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對污染
Ⅰ 社區的環境問題
http://thjp.vip.sina.com/O.htm 人居環境與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 ——兼評東城的「胡家園經驗」與「鐵營經驗」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唐 鈞 張時飛 進入新世紀,北京市東城區的社區建設以「人本·環境·創新」為主題,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新的一輪社區建設熱潮中凸現出來的「胡家園經驗」和「鐵營經驗」,在「以人為本,改善環境,開拓創新」等方面的實踐,具有突破性的創新意義。 本文試圖以社會學的社區理論與社會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胡家園社區和鐵營社區的典型經驗為實踐基礎,通過深入討論人居環境與社區建設之間的關系,揭示「以人為本」這一社會發展和社區建設的終極目標之真諦。 一.改善人居環境與社區建設 在當前的社區建設熱潮中,東城區提出了「五個注重」,即「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實效、注重共建過程、注重機制體制創新、注重轉變職能」。具體作分析:他們的目標(宗旨)是非常明確的——以人為本,而工作的重點則放在了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實現目標的手段有二:一是辦實事、講效率,二是社區參與(包括社區單位和居民)。工作重點放在改善人居環境,如果把它抽象化,可以說社區建設主要著眼點還是在「服務」。但是在內涵上,與上個世紀末的社區服務相比,如今的服務已經有了根本的變化。 上個世紀末的社區服務,其「活力」和「動力」都主要來自於「便民服務」,即對不完善的生活服務市場的拾遺補缺。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市場化的生活服務業逐漸向基層延伸,原先稀缺的生活服務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來說,應該是可以市場化的領域就盡量用市場的手段來進行資源配置。所以,社區服務再要固守「便民服務」的傳統陣地,實際上並非理智之選。 東城區適時調整社區建設的重心,在「服務」這個層次上把重點放在改善人居環境上,顯然是明智的選擇。因此,無論是「胡家園經驗」,還是「鐵營經驗」,人居環境的改造和重構很快就見效,並且由此開始引導社區向著更高級的層面進一步發展。 按照東城區的理解,他們把人居環境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硬體」,即社區的物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建築及服務設施等物質層次的「硬」環境;二是「軟體」,即社區的人文環境,主要是社區中的人際關系、文化氛圍及安全、健康等精神層次的「軟」環境。可以說,人居環境的改善,就是對社區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整體營造的過程。 但是,就各個社區本身的條件而言,即使同在東城區,他們之間也顯示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在不同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就孕育出來不同的社區建設的發展經驗: ㈠.胡家園經驗 胡家園社區始建於80年代初,後來逐漸擴建,形成了一個多層建築和高層建築並存的「單位型」樓房區。社區內的建築大多屬當時的「三邊」(邊設計、邊審批、邊施工)工程。十幾二十年來,社區中的建築陳舊,設施簡陋,環境惡劣。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這一情景:「風起滿天土、下雨一街泥、樓邊是違章、存車沒地方」。社區居民意見很大。 1.「硬體」的改造:胡家園現代化社區綜合改造工程 從市領導多次在胡家園開展調研時的評價和媒體的多次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胡家園是東城區社區建設的老先進、老典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胡家園社區)居委會主任趙玉琢說,作為社區的自治組織,社區代表大會代表著社區成員的利益,每逢遇到社區建設的重大問題,21位社區代表都要進行認真討論,仔細研究利弊得失才拍板,最後向全體居民公布。」對此,新華網等媒體評論說:「全新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從『政府的腿兒』蛻變成了社區管理的『大當家』,」「生活在胡家園的居民,那才真是社區的主人。涉及社區的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這里居民說了算」。就是有了這種社區參與和社區意識,胡家園在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組織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在社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居民的社區意識和社區參與被激發起來之後,胡家園社區在區、街兩級政府的幫助下,決心將一直困擾社區居民的環境問題擺上議事日程,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探索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的新思路。