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典故

公共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4 05:33:49

① 什麼叫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就是一個成語的來歷。
如:愛屋及烏
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魚
yāng jí chí yú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補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2、指有典故來源的成語,不包括沒有典故來愈的成語。
如:東施效顰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bǐchàng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bǐxiàshēng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語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語典故: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低唱淺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語典故: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 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揚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語典故: 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焚膏繼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語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 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
噤若寒蟬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典故: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 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語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懸崖勒馬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語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 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繭自縛zuò jiǎn zì fù
成語典故: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 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語典故: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 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語典故: 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註:『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語典故: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斷章取義àn zhāng qǔ yì
成語典故: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對酒當歌ì jiǔ dāng gē
成語典故: 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 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 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諛諂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語典故: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ò zèng bù gù
成語典故: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奉天承運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語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語典故: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飴gān zhī rú yí
成語典故: 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語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典故: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
成語典故: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 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公共基礎知識常識:三國人物相關成語典故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典故:三顧茅廬、妄自菲薄、開誠布公、草船借箭、如魚內得水、鞠容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知所雲、淡泊明志、所向無敵、集思廣益、臨危受命、如虎添翼、草船借箭、坐以待斃、閉門思過、舌戰群儒、儉以養德、識時務者為俊傑、七擒七縱等。
與周瑜有關的成語典故:顧曲周郎、不習水土、安營紮寨、怒氣填胸、總角之好、羽扇綸巾等。
與曹操相關的成語典故:隔岸觀火、名副其實、老驥伏櫪、長驅直入、無懈可擊、心如鐵石、決一死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口出不遜、對酒當歌、望梅止渴、名實相符、屯糧積草、悲從中來、指日成功、由衷之言等。
與劉備相關的成語典故:三顧茅廬、放虎歸山、、先禮後兵、寬以待人、假手於人、大仁大義、束手就縛、弘毅寬厚、柔能克剛等。
其它人物成語:陸遜(火燒連營)、劉禪(樂不思蜀)、呂蒙(刮目相看)。

③ 三支一扶公共基礎:古代戰役中出現的成語典故

  • 三支一扶考試備考積累,公共基礎知識之古代戰役相關的成語典故,比如:

④ 關於守紀律講規矩的歷史典故

1、曹操割發代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開始對張綉進行第二次征伐。時正值割麥季節,為嚴明軍紀,曹操一開始就下令軍隊將士:「凡踐踏麥田者一律斬首!」當他看到在經過一片麥地時,將士們個個都小心謹慎,生怕踏倒一棵麥苗,心中十分高興。

不料一隻受驚的斑鳩從麥中飛出,撲撞在曹操的戰馬身上,戰馬受驚,蹭地竄入麥田,蹭倒了一片麥子。曹操飛步上前,勒住馬韁,下令全軍停止前進。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2、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諸葛亮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3、孫武斬寵妃

一天,孫武來到吳國,吳王闔廬久仰他的大名,十分希望能夠任用他,想測試孫武的兵陣部署本事,派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嬪妃,交由孫武排兵演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支隊伍演練,安排好之後,令鼓手擊鼓為令演練軍陣,可是嬪妃卻完全不當一回事,以為好玩新奇,互相之間亂作一團,嬉笑不止,孫武再三喝止,還是混合在一起相互打鬧,完全沒有隊形。

於是他就命令衛兵將那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吳王坐在閱兵台上看見孫武要殺他最寵愛的妃子,大驚失色,慌忙派人下令阻攔。孫武堅持按軍令處置,吳王啞口無言,只好眼睜睜看著孫武將兩位愛姬斬首示眾了。

4、穰苴斬庄賈

齊景公時,晉國和燕國的軍隊入侵,齊國的軍隊節節敗退,晏嬰向景公推薦田穰苴,認為他文武雙全。景公與穰苴談話後非常滿意,決定拜他為大將,請他率領軍隊去抵禦晉國和燕國的軍隊。穰苴認為他初來會引起官兵的不服氣,景公便派出自己寵信的大臣庄賈去擔任鑒軍。

