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污染物峰值

污染物峰值

發布時間: 2021-02-06 17:54:21

Ⅰ 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危害

空氣中可自然沉降的顆粒物稱降塵,而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物通稱總懸浮顆粒物(TSP),其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稱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因粒小體輕,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飄浮范圍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可在大氣中造成不斷蓄積,使污染程度逐漸加重。可吸入顆粒物成份很復雜,並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例如可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和強致癌物苯並(a)芘、吸附病源微生物等。
可吸入顆粒物隨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徑小於5微米的多滯留在上呼吸道。滯留在鼻咽部和氣管的顆粒物,與進入人體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氣體產生刺激和腐蝕粘膜的聯合作用,損傷粘膜、纖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氣道阻力。持續不斷的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滯留在細支氣管與肺泡的顆粒物也會與二氧化氮等產生聯合作用,損傷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氣管和肺部產生炎症。長期持續作用,還會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並出現繼發感染,最終導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見的大氣污染物質,能刺激
呼吸器官,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影響和危害人體健康。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大氣中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廢氣以及煤和石油燃燒的廢氣。
氮氧化物主要是對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於氮氧化物較難溶於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並緩慢地溶於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亞硝酸、硝酸,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及腐蝕作用,引起肺水腫。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後,與血紅蛋白結合生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在一般情況,當污染物以二氧化氮為主時,對肺的損害比較明顯,二氧化氮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污染物以一氧化氮為主時,高鐵血紅蛋白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比較明顯。
空氣中二氧化氮濃度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曾發生過因短時期暴露在高濃度二氧化氮中引起疾病和死亡的情況。如1929年5月15日,在克里夫蘭的克里爾醫院發生的一次火災中,有124人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於含有硝化纖維的感光膠片著火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所致。 二氧化硫是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的氣體。二氧化硫主要來源於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石(特別是含硫較多的有色金屬礦石)的冶煉;化工、煉油和硫酸廠等的生產過程。
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危害是: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於水,當其通過鼻腔、氣管、支氣管時,多被管腔內膜水分吸收阻留,變成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
2、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聯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一起進入人體,氣溶膠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帶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當懸浮顆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鐵等金屬成分時,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霧,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霧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約強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10mg/m3的二氧化硫可加強致癌物苯並(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並(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於單個致癌因子的發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進入人體時,血中的維生素便會與之結合,使體內維生素C的平衡失調,從而影響新陳代謝。二氧化硫還能抑制和破壞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無刺激性的有毒氣體,幾乎不溶於水,在空氣中不容易與其它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故可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如局部污染嚴重
,可對健康產生一定危害。一氧化碳屬於內窒息性毒物。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到達一定高度,就會引起種種中毒症狀,甚至死亡。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一些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礦坑爆炸和地震等災害事件,也能造成局部地區一氧化碳的濃度增高。吸煙也被認為是一氧化碳污染來源之一。
隨空氣進入人體的一氧化碳,在經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後,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等結合。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200-300倍,因此,當一氧化碳侵入機體後,便會很快與血紅蛋白合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阻礙氧與血紅蛋白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當吸入濃度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鍾,中毒者就會出現脈弱,呼吸變慢,最後衰竭致死。這種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發生在車間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時。
長時間接觸低濃度的一氧化碳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乃至對後代均有一定影響。 光化學煙霧是排入大氣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受太陽紫外線作用產生的一種具有刺激性的淺藍色的煙霧。它包含有臭氧(O3)、醛類、硝酸酯類(PAN)等多種復雜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學氧化劑。當遇逆溫或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煙霧會積聚不散,造成大氣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危機人體健康。這種污染事件最早出現在美國洛杉磯,所以又稱洛杉磯光化學煙霧。20世紀末開始,光化學煙霧不僅在美國出現,而且在日本的東京、大板、川崎市,澳大利亞的悉尼、義大利的熱那亞和印度的孟買等許多汽車眾多的城市都先後出現過。
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石油和煤燃燒的廢氣、及大量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等。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和醛類等二次污染物。在光化學反應中,臭氧約佔85%以上。日光輻射強度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重要條件,因此在一年中,夏季是發生光化學煙霧的季節;而在一日中,下午2時前後是光化學煙霧達到峰值的時刻。光化學氧化劑可由城市污染區擴散到100公里甚至700公里以外。在汽車排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大氣中臭氧濃度的增高,可視為光化學煙霧形成的信號。
光化學煙霧對人體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紅腫和喉炎,這可能與產生的醛類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關。光化學煙霧對人體的另一些危害則與臭氧濃度有關。當大氣中臭氧的濃度達到200-1000微克/米3時,會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患惡化,同時也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濃度在400--1600微克/米3時,只要接觸兩小時就會出現氣管刺激症狀,引起胸骨下疼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機體缺氧;濃度再高,就會出現頭痛,並使肺部氣道變窄,出現肺氣腫。接觸時間過長,還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思維紊亂或引起肺水腫等。臭氧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酶的活性和溶血反應,影響甲狀腺功能、使骨骼早期鈣化等。長期吸入氧化劑會影響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加速衰老
預防光化學煙霧要採取一系列綜合性的措施,其中包括制定法規,監測廢氣排放,改良汽車排氣系統和提高汽油質量及減少揮發性有機物如油漆、塗料的使用等

