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水污染走勢

水污染走勢

發布時間: 2021-01-29 18:09:16

⑴ 中國淡水資源的發展趨勢

中國水資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一)水資源現狀 根據上世紀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48㎜,降水總量6.2萬億m3。通過水循環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資源總量合計約2.8萬億m3,並具有以下特點。 1、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20 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31%;畝均水資源量為1442 m3/畝,相當於世界平均畝均2353 m3/畝的61%。 2、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的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全國十個流域可合並劃分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個明顯不同類型區: (1)南方片,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 (2)北方片,包括長江以北的松、遼、黃、淮、海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 (3)西北片,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土地面積337萬km2約佔全國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3、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影響 從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 1、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49年的1000多億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億m3;地下水開采量1069億m3。 2、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49年估計約1031億m3;1997年到達5546億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億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農業用水佔68%,工業用水佔21%,生活用水佔11%。 3、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與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國家相比,我國單方水的GDP產出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它表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用水效率的提高,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4、全球與其它大國用水現狀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億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 m3(佔69.6%);工業131 m3(佔9.7%); 生活60 m3(相當164l/日,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 1、北方乾旱持續,缺水形勢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黃河沖沙水被擠占,斷流加劇。水污染發展,生態環境惡化; 2、南方洪澇災害頻繁出現,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內陸地區水土資源過量開發,荒漠化發展,生態環境惡化,出現了生態型缺水; 4、2001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26億噸,全國評價河長中,Ⅳ類以上污染河長佔38.6%,大部份地區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以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為特徵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當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水平的時候,必須進一步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宏觀視野,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資源戰略。 三、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提出: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總體戰略為,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行戰略性的轉變: 1、人與洪水協調共處的防洪減災戰略 要從無序、無節制的與洪水斗爭轉變為有序、可持續的與洪水協調共處。要從以建立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轉變為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全面防洪減災工作體系,達到人與洪水協調共處。 2、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 要從傳統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通過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我國可以基本立足於現有規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滿足今後16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今後,農業水利建設的投資的主要方向,應從以開源工程和新建工程為主轉到以建設節水高效農業為主,國家應將節水高效農業建設列為國民經濟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3、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 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0%,城市人口3.7億,預計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達到60%,城市人口將增加到9.6億左右。因此,城市和工業節水是今後節水的重點。必須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的工業生產技術,創建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城市,力爭將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內。 同時,必須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爭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達到50%和80%以上,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 4、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減災戰略 目前我國排放的污水量與美國、日本相近,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與他們相比,我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長期以來,採用以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為主的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已被國內外經驗證明是耗資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消減污染排放量。清潔生產可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5、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在水資源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環境需水,有助於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基礎。 6、以需水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 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在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的保證供水。目前,我國的用水效率還很低,節水還有很大潛力,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應成為水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 根據預測,我國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農業用水總量與現在的規模相仿,為4200億m3左右;工業用水從現在的1100多億m3,增加到2000億m3;城鄉生活用水從現在的500多億 m3,增至1100億m3左右;考慮到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估計全國用水總量有可能達到7000~8000億m3,較現在增加1300億~2000億m3,人均綜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計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同時加強需水管理,做到人口達到零增長後,需水也可達到零增長。 7、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戰略措施。 8、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根據分析,當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標准,形勢十分嚴峻。經研究後認為:在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護的前提下,我國有條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礎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需要優先研究的重大科技問題 1、水資源演變規律的研究。 研究氣候持續乾旱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條件下,水資源衰減和流域水循環演變發生明顯變化的規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水生態環境問題 研究水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式機理過程與效應問題;研究生態保護准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趨勢預測及評價方法,與區域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 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資源系統、經濟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在其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定量關系。 4、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導方向為:灌溉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技術研究;老灌區節水改造技術研究;高效輸水灌溉系統新技術研究;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研究及設備產業化,節水管理新技術研究,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關鍵技術的研究。 5、加強水資源的監測、預報、調度工作 隨著新水法的頒布,需要全面加強水資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監測工作,水質污染和地下水的監測工作尤其需要加強。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的預報、預測工作也應當逐步開展。水量應結合水質要求進行合理調度。 為改變相應落後的水資源監測手段,應全面提升監測和信息應用水平研究開發水資源監測技術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我國水資源監督和管理能力,為現代化水資源管理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撐。

⑵ 求水污染統計圖

2005—2012年我國水污染治理行業產品產量走勢預測(案例示意圖)

⑶ 世界的水污染形勢確實相當嚴峻,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了保護好水資源,請發出我們的呼籲。..

