質分布是控制污染物運動和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因素,pH值、濕度、溫度、離子交換能力和微生物的種類等則是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依存條件。所以,土壤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
6.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主要基於原位修復技術,可分為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三種類型。
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利用土壤特定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積累植物降解、吸收、轉化或固定土壤污染物。一般來說,可分為植物修復技術、自然衰減技術,有時也可分為動物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主要有換土法、熱處理法。換土法是將污染土壤深深地倒在土壤的底部,或者在污染土壤上復蓋干凈的土壤(客土法),或者挖掘污染土壤(換土法),將污染土壤和生態系統隔離的熱處理是通過加熱將有機物和揮發性重金屬例如水銀、砷等從土壤中解吸
化學修復技術是在土壤中添加化學物質,通過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沉澱等作用與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反應,固定、解毒、分離提取污染物質的方法。
7. 農田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由於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質或過量的植物營養元素進入土壤而導致土壤性質惡化和植物專生理功能失調的現屬象,被稱為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土壤處於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系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而且與水域、大氣和生物之間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一旦發生污染,三者之間就會有污染物質的相互傳遞。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和積累的污染物常通過食物鏈傳遞而影響人體健康。
天#貓美國進口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8. 農田土壤的污染預防措施有哪些
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1
不過量使用化肥、農葯
2不用污水灌溉農田
3不用或少用不易降解的農用地膜
4不隨意丟棄廢舊電池
5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層,換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日本的水俁事件就是採取這種措施的)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對已污染土壤進行改良、治理的活動。土壤保護應以預防為主。預防的重點應放在對各種污染源排放進行濃度和總量控制;對農業用水進行經常性監測、監督,使之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須進行凈化處理;推廣病蟲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以及整治礦山防止礦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因重金屬污染者採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學改良劑,以及改變土壤的氧化還原條件使重金屬轉變為難溶物質,降低其活性;對有機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採用鬆土、施加鹼性肥料、翻耕曬壟、灌水沖洗等措施加以治理。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如日本根據土壤污染立法,對特定有害物鎘、銅、砷,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即定為治理區,需由當地政府採取治理措施:糙米中鎘濃度超過或可能超過1mg/kg的地區;水田中銅濃度用0.1N鹽酸提取、測定,超過125mg/kg的地區;水田中砷濃度(0.1N鹽酸提取)在10-20mg/kg以上的地區。
9. 農田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分為4種
1、有機物污染
可分為天然有機污染物與人工合成有機污染物,這里主要是指後者,它包括有機廢棄物(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棄物中生物易降解與生物難降解有機毒物)、農葯(包括殺蟲劑、殺菌劑與除莠劑)等污染。有機污染物進入土壤後,可危及農作物的生長與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二苯醚的污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積死亡,泥鰍、鱔魚絕跡。人體接觸污染土壤後,手腳出現紅色皮疹,並有惡心、頭暈現象。農葯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盡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其殘留物卻污染了土壤與食物鏈。近年來,塑料地膜地面覆蓋栽培技術發展很快,由於管理不善,部分膜棄於田間,它已成為—種新的有機污染物。
2、無機物污染
無機污染物有的是隨地殼變遷、火山爆發、岩石風化等天然過程進入土壤,有的隨著人類的生產與消費活動而進入的。采礦、冶煉、機械製造、建築材料、化工等生產部門,每天都排放大量的無機污染物,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鹼與鹽類等。生活垃圾中的煤渣,也是土壤無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些城市郊區長期、直接施用的結果造成了土壤環境質量的下降。
3、土壤生物污染
是指—個或幾個有害生物種群,從外界侵入土壤,大量繁殖,破壞原來的動態平衡,對人類健康與土壤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質來源是未經處理的糞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飼養場與屠宰場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傳染病醫院未經消毒處理的污水與污物。土壤生物不僅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有些長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體還能嚴重地危害植物,造成農業減產。
4、土壤放射性物質的污染
是指人類活動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土壤的放射性水平高於天然本底值。放射性污染物是指各種放射性核素,它的放射性與其化學狀態無關。
放射性核素可通過多種途徑污染土壤。放射性廢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體廢物埋藏處置在地下,核企業發生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會造成局部地區土壤的嚴重污染。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沉降,施用含有鈾、鐳等放射性核素的磷肥與用放射性污染的河水灌溉農田也會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這種污染雖然—般程度較輕,但污染的范圍較大。
土壤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後,通過放射性衰變,能產生α、β、γ射線。這些射線能穿透人體組織,損害細胞或造成外照射損傷,或通過呼吸系統或食物鏈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損傷。
10. 農田土壤污染調查工作如何開展
中科檢測農地土壤污染調查的順序如下:
首先通過資料收集和公眾訪問掌內握農地污染的起源、歷史、面容積等基本情況,確定抽樣密度、方法,然後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儀器確定抽樣分區和土壤抽樣點的器具採集木片或不銹鋼鐵鍬挖田土壤,分為水平調查和垂直調查:水平調查一般採集0~20cm的耕層土壤,垂直調查挖掘1~2m深度的土壤斷面,從下而上採集層水平調查採用對角線、蛇行和盤采樣法每塊土地至少混合5個樣品點的土樣品,分成1公斤左右的土壤,放入用棉布製成的土壤袋和塑料袋中,最後製成樣品編號和文件記錄。例如土樣編號、采樣場所和經緯度、土壤名稱、采樣深度、前作物和產量、采樣日、采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