Ⅱ 燃放煙花會造成空氣污染出現峰值嗎

作為中國人最熟悉、最傳統的祈福儀式,在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是人們慶祝佳節的重要文內化符號,但隨著時代的發容展和人們對生活要求的變化,北京的煙花爆竹銷量逐年減少,不放或少放煙花爆竹成為首都市民的「新風尚」。

如集中燃放煙花爆竹時遇到不利氣象條件,所排放的污染物將產生滯留,導致更高的污染峰值濃度,更長的污染持續時間,2017年除夕夜間,大氣擴散條件不利,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物難以清除,導致PM2.5達到的重污染小時數超過30個小時。

希望大家都能遵守燃放的規則,保護空氣環境!

Ⅲ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什麼

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污染物、一氧化碳等。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危害是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於水,當其通過鼻腔、氣管、支氣管時,多被管腔內膜水分吸收阻留,變成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

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聯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一起進入人體,氣溶膠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帶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當懸浮顆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鐵等金屬成分時,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霧,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帶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霧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約強10倍。

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10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硫可加強致癌物苯並(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並(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於單個致癌因子的發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進入人體時,血中的維生素便會與之結合,使體內維生素C的平衡失調,從而影響新陳代謝。二氧化硫還能抑制和破壞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

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作用,導致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應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應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氮氧化物(NOx):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氮氧化物主要是對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於氮氧化物較難溶於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並緩慢地溶於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亞硝酸、硝酸,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及腐蝕作用,引起肺水腫。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後,與血紅蛋白結合生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在一般情況,當污染物以二氧化氮為主時,對肺的損害比較明顯,二氧化氮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污染物以一氧化氮為主時,高鐵血紅蛋白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比較明顯。

懸浮顆粒污染物:空氣中可自然沉降的顆粒物稱降塵,而懸浮在空氣中的直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物通稱總懸浮顆粒物,其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稱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因粒小體輕,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飄浮范圍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可在大氣中造成不斷蓄積,使污染程度逐漸加重。可吸入顆粒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他污染物的運載體。例如可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和強致癌物苯並(a)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

可吸入顆粒物隨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徑小於5微米的多滯留在上呼吸道。滯留在鼻咽部和氣管的顆粒物,與進入人體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氣體產生刺激和腐蝕黏膜的聯合作用,損傷黏膜、纖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氣道阻力。持續不斷的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滯留在細支氣管與肺泡的顆粒物也會與二氧化氮等產生聯合作用,損傷肺泡和黏膜,引起支氣管和肺部產生炎症。長期持續作用,還會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並出現繼發感染,最終導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懸浮顆粒物還能直接接觸皮膚和眼睛,阻塞皮膚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膚炎和眼結膜炎或造成角膜損傷。此外,懸浮顆粒物還能降低大氣透明度,減少地面紫外線的照射強度;紫外線照射不足,會間接影響兒童骨骼的發育。

懸浮顆粒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煤及其他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酸雨: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在污染的空氣中,SO2被氧化成SO3,遇上雨水變成硫酸而成酸雨。同樣,NO在空氣中被氧化成NO2,遇上雨水變成硝酸而成酸雨。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酸雨可以直接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眼睛和皮膚,產生哮喘、咳嗽、眼睛和鼻子過敏。酸雨還可使水體和土壤酸化,使鉛、鎘、汞等金屬析出,通過魚和農作物的富集,再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影響人體健康。此外,酸雨還會對森林、農作物、建築物和材料產生明顯的損害。