呼籲有什麼用啊,看看誰在污染環境。老百姓的生活污水都很好處理,很好解決。多年前為什麼沒有環境問題?所以污染主要是企業造成的,企業都是誰在當權?

⑷ 未來水處理的趨勢是什麼

新的水處理方式市場目前的指向是紫外線。
汞燈殺菌已經被國家明令禁止,而內氯殺菌殘留容問題不在少數,由此紫外線UVC殺菌成為了目前的優勢之選。相比於其他,紫外線UVC殺菌的優勢在於殺菌功能更加優越,對水中大腸桿菌及總菌落數殺菌率達到99.99%,並且高效、安全、環保,不存在任何附加殘留問題。
另外由於其原件極小,可應用在眾多領域,例如安裝在水龍頭上,在出水口進行水源最後一道把控,就可以安全放心飲用水源了。

⑸ 地下水污染與環境演化趨勢

一、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的水質趨於惡化,尤其是豫北的南樂—內黃—滑縣、修武—衛輝一帶,中東部的開封—長葛—許昌—漯河—上蔡一線以東地區和南陽盆地西南部地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其中部分組分的分布受環境水文地球化學規律的控制如高鐵、高錳、高銻、高氟、低碘等,屬於原生態的劣質水;而更多的則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如總硬度、礦化度、「三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耗氧量)、揮發酚、六六六含量的變化等,則是人為因素污染所致。盡管我省各地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徑不盡相同,但是歸納起來可以認為,造成我省地下水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經處理的工業「三廢」和城鎮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農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造成礦渣的亂堆亂放和選礦廢水任意排放。

(一)全省工業「三廢」、生活污水排放情況

據統計,全省的工業「三廢」排放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965年為4.9×108m3,1985年為12.8×108m3,2004年已增加到13.3×108m3;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104t增加到2004年的111×104t;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2039×104t增加到2004年的5140×104t,增加152%,見表3-3。盡管我省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已由1990年的43.5%提高到2004年的93.7%,但對環境尤其是地表水環境造成的壓力依然很大。

表3-3 河南省工業「三廢」排放及處理情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急劇膨脹,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2004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25.06×108m3,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1.73×108m3,約佔47%。

(二)全省農葯、化肥施用情況

由表3-4可以看出,全省農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漸增加趨勢。其中,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978年為52.54×104t,1988年增加到154.57×104t,1998年為320.80×104t,2004年已增加到493.16×104t。2004年的化肥施用量較1978年增加了839%。全省農葯的施用量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0年全省農葯施用量為3.31×104t,2000年為9.55×104t,10年間增加了近2倍。農葯使用量為1.5kg/ha,以有機磷類、聚酯類農葯為主。進入21世紀以後,全省化肥施用量仍在繼續增加,至2004年,全年化肥施用量已達10.12×104t。農用化肥使用量為2501kg/ha,氮、磷、鉀施用比例為:1:0.4:0.19,氮肥充足,部分地區用量偏高,鉀肥不足。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0年為2.75×104t,2004年增加到10.16×104t,較1990年增加了269%。表3-5反映了2004年度我省各地區農葯化肥施用情況。從此表可以看出,在18個地(市)中,該年度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屬南陽市,為67×104t;化肥施用量最少的是濟源市,化肥施用量為2.1×104t。該年度農葯施用量最多的是周口市,為1.77×104t;最少的是濟源市,農葯使用量為0.04×104t。200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4931580t(折純量),其中氮肥2213036t,磷肥1024159t,鉀肥475422t。農業面污染源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可輕視。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僅污染了土壤,還影響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

表3-4 河南省歷年農葯化肥使用情況統計表

表3-5 2004年全省農葯化肥施用情況統計表

續表

(三)礦業開發過程中廢水、廢渣、廢石的排放概況

我省是礦業大省,礦業的大規模開發勢必會導致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礦山廢水含礦坑水、選礦廢水、堆浸廢水、洗煤水;廢渣包括尾礦、廢石(土)、煤矸石、粉煤灰。據《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全省礦坑水年產出量4.68×108m3,年排放量3.76×108m3,廢石、廢渣年產出量0.32×108t,年排放量0.20×108t,累計積存量2.75×108t(表3-6、表3-7)。全省各礦山企業佔用、改變破壞土地狀況:采礦場佔地9079.67公頃、固體廢料場1703.93公頃、尾礦庫721.99公頃。

