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縣污染
⑴ 甘肅慶陽合水縣國三車能過戶上牌照嗎
國三排放機動車,無法辦理落戶上牌手續,需要是國五排放標准機動車,才可以申請辦理。
《關於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的公告》: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嚴格控制機動車污染,全面實施《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GB18352.5-2013)和《車用壓燃式、氣體燃料點燃式發動機與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Ⅲ、Ⅳ、Ⅴ階段)》(GB17691-2005)中第五階段排放標准(以下簡稱國五標准)要求,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根據油品升級進程,分區域實施機動車國五標准。
(一)東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輕型柴油客車、重型柴油車(僅公交、環衛、郵政用途),須符合國五標准要求。
(二)全國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製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重型柴油車(客車和公交、環衛、郵政用途),須符合國五標准要求。
(三)全國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製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重型柴油車,須符合國五標准要求。
(四)全國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製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柴油車,須符合國五標准要求。
二、汽車生產、進口企業作為環保生產一致性管理的責任主體,應按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其生產、進口機動車車型的排放檢驗信息和污染控制技術信息,檢驗合格方可出廠銷售,確保實際生產、銷售的車輛達到排放標准要求。
三、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法開展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對新生產、銷售不符合排放標准要求車輛的,嚴格依法處罰;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車用燃油管理,推動油品升級,確保燃油質量。
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環境保護部
工業信息化部
2016年1月14日
⑵ 東江的西枝江的源頭是 流經了那些縣市 西枝江狀況如何
西枝江發源於惠東縣寶口鎮佐坑村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烏禽嶂竹凹頂南麓,主流全長176公里,流域總面積4120平方公里,是東江惠州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
西枝江源區地處烏禽嶂山脈地帶,地勢高峻陡峭,土壤肥沃,人為活動少,森林資源豐富,林木長勢良好,豐富的森林資源對維護源頭區的生態環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好地保護了西枝江的水質。
源頭的小河叫佐坑河,河水由烏禽嶂山崖的泉水和千萬植被的根水匯聚而成,變成溪水後從烏禽嶂半山腰汩汩流下,極其清澈甘甜。到了山腳,兩岸群峰環抱,夾岸而長的灌木和翠竹,鬱郁蔥蔥,映照在水裡,青翠可人。河水繞著河床中突兀而起的褐黃色巨石潺潺流過,站在岸邊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水流聲響。據當地人介紹,哪怕是在旱季,佐坑河依然湍急。
西枝江源頭最出名的山峰當屬烏禽嶂,其主峰海拔1168米,矗立於惠東和紫金兩縣之間,峰高雲鎖,山深林密,清泉飛瀑,動植物種類繁多。佐坑河的水就像烏禽嶂的乳汁,哺育著惠東兒女。佐坑河裡,水晶石、黃蠟石、河卵石不時可見,花紋絢麗,光滑圓潤,非常漂亮。
支流
東江支流東江河是惠州、深圳、東莞、
「管理屯田太僕寺卿董應舉請以存在戶部餉庫未領銀三萬兩接濟毛文龍,敕該部作速給發。」香港人民的母親河。淡水河發源於深圳市梧桐山,(在深圳境內稱為龍崗河)河道流經深圳市、惠州市,全長九十五公里,是西枝江一級支流,東江二級支流。淡澳河是分流淡水河洪水所挖的人工河。這兩條河在惠州境內集水面積達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淡水河匯入西枝江後,流入東江過博羅、東莞,最後注入珠江。淡水河、淡澳河的污染對東江流域間接影響很大,鑒於此,惠州把整治兩河的工作列入該市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冬修水利,解決兩河的污染、防洪問題,並有效建設惠州城市綠色環保防洪景觀河,推動惠州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其餘支流包括:西枝江,淡水河,新豐江,增江(龍門河),澳淡河,公庄河,小金河,尋烏水(渡田河),貝嶺水,沙江,浰江,秋香江,石馬河,曾田河等。
歷史
東江河段名稱東江,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的椏髻缽和安遠縣的三百山,由尋烏和安遠兩水與廣東龍川縣的貝嶺水匯合成江,流至東莞市石龍鎮入珠江出南海。東江取名於它在珠江所處的位置。古時,東江全線並不統稱為東江,在各段有各段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時尋烏屬安遠
縣,故統稱為安遠水;在貝嶺水下游,稱浰水;在龍川老隆佗城段,稱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稱);在河源段,稱二合水;在博羅段,稱羅浮水;在惠州段,稱惠州河;在東莞段,稱東江(也有稱石龍河)。這些名字在各個朝代也曾有所變化。
流域的城市
東江流域城市:贛州、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東江水源供給城市:贛州、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香港.
