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不是法治
㈠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區別很大嗎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雖然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區別很大,具體區別如下。
一、兩者概念不同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的方略。
2、以法治國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指的是用法律治理國家。主體是人,根本上還是人治,法律是工具,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不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因此與依法治國的法治根本性不同。
二、兩者的歷史背景不同
1、以法治國、以法為本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法家奉行「以法治國」,主張「國不可一日無法」。即使在獨尊儒術以後,其法治的精神也滲透到儒術之中。尤其是法家的君主獨裁的主張,奠定了秦以後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2、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三、兩者的意義不同
1、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重要觀點,對秦朝法制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對中國封建法制的確立、鞏固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2、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㈡ 依法治國就是有法律的國家是錯的嗎 為什麼(詳細點,不從語病角度說原因)
答復樓主: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主要看您所確定的有法律的國家是指什麼樣的情況
如果只要求有法律,那任何國家都有法律
一個國家至少有憲法,其他可以沒有
但是憲法其實並不是具體執行的法律,只不過類似於一個總綱而已
包括酋長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
所以一個國家,具備相應的國家機構,相應的法律章程,那就是有法律的國家
但是事實上,身處不同國家,能夠明顯感覺到不同國家法制建設的差異
所以我們的國家和全世界都希望能建設成法制國家,而不是有法律的國家
法制國家,法制社會,講究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所以如果僅僅是依法治國,但是法律執行不徹底,按照階層區分對待不公平,這些都不能稱之為法治國家
我的意見大致如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㈢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而且「以法治國」有法律工具主義的嫌疑。國家的管理者如果把法律當作手中的工具,則有可能任意改變這一工具,或者濫用這一工具。因此,這種觀念的實質是法制而不是真正的法治,甚至是人治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在依法治國的觀念下,國家的管理者必須依照人民按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出來的法律來行事,並且不得違反這樣的法律。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㈣ 為什麼要「依法治國」而非「以法治國」
所謂的「以法治國」,就是把法律作為主體,作為一切處理事情出發的源泉,萬事法律為先,身為核心的法律不容置疑。看上去也有一定道理,但待下文解釋了我們現在直觀上看到的「法」到底是不是「法」的真容,就會發現它有很大的問題。
而「依法治國」重在一個「依」字,即各項決策要找得出法律的依據,事件的運轉不能逃出法律的基本框架。反過來說,也就是在法制這個原則性的范疇內,可以有很大的靈活性,甚至包括我們通常理解的「法」。
那麼我們通常理解的這個「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人們總是有良好的願望,希望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最終生活能夠過得美好。這種願望可以說是人作為生物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逐漸步入法制社會,慢慢衍生出了「法律」這個東西。因此,在比較「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一個前提: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產物,不是天然存在的,而它產生的目的或者說它的精神,是要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服務的。
但正因為法律精神包含了人們一切美好的願望,比較籠統和模糊,所以需要用法律條文來表達。於是,條文也就憑借它的可見性、可及性成了人們日常接觸到的、最直觀的、通常理解的「法律」。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般情況下一提到法律,人們總會是去查找某某法第幾條寫了些什麼。
「條文」和「精神」除了共同涉及法學范疇外,前者側重語言學,後者側重社會學。於是法律最終在可見范圍內的形成,就是一個「社會學目的」轉嫁到「語言學解釋」的過程。兩個不同的學科難免存在差異,做不到無縫銜接,加上法律精神本身高度的復雜性,使得法律條文總是無法完全地表達法律精神。
這樣一來問題就已經很明顯了。法律的產生,它的目的或者說精神是為了人類文明進步,而法律條文在表達精神時又不可避免的有不足,而可以執行並接受檢驗的「法」偏偏又不是點不清、道不破的法律精神,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法律條文。那麼,如果「以法治國」,很容易陷入以條文為主導、為核心來治國的局面。
重要的一次判決可以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顯然,誰都希望形成的這個風氣是正面的。但這一類開風氣的判決往往沒有原模原樣的先例可以照搬,而且常常面臨法律條文上的模稜兩可。因此不能被法律精神詮釋成條文這個過程中天然的缺陷束縛手腳,唯有「依法治國」,在守住法律精神和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真正從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學角度入手,並結合法律條文,必要時增加、修改、刪除法律條文,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包括法制進步。
當然,等到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對法律精神的詮釋以及可執行化的建設達到了更高的階段,不再只局限於幾行文字,法律制度本身高度成熟、健全,以及相應的社會氛圍足夠濃厚,「依法治國」完成了它推動社會從「法制社會」邁向「法治社會」的使命,它會不會退休就另說了。
㈤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
依法治國其實強調的是人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以法治國強調的是法,用法律來衡量一切事物的對錯是非
㈥ 為什麼是依法治國而不是以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依照」當然是這個「依」
㈦ 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與法治的聯系
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的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是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制度來說的,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
而法治從來都是相對於人治來說的,沒有人治就無所謂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怎麼指定、怎樣執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與人治則是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原則,即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應寄希望於一兩個聖主賢君,而關鍵在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和制度,這些良好的法律還應得到切實的遵守。
3、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實行法治。
(7)依法治國不是法治擴展閱讀:
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權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
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某些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