一氧化碳(CO):俗稱煤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無刺激性的有毒氣體,幾乎不溶於水,在空氣中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故可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

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一些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礦坑爆炸和地震等,也能造成局部地區一氧化碳的濃度增高。吸煙也被認為是一氧化碳污染來源之一。如局部污染嚴重,可對健康產生一定危害等。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到達一定高度,就會引起種種中毒症狀,甚至死亡。

隨空氣進入人體的一氧化碳,在經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後,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等結合。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200多倍,因此,當一氧化碳侵入機體後,便會很快與血紅蛋白合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阻礙氧與血紅蛋白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當吸入濃度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鍾,中毒者就會出現脈弱,呼吸變慢,最後衰竭致死。這種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發生在車間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時。

長時間接觸低濃度的一氧化碳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乃至對後代均有一定影響。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應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是排入大氣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受太陽紫外線作用產生的一種具有刺激性的淺藍色的煙霧。它包含有臭氧(O3)、醛類、硝酸酯類(PAN)等多種復雜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學氧化劑。當遇逆溫或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煙霧會積聚不散,造成大氣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危及人體健康。

這種污染事件最早出現在美國洛杉磯,所以又稱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事件不僅在美國出現過,而且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川崎市,澳大利亞的悉尼,義大利的熱那亞和印度的孟買等許多汽車眾多的城市都先後出現過。

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石油和煤燃燒的廢氣及大量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等。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和醛類等二次污染物。在光化學反應中,臭氧約佔85%以上。

日光輻射強度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重要條件,因此在一年中,夏季是發生光化學煙霧的季節;而在一日中,下午2時前後是光化學煙霧達到峰值的時刻。光化學氧化劑可由城市污染區擴散到100千米甚至700千米以外。在汽車排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大氣中臭氧濃度的增高,可視為光化學煙霧形成的信號。

光化學煙霧對人體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紅腫和喉炎,這可能與產生的醛類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關。光化學煙霧對人體的另一些危害則與臭氧濃度有關。臭氧在高層(10—50千米)則可阻擋紫外光對人體的危害作用,而對人體健康有保護作用。但當低空大氣中臭氧的濃度達到200—1000微克/立方米時,則對人體健康有害,不僅會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患惡化,同時也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濃度在400—1600微克/立方米時,只要接觸兩小時就會出現氣管刺激症狀,引起胸骨下疼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機體缺氧;濃度再高,就會出現頭痛,並使肺部氣道變窄,出現肺氣腫。接觸時間過長,還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思維紊亂或引起肺水腫等。臭氧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酶的活性和溶血反應、影響甲狀腺功能、使骨骼早期鈣化等。長期吸入氧化劑會影響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加速衰老。

氟(F)化物: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式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規定城市地區日平均濃度應低於7微克/立方米。

鉛(Pb)及其化合物:指存在於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汽車排出的廢氣。鉛進入人體,可大部分蓄積於人的骨骼中,損害骨骼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對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損害。引起臨床症狀為貧血、末梢神經炎,出現運動和感覺異常。我國尿鉛80微克/升為正常值,血鉛正常值小於50微克/毫升。