⑶ 火葬場建立會有污染嗎麻煩詳細點!謝謝。
火葬起源
火葬是一種科學的處理人的屍體的方法,既衛生,又很少佔用土地。火葬的歷史可以追蹤到新石器時期,有的地區則到青銅時期亦屢有發現。
在我國西北地區的甘肅臨洮縣,夏鼐等人於1945年4月在洮河西岸的寺窪山考古發掘的6個墓葬中,看到三種屍體處置情況:一是火葬後將骨灰盛在陶罐中,二是平放仰卧,三是亂骨一堆。火葬墓出土的骨灰標准型的寺窪陶,屬於寺窪期文化,可能是氏、羌族的原始文化。由合水縣九站遺址寺窪文化層採集的標本所做的碳-14測定的年代為公元前1375±155年。
火葬又叫「火化」,俗稱之「熟葬」或「焚屍」,取以火焚屍使之化之意,是將死者裝殮以後用火焚化,保存或揚撒骨灰的一種葬法。因其簡便、衛生、經濟、節省土地、木材,又防止疾病傳染和環境污染,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用的一種遺體處理方式。
火葬比天葬、水葬的流傳范圍廣泛,既是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傳統葬法,又盛行於廣大漢族地區,可以說是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葬法。最原始的火葬方式是以縱火焚燒屍體後棄之不管,有人認為這種葬法最早盛行於古印度,後隨佛教傳人我國。《立世阿毗曇論》卷六載:印度「剡浮提人,若眷屬死,送葬山中燒屍棄去」;《大唐西域記》卷二「病死」條對古印度葬法有這樣的記述:「終沒臨喪,哀號相泣,……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日火葬,積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棄林飼獸」;上述皆為關於古印度火葬風俗的記載。除印度外,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實行火葬歷史較長。在歐洲,公元前的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就曾實行過火葬,進人中世紀以後,火葬之風一度低落,直到公元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火葬再度興起,在19世紀已遍及整個歐洲大陸。有的國家成立專門組織,頒布相關法令積極倡導火葬,如英國是近代歐洲第一個倡導實行火葬的國家,並在1874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火葬協會,1884年頒布了火葬法;德國也於1887年成立火葬協會。到目前,英國的火葬率相當高,約占死亡人口的60—70%;其他歐洲國家也大致相似。
在亞洲,除古印度和中國外,日本和泰國等很早以前也都實行火葬。其中泰國實行火葬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歷代國王死後都要實行火葬。日本在19世紀中葉就有城市火葬場的設施,實行屍體集中火化,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曾一度發布火葬禁令,但兩年以後即為廢禁,現日本火葬場遍布城鄉,火化率達90%以上。
而實際上,中國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謂。由來已久,火葬之法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還相當流行。火葬見諸古籍、有文字可考者在先秦時期,在先秦典籍中有關火葬的記載多集中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墨子·節葬下》載:「奏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儀渠現在甘肅省慶陽西南一帶),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呂氏春秋》也有:憂其死而不焚「的記述。在24史中有關我國少數民族實行火葬記載的還有許多,如《北史,突厥傳》、《隋書,真臘傳》、《太平御覽》等都有關於以火焚屍的葬俗。