2001年年中,涉及社區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科技創安、生活服務、綠化美化和寬頻網路等7個方面35個子項的胡家園現代化社區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同時,居委會又組織居民實施陽台、樓道、垃圾、樓道照明等環境清潔美化工程。 經過全面改造後,胡家園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據統計,各級政府、屋業公司、業主單位與社區單位——凱協賓館、工美附中、「餛飩侯」公司等,集資數百萬,建成2.4萬平方米綠地(占總面積的43%),600多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和雕塑、噴泉,4個200平米的健身活動區;並建起了100平米的市民文明學校及老人學校,80平米的藏書上萬余冊,常備雜志、報紙幾十餘種的文化活動室,30多平米的老人活動站;社區單位籌資20萬元建成了創安體系,安裝了16處治安監控探頭;東直門外醫院投資20萬元建設了集「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奧士凱集團投資200萬元建成了一個780平方米的副食品超市;北京電信投資200萬元在全區鋪設了寬頻網,居民可享受到快速上網的經濟和便捷,也意味著社區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將成為現實,……昔日破舊的小區,在較短的時間內變成了集休閑、娛樂、健身、醫療、治安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社區。社區組建的健身球操扇隊、太極拳隊、小合唱隊等10餘支文體群團隊伍熱火朝天地在社區里開展活動。 有詩為證:「綠樹成蔭花草艷,雕塑、噴泉鑲其間,樓房光鮮道路寬,環境優美像公園。健身、娛樂有場地,超市采買真方便,單位社區共建好,居民生活樂無邊。」 2.「軟體」的提升:居民參與和社區認同 社區環境的改善,再次大大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熱情,他們自發成立了綠地維護小組,樓道保潔隊,志願者服務隊等,自覺地維護社區的優美環境。社區環境改造後,居民的文明程度也有了明顯提高。譬如往年居委會平均每年要調解居民糾紛近百起(大多為在樓道中搶占空間和堆物造成),而社區環境改造後的一年中,居民糾紛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社區的認同感、凝聚力也顯著增強。譬如有的居民因環境改善,特意把父母從外地接來享福,而老人一來就不願意走了,要在此安度晚年。更有的居民本有機會在單位獲得更大、條件更好的新住宅,但因為對社區人居環境的認同和留戀而最終放棄。據新華網報道:「在這住了十幾年的張老師,本來去年底有一次換新房的機會,但她回絕了:「生活在胡家園,心情舒暢,現在再給哪兒的房子我都不搬。」在社區認同這個層次上,這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總而言之,胡家園經驗是:在軟體建設達到了一定層次和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時,再從改造外部環境和服務設施等硬體著手,造就一個優美、舒適、方便和適於居住的物理空間,進一步整合社區單位和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建構社區意識,最終形成有鮮明特點的社區文化。 ㈡.鐵營經驗 鐵營社區屬典型的老北京「平民型」胡同平房居住區。社區內有大小胡同10條,平房院落292處。每院少則五六戶,多則幾十戶,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擁擠不堪、設施殘缺不全。其特點可概括為:「老(老北京、老齡化),貧(下崗、失業的較多,人均收入低),低(文化層次不高)」三個字。 1.「軟體」的升級: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的再創造 但是,古老的四合院也有其特有的魅力。這里有濃郁的鄰里親情,傳統的團結友愛、互助互濟的風尚。按居民的說法:「開開院門是幾家,關上院門都是一家。」從這個意義上說,胡同平房的老北京社區,從社區意識和社區文化的層次看,更是天然地接近社區的本意。 但是,由於現在人口的增加進一步壓縮了各自的物理空間,人們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在大雜院里。再隨著戶與戶之間收入差距的拉大,思想意識、生活習慣和利害關系的差別,引起了許多矛盾和沖突,鄰里親情正在淡化。 因此,鐵營社區的建設,就要從當地特色出發。在近期內,他們不可能像胡家園那樣在「硬體」設施上有根本的變化,但是他們同樣可以從「軟體」入手,來進一步改善人文環境,創造安心、舒心、放心、暖心、稱心的社區環境。 鐵營社區圍繞加強居民的社區意識,開展了徵集區歌、區旗、區徽等社區標志的活動,他們還辦起了社區自己的報紙——《鐵營社區報》,這可能在北京市都是首創。社區組織起老年協會,下面有讀報小組,大眾讀書會,談心小組和10個健身隊,每個老年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通過這些活動,提供了交流機會,街坊鄰居又都走到一起來了。對於此,鐵營社區居委會主任再三強調,其實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並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在於讓社區居民都來參與。譬如,區徽創作出來後,他們印製了一批文化衫,在社區有活動時,大家都穿上,這樣的認同感真是胡同平房社區的得天獨厚。 在服務方面,鐵營是根據居民的需要來操辦。譬如孩子放暑假了,家長要上班,孩子怎麼辦。居委會就出面辦起了託管班,來的孩子有大有小,他們就讓大的看小的。目前就有一位中國科技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在義務為孩子們教英語。 要搞好社區工作,還要讓居民有知情權。