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重
1. 為什麼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啊
利慾熏心帶來的結果。如果每個老闆都能以環境為重,節能減排,污染就會少多了
2. 環境中重金屬污染有哪些
環境中重金屬污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超標製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從環境污染方面,重金屬是指鉛、鎘、汞以及「類金屬」等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
1鉛污染
是可在人體和動物組織中積蓄的有毒金屬。主要來源於各種油漆、塗料、蓄電池、冶煉、五金、機械、電鍍、化妝品、染發劑、釉彩碗碟、餐具、燃煤、膨化食品、自來水管等。
2鎘污染
鎘主要來源有電鍍、采礦、冶煉、燃料、電池和化學工業等排放的廢水;廢舊電池中鎘含量較高、也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尤其是蘑菇,在奶製品和穀物中也有少量存在。
3汞污染
汞及其化合物屬於劇毒物質,可在人體內蓄積。主要來源於儀表廠、食鹽電解、貴金屬冶煉、化妝品、照明用燈、齒科材料、燃煤、水生生物等。
4鉻污染
主要來源於劣質化妝品原料、皮革制劑、金屬部件鍍鉻部分,工業顏料以及鞣革、橡膠和陶瓷原料等。
3. 環境污染嚴重的原因
與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一樣,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但生態惡化問題經歷數千年的累積,已經積重難返。五十年代後,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於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環境污染向農村急劇蔓延,同時,生態破壞的范圍也在擴大。時至如今,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難題。
第一節環境污染
由於我國現在正處於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不斷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後,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從全國總的情況來看,我國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生態惡化積重難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一、大氣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以宜賓、貴陽、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區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河南、陝西部分地區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較為嚴重。
圖3-1 城市空氣污染綜合指數
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45微克/米。北方城市年均值為49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41微克/米3。34個城市超過國家二級標准(50微克/米3),占統計城市的36.2%。其中,廣州、北京、上海三市氮氧化物污染嚴重,年均值濃度超過100微克/米3;濟南、武漢、烏魯木齊、鄭州等城市污染也較重。
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濃度在32~741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291微克/米3。超過國家二級標准(200微克/米3)的有67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72%。北方城市年均值為381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200微克/米3。從區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及河南、吉林、青海、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於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見圖3~2)。
圖3-2 1995年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
2.污染來源
能源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自1980年以來,中國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兩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費已達13.9億噸,預計到2000年將增至14.5億噸。以煤炭、生物能、石油產品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氣中顆粒物的主要來源。大氣中細顆粒物(直徑小於10微米)和超細顆粒物(直徑小於2.5微米)對人體健康最為有害,它們主要來自工業鍋爐和家庭煤爐所排放的煙塵。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來自這些排放源。工業鍋爐燃煤占我國煤炭消耗量的33%,由於其燃燒效率低,加之低煙囪排放,它們在近地面大氣污染中所佔份額超過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佔份額。雖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僅占消耗總量的15%左右,然而其佔大氣污染的份額常常是30%。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劇增長之勢。90年代初,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800多萬噸,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萬噸,預計到2000年將增至2800萬噸左右。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頭號大國。研究表明,我國大氣中87%的二氧化硫來自燒煤。我國煤炭中含硫量較高,西南地區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達6%。這是導致西南地區酸雨污染歷時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機動車尾氣。近幾年來,我國主要大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氣中氮氧化物的濃度嚴重超標,北京和廣州氮氧化物空氣污染指數已達四級,已成為大氣環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這與機動車數量的急劇增長密切相關。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已佔大氣污染負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對大氣污染的分擔率達到80%,氮氧化物達到40%,這表明我國特大城市的大氣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煙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車型污染轉變。1985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僅有300萬輛,1990年為500萬輛,1997年增至1300萬輛,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2000萬輛,2010年將達到4500-5000萬輛。而目前我國機動車污染控制水平低,相當於國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單車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國的1-8倍。如北京市機動車數量僅為洛杉礬或東京的1/10,但這三個城市的汽車污染排放卻大致處於同一水平。