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於氐羌人的火葬習俗後來逐漸影響到蒙古、彝、傣、怒、普米、拉枯、納西、哈尼、畲、土家等少數民族;藏族只在活佛、上層喇嘛和貴族中實行火葬;而鄂倫春、景頗、德昂、獨龍等族則限於惡疾致死者中實行;舊時蒙古貴族死後,將屍體置柴薪上用火焚燒,然後由寺廟喇嘛僧將其遺骨磨成粉,再以麥粉拌成餅狀,貯放於山西五台山寺廟;而一般人則拾貯骨於木匣中存放;如傣族大佛爺死後先舉行盛大拉屍典禮然後舉行火葬,骨灰盛於瓦壇中,葬於寺後,有些則建一墳塔;西藏的夏爾巴人中也盛行火葬,先殮人土箱,抬到火葬場火化,然後揀少許骨灰撒進江河;甘肅的裕固族也盛行火葬;東北的赫哲族對燒死、淹死、弔死、被人打死和外邊死去的則不準土葬,直接送屍火葬。
火葬之俗同佛教在我國的流傳不無關系。東漢初年佛教被印度僧人傳人我國,火葬在我國民間及社會上的流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僧眾死後焚身火化的影響下,火葬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但在隋朝前實行火葬者的屬少數。但是到了唐代晚期,宋朝尤其南宋時期火葬在民間已十分普遍,雖然朝廷都曾下令禁絕,但民間百姓「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地方官吏也只得「姑從其便」。宋代還在城郊建立焚化院、化人亭之類的專門火化場所。元代火葬從江南等地發展到中原及北方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及西南地區的黔桂一帶。據《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當時我國北起寧夏,西到四川,東達山東,南至江南的廣大地區及不少的商業城市均有「人死焚其屍」的風俗,既使達官顯貴也不例外。
但在明清兩代,由於對火葬採取嚴厲處罰措施,在《大明律·禮律·喪葬條》及《大清,律儀律》中規定對違反規定實行火葬者,實行了「仗一百」、「仗一百、流三千里」甚至「斬首」等刑罰』及其監督防範措施,正是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之下,在中國古代曾流傳千年的火葬之法終為土葬所替代。
為了禁絕火葬,幫助無錢購買土地的貪窮之家安葬親人,歷代朝廷還採取了一些諸如置官地,設漏澤園,立義冢,無主屍由官司代為埋葬等。在封建倫理道德和國家法律的高壓下,宋元時期各地盛行的火葬之俗到明中葉後漸漸衰退,但最終並沒有完全革除。究其原因,其一在於信仰佛教的貴族和官僚不管朝廷的禁令,我行我素,地方官府畏懼其權勢也不敢把他們如何;其二是失去土地的窮人日益增多,但漏澤園、義冢畢竟有限』,且多集於城郊,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而火葬不需要錢財和土地,這就使得漢族的火葬之俗時斷時續,卻不能杜絕。清末在河南開封一帶還流行對夭折幼童實行火葬的習俗。
從歷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傳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夠流行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1、佛教信仰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喪葬觀念,而這種觀念與傳統的靈魂在死後歸天一致,導致人們遵循火葬習俗;2、少數民族喪俗的影響和人們的從眾心理,尤其是上層人士的喪俗習慣影響到百姓的葬俗;3、地狹人眾,人地矛盾的加劇,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貧民幾乎無立錐之地,無法實行土葬,只得以火葬代之;4、祈禳心理的影響,如對夭折者或凶死者實行火葬以利於活著的人。正因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歷史上一度盛行,成為漢族中,僅次於土葬的一種重要葬法。火葬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並成為我國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
因此是不污染的。..