居委會為每條胡同做一個活頁夾子,放上政府的政策法規、居委會的工作計劃、居民的通訊錄、還有意見本,等等,讓居民挨門挨院傳閱,居民們自詡為「享受到了機關里領導的待遇」。 2.「硬體」的挖潛:努力實現社區物理空間利用的最大化 胡同平房社區的難處在於物理空間狹小,開會、搞活動沒有場地。於是,在鐵營居委會的幹部眼裡,胡同就是居民的客廳,他們常常利用胡同來開會。有的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家裡比較寬敞,他們就主動把家裡的房間院落給社區作為活動點,老人還給大家燒水沏茶。居民可以就近到那裡參加社區的活動,很方便。 物理環境還註定了鐵營社區不可能有大片的綠地。但是,老北京們自有他們自己的情趣,他們都有養花、養魚、養鳥的習慣。社區每年在國慶節前都會舉辦一屆花展,各家各戶都把自己養的花擺出來爭奇斗艷。目前,鐵營社區正在做一個整體規劃,准備把胡同里的邊邊角角和四合院里的空敞之處都種上花草,以彌補綠地的不足。他們還要在院牆上畫上壁畫,胡同里、庭院中擺上石桌石凳,進一步發展胡同庭院的平民文化。 總而言之,鐵營經驗是:當外部條件還不足以對社區的硬體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時,社區建設同樣可以從改善人際關系和人文環境等軟體著手,並對已有的硬體條件進行挖潛,以傳統文化為主線打造居民互相溝通和交流的平台。通過廣泛的居民參與,進一步加深社區認同,從而發展出其獨特的社區文化。 二.經驗比較和工作思路的殊途同歸 在用簡練的白描手法將胡家園和鐵營的社區建設的經驗加以概括之後,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這兩個經驗的異同進行比較,並嘗試從比較中去發現一些帶有普遍意義的啟示。以下,我們用列表的方式將這兩個社區放到一起來進行比較。 表1:兩種經驗的不同之處 胡家園社區 鐵營社區 客 觀 條 件 小區類型 樓房社區 平房小區 居民類型 幹部居多 平民居多 文化層次 較高 較低 傳統文化 保留較少 保留較多 物理空間 有一定的可利用的空間 極少可利用的空間 社區單位 較多且有一定效益 較少且效益一般 外部條件 大規模改善硬體設施的條件具備 改善硬體設施的條件尚不具備 建 設 手 段 主要途徑 適時實施硬體改造 繼續加強軟體建設 主要方式 物理空間的較大規模的改建 調整人際關系和挖掘傳統文化 共建方式 社區單位慷慨出資改善環境 社區單位無償提供已有設施場地 居民參與 自覺維護優美環境 共同創造文化氛圍 服務設施 追求質量 因陋就簡 評 價 外觀印象 美麗、舒適、方便和適於居住 傳統、質朴、情誼和自得其樂 價值判斷 向現代社區邁進 保持優良文化傳統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社區的經驗可以說個性是非常鮮明的。每個社會所擁有的客觀條件的不同,造成他們在社區建設中所用的手段的不同。當然,手段的不同,最終獲得的印象和評價也有差異。但是,要強調的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殊途同歸。 表2 :兩個社區的相同之處 胡家園社區 鐵營社區 目標 以人 為本 途徑 改善人 居環境 手段1 完善服務 設施和內容 手段2 調整人 際關系 手段3 鼓勵社 區參與 手段4 增強社 區認同 手段5 建構社 區文化 評價1 殊途 同歸 評價2 具有可行性 和可操作性 評價3 具有推 廣意義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胡家園經驗」與「鐵營經驗」,由於外部的客觀環境和社區成員的構成不同,社區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有差異,但是他們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最後都落實到「服務」—「認同」—「文化」的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的思路上,這可能是社區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因此,東城區社區建設的兩個經驗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理由。 以上的比較給我們一個啟示: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的目標宗旨和通過改善人居環境入手的發展策略在不同的城市社區都是適用的,其共通的手段有五:完善服務設施和內容、調整人際關系、鼓勵社區參與、增強社區認同和建構社區文化。從理論意義上說:這兩個經驗所蘊含的內涵與社會發展和社區發展的理論和國際經驗恰恰是不謀而合的。以下,我們再從理論的層次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三.「以人為本」:社區建設的終極目標 胡家園和鐵營兩個社區的經驗使我們看到了社會學的社會發展理論和社區理論的普遍意義。這包括: 1.「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經驗和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經驗 上個世紀後半期,在聯合國倡導下,國際上研究社會發展的專家學者基於對經濟增長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社會發展的價值判斷,提出了「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理論,以糾正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偏好和誤區,尤其是政府的偏好和誤區。 1995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人類有史以來的首次社會發展峰會」 [1]突出地強調:「單憑市場不可能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獲得公平和平等,而這二者卻是發展的基石」。