穰苴與庄賈約定第二天訓練士兵,請監軍正午准時到軍營。第二天,穰苴提前來到軍營,命令士兵立表下漏,以確定準確的時間。

庄賈素來驕貴,仗著景公的寵信有恃無恐,雖然做了鑒軍,但根本就沒有把穰苴放在眼裡,只管和送行的親戚朋友大吃大喝。穰苴只好自己集合部隊進行訓練,直到太陽落山,庄賈才醉醺醺地來到軍營。穰苴問他為什麼來得這樣遲,庄賈滿不在乎地說是親戚朋友留他喝酒,所以來遲。

穰苴問軍紀執法官:「將軍誤期不至,蔑視國紀,該當何罪?」執法官回答:「按軍法,當斬首示眾。」穰苴叫左右軍士把庄賈推出執法。庄賈這才大驚失色,一面連聲高叫,一面叫隨從趕快向景公稟報,請求赦令。穰苴不由分說,叫軍士立即執行。三軍將士眼見庄賈血淋淋的頭,無不震驚懼服。

5、周總理借書

一天晚上,天下著大雨。北戴河圖書館里讀者很少。值班室的電話響起了起來,管理員小王走過去接電話。電話里問圖書館里有沒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小王說有,但這些書只能在圖書館里看,不能外借。電話里回說等會兒到圖書館去看。

雨越下越大。忽然,門口傳來了的敲門聲。小王開門一看,呆住了,只見周總理撐著傘站在雨中。總理笑眯眯地說:「我到這里看書來啦!」小王激動地說:「總理,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書我可以給您送去。」

周總理笑呵呵地說:「不,小同志!你做得很對,應該按你們的制度辦。」周總理借了書,坐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里認真地看了起來。

⑤ 尋一個典故

根據你說的故事情節,應該是劉向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裡面的內容。

原文片段: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翻譯為: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於我。」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⑥ 中國古代公共關系例子

公共關系的源抄頭可追溯到古代社會人類文明開始的地方——古埃及、巴比倫、波斯和中國等國家。當時的統治者雖然更多的是依靠國家機器——軍隊、監獄等暴力工具來維護他們的統治。

但輿論手段的運用在處理與民眾的關繫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當時的統治方式的反映。雖然「公共關系」這個名詞幾千年前根本沒有出現,但在當時,它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卻已有之。

(6)公共典故擴展閱讀:

網路公關:公關隨著網路的普及以及社會公眾對網路的使用越來越頻繁,網路對社會的輿論導向,對公共事件的評價都有巨大的影響力。網路已經成為消費者對某一品牌或商品影響、評價的第一來源,而且網路上信息傳播迅速。

短時間內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網路日益成為企業日常公關活動的主陣地。擴大對外宣傳,樹立企業品牌。網路宣傳成本相對較低,且針對性強效率高,網路宣傳作用日益擴大,對於企業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動作用。

網路公關公司作為互聯網發展的產物,大多也是在最近幾年紛紛涌現,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由於市場擴展過快,網路公關公司特別是國內的網路公關行業就顯得有一些參差不齊,魚龍混雜。

⑦ 求各個節日的典故和傳說,越全越好!

六一兒童節的來歷
1970-01-01 2 字體: [大 中 小]

早在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前蘇聯莫斯科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為了保證全世界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毒害、虐待兒童,提出了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的建議。從此以後,每年的6月1日,各國兒童舉行集會,慶祝自己的節日。
我國是在1949年12月23日做出決定,規定每年6月1日為兒童節。1950年的6月1日,毛澤東主席還親筆為兒童節題寫「慶祝兒童節」。今年已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52個兒童節了。同學們在歡度節日的時候,要時刻牢記:今天我們是祖國的花朵,將來要做社會主義大廈的棟梁。
關於「兒童節由來」
每當「六一」國際兒童節的時候,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那一張張笑臉,一陣陣歌聲,都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但是你是否知道這「六一」節的來歷?是否知道當年確定兒童節的時候,是因為世界上有無數的少年兒童在戰爭中被奪去了幼小的生命。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作出決定,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同時宣布廢除舊中國國民黨政府1931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
目前,各國政府普遍關注兒童的未來,保護兒童的權益。聯合國1990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我國是參與制定國和簽約國之一。在批准《兒童權利公約》的同一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對維護少年兒童的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切實保障兒童健康成長,中國立法、司法、政府各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都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分別設有負責婦女兒童保障的立法和監督機構。國務院下設的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和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維護兒童權益的保障工作,為兒童辦實事。