⑷ 梅州市水資源保護中的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梅州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也在不斷加劇,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重視不夠,已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梅州城市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8.2.1水土流失仍然存在
在前面14章已經對水土流失作了較詳盡的論述,這里著重對1983年和1997年兩個時間段進行比較(表18.1)。
表18.1 梅州市水土流失面積對比表(1983/1997)單位:km2
從上表可見,經過14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情況已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現為:①總流失量已經從1983年的2556.04km2下降到1725.43km2;②面蝕、溝蝕情況已得到很好的控制,除了梅縣和平遠的面蝕,興寧的溝蝕情況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縣的面蝕和溝蝕都比1983年有所下降。但是,崩崗的面積卻上升了。其中五華、興寧和豐順的崩崗面積都大幅度上升,只有大埔、蕉嶺和梅江區的崩崗面積有所下降。
18.2.2水污染不容樂觀
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水污染分為:點污染源(由管道收集後集中排除)和面污染源(無組織的,例如農田地面徑流或雨水徑流)。點污染通常來自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面污染主要來自農村。梅州是一個農業佔比重較大的山區,因此面污染源是比較普遍的。
根據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各縣(市、區)環境監測站對梅江保潔9個跨縣(市、區)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表明,1998年梅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質年平均值,在5個斷面懸浮物、溶解氧、石油類指標中分別有1個或2個略有超標,其餘各斷面水質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水質良好 見http://mzepb.meizhou.net/mjbj(2005-03-14)。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導致城鎮工礦業和生活污廢排放量的逐漸增加。由於目前梅州市的城鎮管理和工業廢水處理仍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凈化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導致全市地表水體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排入梅江的主要廢水工業污染源有梅縣造紙廠、平遠造紙廠、蕉嶺造紙廠、梅縣磷肥廠、梅縣發電廠、西陽氮肥廠等。1998年度環境統計數字表明,這6家企業累計工業廢水等標污染負荷佔全市廢水的89.7%,年廢水排放量分別為97×104t、590t、480t、50t、1390t和3240t 數據由梅州市統計局提供。
18.2.3地下水資源管理乏力
就目前梅州市水資源管理現狀而言,雖然管理體制已基本理順,但職責和權力仍未落實到位。表現在大部分農民對地下水的開發還存在不合理性,歸根到底是由於水行政管理部門對地下水的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梅州城區對地下水的利用並不廣泛,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2003年梅州城區地下水資源總量達8600萬m3。其中洗車行業是地下水用水的大戶之一。一般的洗車行業都是採取直接在地下水資源豐富處打井取水,以節約成本。而政府對洗車行業的打井行為並未做出嚴格的限制。另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統一管理問題仍存在爭議,有些農村對地下熱水的開采也缺乏有序的管理(圖18.2)。
圖18.2 梅州某農村地下熱水的開采現狀
⑸ 甘肅西峰怎麼樣
西峰夏商時雍州之域,開發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地屬義渠戎國,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公元前272年,始入秦版圖,屬北地郡。西漢屬郁郅縣。東漢時羌戎入侵,郡縣皆廢。南北朝屬彭陽縣(縣治在今董志鄉南廟村)。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為甘肅省慶陽市市轄區、慶陽市政府駐地,是慶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南北分別於慶陽市合水縣、鎮原縣、寧縣、慶城縣毗鄰。位於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在東經107°27′42〃至107°52′48〃和北緯35°25′55〃至35°51′ 11〃之間,東鄰西安、咸陽,西連蘭州,南通天水、寶雞,北接銀川。總人口33萬人(2004年)。 全區總面積99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97萬畝。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1421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8公里,以董志、彭原兩鄉鎮為中心的董志原,原面完整,地勢平坦,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是全國最大的黃土高原區。氣候為半乾旱大陸氣候,年日照總時2400--2600小時,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年無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編輯本段行政歷史沿革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彭原劃歸寧州管轄。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井彭原、安化入慶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復設安化縣,直隸干陝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設董志分縣(縣治在今董志鎮政府所在地 )。 民國2年(1913年),撤董志分縣入安化縣,遂改名慶陽縣,隸涇源道。民國6年(1917年),西峰鎮受隴東鎮守使管轄(治所在平涼)。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在西峰鎮設甘肅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後,成立軍管會。1950年,隴東分區易名為慶陽分區,區署設原慶陽縣西峰鎮,遂成立西峰市(縣級),同年5月25日改縣級市為區級市,歸屬慶陽縣。1954年改市為區,1955年改區為鎮。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西峰市(縣級),原慶陽縣南部8個鄉鎮及原 西峰鎮轄區劃歸西峰市管轄,撤消西峰鎮,增設寨子鄉和南街、北街2個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轄區基本情況
