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經驗
⑴ 是西方法治經驗對我們建設法治國家有何重要借鑒
平視他人:不媚權貴 自尊自愛
平視他人,意味著自愛自重,不妄自菲薄。
據傳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當時頗有名氣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就寫了一張便條: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張大總督看過守門人遞進的便條,面有不悅,提筆在條上批寫:「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丁焉敢稱兄弟?」守門人將條子還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條上書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門人又將條子傳進總督府,張之洞看後「啊」了一聲,連聲說:「請!請!請!」
孫中山不愧是孫中山,地位卑微時便敢於平視權貴,著實有膽有識。我們周圍的不少人一見達官貴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視狀,宜不羞愧!國人是該學學孫中山,什麼時候面對權貴也敢挺臉抬頭學會平視,才算是在真正意義上「站起來了」。
走筆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羅斯福。羅斯福下肢癱瘓,卻以其赫赫政績贏得美國惟一的蟬聯四屆總統的殊榮。此公氣質謙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長和朋友。有人說,羅斯福能把國王當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當國王看待,但國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愛戴他。有鑒於此,我們身邊的公僕、明星、富翁們是否也可屈尊向「羅斯福同志」學習,平視百姓、平視社會,從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視,從告別主奴心態開始
陳丹青在接受《懷堯訪談錄》專訪時說:我們都是奴才,望不到邊的奴才!中國有老百姓,但沒有公民,有人口,但沒有現代人的概念,此外,各階層全是無比嚴密無比細膩的奴主關系:主子原先就是奴才,奴才則巴望有一天當主子,你仔細想想,不是這樣么?
中國人的文化和人格觀念里,最深入骨髓的不平等,就是人格的不平等,金錢、權力、地位、武力,乃至先來後到,等等,都有可能成為人格不平等的根源。大家不以為非,反以為是。在單位,在官場,一些人稍微有了那麼一點小職務,成了幾個人的頭頭或上司,就頤指氣使不可一世;而那些「下屬」,則免不了有唯唯諾諾阿諛奉承者。久之,則不論懷著主子心態還是奴僕心態者,都不過是個小市民而已:滿足於小聰明式的自我陶醉、小圈子小幫派內的自我風光,並且在自行聰明自我得意中毀壞許多宏偉的構建,傷害許多正直不阿不黨不私之人。
這種深入骨髓的不平等,不僅對人的人格是個極大的傷害,對人的心態和心智也是個極大的、無謂的磨損。中國古代的官場爭斗、宮幃秘事和大家庭里的爾虞我詐,大妻小妾的爭風吃醋,無非都是為了能夠在小范圍內在人格上高人一等。於是,中國人的心智大部分被鬼迷心竅似地鑽進了人際關系的死胡同,光琢磨人不琢磨事。大好的年華與智慧都在這樣的勾心鬥角中付水東流!
10 / 10你我皆凡人 何分三六九2011.04.01 第二十期
據報道,很多大學生,都受高薪誘惑應聘保姆,然而當上保姆後不久即離去的高達80%。原來他們「難以忍受」不能和主人一家同桌吃飯這樣的規矩。對此,徐賁教授理直氣壯地說:大學生理應更具有自我意識,也更在意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關系。如果一個社會只追究當保姆者的「心態問題」,要求他們安守本分、當好下人,會使整個社會越來越下人化、僕役化。相反,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多多追究主人的心態,多多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將有助於提高社會的共同尊嚴感。
我相信一個人的人格狀態將直接影響其事業和人生境界。在中國與公民社會的距離日益拉近的當今世界,我們還是應該提醒人們多關注人與人之間人格的不平等,並且敢於從我做起,站直嘍,別趴下!沒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沒有不可「冒犯」的領導,這個社會才會有制衡,才會真正趨於正常。當我們從狹隘的「小圈子」中抬起頭來,會發現外面是個大得多的江河湖海。
⑵ 政治法治經驗類型題怎麼答,用答什麼意識嗎
快在網路文庫里搜索搜索出答案就可以了
⑶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⑷ 請你就如何推進依法治國,出謀獻策
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⑸ 結合材料 說明依法治國為什麼既要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
你好,
祝學習進步!!
⑹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孕育階段(1978年到1997年)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雖然尚內未提出,但「十六容字方針」的提出和憲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訂出台,清晰闡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開始形成,這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二階段:形成和發展階段(1997年到2012年)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確立,有力推動了法治觀念的普及,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我國法治建設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就。
第三階段:完善階段(2012年至今)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發展和完善的歷史經驗表明,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⑺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決定》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參考:呼倫貝爾日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2/html/21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