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30日的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後,譚德塞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這一消息。譚德塞稱,“作出這一決定不是因為中國正在發生的情況,而是因為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情況”,“我們最大的擔憂是,病毒向一些衛生系統較弱國家擴散,這些國家可能並未做好准備應對疫情”。譚德塞強調,宣布這一決定“並非是對中國沒信心”,“相反,世衛組織繼續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保持信心”,“幾天前我去了中國,見了主席。在離開時,我對於中國在信息透明度、保護全球人民方面的承諾毫不懷疑”。“對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被此次疫情影響的人,我們想讓你們知道,整個世界和你們站在一起”。譚德塞表示,雖然會有一些經濟損失,但中國採取了超常規的有力措施,中國在很多方面為應對疫情樹立了榜樣。
❷ 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受到什麼影響
客人在身邊流動的時候就比較少了,留住人口比較少了。肯定有一個經濟方面肯定的人
❸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什麼意思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PHEIC是為了面對公共衛生風險時,既能防止或減少疾病的跨國傳播,又不對國際貿易和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干擾,使相關國家地區遭受經濟損失。根據疫情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PHEIC後隨時可以撤銷及修改。發布後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自動失效。
(3)全世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確定流程:
世衛組織總幹事應根據最接近正發生的具體事件的專業和經驗的領域,從「《國際衛生條例》專家名冊」中選出若干專家,組成突發事件委員會(又譯為「緊急情況委員會」),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
是否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是,病毒是否具備持續的人際傳播能力。
世衛組織總幹事將徵求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意見,最終決定某一事件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某種疫情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WHO總幹事和各成員國需要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採取行動應對危機。根據2005年的《國際衛生條例》,各成員國均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之後,WHO總幹事有權力向其他國家發布建議,例如敦促它們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另外,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世界衛生組織會發布一個臨時建議,包括各國對人員、物品及交通工具應採取的衛生措施。並協調全球人力物力,必要時給予發生PHEIC地區指導與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❹ 歷史上有哪些「國際突發衛生事件」
2009年以來,WHO共宣布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隨著H1N1豬流感大流行的爆發。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當時小兒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脅著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當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漸失控。
第四起事件與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關。
第五起事件發生於2019年,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爆發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發生於2020年1月,中國境內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發展歷史: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是21世紀第一次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各國在這次事件中意識到,當前人員流動速度快數量大,今天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明天就可以分布到世界各地。公共衛生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已經成為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問題。
為了再次面對相似事件時,各國能有效預防和應對,世界衛生大會在2005年將舊條例修訂為《國際衛生條例(2005)。
(4)全世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世衛警告六大級別:
一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但未出現人感染的病例。
二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曾造成人類感染,因此被視為流感流行的潛在威脅。
三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圍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現人際間傳播的情況。
四級:流感病毒在人際間傳播並引發持續性疫情。在這一級別下,流感蔓延風險較上一級別「顯著增加」。
五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區(比如北美洲)至少兩個國家人際間傳播,並造成持續性疫情。盡管大多數國家在這一級別下仍不會受顯著影響,但五級警告意味著大規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應對疫情採取措施的時間已經不多。
六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的人際間傳播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區。這一級別意味著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採取措施:
世衛組織繼續提供一切必要的技術和業務支持。國際多學科專家組協助調查疫情的動物源、人際傳播程度、病例篩查、研究疫苗及疾病治療。
專家組將向國際社會提供疫情局勢及其潛在的公共衛生影響。
❺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念
一、基本概念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該定義不僅僅指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也屬於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范疇。重大傳染病的概念也不專指甲類傳染病,乙類與丙類傳染病暴發或多例死亡、罕見的或已消滅的傳染病、臨床及病原學特點與原有疾病特徵明顯異常的疾病、新出現傳染病的疑似病例等均包含其中。
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方法有多種,從發生原因上來分,通常可分為:
(一)生物病原體所致疾病:主要指傳染病(包括幾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區域性流行、暴發流行或出現死亡;預防接種或預防服葯後出現群體性異常反應;群體性醫院感染等。傳染病肆虐人類歷史數千年,曾造成世界性巨大災難,盡管科技進步發明了抗生素及疫苗等葯物和生物制劑,使傳染病有所控制,但是目前傳染病的發病率仍佔全世界每年總發病率的第一位,其原因:1、一些被控制的傳染病如結核、瘧疾等又死灰復燃,卷土重來;2、一系列新傳染病相繼發現如艾滋病、埃波拉病等人類構成嚴重威脅;3、特別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某些帝國主義國家,人為研製烈性傳染病並用於軍事戰爭,即生物戰(或細菌戰),給人類帶來危害和恐慌。
(二)食物中毒事件:食物中毒是指人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後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物攝人後所出現的非傳染性的急性或亞急性疾病,屬於食源性疾病的范疇。
(三)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體中毒、出現中毒死亡或危害:這類公共衛生事件由於是污染所致,如水體污染、大氣污染、放射污染等,波及范圍極廣。據統計,全世界每分鍾有28人死於環境污染,每年有1472萬人因此喪命。並且由於是有毒有害物質所致的污染.常常會對下一代造成極大的危害。
(四)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台風、洪澇等的突然襲擊,會在傾刻間造成大批生命財產的損失、生產停頓、物質短缺,災民無家可歸,眼見幾代人為之奮斗創造的和諧生存條件毀於一旦,幾十年辛勤勞動成果付之東流,由此而加劇產生種種社會問題,並且還會帶來嚴重的、包括社會心理因素在內的諸多公共衛生問題,從而引發多種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五)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煤礦瓦斯爆炸、飛機墜毀、空襲等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讓我們感到震驚,一些生活意外事故也在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安全。這類事件由於沒有事前的准備和預兆。往往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六)不明原因引起的群體發病或死亡:這類事件由於系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危害較前幾類要嚴重的多。一來該類事件的原因不明,公眾缺乏相應的防護和治療知識。同時,日常也沒有針對該事件的特定的監測預警系統,使得該類事件常常造成嚴重的後果。此外,由於原因不明,在控制上也有很大的難度。
❻ 新冠病毒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有哪些影響
突發的衛生事件會讓我們的經濟有些影響。
譚德賽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主席親自指導和部署了防疫工作。中國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發布信息,快速識別病毒並共享基因序列,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控制流行病的傳播,不僅體現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高度責任。同時也大力支持全球疾病預防和控制。他認為中國將有效控制並最終克服這一流行病。中國在抗擊這一流行病方面的努力值得尊重和贊賞,值得學習和贊揚。實際上,中國採取的許多預防和控制措施遠遠超出了應對緊急情況的要求,為各國制定了新的防疫基準。
❼ 世界上曾經有幾個國家被列入突發性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世界上呢,曾經有八個國家被列入突發性公共衛生緊急實建