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學派
❶ 戰國時期的各國是用什麼學派治國的
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
都屬於依法治國,法家學派。
❷ 依法治國的思想源於哪裡
依憲治國
❸ 歷史上,我國哪一個學說倡導依法治國
歷史上,我國發家學派的學說倡導依法治國
例如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①。
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
❹ 法家學派主張的什麼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版學派之一,因權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❺ 依法治國有什麼馬克思原理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基本原理與完整法律體系的依法治國
實際上,關於什麼是『無產階級』,在馬克思學、在馬克思學派看來,『無產階級』的產生,它是在蒸汽機大工業發展的階段產物。也就是說,由於蒸汽機生產力在「生產過剩」,可是在操作蒸汽機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工人,卻在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實際上,形成一個無產階級的國家,也只是在當時的英國蒸汽機大工業發展階級的工人,是在過著還不如巴士地獄的坐牢人的生活。
這才是《共產黨宣言》在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的根本原因。實際上,作者在《共產黨宣言》是觀察到了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就是:在蒸汽機工業生產要比手工業生產而先進。因為,手工業生產是絕對不會有生產過剩的。然而,卻在蒸汽機工業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那是存在著生產過剩。
那麼,只要當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而有其生產過剩的話,那就可以有解決貧困問題的物質基礎、物質條件的現實前提。所以,從這個前提來看,馬克思才認為:無產階級比手工業階級而先進。也就是說,只有進入到蒸汽機生產力的大工業才有可能去解決「生產過剩與極端的社會矛盾」。
實際上,馬克思論述的革命,決不是馬克思主義論述的革命。馬克思在界定的革命,是將「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是對一般意識形態的革命。這就是馬克思的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本質區別。
由此可見,在一般意識形態的革命,那是會來重新劃分財產來讓「貧窮者」過上有財產的生活。但是,當財產分光後,新的貧窮者又會產生。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用一般普遍的共性來說話的。那麼,從富人與窮人相比的話,富人在一般多數來說,是不是要比窮人一般多數而要肯吃苦得多呢?也就是說,成為一般多數的富人要比成為一般多數的窮人要辛勤得多?
當然,在現實中的貧窮那是多種原因在造成貧窮的階層。不過,在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社會里,就是窮也不會沒有吃的,這種社會現象在當代經濟發達國家那是看到了。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將革命而定義在一般意識形態的政治前提,是極其錯誤的。因為,馬克思對革命的定義,那是定義在對「改變現存的事物」的改變前提上,才是能促進社會發展的革命,才是能推動歷史進程的革命。
實際上,在現實中真正地改變貧窮現象的基本前提:是能吃苦、是能用辛勤勞動來改變貧窮,這才是改變貧窮的唯一出路。同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改變貧窮的社會現象,是在對生產與交換的現實關系的創新和改革。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是固化生產與交換的確定關系。這種確立固化生產與交換的經濟體制,是不可能解決得了貧窮的社會問題。
然而,應當採用「集大成經濟學」的方式,來重新劃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重新建立「集大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來實現。也決不是曲振興堅持「資產階級、剝削階級」的這一謬論,能實現的。
從曲振興的以下觀點就可以看出,堅持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是阻礙深化改革開放的障礙。也就是說,堅持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的人,將會重新來劃分創新者、改革者的財產。
實際上,在法制社會,是由法制來限制在用不合法手段取得的不合法的財產。也就是說,是由法治國家來沒收那些不合法的財產所得,而不是由一般政治意識形態來沒收——通過合法的勞動所得的財產。這就是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與馬克思主義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本質區別。凡是在用馬克思主義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立場,才會說出以下的觀點:
「——哪些人又是『新生的無產階級』?又是怎麼『新生』的?」
然而,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針對曲振興所說的這一觀點,就會說,曲振興在憑什麼來確定是「無產階級」的呢?然而,貧窮階層它能是《共產黨宣言》在劃分的無產階級嗎?其實,將貧窮的階層當成是「無產階級」只能是蒙昧時代的愚昧無知的階級觀。
實際上,在實現了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國家,哪有無產階級?雖然在經濟發達國家是有貧窮的社會現象,但決不是無產階級。
在事實上,無產階級早就被高科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給消滅了。 ——這才是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的原生形態的革命理論。
實際上,當下的中國是處在:一般意識形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與法治國家的二元論、二元觀的社會現實之中。所以,真正的法治國家也就只是一句空話。
因此,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深化改革開放的唯一出路,只能走一元論、一元觀的法治國家的道路。必須徹底地去否定俄蘇化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才會有依法治國的一元論、一元觀的現實存在來展開。
❻ 強調依法治國思想是哪一學派
當然是法家了,以商鞅,韓非子等人為代表。儒家強調仁愛,墨家強調非攻,道家強調無為。只有法家強調依法治國
❼ 戰國時期強調依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思想家是誰
是法家學派創始人韓非。
他強調治理國家需要依法治國,
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專治統治。
❽ 主張法治是哪個學派
法家學派。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回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答,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❾ 我國哪一個學說倡導依法治國
歷史上,我國發家學派的學說倡導依法治國,例如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
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①.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