五一節的來歷
1970-01-01 1 字體: [大 中 小]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關於「五一節的由來」是這樣的:
此節源於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這一決議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上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於1949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是日全國放假一天.節日,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並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中國植樹節的由來
1970-01-01 1 字體: [大 中 小]

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者,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1893年,孫中山先生親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他提出,中國欲強,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進行植樹造林的計劃。1924年,他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反復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樹,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此後,在他的許多著作和講演中,反復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 「嗣後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
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清明」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並且要實現得更好。1981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下,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重視節的建議。該州採納了莫頓的建議,把4月10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並於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據聯合國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於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父親節的由來和傳說
1970-01-01 1 字體: [大 中 小]

關於「父親節由來」,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
1909年,華盛頓一位叫布魯斯·多德的夫人,在慶賀母親節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既然有母親節,為什麼不能有個父親節呢?
多德夫人和他的5個弟弟早年喪母,他們由慈愛的父親一手撫養大的。許多年過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親的生辰忌日,總會回想起父親含辛茹苦養家的情景。在拉斯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筆給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呼籲建立父親節,並建議將節日定在6月5日她父親生日這天。州政府採納了她的建議,倉促間將父親節定為19日,即1909年6月第3個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慶祝這一節日,市長宣布了父親節的文告,定這天為全州紀念日。以後,其他州也慶賀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選擇特定的鮮花來表示對父親的敬意。人們採納了多德夫人伯建議,佩戴紅玫瑰向健在的父親們表示愛戴,佩戴白玫瑰對故去的父親表示悼念。後來在溫哥華,人們選擇了佩戴白丁香,賓夕法尼亞人用蒲公英向父親表示致意。
為了使父親節規范化,各方面強烈呼籲議會承認這個節日。1972年,尼克松總統正式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這個節日終於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個說法:
專門用一天向母親表示敬意的想法是1907年在美國首先提出來的。2年以後華盛頓州的一位婦女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提出應有類似母親節的一天來向一家之長的父親表示敬意。多德夫人年幼喪母,由父親把她帶大。她非常愛自己的父親。
在多德夫人提出她的想法的同一年--1909年,華盛頓州州長作出反應,宣布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這個想法在1996年被伍德·威爾遜總統正式批准。1924年,卡爾文·柯立芝總統建議把父親節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節日以便「在父親和子女建立更親密的關系,並且使父親銘記自己應盡的全部責任」。紅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認的父親節的節花。
父親節在全美國作為節日確定下來,比母親節經過的時間要長一些。因為建立父親節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製造商開始看到商機。他們不僅鼓勵做兒女的給父親寄賀卡,而且鼓動他們買領帶、襪子之類的小禮品送給父親,以表達對父親的敬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扎在英國的美國軍人要求得到父親節的賀卡寄回國內。美國軍人的要求得到英國賀卡出版商的回應,因而印製了賀卡。雖然英國公眾對這個人為節日接受緩慢一些,但今天英國在六月里第三個星期日也熱烈慶祝父親節,和美國的慶祝方式差不多。
父親節似乎遠不如母親節那麼重要,沒有孩子給父親送禮物。但是,美國的父親仍然認為他們的命運比許多其它國家的父親強得多,因為那些國家的父親們連個名義上的節日都沒有。
近年父親節日期:2005年6月19日、2006年6月18日、2007年6月17日

母親節的由來
1970-01-01 1 字體: [大 中 小]

