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水污染
❶ 那種土地利用類型對地下水污染最嚴重
A
高爾夫球場的草坪維護,使用的農葯化肥數量極大,而且頻繁使用,也大量流失。
❷ 中國大陸的土地污染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環境污染中,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問題。
造成嚴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個方面的原因:
1、發達國家的污染環境的企業,大量搬遷到發展中國家。我們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大量引進這類企業,還給予各種優惠政策。
2、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不重視保護環境。甚至凈化污染物的設備只是擺設,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設置的,平時隨意排污。
3、政府有關部門只追求經濟指標,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現的重大污染事件,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瀆職有關。
4、對於造成污染的企業,處理不力。發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徵性的罰款,起不了警示作用,當地政府甚至於包庇縱容。
5、對於洋垃圾走私的處理不力,以至於有的地方、有的人敢於從國外搞了洋垃圾來賺錢,卻污染了自己的環境。
6、城市的盲目擴大、發展,忽視公共交通,不切實際地發展私家車,造成交通堵塞,機動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7、農葯、化肥的過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沒有好好處理,沒有分類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中國環境問題及水資源問題解決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1、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下面就中國水資源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加以論述
資源有限
中國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地區,由於水資源短缺與過度開發及水污染問題加劇,目前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的水資源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十三億人口,目前人均水資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由於水資源分布極端不均,主要集中在雲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嚴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後天殘缺的問題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為水資源帶來更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六百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七,但還有近三百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的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地下水污染嚴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狀況不佳,污水處理的監管機制亟待建立。
浪費嚴重
專家指出,我國現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農業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損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後,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講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專家坦言,我國多數城市水資源實際漏失率全國平均數應在30%以上。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長汪恕誠日前再次強調,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專家提交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認為,解決我國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實踐證明,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乾旱缺水問題唯一的選擇。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專家也指出,目前,隨著全社會節水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相關措施的落實,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國年用水總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斷提高,節水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國民經濟近年來以7%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全國年用水量(不含工業的重復用水量)並未出現大的變化,穩定在5500億立方米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節水初見成效,工業用水實現「增產不增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遞減9%
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於地區間和年際間分布嚴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猶為突出。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這種現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紹,中國的水壩數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萬座的各類水庫中,中國就佔了一半。以淮河為例,治淮半個世紀,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庫5300多座。在這些大壩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改變,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急劇下降。枯水季節,整條淮河基本不流動,成了死水,不僅「五毒俱全」,而且濃度極高。豐水季節,尤其上中游泄洪時,高濃度污染團順流而下,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污染。
❸ 中國的水污染嚴重還是土地污染
當然最有效的辦法
就是從源頭上阻止污染.水污染可以建造污水處理場.土地污染不是很了解,不過如果不採取垃圾填埋也可以緩解.大氣污染植樹造林,減少費氣排放(汽車\工業\農業等)
❹ 請問誰有「土地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的資料
地球表面的/3雖然被水覆蓋,但其中97.5%是鹹水,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冰川、冰雪。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佔全球水總量的0.26%,而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實際上,人類可以從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佔水總量的0.014%。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而這一湯匙水又遭到嚴重污染。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紀初以來增加了約6―7倍,比人口增長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億人缺乏安全清潔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缺水。波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主要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印度、秘魯、英國、波蘭及中國部分地區亦會受到影響。