此外,汽車排放的鉛也是城市大氣中重要的污染物。自80年代以來,汽油消費量年均增長率達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鉛量年均2900噸。含鉛汽油經燃燒後85%左右的鉛排放到大氣中造成鉛污染。汽車排放的鉛對大氣污染的分擔率達到80-90%。從1986-1995年10年間,我國累計約1500噸鉛排入到大氣、水體等自然環境中,並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對居住城市的兒童、交警和清潔工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3.污染危害
由於我國嚴重的大氣污染,致使我國的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很高。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氣腫和慢性氣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負擔是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多。疾病調查已發現暴露於一定濃度污染物(如空氣中所含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導致的健康後果,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醫院門診率和收診率的增加等。1989年,研究人員對北京的兩個居民區作了大氣污染與每日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在這兩個區域都監測到了極高的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濃度。估算結果顯示,若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每增加1倍,則總死亡率增加11%;若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每增加1倍,則總死亡率增加4%。對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增加1倍,則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1992年,研究人員對沈陽大氣污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系作了研究,結果表明,二氧化硫和總 懸浮顆粒物濃度每增加100微克/米3,總死亡率分別增加2.4%和1.7%。
城市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其它人體健康損失也很大。分析顯示,由於空氣污染而導致醫院呼吸道疾病門診率升高34600例;嚴重的空氣污染還導致每年680萬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於空氣污染超標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損失達450萬人次。
室內空氣質量有時比室外更糟。對我國一些地區室內污染的研究顯示,室內的顆粒物(來自生物質能和煤的燃燒)水平通常高於室外(超過500微克/米3,廚房內顆粒物濃度最高(超過1000微克/米3。
據保守的假設估計,每年由於室內空氣污染而引起的早亡達11萬人。由於在封團很嚴的室內用煤爐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國北方年年發生。在我國由室內燃煤燒柴所造成的健康問題與由吸煙而產生的問題幾乎相當。受室內空氣污染損害最大的是婦女和兒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發的酸雨,是我國大氣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氣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與空氣中水和氧之間化學反應的產物。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排人大氣層,與其他化學物質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質。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滯留數天,井遷移數百或數千公里,然後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目前我國酸雨正呈急劇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170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水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國幾呈燎原之勢,危害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29%左右,其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並繼續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PH值為3.5的酸雨影響下,可減產13.7%;PH值為3.0時減產21.6%,PH值為2.5時減產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據對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農作物受害面積1.93億畝,經濟損失42.6億元,造成的木材經濟損失18億元。從全國來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40億元。
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於機動車尾氣低空排放,恰好處於人的呼吸帶范圍,對人體健康影響十分明顯。如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能大大阻礙人體的輸氧功能,鉛能抑制兒童的智力發育,造成肝功能障礙,顆粒物對人體有致癌作用。尾氣排放對交通警有嚴重的危害作用,有資料表明,交通警的壽命大大低於城市人的平均壽命。此外,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的照射下會在大氣中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其污染范圍更廣,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的危害更大。
二、水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門報告顯示, 1997年,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與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長增加了6.3個百分點,豐水期增加了5.5個百分點,在所評價的5萬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佔42%,其中污染極為嚴重的河道佔12%。