峰會指出:「只有人——不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社群——成為行動主體,變化和發展才能產生。」[2] 說明上述社會發展理論在聯合國的推動下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 於是,1996年,世界銀行在其《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軌是否成功,並不單純看國家財富、投資或生產率的統計數字,而且要看居住在這些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3] 199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為中國編制的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對中國的發展寄予很高的期望:「新世紀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新的世界經濟強國在不斷崛起,更重要的,是一個表明現代化可以促進人民的利益福祉及這顆星球健康的人類發展經驗。」[4] 從上述國際專家有關「人本」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兩個要點: 1.市場經濟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但並不能「消除貧困」、「實現公平與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後三者才是「健康的人類發展經驗」。 2.只有當「人(不論是個人還是社群)」積極參與,成為社會發展的「行動主體」時,「消除貧困」、「實現公平與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等「變化和發展」才能發生。 說明 在右圖中,用虛線勾勒出的部分表示「偏好與誤區」,基本上是「為增長而增長」,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則被束之高閣;用實線勾勒出的部分表示「健康經驗」,是「以人為本」的,而且強調「人的參與」,追求的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圖1:社會發展的「健康經驗」與「偏好與誤區」 在對東城區社區建設的考察中,我們發現,以上關於「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的兩個要點都在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胡家園經驗」和「鐵營經驗」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2.「以人為本」是社區與社區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國際社會發展理論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的目標的同時,還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社會發展經由社區發展」。這個論斷要表達的深層次的含義是:「社會發展」一詞是沒有明確的空間概念的,因此其蘊含的先進理念常常難以落實。因此,應該將社會發展的理念與一定層次的地域范圍相連,這就出現了「社區發展」這個名詞。也就是說,在空間上將整個「社會」劃分成一個個「社區」,如果每一個社區都獲得充分的發展,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充分發展了。這個論斷同時也意味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必須要在社區的層面上得到切實的貫徹和落實。 其實,如果我們從社會學中的「社區」一詞的本意來探討這個問題,「以人為本」應該是社區的題中應有之義。上個世紀70年代末,隨著社會學學科的恢復,「社區」這個「舶來」的名詞開始再次登陸中國,[5] 並在80年代中期進入實際工作領域。因為當年民政部門推行社區服務是按中國行政架構來進行的,所以社區一詞給人的印象是空間的或地理的含義居多。然而,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區。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社會學中的「社區」一詞,原本就是「以人為本」的。在構成社區的5大要素中,「人群」和「地域」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但是,它們並不在同一個層面上。當人類社會還處於以狩獵、游牧為生的原始社會時,「人群」是四處漂泊游盪的,當時的人類社會只有部落而沒有社區。在人類社會進入農耕時代後,「人群」才開始定居下來,也因此才開始對各種各樣的邊界重視起來,於是,便開始形成現在我們所說的社區。從西方文字中的「社區」一詞的本意去推敲,它是「人的生活共同體」,而「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只是起修飾或限定作用的定語,所以我們說,社區一詞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群」、是「社會」。 從社區的本意上來看待胡家園和鐵營兩個社區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以人為本」是社區發展的原動力。人居環境的改善,尤其是胡家園社區的綜合改造工程的成功實施,確實促進了社區建設層次的迅速提升。如果東城區、北京市乃至全國的每一個社區的社區建設都有這樣明顯的成果,就意味著東城區、北京市乃至全國的社區建設又更上了一層樓。 3.