在全國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立方米。缺水給城市工業產值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以上,且呈增長之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按國際上的通行標准,人均擁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為起碼的要求線,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6億~17億,以16.5億人計算,屆時我國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預計到200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猛增到180多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節水400多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從1980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達到70%。但我國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還是較發達國家低許多,一些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目前我國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佔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據水利部門對全國約七百條大中河流近十萬公里河長檢測的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長期污染嚴重,水已失去使用價值,這使前述缺水狀況雪上加霜。由於污染嚴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幹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佔62.5%。水資源佔全國總量12%的珠江由於污染也出現缺水,不少河道發黑、發臭;廣州市區河段水質已劣於五類標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質超過了20餘種,為此廣州市被迫花巨資改向幾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東江去取水。進入90年代,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每年平均約達142億立方米,佔全國年均排污總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黃浦江伸向了長江幹流中心。目前,我國以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能力為每年5400億噸,雖然多數供水水源的水質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離不開水,動植物也離不開水,科學家早已證實,早期的原始生命緣於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構成了一個水的世界,科學家稱它們為水圈。水圈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海洋出現之前,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樣,沒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濕氣流是形成雲雨的主要因素。在陽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氣湧向天空,隨著氣流飄向大陸,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過江河重新回到兩極和大海,另一部分則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而在南北兩極和大陸高寒地帶,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的。由於氣溫過低,大量的積雪又難以變成堅冰,於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國的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的主要水源地,連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線。每年夏季,當太陽的光輝照射到冰峰的時候,融化的冰雪順著溝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場,成了當地人畜飲用和農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豐富的水資源給萬物帶來生機,使生態保持平衡。從太空觀察,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積為水所覆蓋,然而,人們很難想像,傳統觀念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已開始成為稀有資源,水資源保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儲水總量13.7億立方公里,而淡水卻只佔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於兩極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積雪之中,這么一來,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於地下蓄水層、河流、湖泊、土壤、沼澤、植物和大氣層中,這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據聯合國關於一個國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為缺水國家的標准來看,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2%,而淡水佔有量僅佔世界的8%,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眾所周知的貧水國家。
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後果,便是一些國家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因飲用臟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都隱伏著國與國之間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的危機。水資源危機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問題,在聯合國列出的最有可能面臨缺水問題的城市名單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和上海,另外還有開羅、孟買、雅加達、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國是個多山多河的國家,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條。但我國人口眾多,相對而言,水資源比較貧乏。就全世界而言,工業的高度發展,不僅對淡水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對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現赤潮,江河魚蝦絕跡,有的甚至成為臭河、死河。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個地球的水大約有14×1017立方米,其中97%以上是人類不能飲用的海水,餘下的3%雖為淡水,但淡水中的77.2%又存在於冰川雪山之中,22.4%的水為土壤中的水和地下水,其餘0.4%為地表水。實際上,地球上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儲水量的0.77%。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水量很少,僅為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每年缺水量約為300×108立方米,受旱農田有2—3億畝,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很困難。城市供水不足,全國51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每年缺水量為58×108立方米。
水環境容量是指在不影響水的正常用途的情況下,水體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調節凈化並保持生態平衡的能力。水環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專業性水域排放標準的依據之一,環境管理部門還利用它確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許排入多少污染物。
地球上約有1.36×108立方公里的水,水主要分布於海洋、冰川、地面、地下及大氣之中。人類使用的水,基本上都是淡水,而淡水質量僅佔地球總水質量的0.63%。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迅速增加,淡水資源日趨緊張。同時,由於污染,使可用水量減少,這就更激化了水源短缺的矛盾。
我國的水資源形勢也相當嚴峻。我國的淡水資源儲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於人口眾多,因此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
