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依法
① 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權利,作為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是實行
答案B
本題考查課本基礎知識:「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由此可知答案為B。
② 如何樹立群眾的法治意識和增強法治觀念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③ 如何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能力 社會經濟文化事務 自身事物的能力
一線法保障:力量下沉,加強常態保障。為拓展和深化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嶽麓專區全面推行以服務基層屬組織、服務項目企業、服務人民群眾為重點,實現「民情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感情在一線融洽、形象在一線樹立、幹部在一線評價」的「三服務」一線工作法。一是按照區級領導聯點聯片、職能部門聯社區(村)、科職幹部聯網格的原則,實現條條大力協同、條塊無縫對接。全區62名區級領導當點長、片長,561名科職幹部定點安排到各片所在的網格中任網格長,每月28日為領導幹部聯系群眾的駐點日,所有聯點幹部均到聯駐網格現場接待、主動走訪群眾,實現了地域全覆蓋、人員全納入、服務零距離。二是通過宣傳櫥窗、電子顯示屏、網格標示牌等方式,全面公開網格劃分情況以及聯點幹部的基本情況,堅持「日常考核規范化、工作講評制度化、民主測評科學化」,量化考核項目,重點考評幹部的主動作為、解決問題和群眾滿意度等情況,為網格化管理服務的常態化提供保障。
④ 如何推進群眾依法信訪,依法維權,依法處置歷史遺留問題
推進群眾依法信訪,依法維權,信訪工作人員應遵循:感情原則;研究原則;及時原則;特殊原則;大局原則。
依法處置歷史遺留問題需要做到:加強領導,落實領導責任,強化齊抓共管;完善信訪公開聽證評議機制;強化各級司法機關接受群眾告訴、申訴及處理案件的責任和能力,由司法機關承辦歷史遺留問題,依法解決;依法規范歷史遺留問題信訪工作秩序;對反映的問題有理或部分有理,但以種種理由提出過高要求的,要明確告知政府政策底線、確保處置政策一致性,盡快打消其無理的念頭;引入第三方介入化解機制。
⑤ 人民群眾怎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標志著黨在治國理念和治國方略上實現了一個符合時代精神的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將會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法治新風。對法治國家建設中的公民參與作了明確的規定,表明黨中央特別重視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公民參與,並將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公民參與是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憲法的規定和原則,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為公民應該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
1、公民要做依法治國的積極推動者。
法律法規無處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在推動國家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政府為主導的法治建設,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
公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不僅是法治中國前行的受益者,更應該做推進依法治國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作為一名現代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首先,要做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其次,要主動學法、善於用法、自覺守法,要學會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據其自身的法律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法治發展中來,以實際行動為推進法治建設做出貢獻。2、公民要做法律權威的堅定維護者。
法律的國家強制性、獨有的確定性和使用范圍的普遍性,決定著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現代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人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人人都從遵守法律中獲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護,人人也都負有維護法律權威的責任。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維護法律的權威,需要每一位公民在內心建立起對法律的尊崇和強烈的守法意識。雖然,目前中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依然存在,少數人不把法律當回事,不知法不懂法、知法而不守法、執法卻不依法,遇到問題和糾紛習慣找關系、找熟人、找路子,而走法律途徑解決往往被拋之腦後。法律失去權威,意味著「法將不法」,任其發展下去,則必然會危及社會肌體的健康有序運行,因此,每個公民都應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要知法懂法、信法守法,也要敢於用法,善於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違法犯罪行為,敢於機智的舉報、制止。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的錯誤觀念,堅持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切實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維護執法者的權威。
3、公民要做法治精神的自覺踐行者。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根基於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源於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小到文明出行,大到依法治國,公民法治精神是法治秩序和權威的終極保障,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源之水。法治不僅體現在公民知道多少法律條文,而在於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於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培養公民法治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使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對於實現公民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極其重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公民要努力做法制精神的踐行者,將法律作為根植於內心深處的一種信念,將法治精神內化成一種生活的品格和方式,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思維決策底線和首選的價值判斷標准。
法治精神的弘揚對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養和道德要求。要求公民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以積極作為的國家主人態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倚賴司法、自覺守法、努力護法。堅守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信仰法治,信任法律,勇於拿起法律武器,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秩序和他們權利的違法行為進行斗爭。
4、公民的政治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法治體 系應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公民參與首先是指參與政治生活。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包括平等選舉權的行使,即依照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參加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直接選舉。為了進一步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應當健全選民推薦候選人的程序,在實踐中適當增加選民推薦候選人當選人大代表的比例,為當選代表與選民溝通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機會。
5、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是人民依法享有權利和自由的保障。
依法治國 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與自由。中國公民有權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應當進一步發揮公民在工會、婦聯以及其他群眾團體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群眾團體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重視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加強社區建設,發揮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尤其應當發揮公民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通過社區化解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治安,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質和文化素質。
6、 公民參與立法是完善立法體制的保障。
為了完善中國的立法體制,必須建立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公民參與立法可以防 止關門立法和主觀立法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法律、法規是否符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對於法律的有效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公民參與立法可以推動國家機關關注公民的訴求和利益,也可以讓公民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國家機關的工作,有利於優化法律法規的實施環境;公民參與立法也是普法的過程,通過吸收公民到立法過程中來,可以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增強對法律法規知識的掌握,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和守法意識。
7、公民參與司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司法公正離不開公民的參與。首先,應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人民陪審員的選拔機制上更加註重向普通公民開放,大力加強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培訓,讓公民平等參與司法;其次,應當通過司法公開,吸引公民參與司法監督工作,探索建立公民監督司法活動的長效機制,適當擴大公民在司法調解執行方面的參與,真正體現公正文明司法的理念。
8、 公民參與政府決策是健全依法決策的保障。
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為了保證公 民有效參與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建立公民參與機制,採取聽證或者廣泛徵求公眾意見的形式來監督決策過程,而且政府重大決策必須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予以公開。同時,公民參與政府重大決策對於監督公權力的運行極為必要,政府的重大決策應當以公共利益為主導,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可以推動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對於確保政府決策制度的科學與合理具有重要作用。
⑥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對依法行政的監督
政府接受監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有利於防止權力濫用保證清正專廉潔,有利於減屬少工作失誤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更好的集民智合民意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有利於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建立起一個具有權威的政府。
⑦ 如何發揮人民群眾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版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權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