Ⅳ ro2是空氣污染物嗎

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入環境後,在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下生成新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而對環境產生 二次污染
的再次污染。通常,二次污染的危害比一次污染嚴重,並由於其形成機理復雜,防治也較困難。 二次污染(光化學煙霧)是由汽車、工廠等污染源排入大氣的碳氫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陽光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臭氧(O3)、醛、酮、酸、過氧乙醯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參與光化學反應過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污染現象叫做光化學煙霧。 當某些一次污染物,在自然條件的作用下,改變了原有性質,特別是那些反應性較強的物質,性質極不穩定,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新的污染物,即出現二次污染。如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光化學煙霧,是由於人的生產活動和汽車行駛排入大氣中的烴類及其他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進一步生成以臭氧為主的多種強氧化劑,從而引起更嚴重的大氣污染,即二次污染。
編輯本段毒性
光化學煙霧的成分非常復雜,但是對動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是臭氧、PAN和丙烯醛、甲醛等二次污 二次污染
染物。人和動物受到主要傷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頭痛、呼吸障礙、慢性呼吸道疾病惡化、兒童肺功能異常等。 植物受到臭氧的損害,開始時表皮褪色,呈蠟質狀,經過一段時間後色素發生變化,葉片上出現紅褐色斑點。PAN使葉子背面呈銀灰色或古銅色,影響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臭氧、PAN等還能造成橡膠製品的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並損害油漆塗料、紡織纖維和塑料製品等。
編輯本段毒物產生過程
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首先發現了光化學煙霧。1951年A.J.哈根最先指出臭氧(O3)是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空氣的混合物通過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以後F. W. 溫特發現臭氧與不飽和烴(如汽車廢氣中的烴類)的化學反應產物跟洛杉磯煙霧有相同的傷害效應。形成臭氧的活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是汽車排放的尾氣。 通過對光化學煙霧形成的模擬實驗,已經初步明確在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相互作用方面主要有以下過程: 1、 污染空氣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學煙霧形成的起始反應。 2、碳氫化合物被HO、O等自由基和臭氧氧化,導致醛、酮、醇、酸等產物以及重要的中間產物RO2、HO2、RCO等自由基的生成。 3、過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的轉化,並導致O3和PAN等的生成。 光化學反應中生成的臭氧、醛、酮、醇、PAN等統稱為光化學氧化劑,以臭氧為代表,所以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標志是臭氧濃度的升高。
編輯本段光化學煙霧與大氣物理
光化學煙霧的形成及其濃度,除直接決定於汽車排氣中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以外,還受太陽輻射強度、氣象以及地理等條件的影響。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主要條件,太陽輻射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太陽的高度,即太陽輻射線與地面所成的投射角以及大氣透明度等。因此,光化學煙霧的濃度,除受太陽輻射強度的日變化影響外,還受該地的緯度、海拔高度、季節、天氣和大氣污染狀況等條件的影響。光化學煙霧是一種循環過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區大氣的實測表明,一次污染物CH和一氧化氮的最大值出現在早晨交通繁忙時刻,隨著NO濃度的下降,NO2濃度增大,O3和醛類等二次污染物隨著陽光增強和NO2、HC濃度降低而積聚起來。它們的峰值一般要比NO峰值的出現要晚4-5小時。二次污染物PAN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與臭氧和醛類相似。城市和城郊的光化學氧化劑濃度通常高於鄉村,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鄉村地區光化學氧化劑的濃度增高,有時甚至超過城市。這是因為光化學氧化劑的生成不僅包括光化學氧化過程,而且還包括一次污染物的擴散輸送過程,是兩個過程的結果。因此光化學氧化劑的污染不只是城市的問題,而且是區域性的污染問題。短距離運輸可造成O3的最大濃度出現在污染源的下風向,中尺度運輸可使臭氧擴散到上百公里的下風向,如果同大氣高壓系統相結合可傳輸幾百公里。

Ⅳ 地下水污染物的來源及特徵

污染物質來源繁多,但是從其形成原因來看,基本有兩大類:人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

(一)人為污染源

1.城市液體廢物

城市液體廢物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及地表雨水入滲。

(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SS(懸浮固體),BOD(生化需氧量),N(主要為NH4-N),P,Cl,細菌和病毒含量高,其次是Ca,Mg等,重金屬含量一般都是微量。其中對地下水威脅最大的是氮、細菌和病毒。

(2)工業污水

工業污水種類繁多,下面僅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工業污水。食品和飲料廠:BOD高,SS也常常較高,還有Cl、酚和硫化物濃度也較高。製革廠:BOD,TDS(總溶解固體),Cl,Na+,硫化物及Cr濃度高,pH值高。鑄造廠:pH值低,SS、酚和礦物油高。電鍍和金屬加工:pH值低,有毒金屬(Cr)、氰化物濃度高。紡織工業:SS和BOD高,鹼性水。化學工業:污水成分及濃度變化很大,其中有機毒物對地下水威脅最大,有些是致癌物。農葯廠:TOC(總有機碳)高,有毒的苯酚衍生物高,有時有重金屬,如砷、汞等。

(3)地表雨水入滲

城市地區的雨水沿地表徑流往往含有較高的懸浮固體,病毒和細菌的含量也很高。在北方的冬天,由於路面拋撒融雪劑,如NaCl和尿素,使地表雨水徑流,Na+,Cl和NH+4含量升高。

2.城市固體廢物

城市固體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及污水河渠及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