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隨著飲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種元素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各個部分。當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種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元素時,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例如,有些地區水中缺碘,長期飲用這種水,就會導致「大脖子病」,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當水中含有有害物質時,對人體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質可以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糧食、蔬菜、魚肉等),帶入人體,還可以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據調查,飲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發病率,要比飲用清潔水的高出61.5%左右。當污水中含有汞、鎘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時,水生植物就把汞、鎘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來,魚吃水生植物後,又在其體內進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魚後,汞、鎘等元素在人體內富集,使人體患病而死亡。這樣,從水生植物->水生小動物->小魚->大魚->人體,形成了一條食物鏈。人體最後成了汞、鎘等元素的「落腳點」。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類措施組成: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結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臨時性小地形,如區田、畦田、溝壟種植等。美國、蘇聯等國還廣泛採用覆蓋耕作、免大躍進法和少大躍進法等。此外,還有深耕、密植、間作套種、增施肥料、草田輪作等,都是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稱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從而減輕雨滴對地面的打擊,增加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量,減緩流速和削弱沖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過修建各類工程改變小地形,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入滲,從而達到減輕或制止水土流失,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根據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護岸工程3大類。各類措施特別是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之間,始終存在著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
水土保持工作對發展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生產和建設,整治國土、治理江河、減少乾旱和風沙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人類的生活或生產活動改變了天然水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性質和組成,影響人類對水的利用價值或危害人類健康,稱為水污染。在自然情況下,天然水的水質也常有一定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不算水污染。常見的水質污染物有:
(1)病原微生物,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引起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
(2)植物營養物,如氮、磷、鉀等,引起水質營養化,故使水質惡化;
(3)無機鹽。如酸、鹼、鹽等無機化合物進入水體,影響生活、生產和農業用水水質;
(4)各種油類物質,影響水的感官性狀,阻礙水體復氧能力,破壞水的自凈作用;
(5)有毒化學物質,主要是重金屬和難分解有機物,如汞、鎘、鉛、鉻、砷、硒、礬、鑠等以及有機氯化物、芳香胺類和多環有機化合物等;
(6)放射性物質。
常見的污染途徑如下:
(1)工業生產排放的污水;
(2)城市生活污水;
(3)農業上污染灌溉、噴撒農葯、施用化肥,被雨沖刷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
(4)固體廢物中有害物質,經水溶解而流入水體;
(5)工業生產排放的煙塵廢水,經直接降落或被雨水淋洗而流入水體;
(6)降雨和雨後的地表徑流攜帶大氣、土壤的城市地表的污染物進入水體;
(7)海水倒灌或滲透,污染沿海地區地下水源或水體;
(8)天然的污染源影響水體本底含量,例如,黃河中遊河段有嚴重的砷污染,其原因是黃河含沙量的90%來自黃土高原,而且黃土高原中砷的本底很高,故造成該河段水體有嚴重砷污染。
❺ 最新統計中國目前有多少土地被污染如何有效治理
中國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在環境污染中,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問題。造成嚴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個方面的原因:1、發達國家的污染環境的企業,大量搬遷到發展中國家。我們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大量引進這類企業,還給予各種優惠政策。2、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不重視保護環境。甚至凈化污染物的設備只是擺設,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設置的,平時隨意排污。3、政府有關部門只追求經濟指標,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現的重大污染事件,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瀆職有關。4、對於造成污染的企業,處理不力。發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徵性的罰款,起不了警示作用,當地政府甚至於包庇縱容。5、對於洋垃圾走私的處理不力,以至於有的地方、有的人敢於從國外搞了洋垃圾來賺錢,卻污染了自己的環境。6、城市的盲目擴大、發展,忽視公共交通,不切實際地發展私家車,造成交通堵塞,機動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大氣環境。7、農葯、化肥的過量使用。8、城市垃圾沒有好好處理,沒有分類收集,造成垃圾污染。中國環境問題及水資源問題解決中國環境十大問題1、大氣污染問題: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2、水環境污染問題: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處理問題: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5、水土流失問題: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6、旱災和水災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8,WTO與環境問題: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下面就中國水資源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加以論述資源有限中國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地區,由於水資源短缺與過度開發及水污染問題加劇,目前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的水資源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十三億人口,目前人均水資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由於水資源分布極端不均,主要集中在雲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嚴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後天殘缺的問題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為水資源帶來更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六百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七,但還有近三百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的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地下水污染嚴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狀況不佳,污水處理的監管機制亟待建立。浪費嚴重專家指出,我國現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農業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損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後,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講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專家坦言,我國多數城市水資源實際漏失率全國平均數應在30%以上。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唯一出路水利部長汪恕誠日前再次強調,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專家提交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認為,解決我國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實踐證明,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乾旱缺水問題唯一的選擇。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專家也指出,目前,隨著全社會節水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相關措施的落實,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國年用水總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斷提高,節水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國民經濟近年來以7%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全國年用水量(不含工業的重復用水量)並未出現大的變化,穩定在5500億立方米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節水初見成效,工業用水實現「增產不增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遞減9%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於地區間和年際間分布嚴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猶為突出。