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污染條件
❶ 污染的主要原因
你說的污各方談中國環境污染原因和對策
[list][*][size=2]中國地方政府為中央環保目標的貫徹設置了重重障礙。 環保人士建議中國發展城市化建設、並提高能源價格來提高能源效能、控制能源消耗以解決環境問題。而致力於中國環保問題的專家指出,大型城市建設解決污染的先決條件是建築物及建築材料要以綠色環保為宗旨, 而且需要完善的城市規劃尤其要發展公交設施。[/size][*][size=2]*地方當局唯經濟增長是圖*[/size][*][size=2]據法新社報導,中國地方政府不斷投資於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以刺激本地經濟發展,卻無視中央提出的環境保護政策的目標。[/size][*][size=2]法新社援引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何炳光的話說, 中央政府承諾以發展綠色產業為目標,而某些地方政府卻對這些目標視而不見。地方當局的心目中只有經濟增長數據,既沒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遠見也沒環保的開闊眼界,這樣的經濟發展帶來慘痛的環境污染代價。[/size][*][size=2]法新社說,中國境內百分之七十的水域遭污染。何炳光指出,這問題可能間接阻礙社會和諧發展。[/size][*][size=2]*擴大城市規模*[/size][*][size=2]南華早報說,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這家報刊載文說,發展大型城市是中國制止破壞環境又不影響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但是完善的城市化策略是其中的關鍵,必須貫徹高效率的城市化規劃以降低建築成本、工作和生活開支。而唯有擴大城市規模才能取得這些最佳效益。[/size][*][size=2]南華早報說,上海是大都市的典範。它正在建築長達五百公里的地鐵,一旦竣工將足以為三千多萬人提供服務。上海的城市規模大及人口密集使它的後勤供應和就業機會開創經費相對低廉。中國應當集中資源在今後二十年裡建設三十個像上海那樣的大都市。[/size][*][size=2]*發展高效的公交*[/size][*][size=2]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保護論壇主任吳嵐說:「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城市化,在城市建設上如何貫徹綠色環保方針。首先建築設計及建築工程和材料都要以節能為宗旨,就中國而言,目前百分之四十的能源消耗在建築工程上。[/size][*][size=2]「此外關注建築材料的生產是否體現環保目標,中國目前使用的水泥量佔全世界的一半,相當可觀,而水泥生產是污染環境、消耗能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好的城市化促進方案要全面考慮並盡可能縮小對環境的影響。例如, 市政建設的一個重點項目是發展高效的公交系統,以減少私人汽車數量。」[/size][*][size=2]*能源漲價*[/size][*][size=2]南華早報指出,中國環保工作中的另一當務之急是提高能源價格以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這家報紙說,中國應在今後十年逐步實行能源消耗稅率到百分之百的目標,而這項收入每年可達三萬億元人民幣,可用來發展公共交通、低成本房屋及污染控制。環保專家吳嵐認為,提高能源價格還能促進綠色環保建築物的發展。[/size][*][size=2]她說:「能源價格上升會促使建築業選擇建造更多節能環保房屋,因為建造這類房屋的原始成本較高,而能源價格提高使得這類建築物對建築公司和營造商具有更大吸引力。」[/size][*][size=2]*全球化使環境惡化還是優化?*[/size][*][size=2]中國加入世貿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的製造業基地。美國商業學院期刊的文章說,中國工商業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而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也不容忽視,那麼中國全球化和中國環境污染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呢?[/size][*][size=2]美國商業學院期刊說,全球化的總趨向,尤其是貿易自由化及投資開放不會無可避免地導致環境破壞。盡管全球化會產生負面作用也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損害,但是全球化導致的收益上升卻能提高國家保護環境的意願和能力,此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使國內公司有接觸環保新技術的途徑,這些企業為了保持全球市場競爭力也更樂意採用這些技術。當然全球化和經濟開放不會自動為環保創造這些有力因素。[/size][*][size=2]吳嵐說 :「我覺得不能簡單地把全球化認作環境污染的根源。我覺得主要問題在於地方政府及企業沒有對環保承擔責任也缺乏透明度。這才是造成中國環境惡化的主要動力。」[/size][*][size=2]總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社會之間的互動是環保工作的關鍵,會直接影響環境決策及相應的環保效果。[/size][/list]染是哪一類的?