全國七大水系的水質繼續惡化。長江幹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7.7%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無超Ⅴ 類水質的河段。但長江江面垃圾污染較重,這是沿岸城鎮和江上客船亂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嚴重妨礙了葛洲壩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影響了長江三峽的自然景觀。
黃河面臨污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監測的66.7%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黃河斷流的年份最長歷時21天,1996年為133天,1997年長達226天。
珠江幹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2.5%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29.2%的河段為Ⅳ類水質,其餘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汞。
淮河於流水質有所好轉,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狀況改善明顯。幹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支流污染仍然嚴重,一級支流有52%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二、三級支流有71%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非離於氨和高猛酸鹽指數。
海灤河水系污染嚴重,總體水質較差。監測的50%的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遼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污染嚴重。監測的50%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松花江水質與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監測的70.6%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水庫污染相對較輕。與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減輕。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為:滇他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博斯騰湖、興凱湖和洱海。湖泊水庫突出的環境問題是嚴重富營養化和耗氧有機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總磷、高猛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和揮發酚。部分湖庫存在汞污染。個別水庫出現砷污染。
2.污染來源
1997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約416億噸,其中45%來源於城市生活污水,55%為工業廢水(圖3-3)。在淮河流域約有75%的化學需氧量來自工業廢水,其餘來自生活污水。
圖3-3 1981-1995年工業佔了廢水排放量的較大比重
資料來源:國家環保局
工業廢水。工業水污染主要來自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采礦業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農村水域周圍的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如釀酒、製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體中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來源。
城市生活污水。盡管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在過去的十年期間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總量卻在增加。1997年與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達到189億噸,而我國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率僅為13.6%。全國各地生活污水對當地水體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響不盡相同。例如,山東省生活污水占廢水總量的40%,而重慶市生活污水則產生了當地水體中68%的化學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農業廢水。除了農產品加工這一間接水污染行業外,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等農業生產活動對水環境也產生重要影響。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氮肥和農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來源。盡管我國的化肥使用量與國際標准相比並不特別高,但由於大量使用低質化肥以及氮肥與磷肥、鉀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較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價低質的氨肥的使用。這種地方生產的氨肥極易溶解而被沖人水體中造成污染。近年來,殺蟲劑的使用范圍也在擴大,導致物種的損失(鳥類),並造成一些受保護水體的污染。牲畜飼養場排出的廢物也是水體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腸桿菌污染的主要來源。肉類製品(包括雞、豬、牛、羊等)在過去的15年中產量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動物糞便直接排入飼養場附近水體。在杭州灣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其水體中化學耗氧量的88%來自農業,化肥和糞便中所含的大量營養物是對該水域自然生態平衡以及內陸地表水和地下水質量的最大威脅。
3.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漁業和農業生產(通過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潔水供應的支出。水污染還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水體富營氧化以及動植物物種的損失。
一些疾病與人體接觸水污染有關,包括腹水、腹瀉、鉤蟲病、血吸蟲、沙眼及線蟲病等。改善供水衛生條件可以極大地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時也可減少幼兒因腹瀉而導致的死亡。總體而言,我國此類疾病發病率較其他發展中國家低。與其他收人水平相當的亞洲國家相比,我國水供應與衛生條件是好的,盡管在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存在一些差異。1990年,我國只有1.5%的總死亡率和3%的總疾病負擔源於與供水及衛生條件有關的普通疾病(如腹瀉、肝炎、沙眼、線蟲病等)。與之相比,在我國,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占總死亡率的16%和總疾病負擔的8.5%(表3-1)。
表3-1 中國:死亡率和疾病負擔(1990年)
死亡 傷殘調整的生命年