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這種現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紹,中國的水壩數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萬座的各類水庫中,中國就佔了一半。以淮河為例,治淮半個世紀,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庫5300多座。在這些大壩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改變,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急劇下降。枯水季節,整條淮河基本不流動,成了死水,不僅「五毒俱全」,而且濃度極高。豐水季節,尤其上中游泄洪時,高濃度污染團順流而下,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污染。
❻ 土地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環境保護法》;
《農業法》;
《土地管理法》;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❼ 中國水資源的污染情況
淺談水污染的影響與防治
(一)中國水污染分布與水污染現狀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50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佔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
(二)水體污染
水是怎樣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的,一是人為的。由於雨水對各種礦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發和乾旱地區的風蝕作用所產生的大量灰塵落入水體而引起的水污染,這屬於自然污染。向水體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各種廢棄物,造成水質惡化,這屬於人為污染。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後一種,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1:水體受污染的過程
一般來說,水自身有自凈能力。水的自凈能力包括稀釋擴散、沉澱堆積、氧化還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等。大體可以分四段:第一為污染段,由於大量污染物混入,河流水質惡化,水中溶解氧極少,除了細菌以外,其它生物較少,特別是幾乎不存在自氧性生物;第二是分解段,分解有機質的生物逐漸繁殖,生物分解活動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魚類難以生存,出現藻類和需氧較低的原生生物等,而在生化需氧量逐漸降低後,水中溶解氧又逐漸增加;第三為恢復段,藻類、魚類和其它大型生物重新又活潑起來,水質逐漸變清;第四為清水段,溶解氧接近飽和,水質清潔,自凈過程到此完成。
2:水體受污染的原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農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著或被吸收,其餘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氣中,通過降雨,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3:水體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污染的水對人體的影響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體中70%—80%是水分,因此長期飲用不良的水質,而導致體質不佳抵抗力自然減弱,則百病發生乃必然,再者長期累積之污染物到達身體無法承受時,再高明的醫生、再有效的葯物恐怕也難奏效,所以「水是百葯之王」的說法一點都不假。
常見的飲用水水質項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鉛: 對腎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對兒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證實
鎘: 對腎臟有急性之傷害
砷: 對皮膚、神經系統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證實
汞: 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傷害主要器官為腎臟、中樞神經系統
硒: 高濃度會危害肌肉及神經系統
亞硝酸鹽: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嬰兒的影響最為明顯(藍嬰症),具致癌性
總三鹵甲烷: 以氯仿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發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機物): 吸入過多會降低中樞神經、心臟功能,長期暴露對肝臟有害
四氯化碳(有機物): 對人體健康有廣泛影響,具致癌性,對肝臟、腎臟功影響極大
近年來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針對1971-1994年間由水所引起的疾病進行一項調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動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發現,原生動物種類中以隱孢子蟲及梨形鞭毛蟲二種需要特別注意,最常出現在遊憩風景區及畜牧養殖地區,其中又以養豬、養鴨二種最多。統計也顯示,23年內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動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達70件。
水不僅是生命之源,對人類極其重要,而污染又是這樣厲害。因此我們更應該預防和保護好水資源,合理並利用好水。
(三)水體污染的防治措施
對於污水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資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顯然,資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條件之一,沒有資金,一切治理措施就無法實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後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廣,不但涉及到居民,還涉及到外地人員,涉及到部隊系統,涉及到少數民族,也會涉及到權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單靠水利部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即使再加上環保部門,力量依然是蒼白無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強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沒有一個強大政府的支持,許多強制性措施就難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規是人們共同遵守的准繩,應制定保護城市水環境的地方性法律,讓水系管理部門有法可依,依法行政,這樣一些事情做起來會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須實施徹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嚴重的污染源,將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於雨水管經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實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則可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降低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污水可以通過河道排放。
(2) 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一般來說,城鎮新建居民區都有完備的下水道系統,都實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區房屋破舊,多數沒有下水道系統,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來源。不管從污染治理的角度還是從城市建設的角度,都需要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強城市衛生綜合管理
加強城鎮的綜合衛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凈,減少因風吹、雨水等因素將臟物帶入河流。對自由市場、餐館、外來人口聚居區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對建設工地衛生實行嚴格監督,對產生污染的路邊小生意、洗車點或進行環境改造、或取締。
(2)環衛部門應提高管理水平
鑒於環衛部門職工向河道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糞的情況客觀存在,環衛部門應提高管理水平,嚴格要求職工遵守規矩,教育職工明確自己的責任,對不守規矩、擅自污染環境的職工給與相應的處罰。
