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使用武器論述題
A. 軍事理論考試的論述題 求答案!
第1題
新的世紀即將到來,在祈禱和平的新千年鍾聲敲響之前,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輿論的反對發展核武器;美國在亞洲地區繼續推行軍事同盟政策,而且試圖建立可能破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統;亞洲國家出現了軍備競賽的苗頭;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對一些國家正在構成嚴重挑戰;等等。在意識到這些對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周邊國際力量關系的分布情況,觀察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確認與實現方式是否發生變化,以此對下一世紀的周邊環境作出判斷。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這不是世界性的多極化趨勢的產物,它只是一種地區性的結構。日本由於經濟陷於停滯與低速發展,它與亞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縮小。在此同時,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意願更強烈了。俄羅斯的經濟經過嚴重的衰退後已經穩定下來,加上普金的當選,它的綜合力量進入了恢復期。東盟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沒有受到根本的打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強與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因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進,擁有核武器使它的軍事威懾力在繼續增加,印度在亞洲扮演大國角色的願望已明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繼續增加,它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支撐了美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但美國是一個非亞洲國家,而且力量分散於全球,它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受到這兩個因素限制。
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這一多極結構的穩定性還在於即使是超級大國的美國也不能改變它。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維持這一相對穩定的結構,但它要改變這一結構的話,如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其代價之大將是它無法承受的,而且還將遠遠超過其所得的收獲。美國在亞洲地區將繼續謀求「領導」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單極霸權的話,它必然會受到其他力量聯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應當指出,中國周邊的多極均勢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南、北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可能發揮重大作用;哈薩克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地區發揮重要影響。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地區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等大國構成復雜的牽制,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表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防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國際環境的另一新變化是,國際多邊體制將成為維護周邊和平與穩定的重要途徑。多極結構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周邊環境會平安無事。霸權主義國家謀求單方面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行為,各極之間無序競爭都會對中國的周邊安全造成嚴重損害。此外,構成其他無序因素的可能有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軍備競賽,可能有非國家行為者的跨邊境的恐怖主義與分裂主義活動,也可能是一些國家因貧困或其他原因產生的大量難民。這些無序競爭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時控制,中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是難以維持的。
亞洲各國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東亞國家的對外貿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區域內完成的。這種共有的利益是推動它們在下一世紀進行合作的基本動力。信息與交通領域的技術革命正在消除亞洲各國間地理上的隔閡,為它們的相互溝通和加強信行提供了手段。亞洲各國還有著反對外來干涉、維護獨立自主的歷史傳統,它們珍視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這種文化上的多元主義傾向是它們相互諒解和相互妥協的基礎。因此,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周邊各國將更努力地謀求合作,利用國際體制(即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來共同地維持和平、穩定和發展的環境。
除了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外,在中國和周邊國家有著以下一些較重要的國際多邊體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地區論壇、東盟後部長級會議、東盟加中日韓會議、朝鮮問題四方會談、「上海五國」機制、歐亞首腦會議,等等。這些國際多邊體制包含不同的成員,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功能,有不同的優先處理的問題,其產生的決定或共識有不同的約束力,但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推動著相關國家認識他們共有的利益,並通過合作互諒互讓來共同獲益。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這些機制已經在起非常積極的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在推動貿易自由化,這一進程使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得到了顯著加強。今年5月初,在泰國清邁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財政部長會議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個亞洲貨幣保護機制,以避免再次發生造成嚴重沖擊的金融危機。這表明亞洲國家已將它們的合作從貿易領域擴大到了金融與貨幣領域。