(1)生活垃圾

新鮮的生活垃圾含有較多的硫酸鹽、氯化物、氨、BOD、TOC、細菌混雜物和腐敗的有機質。這些廢物經生物降解和雨水淋濾後,可產生Cl,SO2-4,NH+4,BOD,TOC和SS含量高的淋濾液,還可產生CO2和CH4氣體。淋濾液中上述組分濃度峰值出現在廢物排放的最初1~2年內,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或許幾十年),其濃度無規律的降低。總有機碳(TOC)的80%以上為脂肪酸,經細菌降解可變為高分子量的有機物,在潮濕溫帶地區,其降解期為5~10年,在乾旱地區,由於缺乏水分,其降解速度會受到限制。

(2)工業垃圾

工業垃圾來源復雜,種類繁多。冶金工業產生含氰化物的垃圾;造紙工業產生含亞硫酸鹽的垃圾;電子工業產生含汞的垃圾;石油化學工業產生含多氯聯苯(PCBs)、農葯廢物和含酚焦油的垃圾,以及含礦物油、碳氫化合物溶劑及酚的垃圾;燃煤熱電廠產生粉塵,粉塵淋濾液可產生As,Cr,Se和Cl;燃煤產生另外的污染物是煤灰,大部分是中性物質,只有約2%的可溶物,它含有硫酸鹽,以及微量金屬,如Ge和Se等。

(3)污泥

污泥除含有各種金屬外,還有大量的植物養分,如N,P,K等。

3.農業活動及采礦活動

在農業活動中,農葯、化肥及農家肥的施用是重要的地下水非點狀污染源,它可引起大面積的淺層潛水水質惡化,其中主要是N03-N的增加。

礦床開采過程中,可能成為地下水污染源的是尾礦淋濾液及礦石加工廠的污水,此外,礦坑疏干,使氧進入原來的地下水環境里,使某些礦物氧化而成為地下水污染源。例如煤礦,其主要污染是含煤地層中的黃鐵礦,它被氧化並經淋濾後,使地下水的Fe3+和SO2-4含量升高,pH值降低。採煤過程中由於地層中分離出沉積水,也可能使地下水的Cl升高。

(二)天然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天然存在的。地下水開采活動可能導致天然污染源進入開采含水層。天然污染源主要是海水、含鹽高及水質差的含水層。在海岸地區由於地下淡水的超量開采引起海水入侵;在內陸地區由於上層地下淡水超量開采而形成下層鹽水的上升錐等均屬此類。

(三)地下水污染物

研究地下水污染首先要對地下水污染物(或稱污染組分)有清晰的概念。正確的污染物含義應該是:凡是人類活動導致進入地下水環境,會引起水質惡化的溶解物或懸浮物,無論其濃度是否達到使水質明顯惡化的程度,均稱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物種類繁多,按其性質分為化學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三種。

1.化學污染物

地下水中最常見的無機污染物是NO3,其次是Cl、硬度(Ca2++Mg2+)和總溶解固體等;微量非金屬主要是As,F;微量金屬主要是Cr,Hg,Cd,Zn等。許多為環境所關注的有機化學物含量甚微,一般為ppb級,或者是ppt級。一些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環保部把此項研究集中在120種有機化合物之中,他們把這些化合物列為優先監測項目,其中在地下水中經常發現的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1-二氯乙烷等。

2.生物污染物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可分三類: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在人和動物糞便中有400多種細菌,已鑒定出的病毒有100多種。在未經消毒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它們能進入含水層污染地下水。

3.放射性污染物

地下水中放射性污染物的來源可能是人為的,如核電廠、核武器試驗的散落物以及實驗室和醫院等部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天然來源(放射性礦床或含放射性礦的地層等)。主要的污染組分有226Ra,90Sr,289Pu,137Cs等。

Ⅵ 美國污染物排放22年「第二高」,城市淹沒人類去何方

全球變暖是“騙局”?污染物排放沒有增加?最新的數據來了。根據科學最新報道顯示,2018年美國的污染物排放量是自1996年以來第二次飆升,也就是22年中“第二高”。數據顯示出,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增長了3.4%,僅高於2010年3.6%的峰值。這不得不說全球變暖確實有原因,這么強大的污染排放不變暖難道還變冷莫,地球確實折騰不起了,已經出現“哭泣”聲了。


這說明什麼問題,確實海平面的上升會危及我們的生存區域,並非我們想當然,冰川融化時刻為我們敲響“警鍾”,世界氣象組織也發布了警告,2019年我們全球氣溫可能會再次上升,冰川融化也就意味著可能會再次加劇。按照《自然》雜志報道,如果格陵蘭島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23英尺(約7米),而德國基爾大學專家也預報過,到2100年地中海49個城市和古跡將沉於水底,所以說人類何去何從都是受到影響的,地球的溫度升高可能已經成為趨勢了,不要等待地球升溫不可逆轉,到時候真的沒有後悔機會了。謝謝大家閱讀!