表3-6 全省礦山企業廢水廢液排放量表

表3-7 全省礦山企業廢渣排放量表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及開礦排出的大量廢水不僅污染了土壤,更嚴重地污染了地表水體,致使境內絕大部分河流水質變差,失去使用功能,有的直接變成了排污河。而這些被污染了的地表水體又通過灌溉或直接滲透等途徑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礦山廢渣、工業固體廢棄物、農業上施用的農葯化肥則是在降水作用下,經過溶解、淋濾、離子交換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使污染物通過包氣帶進入地下水中的。

二、地下水環境演化趨勢

經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和對比,河南省地下水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這種變化,始終與人類生產、生活及各種經濟活動息息相關。下面根據不同時期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和多年來城市地下水質監測結果,概述我省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趨勢。

概括起來,不外乎兩方面的變化,即量與質的變化,而量的變化則主要反映在水位的變化上。

(一)開采量不斷加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前已述及,20世紀50年代,全省地下水年開采量僅(20~25)×108m3,到20世紀末,已增加到130×108m3,增加了6倍。開采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導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據有關資料,河南省區域淺層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60年代之前普遍較淺,80%以上的區域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最大埋深不足6m;從90年代起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1976年,水位降落漏斗已經形成,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0~15m,尚未出現埋深大於16m的區域;到90年代初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的區域縮小近半,最大水位埋深達到16m 左右;90年代末地下水水位埋深小於4m的區域已較小,埋深在4~8m 間的區域面積最大,豫北局部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達20~22m。到2005年,水位仍在持續下降,區域水位降落漏斗總面積已達近萬平方千米,水位埋深超過8m的地區已達21224km2,其中超過16m的地區就達516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32~33m。

圖3-3和圖3-4反映了降落漏斗區水位變化情況。其中清豐淺井位於南樂—滑縣漏斗區,從1983至2005年的22年間,水位下降9.28m,年均下降0.42m;孟州氣象局淺井位於溫縣—孟州漏斗區,自1989年以來水位下降了13m,年均下降0.81m。

圖3-3 清豐縣氣象局淺井多年水位動態變化曲線

圖3-4 孟州市氣象局淺井水位動態變化曲線

河南省區域淺層地下水歷年水位埋深面積變化情況見表3-8。此表表明:40年來,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發生了巨大變化,水位埋深普遍加大,其中小於2m的分布面積已由1964年的23549km2減少到2005年的8415km2,而大於4m的區域面積則顯著增加。

表3-8 河南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面積變化對比表 單位:km2

(二)水化學類型趨於復雜化

水化學類型反映了水的總體特徵,其變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趨勢。在自然狀態下,地下水中陰離子以重碳酸根(

)、硫酸根離子(

)、氯離子(Cl)為主。1985年,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主要為三種陰離子:重碳酸根(

)、硫酸根離子(

)、氯離子(Cl)相互組合,共出現了27種不同的水化學類型;而本次調查採用相同的分類方法,共出現76種不同的水化學類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又出現了新的水化學類型——硝酸根(

)型,陰離子中,硝酸根佔了主導地位,這在以往是沒有過的。雖然此類型水分布面積不大,但這充分說明地下水中氮的污染已相當嚴重。表3-9反映了2005年與1985年相比水化學類型演變情況。由此表可知,從全區來講,與20年前相比,簡單的HCO3型水的分布面積減少了9437km2,其他復雜的水化學類型面積相應擴大,水化學類型也更加復雜。這說明20年來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質趨於惡化。

表3-9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布情況對比表

(三)水的礦化度發生了變化

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不僅取決於地質環境條件,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從全區來講,淺層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其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為水質淡化期。60年代之前地下水開采量較小,水位普遍較淺,80%以上的區域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蒸發作用強,土壤鹽鹼化較為嚴重,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基本處於自然狀態。60年代初期,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鋪開興建,先後上馬了三門峽、宿鴨湖、昭平台、白龜山、鴨河口、陸渾等大型水庫。平原地區由於在河道中節節打壩攔蓄,開辟共產主義、東風、紅旗、躍進四大引黃口大引大灌,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豫北和豫東及沿黃地區出現大面積土壤鹽鹼化。1964年,全省鹽鹼地面積達79×104ha,水的礦化度高,局部地段達17.63g/l。自1965年開始,全省大規模開展群眾性的打井運動,治理鹽鹼化,井灌事業迅速發展,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水位迅速降低,豫北地區出現了水位降落漏斗,土壤鹽鹼化程度大大降低,水質逐漸淡化,礦化度降低,鹹水分布面積縮小,淡水區域擴大。到1985年,鹹水(礦化度>1.0mg/l)面積縮小到12784km2,其中礦化度>2.0mg/l的分布面積1198km2