城市社區發展的歷史回顧與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思路的提出 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相伴相隨而來的是一個城市化的進程。工業化、城市化破壞了原先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社區」和田園生活,驅使相當一部分人口再次進入不穩定的流動狀態。當人們從一個以「熟人社會」為顯著標志的鄉村社區聚集到一個城市的「陌生人社會」之中時,由於彼此間毫無諸如傳統的血緣、親緣或地緣之類的可以依靠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支持,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失落、隔絕、寂寞、無助和無望。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各種「城市病」滋生蔓延。所以,在19世紀末,率先工業化的西方國家就在一批有識之士的倡導下,搞起了「睦鄰運動」,後來發展成重新構建城市社區(當時稱為「社區組織」),使之恢復昔日自然社區的友愛、溫馨、溝通、支持和互助。到20世紀中期以後,由於聯合國的倡導,從這些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出社區發展的理論。當然,因為重構城市社區的努力畢竟帶著人為的痕跡,所以現代城市中的社區或多或少會受到現代科層制的行政區劃的影響,我們不妨稱之為「行政社區」。 中國的城市社區建設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崛起的城市社區服務。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計劃經濟時代在城市建設中的許多「欠賬」使老百姓的生活極不方便。在民政部的倡導下,以街道、居委會為依託的城市社區服務事業應運而生,並且在短時間內就造成了很大的聲勢,在解決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問題的同時,也使「社區」的概念逐漸被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所接受。 9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被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在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原先構成中國城市社會的組織架構基礎的單位體制逐漸被撼動了。尤其是到了90年代末,面臨著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在「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等口號下,企業的「辦社會」的職能被當作「包袱」忙不迭地卸去。而在單位之外的被稱作城市中的「社會」的這一塊,當時並沒有做好承接企業卸下的「社會包袱」的准備。因此當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出現時,整個城市「社會」(企業之外的)都陷入了捉襟見肘的窘境。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適時推出了「社區建設」的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的新思路,明確了城市中「社會」的主要載體是社區,並將解決相當一部分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重任寄希望於重新規劃和建設後的城市社區及群眾自治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 胡家園和鐵營這兩個社區可以說是不負政府的重託和不負居民的眾望,各次為社區建設層次的提升,非常具體地開辟了一條新路。 4.社區構成的5大要素及其在「以人為本」的目標下的整合 在回顧了這一段的歷史之後,我們再重新回到社區的本意上來。前文中談到的社區的5大要素,除了「人群」和「地域」這兩大基本要素以外,排在第三層次的是「服務」;往上,第四層次是「認同」,或稱「社區意識」;再往上,排在最高層次的則是「文化」,或稱「社區精神」。從理論上說,只有全部具備了這5大要素,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或者說是理想的社區。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群」或「人的生活共同體」,生活在一個既定的地域范圍之內;既然是為生活而聚集到一起,他們就需要「服務」——包括服務的設施(硬體)和服務的內容(軟體)。如果這些服務真正是以人為本的,也就是說對社區成員來說,它們是適用的、方便的而且是經濟上負擔得起的,這就會使社區成員在生活上離不開社區。久而久之,人們對社區由產生依賴而發展出一種「認同感」,再逐漸升華為一種富有人本意味的同心同德、互助互濟、共生共存的「社區意識」。再上一個層次,從社區意識中又會引申出一種可以代代相傳、融入社區成員生活方式中的文化傳統;在以人為本方面,它倒是返樸歸真了,甚至到了隨意而不著痕跡的境界。如果人們有意識地去加以總結,並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體現社區個性的「社區精神」。這就到了社區發展或社區建設的最高境界。而在3個較高層次的要素中,以人為本始終是它們的基本的出發點與歸宿。 圖2:社區本意中包含的5大要素以及它們與「以人為本」的關系 在5個層次的社區要素的互動和整合的過程中,社區服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層面。屬於物質層面的「人群」和「地域」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兩大基本要素,但是,只有它們仍然是構不成社區的。