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認識表現
1. 學生表現評價怎麼寫
1、思想政治方面。主要指對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態度;在各項社會政治活
動中自己的思相,認識和表現等。
2、道德風尚方面。主要指能否自覺地遵守大學生行為准則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尊敬師
長、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情況。
3、學習和健康方面。主要指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以及重視課外體育鍛煉、身體健
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
4、存在的主要缺點和今後的努力方向。多數畢業生在談到自己的優點時,往往會列舉出許多事
例,並且津津樂道,可一旦說到缺點時,則往往避重就輕,好像說到缺點就意味著一個人犯有
嚴重錯誤似的,其實不然。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所謂缺點即不足之處,不一定就是
原則性的問題,完全可以擔而言之。不過表達時定義要准確,用詞要恰當。
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其表現有什麼
ABDE標准答案.
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這表現為:
第一:實踐是內認識容的來源.E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
第三:實踐是檢驗趔的唯一標准.A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我的答案可是對照著書給你做的!!!!!!!!!!!!!!!!!!!!!!!!!!!!!!!!!!!!!!!!!!!!!!!!!!!!!!!!!!!!!!!
3. 受處分後的表現和認識
本人受處分期間的思想,認識和工作
情況匯報
本人受處分期間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情況匯報(一):撤銷處分思想匯報
思想匯報 1
這次的處分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自受處分以來,我不斷地反省自已。對照一個成年人的標准,對照學校、家庭、社會對我的期望,我感到非常慚愧。
處分對我來說是歷史上的一個污點,但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人犯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防微杜漸,糾正和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思想和習慣,把壞事變好事。於是,在此後的時期內,我更加註重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更加努力地學習,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當時的我,由於沒有意思到這是一種安全隱患。這是一種沒有紀律觀念的無知行為,也是
1/96頁
思想認識未到位的表現,一時的錯誤,它令我懊悔無己~我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多虧受的的處分給我敲響了警鍾,我幡然醒悟,理解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犯了錯誤就要受到處罰,所以處分到達以後,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潛心從自身上找錯誤,查不足。經過一段時間深刻的反省,我對自己犯的錯誤感到後悔莫及。 所以這一年多來,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遵守紀律和生活中都比以前更加努力,以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踏著悔過後的每一步。思想上,我重新反省自己,堅持從認識上,從觀念上轉變,要求關愛他人,多向優秀的人學習與交流~在紀律上,現在我較之以前已經有很大的改變,現在我對自己的言行,始終如一的保持著嚴格的約束,有較強的紀律觀念,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身為一個成年人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在艱辛努力下,學好了法律知識的同時,本人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大力拓展課外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素質全面得到提
4. 說說你對工作的認識和表現
一個人要不斷抄進步,就要學會及時襲做好工作總結:1、工作總結:主要包含工作任務數量、完成質量,過程中自己的投入、自己的採取有價值的措施,自己做的好的方面(這將為後續工作提供好的經驗),自己做得不足的方面(這將是今後重點改進的方面)、工作改進的思考。2、工作總結,負責細心細致整理。另外,工作總結要有堅持心,不能時斷時續,這樣價值體現不大。3、一定要記著,在任何工作崗位與環境中,一定要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同時要有責任心、敬業精神,對事負責、對人尊重,同時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將是工作不斷進步,不斷獲取更好機會的關鍵。
5. 團隊的認識以及表現。
(1+2+1/3)x=86-21-4-1
(10/3)x=60
x=60×3/10
x=18
6. 實踐和認識的辨認統一表現在哪些方面
認識和實踐是辨證統一的關系,這種辨證統一關系主要表現為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和認識對實踐的導向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實踐在認識中起著決定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既不是人的頭腦里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實踐出真知,認識的發生一點也離不開實踐.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知識作為認識1的成果,從源泉上說,只能來源於實踐.但這並不是說對每個具體對象的認識都必須親自參加實踐,這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每個人的知識大部分是來自間接經驗,即書籍、報刊等知識載體和社會教育,間接經驗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我是直接經驗的,對他人來說,則是間接經驗;反之亦然.因此,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認識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實踐,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推動著認識由淺入深、由片面向全面發展.