在安全方面,由於亞洲各國的共同努力,聯合國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同時,一些國際多邊體制已經在加強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活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國」的國防部長進行了會晤,部長們決定要採取集體行動,防止國際恐怖主義、好戰的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五國邊境地區的威脅。進入新世紀後,只要各國都能將和平共處作為合作的基本原則,放棄冷戰思維,國際多邊體制就能夠在解決領土爭端、控制軍備競賽、建立區域性集體安全機制、防止武器擴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紀的初期,東盟地區論壇可能發展成為東亞地區的多邊安全合作體制。在中亞地區,「上海五國」機制經過擴展,也可能發揮類似功能。但一個能涵蓋東亞、南亞和中亞所有國家的多邊體制暫時還沒有可能性。
在中國周邊存在著一些地區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內戰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著國際因素捲入的背景。這些問題如處理不好就可能釀成重大沖突,對中國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但是,如何發揮國際多邊體製作用,尋求最終解決或者緩解其緊張程度,現在還沒有得到有關國家的充分重視。例如印度一直拒絕國際組織調解克什米爾沖突,這不僅長期拖延了這一問題的解決,而且已經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化,在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以後,沖突的延續將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中國和其他國家應當向印巴兩國進一步施加影響,促使他們通過調解來求得雙方可接受的解決,並意識到任何強加於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這也應成為下一世紀亞太地區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一條基本規范。
可以預計,通過國際體制進行國際合作將是下一世紀國際關系的重要表現方式,但是還存在如何主導國際體制的問題。中國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大國,中國可以,而且也應當在國際體制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只要是堅持尊重主權、國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體制的基本原則,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活動不僅會受到多數周邊國家的積極評價,而且還會產生良性的互動作用。這將成為中國主動影響周邊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國際體制的意義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其有效性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因此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確保周邊地區的多極結構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將是維護我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基本手段。不斷加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體制,中國在下一世紀的全面復興與強盛是大有希望的。
第2題
在詳細了解我國的周邊安全之後,我有了深深的思考。我認為作為新一帶的青年不僅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加強軍事理論教育,要認識到國家富強離不開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在我國保持政治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希望,如何使身處和平時代,不知戰火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國防的重要性,對我們的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居安思危,樹立國防的觀念,通過國防知識的學習,激發愛國、愛軍、愛黨、愛民的觀念和情懷,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將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的聯系起來,用科學的發展觀規劃自己的人生,讓自己能為祖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B. 論述題舉例說明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記得要求是舉例說明,要先答什麼是依法治國,然後結合實際,最
一、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觀念的重大轉變。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了憲法修正案。不選擇法治,就是「人治」。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表明我們黨最終戰勝和拋棄了封建「人治」思想。
二、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保障。國家長治長安,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14億中國人民最大的利益。近十年的拆遷,其中野蠻、暴力拆遷給中國成千上萬的被拆遷人造成了痛苦的傷害和災難,引發了極大的社會矛盾。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與房地產商相互勾結,與民爭利,不依法拆遷,還有就是拆遷法規本身,如曾經的《拆遷條例》不公平不合理,不能有力、有效地保護公民的財產權。
Eg:2009年11月29日晚,成都市金牛區居民唐福珍,她因阻止有關政府部門拆遷而站在樓頂抗爭,最後往身上潑汽油,用打火機點燃而自焚,經搶救無效死亡。唐的數名親人或受傷入院或被刑拘,當地地方政府竟然將該事件定性為暴力抗法(地方政府無權定性,應當由法院來定性)。(《武漢晚報》12月3日)然而,震驚全國的唐福珍悲劇發生後,各級人大和上級部門沒有(人)挺身而出,質疑政府拆遷行為的合法性。
2010年9月17日,南昌的鍾家姐妹鍾如翠、鍾如九不滿強拆進京上訪被攔機場,苦守廁所,媒體解救。姐妹倆來到南昌昌北機場,准備乘坐當日上午8時15分的飛機赴京反映情況,不料遇到宜黃縣縣委書記邱建國率縣政府四十多名官員的圍堵,幾次被抓住,幾次又逃脫,她們最後只能躲進了女廁所,並用手機向媒體求救,直到有媒體記者趕到現場她們才得以走出女廁。可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拆遷,依法懲處濫用權力的官員,是保障社會安定和人民人身權、財產財等權利的需要。
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實行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四、依法治國是制約政府權力的迫切需要。我國不是三權分立的國家,絕大部分國家權力集中在黨和政府中,人民監督、約束政府的權力很有限。各級人大的立法權、監督權,其作用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至今仍然沒有發揮出來。司法不獨立,司法權受到行政權的干涉和制約。所以,只有靠依法治國,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與監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政府的權力,使其權力不能、不敢輕易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
C. 軍事論述題,論人與武器的辯證關系