計劃經濟時代也有街道和居民委員會,但它們僅僅是政府行政體系的延伸,而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然而,要造就精神層面上的「認同」與「文化」,也並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所以,服務作為一個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的中間層次就要起到承上啟下的連接和溝通的作用。 顯而易見,在社區中,沒有「服務」這一中間層面肯定是不行的。一方面,現代的城市生活已經形成了以社會化的大分工為基礎的既定格局,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絕無可能自給自足,因此社區中各種貼近居民生活的服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社區組織也必須通過提供服務才能在社區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但是,服務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服務的目的是要在社區中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推動社區建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80年代興起的城市社區服務,就是因為「為服務而服務」、「就服務講服務」,沒有將培育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作為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長遠目標,所以在對社區這一寶貴的社會資源的開發上只是淺嘗輒止。到了90年代,曾經紅火一時的社區服務實際上在相當一部分城市已經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尷尬局面。 在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社區
麻煩採納,謝謝!
Ⅱ 關於社區環境的調查報告
社區環境衛生調查報告 如今,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污染包括了好幾個方面:雜訊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待得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2009年2月10日,我在自家小區頤澤花園深入社區去隨機訪談。
在調查中,我發現以前的隨處可見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上依稀可見有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裝入一個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樓道下,等社區清潔工來處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往深處思考,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尤其是到了夏天,由於天氣很熱,食物很容易腐蝕,這樣就很容易招引來蒼蠅這類飛蟲,而且也會發出刺鼻的臭味,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清潔工人沒有及時處理好垃圾,那麼垃圾袋堆積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有的老人經過時,沒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腳,很有可能造成傷害。
那如何解決呢?在我調查中突發其想:在每個樓道底層的樓角處放一可關閉的有蓋垃圾桶,居民將垃圾扔入桶中,並隨手關好蓋子,防止怪味散發,垃圾由清潔工人定時清理,保證不讓垃圾過多而造成無處可放的現象出現。除此之外,雜訊污染也需要及時解決。假期還未結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學習,而較多的上班族們已投入工作之中,據調查,很多人都會利用中午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現在很多社區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愛玩的心理的孩子們會在飯後集中去健身處,也就無法避免大聲喧嘩,其實他們已造成了雜訊污染,對於孩子們,要剝奪他們玩的權利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此問題的策略就是顯得比較令主管部門頭疼的。我個人認為建一些室內娛樂場所也可作為一個好方法,但它須要投入大量資金,如果社區宣傳教育孩子們要照顧其他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做到不大聲喧嘩,那麼對於社區居民的生活就不會造成影響了。
生活是個人的,而環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對環境有利的事你並沒有吃虧,其實你在給你的生命健康畫上一條延長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環境問題才能完善解決。
Ⅲ 社區環境問題都有什麼,除了白色污染,水污染,火災隱患。
環境污染包括了好幾個方面:雜訊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待得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 2005年12月25日,我在自家小區金龍花園深入社區去街頭隨機訪談.