2002年6月,甘肅省慶陽地區撤地設市,在原甘肅省慶陽地區基礎上成立了慶陽市,原西峰市(縣級)隨之撤銷,成立西峰區,成為慶陽市唯一的一個市轄區。 西峰區現轄:3個街道、2個鎮、5個鄉,分別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董志鎮、肖金鎮,後官寨鄉、彭原鄉、溫泉鄉、什社鄉、顯勝鄉。
蔣介石統治時期,西峰為國民黨甘肅省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橋頭堡。1949年7月,國民黨西峰守敵迫於人民解放軍南北夾擊的威勢,連夜棄城向鎮原方向潰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屬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鄉56874位農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來了新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初步具備今天城市的雛形,至1985年西峰撤鎮建市,形成的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四條大街及19條巷道。 建市後,西峰堅持改革開放,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並舉,共同發展」的路子,迎來城市建設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僅二十年發展,昔日的邊陲村鎮己迅速崛起,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新興城市。 如今的西峰,僅城區面積已達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萬余,大街20多條,道路筆直,路面寬闊,已不可與二十年前的街區同日而語。2004年僅一年,就有10條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於樓群、商產、市場、工貿,同樣都得到迅速發展。 城市化為工業化的伴生現象,隨著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物質文明建設突飛猛進。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萬,非農業人口僅3.72萬,工業總產值6425萬元,社會消費為零售總額僅74萬多元,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萬,國內生產總值達13.5億元。僅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即達13億多元,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達4.59億元。 伴隨著西峰油田的開發,正寧、環縣、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項目帶動、促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西峰人宣稱:五年再造一個新西峰
慶陽香包 西峰區香包刺綉、剪紙等民俗工藝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但作為產業,近幾年才起步。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群眾零星帶上市場進行銷售而變為商品,但一直處於民間自發狀態,其文化底蘊和市場潛力遠遠沒有得到綜合開發和充分利用。民俗特色(5張) 近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出現了向商品化、市場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上下對香包的民俗文化藝術價值、特色經濟價值及其在利用婦女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確地認識。加上連續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使全區香包生產及市場開發有了大的發展。全區黨政組織更加重視香包產業的開發工作,幹部抓香包生產工作力度大,群眾製作勁頭足,市場營銷渠道拓展快,產業效益明顯。 截至2005年6月底,全區創立民俗藝術研究所1個,成立工藝美術協會3個,建立香包、剪紙等民俗文化產業基地42個,創辦營銷公司17個,香包網站2個,生產大產達800產,從業人員12000餘人,年生產香包、剪紙等民俗文化產品200萬件,產值達2000萬元。生產大戶的香包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高者達85%以上。全區先後有48名作者被命名為「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4名作者被命名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20名作者被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西峰區香包民俗文化發展走勢強勁,形勢喜人,已成為全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研發培訓中心,產品的 集散地,營銷的旱碼頭。 西峰的香包刺綉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精細纖麗;既有濃烈嬌艷,又有清純素雅;既有大寫意,又有純工筆。其構圖簡潔明快,寓意傳統吉祥;色彩濃烈艷麗,過度跨越色譜:綉面厚實凝重,形態稚拙傳神;工藝細密精整,針腳平齊如畫;針法豐富多變,品種千姿百態。是繼湘綉、蘇綉、川綉之後的又一綉種,已形成隴綉風格。西峰的香包刺綉是岐黃中醫葯文化、周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的產物,是色與彩、布與線、形與神兼蓄齊備的藝術。它起源於夏商奴隸制時代,經過漫長的封建時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帶著原始的氣息,合著時代的脈搏,從遠古走來。 民間剪紙 慶陽民間剪紙,天真渾厚,古拙質朴,極其鮮明的體現了中華先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從氣質、感性中流露出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譽為「田園詩」、「抒情民歌」。過去,民間在逢年過節、婚嫁壽慶時都要剪出一些花鳥、人物等圖案,貼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慶。現代剪紙更體現了神奇的