❷ 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污染的發展有哪些不足之處
個人來覺得1、產品的進出口自導致污染物的流動,比較典型的就是電子產品、塑料等,國內進口電子產品後,導致國內的電子垃圾增多,而電子垃圾又是很難的有害廢棄物;另外,把我國的林木資源出口出去會使國內綠化程度降低。2、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外企進入國內,對國內的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
❸ 國際貿易中發生悲慘增長的條件是什麼
一般來說,悲慘增長的出現通常需要以下幾個前提條件: (1)經濟增長偏向版增長國的出權口部門。 (2)增長國在世界市場上是一個大國,即其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 (3)增長國進口邊際傾向較高,即增長國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會因經濟增長而顯著增加。 (4)增長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
❹ 國際貿易中哪些行為不能附有條件
遵守國際規則,是進行國際貿易必須要做到的,不能有附加條件的行為,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❺ 經濟全球化會帶來環境污染嗎
低碳時代來臨,低碳今後對整個全球經濟格局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值得我們思考。以往的經濟全球化通過貿易和投資把全球經濟綁在一起,各國通過自己的比較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利,各取所需,共同富裕。進入WTO,中國已經融入國際經濟,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好處是明顯的,中國得以利用先進技術和外資,通過外貿,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城市化過程。而負面影響也是明顯的,中國的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也由於經濟全球化而快速惡化。
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常常以不發達國家的加速污染為代價。由於不同國家收入水平不同,對環境需求也就不同。在開放性國際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可以「在低收入國家生產高污染產品,在高收入國家消費這些產品」。目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的關系基本如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轉移污染排放的可行性在於污染物的影響是當地的。
二氧化碳的氣候變化影響是全球性的,在哪個國家的排放是沒有區別的。但是,由於產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國家生產某一產品的排放量是有區別的。在發達國家做某一個產品可能是一個單位的排放,而在發展中國家,由於生產工藝落後,能源效率低,可能是兩個單位排放。這樣,將該產品在「低收入國家生產,在高收入國家消費」,將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如果不兼顧不發達國家的產出和能源效率,全球貿易可能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低碳全球化將通過低碳減排考慮,將所有的國家都綁在一起。
❻ 國際貿易傷害環境嗎
國際貿易促進一國經濟發展,是通過下述這些機制的作用而實現的。
1.開展國際貿易,必然使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貿易,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企業納入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之中。一方面,持續的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將促使本國的企業提高效率。競爭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同時促使高效率的企業達到合理的規模,從而優化本國的市場結構,改善本國企業的實績。即使本國企業在本國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出口企業不能不同外國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展開競爭。為了擴大在國外的市場份額,出口企業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商品去參與競爭,並不斷按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按國際標准生產,按國際營銷慣例辦事。這無疑會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無疑是一國經濟發展最本質的基礎。 2.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市場的擴大。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拓,無疑會有力地帶動經濟增長。 先看出口。出口企業往往是面對世界市場來組織生產,市場容量大,容易獲得規模經濟效應。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降低,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事實上,許多工業部門要求有適度的初始規模,具有規模經濟的性質,如汽車、電冰箱、電子計算機等等,採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國的企業在為國內消費者提供這一類商品的同時,還能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同類產品,那就不僅企業能提高贏利水平,而且國內公眾也只需支付較低的價格。不僅如此,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一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又可以帶動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以致各種各樣的從屬的工業部門都建立起來。因為在經濟運行中,各產業之間呈現出各種聯系。所謂「聯系」,是指一個部門在投入和產出上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後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系;二是前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如果出口產業是「聯系效應」大的主導產業,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數效果」,帶動其他一系列部門的發展,從而循環反復地連續推動國民收入和就業量的增加,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再看進口。從國外引進國內沒有生產的產品,往往能起到開拓國內市場,引導新產業成長的作用。由於國內仍未生產,一時無法確定新產品會有多大的市場,即在一定的價格條件下社會需求量究竟是多少。當國內進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關稅壁壘也難以阻擋進口時,國內企業就得到了明確的生產信號,進口替代的工業由此發展起來。實踐證明,進口替代是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的第一步。這個過程就是進口商品刺激國內需求,進而導致進口替代工業部門的產生。如果條件具備,進口替代部門還能轉變為出口部門。進口國外的新產品還可促進一國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 3.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進口看,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將直接促進國內生產的發展和生產率的提高,其作用類似於創新對增長的刺激,而且還節省了創新的成本。從出口看,出口的擴大使得創新活動所能獲得的收益上升,從而反過來刺激本國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帶動經濟增長。 