在調查中,我發現以前的隨處可見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上依稀可見有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有的是居民以圖一時方便,從自己家窗口將廢棄物扔出去,這不僅僅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被棄的是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傷害了.與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裝入一個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樓道下,等社區清潔工來處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往深處思考,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夏天,由於天氣很熱,食物很容易腐蝕,這樣就很容易招引來蒼蠅這類飛蟲,而且也會發出刺鼻的臭味,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清潔工人沒有及時處理好垃圾,那麼垃圾袋堆積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有的老人經過時,沒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腳,很有可能造成傷害.
那如何解決呢 在我調查中突發其想:在每個樓道底層的樓角處放一可關閉的有蓋垃圾桶,居民將垃圾扔入桶中,並隨手關好蓋子,防止怪味散發,垃圾由清潔工人定時清理,保證不讓垃圾過多而造成無處可放的現象出現.
除此之外,雜訊污染也需要及時解決.暑期還未結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學習,而較多的上班族們已投入工作之中,據調查,很多人都會利用中午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現在很多社區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愛玩的心理的孩子們會在飯後集中去健身處,也就無法避免大聲喧嘩,其實他們已造成了雜訊污染,對於孩子們,要剝奪他們玩的權利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此問題的策略就是顯得比較令主管部門頭疼的.我個人認為建一些室內娛樂場所也可作為一個好方法,但它須要投入大量資金,如果社區宣傳教育孩子們要照顧其他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做到不大聲喧嘩,那麼對於社區居民的生活就不會造成影響了.
生活是個人的,而環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對環境有利的事你並沒有吃虧,其實你在給你的生命健康畫上一條延長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環境問題才能完善解決.
Ⅳ 社區大氣污染 原因
大氣污染主要分為七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版(鉛和汞)、權顆粒物、放射性氣體(氡氣)、臭氧、惡臭等。除非有特殊污染源,大多數情況下社區污染與周邊環境中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基本一致。
這里就簡單分析一下社區特殊的污染源以及導致的污染種類。1、汽車(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鉛和汞)、顆粒物、臭氧);2、抽油煙機(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3、污水池、垃圾桶(房)等(惡臭、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4、燃燒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屬(鉛和汞)、顆粒物、放射性氣體(有些煤當中含有氡氣)等。)5、房屋內、外裝修(生物消化道氣體的外排(揮發性有機物、惡臭))。其它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祝 春安!
()
Ⅳ 社區污染現象有哪些
環境污染包括了好幾個方面:雜訊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待得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 2005年12月25日,我在自家小區金龍花園深入社區去街頭隨機訪談.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有效防霧霾出門做好防護
在調查中,我發現以前的隨處可見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上依稀可見有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有的是居民以圖一時方便,從自己家窗口將廢棄物扔出去,這不僅僅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被棄的是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傷害了.與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裝入一個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樓道下,等社區清潔工來處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往深處思考,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夏天,由於天氣很熱,食物很容易腐蝕,這樣就很容易招引來蒼蠅這類飛蟲,而且也會發出刺鼻的臭味,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清潔工人沒有及時處理好垃圾,那麼垃圾袋堆積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有的老人經過時,沒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腳,很有可能造成傷害.