第二階段,為礦化度基本穩定或略有升高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采量仍在逐漸增加,大部分地區淺層地下位埋深在4m以上,一方面蒸發強度減弱,土壤淋濾作用增強,不利於土壤中鹽分積累;但另一方面水位降低,有利於高礦化度廢污水的滲入,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而使礦化度升高。表3-10就反映了這種變化。與1985年相比,濮陽東南部沿黃地帶、封丘東北部、商丘北部地帶水質淡化,礦化度降低,而內黃—南樂、獲嘉—新鄉、許昌—太康—民權、上蔡—新蔡—正陽和南陽盆地西南部地區水的礦化度則有所升高。表3-10表明,2005年與1985年相比,含量<0.5mg/l的地區面積減少了9121km2,而含量0.5~1.0mg/1、1.0~2.0mg/l、>2.0mg/l的面積則分別增加了7730km2、193km2、1198km2。從整個平原地區來講,水的礦化度基本穩定,部分地區有升高趨勢。

表3-10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礦化度變化情況對比表單位:km2

(四)高氟水區范圍縮小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省一個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全省高氟水區(含量>1.0mg/l)分布面積達3.17×104km2,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9%,其成因多屬於鹼化型。其中平原及崗區高氟水分布面積為26654km2。全省共有氟中毒患者385.55萬。我省在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廣泛實施了改水降氟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1997年底,已建改水工程6000多處。20年來,我省西部和南部地區水氟含量基本沒有變化,豫北和南陽盆地的大部分地區水氟含量有所降低,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水氟含量則有升高趨勢。與1985年相比,在我省平原和崗區,高氟水面積減少了3474km2(表3-11)。安陽—淇縣一帶的太行山前地帶、洛陽以西的平原和崗區包括靈三盆地和伊洛盆地西部、黃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陽盆地唐河—泌陽段等地淺層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自1985年以來未發生變化,仍屬於低氟水區;新鄉—焦作—沁陽—孟州—溫縣—武陟所構成的環形地帶、洛陽—鞏義—鄭州市區一帶、新鄭—尉氏—開封縣、杞縣—民權等地水氟含量也未發生大的變化,仍屬於中氟水區;清豐—濮陽—浚縣、台前—范縣—濮陽縣南部沿黃地帶、修武—獲嘉、虞城等地,水氟含量保持不變,在1~2mg/l之間,仍屬於高氟水。豫北的南樂—內黃—滑縣—長垣一帶和南陽盆地的鄧州市北部及唐河縣西北部地區水氟含量有所降低。長葛—通許—太康—睢縣—寧陵—永城南部以及蘭考、中牟、項城、沈丘等地水氟含量有所增加。

表3-11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氟含量變化情況對比表

(五)總硬度大面積升高

與1985年相比,豫北的浚縣—濮陽、豫西的洛寧、豫東的周口—鄲城、豫南的羅山—潢川等局部地段硬度略有降低,靈三盆地、沿黃地帶孟津—蘭考段、中部的寶豐—臨潁—太康、豫南的上蔡—信陽一帶和南陽盆地東部硬度基本保持不變,其餘大部分地區硬度普遍升高。由表3-12可以看出,超標區(含量>450mg/l)面積較1985年增加了23380km2。目前,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總硬度超標范圍已達45047km2。這是因為城市大量排放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以及城市郊區引用污水灌溉,污廢水中很多酸、鹼、鹽類等物質被帶進土壤層,經過化合分解、離子交換與離子效應等化學作用,把土壤中的鈣、鎂物質溶解或置換出來。同時,工業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里含有許多有機物與無機物,它們被隨意堆放,或用作農肥,在陽光、氧氣、二氧化碳、水分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氧化,也把土壤中的鈣、鎂物質置換出來。這些鈣、鎂物質又隨雨水、灌溉水和污廢水滲入地下,從而引起淺層地下水硬度的升高。