武器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都產生著微妙的改變,人發明運用武器,武器使人更加版強大。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戰權爭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條件下,武器裝備逐步實現模式通用化、模塊化,軍事應變實戰化、全民化,等特點,這使得戰爭機器的整體作戰結構和作戰效果產生了質的飛躍。
由此不難看出,從古到今,隨著人類智慧與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也產生了飛躍式的提高,戰爭手段也變得多種多樣。而人的素質的提高相對武器的提高似乎呈現一種緩慢提升或停滯不前的趨勢。
(3)依法使用武器論述題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中的人相對以往戰爭形態又有了特殊的內涵,一方面,他們具有很高的科技素養和寬廣的知識面,了解高新技術武器的性能和威力,具有較高的軍事技能和過硬的軍事素質,擁有豐富的軍事經驗,掌握先進的軍事理論。
人與武器對於戰爭的勝負影響是對立而統一的,我們不能只看到武器裝備的威力,看不到人的作用;同時也不能只看到人的作用,看不到武器裝備的威力,而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最好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裝備的效能。所以,在信息化條件下隨著武器裝備的技術提升,對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D. 大學考試試題論述我們應如何依法行使權利
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並不是寫進法律就實現了。法律確認公民的權利是一回事,公民享有權利是另一回事。法律所確認的公民權利,要經過公民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來實現。公民在行為選擇時,要依法行事,依法行使權利。首先,不是以非法手段謀取權利。憲法和法律確認的權利,是我國公民的合法權利。在社會生活中,公民只應享受合法權利,而不能在合法權利之外謀取非法權益,否則會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他人的利益,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不得超越合法權利的范圍。公民行使自己的權利,要限制在法律規定的權利范圍之內,而不能超越合法權利的范圍;否則,會侵害他人的權利,自已所奢求的權利也會落空。再次,要採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權利。公民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必須採用合法的方式,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否則,會損害他人的或國家的利益,甚至會違犯法律。最後,要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在現實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怎麼辦?應該採取的正確方法,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其中包括向有關部門投訴或到執法部門控告,必要時到法院起訴,討回公道,捍衛權益。總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忪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公民不得濫用權利和自由,而應依照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各項自由。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正確行使權利,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自覺履行義務,更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作為一個公民,必須依法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法律所鼓勵的積極去做。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的一些行為。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要積極做出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第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的義務,對公民的行為提出具體要求。公民必須按法律的要求去做。第三,法律所禁止的堅決不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的某些行為。公民要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決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總之,公民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是公民意識的集中體現。我們要讓法常駐心中,知法、懂法、依法辦事,依法律已,以法作為行為選擇的首要標准;守法、用法、護法,樹立牢固的依法治國觀念和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做有高度法律觀念的好公民。
E. 人民警察如何依法使用武器
收藏推薦 一、使用武器的原則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了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原則:一是依法使用武器的原則,人民警察不得違反《條例》的規定使用武器。二是人民警察使用武器,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及時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活動,而不是以傷害或者剝奪違法犯罪人員的生命健康為目的,因此,即使是依法使用武器,也要注意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對公私財產的損壞。應當說,上述規定對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原則作了比較明確和嚴格的限制,是不難理解的。但有一種意見認為,1996年出台的《條例》與以前的《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規定》相比,擴大了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范圍,降低了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條件。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雖然從形式上看,現行《條例》規定的可以使用武器的情形比原《規定》要多,但並不等於降低了使用武器的條件。規定可以使用武器的情形之所以增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之後,嚴重暴力犯罪增多,客觀上需要使用武器的情形增多。
F. 六、論述題(共1題。10分)人民警察依法執行哪些任務,遇有違法犯罪分子可能脫逃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八條規定,人民警察依法執行下列任務,遇有違法犯罪分子可能脫逃、行凶、自殺、自傷或者有其他危險行為的,可以使用手銬、腳鐐、警繩等約束性警械:
(一)抓獲違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二)執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審訊、拘傳、強制傳喚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