千人 佔中國死亡總數(百分比) 千人 佔中國總數(百分比) 中國佔世界傷殘調整的生命年的比例a
與水污染有關 134 1.5% 6042 3% 9.6%
腹瀉 93 3685 4.3%
肝炎 34 626 34.7%
沙眼 - 347 14.2%
腸道線蟲 7 1384 35.2%
與大氣污染有關 1899 21.2% 29734 14.2% -
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 1432 16.0% 17810 8.5% 58.6%
下呼吸道感染 467 5.2% 11924 5.7% 9.0%
合計 8885 208407 15.1%
a 1994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1.3%。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93;世界銀行,1996b,Murray和Lopez,1996。
還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認為與水污染有關——如皮膚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殘疾、自然流產等。研究人員曾經對水污染與這些疾病的關系作過一些研究。但如果沒有進行多年的大規模病疫學調查,是很難找到這些疾病的准確病因的。與腸道疾病(如腹瀉)不同,與水污染有關的癌症和先天殘疾是由重金屬和有毒化學物質造成。
目前,我國的城市衛生系統正處於過渡時期——由於化肥的廣泛使用以及農村收入的提高,用於農業的糞便收集系統已基本消失了,城市污水總量隨城市人口的增長而上升,但現代化的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尚未形成。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全國范圍,尤其是北方地區的腸道疾病發病率的增加。
4.污染危害的經濟價值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大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價值,如果按支付意願價值估計,約為540億美元/年。約佔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資本價值估計,大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每年則為240億美元,佔GDP的3.5%(表3-2)。
表3-2 我國目前大氣和水污染的經濟損失
(百萬美元〕
問題
支付意願價值 人力資本估值
城市大氣污染 32343 11271
早亡 10648 1597
生病 21659 9674
受限制活動天數 3842 3842
慢性支氣管炎 14092 2107
其安健康影響 3725 3725
室內空氣污染 10648 3711
早亡 3517 526
生病 7131 3185
鉛污染 1622 270
水污染 3930 3930
醫療費用 1988 1988
農業和漁業損失 1159 1159
水短缺 783 783
酸雨的影響 5046 5046
作物和森林破壞 4346 4364
材料損失 271 271
生態系統損失 411 411
總計 53589 24228
佔GDP(%) 7.7% 3.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三、回體廢棄物污染
1.污染現狀
1997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為10.6億噸,其中鄉鎮企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4.O億噸,占總產生量的37.7%,危險廢物產生量1077萬噸,約佔1.0%。1996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1690萬噸,其中危險廢物排放量佔1.3%。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累計堆存量已達65億噸,佔地51680公頃,其中危險廢物約佔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14億噸,全國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近年來,塑料包裝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問題突出。
2.污染來源
工業固體廢棄物。1996年,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不包括鄉鎮企業)6.6億噸,其中危險廢棄物產生量993萬噸。佔1.5%;冶金廢渣7369萬噸,佔11.2%;粉煤灰12668萬噸,佔19.2%;爐渣7759萬噸,佔11.8%;煤矸石11425萬噸,佔17.3%:尾礦18857萬噸,佔28.6%;放射性廢渣227萬噸,佔0.3%;其它廢棄物6599萬噸,佔10%。在產生固體廢棄物的工業行業中,礦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飲料及煙草製造業、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機械電氣電子設備製造業等的產生量最大,占總量的95%左右,其中尤其以礦業和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主,占總量的60%。
廢舊物資。我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資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嚴重,造成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有數百萬噸廢鋼鐵、600多萬噸廢紙、200萬噸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扔掉的60多億廢干電池中就含有8萬噸鋅、10萬噸二氧化猛、1200多噸銅等。每年因再生資源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50-300億元。
城市生活垃圾。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1997年達1.4億噸,城市人均年產生活垃圾440公斤。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低,僅力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經處理隨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現象。
3.污染危害
我國傳統的垃圾消納傾倒方式是一種「污染物轉移」方式。而現有的垃圾處理場的數量和規模遠遠不能適應城市垃圾增長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狀態,對環境的即時和潛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頻出,問題日趨嚴重。
侵佔大量土地,對農田破壞嚴重。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佔了大量農田。未經處理或未經嚴格處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於農田,或僅經農民簡易處理後用於農田,後果嚴重。由於這種垃圾肥顆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屬、碎磚瓦等雜質,破壞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理化性質,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據初步統計,累計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0.06公頃達10噸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都下降了10%以上。重慶市因長期使用未經嚴格處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濃度己超過本底3倍。