4.開展國際貿易能加速資金積累,促進經濟增長。一般說,國際貿易從三個方面促進一國的資金積累。一是出口部門往往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能提高積累率,從而加速發展。二是外貿的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最終是由該國的出口能力決定的。出口越多,在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的餘地就越大。另一方面,進口往往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系聯系在一起,這又可利用外國的資金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等等。三是對進口競爭部門提供刺激。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企業往往滿足於現有的市場,積累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不足。進口市場競爭的出現,使企業產生了提高積累率的巨大壓力。無論什麼情況,積累總是擴大再生產、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 5.開展國際貿易,有利於促進一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現代經濟發展包括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結構優化還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題,是推動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所謂產業結構的優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產業之間比例協調發展以及各產業內部的結構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結構,以及各產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移。擴大對外貿易,無疑可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積極作用。一方面,由於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實現絕對平衡的增長,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剛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場。當國內資源過剩而需求不足時,就面對國外市場組織生產;而在國內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資源和條件時,就適當進口。另一方面,擴大對外經貿關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引進競爭機制,就必然要發展本國具有現實的或潛在的比較優勢的產業,淘汰和放棄某些不合理的產業,以優化資源配置。進出口競爭的刺激和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調整,又會促進本國企業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6.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人員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換,從而對一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反過來促進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對一國生產和消費所產生的示範作用和某種教育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說比物質交換帶來的利益還要大,它促進人們思想的進步、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尤其是現代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孕育出來的精神文明成果,諸如效率觀念、效益觀念、服務觀念、冒險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等,對於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尤為重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抵制資本主義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蝕的同時,大膽吸收一切有益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漸擺脫封建的、小生產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縛,拋棄了封閉落後、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舞台,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國際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條件 國際貿易促進一國經濟發展的條件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內的條件,也有國際環境條件;既有微觀條件,也要有宏觀條件。由於各國現實的經濟條件呈現出多樣化,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類型也呈現出多樣性,沒有統一的模式。 首先,國際貿易能否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起帶動作用,要看該國的經濟主體能否採取合理的行動,能否對國際貿易作出合理的行為反應,要看該國是否具備必要的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從微觀主體來看,如果企業缺乏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力,那麼即使面對巨大的進口競爭壓力,它們也會無動於衷,不會去迎接競爭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即使有進口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它們也可能不去充分利用這些技術和設備以增加產量和降低成本。當然,企業更不會積極謀求擴大出口而積極從事創新活動,不會謀求最大限度的規模經濟,由出口而獲得的收入和剩餘也將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更談不上實現出口增加、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從市場發育狀況看,如果缺乏完備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結構,生產要素在本國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動,那麼由進出口所引起的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優化配置就無從談起。就拿出口來說,它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大小與否,取決於出口部門與國內經濟其他部門在生產、技術和市場交換等各方面的聯系程度,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成熟的市場體系作為聯系的「渠道」,這樣,出口的增長才能通過市場這一中介向各個部門傳遞經濟和技術的「信息」,通過出口的擴大而牽動資源的重組和優化配置,帶動經濟增長。如果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經濟結構不合理,要素市場之間、商品市場之間、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之間的聯系程度較低,即使出口形成了潛在的動力,但由於出口的增長向各經濟部門傳遞動力的各種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渠道不暢或中斷,或者其他經濟部門無力或無法作出積極的反應,那出口增長就無法帶動經濟增長,而且出口本身也會衰竭下來。