(3)合理布置垃圾處理站點、公共廁所
應健全垃圾處理站點網路(尤其是公共場所),讓人們垃圾有處可棄,減少因無垃圾站(箱)而導致的垃圾隨意丟棄。應在沿河設置一些公共廁所,讓在外活動的人們感到方便,減少因為沒有廁所而將河沿當廁所的現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違章建築
對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館、水上游樂廳等應取締。
4: 水資源調控措施
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
水資源不足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質就會惡化。應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後的潔凈水引入河道,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5: 公眾參與措施
(1) 讓公眾參與河道環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門應建立與沿線居民的溝通渠道,定期訪問居民,公布舉報電話,讓居民有機會參與對污染源的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處理。也可以實行「門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發揮群眾保護水環境的巨大熱情,對水環境實行有效的監督和保護。
(2)搞好大眾教育
對大眾加強保護水質的教育,沿河樹立一些警示牌,呼籲人們注意保護水質。另外,新聞媒體繼續對大眾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此過程當中有幾方面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或未能有效執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過程中要避免將水環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強制措施完全等同起來。應該在整治的過程中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調動排污單位的內部積極性,使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綜合治理成為企業主動的自發的自願的行為。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行政強制執行的費用,而且可以減少以至杜絕企業弄虛作假、追求形式上的達標和保留實質上的污染行為的發生,從而有效地提高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義上的引進經濟激勵措施、獎勵達標先進單位、為其提供政策優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將水環境治理與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市場開發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停產、關閉數以千計的污染企業的同時創立和新建於環境保護有利的新企業新市場,使水環境整治工作同社會經濟其它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環保工作不再對於工業企業的發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與否定相結合。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工業走向環境健康化是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清潔生產工藝的開發利用將在不久的未來占據巨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們應該把握時機,爭取利用後進優勢,在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獲得經濟的更大發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過程中還應避免將水污染防治與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等同起來。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佔到70%的農業大國,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美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環保主義者蕾切爾·卡遜在上個世紀60年代所關注的農業污染問題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極為現實的指導意義。當我們對於我國大多數流域污染情況尋根求源的時候都會發現幹流和支流沿岸的農葯化肥及其它農業廢棄物肆意地向水體拋棄是構成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這些不經任何處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農業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須對水體的毒化問題負責。然而在水環境治理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幾乎看不見有關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舉措,更沒有像「零點行動」那樣富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治污行為發生。當然並不否定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與農業污染控制本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於「15小」企業的治理一定范圍內斷絕了農業污染物的來源,然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還遠遠不夠;也並不否認農業的面源污染較之工業企業通常情況下的點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難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為該問題解決起來有極大困難而視其不存在。這樣只能造成對農業污染的默認,從而使問題擴大化。
最後
水污染治理過程應當同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緊密結合起來。環境問題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點區別於其它任何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這就要求在整治水環境問題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考慮到水污染問題的流域性,加強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這一點在淮河治理過程當中已經獲得重要的實踐經驗,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推廣。其次,水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成分對於人類生產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因而將水環境整治與水權概念的開發相結合,明確水資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環境問題的治理者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對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實行全流域統籌兼顧的方針 ,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綜合平衡,做到微觀與宏觀相結合,促進水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的滋養下生存和繁衍,今後也將同樣依賴於水資源而繼續存在和發展。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可以水環境的惡化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因為那將造成人類無法承受的惡果,並最終導致一切人類文明化為烏有。如果說過去的水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導致的,那麼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已經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我們疏於管理的結果,那麼今天,我們已經在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說已經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環境惡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積極作用,那麼今後的工作將更加艱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不懈地堅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績激勵我們更有信心地將治理工作開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難度更大,因為洪水的發生在時間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則是每時每地都存在。洪水、乾旱是天災,面對天災,人類更能團結一致,更能吃苦耐勞,更能相互幫助,更能激起一股熱情,1998年長江大水就是一個例證。水污染是人禍,是人引起的,治污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會涉及到社會中的方方面。總之:
節水從點滴做起!