嚴重污染空氣。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場區,臭氣沖天,老鼠成災,蚊蠅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氣釋放。僅有機揮發性氣體就多達100多種,其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
嚴重污染水體。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並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是有機物、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體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簡易填埋的垃圾,其內所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產生的滲濾液流入周圍地表水體和滲入土壤,會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嚴重污染,致使污染環境的事件屢有發生。例如:貴陽中1983年夏季哈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場所在地區同時發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場滲濾液污染,大腸桿菌值超過飲用水標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標2600倍。
垃圾爆炸事故不斷發生。隨著城市垃圾中有機質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變為集中堆存,只採用簡單覆蓋易造成產生甲烷氣體的厭氧環境,使垃圾產生沼氣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斷,造成重大損失。例如,北京市昌平縣一垃圾堆放場在1995年連續發生了三次垃圾爆炸事故。如不採取措施,因垃圾簡單覆蓋堆放產生的爆炸事故將會有較大的上升趨勢。
四、雜訊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多數城市雜訊處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范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沖擊最強。
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71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
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在統計的43個城市中,聲級超過55分貝的有33個,其中,大同、開封、蘭州三市的等效聲級超過60分貝,污染較重。
各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超標城市的百分率分別為:特殊住宅區57.1%;居民、文教區71.7%;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80.4%;工業集中區21.7%;交通干線道路兩側50.0%。
2.污染來源
在影響城市環境雜訊的主要來源中,工業雜訊影響范圍為8.3%;施工雜訊影響范圍在5%左右,因施工機械運行雜訊較高,近年來擾民現象嚴重;交通雜訊影響范圍大約占城市的1/3,因其聲級較高,影響范圍較大,對聲環境干擾最大;社會生活雜訊影響范圍逐年增加,是影響城市聲環境最廣泛的雜訊來源,其影響范圍已達城市范圍的47%左右。據環境監測表明,全國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雜訊超標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
據全國統計,在反映環境污染的投訴中,關於雜訊污染的人民來信和來訪的件數逐年增加,已從1991年的2.78萬件增加至1995年的3.90萬件,增加了40%以上;而反映雜訊污染問題的投訴占環境污染投訴的信訪比例則從1991年25%增加到1995年的35.6%,五年中增加10個百分點。這一比例高居各類污染投訴的首位。由於環境雜訊污染影響范圍較大,近年來因雜訊擾民引起的糾紛不斷出現,其中以反映商業、飲食服務業和建築施工場所雜訊擾民居多。
3.污染危害
雜訊使人煩惱、精神不易集中,影響工作效率,妨礙休息和睡眠等。雜訊影響睡眠的程度大致與聲級成正比,在40分貝時大約10%的人受到影響,在70分貝時受影響的人就有50%。突然一聲響把人驚醒的情況也基本與聲級成正比,40分貝的突然雜訊驚醒約10%的睡眠者,60分貝的突然雜訊驚醒約70%的睡眠者。在強雜訊下,還容易掩蓋交談和危險警報信號,分散人們注意力,發生工傷事故。
雜訊引起耳聾。在強雜訊下暴露一段時間後,會引起一定的聽覺疲勞,聽力變遲鈍,經休息後可以恢復。但是如果長期在強雜訊下工作,聽覺疲勞就不能復原,內耳聽覺器官發生病變,導致雜訊性耳聾,也叫職業性聽力損失。如果人們突然暴露在高強度雜訊(140-160分貝)下就會使聽覺器官發生急性外傷,引起鼓膜破裂流血,雙耳完全失聽。在戰場的爆炸聲浪中就會遇到這種爆震性耳聾。
雜訊引起疾病。在強雜訊的影響下可能誘發一些疾病。已經發現,長期強雜訊下工作的工人,除了耳聾外,還有頭暈、頭痛、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引發高血壓和心血管病。更強的雜訊刺激內耳腔前庭,使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還引起眼球振動,視覺模糊,呼吸、脈搏、血壓等發生波動。
4. 當前環境污染嚴重,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我們的環境
我來簡要回答下:
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壞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自然保護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5. 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哪幾個城市
而空氣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
1、大氣污染: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目前的人均擁有量只有215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1/4,接近於國際公認的人均2000立方米以下的嚴重缺水線。治理水系污染比其他國家更為迫切。
(5)環境污染重擴展閱讀: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聲污染、農葯污染、輻射污染、熱污染。
按屬性分:顯性污染,隱性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6. 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什麼
C、兒童智商 因為兒童還在發育階段,身體各方面的發育都要受到環境一定的影響,嚴重的環境污染會導致兒童吸收一定污染物,進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
7. 重工業對環境有污染嗎
重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3)加工工業(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這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的污染最嚴重!