Ⅶ 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逐步成形,地質環境形勢將發生不同以往的變化,地質環境壓力接近峰值,越來越多區域地質環境承載力接近或達到其上限,倒逼地質環境管理升級,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更多新需求。

(一)地質環境變化驅動力增速減緩,地質環境壓力接近峰值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城鎮化、農業生產等地質環境變化驅動力將發生明顯變化,高速增長的趨勢將有所放緩。

1.能源資源需求增速放緩,資源開發動力有所減弱

圖5-4 未來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預測

(據文獻[22])

對於能源,根據王金照預測,我國能源消耗增速將從2001~2010年的8.4%減緩到2011~2020年的4.5%左右,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在50×108t標煤左右;隨著經濟轉型和能源結構調整,煤炭消耗增速會放慢,2020年以後煤炭需求量會逐步下降,石油將持續增長,天然氣與非化石能源將快速增長(圖5–4)[22]。與煤炭比較,石油、天然氣與非化石能源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要小得多。對於金屬礦產資源,按照金屬量計算,鐵是需求量最大的金屬,其需求量占金屬總需求量的85%,其次是鋁和銅,分別佔7%和2%左右[23]。陳其慎等人研究認為,我國人均粗鋼需求已進入峰值區,預計在2020年前後人均粗鋼需求量將從目前的530~540kg降至500kg左右;在不增加產能的前提下,中國還要淘汰(1~1.5)×108t的過剩鋼鐵產能[24]。王安建等人預測,我國銅需求峰值將在2025年前後到來,峰值期銅需求將達到(1400~1600)×104t[25]。對於水資源,我國總用水量將繼續維持小幅上升態勢(圖5–5),農業用水量在經歷短期波動後會有所下降,工業用水量在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之後將逐步穩定並緩慢下降,生活用水將穩步增長,生態環境用水將會有所增加[26]。按照近十多年數據推算,地下水用水量佔比將在18%~19%區間波動。華北平原地下水開采量佔全國地下水開采量的35.6%,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地下水長期嚴重超採的區域[27]。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年均調水95×108m3,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問題將有所緩解。

圖5-5 未來10年中國用水量預測

(據文獻[26])

2.工程建設後勁猶存,空間布局重心西移

在經歷了長時間快速發展之後,我國基礎設施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據邵挺研究,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占總資本存量的比例在2000年前已分別達到峰值,未來10年基礎設施資本存量與投資佔比提升空間有限,預計基礎設施投資佔比年均增長0.21%,基礎設施資本存量佔比年均下降0.08%[28]。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差異巨大。研究表明:東部地區的公路密度已經超過了跟其人口密度相似的發達經濟體水平,鐵路密度已接近發達經濟體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公路密度、鐵路密度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2年,我國東部地區鐵路密度和公路密度分別達到了2.5km/100km2和113.4km/100km2,與人口密度相似的韓國比較,公路密度已經超過韓國,而鐵路密度接近韓國;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鐵路密度、公路密度,與人口密度相似的英國、美國比較,尚有較大的差距(表5–1),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國家戰略推動下,中部、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將快速發展。

3.城鎮化速度放緩,質量提升成為主流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規劃確定,城鎮化率將從2012年的52.6%增加到2020年的60%左右。我國城鎮化率將從2001~2011年間年均提高1.33%降至未來10年的年均提高1%左右,進入絕對速度快但加速度為負的階段;2013~2023年,城鎮常住人口將7.3億人增長到9.2億人,城市建設用地將從46781km2增長到65924km2[29]。規劃明確:從2012年到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從87.3%提升到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84.8%提升到95%,城鎮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從8.7%增加到13%,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從2%增加到50%,城鎮建成區綠地率從35.7%增加到38.9%,城鎮發展將從以前的規模擴張為主轉變為質量提升為主。在此期間,城鎮住房年度需求接近峰值,區域結構出現分化(圖5–6)。據預測,2014~2023年我國城鎮住宅存量凈增108×108m2,住宅新開工量峰值將在2015年之前到來,住宅施工與竣工高峰可能稍微靠後,住宅投資總體增速較過去將有明顯下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大都市圈的人口聚集進程將延續,大都市圈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還會繼續上升[30]