美學特色,豐厚的民俗內涵,伴隨新時代而綻放異彩。慶陽剪紙的特點,造型粗放厚重,線條分明,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塊面與線條、虛與實、陰與陽相結合,將粗獷、奔放、誇張、古樸、細膩、工穩結合—體,構象獨特。全區從事剪紙藝術的作者有150餘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馬秀珍、金香蓮、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他們從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層次展現著自已的藝術才華,使慶陽剪紙豐富多彩、異工同曲,成為一絕。 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同整個黃土高原一樣,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距今已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於挖洞建窯,數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窯洞類型很多,但按大類分基本上有三種: 一是明庄窯洞。也叫崖庄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齊,然後修庄挖窯洞,有一庄三窯和五窯的,也有五窯以上的。在董志原上,還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於崖勢不高,不得不挖進幾米再挖窯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窯洞。這種窯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 三是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成雙面坡形,遠看象房,近看是窯。許多人還在箍窯上面撒了瓦,以保護窯頂不被雨淋,使箍窯的壽命更長。近年又出現了磚面箍窯,比泥土箍窯更堅固耐用。 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如為了防盜,在正面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盤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窯叫炕窯;為了躲避戰亂,在庄附近另挖一長道深洞,叫地窨(ying)子。住家院落中的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窯、廚窯、畜圈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窯洞是農民生活的搖籃。它對黃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築工藝的偉大創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環境成為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編輯本段民間傳統藝術
隴東嗩吶 西峰地處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圍溝壑縱橫,溝、原、梁、峁獨居。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對穩定的文化空間,孕育滋生了內涵獨特的隴東嗩吶這一鄉土民族民間藝術。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
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應用、濃郁的地方風格、悠揚悅耳的眾多曲牌,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個獨特樂種,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 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建國初又有了新的生機;「文革」期間卻被當作「四舊」掃除,逐漸沉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門開始修撰集成,進行挖掘搶救,隴東嗩吶重新得到復甦;八十年代初至今為振興變革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改變了過去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實現了樂器規范化,演奏曲目統一化的目標,改變了過去「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狀況,樂手們可以隨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藝,以全新的姿態活躍在隴原大地。1999年西峰區嗩吶演奏的新創曲目《披紅掛花》在第九屆全國「群星獎」甘肅參評節目選拔賽中獲三等獎;2002年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慶陽演出,特意邀請100人的什社嗩吶隊伍參加,2005年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開幕式上,西峰區組織了什社80人的嗩吶方隊進行了表演。 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僻壤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表現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徵。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於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隴東嗩吶經歷史融鑄,形成了眾多的優秀曲牌,主要有《壯元遊街》、《地里兔》、《秋季生》、《終難山》、《刮地風》、《大擺隊》、《鴨子拌嘴》、《十里亭》、《放風箏》、《孟姜女》、《哭顏回》、《雁落沙灘》、《苦龍哭海》等不下百種,歡快處讓人不禁喜笑顏開,悲傷處使人難免珠淚滾滾。新中國成立後,嗩吶藝人們又吸收改造了民歌,優秀的革命歌曲如《軍民大生產》、《擁軍花鼓》等曲調,更加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 從1983年至今,在市、區政府的倡導下,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努力下,先後編輯出版發表了《隴東嗩吶曲精選》、《隴東紅白事民俗禮儀調查報告》、《隴東嗩吶初探》等專著和論文。建立了什社鄉嗩吶基地,特聘梁平正等專業教師對民間藝人進行了有組織的培訓,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幹隊伍,並輻射到周邊地區。 