Ⅵ 社區中的聲污染有哪些
主要還是雜訊污染:建築工地機器雜訊、汽車鳴笛雜訊、商場音樂雜訊等!
Ⅶ 怎樣寫一篇關於社區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我們正在打一場反對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反對人類自身錯誤行為及觀
念的戰爭。保護環境需要政府的決策,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公民是社會的細胞,每個人如果
都能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從選擇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做
起,我們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長流,青山綠野常在。
但是當你踏出家門:門前的河成了臭水溝,樓下公交車來往那煩人的報站聲,小區內那一堆
堆裝修後的垃圾,還有那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熱天氣。哎,就在方圓幾平方米,雜訊污染 .水
源污染 .大氣污染 .固體垃圾污染真是一應俱全,無所不有啊!
路過的人們看到,聞到,是什麼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是他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
樣,自己應該去怎麼做?
眼下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無時無刻都在被提起,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活動也時刻提醒著人們該
怎麼做。但是現在始終是宣傳歸宣傳,教育歸教育,行動歸行動。一切活動的教育宣傳在一
部分的老百姓心目中都成了在給人民給輿論做「秀」,走形式,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現在老百姓中間,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人是增加了,但是還是很少一部分。人們不能主動的
保護環境,當發現有組織和個人破壞環境時,更不知道通過何種渠道去解決。
對於自身更是一種寬恕。認為自己小小的舉動能對全球環境造成影響嗎?環境保護是國家政
府的事,又關我們老百姓什麼事?
(以下引自中國環保網)
今日國家環保總局決定共同開展營建綠色家庭系列活動。在此發出倡議:積極行動起來,以
崇尚簡約為榮,節能節水,保護資源;使用綠色產品,認識並防範各種化學污染;樹立綠色
消費觀念,減少一次性產品選購和消費,抵制白色污染;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清潔生產,關
愛健康,珍惜生命;注重對子女的環境教育,增強其環境意識,使他們從小養成文明健康、
珍惜環境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環境道德,遵守公民道德行為規范,為環境保護做出積極
貢獻。
破壞和污染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愛惜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環
境是每個家庭應盡的責任。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參加營建綠色家庭活動,用良知和熱
情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用智慧和勇氣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讓綠色觀念滲透到我們生活的
各個層面,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每個家庭的自覺選擇。
中宣部、全國婦聯、團中央、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廣電總局六部委去年聯合發出通
知:在3~18歲青少年中實施「中國小公民道德建設計劃」。將公民20字基本道德規范具體
化為「五小」行動,即做父母的小幫手、做文明禮貌的小標兵、做小朋友和同學的小夥伴、
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做主宰自己的小主人。倡導家庭、學校、社會鼓勵兒童自主策劃,自
覺行動,從點滴做起,從身邊事做起,主動參與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支持兒童積極建
立「助人小組」、「環保小隊」等各種自己的道德實踐組織,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樹立
環境意識,培養科學精神,了解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前景,爭做小康社
會合格的小公民。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更為了我們熱愛的家園,在暑假期間我進行了一次關於環境保護的調
查。為人們能走出誤區,增強人們的環抱意識,讓更多的人奉獻出他們對於環境的熱愛,我
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獻上我的一分微薄之力。
Ⅷ 社區環境污染情況調查
白色垃圾污染
早上8點
小區附近
清潔工
每天要干2小時左右
我區白色垃圾污染嚴重
減少塑料袋等一次性工具的使用量
Ⅸ 小區環境污染都有哪些
污染現象:
污水:小區廢水應該含氮磷等營養物質較多。
垃圾:一般生活垃圾。
雜訊:小區人多,社會雜訊污染環境,還有小區周邊交通雜訊及其他也是雜訊的污染源之一。
如果小區里有洗浴、餐飲、診療所等,都會有相應的污染源,如油煙、醫療垃圾等
如果是還在燃煤取暖城市的小區還有大氣污染,包括SO2,CO2,NO等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