變化發展的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並提供解決新課題的經驗材料.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在古代,天文學、數學、力學等學科首先產生並發展起來,正是由於當時畜牧業、農業、建築、航海等生產實踐的需要.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也是由當時社會實踐的需要決定的.現代社會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失調問題的需要,推動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發展.實踐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它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而每一個新的認識課題的解決都推動了認識的發展.
實踐的發展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使人類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人靠自身的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的范圍是有限的,但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製造出來的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的使用,不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擴大了人的認識視野,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腦,幫助人們深入探索自然的奧秘,從而推動人們的認識在新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得到發展.
實踐的發展鍛煉和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不斷地改造著主觀世界,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認識成果,又發展了人類的思維能力.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的敏銳性、深刻性等都是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和提高的.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 人類智能的開發,受著社會實踐水平的制約.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達到什麼程度,智力發展也相應地達到什麼程度.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准.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否具有真理性,用什麼做檢驗標准呢?只能以社會實踐作標准,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列寧說:「他們應當懂得,現在一切都在於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這就是說,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辨別認識的真假,從而確定並保留真理性的認識,拋棄錯誤的認識,推動認識向前發展.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既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的歸宿.認識本身不是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認識,反過來又指導實踐.一切科學理論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以為實踐服務為目的的.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是認識的根本目的.認識的發生、發展、檢驗和歸宿,以及認識過程的每一環節,都離不開實踐.實踐是全部認識活動的基礎,在認識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一方面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認識中起著決定作用,同時又承認正確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
第一,認識是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的實踐活動之所以和動物的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認識指導下進行的,總要受到一定意識的支配.馬克思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因此,認識是實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
第二,認識制約著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論對實踐活動的制約作用日趨明顯,它往往走在實踐的前面,為人們確定行動的方向、計劃、措施提供依據.它指導實踐活動的進程,規定實踐活動的方向,規范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理論水平的高低、內容的正誤,直接制約著實踐活動的效果.
第三,科學的認識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科學理論是認識成果的結晶,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實踐具有不可缺少的指導作用.原子物理學及核物理學的誕生,創造了核動力技術;化學結構理論的問世,開創了化學合成工業的新時代;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出現,使人類由破壞性生產轉入可持續性生產.在社會歷史運動中,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為顯著.共產主義運動由在歐洲大陸徘徊的一個幽靈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正是共產主義理論指導的結果.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樣也離不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實踐活動在越來越大的規模和程度上依賴科學理論的指導.
實踐決定認識和認識指導實踐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主體總是在實踐中認識,又在認識指導下實踐.離開實踐就沒有認識,實踐又總是包含著認識作為它的構成因素.認識在實踐中產生、發展和接受檢驗的過程,同時也是它指導實踐、發揮認識功能的過程.因此,人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重視實踐,在實踐中發現、發展和檢驗認識,又要重視認識,以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7. 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四個方面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突出地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1)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毛澤東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走著的認識路程」. 實踐.客觀事物同認識主體就不能發生任何關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認識.堅持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對形形色色的先驗論和唯心論.世上絕無[生而知之"和[不學而能"的人.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並不排除接受間接經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大量是從間接經驗.書本中學來的.不過.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他人則仍為直接經驗.這就是說.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與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直接相關.由於認識來源於實踐.因而隨著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人的認識和知識必然也要跟著發展.具體情形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會成為一種巨大力量.把認識推向前進.社會實踐不僅提出新的課題和需要.而且給解決課題.滿足需要積累了經驗和提供手段.憑借實踐提供的經驗和手段.使新的問題獲得解決.認識和知識便得到了發展.即把認識引向了深入和產生了新的知識.實踐還推動著主體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這是說.實踐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人的智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准.這是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種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最終確定.此外再無別的標准. (4)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重要的問題是不僅能夠正確認識和解釋世界.而且在於運用這種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堅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以上四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什麼是實踐?