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依法電話
㈠ 公民包括人民和敵人;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是公民。我的問題如下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人民與公民的概念。公民和人民在我國的區別主回要有:第一:公答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第二:公民比人民范圍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一切社會成員。在我國,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依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一定的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公民不僅包括人民,還包括被剝奪政治權利的敵人。它表明國家確認居民的法律地位,居民應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
人民是相對「敵人」而言。以其存在和活動失去歷史向前發展的那些社會階級、階層、社會集團以及個人,都屬於人民的范圍。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不同的內容。當前,在我國,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社會力量和愛國者都包括在人民的范圍內。人民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
所以,服刑人員仍是我國公民,但不屬於人民的范疇。
㈡ 我國公民依法享有什麼政治權利
憲法中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當依法履行什麼
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公民應履行的義務。主要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3、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4、依法納稅。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一項基本義務。
5、計劃生育。
6、參加勞動和接受教育。勞動和受教育既是公民享有的權利,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3)公民依法電話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
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第四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㈣ 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有以下三個方面:
(1)訴訟途徑。訴訟俗稱「打官司」,訴訟途徑就是指受害人或案件的其他當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上訴或申訴,由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處理案件,保護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訴訟途徑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
(2)非訴訟途徑。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非訴訟途徑,是指受害人或者其他有關人員請求國家有關行政機關或其他有關單位處理、解決問題,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非訴訟途徑很多,主要有:投訴、申請、調解、申請裁決、申請仲裁、申請復議、申請復審、復核、申請行政復議和申訴等。
投訴是指公民就民事、經濟、行政等方面的違法、違紀問題,向主管機關、有關群眾性組織或其他單位反映並要求處理和解決的行為。投訴的內容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產品質量問題投訴、商業信用問題投訴、服務質量問題投訴、行政管理問題投訴。
投訴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沒有格式上的限制,說明情況、提出要求即可。口頭形式既可到有關部門當面陳述,也可以電話投訴。
申請調解是指一般的民事糾紛或者一般的治安違法案件發生以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向人民調解委員會提出申請,請求用調解的方式處理案件、解決糾紛的行為。
可以申請調解處理的案件,主要是一般的民事糾紛,如宅基地糾紛等和一般的治安違法案件,如比較輕微的打架斗毆等。另外,刑事自訴案件,被害人沒有起訴的,也可以申請調解處理。申請調解既可以用書面形式申請,也可以用口頭形式申請。
申請裁決是指治安行政違法案件發生以後,受害人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及時向有關公安機關報案並請求處理的行為。
治安違法案件的處理權屬於公安機關。治安違法行為發生以後,公安機關不一定知道,受害人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當及時報案,請求處理。申請裁決時,應提供有關的證據材料或證人。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後,應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制裁違法人。
申請仲裁是指經濟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或海事糾紛發生以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向有關仲裁機構提出申請,請求其對糾紛或爭議居中調解、進行裁決的行為。仲裁主要有經濟合同糾紛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和海事仲裁。實踐中與公民關系較密切的是經濟合同糾紛仲裁和勞動爭議仲裁。
申請復議是指公民受到紀律處分或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的處罰後,因對處分或處罰決定不服而向處理機關提出申請,請求復議的行為。申請復議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服本機關本單位的紀律處分而申請復議。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自己的紀律處分不服時,應該在接到通知後一個月內,向處理機關要求復議。要求復議時,一般應陳述自己的理由和事實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