另一方面,出口產品生產函數的性質對出口作用的大小也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使用不同投入系數、使用不同生產要素的出口產品往往具有不同的聯系效果。出口產品的技術性質及其技術水平與其他部門技術水平的差異程度也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變數。如果出口生產的技術水平與其他部門相差不多,或出口的擴張僅僅是外延規模的擴大,沒有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創新,則其他部門從出口的發展中受益的可能就很小。 其次,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對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一個制約因素。開展國際貿易,會引起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發生變化。從短期看,貿易會引起出口行業的產品價格上升,因而出口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都會獲益;同時,進口競爭行業的產品價格下降,因而這個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都會受損。從長期看,貿易會引起生產要素在出口部門和進口競爭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引起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產要素的價格和收益。所謂「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概括了這種情形,即:開展貿易後,會使出口行業(價格上升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而使進口競爭行業(價格下跌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降低。如果貿易引起分配格局的變化變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會涉及社會的安定,影響經濟的平衡增長。這樣,政府就必須採取適當的收入分配調節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稅收、補貼等等辦法,使任何個人或階層都不因對外開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絕對下降的痛苦。進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國內分配有利於對國產品具有較高消費傾向的集團,其結果就會有效地提高對國產品的需求,從而帶動本國的生產和就業。當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儲蓄傾向較高的居民手中,則出口的擴大又會給其他部門的增長提供資金,提高投資水平。反之,如果有較高進口傾向的集團或對進口品消費傾向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則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量就受到了削弱。當然,收入分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但貿易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則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國際貿易能否持續地帶動一國經濟發展,還要看能否在總體上保持貿易收支的平衡。在開放的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對外貿易的基本功能是維持國民經濟的總量均衡,而這一點會集中反映到進出口貿易的收支平衡上來。一方面,國民經濟中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對外貿易是出超還是入超;另一方面,貿易收支的平衡狀況又制約對外貿易是否有效的幫助一國經濟達到總量均衡。實踐表明,貿易收支平衡是外貿增長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對一國的經濟運行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以研究經濟增長問題而著稱的西方經濟學家哈羅德,把對外貿易收支平衡的變動同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命題: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於其他國家,可能形成入超傾向。這里暗含著這樣的意思:如果該國不能實現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貿易收支平衡,那遲早要影響經濟的長遠發展。五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就曾經因貿易收支逆差過大,外匯儲備不足,不能支持高速增長的進口而實施緊縮,放慢經濟增長的步伐。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高速經濟增長時期出現一段時期的貿易收支逆差,是難免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益的。[(7)]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且短期內難以大幅度地縮小這種差距。即使發展中國家出口部門的增長速度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在一定時期內也不足以消除貿易入超的傾向。再者,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外資也會在一定時期內強化貿易入超傾向,因為外資的流入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通常會以進口的方式帶進一部分投資品,使引進外資的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規模擴大,而且投資引進進口需求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連續性的。盡管這種進口從短期看不需要支付外匯,但從長遠看還是要靠出口來支付,還是會成為產生貿易入超的一個因素。一些外商獨資、合資企業開辦初期需大量進口關鍵設備、原材料等,會直接影響到短期的貿易收支平衡。 發展中國家在較長時期出現一定規模的入超,既是實行開放發展模式所必然帶來的現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從市場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發展中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給不足,保持一定的貿易入超,實際上就是利用外部資源在國內搞建設。當然,若出現嚴重的國際收支平衡,則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產生巨大的沖擊,妨礙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入超規模不能過大。還應特別指出的是,要密切注視並具體分析產生貿易入超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進口過多的高檔消費品等等而導致的貿易入超,對國民經濟增長就有弊而無利。這種情況是極可能產生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對外貿易的「示範效應」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有刺激本國人民為實現經濟增長、提高消費水平而奮發努力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它也有刺激「消費早熟」的負面效應。在經濟開放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面對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強烈引誘,常常試圖在低水平生產的基礎上實現高消費,導致進口過大,從而對貿易收支形成強大的壓力。如果貿易收支不平衡進入了非常嚴重的狀況,那政府就應當進行干預。 最後,國際貿易能否發揮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還要看一國能否選擇正確的外貿政策和外貿發展戰略,並能適時地根據變化了的國內外情況調整這種政策和戰略