荷花舞 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享譽世界舞台、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千這里,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這種民間舞蹈,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隊形變化,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所以又稱「地飄兒」、「地遊子」,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表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表達華夏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 荷花舞的發源、演變傳承經歷了一個漫長歷史。在群眾中產生了藝術感染和心理共鳴,同時影響擴展到周邊的寧縣、慶城縣、正寧縣等地,方圓幾百里。它的著裝古雅,色彩大紅大綠,足剎黃土地,雲朵齊裸骨,一扭一搖一彎的舞步,油燈忽悠不熄不滅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帶動雲盤、荷花的轉動上,披紗輕飄,甩袖悠然的輕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搖曳,這種獨樹一幟的民間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區的社火中,並被改編成500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對周文化在民間的遺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華夏農耕文化滋生的溫文、典雅、優美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探索價值。在現代的藝術園地里,輕捷、飄逸、熱烈的舞姿和氣氛更是群眾文化活動保留的舞蹈藝術。 西峰的香包刺綉是岐黃中醫葯文化、周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的產物,是色與彩、布與線、形與神兼蓄齊備的藝術。它起源於夏商奴隸制時代,經過漫長的封建時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帶著原始的氣息,合著時代的脈搏,從遠古走來。 秧歌舞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它起源於北方,是產生於農田裡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鬆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於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 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丑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煙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綵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徵,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後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國慶和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陽的秧歌更是盛況空前,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他們說:「像這樣數萬人的秧歌隊伍,在國內真是少見。
民間節慶活動
香包文化節 慶陽民間一直沿襲著巧女嫻婦製做香包比手工、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傳統習慣。一些民間藝人每逢端陽節將自製的香包陳列在街頭銷售。 1992年西峰市文化館舉辦了第二屆「西峰市香包刺綉作品大賽」,這次香包作者人數上升到100多產,作品數千件,作品的質量、品種有了明顯的提高和增加,一些民間的香包藝術作品得到挖掘和整理。此後,西峰市文化館每年舉辦一次香包刺綉作品大賽。隨著香包作者隊伍的不斷壯大,香包質量的明顯提高和眾多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也積累了多年舉辦香包刺綉品大賽的成功經驗,原西峰市委、市政府於2001年把香包節作為端陽節的一項民間文化活動進行嘗試,舉辦了「西峰市首屆香包民俗文化節,」取得了巨大成功。
——地理優越的「天心地膽」。西峰區地處甘肅省東部,座落在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腹地,是慶陽市黨政機關所在地。全區轄5鄉2鎮、3個街道辦事處,100個行政村,17個社區;總面積99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34萬畝;人口3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13萬人。西峰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1421 米。地形呈扇形,南北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 . 8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特別適宜耕作,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說。西峰氣候溫和宜人,四季分明,年日照2400 一2600 小時,年降水量400一600 毫米,年均氣溫9.9℃,無霜期175 天,空氣質量優良。 ——亘古久遠的文明古地。20萬年前,西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仰韶、齊家文化遺址遍布全區。公劉曾在此「教民稼穡」,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農業的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明朝始有西峰之稱,清同治年間設市築城。1985年5月成立西峰市(縣級),2002 年6月撤市設區。開鑿於北魏永平年間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溫泉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小崆峒景區被稱為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民俗文化絢麗多彩,皮影、剪紙、刺綉、隴東道情被譽為「隴東四絕」。 ——資源富集的開發寶地。已探明西峰油田含油麵積800 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3.72億噸、控制儲量2.89億噸、溶解氣儲量243.6億立方米、預測儲量2.91億噸;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32億噸。2001年勘探發現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質儲量1.0822億噸、控制儲量2.0316億噸、預測儲量1.2383億噸,三級儲量達到4.3521億噸,被稱為中國陸上石油勘探的四大發現之一
⑹ 以劉志丹命名的志丹縣在什麼地方
志丹縣
地址:陝西省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