8. 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是哪個
中國大氣污染的城市在世界前十裡面占據8個,世界污染最嚴重國家。
9. 中國環境污染嚴重嗎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不能盲目的去說污染嚴重不嚴重,說句實在話,如果中國的經濟不發展,就不會有污染,我們生活沒有質量,到現在你也不可能考慮污染的問題,我們國家抓環境污染企業也拿不錢來搞環境治理。
現在總體來說一下中國的污染情況,中國在2000年之前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那時的環保法雖然制定了,但由於制度、企業認識等很多原因基本上所有企業都是直排的,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這些污染有的是需要上百年都恢復不過來的。
2000年以後至今中國逐步加大了環保的力度,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的環境質量是在不斷提高的,特別是2015年新環保法的實施,從建設項目審批開始抓環境污染,新的污染原(也就是新建的廠區)都會強制要求建設規模化的處理設施,污染的程度是非常小的。
不管怎麼說,歷史遺留問題是很難短期內解決的,我國的污染並不像宣傳中的那樣,其實大部分企業都是守法的,所謂的中國污染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要家強加給中國的,其目的就是弱化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10. 中國環境污染到底有多重
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而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80億噸,已佔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5.5%,即四分之一強,超過美國碳排放量50%左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
去年以來,中國各地頻發的霧霾也成為被高度關注的國際問題,甚至被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稱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環境災害」。
如果說,環境污染問題是中國社會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那麼,碳減排和霧霾治理便是這項挑戰中最緊迫、最需要率先攻破的堡壘。
霧霾成災
2013年初以來,我國多次出現持續性、大面積霧霾,覆蓋全國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受影響人口約6億人。霧霾中的PM2.5成為最新的健康殺手和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
「籠罩全國五分之一國土的霧霾,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災難,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本月15日,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薛進軍在京表示,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事件正在影響中國當前社會的穩定。
薛進軍對記者說,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的危害在於嚴重影響當前和今後的經濟活動,嚴重危害健康,特別是兒童和婦女的健康,也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聲譽,並嚴重威脅社會安全。這些環境問題的大規模出現,使得中國民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轉向健康危害、食品安全、污染防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去年以來,有關中國的霧霾問題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施泰納日前在京表示,中國在「空氣污染方面的巨大挑戰,已經引發了各個國家之間一系列的討論」。「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的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每天清晨,城市的中產階層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空氣質量是什麼樣的。」
「國外的報刊幾乎每天都有有關中國霧霾的報道,甚至一些國家還把自己的污染和霧霾同中國相聯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說,去年以來,美歐日一些企業開始給來華員工發放「健康補貼」、「污染對策補貼」等,嚇跑不少企業和外國人,「毫不誇張地說,霧霾問題已讓中國人蒙羞。」
除了霧霾外,我國土壤、水污染同樣嚴重。15日,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相關報告以《中國已成為污染大國》為題,列舉了如下事實:
中國各類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並遠遠超過自身的環境容量極限。目前,中國消費了世界約21%的能源、11%的石油、49%的煤炭,排放了佔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物、25%的二氧化碳。
在土壤污染方面,今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耕地的污染超標率為19.4%,而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1.1%為重度污染,而我國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壤污染更為嚴重。
在水污染方面,2012年,全國十大水系、62個主要湖泊分別有31%和39%的淡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要求,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目前,全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中,近六成地下水質較差或極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中國水環境的COD(化學需氧量)承載力為740.9萬噸,但全國第一次污染源調查發現,COD實際排放量為3028.96萬噸,約為中國水環境COD承載力的4倍。
中國環境危機的根源之一是大量使用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而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一項研究,中國能源結構轉變和能源消費下降的轉折點在2050年左右才能出現。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尚處於低端。這造成了中國的經濟只能是拼能源與資源型的高污染高碳經濟。」趙忠秀說,此外,環境治理的關鍵是環境技術進步和環境產品開發,而中國在這方面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20~30年。
薛進軍認為,要從「根本上」治理好霧霾、重現藍天白雲,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需要20~30年時間。即使是採取最嚴厲的措施、最先進的技術,最快地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奇跡般地改善環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時間。