慶祝母親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據說,最早是古希臘人,為了榮耀希臘諸神之母——Rhea而開始的節慶。歷史學家稱母親節最早可能是古希臘人慶祝莉雅女神的節日。莉雅女神是宙斯的母親,幾乎希臘所有的神都從她而出。
美國的母親節
在美國,最早關於母親節的記載是1872年,由萊利亞(Julia Ward Howe及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議將這一天獻給「和平」並在波士頓等地舉行母親節的集會。
美國的母親節,始於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親節這一倡儀是費城安娜·M·賈維 斯提出的。母親節創立人是安娜·賈維斯。據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當時是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學校的總監,並兼職在教堂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當講述到在戰役中英雄捐軀的故事時,她不禁感慨萬分,認為應該給予失去兒子的母親們一種慰藉、一個紀念日。同時也衷心希望有人會創立一個母親節來贊揚全世界的母親,她的想法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安娜·賈維斯的母親死後,她繼承了母親所遺給她的一筆龐大的財產,不過她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實現母親的願望,創立母親節,藉以紀念世上所有的母親們,同時提倡孝道等。為此她向社會發出呼籲,結果她獲得各方面熱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應,並紛紛邀請她前往演講。
1912年,美國專門成立了母親節國際協會。1913年5月,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決議,號召總統以及內閣、參眾兩院和聯邦政府的一切官員一律在母親節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並要求總統發布宣言,號召政府官員在所有的公共建築物上懸掛國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顏色是有講究的。那些母親已經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親健在的人則佩戴紅色石竹花。這一天,人們總要想方設法使母親愉快地度過節日,感謝和補償她們一年的辛勤勞動。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親贈送母親節卡片和禮物。節日里,每個母親都會滿懷喜悅的心情,接受孩子們和丈夫贈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書和紀念品,特別是當她們收到小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的上面用蠟筆稚氣地寫著「媽媽,我愛你」的字樣的卡片時,更會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貴、最優厚的禮物還是把她們從日常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輕松地休息一整天。這一天,許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們把全部家務活包下來,母親不必做飯,不必洗盤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還有侍候母親在床上吃早飯的慣例。
英國的母親節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工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全世界的母親節
雖然,許多國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時節慶祝屬於他們的母親節。然而,多數國家和地區如丹麥、芬蘭、義大利、土耳其、澳洲、比利時和台灣,都是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的。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1970-01-01 1 字體: [大 中 小]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⑧ 公共知識的歷史典故

【博弈故事】有三個人在屋子裡,他們之間不許說話。一美女進來說:「你們當中至少有一個人臉是臟的。」三人相互略微看了一眼,沒有反應。美女又說:「你們知道嗎?」三人再看,頓悟,臉都紅了。為什麼?當只有一張臉是臟的時候,一旦美女宣布至少有一張臉是臟的時候,那麼,臉臟的那個人看到兩張干凈的臉,他馬上就會臉紅。而且所有的參與人都知道,如果僅有一張臟臉,臉臟的那個人一定會臉紅。在美女第一次宣布時,三個人中沒有人臉紅,那麼每個人就知道至少有兩張臟臉。如果只有兩張臟臉,兩張臟臉的人各自看到一張干凈的,這兩個臟臉的人就會臉紅。而此時如果沒有人臉紅,那麼所有人都知道三張臉就是臟的,因此在打量第二眼時所有人都會臉紅。
【博弈解析】這就是博弈理論中著名的臟臉博弈。這里三個臟臉的人也是通過公共知識才最終知道誰的臉臟了。一開始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對方的臉是否臟了,但是這時他們每一個人的信息沒有公開,他們都不知道對方所知道的信息,因此在這時沒有公共知識。而美女的一句話正好讓三個人知道的信息公開化,臟臉成了他們的公共知識。
這就是共同知識的作用,它的作用顯得有點可怕的強大。幾乎是一招無影腿,殺人不見血。在檯面上的博弈之前,私下的算計已經置對手於死地。不過,很可能對方也預料到這一點,早也想到這一點,同時殺來。終於,形成雙死局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