實踐就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其中.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東西.因為沒有生產實踐.就沒有人類.就沒有其它一切社會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沿海的一些漁民.把耳朵貼在船幫上.聽聽底下的聲音.就知道有什麼魚在附近海域游動.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獵人.憑著經驗就可判別各種鳥類的叫聲.經驗豐富的司機.聽著發動機的聲音.就能辨別機器正常與否.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呢?根本原因就是長期的反復的實踐. 我們現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經過許多人的實踐才得來的.人們為了使某些重金屬的原子核發生裂變.曾經用質子作炮彈去轟擊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憐.後來.用中子轟擊原子核.不僅很容易擊中.而且隨著原子核的分裂.還有新的中子釋放出來.使轟擊原子核的反應不斷進行下去.形成鏈式反應.人們利用核燃料分裂時釋放的大量熱能.建立了原子能發電站.有教書的實踐.才能總結育人的道理,有辦工廠的經驗.才能有管理工廠的知識-- 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就像接力賽跑一樣.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識的終點作為自己知識的起點.然後把在實踐中取得的新知識增添到人類知識寶庫中去.社會實踐一步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的知識也就越來越豐富.認識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為實踐服務.這就是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8.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的內容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准確把握對象的屬性、本質和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並以這種認識指導人的實踐活動。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產生的。
對於認識來源於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部分。
就知識的本源來說,任何知識都不能離開直接經驗。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事事都必須去直接經驗。由於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一個人的多數知識還是來自於間接經驗,是從書本和傳授中得來的。
還要指出,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後天的社會實踐。
第二,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活動的目的並不在於認識活動本身,而在於更好地去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第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古代水利工程、建築、航海、戰爭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學、數學和力學等自然科學。
其次,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條件,如經驗資料、實驗儀器和工具等。一方面,實踐的發展不斷揭示客觀世界的越來越多的特性,為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
最後,實踐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一—離開實踐的思維一—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也就是說,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從認識本身得到證實,也不能從認識對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
9. 人認識世界的能動性表現在那幾個方面
主觀能動性的三個表現
1、了解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理解主觀能動性的含義,不僅為學習後四課奠定了基礎,也為理解全書的理論結構提供了一把「鑰匙」.
2、要明確主觀能動性三個表現的含義,並注意「這種能力和活動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這種能力的實現和活動的開展是在認識指導下進行的」.
3、主觀能動性的內容包括相互聯系著的三個方面(表現):
第一,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所說的「想」.想問題就是認識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類積極的能動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首先表現在,人在實踐基礎上不僅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通過抽象思維活動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同時還表現在,在實踐基礎之上所形成的認識具有預見性和創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因而能指導人們的活動.
第二,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做、行動、實踐,或者叫辦事情,就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的根本點是它的創造性,人以自己創造性的活動改造世界,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越來越具有創造性,這表現在:一是改造自然界,改變自然物的形態和內部結構,創造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單靠自然力量也不能產生的東西;二是改造人類社會,即形成、改造和創造著自己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發揮其有利作用,限制其破壞作用,甚至變有害為有利.
第三,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干勁等.決心、意志、干勁等精神狀態具體表現為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吃苦耐勞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孜孜不倦的務實態度等.這些精神狀態始終貫穿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並對這些活動有巨大影響.
4、關於主觀能動性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表現,在學習中要准確理解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這兩個表現首先可以簡化為「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第一個表現,無論是認識世界的能力還是認識世界的活動,都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先有「做」後有「想」.第二個表現,改造世界的活動是在認識世界的指導下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先有「想」後有「做」.
10. 我國人民民主的特點及其表現認識
特點:第一,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在我國,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平等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第二,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廣泛性。我國憲法第二章確認我國公民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
表現認識:1)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階級構成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
2) 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
3) 人民民主專政還包括無產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
4) 人民民主專政是一種國家制度,是民主和專政的統一,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5) 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無產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在階級關繫上,本來就包括民主和專政這兩個方面的智能,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鮮明地體現民主和專政的統一,它更強調「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的互相結合和人民民主這一主體,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形式上直接標明了我國的階級狀況和民主性質,有利於在實際工作中防止誤解和片面性,因而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是科學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