表3-12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總硬度變化情況對比表

⑹ 地下水質量、污染及發展趨勢分析與評價

地下水質量分類如下:Ⅰ類,水質優良,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低天然背景含量,適用於各種用途;Ⅱ類,水質良好,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適用於各種用途;Ⅲ類,水質較好,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Ⅳ類,水質較差,以農業和工業用水要求為依據,除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外,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Ⅴ類,水質極差,不宜飲用,其他用水可根據使用目的選用。

一、地下水水質評價

採用單項組分評價和綜合評價方法及評價因子,利用1999年山東省地下水504件水質分析資料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山東省地下水質量總體規律是:①魯中南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及膠東半島碎屑岩類裂隙水水質優於魯西、魯北黃河沖積平原孔隙水;②內陸地下水水質優於沿海。具體情況如下(圖6-4):

Ⅰ級水: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岩溶水分布區及魯東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區。魯中南岩溶區主要為濟南、淄博及濰坊大部分地區。膠東半島除沿岸海水溯河內侵造成水質變差外,其他大部分地區水質較好,符合Ⅰ級水要求。該類型水分布總面積為8.26×104km2,佔全區總面積的57.04%。該類型水中各種離子含量符合《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Ⅲ類以上標准,水質優良,可供飲用及其他各種用途。

Ⅱ級水:主要分布於淄博、濟南北部的黃河沖積平原區,總面積2.92×104km2,佔全區總面積的20.17%。少數離子含量超過Ⅲ類水標准,評價F值一般小於6.2。該類型水適當處理後可做生活飲用水。

圖6-4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水質分析評價(據張宗祜等,2004)

Ⅲ級水:廣泛分布於魯西、魯北平原區,零星分布在山前平原、納污河道重污染地區及膠東半島沿海部分地段,分布總面積3.30×104km2,佔全區總面積的22.79%。分布區多以鬆散岩類地下水為主,基岩地下水次之。水質較差,可供工農業利用,部分適當處理後可供飲用。

IV級水:主要分布在黃河入海口處東營市的大部分地區及濰坊北部平原地區,分布總面積1.20×104km2,佔全區總面積的7.64%。該地區廣布鹹水,Cl、SO2-4、礦化度含量較高,評價F值一般在8.29~8.75之間,水質極差,不能直接飲用。

二、地下水污染分析與評價

1.地下水污染現狀

地下水污染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的影響使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引起水質下降,只達到國際分類的Ⅳ、Ⅴ類水標准,造成地下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正常功能喪失的現象。

根據地下水水質檢測資料,對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的水質檢測項目進行評價,對水質優於III類的地下水面積及水質符合IV類和V類的地下水面積進行統計,得到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水污染狀況(表6-5)。

山東半島平原區總面積為19323km2,地下水優於Ⅲ類的面積占本區評價面積的72.6%,IV類和V類分別佔1.5%和26.0%。水污染項目主要是氨氮、亞硝酸鹽氮、鐵、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氮和揮發酚;山丘區總面積為41428km3,地下水優於III類的面積占本區評價面積的65.0%,Ⅳ類和Ⅴ類分別佔10.4%和24.6%,水污染項目主要是硝酸鹽氮、氨氮、亞硝酸鹽氮。

表6-5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污染現狀統計 單位:km2

2.地下水污染分析與評價

山東半島地下水的污染與工業和生活「三廢」的排放及農業化肥、農葯的施用關系密切,總的污染情況為:城鎮及工業集中分布區污染程度高於其他地區,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程度高於裂隙岩溶水,淺層地下水高於深層地下水。

魯西北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除受工業污染外,農業污染也較為明顯。農業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機磷、有機氯等。污染較重的地段主要分布與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

魯中南、魯東地區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山間谷地、河谷、濱海、山前平原及山間盆地,這些地區多屬於人口密集區,大多數地表水體已經受到嚴重污染,對沿岸地下水也造成污染,局部受到嚴重污染。如小清河中下游地區、孝婦河沿岸及友誼溝以南的付家、良鄉一帶沿岸、恆台縣東、西豬龍河沿岸地帶、濰坊北部鹹水區南側等,均污染嚴重。

魯東地區由於受近海地帶超量開采地下水及人為污染等因素所致,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組分為F、SO2-4、Cl、NO3、總硬度、礦化度等,從受污染的位置看,各污染點均位於河流下游及濱海地帶。

裂隙水、岩溶水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及魯東中低山丘陵區,地下水較好地保持了天然狀態,只有局部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點狀污染,而城鎮地區、采礦區附近污染較重。地下水主要污染組分為硝酸鹽、亞硝酸鹽、總硬度、高錳酸鉀指數、全硬度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