表5-1 2012年我國各區域鐵路、公路密度與人口密度相當的發達國家比較

(資料來源:Canning資料庫與《中國統計年鑒》。)

圖5-6 未來10年中國城鎮人口與城鎮新增住宅面積

(據文獻[30])

4.農業生產用地減少,提高效率需求凸顯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用地面積逐步減少。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農用地從2003年的65706×104hm2減少到2008年的65687×104hm2,耕地面積從2001年的19.14億畝下降到2008年的18.26億畝,農用地佔土地面積的比例從2001年的57%下降到2008年的56%。隨著城鎮用地的增加,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基本趨勢將保持下去,農業生產用地將會維持減少態勢,預計未來10年農業用地佔比將降至53%左右[31]。在此期間,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消費都將保持增長趨勢,但是消費增長更快,農產品供求總體偏緊,部分產品缺口較大;到2023年,預測全國糧食總需求量為70971×104t,比2012年增長13%;而全國糧食產量為61999×104t,比2012年增長6.5%,糧食供求關系趨緊[32]。農用地減少與農產品供求關系趨緊,意味著提高農用地利用效率和墾殖劣質土地需求將日益凸顯。

(二)地質環境問題加劇,承載力接近或達到上限

在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城鎮化、農業生產等驅動下,區域地質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在越來越多的區域接近或達到了地質環境承載力的上限,地質環境污染和地質災害已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需要認真面對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

1.地質環境污染繼續漫延,嚴重威脅群眾健康

圖5-7 1990~2013年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持續推進,近20多年來我國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總體呈增加的態勢(圖5–7)。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當前至2020年是我國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並進入下降通道的轉折期,未來5~10a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點將全面到來,這一階段大致也是各種污染物排放疊加處在最高點的「平台期」,多數污染物排放達到峰值後大致會進入穩定的下降通道[33]。污染物從排放到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由此可以判斷,地質環境嚴重污染態勢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會繼續漫延。目前,尚無法獲知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的全貌,只能粗略地描述其大體輪廓。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據《201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的佔43.9%,水質呈極差級的佔15.7%,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固體、三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由近年媒體披露的重大污染事件,可窺探地質環境污染形勢的嚴峻程度。2014年4月,由於前些年被石油污染的地下水滲入自來水自流溝導致自來水苯超標事故,造成蘭州市全城停止供水;8月,媒體披露內蒙古與寧夏化工企業長時間向騰格里沙漠腹地排泄污水,盡管事後24名相關責任人被問責,但是這一事件表明,即使遠離人類活動區的偏僻區域亦可難逃污染;12月,廣西大新縣被迫啟動生態移民計劃,以解決由於2002年閉坑的鉛鋅礦區造成水、土、農作物污染而導致五山鄉三合村村民健康嚴重受損問題。

2.地質災害高發頻發,防治成效初顯

1949年以來,我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時間發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變化,總體呈增加的趨勢(圖5–8);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地質災害保持高發頻發態勢,地質災害防治努力使人員傷亡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直接經濟損失仍呈增加趨勢(圖5–9)。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及各地區所累積的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以基礎設施為例,全國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從1990年的1.19萬億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3.65萬億元(按2008年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長9.4%;未來十年,中國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將繼續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將明顯加快,預計年均增長7.5%和5.3%[28,34]。隨著各地區基礎設施資本存量的持續增長,單次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勢必也會隨之增加。據預測,未來我國氣候變暖趨勢不可避免,氣候變率增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35];在汶川地震後,中國大陸可能將進入「一組新的幕式活動不清晰的、類似於1900~1955年的強震活躍時段」[36]。氣候變化與地震活動的影響可能會加劇我國地質災害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圖5-8 1949~2002年中國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

圖5-9 1990~2014年地質災害造成死亡人數與直接經濟損失

(三)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倒逼地質環境管理升級

面對嚴峻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監管、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要求加快推進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

1.服務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提升區域地質環境認知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四大板塊」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一帶一路」、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等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生態國土建設,對地質環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要求加強水工環綜合調查與編圖,有針對性地編制地質環境單要素圖件和綜合性圖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要求開展更大比例尺水工環綜合調查,建立三維地質框架模型。服務地質環境問題防治與環境健康維護,要求加強地質環境問題專題調查研究,提出地質環境問題防治對策與解決方案。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要求加強地質環境資料庫與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地質環境變化預報預警。