❼ 哪位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國際貿易把污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是合理的
1、國際貿易是一門涉外課程,學生應用「聯想法」學習。這是因為學生大多沒有接觸到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具體業務工作。在學習中就應將課程內容盡量地聯想到國內貿易、國內金融或當前的經濟生活。比如:在學習國際收支時,聯想到一個家庭、一個企事業單位的收支;在學習匯率時,聯想到平時在報刊、廣播電視中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在學習涉外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時聯想到國內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在學習國際結算時,聯想到國內結算的方法、方式、程序;等等。找出相同和不同點,便於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掌握。2、應採用「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讀書方式。所謂「由薄到厚」,就是在第一遍閱讀本教材時,應認真仔細地通讀,由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順序閱讀,對不懂的內容反復思考,若仍不能理解,記下筆記請教他人;所謂「由厚到薄」,就是在通讀完第一遍後,就整個內容體系、知識點過濾一遍,你會發現原厚厚的一本教材,實際知識點也就是那麼一些。這里,關鍵就在於第一遍通讀時,要盡量將每個知識點讀懂、讀通。3、應讀一些參考書,找一本或幾本較好的參考書與教材配套閱讀。其好處就在於教材中不懂的問題,也許在參考書中找到更為詳盡的講解。因為,每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每一個知識點講透講清。這一本教材沒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講得很透;這一本教材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只是幾句話一帶而過;這一本教材從一個角度敘述,那一本教材從另一個角度敘述。學生通過幾本教材的同時閱讀,你能更好地掌握重點、難點。這種閱讀法叫做「備課式閱讀」。4、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加大訓練力度。這一點至關重要。每一門課程的知識點在教材中是反映得很清楚的,關鍵是學生要知道有哪些知識點。比如,教材第二章「國際貿易理論述評」中,知識點有:重商主義、嚴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俄林的要素稟賦模式(赫俄定理)。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以上是二戰前的國際貿易理論。戰後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家的一些新觀點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新觀點。但是,僅了解這些知識點不夠,還應對這些觀點系統地進行把握,比如,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早的經濟理論,它是主張貿易保護的;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成本說解決了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各國發生貿易體系的原因,但其主要缺陷是沒法解決若一國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是不是就不能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為解決亞當。斯密的缺陷,大衛。李嘉圖提出了相對成本說(比較利益說),證明一國既使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但能拿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也能參與國際分工並獲得比較利益;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僅是從商品成本這一角度去論述各國怎樣獲取比較利益的,因此,俄林進一步地從要素成本去探討各國怎樣通過國際分工獲取比較利益的。這一理論與前述理論相比有很大的發展,我們稱俄林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創始人;由於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是站在已發生產業革命的英國的角度探討自由貿易的成因的,因此,幾乎與大衛。李嘉圖是同時代的弗。李斯特站在當時還是欠發達的德國和美國的角度提出實行貿易保護的主張,但這種貿易保護的主張是一種防禦性的,目的是防止象德國、美國這樣的與英國相比仍是欠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受到來自英國的沖擊;後來約。凱恩斯從解決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目的出發提出「超保護貿易理論」,這一理論與李斯特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一種進攻性、侵略性的理論,即一國應不擇手段達到貿易順差,以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通過這種系統性的分析,學生將整個戰前西方的貿易理論有了深刻的把握。再比如,第四章「世界各國限制進口與鼓動出口的措施」一章中。在掌握了知識點以後,你要了解各國管理外貿的主要措施就是四大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鼓勵出口、出口限制。前兩類是限制進口的措施,後兩類是鼓勵出口的措施(出口限制只是鼓動出口的特例),統稱「獎出限入」。因此,僅僅抓住知識點是不夠的,強化系統性是使學生在宏觀上把握整個課程內容的重要手段。盡管如此,「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僅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加大訓練力度」才是學習的充分條件。考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應盡量找一些習題集來做,通過一定量的作業訓練能很好地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習題集在社會上較多,學生可通過借閱、購買等途徑收集。6、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本課程內容較多,試題盡量朝標准化方向發展,題量大,考點多,試題較靈活。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證順利過關。7、在有條件的地區,學生可考慮到質量較好、管理規范的社會助學單位參加學習和復習。通過聽講,化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同時,對於自己仍難理解的內容求教於老師。
❽ 哪些條件會影響貿易行業的發展
我是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的,今年大四要畢業了,周圍同學在找工作,自己也保送到了對專外經貿大學的國際貿屬易學攻讀碩士,對這行業也有一定的認識,姑且說一說。
貿易類前景不看好。經濟學大類有很多,所以你可以把眼光放寬,國企、外企、銀行業、互聯網業、物流業等等都可以涉足,不必局限於貿易類。貿易類是不大好找工作的,最近幾年金融很火爆。可以考慮自學一些金融和會計(會計是管理類)這方面知識,為工作做准備。
貿易行業發展的制約來自兩方面:一個是匯率,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外貿企業傷害很大,出口賣不動了;一個是外貿協定,即外部貿易環境如何,其他國家願不願意與我國進行貿易,也不太樂觀。美國最近在弱化WTO的作用,而是搞起了TPP和TTIP並不納入中國,我國很被動,所以搞起了上海自貿區和人民幣國際化。此外,包括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人口紅利耗盡,也對傳統的外貿加工企業雪上加霜。
如果實在想做貿易類,建議從事物流領域,國際2物流,或者國內物流,前景都看好。
粗淺認識,自己手打,往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