三成碳排放由他國消費引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就得在全球碳減排中承擔最大的責任?對此,趙忠秀表示不認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1/5至1/4的碳排放由貿易生產引致。中國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的,而歐元區和北美碳排放的33%和17%是在地區外生產排放的。
趙忠秀等專家的研究發現,如果按生產排放碳來看,中國排在全球第一位(23%),北美排在第二位(21%)。但如果從消費碳排放來看,北美則是最大的地區(23%),中國第二(18%)。
據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社科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介紹,2011年,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9%,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平價也只佔到14.5%,製造業產值只佔世界製造業總額的13%,出口額佔到世界總出口額的10%,卻排放了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5.5%。
上述報告同時表示,不能就此斷定中國的高碳全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消費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建立對於國際氣候談判日益重要。」趙忠秀說,發展權的權衡已成為制約京都議定書效力的關鍵因素,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國家排放目錄只核算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的排放,忽視了國家之間的聯系,這可能導致對全球、地區和國家排放趨勢和減排政策的錯誤分析。
近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裴建鎖、王春華應用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公布的中國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1997~2009),測算了各行業出口總的隱含碳,並將出口隱含碳的變動分解為三種因素:總量、效率和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出口結構的調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則不太顯著,出口總量的增長是貿易隱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
同期,趙忠秀與上海海事大學講師閆雲鳳也採用WIOD資料庫的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及部門碳排放數據,建立了多區域投入產出(MRIO)模型和消費碳排放核算目錄,並據此分析了全球消費碳排放及國際貿易中的轉移碳排放量。
研究結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費碳排放為28850百萬噸,其中國際貿易所隱含碳排放佔到全球消費碳排放的20%,而這些貿易隱含碳主要是從中國和BRIIAT(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等其他重要國家組)生產和出口,由北美和歐元區消費引起的。
「北美等發達地區1個人的消費碳排放相當於中國4個人的碳排放或BRIIAT6個人的碳排放。」趙忠秀說,如果考慮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地區間碳強度的差距將縮小。分析表明,中國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的。
趙忠秀對本報記者表示,全面了解消費碳排放的增長趨勢及其影響因素有利於氣候政策的設計,減少國家利益和全球減排效率的沖突,同時減少全球減排失敗的風險。應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分配碳排放責任,真正促進全球性的減排。
三階段推可持續消費戰略
面對巨大的碳排放,中國的「碳」路該怎麼走?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副秘書長徐慶華本月9日表示,「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他解釋說,可持續消費是綠色發展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今世後代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但目前,可持續消費的相關政策未納入國家發展計劃和重要法律,未系統地列入國家政策框架內,未充分考慮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也缺乏可持續消費指標體系。」徐慶華說。
在國合會本月9日至10日舉行的2014年圓桌會議上,徐慶華等專家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著重強調可持續消費,將可持續消費納入現行法律法規和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同時制定國家可持續消費路線圖與《可持續消費行動計劃》以輔助實施。
本報記者了解到,國合會「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課題組已繪制了中國可持續消費路線圖,並作為一項重大政策建議遞交國務院有關部門。這份路線圖將中國實施可持續消費戰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至2015年,改進期):將可持續消費納入「十三五」規劃,發展並確立可持續消費的制度基礎,修訂現有法律政策框架,納入可持續消費。優先在住房(包括家電)、交通、食品和服裝四個領域進行重點實施。這一階段囊括了綠色產品數量增加及質量提高、非物質消費和服務改善、農村「低消費者」消費力增強。第一階段末期,可持續消費在能源節約和氣候保護方面的潛能在四個優先領域內得到初步發掘。
第二階段(2015年至2020年,鞏固期):改善和擴大法律政策框架,在中國新興城市中產階層中積極推廣可持續消費模式。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為利益相關方調整和制定一攬子計劃。2020年,中國消費者和企業應為政策干預的實施提供廣泛支持,並積極參與,促進可持續消費的發展。
第三階段(2020年後,持續提高期):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持續提高可持續消費的能力和水平。目標是使可持續消費在住房、出行、食品和服裝領域的影響水平達到最高。總體人均消費影響下降,城鄉收入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縮小。這一階段完成後,我國的可持續消費戰略與其他地區達到相同的水平,如歐盟、日本和巴西等,整體上趨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體系的實施。
而為了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課題組建議,建立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部際協調合作機制,開展可持續消費地方試點項目,建立並應用可持續消費指標體系,充分利用私營部門的力量(特別是零售商和金融機構),讓各類企業都將可持續消費納入行為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