參考文獻:
(1) 書名為《造福子孫後代》:前言
(2) 行政院環保署「安全飲用水手冊」:第3頁
(3) 中國水資源公報 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第2頁
(4) 中國城市排水建設與發展
(5)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二十六講:關於我國農業法制建設的幾個問題第
(6) 水資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線 作者:關業祥 水利部規計司處長
以上為第4頁—6頁
http://www.caps.tp.e.tw/67/9205/20/new_page_11.htm
❽ 現在的水污染這么嚴重,怎麼辦國家有哪些政策來處理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下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十個方面開展防治行動。
全文如下: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於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動計劃。
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堅持政府市場協同,注重改革創新;堅持全面依法推進,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堅持全民參與,推動節水潔水人人有責,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而奮斗。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
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要求,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葯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能源局等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新建、改建、擴建上述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葯(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參與)
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並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參與)
(二)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2020年底前達到相應排放標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採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除乾旱地區外,城鎮新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其他地級城市建成區於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參與)
(三)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葯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標准規范,明確環保要求,新建高標准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葯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較嚴重,且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甘肅、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河北、山東、河南等五省(區),要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和經濟林;2018年底前,對3300萬畝灌溉面積實施綜合治理,退減水量37億立方米以上。(農業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參與)
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等參與)
(四)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分類分級修訂船舶及其設施、設備的相關環保標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內河船舶執行新的標准;其他船舶於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於我國水域的國際航線船舶,要實施壓載水交換或安裝壓載水滅活處理系統。規范拆船行為,禁止沖灘拆解。(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編制實施全國港口、碼頭、裝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位於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修造廠,分別於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達到建設要求。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五)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據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及產業發展情況,制定並實施分年度的落後產能淘汰方案,報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備案。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准其相關行業新建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嚴格環境准入。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明確區域環境准入條件,細化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環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20年,組織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六)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並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現代農業、低耗水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態保護型旅遊業,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七大重點流域幹流沿岸,要嚴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醫葯製造、化學纖維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污染企業退出。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葯製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應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佔用水域。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濱海地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非法擠占的應限期退出。(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七)推進循環發展。加強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的補充用水、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態用水應優先使用礦井水,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製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水利部、能源局等參與)
促進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嚴重地區城市為重點,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許可。自2018年起,單體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築,北京市2萬平方米、天津市5萬平方米、河北省10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應安裝建築中水設施。積極推動其他新建住房安裝建築中水設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區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等工業用水。在有條件的城市,加快推進淡化海水作為生活用水補充水源。(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三、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
(八)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嚴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縫、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依法規范機井建設管理,排查登記已建機井,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一律予以關閉。編制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等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開展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超采區內禁止工農業生產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區域實施土地整治、農業開發、扶貧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不得以配套打井為條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九)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指標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將再生水、雨水和微鹹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抓好工業節水。制定國家鼓勵和淘汰的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完善高耗水行業取用水定額標准。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到2020年,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准。(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築必須採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築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要達到40%以上。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准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發展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在東北、西北、黃淮海等區域,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水利部、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參與)
(十)科學保護水資源。完善水資源保護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完善水量調度方案。採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發揮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在黃河、淮河等流域進行試點,分期分批確定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四、強化科技支撐
(十一)推廣示範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重點推廣飲用水凈化、節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環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態修復、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適用技術。完善環保技術評價體系,加強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設,推動技術成果共享與轉化。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水處理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示範推廣控源減排和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參與)
(十二)攻關研發前瞻技術。整合科技資源,通過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加快研發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准處理、海水淡化和工業高鹽廢水脫鹽、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技術。開展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水環境基準、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新型污染物風險評價、水環境損害評估、高品質再生水補充飲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強水生態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環境監控預警、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十三)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對涉及環保市場准入、經營行為規范的法規、規章和規定進行全面梳理,廢止妨礙形成全國統一環保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健全環保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等領域招投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推進先進適用的節水、治污、修復技術和裝備產業化發展。(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保服務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完善風險分擔、履約保障等機制。鼓勵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❾ 請概括土地污染都帶來了哪些嚴重後果
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礙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產量和質量,還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都叫做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的來源廣、種類多,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
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銅、汞、鉻、鎘、鎳、鉛等)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葯、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並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地污染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對環境和對人體健康都是如此。
(1)通過食物鏈途徑危害人體健康。土壤生物直接從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通過土壤參與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鏈,所以土壤是污染物進入人體食物鏈的主要環節。作為人類主要食物來源的糧食、蔬菜和畜牧產品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富集必然引起食物污染,最終危害人體的健康。
(2)有些污染的土地直接具有放射性的危害,對人類健康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影響。在切諾貝利事件受到污染的大面積的土地被迫閑置,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3)在生態環境效應方面,土地污染將直接導致土壤性質惡化,從而使植被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除此之外,土地污染還可能會引起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和人畜疾病等次生環境問題,威脅著生態安全和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