2.服務自然資源用途管制,拓展地質環境傳統領域

隨著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相互交織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實行資源、環境和生態綜合管理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地質環境管理不僅涉及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礦山環境等內容,還涉及土地(土壤)、水、礦產等地質資源,這就需要地質環境工作應打破傳統的學科界線,將近地表圈層作為一個完整系統進行探索。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要求加強地質環境過程與生態、水文等過程耦合研究,以地球關鍵帶為對象,基於以含水層、包氣帶、土壤為主體的三維地質框架建立地球關鍵帶模擬模型,為解決交織在一起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提供定量化工具。與常規化石能源比較,頁岩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能源礦藏地質結構復雜、資源豐度低、開采難度大,開發利用環境隱患與風險大,環境監管要求高;與大宗礦產資源比較,三稀、鋰、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開發歷史短,污染風險大,環境監管難度大。為了避免走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地質環境工作應比開發先行,查明非常規能源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開發的環境風險。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一些新的微量無機或有機化學物質可能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土壤與地下水中,地質環境工作應及時識別、探測引發環境健康的污染物,對有機污染物、化學合成物、稀土元素等致病污染物進行調查和監測。

3.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對相互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的影響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從資源消費國向資源生產國轉移的趨勢,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從礦產資源開發來看,發達國家礦產資源人均實際消費量大大高於金磚國家,而金磚國家礦產資源人均開采量則大於人均消費量,所以有研究認為:發達國家通過進口大量礦產資源而轉移了本應由本國所承擔的部分環境污染風險(圖5–10)[37]。在獲取國外礦產資源的過程中,我國應盡力避免國外別有用心的人產生類似看法。「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打通我國獲取國外能源資源的通道,在此過程中我國應該履行環境保護的國際義務。我國不但要參與全球能源資源治理,而且要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承擔起世界大國責任,分擔國際公益事務,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以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支持與助推參與全球能源資源治理。

圖5-10 發達國家與金磚國家礦產資源人均開采量與人均實際消費量對比

Ⅷ 你好,請問氣相色譜儀檢測出的峰值不穩定是什麼原因

首先請確定:1,進樣器溫度是否達到了正確的值(能否在瞬間汽化)回,2,是手動進樣還是自動進樣(答若手動,進樣手法是否熟練)。確定了這2個才好排查原因。
若以上2個是正確的,再結合保留時間推斷,若保留時間未變,峰面積變小,則是因為樣品量減少;若保留時間變大,峰面積變小,則是因為漏氣。
此外,至於檢測器、柱子污染這些原因,對峰面積的影響沒有漏氣等原因大,更多的是導致峰型變差,出鬼峰,基線飄逸等等。
如何清洗:1.進樣部分把玻璃襯管拆下來清洗。2.FID檢測器拆下噴嘴,泡在丙酮里超聲清洗5分鍾。3.色譜柱以低於上限溫度20度的溫度烤2小時就行。

Ⅸ 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

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

空氣污染指數,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適合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空氣污染的污染物有: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9)污染物峰值擴展閱讀

依據:環境,保護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制定了《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2012)。

這個標准規定了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標准分級、主要污染物項目和這些污染物在各個級別下的濃度限值等,是評價空氣質量好壞的科學依據。

它將有關地區按功能劃分為二種類型的區域:

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林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

二類區為城鎮規劃中確定的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特定工業區。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也分為二級,一類區執行一級標准,二類區執行執行二級標准。衡量某個區域的空氣質量達到幾級標准主要就是看這個地方空氣中各種污染物如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濃度達到幾級標准。

Ⅹ 怎麼統計摩托車,汽車排放污染物

主要不是和速度有關系,主要是和發動機轉速有關系。不同的污染物不一樣,一氧化碳是轉速內由低容到高其排放量是成拱形,就是隨轉速排放量逐漸升高,達到峰值後(大概3500轉時)逐漸下降,圖形基本是Y軸對稱;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是類似對數函數(還是指數函數,記不清楚了)的圖形,他倆剛好近似於相反的圖形,一個是隨轉速升高排放逐漸升高到一定峰值保持,一個是隨轉速升高逐漸降低到谷底保持(不會為O)。
因現在不搞這個了,記不清楚了,答題是這樣,你可以再到 機動車環保網 上面去查查國家的排放標准,裡面有試驗方法和圖以及數學關系。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