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歷史唯物主義
1. 政治哲學主觀題用唯物論分析依法治國的依據
1,物質決定意識,我國國情的需要
2,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相結合,(主觀能動性就是指定法律,客觀規律還是社會現實和國情)
3,一切從實際出發
好久沒做了,希望能幫到你^_^
2. 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闡述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復人民制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
1.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完全一致的.
2.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3.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治.這樣才能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4. 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穩定是前提.要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依靠依法治國來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同時,還要靠依法治國打擊犯罪,加強社會治安,創造來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3.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唯物史觀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辨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1)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2)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1)社會意識有時會先於社會存在,有時又會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二、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2)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反之,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規律: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3、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3)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
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和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則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3、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七、人生價值的實現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客觀條件)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主觀條件)
4.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有關知識,分析怎樣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問題。《決定》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善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目標。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加大監督力度,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問題。法治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需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推動法治實踐發展。
5. 請結合材料一.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的正確性
此次會議直面中國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並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專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屬設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細致的部署。強調了依憲治國與依憲執政;著重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機統一性,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做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不難看出,會議描繪的是一個同西方模式不同的、具有務實風格的中國法治藍圖。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獨特國情,法治也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四中全會是中共對自己應該如何「依法治國」作出的一次關鍵性「頂層設計」。這既是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執政承諾的一次落實,對執政能力的一次加強,也是引領中國向著實現民族復興偉大目標的一次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